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2025
雖然壓力事件相關的憂鬱情緒是相對 #正常的情緒反應,但每個人承受情緒的韌性不同,生活被情緒干擾的程度也不同,適量的 #抗憂鬱劑,明顯可以改善個案的情緒與認知 #彈性,可以較放鬆 #淡定,想法也能比較不固著
文/精神專科 #郭彥麟醫師 @ #善化 誼仁診所 @ 永康 心寬診所
身心疾病的治療,在診斷確立後,有一定的 #治療計畫。而在仔細的評估追蹤之中,醫師通常會根據個案的狀況調整藥物,於是常常出現這個疑惑
我明明比較好了,為什麼要加藥?
1. #恐慌症 為例:
我們會先使用 #鎮靜劑 緩解恐慌症狀,同時開始SSRI( #抗憂鬱劑)藥物治療。根據診斷,SSRI有經驗上的 #目標劑量,成人通常是一顆左右,但直接給足劑量容易引發副作用(噁心、疲倦),所以通常會半量開始
鎮靜劑通常可以很快讓症狀改善,但這只是 #治標不治本。治療的目的是穩定症狀、 #預防復發,而且理想上不用使用鎮靜劑。因此適應SSRI藥物後,我們會慢慢增加SSRI到理想劑量。另一方面,鎮靜劑會根據症狀減量或降低強度(換成較輕的)
理想的最終目標就是只需要吃SSRI維持,減低復發率,而鎮靜劑只當護身符備用。因此, #藥物並不會無限地往上加,那並沒有幫助,過量反而有害。但初期加藥是為了治本,根據實證醫學研究,給予足夠的治療劑量,真正地穩定腦神經迴路,避免未來吃更多的鎮靜劑
2. #憂鬱症:
基本上是同樣的原則使用SSRI,輔助藥物緩解症狀,同時開始低劑量SSRI治療。 ,通常先求適應副作用,再評估療效,避免個案放棄,或不規律治療
安眠藥、鎮靜劑、輔助用藥大多作用較快速,但目標上不長期使用。 #情緒症狀、 #負面念頭 是最重要的治療目標,而 #睡眠、 #食慾 等等,同樣也不能忽視
SSRI並不會無限增加,每種藥物都有最大劑量,一般而言,最多2~3顆,倘若效果不佳,醫師會先選擇換藥,或增加 #治療性輔助用藥(例如情緒穩定劑、低劑量抗精神病藥物)。無論如何,盲目地增加藥物不會是專業醫師的作法,也不會有任何幫助
3. #適應障礙合併憂鬱情緒
倘若評估個案的憂鬱症狀,並 #未達憂鬱症 的診斷標準,臨床上也判斷並非憂鬱症,而是因為生活事件誘發的情緒困擾,那麼藥物的調整也就會不同於憂鬱症
若認為個案的憂鬱情緒是反應性的,跟壓力事件的相關性高,那麼,或許在症狀改善後, #我們就不會繼續增加藥物,因為憂鬱症的復發風險並不存在,提高SSRI劑量的合理性也就不存在
雖然壓力事件相關的憂鬱情緒是相對 #正常的情緒反應,但每個人承受情緒的韌性不同,生活被情緒干擾的程度也不同,適量的 #抗憂鬱劑,明顯可以改善個案的情緒與認知 #彈性,可以較放鬆 #淡定,想法也能比較不固著
讓生活受到的負面影響減少,維持思考的彈性,減低情緒的衝擊,藉此 #中斷惡性循環,往往能協助個案不被情緒海嘯帶走,渡過生活衝擊之後,還能慢慢自癒
在這樣的情境下,藥物的 #減量 與 #停止,將是與個案討論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