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0/2025
成長的本質,是自我調整與復原的能力。
孩子真的學會、修復、從挫折中長出勇氣,需要的是「信任感」與「掌握感」。
📍
我們常以為「恐懼才有用」,以為恐懼能讓孩子記得「不要再這樣做」。但其實,恐懼讓人記得的,往往不是教訓,而是疼痛。
在被處罰或被罵的那一刻,孩子的大腦啟動的是「防禦模式」──心跳加快、肌肉緊繃、思考暫停。那一刻,他們學到的,往往是「怎麼避免再被罵、被責怪」。
恐懼不會帶來真正的學習,恐懼啟動壓力防禦模式,讓人想逃、想躲、或想反擊。
讓孩子真的學會、能夠修正、甚至從挫折中長出勇氣,其實需要的是「安全感」與「掌握感」:
安全感讓孩子有信任、願意嘗試、承認錯誤;
掌握感則讓孩子覺得「我可以做到」、「我有力量去面對」。
📍
我想起上週末和家人去走步道,途中有一條小徑可以下切到溪谷的一處平緩河域玩水,很剛好遇見了兩個家庭不同的畫面:
第一個家庭,大人緊張地指導孩子:「你鞋子放這裡、你坐好、不要亂走!石頭會滑!」
孩子早已興奮得鞋子一脫、踏出去,家長一看到他動,就大喊:「你不要再動了!你給我上來!」
孩子停住,表情從興奮轉為抗拒,嘴裡喊著:「我還想玩…」
我們也都可以感受到大人的緊張,以及孩子可能也感覺:「我好像哪邊做錯了,惹大人生氣了」。
後來有第二個家庭到來,爸爸在一旁,語氣平穩地說:「慢慢走喔,一步一步,你看好再走下一步。」
孩子脫下鞋子,小心地踏著石頭,偶爾抬頭在旁守護的家長,而家長偶爾提醒孩子如何找踏點。過了一會,孩子開心地在河裡撥水。
這些,讓我想收到,關於信任與探索。
成長的本質,是自我調整與復原的能力。
當孩子學會觀察環境、評估風險、試著修正,他們的神經系統也在練習「觀察-嘗試-調整」的路徑。
這是心理韌性,也是未來面對挫折時,能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我們都會想保護孩子、避免與心疼孩子受傷。
但保護不等於控制。
有時,我們以為在「保護」,其實可能縮限了孩子探索的機會、學習的空間。真正的引導,是讓孩子在安全中練習評估風險、探索未知。
下次當孩子想做什麼、我們感到焦慮時,先深呼吸,問問自己:
「我現在擔心的是什麼?是害怕?」
也許我們需要的是,先試著安撫和照顧自己。
成長的路上,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不犯錯,而是能陪伴面對世界、一起練習的我們,成為孩子未來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具有信任、理解與支持,並樂於嘗試跟探索。
🌼
課程資訊
《身體遊戲治療長期學習班》成人進修課程
資。訊。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