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7/2025
【24小時營業的人際關係】
隨著網路的發達,人們逐漸習慣用即時通訊或社群軟體與身邊的人互動。方便之處是可以隨時隨地跟想念的對象閒話家常一番,不用管時間,也不用特地約碰面。或者也可以使用限動,讓那些在意的朋友知道自己近況。
看起來跨越了時間、地理限制的社群軟體,好像讓我們的人際支持變得緊密。隨著人際互動增加,理應相對增加幸福感,但反而有不少的研究指出大量使用社群軟體、交友軟體等反而讓我們容易陷入憂鬱、焦慮情緒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社群軟體之所以會帶來焦慮,其中一個關鍵是「人際關係的需求與界線」。
我們為什麼需要人際關係?
又為什麼在社群軟體成為人際關係延伸後,反而會讓我們焦慮?就讓我們來聊聊吧~
人為什麼需要人際關係,「親近」是人的基本需求,並且我們還需要感到愛與歸屬。所以關係就成了多數人所重視的事情,只要獲得他人的回應、認可、關心等等,自然會滿足這些需求。相對的,當我們覺得沒有足夠的資訊,評估自己是否與他人親近、被愛或擁有歸屬,就容易讓我們陷入不安之中。
而這也是社群軟體之所以讓我們患得患失的原因之一,我們可以不受限制地維持關係,但當別人沒有及時回應時,就容易讓我們陷入「關係是不是出問題了?」的懷疑中。而若本來內心就不確定「自己是否值得被愛」,就更容易陷入焦慮情緒。而焦慮情緒又會促使我們發文、傳訊息,去確認「我們的關係穩定嗎?」。漸漸的模糊了線上與線下人際關係的界線,讓人際關係的經營變成全天候的了,使得心理的空間減少,也讓我們陷入去猜想他人想法的焦慮內耗之中。
我們需要猜想別人怎麼看我們的關係,一來是對自己的不自信,二來是網路上沒辦法親眼看到別人的一顰一笑。因此,若我們有機會回到實體關係中,後者的擔心自然會下降許多。我們可以較為客觀、全面地觀察對方是否忙碌所以沒有回應,或是對方是否今天也心情不好,所以不想跟他人接觸等等。
看到這邊可能會想,是否一定要回到實體的人際關係,才能對我們的心理健康有幫助?
當然不是!在陳品皓臨床心理師《過曝世代》一書中提到「心理暫存區」,專門在心裡負責處理關係未竟的種種。當我們需要適時放下對「關係」的焦慮時,我們可以把煩惱放到心理暫存區,給自己一點時間去照顧自己,而非讓自己陷入不停滑著社群軟體,確認是否獲得正向回饋的焦慮之中。
在24小時經營的人際關係中去保有自我,可以這麼做:
🔎步驟一:覺察自己對他人回應的需要,背後原因是什麼?
🔎步驟二:檢視在社群軟體上,自己的需要是能完全被照顧到的?還是偶爾會因為自己的不自信,所以容易陷入還想要看到更多回應的焦慮之中。
🔎步驟三:當覺察到對於人際回應的渴望無法由社群軟體滿足時,想想有沒有辦法直接與對方實體碰面。
🔎步驟四:把焦慮放到心理暫存區,去做點能讓自己增加滿足感的事情,畢竟一個人的基本需求不只有這些,還有成長進步的需求,或是對生活的掌控感等等。
🔎步驟五:照顧完自己的心情後,再回頭看看放在心理暫存區的焦慮,是否需要與家人、朋友討論,或其實可以由自己來安撫。
🔎步驟六:相信自己,就算有些人沒有給自己回應,那也不是代表自己不好,不是代表自己不值得被愛。
以上,希望大家不管是在線上或線下,對於人際關係都可以感到悠然自得啦~
參考文獻:
Makondelele Radzilani (2024). The Effect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on Mental H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Impact, Volume 9, Issue 2, 87-92.
Shipan Yu (2023).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Media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Innovation and Philosophical Inquiries, Shenyang, CA.
陳品皓(2024):《過曝世代:青少年為什麼更不快樂、更缺乏安全感、自我評價更低落?》,臺北市,親子天下。
文:顏辰珊 諮商心理師
豁然心理治療所
台北市信義區松山路421號8樓之3
全預約制 預約方式請見留言
週一至週五 11:00-21:00
週六 10:00-18:00
🚈近捷運永春站
☎️0937-958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