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2025
如果死亡不能避免,該怎麼辦?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大師Yalom有給我們一些很珍貴的角度,我們可以從四個終極關懷去思考。
🌞如果死亡不能避免,該怎麼辦?
我們都知道自己會死,但也許從沒準備好。有人選擇不去想,有人藉忙碌逃避;直到生命的盡頭,不得不面對:「 #我有沒有好好活過?」
小編想起在安寧病房實習的日子,死亡幾乎是那裡的日常。那是一種難以形容的現實—時間變得沉重但也珍貴,每一次的呼吸不確定是活著的證明,還是更靠近死亡的一步。有的人害怕,有的人平靜,有的是更多的疑問:「如果死亡不能避免,那我該怎麼辦?」
這是一個好難的問題,恐怕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幸好,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大師 Irvin Yalom給了我們一點方向,人是一種「有心智、會思考、會感受、會反思與整合自己的經驗」的生命,會意識到自己是怎麼樣的人,能夠定義自己是如何活在這世界上的「存在」。因此,做為一個人,我們在死亡之前,得回頭直面四個無法迴避的議題,Yalom稱之為「 #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s)。
🕯️ 一、死亡:讓生命有意義
死亡是最真實的事實。我們都會死,但我們也想好好活;可是死亡又太恐怖了,可以輕而易舉地摧毀我們活著的意義。死亡的確定性與不可避免性帶來存在的焦慮,形成了深層的內在衝突與矛盾,影響我們如何活著,例如: 陷入死亡焦慮之中,動彈不得。然而,有點吊詭的是,正因為生命有限,當知道時間不會無限延伸,我們可能會更積極地運用自己的生命,生命開始有了意義。生死之間形成了微妙的關係。
🧭 二、自由:人生沒有編好的劇本
存在主義認為人就是光溜溜地來到這個宇宙,沒有帶著任何被安排好的,是自由的。自由聽起來很棒,但它其實帶來焦慮。因為自由代表「沒有人能替你決定,也沒有人能替你承擔。」,我們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與生命負責。因此,當你意識到:「這是我自己的人生」,雖然你會害怕,但也會開始長出力量。
🤝 三、孤獨:再靠近,也有獨自的時候
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來到現象世界上,但幸運的是我們可以擁有伴侶、家人、及朋友,這讓我們在這個廣大的宇宙有立足之地。但有一個現實是,我們終究無法完全、百分百與他人融合或被他人完全理解。無法避免的是,有一份孤獨是只能自己面對的,意謂著最終要面對自己的人生的是自己,即使一路上有很多人陪伴,我們也許需要學會面對。學會與孤獨共處,也會學會怎麼愛人。
🌌 四、無意義:對活著感到虛無
如果我們站在整個銀河的層級跟觀點來看,我們所做的一切可能毫無意義或微不足道,畢竟比較起來,我們的存在也許很渺小。這種「銀河觀點」帶來了「意義感失聯」。然而,這也許這忽略了人具有「創造」的主體性,雖然意義沒有被給予;人可以在各種投入、參與與經營之中, #創造意義。
🌾 給看到這篇的你
死亡、自由、孤獨、無意義,聽起來像沉重的哲學,但其實它們都在你生活裡,我們都在面對著。哲學或心理學幫助我們覺察並面對這些議題,讓我們可以更真誠、更有感地活著。
「死亡不能避免,該怎麼辦?」這個問題還是很難,就連Yalom都說面對死亡如凝視太陽般困難,小編只能粗淺分享如上。幸好,對「生死」很有經驗的 #謝宛婷醫師,願意來跟我們分享「如何在我們蜿蜒前去的死亡裡,找到此生」。
[ #自性之旅:破除陰陽與生死二元的和解與探索]
11/14(五) 20:00–22:00 (線上講座,可錄影觀看)
講者|謝宛婷 醫師・作家
成大醫學系人文暨社會醫學科兼任助理教授,
長年推動緩和醫療教育與公民生死識能,
2023年創辦版本書店 SüRüM Bookstore,
倡議公民緩和照護與慈悲關懷社區理念。
報名表單在此:
https://forms.gle/kPxcswY4emii5P9c7
#生命因死亡而有意義
#在死亡之前找到你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