晟欣診所

晟欣診所 主治 : 失眠、焦慮、自律神經失調、減脂塑身、身心疾患、營養處方調養等

主治項目 :
1. 自律神經失調相關症狀 : 焦慮,恐慌,緊繃難放鬆,睡眠障礙(失眠、淺眠、多夢、頻尿),女性 - 過度換氣、經前症候群、更年期障礙,身體症狀–頭痛、暈眩、耳鳴、眼乾、口乾灼熱、喉異物感、肩頸痠緊、心悸、胸悶,胃食道逆流、便祕、腸躁症等,代謝症候群–高血壓、高血糖、肥胖、血脂異常,功能下降–記憶力、思考專注力、情緒調適、性功能等.
2. 減脂塑身 : 皮下脂肪厚度測量,調整自律神經根本減重
3. 營養醫學:各疾病處方治療,營養輔助治療與諮詢,西醫整合治療
4. 一般身心疾患: 焦慮症,憂鬱症,失眠,精神疾患,失智症,

門診時間
週一-週二: 9:30 - 12:00 14:30 - 19:00
週三: 9:30 - 12:00 18:00 - 20:30
週四-週五: 9:30 - 12:00 14:30 - 19:00
週六: 9:30 - 12:30

================
您覺得壓力大但又無法放輕鬆,無法不去想,卻又痛苦自己知嗎?
覺得身體多不舒服,看許多醫師作檢查都說還好,覺得無奈嗎?
覺得體重或身材怎麼減都還是復胖,很困擾嗎?

如果您有以上三點之一, 可能就有 自律神經失調 而不自知。
重要的是,現今自律神經失調 可透過專業治療與練習而改善。
「我明明不舒服,為什麼老是說我沒有病」是多數患者在就診之前的心聲。有鑑於此,王鋕清醫師運用專業醫藥研究,合併營養醫學,找出正確的治療方向與處方,期能協助為此所苦的患者擺脫困擾。
歡迎到 晟欣診所 作自律神經功能評估,由專人衛教,建立正確疾病觀念與放鬆技巧。

==================
為何 嘗試過許多方法,一直瘦不下來呢?
為何 有減有瘦,沒減馬上又胖回來呢?
為何 吃了坊間減肥藥人就不舒服, 有沒有醫學上專業的方式呢?
肥胖多與壓力、生活習慣、飲食有關。上述困擾在於對減脂沒有正確的概念與方法。

請至 晟欣診所 這裡有 專業醫療評估 及 專人減脂塑身衛教諮詢。

@ 減脂塑身的好處:
1. 優化身材曲線 – 美好體態,提升自我滿意度與自信心
2. 活化身體機能 – 降低氧化壓力(有精神,感覺輕鬆),抗老化(氣色好,活力佳)
3. 預防疾病 – 代謝症候群(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心腦血管疾病(心肌梗塞,中風等),肝膽疾患(肝硬化、膽石症、膽囊炎),骨關節疾患(腰痛,坐骨神經痛,脊椎疾患,膝關節炎) ,睡眠呼吸中止症(打呼,睡眠品質差),痛風,婦科疾患(月經失調、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不孕症、孕期疾患等),癌症(攝護腺癌、大腸癌、乳癌、子宮相關癌症)等

阿茲海默症,已非老化的必然過程。研究與觀察指出,許多方式可延緩失智,關鍵在病人願意早期參與照顧。腦部結構與代謝長期受影響,就容易進入失智風險,因此近五年醫學聚焦三條主線:早期診斷:以血液生物標記篩出疑似個案。病程改變藥物:用以減緩退化速度。...
11/11/2025

阿茲海默症,已非老化的必然過程。

研究與觀察指出,許多方式可延緩失智,關鍵在病人願意早期參與照顧。腦部結構與代謝長期受影響,就容易進入失智風險,因此近五年醫學聚焦三條主線:

早期診斷:以血液生物標記篩出疑似個案。

病程改變藥物:用以減緩退化速度。

非藥物介入:運動、認知訓練、音樂、社交等。

早診斷、早介入,可先以營養醫學、定期返診、生活型態調整支持;若症狀明顯,則「藥物+生活型態+營養醫學」一起做,效果較佳。

營養醫學會從醫學角度評估:抗發炎與抗氧化能力夠不夠?血糖、血脂、代謝是否失衡?是否因慢性發炎與疾病讓身體無法修復?臨床常見長者同時有代謝不良、血脂高、發炎,這些都會增加腦負擔,需先處理成因並保護心血管與自律神經。

日常飲食以家常、少油炸為底,搭配多蔬菜深色水果、全穀雜糧、堅果、橄欖油,一週幾次魚或適量植物性 Omega-3,並減少加工、高油高糖。此類型飲食已被認為有助認知維持。

購買保健品前要知道自己要補什麼、來源是否合規,做自己健康的守門人。對三高或血糖不穩者,可再設計高纖、足蛋白、少精製澱粉的餐盤,必要時依醫師建議加營養配方。現有證據指出,失智可以被「延緩」,而非只能被動等待。 💪

05/11/2025

「正向/降低自律神經失調的方法」

人的身體內部運作非常的精細,當預測某人事物可能帶來快樂或威脅的時候,會引起一連串的反應,目的是為了支持這個人能在狀態準備好的情況下,與對境相處(面對)。
當這種不安的預測反覆持續,就像馬達隨時保持在高速運轉,當馬達過熱也沒在保養,周邊的零件容易因為過載的運轉開始接連故障、或降低使用年限。

[保持正向、活在當下]的“持續”練習,可以有效“降低”持續對危險或不安的預測,以降低和改善自律神經引起的不適。(前提需要找到點)

保持正向,非只想著要正向但心裡卻相反;
在這裡“心裡”狀態才是主人,腦袋可以發揮提醒作用,輔佐心裡狀態強大。

正向語言和方式網路很多,在嘗試正向語言之前,第一步可以先嘗試[謙虛]。
謙虛能令人變得有彈性,減少(還在練習期間)讓事件反覆影響自身。
比方,看見身邊人的做不好時,容易進行批判,但當對方展現自己所沒有的優點時卻鮮少表示讚賞與鼓勵。

也許我們可以當作玩一個遊戲,日常生活中,嘗試讚賞(或觀察)對方的優點,嘗試學習對方的優點,然後觀察與對方的關係、氣氛是否會有不一樣?
重點需要知曉,每一個人都同時具備優點與缺點,人生不完美才是最完美。

有些事看來簡單,做起來不容易。不用心急,對自己要有足夠的耐心(像照顧脆弱小孩一樣有足夠耐心)當照顧自己的同時,才能更有心力和多出的能量照顧他人、與他人相處,才能減少因為自律神經反覆的觸發引起的不適。
(當然,如果目前還是覺得困難,或是症狀太困擾,想要先走捷徑,降低症狀干擾再說,可詳見首頁門診資訊與我們預約06-2585766)

過去也許有些不如意和傷心事,但那是一份人生的作業,你想怎麼作答,想怎麼對過去做回應?
所有學生都明白,作業做完考試通過就好,時間向前走,我們也持續向前,因為還有更多人事物和知識等我們去學習和體驗。
酸甜苦辣都是很美的一部分。

⭐️ 診所公告 :114/10/25 (周六) : 休診 💐祝福大家 順心愉快 !  😊
23/10/2025

⭐️ 診所公告 :

114/10/25 (周六) : 休診 💐

祝福大家 順心愉快 ! 😊

23/10/2025
🌙 睡得少,容易造成性能力下降。💤 研究發現,每晚僅睡 4~5 小時的年輕男性,睪固酮下降達 10~15%,相當於自然老化十年的變化。睪固酮下降會漸進造成:容易疲累、情緒不穩定、活動力及運動功能下降、肌肉量下降、性慾低下、性功能障礙、不孕症...
21/10/2025

🌙 睡得少,容易造成性能力下降。

💤 研究發現,每晚僅睡 4~5 小時的年輕男性,睪固酮下降達 10~15%,相當於自然老化十年的變化。

睪固酮下降會漸進造成:
容易疲累、情緒不穩定、活動力及運動功能下降、肌肉量下降、性慾低下、性功能障礙、不孕症等。

在女性身上,睡眠不足亦會影響荷爾蒙不穩定、影響卵巢功能,導致月經不規則、代謝變慢與「提早老化」的現象。

🧠 能睡得好,好處罄竹難書,
一個良好的[深層睡眠]能促進“大腦”對記憶的整理與“神經”再生;
我們看不少學生因為課業壓力,造成睡不夠、淺眠,白天疲倦、精神差,造成自律神經失調……進入惡性循環。

在營養醫學療程後,
雖已能一夜好眠,
仍建議給身體一點時間,讓對症的營養大軍在體內運轉直到持續平衡穩定,
穩定是什麼狀況呢?
穩定能讓身體自然放鬆、心情較療養前改善並且在放鬆與專注時能順利轉換狀態。

其他,睡不好還會增加癌症與心血管疾病風險……

✨ 總結建議:
1️⃣ 每天固定時間上床與起床。
真的睡不著,可到客廳和其他地方,想睡再回床;也要減少在床上想事情、滑手機,這些會讓大腦保持活躍。
2️⃣ 保持房間涼爽(不冷不熱)。
3️⃣ 睡前避免咖啡、酒精與螢幕藍光。

❤️
睡眠,能幫助身體修復、延緩老化、令人性福。

💡 【!「心情低落」可能是科技發達帶來的!】📱 負能量與藍光,偷走好心情!🩺 近期有些老朋友回診,是因為「莫名心煩、焦慮不安、情緒低落、易怒等…」其實這些症狀不一定單純是壓力或焦慮引起,![科技發達]可能影響我們大腦與自律神經。根據多項研究...
15/10/2025

💡 【!「心情低落」可能是科技發達帶來的!】

📱 負能量與藍光,偷走好心情!

🩺
近期有些老朋友回診,是因為「莫名心煩、焦慮不安、情緒低落、易怒等…」
其實這些症狀不一定單純是壓力或焦慮引起,

![科技發達]可能影響我們大腦與自律神經。

根據多項研究發現,整理兩大現代生活中的隱形壓力源,已成為默不作聲的健康殺手:

1. 資訊過載:被動吸收的負面訊號。
當長時間滑手機、瀏覽網路,大腦不斷接收到:

(1)負面新聞與社會事件:
持續接觸創傷性資訊,若沒有意識自己正在“觀看電視”,可能令人不自覺進入資訊裡,產生消極觀,加劇焦慮與不安或恐懼感。

(2)社群比較與酸民言論:
容易引發負面社會的“比較”,可能導致身心的不適,比方生氣、心情低落……等等。

這些碎片化、高刺激性的資訊轟炸,讓大腦長期處於「過度警戒」狀態,累積成“慢性壓力”。

2. 藍光危害:
擾亂生理時鐘。
夜晚睡前,手機螢幕發出的藍光會抑制大腦分泌的褪黑激素(Melatonin)。

褪黑激素負責調節人體的生理時鐘,研究證實,藍光暴露會延長入眠時間、降低睡眠品質。

長期睡眠不足或紊亂,會直接導致隔日疲憊、情緒不穩、易怒等症狀,長久可能導致注意力下降。

🚨 「自律神經失調」
長期浸泡在「資訊過載」和「睡眠紊亂」的慢性壓力下,掌管身體自動運作的自律神經系統就會失衡。

可能出現這些:
心悸、胸悶、呼吸不順
頭痛、頭暈、肩頸僵硬
持續性疲憊、腸胃不適
焦慮、情緒不穩

這些是身體利用症狀,發出「長期壓力的警報」,請身體的主人要注意。

🏠 居家建議:
1:設定「數位宵禁」:
睡前 1 小時徹底關閉所有 3C 產品,讓大腦有時間準備休息。
這期間可以洗臉刷牙、精心、做伸展操。

2:主動過濾資訊:
限制每天瀏覽負面新聞的時間,或只看新聞懶人包。
(可以看:科學發明、與助人有愛的新聞或報導、養生的影片等……)
3:增加「離線活動」:
每天至少 30 分鐘,進行“不看螢幕”的活動(如散步、聊天、種盆栽、畫畫…),幫助神經系統放鬆。

💖 提醒
如果身心健康不穩定,或影響睡眠品質
持續超過兩週,且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難改善,請考慮讓專業醫療協助。

晟欣 身心科:(06)2585766(門診資訊,請詳見首頁)

🌍 地磁暴與健康今天來聊聊地磁暴(太陽釋放帶電粒子擾動地球磁場的現象),這是個有趣的話題。不知道大家是否感覺最近有明顯疲累、情緒起伏?根據最新科學研究,地磁變動確實可能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基於醫學期刊(如Nature Communicati...
09/10/2025

🌍 地磁暴與健康

今天來聊聊地磁暴(太陽釋放帶電粒子擾動地球磁場的現象),這是個有趣的話題。

不知道大家是否感覺最近有明顯疲累、情緒起伏?

根據最新科學研究,地磁變動確實可能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基於醫學期刊(如Nature Communications、Communications Medicine等)來檢視與分享資訊,讓大家有意識地注意身體訊號。
如果有不適,歡迎預約門診諮詢!🩺

---
🫀 1. 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研究顯示,強烈地磁活動期間,“心肌梗塞與中風”發生率可能上升,尤其好發[女性與長輩]顯著。
這些可能與[自律神經]系統的變化也有關,導致血壓波動與心率不穩。
高血壓或心臟病史的朋友要特別留意!

記得定期監測血壓,如出現胸悶、頭暈等症狀,請盡快就醫。

🧠 2. 對情緒與精神健康的影響

研究指出,地磁風暴後,憂鬱症發作或自殺事件可能增加,男性較易受影響;

或許源於褪黑激素分泌紊亂,亦干擾睡眠與情緒穩定,特別是風暴後兩周,容易焦慮、煩躁感上升。

--
💡 機制簡單解釋

用白話說,地磁變動就像干擾人體的「內在生物鐘」,影響電磁平衡與自律神經。

對心臟來說,可能造成血壓、心律小波動;

對大腦來說,可能干擾褪黑激素生成,影響入睡、情緒。

這是自然現象,不是壞事,但身體需要適應時間,就像天氣變化時有些人會頭痛不舒服一樣。

---
🧘‍♂️ 健康照護建議

在地磁活躍期(可查氣象App或NASA資訊),特別給有心血管或憂鬱傾向的朋友:

- 泡澡或溫水淋浴:幫助血液循環,緩解神經緊繃。
- 放鬆活動:試試畫畫、種植綠植,或緩慢散步……這些能提升血清素,穩定心率與情緒。

- 避免刺激:少喝咖啡因,暫緩劇烈運動,以免加重交感負荷。

- 規律作息:早睡早起,維持褪黑激素節律。

鼓勵大家多留意身體變化的習慣。
若有心悸、情緒波動等,請及時求醫,建議找您的身心科醫師評估協助或門診時間來電(06)2585766。早發現早處理!

歡迎私訊留言,分享給朋友~ #地磁暴 #健康提醒 #心血管健康 #精神健康

⭐️ 診所公告 :114/10/6 (周一 中秋節), 10/10 ( 周五 國慶日) : 休診 💐祝福大家 佳節愉快 !  😊
03/10/2025

⭐️ 診所公告 :

114/10/6 (周一 中秋節), 10/10 ( 周五 國慶日) : 休診 💐

祝福大家 佳節愉快 ! 😊

[糖尿病的足部潰瘍]:傷口照護中,常見糖尿病的“足部潰瘍”。“營養足夠”,與“自律神經穩定”皆影響血糖穩定與傷口復原。血糖長期控制不良,可能引發以下問題:• 神經病變:足部感覺遲鈍,小傷口不易察覺而延誤處理。• 血管阻塞與循環不良:足部血流...
02/10/2025

[糖尿病的足部潰瘍]:
傷口照護中,常見糖尿病的“足部潰瘍”。

“營養足夠”,與“自律神經穩定”皆影響血糖穩定與傷口復原。

血糖長期控制不良,可能引發以下問題:

• 神經病變:足部感覺遲鈍,小傷口不易察覺而延誤處理。
• 血管阻塞與循環不良:足部血流不足,傷口難以癒合。
• 自律神經異常:出汗量減少,皮膚乾燥龜裂,增加傷口風險。
• 免疫力下降:傷口容易感染,加速惡化。

*預防糖尿病足:
從「營養+自律神經平衡」著手

一、飲食與營養調整

穩定血糖飲食原則:

減少精緻澱粉(白麵條、蛋糕、甜點、含糖飲料),
改選全穀根莖類(如糙米、燕麥、地瓜、南瓜),這些食物血糖上升較慢且富含纖維。

促進傷口癒合的關鍵營養素:

• 維生素C + 鋅:幫助膠原生成與傷口癒合
(來源:奇異果、芭樂、甜椒、南瓜子、堅果、海鮮)

• 維生素B群:神經修復必需
(來源:糙米、燕麥、全麥麵包、蛋、豆類)

• Omega-3脂肪酸:抗發炎、促進血流
(來源:鮭魚、鯖魚、亞麻仁籽、核桃)

• 輔酶Q10、α-硫辛酸:幫助能量代謝與抗氧化
(來源:牛肉、雞心、菠菜、西蘭花、花椰菜、番茄)

飲食注意:
避免高糖飲料、油炸與加工食品,減少慢性發炎與感染風險。

二、自律神經

• 壓力管理:慢性壓力會導致血管收縮,影響血液循環。

• 充足睡眠:深度睡眠能促進身體修復機能。

• 放鬆練習:腹式呼吸、冥想、溫和伸展有助改善末梢血流。

• 適度運動:散步、瑜伽或水中運動能幫助血糖控制與循環。

**足部潰瘍發生時的整合治療:

傳統醫療會依照傷口照護原則處理,
若結合「營養支持」與「自律神經調節」能加速修復過程:
1:血管重建期->降低發炎、改善循環。

2:感染控制期->增加皮膚修復能力、優質蛋白提高免疫。

3:減壓保護期:
自律神經營養醫學、放鬆訓練,改善血流。

4:傷口清創期:
抗發炎營養,減少慢性發炎。

5:敷料使用期:
同時介入營養醫學,促進皮膚修復

**結語**

糖尿病足潰瘍不僅是表皮照護,更需注意全身代謝與神經系統的綜合表現。

預防重於治療,建議患者:
✓ 每日檢查與保養足部
✓ 保持血糖穩定
✓ 注重營養補充
✓ 調整生活習慣與壓力

透過日常照護,有效降低潰瘍與截肢風險,讓患者享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災難後教我們的事]台灣團結一致的時候:災難/救人、幫中華職棒加油、媽祖繞境…,在這些情境當下,放下二元對立,只有團結一致、互相幫忙,即使過去立場不同也暫時放下不去想它,整體“在同一條船上”,航向同一個目標。若你曾無條件付出、加油、提供支持...
30/09/2025

[災難後教我們的事]

台灣團結一致的時候:災難/救人、幫中華職棒加油、媽祖繞境…,在這些情境當下,放下二元對立,只有團結一致、互相幫忙,即使過去立場不同也暫時放下不去想它,整體“在同一條船上”,航向同一個目標。

若你曾無條件付出、加油、提供支持…沒有分你我他的時候,
或許可以細細品味:
->這些情境共同點在哪裡,體會到了什麼?
->什麼時刻我會自然充滿能量?
->從這些經驗裡學到(知道)了什麼?

當下,那顆[心]的感受是什麼。

在“當下”的好處很多,它能讓自己避免過度焦慮與緊張、
能讓自己做出更好的決定、
能讓身心放輕鬆、
能發現生活中細小的任何事(比方:家裡盆栽開出了細小新芽,將會開花、比方慢慢咀嚼米飯的時候感受細微的香味和鮮甜。 或許這些在忙碌與思緒多的時候不這麼容易被發現)

如果,接下來的日常不小心被各種思緒煩惱籠罩時,
不妨想想,曾經不分你我的時刻,
那個時刻身體和心理的反應是什麼,那個時刻身心的狀態是什麼?(專注放鬆,還是專注充滿能量? 即使是單純存在的感覺,也是一種狀態)
現在嘗試回到那個時候的精神心理狀態,
讓精神和能量出來,
讓自己只專注在當下。

老天爺其實對我們很好,給我們大地可以耕種可以生活,可以成家立業,可以感到人生酸甜苦辣;當人生路途沒那麼好走時,都是讓我們學習如何選擇、如何走……
孩子唯有跌倒受傷,知道痛的感覺,才開始學會小心走路、控制身體平衡,然後就越走越順、越走越好、到更多他想去得地方。

Address

中西區中華西路二段506號
Tainan
700

Opening Hours

Monday 09:30 - 12:00
14:30 - 19:00
Tuesday 09:30 - 12:00
14:30 - 19:00
Wednesday 09:30 - 12:00
18:00 - 20:30
Thursday 09:30 - 12:00
14:30 - 19:00
Friday 09:30 - 12:00
14:30 - 19:00
Saturday 09:30 - 12:30

Telephone

+88662585766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晟欣診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晟欣診所: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