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關係,明艷動人-宋旻諺諮商心理師

翻轉關係,明艷動人-宋旻諺諮商心理師 提供個人或伴侶諮商、講座
相關工作邀約 以來信為主
或 聯絡上善心理治療所 062375555

15/10/2025

🌿 離婚與共同育兒實務指南
-給希望以成熟與愛面對關係變化的父母-

💬
離婚不只是關係的結束,而是一種新的開始。
當我們選擇從伴侶關係中退場,也同時被邀請學習:如何在轉變中,繼續成為孩子穩定、安全的依靠。

希望這份指南整合心理與法律專業觀點,幫助父母在離婚歷程中,以「成熟、穩定、尊重」的方式,照顧自己與孩子。



🧭 一、理想的分開:讓孩子成為最重要的考量

🌱 核心目標
離婚的重點不是結束關係,而是轉換關係的形式。
一個良好的分開,是以「孩子的福祉」為首要目標,減少衝突,確保孩子在安全的情緒環境中成長。

💡 父母的內在準備
• 孩子優先原則:愛孩子,不該讓怨恨主導親職。
• 情緒管理與自我照顧:只有先穩住自己,才能安撫孩子。
• 承擔責任:放下「誰對誰錯」,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是成熟的開始。
• 尋求支持:讓治療師、律師或調解員成為協助你釐清思緒的夥伴。

⚖️ 法律與實務層面
• 找一位支持合作式離婚的律師,避免激化衝突。
• 先完成**育兒計畫(Parenting Plan)**再與孩子談。
• 釐清「法律監護」與「實際監護」的差別。
• 若衝突頻繁,可採用平行育兒(parallel parenting),降低對立。



💬 二、如何與孩子談「我們要分開了」

🎯 準備階段
• 雙方確定決定已定案後再談。
• 父母情緒平穩時共同告知。
• 選擇在家中、安靜的時刻進行。

🗣️ 溝通原則
✅ 重申愛意:「我們都非常愛你,這不會改變。」
✅ 簡化原因:「我們曾經相愛,但現在無法再讓彼此快樂。」
✅ 澄清責任:「這不是你的錯,也不是你能改變的事。」
✅ 說明變與不變:「住的地方可能會改變,但我們永遠是你的爸媽。」
✅ 允許情緒表達:「你有任何感覺都可以說,我們會陪你面對。」

🚫 必須避免的行為
• 不在孩子面前批評或詆毀前伴侶。
• 不讓孩子當傳話筒或間諜。
• 不要求孩子選邊站。
• 不用情緒綁架:「你如果愛我,就不要去見你爸爸/媽媽。」



💞 三、如何與親友談關係變化

🌿 保持一致與尊重
• 請親友不要在孩子面前談論前伴侶的壞話。
• 保留對另一方作為父母的尊重,孩子會內化這份態度。
• 面對共同朋友,保持中立與穩定。

🧘 管理個人敘事
• 避免反覆抱怨,以「療癒與成長」取代「指責與受害」。
• 建立健康的支持網絡,讓朋友陪伴你,而不是幫你對抗誰。

💬 實際說法範例

「我們決定分開,這對我們兩個都不容易,
但我們希望把重心放在孩子身上,
也希望大家能幫忙維持穩定、善意的氛圍。」

「我們不想讓孩子感覺被夾在中間,
所以請在孩子面前避免評論任何一方。」



🌈 四、下一步建議

1️⃣ 檢視你們的共同育兒風格——是合作型還是平行型?
2️⃣ 建立自我照顧系統——固定作息、運動、朋友支持。
3️⃣ 為孩子營造穩定的可預測性——明確告知探視時間與變化。



📘 結語
離婚不是失敗,而是重新定義「如何愛」的過程。
當父母能誠實面對情緒、互相尊重、專注孩子的福祉,
這段經驗將不只是分離,而是一次深刻的成長。



✍️ 本文整合自《共同育兒101》、《應對有毒前伴侶的共同育兒》等書籍與心理實務經驗,由心理師編撰。

10/10/2025

【男友不做愛,該怎麼做、如何表達?】

有個女生告訴我,她和男友交往兩年
最近一年,他們做愛頻率越來越少

從一個月3次,到2次,到1次
最後一次做愛,已經是3個月以前了

她說她問過男朋友「是不是她哪裡沒做好、讓他不開心?」
或是「男朋友外面有別人」,所以才不和她做愛?

但男朋友都說沒有,沒有不開心、也沒有別的女人
他只是沒有想要和她做愛,沒有想要做愛的感覺

她想了很久,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
有天睡前,忍不住問了男友「該怎麼解決?」
男友卻只回答了一句:「我不知道」就不再說話了

這個女生告訴我,她真的很困擾,
不知道該如何做,或是如何表達,
才能讓他們改變現況?

她的問題,讓我想起很多,因為不想和伴侶做愛來找我幫忙的男生

他們告訴我,不知道為什麼,明明喜歡太太、女朋友,也沒有外遇
但就是沒有想要做愛,等到對方明示暗示「很久沒做、該做了」
就會覺得壓力很大,就更提不起勁了~

也知道這樣會讓對方不高興,拖久了會吵架、感情會變糟
但,就是沒有那種想做愛的衝動,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他們說,每次老婆、女朋友問:「你倒底為什麼不做愛?」、「這樣要怎麼辦?」,實在不知道自己怎麼了,也只能回答「不知道」了

每次聽到這些男生這麼說,我一方面可以理解,
他們的太太女朋友,聽到這句「不知道」,會有多麼的難過

但另一方面,我也真的可以感受到,不知道怎麼做才能激發性慾的他們,在回答「不知道」的時候,是多麼無助和沮喪

為了協助他們,我常會問起,他們過去和伴侶做愛的經驗
和他們一起回憶,那些快樂的記憶,
也會聊起比較無聊、甚至是不太愉快的經驗

然後,我們就會一起在這些經驗中,
慢慢整理出,他性慾高升和低落的時刻。

在那些時候,他的心情如何?他的身體如何?
他的工作狀態如何?他的精神壓力如何?
他和伴侶親密嗎? 他伴侶在一起是輕鬆快樂的、還是有點緊繃的?

然後,他們才會在這過程中,一點一滴地感受到
原來自己都不知道,工作壓力已經太大了、對伴侶有點不滿卻很難表達、覺得做愛沒變化太無聊、希望伴侶可以主動口交、想要伴侶多稱讚自己.......

原來,自己以為沒什麼,不用在意的情緒和需求,
已經一點一滴淹沒了,想和伴侶親熱的慾望.....

這一切,不是被他們忽略了,就是被他們壓抑了
當伴侶問起:「你為什麼不做愛?」、「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他們再怎麼反問自己,也無法清楚回應

所以,他們也知道一句「不知道」會讓伴侶多難過
但,意識中找不出原因的他們,也只能就這麼老實的回答了

在陪伴他們的過程中,我也會問他們,希望伴侶可以怎麼做?
他們常回答我,如果可以的話,他們會希望伴侶可以像我一樣
先陪他們聊聊,不要一開口就問「為什麼?」、「怎麼辦?」
讓他們覺得自己很對不起對方、很愧疚、壓力很大
重點是,問再多次,自己也沒辦法回答
因為是真的不知道,不知道原因、也不知道怎麼辦.....

所以,我想告訴這個問我「該怎麼做、該怎麼表達?」的女生
也許妳的男朋友,他告訴妳「不知道」,是因為他真的不知道
他或許也像來找我的那些男生一樣,覺得很對不起妳、壓力很大

如果可以的話,我想請妳試試看
不要再問他原因和解決方式了

妳可以試著說說妳的感覺,告訴她,妳喜歡和他做愛
因為和他做愛的時候,妳會有怎麼樣的感覺和心情

這段時間沒做愛,妳心裡會覺得有點想念、有點困擾
讓妳困擾的事是:( )

這個空格,請妳先誠實的寫下妳自己的感覺
有些女生告訴我,不做愛會讓她覺得對方好像不需要她
有些女生則是覺得不做愛,會讓她覺得自己沒有魅力,怕被拋棄

把自己的感覺告訴男朋友之後,
再告訴他:也許你也不知道為什麼不想做愛了
但我還是會想要和你做愛,因為我很喜歡和你做愛的感覺

我知道有很多男生和伴侶在一起久了,也會變得不想做愛,他們可能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
如果可以,我想和你一起試試看
能不能一起找回那種做愛的感覺

然後,他可能會問你,那你想做哪些改變?
妳可以陪他聊聊,妳們以前做愛很快樂的經驗
也可以請他告訴妳,有沒有哪次做愛,會讓他覺得無聊或有壓力?
在這當中,妳們再一起看看,
有沒有什麼事情,是妳們可以試著改變的?

妳也可以看看,我拍過的【男人為什麼不做愛?】
影片裡,我提到八種男人不做愛常見的原因
(影片連結我放在第一則留言裡)

妳也可以,帶著好奇心,用真心想瞭解的口氣
問問男朋友,是不是有那些可能性?

語句可以參考:
「有些男人因為某某原因不想做愛耶,你有這個感覺嗎?」

妳可以把這個句子改成適合妳的說法
讓男朋友覺得,妳不是要他解決
而是想和他和他一起,好好瞭解他
包括那些,他自己都不瞭解的自己

最後,我想告訴妳,這一切可能不會太容易
但如果妳和男朋友,可以因為不做愛的困擾
而展開一段探索自我和關係的旅程
未來的你們,感情一定會更加親密

加油喔~ 一點一滴慢慢來
祝福妳和男友走過困擾、更加幸福

#伴侶不做愛

#性愛溝通

#怎麼表達

#怎麼改變

10/10/2025

早安。 朋友問我「妳會把個案的性困擾,拿去問AI嗎?」 我回說「會啊!」

他又再問「那,你的個案,也會問AI嗎?」

我說「也會啊」

「那,大家有性困擾,就問AI就好了,為什麼還要來找妳?」

「很簡單啊,因為看完AI給的答案,問題都還是在,痛苦也還是在啊~」

「怎麼會? AI很厲害耶,找論文、找書啊、找治療方法,超快,又多。 跟著做,應該就可以解決啦」

「對呀,我覺得問題就是:AI太快了~」

「啊? 什麼意思? 快不是很好嗎」

「如果你要找旅館、找車票,或是想知道一道菜怎麼煮,快,真的很好。 但,如果你想面對性愛痛苦,快,反而可能會讓你更焦慮。 AI一下子給你那麼多解釋、猜測和解決方法,會讓人想變得跟AI一樣有效率。 看過就去做,做了就會改善,但,人的改變不是線性的,也不太可能這麼快,看完只會覺得,好像多了很多代辦事項,心情會變的更煩躁。」

「你知道嗎?前陣子,我叫AI幫我讀論文,讀了好多哦,又瞭解了好多性治療的方法。 然後,我發現自己,在面對個案的時候,開始變成AI了。 一下子就解釋一堆,給個案一堆方法,但個案根本都還在自己的痛苦情緒中,我說了一堆,他們的表情反而越來越糾結~ 直到我慢下來,慢慢理解他們的心情,那些痛苦啊、焦慮、恐懼、傷心,個案反而覺得自己好多了,可以開始想想,是不是可以開始嘗試一些改變的方法 」

「我覺得,AI 會讓我變煩躁。 個案問AI,應該也會煩躁吧。 AI太快了,感覺很不舒服~~~AI連接住我的情緒,速度都好快,太快了,感覺就像在應付我,催我再問他下一個問題.....」

今天早上,我早起讀論文,把之前叫AI讀的論文,印出來自己讀,讀的好慢,好舒服。 一段段讀過去,每一段都會浮現好多個案的臉龐,我想起他們的故事和心情,覺得自己又和他們在一起了。

讀完一篇論文,精神很好、心情很好,很想念個案們,希望他們都能生活安好。

也想起朋友和我的這段對話,
寫下來,和大家分享

不知道你們會不會和我有同樣的心情?
或者,AI其實能讓你心情變平靜?

如果可以,留言告訴我喔~
我想知道大家怎麼和AI相處
AI是否能讓協助你?你心情愉快?

「沒有自知之明」也可以是一種溫柔 「你沒有自知之明。」這句話在我們文化裡,幾乎是個貶義。彷彿一個人不認清自己,就活該撞牆。但在我當心理師的經驗裡,我常發現,所謂「沒有自知之明」的樣子,其實有時候是一種——太容易忘記自己其實也有光。許多來談的...
10/10/2025

「沒有自知之明」也可以是一種溫柔


「你沒有自知之明。」
這句話在我們文化裡,幾乎是個貶義。彷彿一個人不認清自己,就活該撞牆。
但在我當心理師的經驗裡,我常發現,所謂「沒有自知之明」的樣子,其實有時候是一種——太容易忘記自己其實也有光。

許多來談的個案,常常能一五一十地講出自己的錯:
「我太懶了。」
「我應該更堅強一點。」
「都是我太情緒化。」
但當我問他:「那你覺得自己有什麼是做得不錯的地方呢?」
場面就會陷入一陣安靜。
他們真的想不到。

我逐漸明白,這種「沒有自知之明」,不是自大,而是一種「沒有被自己看見的謙卑」。

我們不是不知道,只是忘了。
忘了自己也曾勇敢、體貼、認真、溫柔。
忘了那些微小但真實的努力,也算是力量。

看不到自己的好,是因為太忙著修補、太努力地活,沒有空回頭看那個正在努力撐著的自己。
有時候,甚至誤以為「看見自己的優點」是一種驕傲,於是選擇貶低自己,才覺得安全、謙虛、有禮。

但結果往往是:
越想要做對,越覺得自己不夠好;
越想要進步,越失去了穩定自己的能力。
就像在泥地裡奔跑,因為太想抵達終點,反而陷得更深。

心理治療裡,我們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
不是讓人「看清現實」而已,
而是幫助他們「看見自己是誰」。
那個「誰」,包含脆弱的、努力的、溫柔的,也包含還沒準備好的部分。

所以,來談者會說他也看不清一些現實
我會微微一笑,心裡會想來談者「沒有自知之明」,他的確還看不清一些現實,而那部分不是他充滿缺陷或能力不好,
只是還沒學會怎麼溫柔地看自己。

有時候,「自知」不是只看清現實,
而是能如實地看見自己整體的樣子:
包含軟弱、勇敢、笨拙、努力、害怕、還沒準備好——
都算是「我」。

願我們都能在某個時刻,
用一點「自知」的眼光去看見自己的不足,
也用一點「不那麼自知」的眼光,
給自己留下被愛與被理解的空間。



所以,下次當我們聽到「你沒有自知之明」,
也許可以換個角度想:
也許,我們只是還沒學會溫柔地看自己。

願我們都能在看見「不夠好」的同時,
也不忘看見「正在努力的我」。

因為,有時候,沒有那麼快看見自己,
也是一種正在長大的溫柔。

02/10/2025
青少年的「落實指控」現象「落實指控」原本是法律或行政語境的用語,指的是當有人提出指控後,相關單位會去查證、執行,讓指控不只是停留在口頭,而是轉化為具體行動。聽起來嚴肅而正式。然而,在日常語境裡,它卻有了另一種有趣的解讀:當一個人被貼上標籤時...
09/09/2025

青少年的「落實指控」現象

「落實指控」原本是法律或行政語境的用語,指的是當有人提出指控後,相關單位會去查證、執行,讓指控不只是停留在口頭,而是轉化為具體行動。聽起來嚴肅而正式。

然而,在日常語境裡,它卻有了另一種有趣的解讀:當一個人被貼上標籤時,他乾脆用行動去「落實」這個標籤,甚至誇張演出來,好像在說——既然你說我這樣,那我就給你看。

在青少年身上,這種現象特別常見:
• 父母說「你整天只會打電動」,孩子就真的更沉迷遊戲;
• 老師罵「你太愛頂嘴」,下一次他就頂得更凶;
• 同學笑「你很宅」,他就乾脆用動漫哏自嘲,博得笑聲。

為什麼會這樣?
1. 反抗心理:透過落實指控,把「被動受標籤」轉化為「主動表演」,奪回一點權力。
2. 認同尋找:在身份模糊的階段,即便是負面角色,也能提供定位。
3. 同儕幽默:自嘲或搞笑式的落實,能換來笑聲與歸屬感。

這種行為背後,往往是一種防衛:青少年寧可說「我自己選擇成為這樣的人」,也不願意顯得自己被刺傷。

因此,陪伴青少年時,與其急著糾正,不如先理解他們背後的需求,並提供正向身份與安全的對話空間。或許,他們需要的不是更多指控,而是被看見、被理解的機會。

08/08/2025

今天是父親節

今天是父親節,是值得給予父親祝福的日子。
然而,這個日子,對某些人不總是那麼值得期待。

街上的餐廳被預訂一空,社群上滿是父子合照、全家聚餐的笑臉。
但你的心裡,卻像被悄悄按了靜音鍵——
不是沒聽見外面的熱鬧,而是你不敢讓自己靠近。

………………………………………………………

你和父親之間,有一條長年無法跨越的河。
河的那一邊,也許住著他的委屈與不順;你知道他的人生沒有如願,甚至可能曾想把好的留給你們。
可是這條河裡,也漂浮著無數難以溝通的片段、爭吵的聲音、讓人窒息的瞬間。
你知道,一旦搭起橋,他可能會再次走過來,把那些讓人喘不過氣的重量丟回你身上。

於是,你選擇不動。
這個選擇,讓你心口同時有兩種痛——
一種是對父親的距離感;
另一種,是對自己的懷疑與罪惡感:
「我是不是太冷漠了?」「這樣算不算不孝?」

但我想對你說:
選擇不接近,不代表你沒有心;而是你知道,自己必須先留在安全的地方,才能活下去。
成熟的愛,不只是對別人的善意,也包括對自己的保護。

今天,你可以允許兩件事同時存在——
你看見了他的辛苦,也承認了自己的傷。
你不欠任何人讓自己受傷的義務。你的善意,可以留給安全的地方;你的愛,可以給懂得珍惜的人。

………………………………………………………

一個今晚的小練習

找一個安靜的角落,坐下或躺下都可以。
輕輕閉上眼,慢慢吸一口氣……停一下,再慢慢吐出去。
想像自己面前出現兩顆光球:
一顆是給父親的善意,也許很小;另一顆,是對自己的愛與保護,很溫暖。
在心裡對第一顆光球說:「你可以留在這裡,但我不讓你傷害我。」
再對第二顆光球說:「我會好好守著你,因為你是我的家。」

睜開眼之前,先對自己說一句:
「父親節快樂,你也是值得被愛的人。」

然後,慢慢睜開眼,把今天留給自己的這份平安,好好收進心裡。

01/08/2025

🛌【身體會說話,請你聽它一聽】

昨天下午,難得有空檔,好好睡了兩個小時。醒來後繼續出門工作將近四小時,回家後吃了幾樣點心,人卻又開始昏昏欲睡,比平常還早想睡。老媽一邊咕噥說:「下午不是已經睡了?」我自己其實也還掛念著幾份報告,但實在撐不住——於是,我又去睡了。

今天凌晨四點多醒來,打開電腦,把幾份報告出清了,坐在那裡,有點驚訝也有點感動:「欸,我很棒欸。」

回頭一想,昨天真的很辛勞啊——
早上五點多起床,先趕一份報告;
接著一整個上午都在外面工作;
傍晚短暫休息後,晚上又投入將近四小時的工作。

這樣算起來,其實工時早就破表了。

身體其實都知道。累了就會說:「夠了,請你讓我休息一下。」
而我這次有聽見、也願意放下。

有時候,休息不是偷懶,是一種為了走更遠的選擇。
也許你也可以問問自己的身體:今天,它想說什麼?

人生下半場,學會好好說一句「對不起」走過大半人生,肩膀上的責任總算輕了些,孩子長大了,父母也漸漸老去,日子看似安穩,心裡卻常常泛起一種說不上來的空。有時,是深夜突然想起一句話:「我當年是不是說得太重了?」有時,是看到孩子面對挫折時的沉默,忍...
17/07/2025

人生下半場,學會好好說一句「對不起」

走過大半人生,肩膀上的責任總算輕了些,孩子長大了,父母也漸漸老去,日子看似安穩,心裡卻常常泛起一種說不上來的空。

有時,是深夜突然想起一句話:「我當年是不是說得太重了?」
有時,是看到孩子面對挫折時的沉默,忍不住問自己:「他是不是學了我以前的冷淡?」

五十歲以後,我們開始有能力放慢腳步、重新整理人生的行李。而其中一個最重要、也最難啟口的行李,就是——親子關係。

————————————-

我們不是失敗的父母,只是還來得及變得更溫柔

過去,我們努力讓孩子過得比自己好,或許太急、太嚴,話語中藏著期待,卻也不小心變成壓力。我們不完美,但也不必責怪自己。因為現在,是一個可以重新選擇的時間點。

不是要一口氣把過往全部翻出來,而是可以從一句話開始:
「那時候,我有些地方沒想清楚,你願意讓我補上嗎?」

這句話,不是認錯,而是給出一個機會——讓彼此可以從角色回到關係,從責任回到連結。

————————————-

面對孩子的疏遠與指控,不是防衛,而是深呼吸

有些時候,我們鼓起勇氣靠近孩子,換來的卻是沉默、冷淡,甚至憤怒的控訴。孩子或許會說出過去我們根本沒留意到的傷,或說出那些在他心裡藏了很多年的痛。

這時候,最困難的,是不急著為自己辯護。

當我們聽見「你那時候根本不在乎我」,第一反應可能是:「怎麼會!我那時候那麼拼命工作,都是為了你!」

但請先停一下,深呼吸,然後換一句話說:
「原來你那時候這麼難過……謝謝你今天願意告訴我。」

不是每一次傾訴都需要馬上回應,不是每一段指責都等於否定我們的愛。有時候,那只是孩子第一次鼓起勇氣,讓我們看見他內心真實的風景。而我們能做的,是不急著把風景改變,而是陪他走過。

————————————-

分享,不是說教;道歉,不是低頭

年紀越大,越知道人生不是非黑即白的故事,而是一個一個模糊、掙扎、努力愛人的過程。與其急著教孩子「怎麼做人」,不如慢慢說出自己的故事——那些我們曾經怎麼害怕、怎麼掙扎、怎麼靠自己一步步走過來的心情。

你會發現,孩子需要的不是我們的「指導手冊」,而是我們真誠的陪伴與理解。

一句「你做得很好了」,勝過千言萬語的建議。
一句「對不起,當時我沒有聽懂你」,也許會讓一段長年僵冷的關係,悄悄解凍。

————————————-

留下的,不只是財產,而是你成為什麼樣的大人

親愛的朋友,如果你也已經走到人生的這個階段,請不要急著覺得一切都來不及。親子關係不是只有童年才算數,它其實是一輩子的修煉。

從今天開始,讓我們學著當一個成熟而溫柔的父母,也許是第一次真正聽孩子說話,也許是第一次勇敢讓他知道:「我也會後悔,但我一直都愛你。」

人生的下半場,是回望、修補、與和解的開始。而最美的重逢,就是在愛裡重新相認。



如果你覺得這段話觸動了你,也許它也會觸動你生命中某個關係。把它傳給那個你曾經不知道怎麼靠近的人,或是留給未來某天,你願意走近的自己。

❤️【每段親密關係都會經過的4個階段:如何在不同階段維持深層情感連結?】無論是熱戀中的甜蜜、婚後的磨合、育兒的疲憊,或是空巢期的轉變,每段親密關係都像是一場旅程。在每一個人生階段中,伴侶間的連結都需要不同的照顧與經營方式。🔍問題不是「不愛了...
23/06/2025

❤️【每段親密關係都會經過的4個階段:如何在不同階段維持深層情感連結?】

無論是熱戀中的甜蜜、婚後的磨合、育兒的疲憊,或是空巢期的轉變,每段親密關係都像是一場旅程。
在每一個人生階段中,伴侶間的連結都需要不同的照顧與經營方式。

🔍問題不是「不愛了」,而是「我不知道怎麼靠近你了」。

今天想跟你分享在伴侶關係的四個階段中,
每個階段應該努力的是什麼?容易忽略什麼?又該如何刻意經營情感?

並提供一組【對話練習+連結活動】幫助你更靠近彼此。



🌱 第一階段:交往期(戀愛初期)

努力的方向:
✔ 建立安全依附感
✔ 學會表達脆弱與真實感受

容易忽略:
⚠ 忙著表現完美,壓抑不安與脆弱
⚠ 過度理想化,忽略深層需求

刻意經營:
💡 建立開放對話的習慣,學習在衝突中仍靠近彼此

✨對話練習:「當我靠近你時,我會感覺…」

👉 範例:「我怕你知道我的不安後,會不會覺得我太黏人了…」
🎯 目的:讓彼此看到內心的真實與需要

💞連結活動:「記憶之旅」
1. 挑選一張剛交往時的照片
2. 分享當時為什麼被對方吸引,當時的情緒是什麼
3. 以感謝回應彼此的分享



💍 第二階段:結婚後(建立生活)

努力的方向:
✔ 在現實中持續培養親密感
✔ 確保情感交流不被生活功能取代

容易忽略:
⚠ 掉入「室友模式」:合作但少情感交流
⚠ 不再主動表達愛與需要

刻意經營:
💡 定期創造「我們的時光」,保持感受彼此的存在與重要性

✨對話練習:「我最希望你了解我的地方是…」

👉 範例:「當我碎念家務時,其實是想說:我好需要你幫我扛一點」

💞連結活動:「一週一問・情感時光」

每週一次對話,問題像是:
🔹「這週你什麼時候感覺我真的懂你?」
🔹「你覺得我最近在你身邊的時候,你有被看見嗎?」



👶 第三階段:育兒期(忙碌與壓力)

努力的方向:
✔ 在疲憊中仍讓彼此感受到愛與支持
✔ 成為彼此的情緒後援

容易忽略:
⚠ 將注意力全放在孩子,忽略伴侶關係
⚠ 壓抑自己的需要,導致情緒斷線

刻意經營:
💡 保留「15分鐘的連結時間」,再忙也要有一點點空間給彼此

✨對話練習:「當我累了,我其實最想要的是…」

👉 範例:「當我連洗澡都沒時間時,我希望你能拍拍我,告訴我你看到我的努力」

💞連結活動:「15分鐘情感對話」

孩子睡後,分享:
🔸「今天你什麼時候最需要被擁抱?」
🔸「我可以為你做一件事,讓你感受到愛,會是什麼?」



🏡 第四階段:空巢期(重新定義我們)

努力的方向:
✔ 重啟親密,更新人生目標
✔ 面對孤單與轉變,繼續彼此依靠

容易忽略:
⚠ 沉默、不再主動靠近
⚠ 不願表達心裡的脆弱

刻意經營:
💡 保持對彼此的好奇,重新探索「我們的未來」

✨對話練習:「現在的我,更希望我們能一起…」

👉 範例:「我其實很想再一次牽著你的手,像以前那樣去旅行」

💞連結活動:「愛的回顧儀式」
1. 各自回顧3個一起走過的重要時刻
2. 分享那時「我感受到你的愛」是什麼
3. 為彼此寫下「我現在最想謝謝你的是…」



💡 總結:愛的核心不是完美,而是靠近

每個階段都有挑戰,但更有機會重新找回愛的溫度。
重點不是怎麼不吵架,而是在吵完之後,我們能不能找到彼此?

📌 記住這三句話:
1. 愛需要表達,也需要被接住
2. 每一次爭吵,其實都是一個「我需要你」的訊號
3. 靠近的那一刻,就算什麼問題都還沒解決,心也不再那麼孤單了

#親密關係 #情緒取向治療 #伴侶關係 #婚姻經營 #情感連結 #愛的練習題

Address

Tainan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21:00
Tuesday 09:00 - 21:30
Wednesday 09:00 - 21:30
Thursday 09:00 - 21:30
Friday 09:00 - 21:30
Saturday 09:00 - 21:3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翻轉關係,明艷動人-宋旻諺諮商心理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