苡人瑜伽.花藝.空間

苡人瑜伽.花藝.空間 這裡是以愛為出發點的空間
分享所學、所感受的、和愛與溫暖
越分享,累積越多
開放空間彼此互相合作
希望這個空間能更靈性的使用
這裡有哈達/孕婦/兒童瑜伽教學、花藝教學、與空間分享合作

28/10/2025

成長的本質,是自我調整與復原的能力。

孩子真的學會、修復、從挫折中長出勇氣,需要的是「信任感」與「掌握感」。

📍

我們常以為「恐懼才有用」,以為恐懼能讓孩子記得「不要再這樣做」。但其實,恐懼讓人記得的,往往不是教訓,而是疼痛。

在被處罰或被罵的那一刻,孩子的大腦啟動的是「防禦模式」──心跳加快、肌肉緊繃、思考暫停。那一刻,他們學到的,往往是「怎麼避免再被罵、被責怪」。

恐懼不會帶來真正的學習,恐懼啟動壓力防禦模式,讓人想逃、想躲、或想反擊。

讓孩子真的學會、能夠修正、甚至從挫折中長出勇氣,其實需要的是「安全感」與「掌握感」:

安全感讓孩子有信任、願意嘗試、承認錯誤;
掌握感則讓孩子覺得「我可以做到」、「我有力量去面對」。

📍

我想起上週末和家人去走步道,途中有一條小徑可以下切到溪谷的一處平緩河域玩水,很剛好遇見了兩個家庭不同的畫面:

第一個家庭,大人緊張地指導孩子:「你鞋子放這裡、你坐好、不要亂走!石頭會滑!」

孩子早已興奮得鞋子一脫、踏出去,家長一看到他動,就大喊:「你不要再動了!你給我上來!」
孩子停住,表情從興奮轉為抗拒,嘴裡喊著:「我還想玩…」

我們也都可以感受到大人的緊張,以及孩子可能也感覺:「我好像哪邊做錯了,惹大人生氣了」。

後來有第二個家庭到來,爸爸在一旁,語氣平穩地說:「慢慢走喔,一步一步,你看好再走下一步。」
孩子脫下鞋子,小心地踏著石頭,偶爾抬頭在旁守護的家長,而家長偶爾提醒孩子如何找踏點。過了一會,孩子開心地在河裡撥水。

這些,讓我想收到,關於信任與探索。

成長的本質,是自我調整與復原的能力。

當孩子學會觀察環境、評估風險、試著修正,他們的神經系統也在練習「觀察-嘗試-調整」的路徑。

這是心理韌性,也是未來面對挫折時,能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我們都會想保護孩子、避免與心疼孩子受傷。
但保護不等於控制。

有時,我們以為在「保護」,其實可能縮限了孩子探索的機會、學習的空間。真正的引導,是讓孩子在安全中練習評估風險、探索未知。

下次當孩子想做什麼、我們感到焦慮時,先深呼吸,問問自己:

「我現在擔心的是什麼?是害怕?」

也許我們需要的是,先試著安撫和照顧自己。

成長的路上,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不犯錯,而是能陪伴面對世界、一起練習的我們,成為孩子未來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具有信任、理解與支持,並樂於嘗試跟探索。

🌼

課程資訊

《身體遊戲治療長期學習班》成人進修課程

資。訊。在。留。言。

22/10/2025

「如果無法全部猜對孩子的心情,是不是沒關係?」
「我試著表達同理,但孩子卻一副不想理、或是翻白眼說又來了,我們很努力地想同理孩子,但為什麼會這樣?」

工作中常遇到大人這樣的疑惑、或覺得焦慮擔心:孩子看起來悶悶不樂、或發脾氣、或忽然沉默時,我們啟動偵探模式:

「他是不是在學校怎麼了?」、
「是不是我剛剛講話太兇?」、
「我要不要趕快安慰他?」

我們期待能照顧好孩子,想能百分百同理孩子,不知不覺中,期待每次都能說中孩子的情緒。

📍

其實,「持續不斷的猜中」、「完全的理解」對孩子來說,也可能是種壓迫,沒有空間探索自己的感覺和「長自己」。

「偶爾的錯誤與調整」,是關係的養分,這也是英國小兒科醫師/精神分析師-溫尼考特所提到:「足夠好的父母」(Good Enough Parent)的核心,父母不是機器人,不需要每次都完全猜對孩子的情緒。

溫尼考特在《Thinking about Children》提到:

「孩子不需要一個完美理解他的人,他需要一個願意嘗試理解、也有空間容許猜錯的人。」,

以及:

「當照顧者偶爾「失誤」,再透過修正回到連結時,孩子也能學習發展出對他人心智的感知能力。」

孩子的心理並不是因為父母永遠理解正確而成長,有時需要的是透過「偶爾的錯誤、適度的落差」,從這樣的心理空間裡,孩子能夠學會:

「原來我和媽媽是兩個不同的人,我有我的想法,她有她的理解。」這種「你不是我、但你在努力理解我」的過程,也是同理心發展的起點。

📍

猜錯並不等於關係出問題,反而是同理心的起點。

例如:孩子回家臉很臭,大人關心:「你是不是被老師罵?」孩子馬上回:「不是啦!你都亂講!」大人這時可能覺得受挫,但其實,這一刻有個重要的心理狀態:孩子在向我們宣告:

「你不是我,我有我自己的感覺。」,

而孩子也仍在探索和學習情緒:

「我的感覺真的是這樣嗎?這個感覺是叫生氣嗎?但好像哪裡還覺得怪怪的.....」

溫尼考特說,「孩子在發現『你不是我』的同時,也才能慢慢感受和確認到『我是一個個體』和『存在感』。」這也是健康的心理分化,幫助孩子學習成長和獨立,也是同理心的起點。

因為, 同理心並不是建立在「我們想和感覺的都一樣」,而是「我知道你跟我不一樣,但我試著理解你」。

這也像是共同探索的遊戲。如果大人一開始什麼都不問,孩子感覺是被忽略;如果大人一開始就自以為知道,那是一種壓迫。

但介於兩者之間的那個「猜、被回應調整、重新理解」的空間,容許變化、也容許成長。

📍

父母對同理孩子或許會帶著自己的焦慮和擔心,而試著「同理」孩子,重點是「試著」,而非「永遠正確」。

當我們不知道該說什麼時,可以這樣試試看:

「我猜你現在有點不爽?我不確定對不對,你可以跟我說。」、

「你看起來有點悶,我不確定你想不想講,如果不講也沒關係,我會在旁邊陪你。」

這些話裡包含三個重要訊息:

1. 「我在意跟關心你」

2. 「我願意和嘗試理解你」

3. 「我也尊重跟理解,你跟我是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覺和想法」

而安靜的陪伴與存在,即是一種支持的力量。

更能讓孩子感覺安全、自由,也更有空間長出真正的同理心。當我們「足夠願意」,也會是孩子最有力的安全基地。

(Photo by john Applese on Unsplash)

🌼

課程資訊:

《給小火箭的情緒指南》線上課

《情緒探險隊》兒童團體課 低年級班

《身體遊戲治療長期學習班》成人專業進修

資。訊。在。留。言。

2005開始接觸瑜伽2005-2007在新營姿文學習2007-2010在台北葆體學習之後開始接觸阿南達瑪迦瑜伽2013開始每年都會到玉井參加活動僻靜更是每年都會參與每個地方的學習都是養分我很幸運都是遇到走在正道的老師們玉井生態村的活動非常推...
14/10/2025

2005開始接觸瑜伽
2005-2007在新營姿文學習
2007-2010在台北葆體學習
之後開始接觸阿南達瑪迦瑜伽
2013開始每年都會到玉井參加活動
僻靜更是每年都會參與
每個地方的學習都是養分
我很幸運都是遇到走在正道的老師們

玉井生態村的活動非常推薦
4和10月的僻靜我都會帶孩子參加
看到接下來的活動很豐富
推薦給朋友們
跟自己和家人朋友的身心靈旅行

【玉井生態村,綠色秘境活動預告】
接下來六個月,除了斷食營,生態村將推出一系列豐富的身心靈活動!

🌿 𝟏𝟏月初|靜坐智慧營
每屆皆有全新內容,帶您深入靜坐智慧。

🍃 𝟏𝟏月末|蔬果淨化營(由英國 𝐃𝐚𝐝𝐚 主持)
以渡假風格設計,節奏輕緩,在綠色秘境中恢復身心和諧。

❄️ 𝟏𝟐月|食療營
一年僅此一檔!

🌼 𝟏月|青年瑜伽靜坐營(𝟏𝟖-𝟐𝟖歲)
剛踏入社會或正在求學的你,是否對未來感到迷茫?讓靜坐為你釐清方向,找到內心答案。

🌸 𝟐月|三日親子營(全新推出)
親子關係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彼此,也照見世界。這是一段共同成長的旅程,開啟全新可能。

🌹 𝟐-𝟑月|瑜友同行營(𝟐𝟖-𝟒𝟓歲)
專屬階段裡的你,與同行者一起練習、分享、成長。

名額有限,歡迎點擊了解更多,也邀請您分享給身邊朋友,一起推廣善知識、支持生態村建設!
更多精彩課程詳見:

https://yogafasting.tw/schedule/

26/09/2025

在重大事件過後,我們常會發現孩子的反應可能和我們大人想得不一樣。有的哭得很大聲,有的吵著找爸媽,但也有孩子看似鎮靜,卻眼神空洞,好像什麼暫時離開了,這可能是孩子仍在一種身體的壓力保護機制:「凍結」。

不管是災區受直接影響的孩子、重複觀看新聞畫面、或聽周圍大人反覆描述,間接影響的孩子,都有可能引起壓力反應。

📍

當人遇到無法理解、又無法逃離的極端壓力時,除了逃跑或反擊之外,身體也可能進入凍結狀態,叫不出聲、動不了,甚至感覺自己跟現實隔開。這是一種解離,也是最原始的生存機制,讓我們暫時不用承受巨大的恐懼或痛苦。

因孩子的大腦與身心仍在發展,對經歷的事件可能說不清楚,於是就透過哭鬧、身體化症狀、退化行為(比如尿床),或是退縮、沈默、無反應來表達。

這些並不是「問題」,而是孩子在說:「我不知怎麼辦,我需要安全感。」

這時,大人的穩定會是孩子的安全感。當陪伴與環境的穩定下來,幫助孩子慢慢找回掌控感。

比如減少新聞畫面的重複攝取,以及當孩子有疑問時,用孩子聽得懂的方式解釋當下的狀況,比如:「有很多人來幫忙了,我們是安全的。」

📍

很多研究指出,重大事件後,孩子透過「遊戲」來消化複雜的情緒。

擁抱、輕拍、一起畫圖、唱歌,這些都能幫助孩子的身體慢慢鬆下來,甚至只是安靜地陪伴待在身邊,都是最好的支持。

而故事與想像力,也是很好的橋樑連結安全感。

我想起台南206大地震後,在地方社群聚集的講座裡,分享如何運用繪本,協助孩子。

最需要先幫孩子安頓身體,等孩子安定下來,感受信任與安全後。再來運用想像力或是幽默趣味的繪本,從現實中得以轉移、放鬆一下。

接著才是視情況(比如當孩子主動問到),慢慢介紹防災的知識或相關的故事。透過故事,孩子能在安全的氛圍裡安頓、觸碰自己的感受,不必被迫直接面對創傷的記憶或畫面。

📍

我們大人也需要提醒自己:心理修復是緩慢的,不可能像救援行動一樣立刻完成。

陪伴孩子時,不需急著問:「你是不是還在害怕?」或「快跟我說你當時怎麼樣了?」反而可能讓孩子不知所措或進到壓力模式。

更重要的是,與孩子同在,用動作、聲音、眼神回應他。陪他唱歌、讀繪本、散步,或只是一起靜靜坐著,都是一種提供安全感。

《任何一種專注,都可以是一種療癒。》

同時,大人也要記得照顧自己的心。災後我們常急著「做點什麼」:看新聞、送物資、拼命幫忙,但若心裡焦躁不安,過度行動化可能反而增加壓力。

給自己一點時間,留意呼吸的速度、專注當下。因為,「任何一種專注,都可以是一種療癒。」

陪伴孩子的小方法:

1. 一起塗鴉:可以不需要特別解釋,單純創作也可以整理說不出的內在混亂。

2. 身體遊戲:一起大口緩緩吐氣假裝吹氣球、或身體擁抱輕輕搖或拍拍,透過身體來啟動關於放鬆的副交感神經,釋放緊繃,感受安定。

3. 音樂陪伴:一起唱歌或聽音樂,從聲音和節奏等安頓孩子的身體。

4.重建小日常:每天固定一個簡單的儀式,例如睡前唱一首歌,讓孩子在熟悉中找到安全感。

📍

也分享一些適合「重大情況後陪伴孩子」的繪本:

*建議方式:

ㄧ、觀察孩子的身體和表情,如果是緊繃的,可從幽默、輕鬆的故事開始(例如《不是箱子》),讓孩子在安全的氛圍裡,感受放鬆下來。有時停在這個階段,讓孩子感覺安全,可能目前也就足夠了。

二、視情況,比如孩子主動提及、問到,慢慢再帶進知識性或情感性的繪本,重點是陪孩子在故事中感受,讓想像力和安全感慢慢打開。

🌼1. 放鬆情緒、建立安全感

《不是箱子》( 安東尼特.波第斯 / 阿布拉出版):

充滿幽默和想像力,幫助孩子在笑聲中放鬆,也提醒大人:創造力能帶來安全感。

《小黃點》、《點點玩聲音》(赫威.托雷/上誼文化):

透過玩圖像與聲音,感受趣味,也可以放鬆下來

🌼2. 防災知識、理解世界、共同合作互相支持

《 地震了!這個時候該怎麼辦?》(福田岩緒 / 小熊出版):以插畫和生活化情境,教孩子遇到地震的安全行動。

《淹水了怎麼辦?》( Mariajo Ilustrajo/上誼文化):從故事中感受共同協力合作的力量與支持。

🌼3. 重建希望、轉化經驗

《石頭湯》(瑪西亞‧布朗/青林):

在困境中,眾人一起分享、互助,讓孩子看到希望與社群支持的重要。

《小房子》(維吉尼亞.李.伯頓 / 遠流):

描述環境變遷與家的守護,分享孩子關於安定與安全感。

孩子感受世界的方式和大人不同。直接或過度詢問可能造成二度傷害,而遊戲、故事、唱歌、陪伴,這些看似簡單的方式,反而是孩子最需要的修復支持力量。

當我們能慢下來,給予陪伴與想像力的空間,孩子就能在安全的連結中,慢慢找回勇氣與面對未來的力量。

鼎農村是很棒的地方😊
24/09/2025

鼎農村是很棒的地方😊

大家好

鼎農村,這座閩南式三合院,自民國41年落成,歷經荒廢、整理與再生,已陪伴在地走過七十餘年。過去十年,我們努力修復空間,投入教育推廣,讓孩子透過課程與活動,重新認識農村、認同家鄉文化。然而,我們深知,阿丰一個人的力量有限,唯有透過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鼎農村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如今,鼎農村正邁向新的階段──我們結合「攀樹修剪專業」與「教育推廣使命」,期待打造一個 以樹為核心的人文教育基地。這裡不僅是農村,更是一座「人與樹共學、文化與自然共生」的實驗場域。

誠摯邀請關心教育、環境、農村文化的您,加入鼎農村的夥伴行列,一起發揮影響力:

🔹 我們正在尋找合作夥伴

教育合作夥伴:學校教師、教育單位、課程設計師

環境與樹木專業夥伴:樹木修剪師、環境教育推廣者

文化與社區夥伴:在地耆老、藝術工作者、農村故事推廣者

營運支持夥伴:行政助理、企劃撰寫、行銷推廣

空間營運:有想法卻沒有空間去執行的你

🔹 參與的方式

共同開發課程(如:親子攀樹、戶外教育、樹木保護課程)

協助空間維護與活動規劃

釋放空間給予經營

提供專業或志工服務

一起申請計畫、推動在地合作

🔹 你將獲得的價值

與不同領域專業者交流,拓展人脈與視野

實踐教育與環境使命的舞台

鼎農村提供場域與支持,讓你的專業被更多人看見

一起寫下屬於農村的故事與未來

鼎農村的精神是「在地耕耘,與樹同行」。如果您願意成為這段旅程的夥伴,請與我們聯繫,讓我們相約在三合院的老樹下,討論如何把這份夢想扎根、發芽。

8月帶B去主婦聯盟上親子課程手工皂老師很友善B和老師玩得很開心孩子出生後長期使用手工皂難得新營有課程能學習下週就要上課了歡迎ㄧ起來玩皂😆
06/09/2025

8月帶B去主婦聯盟上親子課程
手工皂老師很友善
B和老師玩得很開心
孩子出生後長期使用手工皂
難得新營有課程能學習
下週就要上課了
歡迎ㄧ起來玩皂😆

*媽媽上課,若有學齡前兒童,歡迎一起來(大家一起帶)!
周三(9/10)初級手工皂專班就要開課了
難得從頭開始教,上一次開班已經是五年前
特地開在新營車站旁,較遠的學員坐車來上課也划算

2014 我們從台北搬回新營,為的是提前預備9旬公公的老後照應
同年底創立實體免費商店,想為新營鄉里做一點點事
好鈺皂也是那個時候成立的,
精油防蚊液、手工皂、香氛蠟燭、芳療、保養品DIY課程
好鈺皂在新營已有將近百位的學生

久違的初級手工皂專班,將原先六堂的課程內容集中在四堂課講完。每堂課一款實作也在老師的貪心之下,不斷的擴充,想給學員更多更多。學習 #冷製手工皂,全面取代目前介面活性劑的清潔用品,讓全家人與親朋好友都享受純粹的潔淨、讓肌膚無殘留無負擔,回復原本健康的樣貌。這是我最大的希望!

報名請點入連結: https://reurl.cc/vLQkD1 裡面有更詳細的介紹。報名填寫表單,匯款,跟老師聯繫。 或者直接訊息FB[好鈺皂手工皂]、FB[林宜文] 或致電 0918216076。周三9/10 開課,請盡速報名。

新營人我送你-線上免費商店

31/08/2025

嗨森😆
暑期兒瑜結束了
7月時感受到每個孩子的特質不同
上課中會有很多聲音
要去了解為什麼
真的很不容易
我只有在課程中用動作、用遊戲、講故事去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讓孩子去動、去聽、去感受自己
回到自己
很多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我們寒假見

一直學習了解孩子的行為中這真的很不容易因為也要穩住自己才能接住孩子
18/08/2025

一直學習了解孩子的行為中
這真的很不容易
因為也要穩住自己
才能接住孩子

孩子的攻擊行為,往往是身體啟動的壓力防衛

當孩子情緒失控、大叫、甚至動手或踢人,身旁大常常會覺得:「孩子很暴躁」、「孩子是不是故意的?」、「孩子是不是有問題?」而從舞蹈治療的角度來看,孩子表現出攻擊性情緒和行為,是身體在用最直接的方式說:

「我很害怕」、「我感受到有危險!」

我們的身體裡有一套自主神經系統,用來快速反應以保護自己。

當大腦和神經系統從身處環境感覺到「危險」時,交感神經就會被啟動,就像踩下油門一樣,身體準備要戰鬥或逃跑。

孩子的打人、吼叫,很多時候是「恐懼」或「感覺受傷」的隱藏面貌,並不是因為他們「壞」或「有問題」,而是因為身體已經進入「我要反應來保護自己」的狀態。

這個時候,我們若大聲責罵,孩子會更覺得「危險」,交感神經反應更強烈,行為就更失控。

📍

攻擊性,很多時候是理性腦還在發展的孩子,正在學習如何表達:「我好生氣」、「這是我的!」、「我不要這樣!」的直接方式。

對孩子來說,這些感受就像身體裡一股衝勁,還在學習怎麼用語言說出口,就直接先用身體行動來表達。

當他們打人、搶玩具、尖叫、咬人,這些其實都是「我不知道怎麼說,但我感覺不對勁」、「我好難受」、「幫幫我」的身體在說話。

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冷靜下來呢?

答案在於:協助孩子練習啟動副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就像是煞車系統,能讓心跳慢下來、呼吸變緩和、情緒漸漸回穩。

而副交感神經要能夠開啟,有一個關鍵條件:

安全感。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自己在公司被主管冤枉、同事又不挺你,心裡充滿委屈和憤怒,這時有人拍拍你肩膀說:「我懂你一定很難受。」光聽到這句話,心裡就稍微放鬆一些?

孩子也是一樣,加上理性腦仍在發展,當陷在恐懼-憤怒-攻擊/防備的漩渦裡,會更需要大人的引導和理解,來學習和調節情緒、壓力。

📍

那我們生活上可以怎麼做呢?

「穩住身體,接住情緒,再教行為」。

首要,先穩定自己:

當孩子大吼或動手時,如果我們也受情緒大吼,像是兩邊都踩油門,鏡像神經元影響下無法調節。

試著先深呼吸幾次,專注在呼吸,讓自己穩住,孩子能從我們身上感受到「安全」。

不急著立刻說教或責備,試著蹲下來、保持平穩語氣、輕拍孩子說:「我看到你很生氣」、「你現在想打人,我不會讓你打人,我們會保護你,我們一起用別的方式來表達。」

這時候可以試試「身體出口」,讓孩子有機會釋放交感神經帶來的能量,不需要真的去打人,
從中讓情緒安全地流動。

– 給孩子一顆枕頭可以打、或一張紙用力撕
– 一起踩地板、或用腳跺步。
– 帶著孩子大口吐氣、大聲唱歌

這些不是鼓勵暴力,而是教孩子認識:「當我情緒很滿、感覺身體有股衝動時,我可以透過身體幫忙調節」。

第二,是「事後練習和翻譯」。

等孩子漸漸緩和下來後,我們可以協助孩子翻譯,幫他整理剛剛發生的事:

「你剛是不是覺得很委屈?」、
「你很生氣,因為想要的東西被搶走了對嗎?」

被理解,就是孩子最需要的「安全訊號」。

或是「剛剛你看到妹妹拿你的玩具,覺得生氣,才會推她對嗎?」,

接著陪他練習說出口:「你可以說:這是我的,我不喜歡你拿。」

這樣一次一次,孩子從動手,慢慢轉為「說出來」。

📍

孩子的攻擊情緒與行為,不是壞,也不是故意,而是一種「求救訊號」。當我們能看見背後的恐懼與受傷,並用穩定和理解來回應,他們的神經系統才會覺得安全,副交感神經才會啟動,孩子才可能真正冷靜下來。

孩子不會天生就知道如何調節情緒,而是透過我們一次次理解他、引導他、跟他一起練習,孩子才慢慢學會如何表達、如何共處。

下次當孩子情緒爆炸時,不急著貼標籤,是孩子在學習「成為人」的過程。而我們大人,是提供孩子穩定支持與明確界線的安全基地。

(Photo by Caleb Woods on Unsplash)

🌼

課程資訊:
《給小火箭的情緒指南-爸爸篇》

報。名。在。留。言。

12/08/2025

課程裡有個遊戲
請孩子抽體位法的卡片
每抽一張就請孩子們作動作
不用太多能記住就好
我會隨興放在地上
然後我彈吉他唱kiirtana
孩子們自由走動
音樂停
就看離最近的卡片作動作
孩子們很喜歡這個遊戲
影片裡的小袋鼠多麼輕巧可愛😆

在兒童瑜伽裡玩是最重要的事❤️
11/08/2025

在兒童瑜伽裡
玩是最重要的事❤️

《從玩耍,打開一個鬆綁情緒的可能》

「如果一個小女孩想要飛翔,我們不會告訴她:『小孩子不會飛』相反的,我們會將她抱起來,扛在頭頂上飛來飛去」- -英國精神分析師,溫尼考特

我們也都曾是孩子,也都曾看過,當孩子在玩耍時,那份投入、專注、忘我到幾乎忘了時間感,

溫尼考特以「過渡性空間」、「潛在空間」、「第三空間」(potential space)來說明這樣的過程,也因這樣並非以全部內在或外在來二分的心理空間,讓人得以表達壓抑的想法、渴望、衝動、情緒。

📍

在這樣的空間裡,也能暫時逃離現實,得以喘息,進而從創造、過程中,梳理感受,整合想法,獲得新的觀點、修復內在的機會。

而德國文學的代表人物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曾說:「只有當人完全成為人的時候,他才遊戲;只有當人遊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

📍

玩,並不是浪費時間,是因為工業社會要求的效率,讓我們無時不刻想要達到目標、或是完成任務。

玩耍,也是一種表達自我、運用創造力和想像力的時刻。

近年研究也顯示,當人們能進到創造模式裡(例如:專心地進行像手作、煮飯、烘培、畫畫、寫作、跳舞等,都是創造模式),大腦的焦慮反應區域會減緩。

因為,玩耍與想像力,能夠成為一個過渡空間,成為內在感受和外在現實的橋樑,陪伴我們處理、消化許多無以言述的感受和議題,並發展出勇氣和能力來面對困難。

許多場課程,在體驗我為課程設計的身體遊戲後,學員們常回饋:

「好久沒有像小孩般大笑」、「好久沒有像小時候那樣,好好玩」。

我們每個大人都曾是小孩,我們的安全基地,也是一個活力來源,提供我們空間,好好生氣、好好耍賴、好好大罵、好好大哭、好好抒發後,又能夠回到現實中。

生活不容易,我們更需要為自己營造一個內在安全基地,滋養自己。

即使只是想像力,也是一個安全空間。若再搭配實體的感受,比如一杯喜愛的飲料,那就更療癒了。

你的安全基地目前如何呢?
你在安全基地都做些什麼呢?

下一篇,接著分享:

如何以身體為起點,開始玩耍?
怎麼做?有哪些方式?

📍更多舒緩情緒方式;《不想談也沒關係》

🌼

課程資訊

《給小火箭的情緒指南》

報。名。在。留。言。

07/08/2025

7月在雨天中過去
救國團兒童瑜伽ㄧ直進行中
謝謝幾次不畏大雨出席的孩子們
還是唱著kiirtana
玩著遊戲開始課程
一小時的課程很濃縮
謝謝孩子們喜歡聽故事
8月孩子增加了
歡迎來玩瑜伽喔

Address

台南市新營區府西路68號
Tainan
730

Opening Hours

Monday 19:00 - 21:00
Tuesday 08:00 - 20:00
Wednesday 08:00 - 20:00
Thursday 08:00 - 20:00
Friday 08:00 - 20:00
Saturday 08:00 - 12:00

Telephone

+88666327453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苡人瑜伽.花藝.空間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苡人瑜伽.花藝.空間: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