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0/2025
談談《脊椎內視鏡手術醫師認證制度》
偶爾我會聽到有一些網路故事,訴說著患者接受手術結果不理想的狀況,而脊椎內視鏡手術出事的狀況讓許多患者不理解,甚至包含許多醫師在嘗試後發現這比想像中困難,對這個技術非常恐懼。
但事實上,脊椎內視鏡雖然非常微創,卻不是大家以為的那樣簡單。
幾年前,我還在做大型脊椎手術、複雜翻修的時候,也曾對內視鏡充滿誤解。那時候我聽過一堆說法:「內視鏡做不了複雜手術」、「有很多限制」、「效果有限」。
直到後來,我開始懷疑——會不會不是技術的限制,而是我們自己的限制?
於是我開始去看真正會做的大師、前輩怎麼做。
我才發現,的確有極限沒錯,但更多是我的極限,是熟練度與經驗的不足。那一刻我意識到,我離「技術的盡頭」還很遠。
從那之後,我下定決心我要把這個技術打磨更好。
數年過去,今年,我也在「脊椎微創醫學會手術技術影片比賽」中榮獲獎項🏆,
這一路走來,我想跟大家分享幾個常見的迷思,也是我最希望這個手術能被看見的真相:
1. 「傷口小=比較安全」❌
傷口小跟安全是一點關係都沒有的事情。追求“最安全”的極端其實是大切開、完整暴露解剖結構(你看急救手術幾乎都傳統大切開)。傷口大小與安全性不能說關係不大只能說毫無關聯!
2. 「視野放大=一定看更清楚」❌
內視鏡視野雖然局部放大,但卻讓整體視野視角更窄。術中容易「瞎子摸象」,要一眼分辨是「大象的前腳還後腳」,端看對解剖的熟悉度與空間感,其實比一般開放手術更吃功力。這也是內視鏡手術常常出事的原因。
3. 「醫師推薦=醫師一定很會做」❌
所有的手術都有風險,但是病患一定會很擔心醫師有沒有可能低估風險、患者有沒有可能對這個手術有過度不切實際的期待?事實上內視鏡手術因為患者覺得好像傷口很小,以為很安全,對醫師來說事實上新手術可能他想嘗試,再加上傷口小又微創對醫師來說也是好推、好講,但事實上不是每位醫師都夠熟。把病人叫進來開刀結果醫師自己也低估難度與風險、術中滿頭大汗的案例不是不存在。更有醫師真的嘗試脊椎內視鏡後出了醫療糾紛,或者無法克服脊椎內視鏡學習曲線。開始認為這個手術不好,太可怕了!
4. 「找主任/教授=萬無一失」❌
脊椎內視鏡開始蓬勃發展,其實是這幾年的事情。所以如果是很資深的醫師,他可能完全沒有接觸過,當然有的醫師會活到老學到老一直都在進步。但如果沒有那可能他完全沒有接觸過脊椎內視鏡手術。這是非常可能的。
現況與改變
脊椎內視鏡在台灣還是新技術,台灣脊椎微創內視鏡醫學會成立也才幾年。也因此,在 #謝榮豪理事長與歷任理事長帶領下,學會正努力 推動 #脊椎內視鏡手術醫師認證制度,讓未來患者有更清楚的依循,醫師培訓也更有標準。
給病友家屬的建議
一般患者確實很難知道手術到底做了什麼。除了門診好好問醫師經驗、個案量與可能有哪些併發症,遇到該怎麼做處理策略,也可以在術前提出希望能提供術後影像或手術照片/短片的需求(內視鏡手術都是鏡頭螢幕,要拍照錄影並不困難,拍照最好要各個角度拍攝🎬,讓醫師在術後具體說明「做了什麼、做到什麼程度」。這對病人、醫師、醫療品質,都是保護。
說到底,脊椎內視鏡手術不是魔法,但也不是洪水猛獸。技術的極限的確存在,但人的極限更需要被看見。當訓練、制度與透明度到位,內視鏡就能在對的病人、對的適應症裡,發揮它該有的價值。也對患者有更好的保障。
新光醫院 脊椎內視鏡 熊偉醫師
台灣脊椎微創內視鏡醫學會 教育委員
網路掛號:taiwanspine.com/appoin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