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醫師張家銘

基因醫師張家銘 「掌握自己的基因與體質,精準健康」
精準預防醫學會理事長 , 北榮遺傳優生科主任 2021華人公益大使

肌少症才是關節退化的幕後黑手 - 想顧好膝蓋,先把肌肉救回來很多人到了一定年紀,開始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最近上下樓梯越來越吃力,蹲下去膝蓋就痠痛、卡卡的,站起來還要撐一下...」但說實在的,這種情況不見得只是「年紀到了」,很可能是肌肉悄悄開...
13/11/2025

肌少症才是關節退化的幕後黑手 - 想顧好膝蓋,先把肌肉救回來

很多人到了一定年紀,開始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最近上下樓梯越來越吃力,蹲下去膝蓋就痠痛、卡卡的,站起來還要撐一下...」但說實在的,這種情況不見得只是「年紀到了」,很可能是肌肉悄悄開始流失。

2025 年發表在《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的一項國際研究,分析了超過一萬三千多位膝關節退化患者的資料,提出一個我們過去很少注意的重點:有四分之一的膝關節退化患者,其實同時也有肌少症。換句話說,不是膝蓋單方面在退化,而是肌肉沒了、力量撐不住,才讓膝蓋變得越來越辛苦。

越退化,越沒力 - 肌少症和關節退化是雙胞胎

這個研究把膝蓋退化程度分成四級,結果發現,越嚴重的退化,肌少症比例就越高。最嚴重那級(Kellgren-Lawrence 第四級)患者,有高達 26% 同時有肌少症。

這讓我很有感,因為這不只是X光上的變化,而是我們在生活中其實可以早早感覺到的。「椅子坐久要撐著才能站起來」、「從樓梯上走下來膝蓋軟軟的」、「明明沒變胖,怎麼腿看起來越來越細」,這些都是肌少症的前哨燈。

它不是一下就發作的,而是每天一點一滴慢慢發生。如果我們夠敏銳,其實早就聽到身體在說話。

女性、亞洲人、骨鬆與糖尿病患者更要當心

這篇研究也指出,女性發生肌少症的比例比男性高,亞洲人也比歐美人高,尤其是有骨質疏鬆、糖尿病的人更明顯。

很多患者聽到會問:「啊我也有骨鬆,是不是更危險?」說真的,還真的比較需要提早注意。因為骨頭跟肌肉本來就是一起協作的,當骨質不好時,肌肉也容易一起出問題。糖尿病則會讓肌肉的修復變差,力量流失得更快。這些族群要更早起步,不要等到「站不起來」才開始處理。

身體會給我們提示,關鍵是您有沒有停下來聽

那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也在慢慢走進這條路?我教大家幾個在家就可以觀察的小方法:

站起來的時候需要撐一下才能起來;走樓梯會覺得大腿沒力、膝蓋想發軟;走個五分鐘就覺得腿痠、腳拖地;原本穿得剛好的褲子現在腿部鬆鬆的;坐著久一點站起來腳發抖,這些都不只是體力差,而是肌肉量真的變少了。如果這些情況持續出現,就代表肌肉已經開始悄悄離家出走。

我建議在生活上這樣做,才能真的翻轉退化

「肌肉不會背叛您,但您如果放著不管,它真的會悄悄離開。」肌肉其實是一個很貼心、很聽話的器官,只要我們願意給它一點刺激、一點照顧,它就會回應您、支撐您,讓膝蓋不再一直喊救命。所以,想預防膝蓋退化,第一件事不是買護膝、不是吃鈣片,而是從「把肌肉保住」開始。

第一,請讓自己動起來。研究裡最明顯的發現就是:有規律運動的人,肌少症機率遠低於不動的人。不是叫您去健身房練大重量,而是每天都給下肢一些刺激。快走、原地踏步、抬腳、靠牆蹲,每天 10 到 15 分鐘就好。重點不是強度,而是「有沒有每天給它一點愛」。

第二,多觀察自己的日常動作反應。像是從椅子站起來有沒有越來越慢、走路有沒有不穩、提東西是不是變吃力?每兩週測試一次「不扶東西站起來五次」,看看速度是否變慢,都是很好用的居家篩檢方法。

第三,從飲食下手強化肌肉原料。蛋白質吃得夠不夠、維生素 D 有沒有補足,這些都會直接影響肌肉能不能長回來。如果您有糖尿病、腸胃吸收不好,這些營養素更要主動補起來。很多長輩不太愛吃肉,這時可以考慮乳清蛋白或豆製品補充。

膝蓋不是要我們放棄,而是提醒我們肌肉的重要

處理膝蓋退化不能只靠打針吃藥,更不能單靠開刀,而是要從「保住肌肉」開始。很多人以為年紀大就一定會退化,但我想跟您說:「不動,才是真正的老化開始。」

每天多動五分鐘,為腿多吃一點蛋白質,那您的膝蓋、您的肌肉、您的生活,都有機會改寫命運。

參考資料
High prevalence and multifactorial risks of sarcopenia in knee osteoarthr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 2025.
https://josr-online.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18-025-06391-x

了解「後悔」的生理機制 - 大腦利用「反事實思考」模擬人生,重新啟動更好的未來後悔,是我們每個人幾乎每天都會碰到的情緒經驗,但很少人真正理解它背後的生理意義。後悔會誘發負面情緒,所以許多人對後悔感到害怕,選擇逃避;也有人困在過去的決定裡好幾...
12/11/2025

了解「後悔」的生理機制 - 大腦利用「反事實思考」模擬人生,重新啟動更好的未來

後悔,是我們每個人幾乎每天都會碰到的情緒經驗,但很少人真正理解它背後的生理意義。

後悔會誘發負面情緒,所以許多人對後悔感到害怕,選擇逃避;也有人困在過去的決定裡好幾年,沒辦法活在當下,始終無法釋懷。

但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後悔並不是一種負面情緒那麼簡單。事實上,它是大腦在進行一項關鍵的「升級程序」。

透過對後悔機制的理解,我們可以認識到大腦正在啟動一種叫做「反事實思考」(counterfactual thinking)的能力 - 模擬出另一種可能的人生劇本,並從中學習、修正方向。

當我們明白這套機制,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想、這樣痛,我們就有機會把這份「悔意」,轉化成未來更好的自己。反事實思考不是讓人停留在過去,而是幫助我們走得更穩、更成熟,也更接近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版本。

後悔不是自我折磨,而是大腦在幫助我們修正人生導航

我們常在心裡冒出那句熟悉的嘆息:「要是當初怎麼做就好了」。
您可能以為這是想不開,但在神經科學裡,這其實是大腦最厲害的一項能力。

當我們後悔時,眶額葉皮質(orbitofrontal cortex)會開始模擬另一個版本的人生,演給我們看「如果當初你選了另一條路,現在會怎樣」。而前扣帶迴(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則會從這些模擬結果中,幫您整理下一次的行為策略。

換句話說,大腦不是在責備您,而是在教您「下一次要怎麼避免這個痛」。
後悔不是退步,是升級。

反事實思考:幫助我們與過去和解,也重新定義未來

大家可能都有過這樣的感覺:回想某件事時,心裡會酸一下,但過沒多久,突然變得比較釋懷。
這其實不是時間治癒,而是海馬迴(hippocampus)在讓您「重剪輯人生片段」。

海馬迴會把舊的記憶拿出來重新組合,加上一些新的理解或情緒,讓那些讓您痛的片段變得不再那麼刺。當這個過程成立時,杏仁核(amygdala)的情緒反應就會下降,代表我們開始和那段過去「和解」。

這就是反事實思考在做的事:
不是要您否定過去,而是讓您重新理解過去。
等到理解了,未來自然就能重新啟動。

為什麼反事實思考能讓人變得更聰明?因為大腦正在做「虛擬學習」

這項2025年刊登在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的綜論幫大家清楚說明了這個現象 : 當我們比較「實際發生的事」和「心裡模擬的另一個可能」時,大腦深處的紋狀體(striatum)會產生一種叫做「虛擬誤差訊號」(fictive error signal)。

這個訊號會提醒大腦:「下次遇到類似情境,你可以做得更好。」
不用真正跌倒第二次,大腦就能自動學習。

也就是說,後悔是一種「不用付出代價的學習」。
會後悔的人,通常學得比別人快,也更懂得照顧自己。

我的建議:反事實思考,是我們每天都能做的小練習

所以,後悔不是壞事,真正傷害我們的,是不懂得如何處理後悔。
根據這項研究,我建議您可以在生活中做以下幾件事情:

一、晚上留五分鐘,讓自己回想一天
不是反省,而是練習跟自己對話。
問問自己:「今天哪件小事,我想讓明天的自己做得更好?」
這會強化前額葉與海馬迴的連結,讓您更穩、更清楚。

二、不要壓抑後悔,它是大腦在提醒您成長
看到後悔,不要生氣,也不要逃避。
就像看見一盞導航燈亮起,提醒您「這方向不太對喔」。

三、避免過度自責
自責會刺激杏仁核,讓您越來越難走出去。
請用一句更健康、更科學的想法替換:
「我不是失敗,是我正在學習。」

四、多跟信任的人聊一聊
對話能讓反事實思考更完整,
也能讓我們不再孤單。

學會跟過去和解,人生才會開始向前跑

後悔不是弱點,而是人類最珍貴的能力之一。它提醒我們活著、在乎、願意變得更好。

花一點時間理解自己的後悔,您會發現:
它不是要拉住您,而是要推您往前走。
讓過去更溫柔,未來就會更明亮。

「能夠後悔,是因為您正在努力活成更好的自己。」
當我們學會傾聽後悔、理解後悔、與後悔和平共存,您的人生其實已經在悄悄重新啟動了。

參考資料:
“I could have done otherwise”: The neural bases of counterfactual representations.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202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9763425004610

這次我受Momo的邀請,義務擔任圖書大使領讀活動,推薦幾本我覺得對於預防疾病,或者是一些常見的健康問題有關的好書,歡迎大家在閱讀《讀懂身體的訊號》時,也能一併挑選感興趣的內容,讓精準健康更進一步!1.讀懂身體的訊號2.每一天的健康革命3.食...
12/11/2025

這次我受Momo的邀請,義務擔任圖書大使領讀活動,推薦幾本我覺得對於預防疾病,或者是一些常見的健康問題有關的好書,歡迎大家在閱讀《讀懂身體的訊號》時,也能一併挑選感興趣的內容,讓精準健康更進一步!

1.讀懂身體的訊號
2.每一天的健康革命
3.食安醫師的無毒餐桌
4.碳水循環
5.精準營養與肺癌治療
6.時時刻刻微養生
7.大腦不疲勞
8.好眼力
9.逆轉慢性病
10.吳明珠醫師的文明病處方

https://momo.dm/EqbvBE

從家人開始變得不一樣的那一刻說起 - 輕度行為障礙是什麼?原來它比健忘更早出現,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警訊有些人可能會有的經驗:「我爸最近怪怪的,好像整個人變了。」原本幽默風趣的父親,突然變得冷淡、不愛說話;平常有耐心的媽媽,變得很容易動怒...
11/11/2025

從家人開始變得不一樣的那一刻說起 - 輕度行為障礙是什麼?原來它比健忘更早出現,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警訊

有些人可能會有的經驗:「我爸最近怪怪的,好像整個人變了。」原本幽默風趣的父親,突然變得冷淡、不愛說話;平常有耐心的媽媽,變得很容易動怒;以前每天早起運動、下廚、打電話跟朋友聊天,現在卻整天坐在沙發上,一副什麼都沒興趣的樣子。

這些改變看起來不像生病,但家人都知道,那不是他平常的樣子。這些現象,常常被說是「退休症候群」、「心情不好」、「老化自然現象」,但我會建議大家多留心,因為這可能是大腦在發出最早的求救訊號:輕度行為障礙(Mild Behavioral Impairment)。

輕度行為障礙是什麼?原來它比健忘更早出現

輕度行為障礙是指中老年人出現新發且持續六個月以上的情緒或行為改變,像是冷漠、焦慮、衝動、懷疑、情緒不穩、失去動力等,但這些改變發生時,認知功能(例如記憶、語言、注意力)可能還是正常的。

也就是說,這些人看起來沒有失智,但其實大腦裡可能已經開始變化。這是阿茲海默症更早的階段,比「輕度認知障礙」還早,也更容易被忽略。

研究怎麼說?大腦的改變早在情緒出問題時就開始了

2025 年發表在《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的一篇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整合了全球 27 篇研究,發現輕度行為障礙患者的大腦裡,的確已經出現典型的阿茲海默病變,例如類澱粉蛋白和 tau 蛋白的沉積量增加、海馬體體積縮小、神經絲蛋白濃度上升、磷酸化 tau 蛋白(Phosphorylated tau-181)指標變化,甚至包括影響情緒的中腦邊緣結構也出現異常。

這些變化代表什麼?代表大腦可能早就開始退化,只是用「情緒」或「個性」的方式呈現出來。這項研究也提醒我們,這些改變不是單一個性問題,而是要開始觀察、追蹤、介入的重要指標。

我的建議:從生活中看懂大腦的訊號

回到我們的日常生活裡,什麼行為變化是值得注意的?當一個人突然變得很懶散、提不起勁、不願社交、變得衝動或易怒、懷疑家人、對平常有興趣的事物失去熱情,而且這些情況持續超過半年,那就可能是大腦在改變。

這時請不要只是安慰自己「他只是老了」「最近比較累」,而是可以主動採取行動。第一步,建議進行正式的神經心理評估,使用如 MBI-Checklist 等工具,了解是否符合輕度行為障礙的診斷標準。

第二步,如果需要,也可以搭配磁振造影、正子造影、抽血檢測阿茲海默相關生物標記物(例如類澱粉蛋白比值、磷酸化 tau、神經絲蛋白等),更完整了解大腦的生理狀態。

照顧大腦健康,不只是記憶保養,情緒管理也要練

除了醫療評估與檢查,我更想和大家分享一些生活上的實用做法:
建立有節奏的日常作息 - 固定睡眠與起床時間,幫助大腦穩定代謝
每天動一動 - 不需要激烈運動,散步、體操都好,重點是持續
飲食抗發炎 - 多吃蔬果、魚油、堅果,減少加工與高糖食物
保持社交與情感交流 - 哪怕只是固定跟一個人聊聊天、參加社區活動
鼓勵動機重建 - 給自己或長輩小目標、小挑戰,重新找回生活成就感
尋求協助而非責備 - 當家人情緒變得不穩,最需要的不是批評,而是理解與陪伴

我們守住的,不只是記憶,而是一個人最真的模樣

阿茲海默症帶走的不是記憶而已,更是那個人原本的性格與靈魂。如果我們能從「人變得不一樣」那一刻起,就願意多花一點心力看見、接住、陪伴,那麼我們就不再只是被動面對失智,而是能主動搶下人生的先機。

行為的變化是大腦最早的警訊。這是一道窗口,只要您願意看見,它就是改變未來的起點。

參考資料
Neurobiological correlates of Mild Behavioral Impairmen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 2025
https://alzres.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195-025-01874-9

我的新書《讀懂身體的訊號》來了 - 了解體質,才是真正的自癒力我們都知道,預防疾病的基本原則,就是飲食、運動、睡眠、情緒管理。但您可能也發現,就算努力做到這些,有時候疾病還是會找上門。這不是做得不夠,而是因為每個人的身體體質不一樣。所以我們...
10/11/2025

我的新書《讀懂身體的訊號》來了 - 了解體質,才是真正的自癒力

我們都知道,預防疾病的基本原則,就是飲食、運動、睡眠、情緒管理。
但您可能也發現,就算努力做到這些,有時候疾病還是會找上門。

這不是做得不夠,而是因為每個人的身體體質不一樣。
所以我們需要精準健康:了解自己的體質,找到適合的對策。

我們每個人生下來就有不同的「原廠設定」 :
這些基因造成的分子特性,就像一種天生的體質。
遇到壓力、飲食、環境污染、生活節奏時,就會像打開不同開關一樣,引發不同的健康反應。

有人壓力來就胃痛;
有人會心悸、血壓飆;
有人一吃甜就容易變胖、血糖亂跳;
也有人累積炎症、免疫失衡,
導致慢性病、過敏、自體免疫乃至癌症風險提前出現。

精準健康不是把所有事情做到最好,而是把「適合自己」的事情做到剛好。

當知道自己身體的天生設定,就能做出更精準的生活選擇,避掉不必要的風險。
健康,不再是運氣;而是可以被提前感知、提前預防。

當然,這些分子與細胞層級的線索,大多藏在艱深的醫學文獻裡。
我的工作,就是把那些難懂的資訊翻譯成大家聽得懂、用得上的生活策略,這也是我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真正的健康,不只是治療疾病,
更是認識身體、理解身體、避免疾病,精準健康。

《讀懂身體的訊號》
寫給還沒生病、但想提早預防的您;也寫給想活得更輕鬆、更平衡、更自在的您。
精準健康的時代已經到來,真正的起點,是讀懂自己的身體。

11/11 開始預購|11/20 正式出版
邀請您一起掌握身體的「原廠設定」,把健康的主導權,真正拿回自己手上。

博客來:https://bookstw.link/8b9dd5
誠品:https://cwgvbk.pse.is/8b9dls
momo:https://cwgvbk.pse.is/8b9drk
天下文化:https://cwgvbk.pse.is/8b9dyz

毒雞蛋不是歐洲的故事,是我們餐桌正在發生的現實 – 從芬普尼(Fipronil)看見神經、代謝與下一代的守護力2017 年,歐洲上演了一場震撼食安界的大事件: 幾千萬顆雞蛋直接下架銷毀,數千家養雞場停產。原因不是細菌,不是病毒,而是一種原本...
10/11/2025

毒雞蛋不是歐洲的故事,是我們餐桌正在發生的現實 – 從芬普尼(Fipronil)看見神經、代謝與下一代的守護力

2017 年,歐洲上演了一場震撼食安界的大事件: 幾千萬顆雞蛋直接下架銷毀,數千家養雞場停產。原因不是細菌,不是病毒,而是一種原本用在寵物防蟲的化學物 – 芬普尼(Fipronil)。

那陣子,很多家庭把雞蛋打開前都會先深呼吸一下,擔心孩子早餐吃下的,不是營養,是毒。這不是距離很遠的國外新聞,因為台灣後來也驗出受汙染批次。這不只是蛋的故事,是每一位父母心裡的拉扯 – 「到底還能吃什麼才安心?」

我常說,食安事件最恐怖的不是毒,而是失去信任的感覺。尤其當我們知道,這些化學物不是一次性,而是會慢慢累積在身體裡,從餐桌走進血液、腦袋,甚至下一代。

慢性毒不是劇毒,是神經的煞車被慢慢拆掉

芬普尼最可怕的,不是讓您馬上不舒服,而是像一把看不見的小刀,一點一點切掉我們神經系統的穩定。科學證據很清楚 – 它會干擾大腦的抑制性神經傳導系統γ-胺基丁酸(GABA)。

簡單說,GABA 是大腦的「煞車」。當這個煞車被鬆掉,身體就像踩著油門,卻沒有辦法停下來:

睡覺躺下了,心跳還快
明明很累,腦子卻停不下來
焦慮、煩躁、容易緊張
運動後恢復變慢,一整天沒力

菲普尼不是陌生名詞,它正在悄悄干擾我們的神經與內分泌

根據2023年發表於《Microbiological Research》的綜論指出,菲普尼是一種苯基吡唑類殺蟲劑,被廣泛使用於農業、寵物防蚤、防蟲藥劑中。它的殺蟲機制是針對昆蟲神經系統中主要的抑制性訊號—γ-胺基丁酸(GABA)受體下手,讓昆蟲無法抑制神經興奮,進而產生癲癇、麻痺甚至死亡。

問題是,GABA不只存在於昆蟲,人體的大腦與中樞神經也有GABA受體,負責協助我們放鬆、入睡、穩定情緒。菲普尼雖然對人類的GABA受體親和力較低,但長期微量暴露下,仍可能引發神經系統的慢性影響,像是焦慮、易怒、入睡困難、過動或注意力不集中等。

芬普尼是怎麼繞進雞蛋裡的? 真相比我們想得更日常

芬普尼本來是拿來對付跳蚤、壁蝨的殺蟲劑,作用在昆蟲的神經系統,讓牠們的神經訊號停不下來、興奮到抽搐死亡。這種聽起來像「昆蟲戰爭武器」的化學物,卻有人非法把它用在養雞場:清洗雞舍、處理羽毛寄生蟲,甚至混入飼料或動物用藥,只為求方便、快速見效。

雞接觸到芬普尼後,毒物會慢慢跑進牠們的脂肪、肝臟,再一路進到蛋黃。蛋黃脂肪含量高,就像一個「化學收集罐」,讓這類脂溶性物質越累越多。菲普尼很黏, 不容易被分解。土壤會存, 水會存, 魚蝦會存, 蜜蜂會存, 家禽蛋裡也會出現。重點是人類吃下去、摸到、吸到, 也會累積在脂肪組織裡。

更麻煩的是,它的代謝物叫做「芬普尼-亞砜」(Fipronil sulfone),毒性更強、存留更久,還不容易被身體分解。研究發現不只人類,蜜蜂、魚、蝦、蛙、鳥類甚至會因為暴露而出現神經行為變化、荷爾蒙失衡、生殖力下降。

所以, 這不只是「雞蛋」的問題。這是整個食物鏈、整個生態系統、也是我們共同的生活環境正在敲警鐘。當食物鏈受污染、當環境累積毒物、當孩子和下一代從出生前就可能暴露,我們就知道,這件事比一顆蛋重要得多。

我的建議 – 把科學變成生活保護力

這文章不是要大家恐慌,而是教我們怎麼更聰明生活。我的建議是,把重點放在減少暴露 + 增強代謝力。

選乾淨來源的蛋與雞肉,特別是孕婦和孩子
避免含芬普尼的寵物除蟲用品,尤其家中有嬰幼兒
越原型食物越好,少加工、多天然
每天吃深綠蔬菜、莓果、海魚、橄欖油、薑黃、綠茶,支持粒線體與肝臟
每天動一動、曬陽光、睡好,讓神經節律回正
孩子: 睡眠、簡單乾淨飲食、戶外陽光 – 這三件事比任何保健品都強

這些看起來很樸實,但最有力量。因為健康不是追求完美,是每天把身體慢慢拉回對的方向。

參考資料
Immunoassays and Emerging Analytical Techniques of Fipronil and its Metabolites for Food Safety: A Review ,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25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afc.3c07428

Insights into the toxicity and biodegradation of fipronil in contaminated environment , Microbiological Research, 202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44501322002877

乳製品讓大腦有安全感,睡眠自然發生以前大家應該就常聽人說,睡前喝杯熱牛奶比較好睡。這個方法的確有效,只是我們過去不知道背後的機制是什麼。現在看起來,它一點也不是迷信,而是來自身體真實的生理反應。尤其在這個節奏混亂的時代,我們的身體越來越容易...
09/11/2025

乳製品讓大腦有安全感,睡眠自然發生

以前大家應該就常聽人說,睡前喝杯熱牛奶比較好睡。這個方法的確有效,只是我們過去不知道背後的機制是什麼。現在看起來,它一點也不是迷信,而是來自身體真實的生理反應。

尤其在這個節奏混亂的時代,我們的身體越來越容易處於「全天候緊繃」的狀態。從早上睜開眼的那一刻起,我們的大腦就開始加速運轉,壓力、訊息、情緒、責任,一路撐到深夜。問題是,晚上明明已經累到不行,身體卻還是進不了睡眠的門。

所以失眠背後的關鍵之一就是,我們不是不需要睡,而是身體不敢睡,因為它根本沒有感覺到「安全」。而乳製品,就是能夠幫助身體重新進入安全模式的其中一種方式,讓大腦放下警戒,回到可以修復的節奏。當身體覺得安全,睡眠才會自然發生,而不是靠意志力硬撐或被迫關機。

研究:乳製品能喚醒身體的安心模式

2025年,一篇發表在期刊《Cureus》的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清楚了解釋了這個情況,它分析了1989年到2025年間所有探討乳製品與睡眠關係的臨床研究。結果很清楚,當人們在生活中規律地攝取乳製品時,像是牛奶、優酪乳、發酵乳、乳蛋白飲品,不但睡眠時間延長,夜醒次數也減少,整體睡眠品質有明顯改善。平均來說,每晚多睡40分鐘,對許多人來說,就是從精神不濟變成有力應對生活的差別。

而且這些效果,不是心理作用,也不是單一族群限定。無論年齡、文化背景、飲品種類,研究結果都呈現一致趨勢。這表示,乳製品在身體裡頭扮演的,是一個「開啟修復開關」的角色。

不是安眠藥,而是調節:乳製品幫助身體重啟「安心模式」

乳製品為什麼能幫助睡眠?因為它含有許多天然的「安心因子」,像是色胺酸、褪黑激素、乳蛋白胜肽,以及在發酵乳中常見的益生菌。這些成分會共同協助身體釋放γ-胺基丁酸(GABA)這類能讓神經系統慢下來的訊號,減少腦袋的興奮感。

從腸道到大腦的訊息傳遞路徑,我們稱作「腸腦軸」,是近年醫學研究非常重視的一條通道。當腸道裡的菌種變健康,會直接影響到神經傳導物質的生成,讓睡眠節律恢復、壓力荷爾蒙下降。您可以把乳製品想像成一位溫柔的調音師,幫助身體重新演奏出放鬆、安心的旋律。

生活上如何應用?建立「睡前安心儀式」才是關鍵

我最想提醒大家的是:乳製品的力量,不是只在於吃進去什麼,而是「搭配節奏與環境」,創造出讓身體知道「現在可以休息了」的訊號。

建議您試著在接下來的七到十四天,為自己建立一個「睡前安心儀式」。舉例來說,晚上九點半,把燈光調暗,手機收起來,放個舒服的音樂或靜靜呼吸幾下,然後喝一杯溫溫的發酵乳飲或乳蛋白飲品。如果您乳糖不耐,也可以選擇無乳糖版本或植物性發酵乳。這個過程,不是為了立刻入睡,而是幫身體進入副交感神經接管的修復節奏。

讓身體修好自己,是我們送給未來最好的禮物

睡眠是身體每天最重要的重開機。修復腦神經、調節免疫系統、平衡荷爾蒙、甚至處理情緒創傷,全都發生在熟睡時。所以與其硬撐著過生活,我更希望大家開始練習讓身體「願意睡、敢睡、能睡」。

我們不一定要靠藥物、不用一次做到完美,但只要每天願意為自己多做一點點改變,一點節奏、一點照顧,一杯乳製品的溫柔搭配,身體自然會開始學會自己修復。那種醒來有精神、白天不再昏沉的感覺,就是身體在對我們說:「謝謝您有聽我的話。」

幫助身體重新找回那個「值得安心修復」的狀態,因為只有當身體覺得安全,睡眠才會自己發生。

參考資料
The Consumption of Milk or Dairy Products and Sleep Qual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ureus. 2025.
https://www.cureus.com/articles/401892-the-consumption-of-milk-or-dairy-products-and-sleep-quality-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 #!/

免疫時鐘 – 掌握免疫力的晝夜節律,找回免疫系統最佳工作模式很多人都會有的疑問:「我是不是免疫力變差了?常常鼻塞、皮膚癢、感冒都好不了。」但其實,有時候免疫不是變差,而是「上錯班」。我們的免疫系統就像一間24小時運作的工廠,但是每個時段有不...
08/11/2025

免疫時鐘 – 掌握免疫力的晝夜節律,找回免疫系統最佳工作模式

很多人都會有的疑問:「我是不是免疫力變差了?常常鼻塞、皮膚癢、感冒都好不了。」但其實,有時候免疫不是變差,而是「上錯班」。我們的免疫系統就像一間24小時運作的工廠,但是每個時段有不一樣的班表。如果作息亂了、夜晚亮如白天、三餐不定時,免疫工人們也會搞不清楚該什麼時候上工、什麼時候休息,身體自然就容易出狀況。

生活上的這些經驗就是線索:
早上起床鼻子特別塞,但過了中午就通了
晚上的傷口特別癢,蕁麻疹也容易發作
感冒常常不是當天就發燒,而是熬夜隔天才爆發
一個夜班下來,整個人虛,腸胃亂、皮膚敏感、喉嚨癢
孩子如果前一晚睡得好,隔天精神與免疫力明顯不同

抵抗力差,可能是免疫時鐘錯亂了

所以有人在跟我問:「我怎麼最近老是容易感冒、腸胃不穩、過敏變嚴重?」時,我可能會反問一下:「最近是不是常常晚睡,或晚上滑手機到很晚?」

其實,這些免疫低落的狀態,並不是單純代表體質變差,而很可能免疫時鐘的影響, 2025年 Frontiers in Bioscience 的一篇綜論就詳細整理說明了這現象。

簡單來說,白天是戰鬥防禦班,像是嗜中性球、巨噬細胞會出來巡邏,處理外來病原。晚上換修復班上線,T細胞、B細胞開始訓練、記憶、整理白天打仗的資料。

但如果熬夜、夜晚暴露太多光、睡不好,這班表就會亂掉,原本該出現的免疫兵力沒上場,敵人來了也沒有守門員,久了當然就容易出問題。

不是每個時間都適合打仗,時間對了才打得贏

所以免疫反應本身也有「黃金時段」。
像是沙門氏菌(Salmonella)在早上感染人體時,免疫細胞會比較快出動,效果好很多;但如果感染發生在夜晚,身體反應就比較慢。

自然殺手細胞用來對付癌細胞的穿孔素(Perforin),也不是隨時都有,它們在某些時間點表現量特別高,代表身體的「腫瘤偵測」會有特定時間更強。

我們以為身體是一台永遠滿載運轉的機器,但其實它更像是一座有節奏的交響樂團,每個樂器(細胞)都有上場的時間。
我們的工作不是催它跑,而是「幫它對時間」,讓它自己跑起來。

光線、睡眠、進食,就是免疫時鐘的開關

那該怎麼做呢?要「掌握免疫時鐘」。從生活中幾個小調整開始,您會發現免疫力真的不一樣。

早上起床後 1 小時內,記得曬個光,不一定要大太陽,窗邊也好,這是讓大腦和免疫系統同步醒來的信號。

吃飯時間固定,尤其午餐與晚餐不要亂跳,腸道菌也要跟著節奏製造短鏈脂肪酸,幫助抗發炎與修復。

晚上睡前 2 小時,放下手機,調暗燈光,讓褪黑激素開始分泌。這不是單純助眠,而是啟動整晚免疫修復工作的關鍵。

下午時段(約 3 點到 6 點之間)是免疫細胞活動最活躍的時候,不只反應速度快,抗氧化能力也最強。這時候安排運動,不但能增強抵抗力、穩定免疫節奏,也讓你運動後恢復得更快、效果更好。

這些都不用花錢,也不用多吃補充品。只是順著身體原本的節奏生活,健康會自己開啟。

醫學不再只是看病,更是幫您找回身體的節奏感

節律醫學(Chronotherapy)與節律免疫學(Chrono-immunology)是近年非常重要的研究趨勢。我們已經發現,不只是身體,連藥物、疫苗、免疫療法都有「時間效應」。

有些癌症治療,選在晚上施打效果會更好
有些疫苗早上打,產生的抗體比較多
有些免疫抑制劑晚上吃,比白天吃副作用更低
醫療已經不再只是看指數、對症下藥,而是從時間下手,讓身體在對的時候收到對的幫助。

做節奏的主人

如果常常覺得身體怪怪的、免疫力掉下來、整天疲憊,但檢查也都沒異常,那可能是免疫時鐘亂了。

試著讓光線、睡眠、飲食、運動回到規律
讓免疫細胞知道什麼時候該出勤、什麼時候該休息
讓腸道菌知道什麼時候該工作、什麼時候該睡覺
讓褪黑激素知道它有舞台可以上場

您會發現,身體其實不需要很多額外的幫助
它只需要節奏回來,就能把該做的都做好
當我們願意給身體「節奏感」
健康,會用穩定、平衡、有力的方式回應您

參考資料
Temporal Orchestration of Immunity: How Circadian Clocks Coordinate Immune Responses. Frontiers in Bioscience. 2025
https://www.imrpress.com/journal/FBL/30/10/10.31083/FBL39948

每天五千步,走出失智的門檻:讓大腦慢老七年 ; 5001–7500步是黃金保護區,失智風險降低高達 54%從小我們就聽過一句話:「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但大家可能更想問:「要走多少才夠?」在2025 年發表在《Nature Medici...
07/11/2025

每天五千步,走出失智的門檻:讓大腦慢老七年 ; 5001–7500步是黃金保護區,失智風險降低高達 54%

從小我們就聽過一句話:「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但大家可能更想問:「要走多少才夠?」

在2025 年發表在《Nature Medicine》的研究,終於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答案:每天五千步,就能幫助大腦延緩退化,抵擋阿茲海默症的腳步。

這不只是「運動很好」的老生常談,而是用實際數據告訴我們 : 每天五千步,就是一條保護大腦的起跑線。

數據會說話:每天五千步,大腦年輕七歲

這項研究追蹤了 296 位認知正常的中老年人,平均觀察時間將近 9 年。研究團隊每天用計步器記錄步數,並透過腦部正子攝影追蹤類澱粉蛋白和 tau 蛋白的累積變化,同時進行年度的認知功能測驗。

結果發現,走得越多、認知退化的速度越慢,尤其在大腦已經出現類澱粉蛋白堆積的人身上,效果更為顯著。

來看這組關鍵數據:
• 每天少於 3000 步:大腦從正常到認知異常約 6.5 年,是最基本的活動參考線。
• 每天 3001–5000 步:認知退化風險降低約 40%,大腦退化時間拉長至 約 9.6 年。
• 每天 5001–7500 步:進入黃金保護區,風險降低高達 54%,大腦保持正常的時間延長至 13.6 年,比久坐者多出 將近 7 年 的清醒人生。
• 每天超過 7500 步:風險降低約 51%,大腦穩定時間約為 12.7 年,保護效果雖仍存在,但略低於黃金區。

這告訴我們一個重點:不是走得越多越好,而是從「沒動」到「開始動」,產生的變化最大。
五千步,是大腦啟動自我保護的轉捩點。

我建議:這樣做,讓大腦更年輕

很多人以為要預防失智,就得每天健走一萬步、揮汗如雨。但這篇研究讓人很興奮的是 : 五千步就有效,而且是大家都能做到的量。

我建議從以下三件小事開始做起:
一,把「走路」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不是刻意去運動,而是順手走路。
買菜時多繞一條街、搭捷運早一站下車、接孫子時順便繞操場一圈,這些零碎的移動都在累積大腦健康。

二,不必一次走完,分段走更實際。
一天五千步可以拆成五次走路,每次一千步。
不用連續,也不用流汗,只要穿得舒服,走起來就輕鬆又容易持續。

三,每天觀察自己身體的變化。
很多人開始每天走路後,會發現自己精神變好了、睡得比較沉、情緒也穩定。
這不是心理作用,而是腦部血流增加、神經傳導物質變化所帶來的真實改善。

您走的每一步,都是為了保留還能記得的自己

如果有阿茲海默症的家族史、或開始覺得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不如以往,我真心建議 : 今天就開始走,每天目標設定為五千步以上。
七千步當然更好,但就算只走三千,也比完全不動來得強。

我們運動,不是因為怕老、怕病,而是因為我們想保住那個還記得孩子生日、還知道家裡鑰匙放哪裡、還能自然加入全家聚餐聊天的自己。

參考文獻
Physical activity as a modifiable risk factor in preclinical Alzheimer’s disease, Nature Medicine (202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5-03955-6

沒動力、不想努力?重設多巴胺系統,慢慢找回生活的力量我有時會聽到病人說:「張醫師,我真的沒有偷懶,但每天醒來就覺得提不起勁,不想動、不想見人,連我以前喜歡做的事,現在也沒什麼興趣了。」,2025年發表在《Trends in Neurosci...
06/11/2025

沒動力、不想努力?重設多巴胺系統,慢慢找回生活的力量

我有時會聽到病人說:「張醫師,我真的沒有偷懶,但每天醒來就覺得提不起勁,不想動、不想見人,連我以前喜歡做的事,現在也沒什麼興趣了。」,2025年發表在《Trends in Neurosciences》的綜論幫我們說明可能的原因 : 我們的大腦「多巴胺釋放系統」卡住了。

多巴胺不只是快樂開關,它是我們啟動生活的能量燃料

多巴胺一直被大家稱為「快樂分子」,但其實它真正的功能,是產生「期待感」, 讓我們開始去做一件事、產生動機、產生「我想試試看」的感覺。舉個例子:你要準備考試、要報名運動課程、要打掃房間,真正讓你踏出第一步的,不是成就感,而是多巴胺讓你「有方向」與「想要」。

也就是說,多巴胺像是內建導航系統,讓我們看到前方有希望、有意義、有值得去的地方。

釋放多巴胺,不是按一個按鈕這麼簡單,是一整套系統的協作

我們過去以為多巴胺是從神經元「突觸」釋放出去的,其實不只如此。大腦還有一種叫「容積式傳輸(Volume Transmission)」的釋放方式,就像灑水系統或擴香機,讓多巴胺慢慢在周圍滲透、影響整體神經狀態。

這也解釋了一個生活現象:為什麼短影音或即時獎勵會讓人「瞬間爽一下」,但過沒多久又覺得空虛;反而是慢慢耕耘的運動習慣、培養興趣、或陪伴孩子成長這些「慢樂趣」,會讓我們的心靈更安穩、更持久有力。

神經釋放系統一旦出錯,就會出現情緒平板、動機消失、甚至是帕金森病風險

有幾個關鍵分子:
像是VMAT2(囊泡單胺轉運蛋白)、SV2C、α-突觸核蛋白等,都在負責「囊泡」的儲存、調控與回收。這些蛋白質就像是倉儲物流管理員,決定哪時釋放、釋放多少、是否有囊泡可以補貨。

一旦這套系統出問題,不只是帕金森病的運動問題會出現,還會伴隨情緒低落、動機減弱、甚至慢性疲勞與社交退縮。
這樣的生理變化,不是我們咬牙忍耐就能扛過去的,而是大腦「缺貨」。

根據這個現象,我想從三個方向給您具體建議,讓大腦的釋放系統重新上工:

一、練習慢樂趣,讓大腦回到容積釋放模式
減少對即時刺激的依賴,像是過度滑手機、沉迷短影音,這些會讓神經系統習慣「閃一下就有感覺」。試著找回那種可以慢慢投入、反覆感受到成就的小事:煮菜、種花、畫圖、散步、閱讀,這些才是刺激多巴胺持久釋放的「生活能量補給站」。

二、規律運動,開啟內建的多巴胺生產線
尤其是中等強度的運動(如快走、慢跑、深蹲),每週三次,每次10–30分鐘,就能有效啟動「備用多巴胺神經迴路」,促進囊泡釋放系統的健康。不是一定要爆汗才算運動,而是讓身體有節奏、有期待地動起來。

三、養好神經的基本功:睡眠、飲食、抗氧化
睡眠時期是神經釋放蛋白重新整理、囊泡再生的關鍵時段,睡不好等於倉庫沒整齊;多攝取抗氧化食物(如莓果、深綠色蔬菜、橄欖油、Omega-3魚油),能降低釋放系統的氧化壓力。這些看似普通的健康習慣,其實都是多巴胺物流中心最需要的維修工程。

從「追刺激」到「穩節奏」,才是真正活出自己

大腦的釋放,不該是一次性、一閃即逝的煙火,而是一盞能長時間穩定照亮我們內心的燈光。多巴胺不是讓我們「爽一下」的工具,而是一種幫助我們找到方向、持續前進的力量。只要願意每天微調生活的節奏,不用靠藥物、不用爆量咖啡,就能慢慢找回那種「我又重新上路了」的踏實感。

我想特別提醒大家,最近社會上接連發生多起毒品相關的刑案新聞,讓我更想談談多巴胺的真相。毒品,就是一種錯誤地強行打開「刺激快門」的方式,讓人一時上癮,卻掏空了大腦原本該有的節奏。許多人為了追求刺激感,反而迷失了方向,甚至誤入歧途、傷人傷己。

毒品不是值得追求的東西。它不是快樂的來源,而是讓我們的大腦系統崩壞、讓原本該穩定釋放的多巴胺瞬間失控的破壞者。那不是自由,而是被欲望綁架。

所以,當你覺得自己沒動力、提不起勁的時候,請記得,不是你不夠堅強,不是你懶,而是你的大腦需要被溫柔地補給與照顧。

我們真正想成為的,不是閃亮到刺眼的LED,而是溫和穩穩發光的燈泡,照亮自己的生活,也讓我們身邊的人感受到溫暖與方向。

參考文獻
Redefining dopaminergic synapses beyond the classical paradigm,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202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6223625001973

了解健康食物的本質,也了解自己身體的特性,避免落入「毒性正向」的陷阱在我的門診裡,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張醫師,我真的很努力吃很多健康食品耶 ! 但是結果怎麼常常還是覺得累、關節痠、腸胃怪怪的?」聽起來像是健康飲食的模範生,但他們的身體卻明顯...
06/11/2025

了解健康食物的本質,也了解自己身體的特性,避免落入「毒性正向」的陷阱

在我的門診裡,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張醫師,我真的很努力吃很多健康食品耶 ! 但是結果怎麼常常還是覺得累、關節痠、腸胃怪怪的?」

聽起來像是健康飲食的模範生,但他們的身體卻明顯覺得不對勁。這樣的例子提醒我們 : 吃對食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真的了解我們吃下去的東西,以及自己的身體是否適合這樣的方式?

只有當「食物的本質」和「身體的特性」對上頻率,健康才能真正成為助力;否則,我們一邊以為在愛自己,一邊卻不知不覺在給身體壓力。

「毒性正向」:把好東西吃壞了

我們在追求健康時,很容易落入一種心理陷阱,叫做「毒性正向」(toxic positivity of health foods)。

一旦我們相信某樣東西是「對身體好的」,就很容易不加節制地大量攝取,甚至只吃這些。從媒體、網紅、健康專家到社群推播,我們被一波又一波「超強抗發炎食物」、「抗氧化聖品」、「超級營養」的資訊轟炸,於是信了、跟了、吃了,吃得越多、越純粹、越極端,反而離真正的健康越遠。

草酸:藏在健康食物裡的「隱形地雷」

草酸(Oxalate)就是這樣的經典案例。
這是一種原本就存在於植物中的天然成分,在許多我們熟悉的健康食材裡含量都不低:菠菜、甜菜、杏仁、黑莓、薑黃、地瓜、堅果、可可、茶……這些大家常吃、甚至每天吃的食物,只要一被貼上「抗氧化」、「抗發炎」、「天然」、「排毒」的標籤,就變成人人搶著吃的「健康之選」。

但這些食材裡的草酸,吃太多時會在體內悄悄累積,干擾腎臟功能、影響代謝、破壞粒線體,久而久之就可能出現慢性疲勞、關節痠痛、情緒起伏、腸胃不穩等問題。最難的是,抽血看不出來,檢查都正常,卻就是「說不上來的不舒服」。

更麻煩的是,這些症狀往往被誤認成其他病,錯誤治療幾年,身體狀況反而更難回頭。

吃什麼不是重點,重點是:您知道為什麼吃嗎?

作者Sally Norton 在《超級食物裡的毒》(Toxic Superfoods)這本書中,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提醒:不是天然的食物就能無限量吃,更不是被說成「健康」的,就適合所有人。

她自己就是因為長期攝取大量高草酸食物而身體出狀況,才慢慢找出問題根源。這讓我聯想到在診間看到的許多病人,他們明明照著健康飲食來吃,卻越吃越不對勁。生酮、純素、無麩質、生食……一開始精神好得不得了,幾個月後卻開始頭暈、腸胃亂、疲憊感不斷累積。

問題不是飲食法錯,而是沒有評估自己身體的反應與需求。

「健康」兩個字,也需要邊界

我們太常以為,健康食物是無敵的,但事實是 : 就連最天然的東西,也不能過量,更不能單一。

草酸不像糖,馬上會胖;也不像油,馬上被注意到。但它像時間炸彈,悄悄累積、慢慢沉澱,直到有一天影響您的代謝、免疫系統甚至情緒與神經功能。

這本書的價值不只是教我們「什麼是草酸」,更重要的是:提醒我們在這個健康資訊爆炸、流行飲食快速更迭的時代,更需要具備「理解力」與「身體覺察力」。

了解食物的本質,也了解自己身體的特性,這樣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飲食平衡點,活得穩、長久又真正舒服。

健康不是跟風,而是懂得取捨

真正的健康,不是跟著演算法推的熱門食物照單全收,而是懂得問自己:「我吃的,對我來說真的合適嗎?」

我常說,健康的原則其實不複雜:先了解自己的體質,再做對的調整。
知道自己吃下去的是什麼、它在身體裡會怎麼運作;
聽得懂身體給的訊號、尊重它的提醒;
少一點盲目追隨與「越多越好」的執念,

我們才能真正做出對自己最好的選擇,而不是別人口中的「標準答案」。
這看似簡單,卻往往是我們在「努力變健康」的過程中最容易忽略的核心。

《超級食物裡的毒》這本書,不只是給那些覺得「我吃得很健康,為什麼還是不舒服?」的人,更是給那些願意停下腳步、好好理解健康背後真相的人。

它不只是一場草酸知識的學習,更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見那些以為「對的」習慣,其實可能需要調整。
您可能會發現,真正需要改變的不是您的決心,而是您走的那個方向。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35458?loc=P_0005_002

體型巨大、細胞數遠超人類,突變卻不失控 : 癌症超低發生率的弓頭鯨,揭開長壽修復智慧我常常在看診時聽到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有人明明不菸不酒,卻還是得癌?」「是不是年紀大了,就一定免不了老化和病痛?」這些問題,其實科學正在一點一滴地回答。20...
05/11/2025

體型巨大、細胞數遠超人類,突變卻不失控 : 癌症超低發生率的弓頭鯨,揭開長壽修復智慧

我常常在看診時聽到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有人明明不菸不酒,卻還是得癌?」「是不是年紀大了,就一定免不了老化和病痛?」這些問題,其實科學正在一點一滴地回答。2025年有一篇相當有啟發性的研究,發表在《Nature》,主角不是人類,而是一種動物:弓頭鯨(Bowhead whale),世界上最長壽的哺乳動物之一。

弓頭鯨可以活超過200年,體重超過八萬公斤,全身擁有上兆個細胞。照理說,這麼大的體型、這麼多的細胞、活這麼久,應該很容易得癌症才對,因為每一次細胞分裂都可能產生突變,風險會隨著時間與細胞總數增加。

但弓頭鯨幾乎沒有癌症發生率,這正是科學界長期思考的「皮托悖論(Peto paradox)」:大型、長壽動物為什麼反而不容易罹癌?這篇研究給了一個非常關鍵的答案:弓頭鯨不是不會受傷,而是牠們的身體修得比我們更好。

修復機制才是抗癌與抗老的核心能力

弓頭鯨細胞在面對最嚴重的DNA損傷,DNA雙股斷裂時,能啟動兩種極為重要的修復路線:非同源端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和同源重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不只是修得快,還修得準,幾乎沒有留下錯誤,避免了突變、染色體異常與癌變的發生。

其中一個關鍵蛋白,是冷誘導RNA結合蛋白(CIRBP),在弓頭鯨細胞中表現極高。這個蛋白能協助DNA修復、保護DNA末端避免被過度降解,也能提升整體細胞的穩定度。當科學家把弓頭鯨的CIRBP放入人類細胞,甚至放進果蠅體內,都發現DNA修復效率大幅提升,連果蠅的壽命也延長了。

CIRBP 的分子機制:從冷反應到癌症保護

CIRBP 是一種對低溫敏感的 RNA 結合蛋白,當細胞處於壓力狀態(如低溫、缺氧、紫外線等)時,會迅速增加表現。它會結合並穩定目標 mRNA,如 DNA損傷應答基因(例如 p53),進而調控細胞的壓力反應與命運決策。

在弓頭鯨的研究中發現,這種蛋白質能夠參與 DNA修復路徑、癌症抑制機制,以及 調控細胞分裂與凋亡 的關鍵訊號途徑。特別是在大型動物(例如弓頭鯨)這類理應癌症風險較高的物種中,CIRBP 的表現模式與其極低的癌症發生率密切相關 。

CIRBP 不只是在寒冷環境下活躍,它也和許多慢性病有關。例如,在老化、神經退化疾病、發炎與腫瘤中,CIRBP 的功能可能會出現失調。某些研究發現,當 CIRBP 功能不足時,可能會加速細胞老化、降低 DNA 修復能力,進而提高致癌風險。

相反地,適度提升 CIRBP 活性,可能有助於增強細胞自我修復能力、減少突變累積,這也是為什麼弓頭鯨可以「活得久卻不易罹癌」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告訴我們一件事:長壽不是來自於不出錯,而是身體有能力每天把錯誤修回來。

我的建議:讓生活回到修復軌道

我知道大家會說:「那這跟我們有什麼關係?我們又不是弓頭鯨。」但我想說的正是:「修復力」是關鍵,人類也有CIRBP這個基因。我們可以改變生活方式,讓自己的細胞修得更好。根據這篇研究,我會建議從五個層面著手:

第一,讓睡眠真正啟動修復。睡眠不是累了才睡,而是要在固定節律下,讓身體每天有機會啟動深層修補系統。我建議盡量在晚上11點前入睡,固定睡眠時間,不熬夜,不追劇。研究已經證實,深睡時期的細胞修復與免疫調節功能是最強的。

第二,抗發炎型飲食是DNA修復的原料來源。多吃深綠色蔬菜、富含Omega-3的魚類、發酵食物(如優格、味噌、泡菜),減少高糖、高油炸與加工食品。這樣不只是幫助腸道菌相平衡,更能降低全身慢性發炎狀態,避免修復系統被拖累。

第三,運動不是消耗,而是刺激修復。像弓頭鯨每天在冷海中游泳一樣,我們也需要動起來。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尤其是結合有氧與肌力,能啟動線粒體功能與DNA修復酵素。

第四,冷刺激是打開修復開關的方式之一。我知道這聽起來有點硬派,但可以從日常小習慣開始:洗澡最後一分鐘冷水、早晨洗臉時用冷水,都是模擬弓頭鯨所處的環境刺激,可能有助於啟動像CIRBP這樣的修復蛋白反應。

第五,情緒與壓力節奏會直接影響修復能力。壓力本身不是壞事,但如果沒有適當回復時間,身體的修補系統就會長期關機。我會建議每天固定安排「副交感時間」:10分鐘靜坐、深呼吸、散步或聽音樂,這段時間是細胞開始修復的關鍵窗口。

讓修復變成日常的健康儀式

我們不一定要像弓頭鯨活到兩百歲,但我們可以學習牠們的「修復思維」。真正的長壽與抗癌力,是身體每天在微小損傷中修得回來。我常說,細胞會修,就不用急著拼命清除,修好自己,才是根本之道。

在生活中,您可以觀察自己修復力的線索:運動後隔天是否恢復快?壓力過後能不能在一天內睡得好?曬太陽、吃得清爽、好好入睡,這些簡單的事,會幫身體打開那扇修復之門。

身體不是機器,它需要時間、空間與環境回復平衡。從今天開始,不用追求完美健康,但讓修復有位置,我相信您的身體會一步步變得更有能量、更有彈性。

參考資料
Evidence for improved DNA repair in long-lived bowhead whale. Nature (202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694-5

Address

石牌路二段201號臺北榮民總醫院中正7樓婦女醫學部543室
Taipei
112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17:00
Tuesday 09:00 - 17:00
Wednesday 09:00 - 17:00
Thursday 09:00 - 17:00
Friday 09:00 - 17:00

Telephone

+886938591763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基因醫師張家銘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基因醫師張家銘: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

掌握身體特性的關鍵

我是個基因醫師。每個人身體特性都不同,健康弱點及疾病治療的方式也不一樣,這些個人獨特的重要資訊就藏在基因體中。我的工作是分析基因體,讓大家了解自己,進行精準醫療、個人化醫療及預防醫學,幫助大家更健康。

詳細說明 https://genet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