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2025
202511-1 🩺《醫師來解答:你的脊椎怎麼了?》系列
-----------------------------------------------------------
Q1: 頸椎手術會不會以後都不能轉頭?
👩🦳「醫師,我朋友開過頸椎,他說手術後脖子都不能轉了,我好怕…是不是開了就要變成機器人?」
這句話,是我在門診常聽到的。
但事實上,這是一個非常普遍、卻也非常誤解的擔心。
💡一、先釐清:手術 ≠ 把整條脖子鎖死
🔹 頸椎共有 7 節(C1–C7),不同節數的頸椎負責不同的活動度,其中「主要的轉動」集中在 C1–C2,屈曲、後仰和側彎等動作則主要由中下段頸椎負責。(如圖表)
🔹 臨床上多為 單一或雙節 的手術(如 C5–6、C6–7),整體活動度的影響其實有限。
🔹 若病灶條件適合採 人工椎間盤(CDA),還能保留節段活動與力學平衡。
👉 多項 10 年追蹤研究已證實:長期效果穩定、安全性高。⁽¹⁾
⚙️二、手術選項與長期差異
(給正在猶豫的你)
🧩 A. 前路減壓融合術(ACDF)
✅ 優點:減壓確實、穩定疼痛來源。
⚠️ 潛在風險:鄰近節段負荷上升,臨床鄰近節段疾病(CASD)發生率約 11%,高齡、術前鄰近退變、先天狹窄、術後頸椎前彎不足為主要風險。⁽²⁾
🔄 B. 人工椎間盤置換(CDA)
🌟 核心訴求:保留活動+減壓。
📊 多項研究顯示:10 年追蹤 CDA 的再手術與不良事件率都比 ACDF 低,功能量表(NDI/VAS)表現相當或略優。⁽³⁾
📈 Mobi-C 研究指出:
→ 鄰近節段再手術率4.3%
→ 病人滿意度超過 90%⁽⁴⁾⁽⁵⁾
🏃♂️三、恢復與回到工作:誰比較快?
💼 系統性回顧研究指出,在工作年齡族群中,
CDA 的回到工作(RTW)時間平均更快,恢復速度也更理想。⁽⁶⁾
不過,每位患者的恢復時程仍需個別化評估,
避免以單一個案套用所有人。
🔬四、為什麼現代頸椎手術風險比以往更可控?
過去大家對「頸椎開刀」的印象,常停留在「很多神經血管、很危險」的想像。
但事實上,現代手術科技的演進已經大幅改寫了這個印象。
👨⚕️ 第一:顯微手術技術已極為成熟
高解析、高倍率顯微鏡讓醫師能清楚辨識神經、血管與骨骼,加上顯微手術器械的不斷改良
在毫釐之間完成安全、精準的減壓。
⚙️ 第二:外視鏡(Exoscope)帶來新的精準維度
例如佳里奇美醫院2025年導入的 3D robotic exoscope(AEOS) 系統,
結合 4K 立體影像與穩定機械臂,讓醫師能長時間維持舒適姿勢操作。
這讓深部、需要長時間手術或手術操作角度較極端的個案可以更安全、更穩定。可作為手術輔助的另一個選擇。
📈 這些進步讓手術從「倚賴經驗」走向「結合科技的精準醫療」。
風險雖無法完全消失,但透過科技 + 經驗 + 團隊協作,
安全性正持續提升,也讓病人能更安心地面對治療。
還有其他的手術方式持續的發展中,例如有些適合單純減壓的個案內視鏡手術也可以是一個選項。
🧭 融合手術(ACDF)和人工椎間盤(CDA)怎麼選?
以下是研究導向的決策清單,提供給正在考慮手術的你 👇
1️⃣ 年齡、職業與活動需求
👉 年輕、活動量高、需大角度回頭(如長途駕駛) → CDA 更適合。⁽⁶⁾
2️⃣ 病灶節數
👉 單、雙節:CDA;三節以上:多採 ACDF 或混合式(Hybrid)。⁽⁷⁾
3️⃣ 骨質與穩定度
👉 嚴重骨鬆、不穩定或感染 → ACDF;
若結構良好、力學平衡 → CDA 也可行。⁽⁸⁾
4️⃣ 頸椎對線(Alignment)
👉 若需重建對線 → ACDF;
對線良好且希望保留活動 → CDA⁽⁹⁾。
5️⃣ 鄰近節段病變(ASD/CASD)風險
👉 CDA 的再手術與鄰近節段病變率顯著較低。⁽¹⁰⁾
6️⃣ 吞嚥困難與短期恢復
👉 研究統計CDA 的術後吞嚥不適率較低,恢復體驗佳。但聲音沙啞、吞嚥苦難等併發症往往也和個案的解剖結構、是否為非第一次手術等因素有關係。⁽¹¹⁾
7️⃣ 異位骨化(HO)風險
👉 CDA 可能出現 HO,但多數不影響臨床功能。⁽¹²⁾
8️⃣ 功能與疼痛改善
👉 CDA 與 ACDF 均有效,但 CDA 在疼痛改善上略優。⁽³⁾
9️⃣ 混合術式(Hybrid)
👉 CDA + ACDF 可兼顧穩定與活動,可依個別臨床狀況討論。⁽¹³⁾
10️⃣ 費用與可近性
👉 CDA 花費成本較高,但統計上再手術率相對較低、恢復快,仍需依個人病情及經濟狀況和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⁴⁾
✅結論|找回你的「自由」,不是被鎖住的脖子
頸椎手術的目的,從來不是限制你,而是讓你重新自由地動起來。
多數患者在手術後,隨著神經壓迫解除、疼痛減輕,
反而能更自然地轉頭、開車、工作,重新回到生活。
對於條件合適的病人,人工椎間盤(CDA)已在 10 年以上研究中證實:活動保留佳、再手術率更低、安全性穩定。
但請記得:每個人的頸椎狀況都不同,
👉 若你有頸部疼痛、手麻、肩頸僵硬等症狀,
請務必諮詢專業的脊椎醫師,讓專業團隊為你找到最合適的治療方向。
📚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Mummaneni PV et al. Neurosurgery. 2016;79(1):1–11. PubMed
2. Lawrence BD et al. Spine J. 2012;12(9):867–875. PubMed
3. Gornet MF et al. J Neurosurg Spine. 2019;31(4):508–518. PubMed
4. Hisey MS et al. J Neurosurg Spine. 2020;33(1):1–10. PubMed
5. Burkus JK et al. Spine (Phila Pa 1976). 2020;45(8):E452–E460.
6. Kelly MP et al. Eur Spine J. 2019;28(1):169–180. PubMed
7. Gornet MF et al. Int J Spine Surg. 2020;14(s1):S4–S15.
8. Hacker RJ et al. Spine J. 2021;21(3):433–445. ScienceDirect
9. Le Huec JC et al. Eur Spine J. 2018;27(1):56–64.
10. Gao Y et al. Clin Spine Surg. 2022;35(5):E644–E652.
11. Li Y et al. World Neurosurg. 2020;143:e266–e274.
12. Mehren C et al. Spine (Phila Pa 1976). 2017;42(23):E1376–E1383.
13. Cho HJ et al. SAGE Open Med. 2023;11:20503121231168556.
14. Nunley PD et al. Spine J. 2021;21(12):2011–2021.
15. El Tecle NE et al. World Neurosurg. 2022;163:e194–e205.
🔖 #頸椎手術 #人工椎間盤 #脊椎微創 #回到工作 #鄰近節段 #佳里奇美醫院 #病患疑問解法系列 #脊椎保健 #專業安心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