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醫偵探_陳宥達醫師

家醫偵探_陳宥達醫師 【宥達醫師】跟加一陪你破除似是而非的迷思,提供簡單易懂的醫學健康知識~

一起 +1 吧!

合作邀約請來訊粉絲專頁
或email: 153072@h.tmu.edu.tw

陳宥達醫師&飛鼠加一問答時間🗨
讓我們一起為全家人👨‍👨‍👧‍👦的健康把關
-
家醫科醫師好比是醫療界的偵探
提供健康諮詢,盼能為病患洞察先機
杜絕疾病惡化
-
【陳宥達醫師】
📍 學歷
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碩士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士

📍 現任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暨教學長
北醫樂齡診所負責人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專任講師
台灣展臂閱讀協會理事長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秘書長

📍 經歷
美國波士頓醫學中心進修
臺灣醫療發展全聯會監事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總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高齡醫學科總醫師
國健署親子共讀政策詢專家暨審議委員
教育部閱讀起步走政策路詢委員
臺北醫學大學系級甄選委員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優良教師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教學創新獎
金孕獎親子教育奉獻獎
台灣傑出永續青年獎
台北市醫師公會青年杏林獎
親子天下教育創新領袖
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
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得主
NPOwer公益行動家

📍 證照
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證書
中華民國醫師證書
勞工體格與健康檢查業務醫師資格證明
兒童發展與健康篩檢服務醫師資格證明
外國人健檢醫師漢生病篩檢診斷訓練資格證明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人員訓練證明

進一步合作請洽陳醫師
✉聯絡方式:153072@h.tmu.edu.tw

📍【血壓管理這樣做|北醫樂齡診所社區講座】高血壓是最常見、卻常被忽略的慢性疾病。它沒有明顯症狀,卻默默傷害血管與心臟。陳宥達醫師以簡明實證的方法,帶大家掌握三個關鍵:國健署 722 原則、得舒(DASH)飲食、與 S-ABCDE 生活守則,...
15/11/2025

📍【血壓管理這樣做|北醫樂齡診所社區講座】

高血壓是最常見、卻常被忽略的慢性疾病。它沒有明顯症狀,卻默默傷害血管與心臟。

陳宥達醫師以簡明實證的方法,帶大家掌握三個關鍵:國健署 722 原則、得舒(DASH)飲食、與 S-ABCDE 生活守則,讓血壓穩定不靠運氣,而靠習慣。

💡 一、722 原則(國民健康署建議)
7️⃣ 連續 7 天量血壓
2️⃣ 每天早上起床後與睡前各量一次
2️⃣ 每次量 2 次、取平均值
📊 連續紀錄可排除「白袍高血壓」,更能了解自己的血壓趨勢。

🥗 二、得舒飲食(DASH)重點
「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為最具實證的降壓飲食法:
✅ 多蔬果、多全穀、低脂乳製品
✅ 適量魚、豆製品、白肉,少紅肉
✅ 減鹽、減糖、少加工食品
✅ 攝取富含鉀、鎂、鈣的食物(如香蕉、堅果、深綠蔬菜)
📉 研究顯示可使收縮壓平均下降 8–14 mmHg,是最自然的降壓處方。

🩺 三、S-ABCDE 生活型態守則
S:Sodium restriction(減鹽)
A:Alcohol limitation(限酒)
B:Body weight reduction(控制體重)
C:Cigarette cessation(戒菸)
D:Diet adaptation(採得舒飲食)
E:Exercise adoption(規律運動)

🌿 穩定血壓不靠藥物開始,而是從生活開始。
每天多一點紀律、多一點健康選擇,就是最好的預防醫學。

#血壓管理 #722原則 #得舒飲食 #預防醫學 #健康促進 #家庭醫學

🦶腳腫腳麻說不清?失智糖友護足指南|Wacare線上健康講座這次宥達醫師受邀分享「失智x糖尿病足」的健康照護課程,超過260位民眾熱情參與。以下分享課程花絮:糖尿病+失智,是足部問題最容易被忽略的組合——神經遲鈍 + 無法表達不適 = 小傷...
14/11/2025

🦶腳腫腳麻說不清?失智糖友護足指南|Wacare線上健康講座

這次宥達醫師受邀分享「失智x糖尿病足」的健康照護課程,超過260位民眾熱情參與。

以下分享課程花絮:

糖尿病+失智,是足部問題最容易被忽略的組合——
神經遲鈍 + 無法表達不適 = 小傷口也可能快速惡化。

🔍 每天 10 分鐘檢查雙腳
✔ 有無紅腫、水泡、破皮
✔ 趾縫是否乾爽
✔ 指甲是否過長或嵌甲
✔ 雙腳溫度是否不一致
📸 建議用手機拍照記錄變化

🧴 清潔與保養 3 原則
• 溫水洗腳(37–40°C),確實擦乾
• 足背與足底擦乳液/凡士林(趾縫不要)
• 出現乾裂或脫皮要特別注意

👟 鞋襪選擇:
好鞋: 圓頭、防滑、有支撐、魔鬼氈最方便
好襪: 無縫、棉質、吸汗、白色較易發現滲血
🚫 避免: 高跟鞋、尖頭鞋、拖鞋、硬膠鞋、二手鞋

🚨 需立刻就醫的情況
• 傷口紅腫熱痛、滲液異味
• 3–5 天未改善、或範圍擴大
• 腳發黑、發紫、冰冷
• 發燒、倦怠、意識不清

🩺 今日課程 Q&A :

Q1|腳麻=一定是糖尿病神經病變嗎?
不一定。糖尿病確實常造成「周邊神經病變」,但也可能源自:
— 脊椎神經壓迫(如椎間盤突出)
— 下肢血管狹窄/阻塞
— 維生素 B12 缺乏
— 部分藥物副作用
若腳麻呈現單側、伴走路痠痛或間歇性跛行,需做神經傳導或血管超音波評估。

Q2|小腿發紅,擦藥沒效怎麼辦?
持續發紅、溫度升高、觸痛需警覺 蜂窩性組織炎;若位於受壓部位呈現紅斑,可能是壓瘡前期。
糖尿病+失智長輩傷口惡化快,建議至:感染科、一般外科、或家醫科評估是否有感染、循環不良或深層組織受損,不建議只依賴外用藥膏。

Q3|手麻腳麻可以靠運動改善嗎?
部分可以。規律的 低強度有氧(散步、腳踏車)、小腿與足部伸展、平衡訓練,可改善血液循環與神經功能。但若已屬中重度神經病變、或合併足部畸形,則需合併血糖調整、營養補充、鞋墊或復健處置。

Q4|想知道血糖是否失控,可以做哪些檢查?
最基本為 空腹血糖(AC) 與 糖化血色素(HbA1c)。若血糖波動大或懷疑低血糖,可用 家用血糖機 或由醫師評估短期配戴 連續血糖監測(CGM)。
血糖控制不佳,會增加足部感染與傷口癒合困難的風險。

👣 每天看腳 10 分鐘,就是最簡單的預防。
守住雙腳,就是守住長輩的行動力與生活品質。

#糖尿病 #失智症照護 #糖尿病足 #護足健康 #高齡照護 #家庭照護 #照顧者支持 #健康教育 #預防勝於治療

🌍【  2025|Geneva】🇨🇭🇹🇼11/12醫師節👨‍⚕️ 很榮幸代表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與台灣展臂閱讀團隊,來到瑞士日內瓦在第48屆世界醫院聯合會年會(IHF World Hospital Congress)發表研究成果。本次會議主...
12/11/2025

🌍【 2025|Geneva】🇨🇭🇹🇼
11/12醫師節👨‍⚕️ 很榮幸代表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與台灣展臂閱讀團隊,來到瑞士日內瓦在第48屆世界醫院聯合會年會(IHF World Hospital Congress)發表研究成果。

本次會議主題為 “Global learning, local action — for every patient.”
我參與的 Track 5: The Human-Centred Approach —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Digital Technology on the Patient, Family, and Community,聚焦如何以人為本地運用科技,讓數位健康解決方案真正服務每個人。

我們分享了「Hospital-Based Digital Health Model using LENA/DLP」,透過語音分析與閱讀處方箋介入,協助偏鄉早期語言篩檢與親職支持,縮減城鄉發展落差。

從診間到社區,從台灣到世界 🌏
台灣在地的創新,也能在國際舞台被看見。

2025 醫師節快樂🎉 祝大家都幸福健康❤️

#閱讀處方箋

醫學概論:預防醫學與健康檢查|北醫醫管系宥達醫師以「預防醫學」為主題,帶領同學們思考醫學的核心——不只是治療疾病,而是讓健康能被維持、讓風險被提早發現。💡 預防醫學的精神:提早行動,主動健康健康檢查不只是數據與報告,而是重新看見生活習慣的機...
11/11/2025

醫學概論:預防醫學與健康檢查|北醫醫管系

宥達醫師以「預防醫學」為主題,帶領同學們思考醫學的核心——不只是治療疾病,而是讓健康能被維持、讓風險被提早發現。

💡 預防醫學的精神:提早行動,主動健康
健康檢查不只是數據與報告,而是重新看見生活習慣的機會。飲食、運動、睡眠與心理健康,都是最關鍵的預防因子。

🩺 四段七級預防:從健康到安寧的全程照顧
第一段|易感期
• 第1級:健康促進-均衡營養、運動習慣、衛生教育、心理健康。
• 第2級:特殊保護-疫苗接種、安全環境、防災與職業防護。
👉 強化健康、減少風險,是最具成本效益的階段。

第二段|臨床前期
• 🔍 第3級: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健康檢查、癌症與慢性病篩檢。
👉 及早發現、及早控制,能避免疾病惡化。

第三段|臨床期
• 🏥 第4級:限制殘障-適當治療、延緩病程。
• 💪 第5級:復健-身心重建、長期照護、重拾生活功能。
👉 協助患者恢復能力,減少醫病雙方負擔。

第四段|失能與臨終期
• 🌿 第6級:安寧緩和照護-舒適照顧、疼痛控制、避免無效醫療。
• 🤍 第7級:哀傷輔導與善終關懷-陪伴家屬、促進身心平安。
👉 讓照護走得更完整,讓人生結尾保有尊嚴與安寧。

🏃 生活型態調整:最實用的預防策略
得舒或地中海飲食、規律運動、良好睡眠與壓力管理,都是預防慢性病與促進心理健康的日常行動。

🌏 從個人到群體的健康視野
現代醫學不只關心個人的病情,更關注整體人口的健康。結合臨床、公共衛生與社區力量,才能真正實現「讓每個人都活得久,也活得好」。

#醫學概論 #預防醫學 #健康檢查 #公共衛生 #全人照護 #健康促進

失智症基因檢測與高齡認知促進|北醫樂齡診所社區講座這次社區講座中分享如何透過基因了解風險,並用生活習慣守護大腦健康。我常提醒大家:「知道風險不是為了害怕,而是為了更早行動。」🧬 APOE 基因:了解遺傳風險,不等於命運註定APOE(Apol...
08/11/2025

失智症基因檢測與高齡認知促進|北醫樂齡診所社區講座

這次社區講座中分享如何透過基因了解風險,並用生活習慣守護大腦健康。我常提醒大家:「知道風險不是為了害怕,而是為了更早行動。」

🧬 APOE 基因:了解遺傳風險,不等於命運註定
APOE(Apolipoprotein E)是目前與阿茲海默症風險最相關的基因。每個人都有兩個型別(ε2、ε3、ε4),由父母各遺傳一個。

若檢測結果是 ε3/ε3,屬於一般風險;
若是 ε3/ε4 或 ε4/ε4,代表對阿茲海默症的敏感度較高,尤其在血管健康不佳、睡眠不足或慢性發炎時更易受影響;
而 ε2 則被認為具有部分保護效果。

建議把 APOE 報告當作「早知道、早預防」的提醒。即使帶有 ε4 型,只要能維持運動習慣、控制三高、穩定情緒與睡眠,大腦依然可以保持健康。

🧠 IMR 指標:從發炎、代謝與韌性看大腦健康
IMR 是近年用來整合大腦健康狀態的綜合評估,包含三個面向:
• Inflammation(發炎反應):體內發炎若長期存在,會影響神經修復。
• Metabolic(代謝功能):血糖、血脂異常會減少腦部能量供應。
• Resilience(神經韌性):代表大腦的修復與可塑能力,與學習、社交、情緒有關。

報告會將整體分為低、中、高風險三類。
如果分數偏高,通常代表需要改善飲食、增加運動、減少熬夜或壓力。這類檢測能幫助我們在症狀出現前,就先強化大腦防禦力。

🏃 生活方式仍是最有效的藥方
基因提供的是「起點」,但決定結果的,是每天的選擇。
✅ 多社交:與朋友互動、參加課程或志工活動,能刺激神經連結。
✅ 動起來:每週累積至少 150 分鐘有氧運動。
✅ 吃得對:採地中海或 MIND 飲食,多蔬果、魚、堅果、橄欖油。
✅ 顧睡眠與心情:睡得飽、心情穩,是腦部自我修復的重要時段。
✅ 控三高:穩定血壓、血糖、血脂,保護血管就是保護腦。

🌿 基因讓我們了解風險,行動才能改變未來
APOE 與 IMR 檢測讓我們更清楚自己的起點,
但真正影響大腦健康的,是後天的努力。
只要願意動起來、保持社交、吃得健康、睡得安穩,我們都能讓大腦保持彈性、記憶清晰、思考靈活。

#失智症 #認知促進 #預防醫學 #健康促進 #社會處方箋 #樂齡健康 #基因檢測

✨ WaCare X 宥達醫師 |腳腫腳麻說不清?失智糖友護足指南 ✨【身為照顧者,你是否也遇見這些狀況?】 🔍 阿公赤腳在家走,被沙粒劃破皮卻毫無感覺。 🔍 阿嬤穿著硬底舊鞋走路,因失智說不清疼痛。 🔍 爸爸穿了不合腳的新鞋,磨出水泡卻忘...
05/11/2025

✨ WaCare X 宥達醫師 |腳腫腳麻說不清?失智糖友護足指南 ✨
【身為照顧者,你是否也遇見這些狀況?】
🔍 阿公赤腳在家走,被沙粒劃破皮卻毫無感覺。
🔍 阿嬤穿著硬底舊鞋走路,因失智說不清疼痛。
🔍 爸爸穿了不合腳的新鞋,磨出水泡卻忘了告訴你,拖到感染才發現。

當失智症遇上糖尿病,足部護理變得格外重要。
糖尿病會導致足部感覺遲鈍,失智症則讓長輩難以察覺或表達不適,形成雙重健康風險。

🚨糖尿病患者因神經病變與血液循環不良,足部傷口癒合速度較慢,若未及時處理,可能惡化至需要截肢。

預防的關鍵是早期發現、及時治療。

照顧失智長輩時更需要特別留意,他們不僅感受不到疼痛,還可能忘了告知不適,或穿著不合腳的鞋襪而不自覺。

💡這堂課將教您建立每日足部檢查的習慣,以及如何為長輩挑選合適的鞋襪。透過學習實用的照護技巧與預防方法,幫助您降低風險,守護長輩的健康與生活品質。

【課程重點】
💡糖尿病足發生發生原因
💡失智症與糖尿病的長輩足部護理
💡失智症與糖尿病的長輩挑選鞋子的原則

【適合對象】
🙋‍♀️照顧同時患有失智症與糖尿病的長輩
🙋‍♀️想降低糖尿病足與截肢風險的照顧者
🙋‍♀️失智長輩行動不便或容易穿錯鞋襪

🔗 立即免費報名:https://reurl.cc/7bo5D9

#腳腫 #健忘 #失智 #糖友

🧠【國語日報 × 宥達醫師|讓執行功能成為隱形超能力】🧠你是不是也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作業又忘記帶!」「房間永遠整理不完!」「叫他準備出門,結果一邊發呆一邊掉東掉西…」這些看似「不專心」「粗心」的行為,其實都和一項關鍵能力有關──執行功能(...
27/10/2025

🧠【國語日報 × 宥達醫師|讓執行功能成為隱形超能力】🧠

你是不是也常遇到這樣的情況?
「作業又忘記帶!」
「房間永遠整理不完!」
「叫他準備出門,結果一邊發呆一邊掉東掉西…」

這些看似「不專心」「粗心」的行為,
其實都和一項關鍵能力有關──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

這是一種「大腦的總指揮官」,
幫助孩子思考、記得、規劃、控制衝動,
是學習與生活的隱形超能力。

💡【家長可以這樣做】

🧩 停—想—做:
讓孩子在做事前學會「停下來、想一想、再行動」。
例如:準備出門前,先一起檢查「三步驟清單」;
寫功課前,先說出完成順序。

📋 視覺化一切:
用白板或便利貼列出每日任務,
像「早晨三步驟」「睡前收納五分鐘」,
幫助孩子把抽象的要求變成看得見的行動。

🎯 從陪伴到自主管理:
一開始可以由家長帶著做,
再逐漸放手讓孩子自己規劃、自己檢查,
在成功與挫折中培養耐心與自信。

💤 穩定作息,讓大腦充電:
良好的睡眠、運動與均衡飲食,
是執行功能最好的助燃劑。

👨‍⚕️ 宥達醫師提醒您:
執行功能的養成,不是一夜之間,而是日復一日的練習。
當孩子能自己組織、自己調整、自己堅持,
那份從內而生的自我控制力,就是他最強大的「超能力」。💪

📰 全文刊登於114年10月27日《國語日報》家庭12版

#兒童發展 #執行功能 #正向教養 #親子陪伴 #學習力 #情緒調節 #宥達醫師 #國語日報

🌍【ISQua 2025 São Paulo|全人照護與社會處方箋的交會】🇧🇷今年的 ISQua 國際醫療品質年會主題為“Inclusive Health Systems: Navigating Challenges with Techno...
16/10/2025

🌍【ISQua 2025 São Paulo|全人照護與社會處方箋的交會】🇧🇷

今年的 ISQua 國際醫療品質年會主題為
“Inclusive Health Systems: Navigating Challenges with Technology and Humanity”「打造有包容力的健康照護系統:讓科技與人性攜手面對挑戰」

過去我曾代表台灣參與CUSP(Common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Prescribing)全球社會處方箋共識制定,這次在大會中看到各國如何將「社會連結」融入全人照護,格外感受到理念的共鳴與延續。

本場座長由來自英國的Helen Crisp(Crisp QI) 主持。她在國際醫療品質領域深耕超過三十年,曾領導英國 NHS 與 ISQua 標準發展與品質教育,是全球「全人照護(Holistic Care)」與「以病人為中心」的重要推手。開場時,她提到:「以人為中心的照護,關鍵不在技術,而在理解與連結。」

這場以「Social Prescribing」為主題的場次,聚焦探討如何透過社會連結與系統整合,改善心理健康與生活福祉。講者陣容包含來自巴西、印度、英國、澳洲、泰國與台灣的學者與醫師,從精神醫學、公共衛生、病人安全到社區心理照護,呈現社會處方箋的多元實踐樣貌。

澳洲 Macquarie University 的 Dr. Samantha Spanos 分享了對 30 篇研究的系統性分析,探討社會處方箋兩種轉介途徑——

1️⃣ 醫師直接轉介(Direct referral)(目前大部分途徑)
2️⃣ 由 link worker 進行需求評估的協調員轉介(Referral via coordinator)

兩者皆能提升心理健康與幸福感,而後者在建立長期支持網絡上成效更顯著。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團隊則分析電子病歷(EHR)設計對臨床決策的影響,指出科技介面若忽略臨床情境,反而可能降低決策品質。這提醒我們,科技若要強化品質,必須回歸人性化的思考。

🎙在這樣的脈絡下,我的報告以
〈Technology-Assisted Holistic Child Development Promotion Model: A Decade of ROR Implementation in Taiwan〉 為題,分享台灣如何將科技結合「閱讀處方箋」,發展出兼具臨床實踐、社區共創與教育延伸的全人照護模式。

這項模式由醫療端啟動,結合健兒門診、家庭與社區支持網絡:
👩‍⚕️ 醫師在診間開出「閱讀處方」;
🏠 家長於家庭中實踐親子共讀;
🏫 社區(含學校、圖書館、超商、NGO)共同合作。

透過科技,我們能量化兒童語言環境,早期辨識語言刺激不足的兒童;並透過遠距共讀,對離島偏鄉服務可以達到減碳目的。將結構式培訓導入醫學教育,並運用OSCE確保服務品質。從 SROI(社會投資報酬率)分析顯示:每年創造約 7000萬台幣的社會價值(SROI 高達1:15.82)。同時,多語言教材提升新住民與弱勢家庭的可近性。

這不僅是一項兒童發展促進計畫,更是一種結合「三共」:以「共讀」為媒介、以科技「共創」為手段、來達到社區「共好」為目的,呼應CUSP「共製co-production」精神的健康韌性促進行動。

在會後的討論中,多國專家對台灣能夠克服制挑戰,將醫療、教育與社區融合為一套具延續性與可追蹤的照護模式深表肯定,也對「閱讀處方箋」作為健康促進介入的創新機制表達高度興趣。

#閱讀處方箋 #社會處方箋 #全人照護 #醫療社區化

🌍 推廣「閱讀處方箋」登上國際舞台——ISQua 2025 巴西年會紀實很榮幸今年的投稿入選 ISQua 國際健康照護品質年會(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Quality in Health Care)口頭發...
14/10/2025

🌍 推廣「閱讀處方箋」登上國際舞台——ISQua 2025 巴西年會紀實

很榮幸今年的投稿入選 ISQua 國際健康照護品質年會(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Quality in Health Care)口頭發表,將於第三天與全球夥伴分享「閱讀處方箋」十年推動的成果與永續行動。

ISQua 是全球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領域的最高權威組織之一,也是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全球策略夥伴,更是全球唯一負責「認證機構的認證者」(The Accreditor of Accreditors)的單位。包括美國 JCI、澳洲 ACHS 等國際評鑑組織,都需通過 ISQua 的認證體系,可說是全球醫療品質的最高標準制定者。

今年年會主題為:
“Redefining Quality: Equity, Resilience and Sustainability in Healthcare”
重新定義品質:邁向公平、韌性與永續的醫療

聚焦在如何在不平等與環境挑戰中,建立兼具韌性與永續的健康照護體系。

這次也協助院內未能親自出席的同仁完成五份海報展示,順利完成開幕任務。會場上遇見萬芳與雙和醫院的前輩老師們,並在首屆 Taiwan Night 晚宴上與馬偕早療中心陳慧如主任同桌——讓我想起幾年前在國健署親子共讀教材會議上的交流,那份從臨床走進社區、從孩子延伸到家庭的共讀信念,依然延續至今。

感謝國際審查者對我們團隊的高度肯定:
💬「研究內容完整、方法嚴謹,成果對其他國家極具參考價值。」
💬「是一項有趣且具啟發性的行動研究。」
💬「主題與會議焦點高度契合,摘要結構清晰、表現出色。」

感謝所有夥伴的努力,讓台灣的醫療品質與社區健康行動被世界看見🌏

接下來第三天的現場口頭報告,將分享我們十年來推動「閱讀處方箋」的臨床實踐與永續行動,讓更多國家聽見台灣如何用醫療連結教育與社區,守護孩子的語言發展與家庭的希望💪🇹🇼

#閱讀處方箋 #永續醫療 #醫療品質

【10/12巴西兒童節,在貧民窟裡畫出希望】🇧🇷這趟來到巴西,是為了參加 ISQua 國際醫療品質年會,發表台灣醫療體系推廣弱勢兒童早期閱讀的十年經驗。趁著會議開始前,我走訪了里約熱內盧最大的貧民窟 Rocinha,看看當地非營利組織的實際...
12/10/2025

【10/12巴西兒童節,在貧民窟裡畫出希望】🇧🇷

這趟來到巴西,是為了參加 ISQua 國際醫療品質年會,發表台灣醫療體系推廣弱勢兒童早期閱讀的十年經驗。趁著會議開始前,我走訪了里約熱內盧最大的貧民窟 Rocinha,看看當地非營利組織的實際行動。

Wark 從十多歲起就在 Rocinha 的牆上噴漆創作,他的作品以簡化人物與天使背景為特色,象徵保護、擁抱與愛。2011 年,他成立 Instituto Wark──一個提供免費藝術教育、壁畫創作與塗鴉工作坊的非營利組織。它的使命是把公共空間變成學習場域,讓孩子與年輕人用藝術表達自己,讓外界看見貧民窟中的創造力與文化價值。

在這裡,藝術成了教育的起點,讓孩子在創作中找回自信與希望。牆上畫滿繽紛的圖案:五顆星象徵巴西在 FIFA 的五次世界盃冠軍(1958、1962、1970、1994、2002);賽車塗鴉紀念巴西傳奇車手艾爾頓・洗拿(Ayrton Senna) 在 F1 的榮耀;街角的大樹則以回收瓶蓋拼成國旗與花朵。

穿梭在狹窄巷弄,聽見孩子打球的聲音。湊近一看,那是一座彩繪籃球場——藝術家把荒廢的空地改造成學習與遊戲的場所,牆面畫著閱讀與教育的力量,提醒每個孩子都有機會靠努力改變自己。

導遊 Patric 說:「如果孩子只是來要錢,不要給;但如果他拿著自己做的作品,那就是值得被支持的時刻。」

真正的改變,不只是給魚,而是教他們怎麼釣魚。正如過去這一年在醫學教育現場和醫學生討論Norman Daniels 在《Just Health: Meeting Health Needs Fairly》提到的公平(Equality)與公義(Equity)

不是無差別給現金(Equality),而是考量不同背景、資源與機會差異,為弱勢提供支持能恢復機會的行動(Equity)。

在 Rocinha,這樣的公義不是理論,而是日常。藝術成了孩子們的語言,也成了重新被世界看見的方式。

上帝之城: https://youtu.be/GSADgKiNR-g?si=aAXS89qW_s6T_OVQ

💪 健康講座特別篇|五十肩預防與保健 🧍‍♀️🧍‍♂️「五十肩」這個名稱,來自它常見於 40~60 歲族群,因此被俗稱為「五十肩」,醫學上稱作 肩關節周圍炎(Frozen Shoulder)。它並非自然老化,而是長期姿勢不良、活動不足、慢性...
08/10/2025

💪 健康講座特別篇|五十肩預防與保健 🧍‍♀️🧍‍♂️

「五十肩」這個名稱,來自它常見於 40~60 歲族群,因此被俗稱為「五十肩」,醫學上稱作 肩關節周圍炎(Frozen Shoulder)。它並非自然老化,而是長期姿勢不良、活動不足、慢性發炎與關節沾黏的結果。

🩺 為什麼會得五十肩?
肩關節是全身活動度最大的關節,
卻最怕「太少動」——久坐、滑手機、伏案工作、長時間聳肩,都可能導致關節囊沾黏、肌肉僵硬與血液循環不良。糖尿病、高血脂、甲狀腺功能異常者更是高風險族群。

典型病程可分三期:
1️⃣ 疼痛期:夜裡痛、舉手困難。
2️⃣ 僵硬期:疼痛減少但活動受限。
3️⃣ 恢復期:逐漸放鬆、功能恢復。
整個過程可能長達半年至一年,需要持續復健與活動。

🏋️‍♀️ 初階肩部復健運動
這些運動適合五十肩疼痛初期或術後僵硬患者,動作要輕柔、避免勉強疼痛,重點是「每天都要動一點」。

🔹 鐘擺運動
身體前傾,患側手自然下垂,做小幅度的圓周晃動。每天3~5次、每次1~2分鐘,不需出力,只靠自然擺動。

🔹 牆面爬行
面對牆站立,用手指沿牆面慢慢往上爬,
每天3次、每次10~15下,逐漸增加高度,以不痛為原則。

🔹 毛巾伸展
雙手各持毛巾兩端,置於背後,一手往上拉、一手向下拉,
輕柔牽引拉伸肩部,每次維持10~15秒,重複5~8次。

💡這三項運動能幫助關節恢復滑動、放鬆肌肉、增加循環,只要每天堅持,效果會逐漸顯現。

#五十肩 #肩關節周圍炎 #職場健康

🏢企業健康檢查報告怎麼看?好多紅字,哪些重要、哪些還好?🏥在協助企業進行健康檢查報告解析時,陳宥達醫師觀察到,多數上班族雖然每年都有檢查,卻不一定知道報告中的「紅字」代表什麼、該如何行動。📊 企業健康檢查的目的,不只是例行制度,更是員工健康...
07/10/2025

🏢企業健康檢查報告怎麼看?好多紅字,哪些重要、哪些還好?🏥

在協助企業進行健康檢查報告解析時,陳宥達醫師觀察到,多數上班族雖然每年都有檢查,
卻不一定知道報告中的「紅字」代表什麼、該如何行動。

📊 企業健康檢查的目的,不只是例行制度,
更是員工健康管理與預防醫學的起點。

檢查報告反映的不只是當下數值,更是生活方式的軌跡。懂得及時調整,就能在疾病形成之前守住健康。

💡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建議,宥達醫師也整理出幾項具體行動方向:
• 膽固醇偏高者
採用地中海型飲食:多吃蔬果、全穀、魚類與橄欖油;減少油炸食品、高糖零食與紅肉。每週應累積 150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有助改善血脂與心血管健康。
• 肝指數升高(常與脂肪肝或代謝壓力相關)
建議維持健康體重,每週減重不超過 0.5 公斤,這樣才能主要減脂肪而不流失肌肉,穩定代謝。同時避免含糖飲料與宵夜,增加纖維攝取。若肝指數長期高於 80,建議做腹部超音波檢查。
• 尿酸偏高者
每天補充至少 2000 c.c. 水分,
減少內臟、火鍋湯底與啤酒等高普林食物。若尿酸持續高於 8 mg/dL,即使無痛風症狀,也應定期追蹤腎功能。

👩‍💼 對企業而言,健康檢查不是形式,而是啟動健康文化的契機。當員工真正理解報告背後的意義並付諸行動,企業也自然變得更加有韌性與活力。

🔍 想知道更個人化的健康風險評估與衛教建議?
可以使用國民健康署的 科學算病館 (CDRC) 網站,提供資料分析與個人化衛教: https://cdrc.hpa.gov.tw

#企業健康管理 #健康檢查報告解析 #國民健康署 #科學算病館 #預防醫學 #職場健康 #慢性病預防 #健康促進

Address

110301臺北市信義區吳興街252號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家庭醫學科
Taipei
10301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家醫偵探_陳宥達醫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家醫偵探_陳宥達醫師: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