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怪也ok

有點怪也ok 我們是一群陽明交大公衛所、科社所、醫管所、臺大社工系及生傳系的師生,背景包括公衛、醫學、社工、法律與傳播。聯結了伊甸活泉之家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的照顧者們,開拓這個網站,希望一起耕耘一個更友善的社會。

02/01/2025

【 #資源分享|《我在意的他似乎有心理狀況,該怎麼辦?一份給親友的初步因應指南》電子版】

專線的接線志工們觀察到還在照護摸索期的家屬,在醫療院所診間諮詢時,常得不到足夠的說明,因此想設計一款診間可提供的資源連結單張,並一起嘗試推入診間。

我們於2022年開啟家屬知識摺頁專案,經過兩年與家屬志工的討論與執行,以及蒐集家屬、不同身分的工作者回饋修改後,完成一份三摺頁簡明指南,希望提供給尚在摸索期的家屬一個簡明的指引。指引的適用範圍以(疑似)精神病(psychosis)、精神官能症(neurosis)為主。

摺頁有清晰電子版及彩色印刷版(A4大小),電子版歡迎大家分享,但請勿自行印刷,如欲索取印刷版,請填寫表單,或來信11082@eden.org.tw找劉個管。

📍連結請見FB貼文留言/IG個人簡介

-----------------------
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的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是一支以家屬同儕支持服務為主的專線。2015年,我們與家連家、甘草園等台灣在地家屬團體一併發想、成立,開始招募有精神疾病陪病經驗的家屬與照顧者成為接線志工,培訓照顧者成為接線員,期待陪伴來電者走過照顧長路。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服務對象:精神疾病經驗者的家人或朋友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13:30–20:30
▹電話專線:02-2230-8830

14/08/2024

《認知行為治療改變焦慮兒童的大腦活動》
— 焦慮並不是大人的專利
曾經有人問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Thales of Miletus, 624-546 BC)一個問題「請問您認為人活著,什麼事情是最難做到的?」泰勒斯回答說:「認識自己,那是最難做到的(The most difficult thing in life is to know yourself.) [1]」
 
現實的生活如此沉重,面對變化無常的世界,你是否也覺得對生活已經逐漸失去熱情了呢?是不是也常感到緊張與焦慮,對事情覺得厭煩、沒有興趣,時常處於低迷、莫名憂傷的情緒之中,想做事卻怎樣也提不起精神、甚麼都不想做,忙碌的生活步調時常讓我們感到壓力沉重,每當想到那些迫在眉梢的工作簡報、堆積如山的繳費單,甚至是在下班時陷在動彈不得、看不到盡頭的車陣中,這是否都讓你感覺快要喘不過氣來了呢?
 
【臺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衛教資訊】「淺談焦慮症」的報導[2]中提到有位年輕的女性近來因持續出現焦慮及害怕的感覺,因而至醫院進行檢查,患者主訴有胸悶、心跳快速、肌肉僵硬且緊繃、還有冒汗的狀況,經安排心臟檢查,查無任何異狀。
 
在那之後,患者又出現腸胃方面的狀況,如胃痛、腹瀉…等,也一度懷疑是否為腸胃出了問題,就再次到腸胃科進行檢查,依然沒有找到病灶,但是身體反覆出現的這些狀況,已影響到正常生活及工作,且狀況出現的頻率越趨頻繁,這就更讓她擔心自己到底是怎麼了?
 
工作壓力與焦慮的症狀是許多上班族的共通困擾,那小孩也會有焦慮症嗎?日常生活中各種情境、人事物都可能勾起擔憂與焦慮,有時我們會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於陌生的事物感到害怕,或是面對到壓力時感到緊張,這些都是相當正常的心理反應,不過焦慮並不是成人的專利,事實上,孩子在不同場合及階段之下都會產生焦慮,而且也都可能會遭受到焦慮的困擾,只是表現的形式各自不同而已。
 
【維博心理醫學中心-醫者專欄[3]】中描述有一位就讀小學的孩童近來的學習表現與過往可以説是天差地別,課業成績也幾乎是「敬陪末座」,且在課堂上會不時地跟老師表示想去洗手間,在家則是整天無精打采的,做作業、溫習功課時也出現有注意力無法集中的狀況,孩子早上要去上學前經常喊頭痛或肚子痛,也會跟媽媽說「我覺得不舒服,可以不要去學校嗎?」
 
剛開始父母親與學校老師都認為孩子可能是身體不適導致的,而非故意裝病來逃避上學,但是經過一陣子的觀察,並進一步與孩子深談後,這才發現孩子不是因為貪玩所以不想去上學,而是孩子對學校產生了恐懼及焦慮感,導致孩子不喜歡上學、無法去上學,孩子拒絕上學背後原因是來自於某種的焦慮,家長及老師都擔心孩子「拒學」背後可能的原因是否為某種心理疾病呢?
 
一、 焦慮是什麼?
美國焦慮與憂鬱協會(Anxiety and Depress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 ADAA)前主席、哈佛醫學院心理學副教授盧安娜.馬奇斯博士(Dr. Luana Marques)表示:「假設擔憂(Worry)以及壓力(Stress)是種症狀,那麼當一連串讓人感覺不舒服的憂慮及壓力出現時,最嚴重的情況就會是焦慮(Anxiety),焦慮具有認知反應(擔憂)以及生理反應(壓力),這也意味著我們的身心都將經歷焦慮的折磨,就某種程度來說,當生理和心理承受到壓力,而且是過度負荷的壓力時,那就是焦慮感最高的時刻[4]。」
 
「焦慮」是種內在的感受,它看不見、摸不著,僅能自己體會,極難用言語來形容,絕大多數人在某些情況下都會感到焦慮、緊張或是不安,例如:「因為找工作處處碰壁,因而陷入焦慮的情緒」、「要參加重大考試時,內心感到焦慮與緊張」或是「面對公開演說時,感覺緊張、不安與焦慮」,諸如此些,在做出重大決定的時刻,都會因為種種不安的情緒、覺得沒有把握、感覺無助,而在心中產生出焦慮感[5] [6]。
 
「焦慮」是人類共同且常見的一種情緒反應,它既正常而且有存在的必要,從演化的角度來看,適度焦慮對於個體的生存是具有保護效果的,焦慮是人類為了因應環境威脅下的壓力所產生的情緒反應(心理現象),焦慮是現代人生活上極為普遍的情緒表現,焦慮也是大多數人共同的經驗,我們都曾有過類似的經驗,但未必都能理解那就是所謂的焦慮,適當的焦慮可以幫我們保持對事情的專注及動力、做好準備並且隨時保持警覺,然而焦慮有輕重程度之別,倘若焦慮的反應程度過高或是持續的時間已嚴重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及工作的品質時,就該思考是否為「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s)」[6]。
 
二、 焦慮症[5] [7] [10] [11] [12]
「焦慮症」是種心理健康疾病,患者會無法控制自己的焦慮情緒,因而時時在擔心,甚至會出現有失眠、肌肉痠痛、腹瀉、便祕、心悸及盜汗等症狀,焦慮症是種以過度擔憂、焦慮、畏懼與逃避為主要症狀,並造成重大的痛苦、影響正常的生活、損害社會及職業功能的疾病總和[8]。
 
「羅東聖母醫院」王淑惠臨床心理師說明依據「國際精神疾病手冊」中對於焦慮症的定義[9],可概括的將焦慮症所引起的各種身心症狀分為五大方面,包括:
 
(一)、生理症狀
呼吸困難、心悸、肌肉緊張、出汗、發抖以及肚子不舒服…等。
 
(二)、情緒症狀
煩躁、緊張、不安、擔心、恐懼、易怒以及痛苦感…等。
 
(三)、認知思考症狀
過度擔心、腦中一片空白、失去現實感、難集中注意力、害怕失去控制…等。
 
(四)、動作能力症狀
心情不寧乃至於坐立不安,或是易於激動。
 
(五)、行為反應
急躁、過度敏感、急切想要逃避造成焦慮的事與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專題報導[13 [14],心理疾病的風險在全世界正持續上升中,其中最常見的尤以憂鬱及焦慮,在2019年全球有9.7億人患有精神疾患,從比例上來看約每8人之中就有1人因心理健康問題所苦,2019年全球有4%的人口(約3.01億人,其中包括了5800萬兒童及青少年)患有焦慮症。
 
衛生福利部臺東醫院衛教資訊「焦慮症行為治療理論與實例」說明[15],根據精神疾患的診斷分類,並依不同的症狀表現作區分,整體而言焦慮症是盛行率最高的精神疾患。
 
馬偕紀念醫院衛教資訊「2023年9-10月馬偕健康園地[16]」中說明,焦慮是種生理、行為及心理的緊張反應,其主要的臨床症狀為心理上的焦慮與不安、以及伴隨而來的身體症狀。
 
焦慮症是一個精神疾患的獨立類群,包括有:分離焦慮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選擇性不語/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特定畏懼症(specific phobia)、社交焦慮症(social phobia)、恐慌症(panic disorder)、特定場所畏懼症(agoraphobia)、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物質/醫藥引發的焦慮症(substance/medication-induced anxiety disorder)、另一身體病況引起的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 due to another medical condition)、其他特定的焦慮症(other specified anxiety disorder)、非特定的焦慮症(unspecified anxiety disorder)等[16] [17]。
 
各焦慮症的發生率及盛行率因不同發展階段而異 … 完整文章,詳: https://forum.nhri.edu.tw/r207
 
■撰文:楊健良 國家衛生研究院 論壇
■審評:陳娟瑜教授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National Yang Ming Chiao Tung University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追蹤者

14/08/2024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2uik91VnWsLAnTwE/?mibextid=WaXdOe
21/05/2024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2uik91VnWsLAnTwE/?mibextid=WaXdOe

👉#是否曾因為社會資源繁多而感到困惑
👉#需要幫忙時卻又不知道如何尋求協助
歡迎報名【社會資源及服務白話文系列講座】
為您減輕生活壓力 https://reurl.cc/Vz8mRZ

我們將邀請各專業單位
帶您認識社會上的各種資源與服務
➡️該找誰協助、有什麼資源可申請...等
一次解惑照顧者家屬最想知道的疑問❗

照顧這條路上❤️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與您攜手向前🤝

#講座時間與主題
▌5/25(六)9:00-12:10
精神障礙者會所、長期照顧服務

▌6/1 (六)9:00-12:10
社會福利服務、身心障礙者資源服務

▌6/22(六)9:00-12:10
身心障礙者財產信託、預立醫療照護諮商

▌6/29(六)9:00-12:00
常見法律議題與相關服務申請

🏢地點|臺北市松山區八德路四段604號2樓之3
(臺北市康復之友協會)(近捷運松山站)

👥參與對象|每場次30人
以信義、松山、內湖區精障者家屬/照顧者為優先
其他區域或疾病照顧者,及對相關議題感興趣者亦歡迎報名
(以簡訊寄送錄取通知)

☎️聯繫窗口|蕭職能治療師
02-33936779 #59、k36669@gov.taipei

【🎄自我照顧策略】 良好的睡眠 🌟難以入睡成為許多人的困擾,很多朋友甚至到了黃昏就會開始擔心夜晚睡不著,並對輾轉反側感到無奈。其實,「好好睡覺」是有技巧的,詳情可參考 # 良好的睡眠 https://reurl.cc/x6YnoZ希望你也能...
15/12/2023

【🎄自我照顧策略】 良好的睡眠 🌟

難以入睡成為許多人的困擾,
很多朋友甚至到了黃昏就會開始擔心夜晚睡不著,
並對輾轉反側感到無奈。

其實,「好好睡覺」是有技巧的,
詳情可參考 # 良好的睡眠 https://reurl.cc/x6YnoZ
希望你也能有個好夢,並有充滿活力的一天❤

--
📔相關文章📔
🔔提升你的韌性/復元力 https://reurl.cc/nLQeYl
🔔健康的飲食 https://reurl.cc/1GnyM8
🔔規律的運動 https://reurl.cc/GKzWQy

【🎄自我照顧策略】 提升你的韌性/復元力🌟來到一年之中的最後一個月,在此,有點怪也ok想跟大家自我照顧的方法,也祝福大家都有美好的一年。第一個部分我們討論復原力。因為人生總是有起有伏,如何從低潮中艇過是我們需要反覆練習的技巧。我們提供了增進...
15/12/2023

【🎄自我照顧策略】 提升你的韌性/復元力🌟

來到一年之中的最後一個月,
在此,有點怪也ok想跟大家自我照顧的方法,
也祝福大家都有美好的一年。

第一個部分我們討論復原力。
因為人生總是有起有伏,
如何從低潮中艇過是我們需要反覆練習的技巧。

我們提供了增進復原力的策略,
相關資訊請參考 # 提升你的韌性/復元力 https://reurl.cc/nLQeYl

--
📔相關文章📔

🔔良好的睡眠 https://reurl.cc/x6YnoZ
🔔健康的飲食 https://reurl.cc/1GnyM8
🔔規律的運動 https://reurl.cc/GKzWQy

Address

台北市北投區立農街二段155號
Taipei
112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有點怪也ok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有點怪也ok: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