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2025
孩子不說話,是自閉症嗎?還是選擇性緘默症?
近日,受邀到柳營國中與各校輔導老師分享「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對應技巧」。
在十多年與泛自閉症光譜及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共同協作的臨床經驗裡,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就是:
👉 「不愛說話、總是一個人、性格內向,這是不是自閉症?」
事實上,這樣的表現不一定就是自閉症。
有些孩子,其實是因為——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 SM)。
❓ 什麼是選擇性緘默症
不愛說話、總是一個人、性格內向……許多人因為對自閉症並不熟悉,容易將這些表現直接與自閉症連結。但事實上,這並非自閉症的典型症狀。孩子可能因為不同的原因而呈現這樣的樣貌,其中一種情況就是「選擇性緘默症」。
孩子在熟悉、安全的環境中能說話,但在特定社交場合(例如學校)卻因強烈的焦慮與恐懼而「說不出話來」。
這不是害羞,也不是不願意開口,而是一種焦慮驅動的「無法說話」。
📊 盛行率約為 0.2%–1%,換句話說,大約每 100–500 名兒童中就有一位可能是 SM。
根據 DSM-5,SM 被歸類於焦慮障礙,而非自閉症或語言障礙。
🎯 選擇性緘默症(SM) vs. 泛自閉症光譜障礙(ASD)
研究指出,部分孩子可能同時具備兩者特徵,但兩者的核心困難並不相同。以下整理幾點差異:
① 說話方式
• SM:在熟悉情境能說話,在焦慮情境下無法說話。
• ASD:語言表達和社交理解有普遍困難,談話常侷限於興趣領域。
② 面對改變
• SM:不安多來自「焦慮」與對新環境的擔心。
• ASD:對固定規則或模式有依賴,改變會引起強烈不安。
③ 社交互動
• SM:因無法開口顯得疏離,但在安心環境下能展現良好互動。
• ASD:即使在熟悉情境,也可能因社交技巧不足而困惑。
④ 眼神接觸
• SM:焦慮時迴避,熟悉環境下能正常。
• ASD:多數情境下難以自然進行眼神接觸。
⑤ 肢體表現
• SM:焦慮時僵硬,放鬆時可自然協調。
• ASD:常見大小肌肉協調或感官敏感困難,但差異因人而異。
💪 支援孩子的方法
❌ 強迫孩子說話,只會加重恐懼。
✅ 更有效的方法包括:
• 認知行為治療(漸進式練習說話)
• 遊戲/藝術治療(非語言表達降低焦慮)
• 必要時的藥物輔助
💡 重點提醒:
• SM 的核心是「焦慮驅動的沉默」
• ASD 的核心是「社交與溝通發展的限制」
• 兩者可能交集,但介入重點不同。
✨ 孩子沉默的背後,藏著不同的故事。
理解這些差異,能幫助我們給予更適合的支持,而不是把所有孩子的安靜都貼上同一個標籤。
👩⚕️ 如果你懷疑孩子有相關困難,建議尋求專業心理師或醫師的評估與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