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似齡臨床心理師

邱似齡臨床心理師 全人性諮商師、伴侶性諮商、社區心理健康、安置兒少、精神分析心理治療訓練、能力建構取向、荷光性諮商性健康、慈恩心理治療所、慈耘心理健康顧問、光洞咖啡社會企業 合作或講座邀請請聯繫助理信箱 40slteam@gmail.com

 #雙手不夠用小幫手幫大忙植栽的下午還有另外一個支線故事,是我跟小三阿欣的親密時光~~好一陣子沒有一打三,2025年還真的是事情爆炸多的一年。這天,我帶著三小,擔任媽媽司機,接送三個人下課、吃完飯。我想著治療所有好多多肉寶寶要照顧,心裡有點...
13/11/2025

#雙手不夠用小幫手幫大忙
植栽的下午還有另外一個支線故事,
是我跟小三阿欣的親密時光~~
好一陣子沒有一打三,
2025年還真的是事情爆炸多的一年。

這天,我帶著三小,擔任媽媽司機,
接送三個人下課、吃完飯。
我想著治療所有好多多肉寶寶要照顧,
心裡有點著急,想趕緊把他們照顧好。
但兩大想要回家看電視休息,
只有老三想要跟媽媽黏踢踢在一起。

#從發脾氣到想幫忙
我一開始沒有預期老三可以有什麼貢獻。
畢竟她在吃飯前又在發脾氣,
跟我鬧她這個不要、那個不要,
讓媽媽大發脾氣,坐在治療所一樓,
邀請她進入冷靜小角落。
結果,她跟我說:「我想要在一樓看繪本。」
我說:「那我要在治療所外面弄植物,
妳如果要找我可以到外面來。」
她說:「好。」
大約30分鐘後,
她就咚咚咚的跑出來,看我在做什麼。
她看我戴手套、挖土、弄盆栽、整理多肉植物,
她說:「我也要幫忙。」

#一個下午完成一整年想做的事
我就讓她一起整理土、把多肉寶寶拿過來、拿過去,
我抓著植物,讓她把土全部倒下去;
有時候,真的需要兩個人一起,
整個整理植物的速率快非常多。
一個下午,我竟然還可以整理治療所外
一整年沒有整理的花圃。
把看了一直很在意卻沒有時間整理,
東倒西歪的虎尾蘭去蕪存菁的分成三小盆,
(對,它爆盆了,
但因為長太高全部都倒下去,
反而顯得非常沒有精神)
希望接下來可以長得好一點。
接著把快要枯死的彩葉植物,
全部挖起來,重新種植。

有時候無法直挺挺的,
因此需要栽植深一點——
雙手不夠用,小手幫大忙。
一整個弄了四個多小時,
直到七點才心滿意足的告一個段落,準備去吃飯。

#今天是不是沒有我你就有大麻煩了?
小幫手這時,尾巴翹起來說:
「今天是不是沒有我,你就有大麻煩了?」
我說:「對呀!謝謝大幫手。」
我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
謝謝她陪了我一整個下午,
讓我只需要4小時,
就整理了我一整年一直想整理
卻沒有時間的植栽孩子們。
---
#原本想療癒市集的孩子卻意外療癒了我
其實這一切的起因,
是市集「慢慢小角落」攤位準備的多肉植物。
那是一個讓孩子透過植栽換盆,
從照顧植物開始,感受難過的情緒可以被調節的關卡——
難過可以變成平靜或喜悅。
沒想到,原本是為了孩子設計的療癒關卡,
最後療癒的,竟然是我自己。
誤打誤撞,創造了自己的靜心時刻!
那天和老三一起填土的過程,
腦中終於沒有任何其他思緒。
(平時我腦海中真的有無數條線
就像從天上放到我腦海裡。)
雙手埋在土裡,
腦中無數條線終於安靜下來。
更意外的是,還帶來了我跟阿欣相處的
#高品質親子時光。
那種「雙手不夠用,還好有小手幫大忙」的溫暖,
讓我只用4小時,就整理了一整年想做卻沒時間做的事。
也想把這份療癒,分享給你!

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時間,
而是一雙願意一起填土的小手,
和那個終於讓腦袋安靜下來的下午。

#慈恩心理治療所
#親子時光
#光洞咖啡

 #辦活動最難預估人數情緒教養市集有一個攤位是「慢慢小角落」,從非語言的肢體訊息中讓孩子辨認出,難過會有哪些說不出口的身體情緒語言。(這讓我想到,我現在更能留意到露西的各種情緒,在非語言狀態下,我真的希望我有48小時,還能發展寵物治療。)接...
12/11/2025

#辦活動最難預估人數
情緒教養市集有一個攤位是「慢慢小角落」,
從非語言的肢體訊息中讓孩子辨認出,
難過會有哪些說不出口的身體情緒語言。
(這讓我想到,
我現在更能留意到露西的各種情緒,
在非語言狀態下,我真的希望我有48小時,
還能發展寵物治療。)
接著透過植栽的換盆,
在緩慢填土、注意氣根、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盆栽,
從照顧植物開始,感受難過的情緒可以被調節,
甚至可以變成很有生命力的植物陪伴自己。
難過就變成平靜或喜悅。
這是這個關卡設計的初衷。
只是操作不容易,成本也比較高,
放在市集還真的是一個難度挑戰。

加上一次10個孩子同時圍過來,
關主要能緩慢且細膩操作這個過程,
變得需要很多引導。

因此, #治療所外面,
就多了許多花枝招展需要照顧的多肉寶寶們
照顧了兩週,越發壯碩,
好幾盆都要爆盆了。

我就用一個下午的時間,
挑了幾盆嘗試著做成盆栽。
有一度在專心填土的過程,
終於又來到腦中無任何其他思緒的狀態。
(平時我腦海中真的有無數條線就像從天上放到我腦海裡。)
想著這麼多寶寶怎麼辦?
#那就邀請有緣人吧

就突發奇想,
去年好多人事後跟我說沒有辦法上課
很扼腕的聖誕花圈老師
來帶我們做多肉植物的植栽。
本來老師說要做多肉花圈,
我一看就覺得這難度也太高。
老師給我看用鋁線做的盆器,是個鳥籠的概念,
當然可以自編各種型態。
考量到多肉寶寶們的生長狀態,
跟老師敲定這週日下午。
因為太隨性的邀約,所以就邀請有緣人吧!
也很想讓有緣的夥伴,能體會我那天下午的感覺——
當手開始填土,腦中無數條線終於安靜下來。
如果你剛好週日下午有空,
也願意給自己一個美麗的意外體驗,
歡迎一起來帶多肉寶寶們回家。
材料的盈餘會捐給光洞咖啡,
作為安置少年的工讀基金。
---
#多肉植物鋁線盆器手作課
11/16(日) 14:00–17:00
慈恩心理治療所五樓雲燈教室
900元/含材料、場地、講師費
限額 10組(一份材料為一組,可親子共一組,亦可單人)
注意事項
請自備尖嘴鉗
報名方式
留言區留言即可
---
在緩慢填土的過程中,
也許我們都能找到那個讓心安靜下來的方法。

#慈恩心理治療所
#慢慢小角落
#多肉植物
#手作課程

 #沒有外部資源不代表沒有資源十月底,我到桃園澈心理諮商所分享。那是桃園市社會局支持的創傷知情專業交流會,邀請長期耕耘在第一線的心理師、治療師與學者一起對話「在各自的現場裡,創傷知情可以怎麼被實踐?我們又如何成為療癒關係的養分?」我受邀的主...
10/11/2025

#沒有外部資源不代表沒有資源

十月底,我到桃園澈心理諮商所分享。
那是桃園市社會局支持的創傷知情專業交流會,
邀請長期耕耘在第一線的心理師、治療師與學者一起對話
「在各自的現場裡,創傷知情可以怎麼被實踐?我們又如何成為療癒關係的養分?」
我受邀的主題是「談兒少創傷知情及機構自立少年的在地培力經驗分享」。
後來我把題目改成「走出治療室:社區心理健康模式的實踐與串連」。
---
為什麼要「走出治療室」?
因為創傷兒少體制需要系統的分工與整合。
心理專業雖然守著治療室內進行創傷療癒,
但治療室外也需要許多單位攜手合作,
才能看見安置兒少體系因著創傷產生的
各種情緒、人際、依附、資源使用與人生哲學價值觀點,
產生的治療室內外的複雜動力交互影響。
光洞的安置少年培力計畫,
其實屬於勞動部在推動的「 #友善僱主」業務範圍。
但這個培力計畫的大架構,是參考Jennifer Dykxhoorn等人
發表於《BMC Public Health》(2022年)的 #公共心理健康概念框架。
這個框架強調:影響心理健康的結構性政策與社區性決定因素至關重要。
這與冰島青少年計畫長達二十年的成功經驗形成了相互印證。
---
冰島做了什麼?
他們透過系統性的社會環境優化,
成功將青少年飲酒與抽菸率下降了超過兩成。
冰島模式的關鍵在於將政府支持轉化為社區行動:
- 提供補助金,鼓勵青少年參與社區青少年中心的體育、藝術等健康活動
- 結合宵禁措施與家長巡邏隊,增強家庭和社區的社會融合
冰島的經驗證明:
當政府和社區攜手投資於穩定的社會基礎設施,
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集體歸屬感與生活選擇時,
就能實現大規模的結構性改變,
從根本上促進其心理健康與社會福祉。
---
那光洞在做什麼?
安置機構的孩子,是弱勢族群中資源最少的一群。
他們缺乏父母陪伴、缺乏生活冒險的機會,
連搭公車、使用地圖這樣的基本體驗都是新的挑戰。
有一次,一位孩子因為手機沒網路,
需要等一個多小時公車回育幼所。
我們教他學習騎Ubike。從害怕迷路,
到能夠獨立完成,孩子告訴社工:「從來沒有人這樣陪伴我。」
光洞提供的不只是職場體驗,而是「能力建構的場域」。
孩子們在這裡學著描述咖啡香氣、與客人互動,
從被動配合到自我覺察。

有一位孩子穿涼鞋來上班。
體驗結束時,他自己說:「我穿涼鞋來好像不太適合。」
這些微小的覺察,都是成長的開始。
每一次擺放濾掛包、每一次與顧客互動,
都在累積孩子的自主感與責任感,
為他們走向自立打下基礎。
只有人,能影響人。
---
分享過程中,我提到這一年多來,上述所有的產出,
都沒有來自外部的任何補助與資源。
除了最近勵馨基金會與我們合作,
提供安置孩子三個月的工讀金,
其餘所有的活動都是自籌自辦。
治療所不停地將資源挹注,
以及所有社區中志同道合的夥伴對我們的支援與協助。
我們因此開展了「以心理治療所為出發,建造的社區心理健康模式」。
這是從無到有的過程,也是重新定義資源的過程。
#沒有外部資源,不代表沒有資源。
而是重新定義了什麼能被視為資源。
---
那一場分享,我收到許多夥伴的肯定與回饋。
遠在北部的兒少權益促進會萱如律師、兒福聯盟智芳主任,
澈心理諮商所的所有心理師同好也在線上留言給我。
尤其是晏汝所長,成為我們最有力的夥伴群之一。
這一路不論有多少難以對外人道的感觸,
在分享以及遇到志同道合的夥伴時,
這一刻所有的感動都加倍地成為路上的光。
---
慈恩社區心理健康模式,正在發生。
我們相信:
- 心理健康不只在治療室內,更在社區每一個角落
- 安置少年需要的不只是照顧,而是能力建構
- 資源不一定來自外部,而是社區中每一個願意的人
光洞咖啡,是這個模式的其中一環。
我們不只是一間咖啡店。
我們是一個讓安置少年練習自立、累積能力、重新定義自己的場域。
如果你也相信,改變可以從一杯咖啡開始。
如果你也想知道,社區心理健康可以長成什麼樣子。
歡迎持續關注我們。
這條路很長,但每一個願意同行的人,都是光。

#能力建構取向
#精神分析訓練
#荷光性諮商性健康聯盟
#澈心理諮商所
#慈恩社區心理健康模式
#光洞咖啡社會企業
#慈耘身心健康公司

06/11/2025

情緒闖關遊戲,快樂、悲傷、討厭、驚奇、憤怒,
每個攤位都是「玩中學 × 做中練」的情緒練習。
來看看我們都做了些什麼吧!

情緒教養市集結束後,團隊如火如荼地持續在剪輯後續的火花,現場有許多印象深刻的小故事,我們將慢慢地公開所有活動細節與設計概念,期待未來有越來越多家長跟孩子能從情緒教育中受惠!! #情緒教養雙語市集 #情緒有路用 #雙語帶你走天下 #慈恩心理治...
05/11/2025

情緒教養市集結束後,
團隊如火如荼地持續在剪輯後續的火花,
現場有許多印象深刻的小故事,
我們將慢慢地公開所有活動細節與設計概念,
期待未來有越來越多家長跟孩子能從情緒教育中受惠!!

#情緒教養雙語市集
#情緒有路用
#雙語帶你走天下
#慈恩心理治療所
#語橋外語中心

【自性之旅:破除陰陽與生死二元的和解與探索】📆11/14(五)20:00–22:00 (線上講座,提供錄影觀看)講者|謝宛婷 醫師・作家⁣成大醫學系人文暨社會醫學科兼任助理教授,長年推動緩和醫療教育與公民生死識能,2023年創辦版本書店 S...
03/11/2025

【自性之旅:破除陰陽與生死二元的和解與探索】

📆11/14(五)20:00–22:00 (線上講座,提供錄影觀看)

講者|謝宛婷 醫師・作家⁣
成大醫學系人文暨社會醫學科兼任助理教授,
長年推動緩和醫療教育與公民生死識能,
2023年創辦版本書店 SüRüM Bookstore,
倡議公民緩和照護與慈悲關懷社區理念。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kPxcswY4emii5P9c7

🌙 當生命逼你面對「終點」,
你才開始問:活著,是什麼?⁣
#你是心裡的光 系列講座③⁣

有時候,我們不是選擇面對生死,⁣
而是被生命推著,成為見證的人——
看著摯愛漸漸離去,⁣
或自己在病痛與無常中,⁣
開始問:「要怎麼才能好好活?」⁣

謝宛婷醫師,是安寧緩和專科醫師、作家,也是「版本書店」的創辦人。⁣
多年來,她陪伴無數人在病床邊說出最後一段故事,有人放下了遺憾,也有人,終於和自己和解。⁣

她說:「我們蜿蜒向前而去的,不是死亡, #而是此生。」。當我們不再把「生」與「死」視為對立,或許也能在現實的無常裡,慢慢學會與自己和解。⁣

這一夜,宛婷醫師將邀請我們,
一起走一段「 #自性之旅」。⁣
不是宗教,也不是說教,而是一段關於「如何在陰與陽、生與死之間,⁣聆聽內在聲音、覺察、冒險與重生」的探索。⁣

從醫院到社區,從書寫到陪伴,⁣
她會分享那些關於「學會接納」的真實故事,⁣
也會送給大家一份「無代誌五箋方」—⁣
一份來自安寧照護現場的生命處方,⁣
讓我們不必等到終點,⁣
才開始練習怎麼活。⁣

🕯️ [自性之旅:破除陰陽與生死二元的和解與探索]
🗓️ 11/14(五)20:00–22:00 (線上講座,提供錄影觀看)
👩‍⚕️ 講者|謝宛婷 醫師・作家⁣
成大醫學系人文暨社會醫學科兼任助理教授,⁣
長年推動緩和醫療教育與公民生死識能,⁣
2023年創辦版本書店 SüRüM Bookstore,⁣
倡議公民緩和照護與慈悲關懷社區理念。⁣
🔗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kPxcswY4emii5P9c7

讓我們在談「死亡」的夜裡,⁣
一起練習,怎麼更溫柔地活著。⁣

#謝宛婷醫師作家⁣

#你是心裡的光⁣
#生命因死亡而有意義

2025年  #精神分析學會-國際研討會 衝突與匯流技術概念的演變:詮釋是一種歷程Evolving concepts of technique: from Interpretation to Interpretive Proces講者:Dr...
29/10/2025

2025年 #精神分析學會-國際研討會 衝突與匯流
技術概念的演變:詮釋是一種歷程
Evolving concepts of technique: from Interpretation
to Interpretive Proces
講者:Dr. Neal Vorus

Vorus 博士為美國當代佛洛伊德學派的重要中生代代表,現任紐約 IPTAR(精神分析訓練與研究中心)訓練分析師,擁有超過 25 年臨床經驗,長期從事兒童、青少年、成人的心理治療與家長諮詢。

他在臨床與理論寫作領域耕耘甚深,現任國際《精神分析季刊》總編輯,並於多個機構擔任督導與教師,持續推動精神分析的學術發展與跨領域對話。

筆記:邱似齡臨床心理師

Dr. Neal Vorus 這場演講主要談的是精神分析技術的演變,他從「詮釋」這個概念出發,帶我們重新思考:分析到底是什麼。

他說,分析不只是理解,而是一個處理關係的歷程。所謂的「詮釋」,不再只是分析師用語言說出潛意識的真相,而是整個分析歷程中,分析師與病人之間持續在發生的「互動」。這些互動——包括衝突、重演(enactment)、甚至誤會與情緒上的碰撞——才是分析真正的場域(field)。分析師不可能完全抽離自己,而是會被捲進病人的世界。Vorus 認為,這種被捲入本身,就是分析發展的契機。

他說,分析師需要維持一種「開放而自發」的態度,在被捲入的現場裡繼續思考。不是急著解釋、也不是保持距離,而是能在那個現場,真實地與病人共處。這樣的狀態,就像是在一個田野(field)裡——分析師與病人都同時在其中,互相影響、共同創造,彼此的心智交織成一個能被感受與思考的場。Vorus 強調,分析發生的地方,不在語言說明的層次,而在這個田野之中,在那個尚未被命名的、正在生成的經驗裡。

在這樣的理解下,「詮釋」就不再是單向的技巧,而是一個雙人創造意義的歷程。分析師與病人彼此牽動,治療的變化就發生在這些牽動之中。Vorus 提醒,我們太常把詮釋看成分析師「告訴」病人某個真相,但那樣的做法會阻斷分析的生命。真正的詮釋,是在關係中生成的。分析師要有勇氣放下對理論的執著,讓當下的現場能自己說話。

他說,詮釋不是分析師給出的內容,而是分析師如何在那裡。

不是角色扮演,也不是以溫柔或善意的姿態去「安撫」病人。那樣的介入,反而會讓詮釋失去力量。Vorus 強調,分析師的工作不是去扮演某種理想的他者,而是要用清晰、開放且真實理解的語言,去表達自己在場的經驗。這樣的清晰,不是距離感,而是一種連結的透明。當分析師能誠實地表達自己所感受到的事情,病人就會被這份真實感打開,感覺到「被理解」的同時,也開始有能力去理解自己。

他特別提到 Loewald 的理論。Loewald 把分析比喻成母嬰關係——母親透過辨識與回應,幫助嬰兒把混沌的感受整合成有形的經驗。分析師的任務也相同,是協助病人將那些還無法被思考的東西,組織成可以被思考的心理素材。這樣的歷程是一種「再發展」的過程。

Vorus 提醒,我們太常以為詮釋的力量在於洞見的內容,但真正的力量在於「how」——分析師如何使用自己的情緒資源與思考。分析師要能讓病人感受到自己在「被使用的」那一刻仍然能思考;要讓病人學會從分析師身上看到一種「能在困難中仍保持思考」的樣貌。這樣的詮釋,不是抽象的洞見,也不是刻意的溫柔與同理,而是一種具情緒厚度的清晰陳述。

他說,當分析師能以這樣的方式說話時,病人會產生情緒性的洞見——那是一種真實的、非防衛的領悟。病人可能突然說出一個他「早已知道、卻一直不敢承認」的真相,而分析師也會在那個時刻感受到分析正在發生。

Vorus 提到,這樣的經驗其實是一種「自我理解(self-understanding)」的共創。分析師不是用知識來理解病人,而是用自身被觸動的經驗,與病人一起進入那個還沒被說出的地方。當分析師能這樣在場,病人就能學會以更真誠的方式理解自己。

在談到發展性分析時,他延伸了 Loewald 的觀點,說心理的成長,其實是建立在「差異能被容納」的能力之上。這裡他引用了 Ronald Britton 的觀察:當病人察覺到分析師有不同觀點時,常常會感到被入侵,尤其是在退行的時刻,這種感覺最明顯。那種被入侵的恐懼,源自於早期無法被包容的經驗——母親的心智若無法承接孩子的焦慮,孩子就難以內化「能包容的他者」。

Vorus 說,這樣的病人對差異會非常敏感,分析師要像滴定一樣,緩慢地引入不同的觀點。太快的介入會讓他覺得被攻擊,太慢則會停留在防衛。分析師的任務,是在這個敏感的節奏中,幫助病人慢慢容納他者的存在,學會區分「不同」與「拒絕」。

接著他談到 Sheldon Bach 的「嵌合化(chimerization)」概念。Bach 用血液嵌合體比喻心理整合——就像移植者最終不再排斥外來血型,病人也能逐漸吸收分析師的他者性,並將它內化為自己的心理資源。Vorus 補充說,這個過程一開始必須從「被看見」開始。病人要先感受到分析師真的理解他,覺得這段分析經驗是「屬於我們的」,而不是分析師主導的。這樣的經驗會形成 Winnicott 所說的「過渡空間」,一個讓病人能創造分析師、也能使用分析師的心理場域。病人必須先經驗被接納的全能感,才能一步步接納分析師的不同觀點。

在談到 Ferro 的「場域理論(field theory)」時,Vorus 進一步說明,分析要發揮作用,首先必須讓病人能夠創造經驗。病人需要感覺自己是這個經驗的起點——他能想像、能感受、能主動地創造出與分析師之間的關係。只有當病人感覺自己的經驗被分析師真誠接納,他才有可能慢慢允許分析師的觀點進入這個空間。

Vorus 說,在這個階段,分析師的工作不是去糾正或解釋,而是要建立一個「過渡性的田野(transitional field)」,讓病人能在其中自由試驗與體驗。分析師的觀點雖然存在,但會被小心地放進病人的心理空間裡——像滴定一樣,一點一點地滲入,直到病人能夠容納。這個過程同時需要共感、抱持與涵融,這些不是外在的技巧,而是詮釋歷程裡不可分割的情緒性元素。

他提到,當病人面對「他人心智」時會非常戒備,甚至覺得任何不同的觀點都是一種威脅。這時,分析師要特別細緻地去協助他:幫助病人逐漸察覺「另一個心智的存在」,並且能信任這個心智是忠實的、願意接納他真實經驗的。Vorus 認為,這樣的歷程是分析中最核心的學習——病人從被理解,到逐步學會使用分析師的心智,最後將這份經驗整合進自己的內在。

他舉了一個例子:有時分析師會做一個夢,這個夢本身就是分析關係的象徵——它成為一個框架,幫助分析師去陳述那個「還在生成中」的意義。這樣的夢,就像是一個「未飽和的田野(unsaturated field)」,裡面有還沒被組織、還沒被象徵化的內容。Vorus 認為,分析師的工作是維持這個田野的開放與流動,不要急著把它收斂成單一的解釋或固定的意義。如果詮釋太快收縮成結論,反而會破壞這個仍在發展的心理場。

在這樣的田野裡,病人的自由聯想會呈現出兩個層次:
一方面是他說出的具體內容與語意;
另一方面,是那個「在當下關係中正在發生的事」。

分析師要能同時聽見這兩個層面——既聽病人說了什麼,也聽這個田野正在告訴他什麼。這樣的雙層聆聽,讓詮釋不只是文字,而成為一種共同的心智活動。Vorus 認為,分析真正的力量就在這裡——不是分析師帶來了什麼答案,而是兩個心智在同一個田野中,一起夢、一起思考、一起生成新的理解。

Vorus 在最後總結說,從 Loewald 的發展性模型,到 Britton 的差異滴定,再到 Bach 的嵌合化與 Ferro 的場域理論,這些理論都在說同一件事——詮釋不是語言行為,而是一個雙人心智共同參與的歷程。分析的力量,不在找到正確答案,而在創造一個能夠持續思考與感受的田野。心理的成長,就發生在連結與分離之間,在那個「既靠近又不同」的狀態裡,病人逐漸學會與自己相處,也學會與他人相遇。

#三寶媽臨床心理師 努力汲取每一個可以學習的時刻

在逆境中開出光: #創傷的多樣性與療癒— 我們是心理的光講座|主講: #彭仁郁老師報導筆記:邱似齡 心理師 #彭仁郁老師 長期受到余德慧老師的人間心理學、詮釋心理學與現象心理學影響,他的工作橫跨人文與臨床實踐,曾在法國接受精神分析訓練,也在...
27/10/2025

在逆境中開出光: #創傷的多樣性與療癒
— 我們是心理的光講座|主講: #彭仁郁老師

報導筆記:邱似齡 心理師

#彭仁郁老師 長期受到余德慧老師的人間心理學、詮釋心理學與現象心理學影響,他的工作橫跨人文與臨床實踐,曾在法國接受精神分析訓練,也在法醫急診室實習。回到台灣後,他在中研院展開研究,試圖讓心理學不僅停留在治療室內,而能延伸至社會現場與轉型正義的脈絡中。

他談到,「真相」如何被還原,是歷史學的問題;而「自由、人權、法治」為何與心理學無關,則是我們必須重新提問的事。因為當創傷者的受創經驗不被心理學處理時,那會由誰來承接?

老師說,創傷者往往容易靠近,卻難被真正看見。創傷藏在相處的細節裡。當社會對創傷的理解仍帶著羞恥,他提醒我們:「你們不應該覺得羞恥。」這份提醒背後,是他對創傷議題的謙卑——「我不是一個很勇敢的人。為什麼要敢做這個議題?因為這個議題太龐大,那個『敢』是從這裡來的。」

他看見,許多受創的生命被吹捧成「偉大的形象」,但在那樣的語言邏輯裡,創傷本身常被抹去。真正的問題是:在如此非人與驚駭的對待中,一個人要怎麼活下來?要怎麼活?這需要細微經驗的轉譯——要被轉譯到另一個向度,才能讓沒有親身經驗的人理解那份真實。

當我們理解創傷的複雜性,也會在其中被他們照料。老師說:「有些地獄梗,只有他們敢開。」那是倖存者之間獨有的理解。

他談到的創傷類型包括家內性侵、慰安婦、政治暴力創傷與社運創傷。所謂「社運創傷」,是「 #沒有想到這種地方會受傷」所帶來的巨大錯愕。受創者常記不清楚細節,一大堆事情同時發生,該記住的卻沒記住。感官被衝擊,無法留住任何感覺,也無法整理成能與人講述的敘事。那是一種「我在當下,但我不知道我經驗到什麼」的狀態。

只要有一個人開始說,所有人都會回到那個時空。那個彼時彼刻的經驗,透過同經驗者的語言被重新召喚,碎片被帶回現場。原本無法說出來的人,開始有可講述的點;透過他人的反應,再次經驗、整理,情緒因此得以流動。這樣的聚會不是療癒團體,而是「同儕團體」——老師說,他的功能,是讓那個「撼動的感覺」能回來。

壓迫一個人,往往是把他排除在體制之外。在體制中被排除於群體之外,就容易被全面控制,從公民的位階掉落,成為可被宰割的人。於是當他受暴時,沒有人認為需要同情。性暴力從告訴乃論到公訴罪的轉變,正象徵社會觀念的鬆動;過去,「嫁給加害者」竟被視為解決問題的方式。228事件,也等了七十多年才得以正名。

「 #答不出我是誰,是一個很好的經驗。」老師這麼說。因為在權力位階中,人彼此監控,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體制的協作者。人是如何製造出「他應該被犧牲、被虐待、被消失」的?那是思想被凍結的結果——當思考的可能性被拿走,暴力就能合理化。

創傷的狀態是「 #記不起來,也忘不了」,這兩種極端共存。受創者常覺得自己沒有資格說自己苦,甚至被鼓勵要「堅強」。但在這過程裡,社會關係的基本信任已經被斲傷,創傷因此藏進不同的精神症狀。

當創傷這個詞被廣泛使用,它會失去區辨性。老師提醒,即使我們在自我揭露,也可能依然不透明。心理學的工作者需要具備「涵融」自己的能力,但創傷不同——創傷者常沒有邊界感,會拿自己的內容物來傷害自己。那是一種「跌倒而非破裂」的狀態。

他說,心理學家若不做田野,就無法真正理解自己也無法掌握的意識與無意識層。因為「無法掌握」正是受苦的來源。異物入侵體內,無法預知是什麼,只能讓混亂的東西被形塑成某種暫時的形狀,才有機會被說出、被安放。這種整理無法百分之百奏效,也不可能標準化。臨床工作要求極高——要靠近,卻又不能被捲進去;不靠近,又看不清楚。因此,心理工作者要先整理好自己。

真正的災難,不在過去的事件裡,而是在心裡不斷重演,讓人以為災難從未結束。當治療師能以各種形式「 #出借自己」,讓災難在時間軸上被拉開一點,療癒才能展開。
他提到,治療不在於改變說的內容,而在於「 #引發說的可能性」;我們在聽與說之間共構意義。

最後,他以光洞為定錨點,象徵心理學與社會的連結。若沒有跨專業網絡的據點,臨床創傷工作難以想像。

他說:「我怎麼想像臨床創傷的工作樣貌?」
或許,就是讓那個「撼動」再次被看見,讓那些曾被遺忘的光,重新亮起來。
--------------------
光是這段講座,在我的臨床工作上就產生影響,我能在臨床工作當中,增加聽的能力,讓個案有機會「說出來」在哪些過去創傷發生時間點,語言表達不出來的時刻,在現在有機會去說說「經驗」了什麼。
也與昨日 Dr. Neal Vorus 講題提到需進入田野的說法不謀而合。待我後續有時間再來整理與大家分享
----------------
「我們是心理的光講座」系列持續進行中,
邀請你一起走進這些關於人、關於療癒、關於社會記憶的現場。
下一場講座即將展開,
讓我們在彼此的故事裡,看見不同的力量如何誕生。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kPxcswY4emii5P9c7

#我們是心理的光
#慈耘心理健康公司
#走出治療室
#女力計畫
#創傷與療癒
#社區心理學
#光洞咖啡

🌕【我們是心裡的光|系列講座】— 從一個「什麼都沒有的地方」開始 —我想談談「積累」這件事。這週末像是多重宇宙同時開啟,精神分析國際研討會、桃園的講座、慈耘的分享——好幾個需要深度思考的場域在同時發生,彷彿有好幾個我,在不同時空裡各自工作,...
26/10/2025

🌕【我們是心裡的光|系列講座】
— 從一個「什麼都沒有的地方」開始 —
我想談談「積累」這件事。
這週末像是多重宇宙同時開啟,
精神分析國際研討會、桃園的講座、慈耘的分享——
好幾個需要深度思考的場域在同時發生,
彷彿有好幾個我,在不同時空裡各自工作,
匯聚在我本體內,腦袋熱到快要冒煙。

昨天早上聽 Dr. Neal Vorus 講「詮釋是一種歷程」,
他說,詮釋不是一個技巧,而是一段關係的積累,
分析師能帶入自己多少,
個案就能被理解多少。
那是一種在關係裡誠實地與自己相遇的歷程——
清晰、開放,不防禦。

我邊抄筆記、邊想到自己。
這些年,我花了超過八年的時間接受個人分析,
開業十年,執業十三年,
一路從懷疑自己是不是「紙老虎」,
走到今天能對夥伴顯欽說:
「我決定要把自己推出去,推薦我自己的課程。」
這句話,過去的我絕對說不出口。

但現在的我,想讓你知道——
我過去就是那個從講座中獲益的人,
而今天,我也成為那個希望能讓別人獲益的人。
這一路,我從安置系統的現場開始,
第一次去開資源會議時,全身都在發抖,
還是硬著頭皮跟督導說:「孩子需要更多經費。」
十多年後,我成為醫院安置與處遇計畫的督導,
回頭看,那些曾讓我懷疑的時刻,其實都是積累。

呂嘉惠心理師說:「你沒有問題,只是需要換一個世界觀。」
我才懂,
原來我一直用舊地圖在新時代叫計程車,
難怪 Uber 找不到我。
於是我用十年時間更新自己的世界觀,
從「要活下來好艱難」的生存模式,
走向「我可以成為自己的光」。

這就是我這次講座的核心——
✨「從一個什麼都沒有的地方開始」,
穿越懷疑、修復創傷、重建內在秩序的過程。
我會談我如何從「Survivor」成為「Creator」,
也會談如何在心理師的路上,
讓積累不只是經驗,而是一種持續覺察的能量。

如果你這一路看著我,也在想:
「我什麼時候能有這樣的轉折?」
那這場講座,我想邀你一起來聽。

📅 就在今天!! 10/26(日)14:00–16:00
📍 線上相見
👉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kPxcswY4emii5P9c7
🎟 一張票=一次遇見自己的機會
可兌換茶席、芳療、書寫、咖啡特調等身心體驗
若無法即時參與,也可線上回放做筆記
-------
💬 延伸補充|給想報名的你
1️⃣ 我的成功模式可以被複製
2️⃣ 報名費一定會賺得回
3️⃣ 每張票都能兌換身心體驗或商品
4️⃣ 若臨時無法參與,也可線上回放做筆記
5️⃣ 團報優惠多,邀朋友一起更划算

#我們是心裡的光
#從什麼都沒有的地方開出光
#願光與你同在

羅紀萱心理師-這是一場動畫電影「寶貝老闆」與精神分析觀點談兒童發展的對話原來好不容易,要經歷與很多的「原本以為」分開,但是藉由想像與遊戲化能力的幫忙,讓我們在面對一次次的幻滅時,能夠將打擊消化與反思經驗如果你是會對一個人如何長大成人、如何有...
22/10/2025

羅紀萱心理師-這是一場動畫電影「寶貝老闆」與精神分析觀點談兒童發展的對話

原來好不容易,要經歷與很多的「原本以為」分開,
但是藉由想像與遊戲化能力的幫忙,
讓我們在面對一次次的幻滅時,
能夠將打擊消化與反思經驗

如果你是會對一個人如何長大成人、如何有創造力很感興趣的人,
非常歡迎你來聽聽我的分享,一起互相交流

如果你是家長或是與兒童相關的工作者,
對於小孩的異想世界覺得好奇或困惑的,
那你非常適合來參與,一起找到通往孩子內心的橋

活動時間:114年11月2日(日) 下午13:30-15:30
活動地點:博多屋電影圖書館(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367號)

活動免費,座位有限

報名請洽臉書粉專:博多屋電影讀書館

< 成長,是會令人難過的好事 >

最近的一些經歷,讓我有所體悟
有時儘管做了覺得合適、對的決定,而結果也是朝向好的發展,但當中經驗的歷程卻可能是痛苦、令人難過,或甚至會深深失落的

或許是你發現你認為很速配、很包容相愛的伴侶,原來差異很大、沒有真的能包容時

或許是當你發現你很崇拜、深受激勵的某個對象,原來他跟你想的差很大,你推崇的是「你以爲的那個人」時

又或許是你發現,你認為很契合、很欣賞,很信任親近的關係,其實你們都不是彼此心中以為的那樣時

以及,或許是當你發現,自己原來也不是你以為的那樣時

一個人從小到大,從全然依賴他人照顧,好像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能呼風喚雨,然後慢慢地發現那只是有人替自己承擔或配合,讓事情看起來像自己以為的那樣,而自己要在長大的過程中,逐漸把過去無法承受的事,學習擔負起來

長大,原來好不容易,要經歷與很多的「原本以為」分開,但是藉由想像與遊戲化能力的幫忙,讓我們在面對一次次的幻滅時,能夠將打擊消化與反思經驗

讓我們準備好下一次再出發時,感到腳踏實地,更坦然堅定,更有信心面對挑戰與負起責任

如果你是會對一個人如何長大成人、如何有創造力很感興趣的人,非常歡迎你來聽聽我的分享,一起互相交流

如果你是家長或是與兒童相關的工作者,對於小孩的異想世界覺得好奇或困惑的,那你非常適合來參與,一起找到通往孩子內心的橋

這是一場動畫電影「寶貝老闆」與精神分析觀點談兒童發展的對話
活動時間與地點:114年11月2日(日) 下午13:30-15:30 博多屋電影圖書館(台南市永康區中華路367號)
活動免費,座位有限
報名請洽臉書粉專:博多屋電影讀書館

#歡迎分享

 #我們是心理的光講座 持續報名10/26(日)14:00-16:00邱似齡【從一個「什麼都沒有的地方」開始— 一段穿越自我懷疑、療癒創傷、重建內在秩序的實踐過程】(線上講座,開放回看一個月)https://forms.gle/kPxcsw...
20/10/2025

#我們是心理的光講座 持續報名

10/26(日)14:00-16:00

邱似齡【從一個「什麼都沒有的地方」開始— 一段穿越自我懷疑、療癒創傷、重建內在秩序的實踐過程】(線上講座,開放回看一個月)

https://forms.gle/kPxcswY4emii5P9c7
👉相關報名請洽慈耘

🌱 「從一個什麼都沒有的地方開始」
——療癒與重建的真實旅程

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候?
一邊做著連自己都不知道喜不喜歡的工作,一邊感覺自己的人生卡住了。

卡住的背後,好像覺得自己很渺小、很空虛、很茫然;不知道自己擁有什麼,以及可以擁有什麼。

想要改變,卻不知道該怎麼開始;
想要試著做點什麼,
卻又懷疑自己:
「我是不是只是讓自己更難看?」

那個不自信、不被看重,
甚至連自己都不喜歡自己的感覺,
也許就像低氣壓,壓得你喘不過氣。

#邱似齡臨床心理師,非常懂這種掙扎。
她成長於不容易的家庭,站在「什麼都沒有」的地方,走過自我懷疑與創傷。
她也曾在深夜懷疑自己:
「是不是我真的什麼都做不好?」
一度以為自己無法再做些什麼,但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一次又一次的療傷裡,
她慢慢看見:
哪怕心裡還不是一片花園,
#只要還能做夢,
#就已經在種下希望的種子。

如今,她是一位心理師,也是社會企業「光洞咖啡」的創辦人,用自己的生命經驗陪伴更多在低谷裡的人。這一次,她要分享的不只是「過來人的故事」,而是那條真實的路:懷疑、療癒、重建秩序。

💡 如果你對生命感到茫然、感到沒有方向、感到懷疑,在這場講座裡,你會得到:
• 聽見一段真實、不粉飾的生命故事,照見自己也在走的路
• 學習在感到渺小與空虛時,如何安頓自己、重新聚焦
• 帶走一份勇氣:即使害怕,也能慢慢開始喜歡自己

🌱 如果你也正在和「 #不夠好的自己」拉扯,請給自己兩小時的禮物。10/26(日) 下午,和一位走過黑暗的人相遇。

因為你會發現——
就算現在什麼都沒有,也能重新開始,
#走到有光的地方。



📅 10/26 (日) 14:00–16:00
✨從一個「什麼都沒有的地方」開始:一段穿越自我懷疑、療癒創傷、重建內在秩序的實踐過程
📍 光洞咖啡 5F 雲燈教室
👉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kPxcswY4emii5P9c7

#我們是心裡的光 系列講座
#從什麼都沒有的地方開出光
#願光與你同在
#現在報名還有早鳥優惠喔

Address

中華路23巷1號, Yongkang District
Tainan City
710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19:00
Tuesday 09:00 - 17:00
Wednesday 09:00 - 17:00
Thursday 09:00 - 17:00
Friday 09:00 - 17:00
Saturday 09:00 - 17:00
Sunday 09:00 - 17:00

Telephone

+88663126267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邱似齡臨床心理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邱似齡臨床心理師: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