08/11/2025
少數觀念正確的醫者
徒手和儀器越來越少碰的原因也是如此
重新讓病人學會怎麼排列和使用身體
重整全身的筋膜張力分布 會改善包含自律神經 呼吸內分泌等狀態
不僅僅是力學上與結構上的改變
「筋膜與骨架”還原”的常見誤會」
#對「氧化」與「還原」的第一次認知
國高中的理化課本告訴我們:
✅-氧化:指物質失去電子,通常伴隨能量釋放、產生自由基或組織壓力增加。
✅-還原:指物質獲得電子,恢復能量儲備或結構穩定。
應用到筋膜與骨架上時,這個詞並非化學反應,而是一種生理功能與張力狀態的比喻。
#在當代手法治療、整脊、中醫整復等領域裡,「筋膜與骨架還原」常被濫用或誤解。
💡 誤會一:「還原=把骨頭喬回原位」
✖ 誤會內容
許多人以為「還原」就是「把骨頭歸位」,好像骨頭真的「跑掉」了,只要手法一推,就「回去原來的位置」。
✅ 正確理解
骨架在人體中其實極少真正「脫位」;臨床多為姿勢偏移與張力不平衡。所謂「骨架還原」,是:神經-肌肉-筋膜張力重新平衡後,骨骼回歸功能性中立位。
⚠ 後果
若執著於「喬骨」而忽略肌張力源頭,病人容易反覆錯位、疼痛復發。
💡 誤會二:「筋膜還原=單純放鬆或按摩」
✖ 誤會內容
許多治療者以為筋膜還原就是「放鬆肌肉」「刮開沾黏」,甚至誤認為只要按摩久一點就會「軟」。
✅ 正確理解
筋膜還原的本質是:恢復筋膜的滑動性、流體動力與張力場導向。
不僅要「放鬆」,還要「重新導流」。
⚠ 後果
若只做局部放鬆,沒有整合到全身張力鏈,反而會造成局部鬆而他處緊的代償。
💡 誤會三:「還原是外力造成的,被動完成」
✖ 誤會內容
常見說法:「我幫你喬好了」「讓我幫你還原」。
這讓病人誤以為還原是治療者「施予」的動作。
✅ 正確理解
真正的還原是:治療者提供刺激,促使身體自我調整。
治療只是「喚醒」機制,而非「替代」機制。
⚠ 後果
病人依賴治療者,失去自我修復的信念與訓練動機。
💡 誤會四:「筋膜與骨架是兩個分開的系統」
✖ 誤會內容
許多課程把「筋膜技術」與「整骨技術」分開教,學生誤以為兩者是不同領域。
✅ 正確理解
筋膜與骨架是一個「張力完整體系(biotensegrity system)」:
• 骨架提供穩定結構
• 筋膜維持張力與懸吊
二者互為表裡,一者不平,另一者必失衡。
⚠ 後果
治療分割、缺乏整體觀,導致效果短暫、無法維持。
💡 誤會五:「還原=靜態的結果,而非動態的過程」
✖ 誤會內容
許多治療者停留在「結束時骨頭回去就好」的思維。
✅ 正確理解
真正的還原是一個動態過程,包括:
1. 張力釋放(鬆筋)
2. 結構重建(正骨)
3. 神經整合(動作再教育)
4. 能量循環(呼吸與氣機)
「還原不是回到過去,而是回到生理上的當下中立。」
⚠ 後果
若未進入動態整合階段(如呼吸訓練、穩定訓練),結構容易再度氧化、錯位。
💡 誤會六:「手法可以還原實質結構的破損」
手法治療對於有實質斷裂的組織(如肌腱、韌帶、骨折)能「輔助修復」,但不能「直接重建結構」。
一、手法能做的:恢復「還原環境」而非「還原結構」
✅ 手法能影響的層面:
1.改善局部微循環與氧合
→ 減少缺血性氧化壓力,為修復細胞提供「還原環境」。
2.釋放周邊筋膜張力
→ 減少對斷裂區的異常牽拉,降低二次損傷。
3.恢復骨架力線
→ 若骨架代償(如肩胛歪斜、骨盆傾斜)未矯正,會讓修復區持續受拉。
4.調節自律神經
→ 促進副交感活化,使生長因子與修復反應上升。
👉 這些效果不是「接回斷裂」,而是提供最佳的生物力學與代謝條件,讓修復自然發生。
二、手法不能做的:
❌ 不可直接「扯動」或「推回」斷裂端
• 若為完全斷裂(如旋轉肌袖全斷、前十字韌帶斷裂、骨折),手法只能做在遠端與周邊筋膜,避免牽扯斷裂端。
• 直接「喬」或「按壓」斷裂處,會造成出血擴大、纖維化、修復錯位。
#結語
「筋膜與骨架的氧化還原」不只是結構上的鬆與緊、正與歪,更是能量流動與結構穩定之間的呼吸循環。氧化是動,還原是靜;動靜互根,方為生命之常態。治療的目的,不在於讓身體「永遠不氧化」,而是讓它能在壓力與修復之間自由轉換,讓筋膜可流、骨架可立、氣血可通。手法能促進「修復環境」的還原,但不能取代「結構本身」的還原。在結構斷裂時,筋膜與骨架的還原不在於「動它」,而在於「養它」——讓氣血通、張力平、代謝順,修復自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