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醫學讀書筆記 Taiwan Spine

脊椎醫學讀書筆記 Taiwan Spine 學習、創新、質疑、挑戰、反省、不斷進步。

📚脊椎|健康專欄|期刊閱讀|手術細節|疾病衛教

🌟熊偉 醫師介紹 https://taiwanspine.com/about
🌟新光醫院 骨科&脊椎外科 主治醫師
🌟看診掛號 https://taiwanspine.com/appointment
🌟脊椎內視鏡醫學會 教育委員
🌟脊椎內視鏡輔助裝置發明人&專利擁有人
🌟脊椎側彎關懷協會理事
🌟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導師、部定講師
🌟台北榮總骨科住院醫師&總醫師
🌟台北榮總脊椎外科研究醫師&特約主治醫師
🌟美國Mayo Clinic進修

🦴給大家看看「骨水泥」的併發症吧!很多長輩遇到壓迫性骨折去看醫生,常會聽到醫師建議「灌骨水泥」,這個專業手術名稱叫「椎體成形術」。從健保給付的基本款,到各種「花式撐開器(千斤頂、氣球等等+高黏稠水泥」,一節報價從甚至能喊高到30 萬到 50...
09/11/2025

🦴給大家看看「骨水泥」的併發症吧!

很多長輩遇到壓迫性骨折去看醫生,常會聽到醫師建議「灌骨水泥」,這個專業手術名稱叫「椎體成形術」。

從健保給付的基本款,到各種「花式撐開器(千斤頂、氣球等等+高黏稠水泥」,一節報價從甚至能喊高到30 萬到 50 萬不等,琳瑯滿目。

但事實上,骨水泥手術非常簡單。
局部麻醉即可,不用全身麻醉,甚至住院醫師操作都沒問題。
它的最大優點就是「快速止痛」。
至於恢復高度、矯正角度那些,事實上都是其次。

病人很痛,能快速緩解疼痛當然很好。

但別忘了,每個手術都有代價。

💀 骨水泥可能滲漏,壓迫神經,造成嚴重疼痛或麻痺。這時候就必須開刀「移除水泥、減壓神經」。
Youtube影片連結:https://youtu.be/q1i1UehhM2I?si=AbCnPTWKRX_05YTT

🦠 若發生感染,情況更麻煩。
細菌有可能在水泥表面形成「生物膜」,很難根除。
這時候也必須把水泥整塊取出,才能控制感染。
(圖片)

所以要記得一句話:
👉 灌骨水泥很簡單,然而如果出現各種併發症則不容易。

實話說,十個會拼命叫你灌骨水泥的醫師裡,
有九個根本沒有能力處理它的併發症。
好一點的會即時誠實轉介你去找能處理的醫師。你運氣不好他也看不出感染的就是延誤。

這不是嚇人,
而是希望大家在「灌骨水泥」的美好之於,
也了解背後那些「不在價目表上的風險」。

更要明白手術同意書寫的併發症真的會發生,要知道如果發生得怎辦

談談《脊椎內視鏡手術醫師認證制度》偶爾我會聽到有一些網路故事,訴說著患者接受手術結果不理想的狀況,而脊椎內視鏡手術出事的狀況讓許多患者不理解,甚至包含許多醫師在嘗試後發現這比想像中困難,對這個技術非常恐懼。但事實上,脊椎內視鏡雖然非常微創,...
24/10/2025

談談《脊椎內視鏡手術醫師認證制度》

偶爾我會聽到有一些網路故事,訴說著患者接受手術結果不理想的狀況,而脊椎內視鏡手術出事的狀況讓許多患者不理解,甚至包含許多醫師在嘗試後發現這比想像中困難,對這個技術非常恐懼。

但事實上,脊椎內視鏡雖然非常微創,卻不是大家以為的那樣簡單。

幾年前,我還在做大型脊椎手術、複雜翻修的時候,也曾對內視鏡充滿誤解。那時候我聽過一堆說法:「內視鏡做不了複雜手術」、「有很多限制」、「效果有限」。
直到後來,我開始懷疑——會不會不是技術的限制,而是我們自己的限制?

於是我開始去看真正會做的大師、前輩怎麼做。
我才發現,的確有極限沒錯,但更多是我的極限,是熟練度與經驗的不足。那一刻我意識到,我離「技術的盡頭」還很遠。
從那之後,我下定決心我要把這個技術打磨更好。

數年過去,今年,我也在「脊椎微創醫學會手術技術影片比賽」中榮獲獎項🏆,

這一路走來,我想跟大家分享幾個常見的迷思,也是我最希望這個手術能被看見的真相:

1. 「傷口小=比較安全」❌
傷口小跟安全是一點關係都沒有的事情。追求“最安全”的極端其實是大切開、完整暴露解剖結構(你看急救手術幾乎都傳統大切開)。傷口大小與安全性不能說關係不大只能說毫無關聯!

2. 「視野放大=一定看更清楚」❌
內視鏡視野雖然局部放大,但卻讓整體視野視角更窄。術中容易「瞎子摸象」,要一眼分辨是「大象的前腳還後腳」,端看對解剖的熟悉度與空間感,其實比一般開放手術更吃功力。這也是內視鏡手術常常出事的原因。

3. 「醫師推薦=醫師一定很會做」❌
所有的手術都有風險,但是病患一定會很擔心醫師有沒有可能低估風險、患者有沒有可能對這個手術有過度不切實際的期待?事實上內視鏡手術因為患者覺得好像傷口很小,以為很安全,對醫師來說事實上新手術可能他想嘗試,再加上傷口小又微創對醫師來說也是好推、好講,但事實上不是每位醫師都夠熟。把病人叫進來開刀結果醫師自己也低估難度與風險、術中滿頭大汗的案例不是不存在。更有醫師真的嘗試脊椎內視鏡後出了醫療糾紛,或者無法克服脊椎內視鏡學習曲線。開始認為這個手術不好,太可怕了!

4. 「找主任/教授=萬無一失」❌
脊椎內視鏡開始蓬勃發展,其實是這幾年的事情。所以如果是很資深的醫師,他可能完全沒有接觸過,當然有的醫師會活到老學到老一直都在進步。但如果沒有那可能他完全沒有接觸過脊椎內視鏡手術。這是非常可能的。

現況與改變
脊椎內視鏡在台灣還是新技術,台灣脊椎微創內視鏡醫學會成立也才幾年。也因此,在 #謝榮豪理事長與歷任理事長帶領下,學會正努力 推動 #脊椎內視鏡手術醫師認證制度,讓未來患者有更清楚的依循,醫師培訓也更有標準。

給病友家屬的建議
一般患者確實很難知道手術到底做了什麼。除了門診好好問醫師經驗、個案量與可能有哪些併發症,遇到該怎麼做處理策略,也可以在術前提出希望能提供術後影像或手術照片/短片的需求(內視鏡手術都是鏡頭螢幕,要拍照錄影並不困難,拍照最好要各個角度拍攝🎬,讓醫師在術後具體說明「做了什麼、做到什麼程度」。這對病人、醫師、醫療品質,都是保護。

說到底,脊椎內視鏡手術不是魔法,但也不是洪水猛獸。技術的極限的確存在,但人的極限更需要被看見。當訓練、制度與透明度到位,內視鏡就能在對的病人、對的適應症裡,發揮它該有的價值。也對患者有更好的保障。

新光醫院 脊椎內視鏡 熊偉醫師

台灣脊椎微創內視鏡醫學會 教育委員

網路掛號:taiwanspine.com/appointment

為什麼脊椎內視鏡要靠「水」?(留言區與Youtube有內視鏡有水跟無水的手術視野差異影片比較)一般的內視鏡手術,都有「天然的空腔」可利用。像是胃鏡,伸進去就是胃這個天然管腔;胸腔鏡,靠麻醉讓一側肺塌陷出現空間;腹腔鏡,注入氣體讓肚皮鼓起形成...
23/10/2025

為什麼脊椎內視鏡要靠「水」?(留言區與Youtube有內視鏡有水跟無水的手術視野差異影片比較)

一般的內視鏡手術,都有「天然的空腔」可利用。
像是胃鏡,伸進去就是胃這個天然管腔;
胸腔鏡,靠麻醉讓一側肺塌陷出現空間;
腹腔鏡,注入氣體讓肚皮鼓起形成手術腔;
關節鏡,則是在關節腔裡進行操作。

但脊椎內視鏡完全不同,影片一開始可見進到一個肌肉纖維密布的空間。因為脊椎本身沒有任何天然空腔,周圍全是肌肉與致密的結構。

因此,脊椎內視鏡手術要先移除部分軟組織(肌肉等)與骨頭,人工創造出一個小空間,
再利用水流灌注去維持這個「水下手術腔」,在其中完成手術。

這個「開闢空間」的過程其實學問很深。
要拿掉的剛好、不多不少
太少看不見,太多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破壞。
這正是熟練與不熟練之間最大的差異所在。

🌊 水的四大功能:視野、止血、冷卻、防感染

在手術中,灌流的水不只是「媒介」,更像是一位隱形助手:

1. 維持清晰視野:持續灌入的生理食鹽水會沖走骨屑與血水,讓鏡頭下的神經與結構一清二楚。

2. 減少出血:灌流壓能對抗靜脈壓,達到輕微止血效果。

3. 降低感染風險:水流能不斷沖洗細菌與汙染物,減少術後感染。

4. 冷卻保護神經:燒灼會產生熱能,水能即時降溫,避免熱傷害。

⚠️ 「水壓」的風險:顱內壓上升的潛在問題

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如果灌流水壓設定過高,特別是在打開黃韌帶、進入硬膜外腔後,水壓可能透過脊髓腔傳導到腦部,導致顱內壓(ICP)上升。尤其如果手術中「硬膜破裂💥」更容易造成術後病人可能出現:
1. 頭痛、噁心、嘔吐
2. 視力模糊、耳鳴、頸部僵硬
3. 罕見情況下甚至出現短暫神經異常如癲癇

不過這些風險可藉由良好控制而避免。只要灌流有「進」有「出」,壓力就能保持穩定,即使手術時間拉長也不會持續上升。

如何安全控制水壓?

1. 一般來說醫師會將灌流壓設定在 30~50 mmHg,確保清楚視野又不過高。
2. 時時保持出水通道暢通,避免水在體內積壓。
3. 進入神經空間後,立即調低壓力。
4. 手術結束放置引流管,排出多餘水與血液。
5. 控制出血,減少因視野不清而被迫升高水壓的情況。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8g0mIKi20gc?si=2_oPEFVRqjDgshOj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 骨科部脊椎外科
脊椎內視鏡醫學會 教育委員

👉 關於熊醫師:https://taiwanspine.com/about
👉 門診掛號:http://taiwanspine.com/appointment

🏥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文昌路95號

🌟【感謝台灣🇹🇼脊椎微創醫學會的肯定,也感謝一路上支持我們的每一位】🌟今年很榮幸能在「台灣🇹🇼脊椎微創醫學會」的  #脊椎微創手術技術影片比賽 中獲獎。老實說,這個獎對我意義很深。我們平常在粉絲專頁分享的,不只是手術畫面,還有很多衛教文章與...
20/10/2025

🌟【感謝台灣🇹🇼脊椎微創醫學會的肯定,也感謝一路上支持我們的每一位】🌟

今年很榮幸能在「台灣🇹🇼脊椎微創醫學會」的 #脊椎微創手術技術影片比賽 中獲獎。
老實說,這個獎對我意義很深。

我們平常在粉絲專頁分享的,不只是手術畫面,還有很多衛教文章與臨床經驗。
我其實從來不會覺得民眾會看看不懂手術影片,因為我真的覺得我講得蠻詳細的,甚至也都開放大家在留言區發問,大家也都很踴躍!
但其實曾經有人問過我:「你把自己的手術影片放上網,不怕被人家批評你哪邊做不好之類的嗎?」

但其實我們的初衷一直都很單純:
👉 讓病人更了解手術是怎麼進行的。我們不喜歡讓病人在不知道自己怎麼做手術的狀況下去做手術。
👉 其實我們蠻有自信自己的手術做得還不錯的,況且我們不亂給病人開刀,然後刀也仔仔細細,不會不亂開。

這次能在正式的學會比賽中被肯定,真的很開心。
也想讓所有追蹤我們的朋友病患知道
我們的影片不只是剪得好看而已,而是真正經得起專業檢驗、符合標準的作品。

不過說起來得獎其實還是有運氣的成分,有時候比賽要得獎,除了技術本身,也要剛好遇到合適的案例與素材;這次能被選中,真的很幸運。

從去年開始,把手術影片與衛教內容放上粉專,
希望能讓更多人用更正確的方式理解脊椎疾病與治療。
從零粉絲到現在三萬多人,
真的很感謝每一位願意相信、願意學習的你們。
也希望你們能放心,我們分享的知識都是嚴選、嚴謹、而且實用的。

🙏 感謝「台灣脊椎微創醫學會」的肯定,
感謝一路教導我的老師們,
感謝新光醫院給我發揮的舞台,
感謝每一位病人對我的信任
我知道,有時候大家一開始看到我都會覺得:「醫師好像還蠻年輕的?」(雖然好像也沒真的那麼年輕,但被病人這樣講還是蠻開心😂)

隨著時間,越來越多同事、院內的員工,也會想介紹自己的家人朋友來找我,
那種被信任的感覺,是很豬會進來快進來不要珍貴的肯定。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
❤️ 感謝我的家人。
謝謝你們包容我把那麼多時間放在工作上。
這一點點成果,都是因為有你們。

#新光醫院 #熊偉醫師
#脊椎微創手術 #內視鏡脊椎手術

http://taiwanspine.com/appointment

03/09/2025

脊椎內視鏡醫學會媒體專訪,讓大家更了解脊椎內視鏡。

掛號連結 taiwanspine.com/appointment

03/09/2025

《脊椎內視鏡醫學會》藉由媒體專訪讓大家更了解脊椎內視鏡。了解他的好也要了解他不是真的一定都是好的。

林口長庚 盧郁仁醫師
高雄榮總 吳育綸 醫師
中國醫大 林枷郁 醫師
新光醫院 熊偉 醫師

掛號:taiwanspine.com/appointment

#脊椎內視鏡醫學會

26/08/2025

當神經被壓迫,不只會麻、會痛,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大小便控制。

🔍 從傳統「大切口」到大家熟悉的「微創手術」,其實並不是在追求小傷口,更重要的是:
✅ 保護更多患者不需要破壞的健康組織如肌肉、筋膜、皮膚
✅ 但重點是同時做到完整減壓與融合,而不能因為小傷口偷工減料。

✨【 #內視鏡融合手術】不再只是把原本的大傷口變成小一點的傷口,而是藉由

✔ 幾個小孔,在鏡頭與螢幕輔助下完成手術
✔ 放大視野、完整神經減壓
✔ 內視鏡下植入融合器,重建椎間盤高度
✔ 搭配骨釘固定,提升穩定性與融合成功率
✔ 患者手術過程中非病灶處破壞少,術後恢復更快

📖 完整文章: https://reurl.cc/EQbp1g

📚 脊椎醫學讀書筆記: https://taiwanspine.com/

🎥 Youtube彩色手術影片: https://youtu.be/7saX63OoR78?si=7lOxhtGVPwnPzY02

新光醫院|熊偉醫師
網路掛號 👉 taiwanspine.com/appointment

Address

士林區文昌路95號
Taipei
111

Telephone

+886228332211

Website

https://taiwanspine.com/about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脊椎醫學讀書筆記 Taiwan Spine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