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柏任心理師

陳柏任心理師 沐昂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
馬偕醫院、法務部、更生保護新北分會 特約心理師
諮商專長:辯證行為治療(DBT)與個人中心治療(PCT)、北市校園自殺防治守門人種子講師、悲傷輔導、自殺防治、邊緣性人格BPD、HIV+

諮商專長:辯證行為治療(DBT)與個人中心治療(PCT)、北市校園自殺防治守門人種子講師、悲傷輔導、自殺防治、邊緣性人格、HIV+
諮商預約:https://forms.gle/iD9XV1dhwV1LQeQA7
官方Line帳號:https://lin.ee/OoO6bet

我們譴責傷人的行為,但也不能放棄讓人不再犯的機會看到台中毒駕奪命的新聞,我的心真的很沉重。那是極其危險的行為,奪走了無辜的生命。那些受害者與家屬,是最無辜、最倒楣的一群人。他們不該為別人的一時衝動或依賴,付出這麼巨大的代價。身為心理師,我譴...
11/10/2025

我們譴責傷人的行為,但也不能放棄讓人不再犯的機會

看到台中毒駕奪命的新聞,我的心真的很沉重。
那是極其危險的行為,奪走了無辜的生命。
那些受害者與家屬,是最無辜、最倒楣的一群人。
他們不該為別人的一時衝動或依賴,付出這麼巨大的代價。

身為心理師,我譴責酒駕、毒駕這樣的行為。
因為那不只是違法,而是對生命的極度不尊重。
但同時,我也深知如果我們只停在譴責,悲劇還是會不斷重演。

這個連假,我的行程和多數人不太一樣。
昨天,我去幫一群未成年無照駕駛的青少年與家長上課,今天,我在上酒駕駕駛人課程,明天,還會繼續。

有人問我:「這樣的課真的有用嗎?」
我也曾懷疑過。

但就在最近,一位去年我在戒治所輔導的同學告訴我:
「心理師,出來之後每次想要用的時候,我都會想到在戒治所上課時你們講的那些話,然後我就停下來了。」
那一刻,我真的覺得原來有些努力,是會留下痕跡的。

我陪伴過許多曾經犯錯的人。
他們不是不知道錯,也不是不想改,只是有些人被痛苦和無力困住太久。
當他們終於願意求助、願意改變,社會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句話,都可能決定他們能不能繼續。

我也會難受,也會懷疑這些努力有沒有意義。
但我仍然相信如果我們放棄了讓人不再犯的機會,那悲劇就只會一再重演。

或許,我們能同時做到兩件事

譴責錯誤,並且守護改變的希望。

 #不要讓恐懼變成對更生人的污名近日發生的  #隨機傷人事件,讓社會充滿震驚與憤怒,我也很生氣,這樣的新聞畫面真的讓人不寒而慄。許多人在看到新聞畫面時,自然會產生強烈的恐懼,甚至覺得「更生人都很危險,應該要拒絕他們」。這樣的情緒是可以理解的...
04/10/2025

#不要讓恐懼變成對更生人的污名

近日發生的 #隨機傷人事件,讓社會充滿震驚與憤怒,我也很生氣,這樣的新聞畫面真的讓人不寒而慄。

許多人在看到新聞畫面時,自然會產生強烈的恐懼,甚至覺得「更生人都很危險,應該要拒絕他們」。

這樣的情緒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我們希望保護自己與家人的安全。
然而,若將這份恐懼轉化為全面的污名或是誤會,會帶來另一種風險。

當我們聽到新聞,心裡冒出「 #以後我孩子怎麼敢一個人走路?,這其實就是恐懼在提醒我們要尋找安全感。」
可是如果我們告訴孩子: #所有出獄的人都很危險,那孩子學到的就不是安全,而是標籤。

一、 #恐懼來自於對未知的放大

在心理上,我們對「隨機」與「無法預測」特別感到害怕。當發生極端個案時,我們會不自覺把「一個人的行為」套用在「整群人」身上,這是一種心理上的簡化機制。

但事實上, #多數更生人並不會再犯,他們默默在工地、工廠、餐廳、社區裡努力生活,只是這些「 #成功改變的故事」很少出現在新聞中。

我有好多接觸過的更生個案都已經穩定回歸社會、努力改過自新。

二、 #接納與防範可以並存

接納更生人,並不是要忽視風險,而是要同時做到「支持」與「預防」。
支持,代表我們願意給改過自新的人一個機會,讓他們能透過工作、家庭、社區連結,重新找到歸屬感;
預防,則是建立完善的社會安全網,包括:持續的心理支持、毒品防制、社政與醫療的跨系統合作。唯有兩者並行,社會才能既安全,又有溫度。

三、 #真正保護社會安全的方法

我們需要的,不是以偏概全的拒絕,而是更完整的制度:
1.社區支持:陪伴更生人找到正向的人際與生活圈。
2.專業介入:針對高風險個案,持續有心理、醫療與社政的協作。
3.社會理解:大眾願意看見改變的可能,而不是讓少數的悲劇掩蓋多數人的努力。

當社會只剩下排斥,更生人就更難找到正當生活的可能,孤立反而可能增加再犯風險。
真正能守護安全的,不是讓恐懼變成仇視,而是用理解、支持與制度化的預防,讓更多人有機會往好的方向前進。

#如果因為新聞感到恐懼,可以怎麼辦?
1. 限制過度曝露:新聞重複播放會放大恐懼,不妨選擇只看一次重點,而不是反覆收看畫面。
2. 正常化反應:告訴自己「會害怕是因為我重視安全」,這份情緒其實在提醒我們。
3. 找回掌控感:可以和孩子練習如何求救、保持警覺,讓自己覺得「有準備」比單純恐懼更有力量。
4. 尋求支持:和家人、朋友分享感受,不必自己硬撐;若恐懼持續影響睡眠或日常,也可以尋求專業協助。

23/09/2025

好長一段時間在做青少年犯罪輔導,我經常都會詢問他們「你們進學校後違規了多少次?」常常聽到的答案都是數十次,但又在數個月的會談過程中,青少年都沒有違規行為出現,其實不是我會變魔術,而是在會談過程中青少年開始像一般青少年一樣 #有機會學習更有效的行為。

但往往在出監後回到原先生活,又容易重蹈覆徹,所以想跟大家聊聊究竟發生什麼事情。

在這之前想跟大家聊聊為什麼 #青少年會不斷違規?(不管在矯正機構或者是任何地方)

家長及老師常常困惑:為什麼學生明明知道規則,卻還是反覆違規?難道他們不怕被處罰?還是就是不想改?事實上,許多青少年的違規行為,並不是單純的「不守規矩」,而是與他們的 #創傷經驗 與 #心理發展歷程 有密切關聯。

1. #創傷經驗如何影響行為?

很多進入矯正機構的青少年,都有過家暴、被忽視、虐待、被遺棄或在街頭生存的過去。這些經驗會讓他們:

#過度敏感:對批評或命令特別容易反應強烈。
#情緒調節困難:不容易用語言表達情緒,而是透過行為(吼叫、打人、破壞)來宣洩。
#不信任權威:因為過去權威角色常帶來傷害,他們會傾向挑戰規則來保護自己。

換句話說,違規行為常常是 #創傷觸發後的自動反應,而不是有意挑釁。(他們的大腦在當下根本來不及思考,就像我們看到蟑螂會迅速逃走一樣)

---

2. #大腦與身體的影響

#高度警覺:創傷會讓大腦的「警報系統」過度活化,小小的衝突就可能引發「戰或逃」。
#衝動控制差:前額葉皮質(負責計畫、思考與自我控制)發展受阻,使得「先想後做」變得困難。

因此,當我們看到學生突然爆發,其實是身心在對「威脅」作出反應,而非單純的故意搗蛋。

3. #違規背後的需求

#尋求掌控感:在高度管理的環境裡,違規可能是唯一表達「我能決定點什麼」的方式。
#爭取注意或安全:透過挑釁來獲取關注,或展現能力以及強硬來避免被欺負,其實我最常聽到他們說「老師你不懂,如果我不這麼做,我會被欺負」。

違規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是青少年用來「生存」的策略。

也因此為什麼只靠懲罰沒用?如果我們只用懲罰,青少年可能感覺再次被拒絕或控制,加深創傷經驗。他們沒有 #學到新的調整方式,只會在下一次壓力來臨時,重複相同的行為。

這就是為什麼違規會「一再循環」的原因。

如果我們可以理解違規行為背後的心理機制,就可以教導我們的青少年,用不一樣的做法因應,首先,先教導他們如何冷靜下來,例如
1.使用「冷靜空間」或「情緒降溫對話」取代關禁閉。
2.推動「修復式正義」,讓違規行為成為修復關係的機會,太多時候惡性循環來自不知道如何修復關係。
3.增加青少年情緒調節與生活技能培養,提供正念、衝突解決、情緒覺察及表達技巧的練習,幫助青少年建立新的行為模式。

青少年的不斷違規,往往不是「壞」或「叛逆」,而是創傷與未成熟的心理機轉作祟。如果我們能夠理解這樣的心理模式,對他們有更多的「#理解與支持」,我們才有機會真正幫助他們學會新的生存方式,走向不一樣的互動模式。

近日某高中生在與輔導老師會談後不久,卻傳出墜樓憾事。新聞標題以「 #才跟輔導老師談完就自殺」來凸顯事件時間點,然而這樣的報導方式,會傳遞一個訊息讓人誤以為:是不是輔導老師輔導失敗,才導致悲劇發生?事實上,自殺是一個多因素、長期累積的結果,從...
21/09/2025

近日某高中生在與輔導老師會談後不久,卻傳出墜樓憾事。新聞標題以「 #才跟輔導老師談完就自殺」來凸顯事件時間點,然而這樣的報導方式,會傳遞一個訊息讓人誤以為:是不是輔導老師輔導失敗,才導致悲劇發生?

事實上,自殺是一個多因素、長期累積的結果,從個人的心理狀態、家庭氛圍、同儕互動,到校園環境與社會支持網絡,都可能影響一個人的走向。單一次的會談,無論多麼用心,往往無法立即扭轉學生內心的痛苦。將責任簡化為「輔導無效」,不僅不公平,也容易忽略真正該被看見的結構性問題。

很多人會問:「既然學生談完就自殺,難道輔導老師在會談過程中沒有察覺到危險嗎?」
其實,臨床工作上,「沒有辨識出立即自殺風險」有一些可能的原因:

1. 學生刻意隱藏或否認:青少年常常因為羞恥感、怕連累家人或不想被「管控」,而不會直接透露強烈的自殺計畫。有些學生甚至在會談中「 #表現平穩」,讓人誤以為狀況已經緩和。過往梨泰院事件的倖存學生也在臨床工作者評估越來越穩定狀況下突然自殺身亡。

2. 自殺意念具有「波動性」。自殺意念的強烈程度不是固定的,可能短時間內強烈、又突然消退。會談當下的內容我們無從得知,在會談下學生的狀態或許「暫時穩定」,但之後因某個觸發事件(衝突、壓力事件、孤立感)而急遽升高也都很有可能

3. 自殺警訊並不總是明顯,有些學生沒有典型的警訊(如談到死亡、交代後事),而是以很隱晦的方式呈現。輔導老師再專業,也可能在有限時間內無法捕捉所有隱性訊號。

自殺防治,永遠不只是某一個人的責任,而是我們是否願意共同建構一個更安全的環境。

自殺行為往往是多因素交織的結果,有時候即使已經做了最好的風險評估,也仍然難以百分之百預防。

在這樣的事件之後,輔導老師往往也會陷入自責與無力感。但我們要記得諮商輔導工作不是魔術,沒有人能保證百分之百預防悲劇。能在有限的時間裡,陪伴學生、傾聽他們的心聲,本身就是一種珍貴的支持。

也想跟當是老師說即使結果不如我們所願,你的存在與努力,依然在默默地守護更多孩子,辛苦了。

03/09/2025

最近心裡惦記著一位年輕的個案。
懷抱著對未來的夢想,一次因酒精帶來的意外,讓他停在了二十多歲,直到現在仍未能醒來。

在陪伴他的過程裡,我再次深刻感受到:酒精既是社交文化的一部分,也可能在不經意間奪走清醒與安全。這樣的事件提醒我們,生命其實比我們以為的更脆弱,夢想也因此更顯得珍貴。

身為心理師,我常見證生命的高低起伏。當我們談到自我照顧,不只是心靈上的安頓,也包括對身體的保護。適度飲酒、意識到風險、學習照顧自己,其實都是在守護未來的可能。

今天寫下這段文字,不僅是紀念一位努力追尋自我的年輕人,也想提醒大家:善待自己、照顧好自己,好好活在當下,把有限的時間過得值得。

#適度飲酒
#節制性飲酒

26/07/2025

選舉有輸有贏

若感覺自己被相關報導影響身心,請先暫時讓自己休息,停止繼續看相關報導。
如果身心嚴重受影響,請提前預約回診身心科,或是求助心理諮商資源。

#安頓自己

Address

台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50號17樓之 13
Taipei
10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陳柏任心理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陳柏任心理師: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