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蹺家青少年 黃閎新 臨床心理師

前蹺家青少年 黃閎新 臨床心理師 孩子不難懂,只要家長與我合作找對方法,必能發掘最原本的內在力量,你與孩子都可以成為自己生命中的主角!
這是我身為臨床心理師的使命!

聊聊諮詢:https://doctor-ally.pse.is/5xfrgz

『好起來,不是一瞬間的事——談心理治療的進展』很多家長在第一次初談後常問:「需要多久才會好?」這幾乎是每位家長都曾問過的問題,也反映出焦慮與期待。相較於感冒症狀的可預測性,心理師其實很難給出明確時間,因為影響的因素太多:孩子的特質、家庭互動...
04/11/2025

『好起來,不是一瞬間的事——談心理治療的進展』

很多家長在第一次初談後常問:「需要多久才會好?」這幾乎是每位家長都曾問過的問題,也反映出焦慮與期待。相較於感冒症狀的可預測性,心理師其實很難給出明確時間,因為影響的因素太多:孩子的特質、家庭互動、學校環境、配合度,以及家長能否維持穩定投入。我通常會說:在持續合作的前提下,大約三個月後常能感覺到明顯的不同。那種「不一樣」,其實有跡可循。

第一階段,是「危機處理」。多數孩子在開始治療時,已經歷長期困擾,影響到生活、學習、人際或親子互動,有時甚至到難以忍受的程度,例如頻繁爆發衝突或拒學。這時的首要任務是讓情緒和行為先穩定下來,從失控狀態回到可以被理解與協助的軌道。

第二階段,是「調整自己」。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與接納,逐漸相信心理師的陪伴是安全的,改變就開始發生。這時會練習如何專注、表達情緒、處理衝突、調整與同學或家人的互動方式。像是試著在衝突時停下三秒、用語言說出想法、或學會請求幫忙而非大喊。這是一段「補課」的歷程,需要一次又一次練習,讓新反應取代舊習慣。

第三階段,是「邁向獨立」。當孩子具備了初步調整能力,接下來要練習自主思考、做決定、面對失誤,並在需要時主動求助。這階段的起伏很常見:孩子變好了,但家長的期待也跟著提高,雙方都在重新學習如何面對改變。

每個孩子的歷程都不同,治療進度也沒有固定公式。心理治療的目標,不只是讓危機解除,更是讓孩子有能力在生活中延續改變。所謂「好起來」,或許不是完全沒問題,而是能以更成熟的方式面對問題。而這份能力,才是真正能陪孩子走更遠的力量。

#心理治療 #陪伴 #改變 #孩子的成長 #心理師

『察言觀色的難題:當孩子聽懂語言,卻聽不懂情緒』常常跟某些孩子有這樣的對話:「你覺得那時候同學是什麼心情?」他愣了一下:「我怎麼知道?」接著開始分析事件的前因後果。那一刻我意識到,他並不是不在意別人,而是「真的看不懂」。這樣的情況在臨床中很...
03/11/2025

『察言觀色的難題:當孩子聽懂語言,卻聽不懂情緒』

常常跟某些孩子有這樣的對話:「你覺得那時候同學是什麼心情?」他愣了一下:「我怎麼知道?」接著開始分析事件的前因後果。那一刻我意識到,他並不是不在意別人,而是「真的看不懂」。

這樣的情況在臨床中很常見,尤其在自閉症光譜的孩子身上。社交互惠性(social reciprocity)指的是「能從他人的表情、語氣、情境中理解對方狀態,並做出相應回應」的能力。它不只是語言的理解,而是一種整合情緒與情境線索的即時推論。

但在現實生活裡,這樣的困難常被誤解。大人會說「你這樣講話很沒禮貌」,同學則形容「他很白目」。其實,他們並不是故意挑釁,而是腦中缺乏「別人怎麼感受跟怎麼想」的即時資訊。當語氣、表情、情境變化太快,他們就會錯過那些細微線索,只能用邏輯或既有經驗去推論該怎麼做。

對多數孩子來說,「察言觀色」會隨經驗自然發展。可是對某些孩子而言,這樣的能力就像學外語,需要不斷練習與修正。有人在事後才反應過來,有人會問:「我是不是又惹別人生氣了?」也有人根本不懂為什麼對方會不開心。

陪伴這類孩子時可以嘗試三個方法:
1️⃣ 具體說明情緒與原因:別只說「我生氣了」,而是說「你打翻杯子,我得擦桌子,所以我生氣」。讓孩子知道情緒從哪裡來。
2️⃣ 幫孩子標示他人反應:像是「你看,同學皺眉頭,他有點不高興」。協助孩子練習讀懂非語言訊息。
3️⃣ 示範修復的語言:當他惹別人生氣時,教他說「我不是故意的,我幫你修修看好嗎?」讓道歉不只是規矩,而是理解的開始。

所謂的「察言觀色」並不是天賦,而是一段學習過程。當我們願意放慢速度、幫他標示出情緒訊號,他也會一步步學會,用自己的方式回應這個世界。

#察言觀色 #人際關係 #換位思考 #自閉症 #社交

『假日的難題:放不下的放鬆』有時候假日一到,腦中第一個念頭就是:「今天什麼都不想做。」平日工作與生活之間總是拉扯,該兼顧的太多,該放下的太難,時間久了就會累出一種「心的疲乏」。所以假日當然要耍廢,因為那是大腦在自我修復。只是,「放鬆」這件事...
02/11/2025

『假日的難題:放不下的放鬆』

有時候假日一到,腦中第一個念頭就是:「今天什麼都不想做。」平日工作與生活之間總是拉扯,該兼顧的太多,該放下的太難,時間久了就會累出一種「心的疲乏」。所以假日當然要耍廢,因為那是大腦在自我修復。

只是,「放鬆」這件事,好像也變得不太單純。明明是假日,卻會有種罪惡感,也許是因為太久沒有靜下來,反而不知所措。於是努力排滿行程、安排親子活動、聚餐、出遊、清單一樣一樣勾掉。結果,休息又變成另一種任務。甚至有時想請個特休,都怕被別人白眼;有人會說「家人最重要」、「時間要花在對的地方」,但對某些人來說,能安靜待在家裡,就是最需要的補給。

更現實的是,孩子放假時最開心,反而是大人放不下。有位家長說:「每次連假,孩子就整個鬆掉了,想讓他好好休息,又怕星期一收不了心。」那種矛盾很真實。想讓孩子放鬆,又怕太放鬆切不回狀態;想讓自己休息,又常被各種責任喚醒。當家長切換成假日模式,往往要同時兼顧交通、餐點、娛樂、秩序,假日變成另一場勞動。

或許,真正的放鬆,不一定是什麼都不做,也不必被行程填滿,而是問問自己:我現在最需要什麼?如果是睡一整天,那就安心睡;如果是安靜喝杯咖啡、滑手機、陪孩子玩一會,那也沒什麼不可以。

生活從來不是「要不要努力」,而是「努力的方向在哪裡」。能誠實看見自己的疲累、願意為自己留白,其實就是一種努力。

#自我照顧 #自我覺察 #假日 #家庭日常 #親子關係

『生活變成了限時動態:當「記錄」取代了「回味」』還有人記得什麼是部落格嗎?那個會花好幾個小時整理照片、加標題、打心情的小天地。現在依舊有人在寫,只是早被各大社群平台取代。我們不再等著「寫完一篇文章」才分享,而是即時上傳、一鍵發布。從「記錄生...
01/11/2025

『生活變成了限時動態:當「記錄」取代了「回味」』

還有人記得什麼是部落格嗎?那個會花好幾個小時整理照片、加標題、打心情的小天地。現在依舊有人在寫,只是早被各大社群平台取代。我們不再等著「寫完一篇文章」才分享,而是即時上傳、一鍵發布。從「記錄生活」變成「即時更新」,回憶被濃縮成幾秒的滑動,連自己都懶得回頭。

飯菜剛上桌就有人喊「等一下」,手機先吃。有些人拍照加濾鏡,有些人錄限時影片,搭上流行音樂或貼文字吐槽;也有人拍影子、拍天空、拍腳,只為留下「這是我今天的樣子」。現在的「記錄」不只為了記錄,更像是一種「被看見」的方式。朋友之間會互傳限時動態、互相截圖、互拍側臉,這些動作早已成為關係的一部分。

我自己也不例外。看到好笑的畫面、或孩子突然的可愛反應,就會忍不住想:「這一定要發出來!」但有時我也會在心裡問自己,我是真的想記錄生活,還是想確定自己仍被連線?我們發出去的不只是照片,而是一次又一次確認:「我還在被世界看見。」

也許我們不是想炫耀,而是害怕被忽略。那些照片與限時動態,其實在默默說著:「這是我今天活著的證據。」如果拍下照片後,我們能多停留幾秒,真的喝一口那杯咖啡、摸摸孩子的頭、抬頭看看眼前的人,那才是最真實的「紀錄生活」。

#社群媒體 #網路世代 #限時動態 #青少年 #存在感

『從萬聖節服裝,看見家長的創意與疲憊』每年十月底,家長群組總會開始出現萬聖節討論:「今年要辦什麼主題?」「服裝可以重複穿嗎?」對有創意魂的家長來說,這是一年一度的伸展台。有人拿出縫紉機、亮片、假血漿,還幫孩子畫設計圖。服裝在孩子長大後可能只...
31/10/2025

『從萬聖節服裝,看見家長的創意與疲憊』

每年十月底,家長群組總會開始出現萬聖節討論:「今年要辦什麼主題?」「服裝可以重複穿嗎?」對有創意魂的家長來說,這是一年一度的伸展台。有人拿出縫紉機、亮片、假血漿,還幫孩子畫設計圖。服裝在孩子長大後可能只剩下一張照片,但那段熬夜剪布、笑到歪腰的時光,反而成了最難忘的親子合作。

也有家長是被活動推著走。不是不想參加,而是實在太忙了。有人下班後趕去買披風,有人前一天還在黏角、噴髮膠。孩子開心地變身成蜘蛛人或美人魚,家長則望著滿地道具心想:「這套到底要收去哪裡?」再看一眼櫥櫃裡的收藏,大概可以跟孩子的平日作品一起開個畫展了。

還有一派家長是「萬聖節佛系組」。覺得太麻煩、太浪費,也搞不懂為什麼這麼重視外國節日。有人說:「要是真的有小孩來按門鈴要糖,我可能會先嚇到。」但當看到孩子羨慕別人的造型、滿手糖果,又會有點內疚,想著是不是該臨時買個南瓜帽救場。

說穿了,萬聖節不只是服裝比創意,更是一場家長心理大考。孩子穿上角色,是在練習被看見;而大人忙著剪貼收拾,也是在學習放下完美。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些變裝活動是孩子探索自我與歸屬的過程,只不過父母多半在探索「怎麼讓膠水別再黏到手上」。

明年主題可能又換了,但這些手忙腳亂、亮粉飛滿地的回憶,最後都會變成孩子心裡的一句話:謝謝你陪我玩得這麼認真。

#萬聖節 #育兒日常 #家庭日常 #親子關係 #創意無限

『三明治世代的教養現場:夾在兩代之間的為難與堅持』晚餐時間,孩子因為不想收玩具而發脾氣,你努力壓著火氣,正要蹲下來好好說,身後就傳來一句:「別再哄了,打一下就乖了。」另一位長輩接著說:「幹嘛那麼兇?大人幫忙一下就好了,過來阿嬤這邊。」那一刻...
30/10/2025

『三明治世代的教養現場:夾在兩代之間的為難與堅持』

晚餐時間,孩子因為不想收玩具而發脾氣,你努力壓著火氣,正要蹲下來好好說,身後就傳來一句:「別再哄了,打一下就乖了。」另一位長輩接著說:「幹嘛那麼兇?大人幫忙一下就好了,過來阿嬤這邊。」那一刻,你只覺得自己卡在中間,誰都不想得罪。

很多父母心裡都有一句話:我不要再複製小時候受過的那一套。可是一到現場,孩子情緒失控、時間又在趕,理智像被拉扯的橡皮筋,說好的耐心一下子就用光,溫柔與堅定開始拉鋸。

最容易被忽略的,是孩子在旁邊的感受。當他同時收到兩套訊息時,心裡會出現困惑與焦慮:到底要聽誰的?如果我照一個大人的話,另一個會不會生氣?這些不確定感讓孩子變得更小心,也更容易情緒化。有人透過哭鬧測試底線,有人選擇閉嘴避免麻煩,看起來乖,心卻很亂。

孩子長大後,懂得用邏輯和資料跟你辯。那不是挑釁,而是他在練習思考與表達。只是當理性碰上情緒,對話往往變成輸贏,原本想教育孩子,最後變成大人也受傷。

教養的為難,不在於方法,而在於關係。當大人願意先穩住自己,情況往往就能轉變:
1️⃣ 口徑一致,不在孩子面前爭:先對齊原則,有分歧先留著,等孩子不在場再談。
2️⃣ 與長輩溝通,溫和但堅定:接住他們的好意,也明確說明孩子目前的狀況與做法。
3️⃣ 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允許自己有累、有煩,必要時先停下,等心穩了再面對孩子。
4️⃣ 衝突後的修復:在情緒平復後重新說明規則、給擁抱,讓孩子感受到愛仍然在。

當父母能在矛盾裡繼續調整、在混亂中還願意陪伴,孩子其實都感受得到。那份努力,就是最真實的溫柔。

#三明治世代 #家庭關係 #家庭日常 #親子關係

『當孩子的「大腦指揮中心」塞車時』每天的戰場從早上就開始。寫功課、整理書包、出門前的準備,家長在催,孩子在拖。明明只是換衣服、收書包這類小事,卻能磨上半小時。大人焦慮怕遲到、怕晚睡,越催越快,孩子反而越慢。那種「你是不是故意的?」的無奈,大...
29/10/2025

『當孩子的「大腦指揮中心」塞車時』

每天的戰場從早上就開始。寫功課、整理書包、出門前的準備,家長在催,孩子在拖。明明只是換衣服、收書包這類小事,卻能磨上半小時。大人焦慮怕遲到、怕晚睡,越催越快,孩子反而越慢。那種「你是不是故意的?」的無奈,大概每位家長都經歷過。

但其實,這些「慢吞吞」的背後,不全是態度問題,而是大腦指揮中心,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執行功能」在卡關。執行功能負責啟動、排序、時間感與情緒調節,可以分成兩個面向。所謂冷執行功能指的是理性面,例如啟動困難、掌握時間感、安排順序的能力;而熱執行功能則與情緒與動機有關,例如因挫折而分心、情緒影響專注、或一頭熱卻撐不久的三分鐘熱度。

很多時候,兩者不是分開出現,而是交錯影響。孩子明明知道該做什麼,卻因為壓力太大、情緒卡住而動不了;有時剛燃起動力,遇到一點挫折又立刻熄火。理性規劃和情緒能量一冷一熱的交戰,讓孩子陷入「想做卻做不動、開始了又做不久」的循環。

所以,當孩子的大腦「指揮中心」塞車時,最需要的不是再催促,而是讓他練習重新啟動。具體可以這樣做:
1️⃣ 讓孩子自己說出要做什麼。 例如問:「你覺得現在要先做哪一件事比較好?」幫助他練習啟動與排序。
2️⃣ 讓孩子自己說出時間。 「你估計這件事大概要花幾分鐘?」這能訓練時間感與任務預測。
3️⃣ 讓孩子自己訂下節奏。 「要我提醒,還是你自己設鬧鐘?」讓他在被支持的環境中練習掌控。

家長的角色,是幫孩子看見流程、記得時間、整理節奏,而不是代辦所有任務。當孩子能逐漸說出自己的步驟、時間與策略,他的大腦指揮中心就開始真正運作了。執行功能的成熟,不是靠催出來的,而是靠練出來的。孩子在學習整理世界,大人,也在學習放慢焦慮的節奏。

#專注力 #執行功能 #育兒日常 #拖延 #親子關係

『搶玩具的孩子,和優雅搶奪的大人』客廳裡玩具堆滿地,兩個孩子又吵起來。如果家裡有一個以上的孩子,大概都熟悉這畫面。心臟大顆一點的家長會先觀察,只要沒危險,就讓他們自己解決。那幾分鐘,比任何教養課都真實。其實「搶玩具」這件事,比想像中更有意思...
28/10/2025

『搶玩具的孩子,和優雅搶奪的大人』

客廳裡玩具堆滿地,兩個孩子又吵起來。如果家裡有一個以上的孩子,大概都熟悉這畫面。心臟大顆一點的家長會先觀察,只要沒危險,就讓他們自己解決。那幾分鐘,比任何教養課都真實。

其實「搶玩具」這件事,比想像中更有意思。除了人際互動的練習,它也透露了人性裡那些還沒被修飾的本能。孩子在爭奪的瞬間,其實在學「如何面對衝突」、在試探「我的需求能不能被聽見」。那是一種最原始的學習過程,也是建立自我與他人界線的開端。

從心智發展的角度來看,為什麼「孔融讓梨」這麼難?因為孩子要先從「平行遊戲」(同一空間、各玩各的)發展到「聯合遊戲」(有限度地一起玩),才有能力輪流與分享。「懂得讓」不是天生的品格,而是從一次次搶輸、哭過、再試著重來,慢慢練出來的能力。當我們看到孩子怒吼或抓回玩具的瞬間,其實那是他在說:「我不確定自己還有沒有被看見。」

我曾遇過一個國小孩子憤恨不平地問我:「為什麼我只是比較早出生,就要讓給弟弟?」那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對孩子而言,「分享」有時不是慷慨,而是「被迫讓出主導權」的恐懼。因此搶玩具、哭鬧、生氣、爭執,反而是他在學習面對「我想要但得不到」這件事。

而我們在旁邊制止、安撫、處理情緒的同時,也許可以想一想,那些不輕易破口大罵、不動手的大人,是不是也只是在使用更優雅的方式搶奪自己想要的東西?孩子搶玩具,大人搶時間、搶掌控權、搶被理解的機會。也許我們都一樣,只是學會了用比較優雅的方式搶。

#人際關係 #家庭日常 #育兒日常 #兄弟姊妹 #親職教養

『當孩子學不會時,先別急著責備:從錯字、算錯,看見學習的真實困難』有些孩子上課看起來心不在焉,功課拖很久,常常被提醒「你不專心」、「你太粗心」。但有時真正的問題,並不是態度,而是「學習本身就太吃力」。想像一下:如果聽不懂老師在說什麼、看著黑...
27/10/2025

『當孩子學不會時,先別急著責備:從錯字、算錯,看見學習的真實困難』

有些孩子上課看起來心不在焉,功課拖很久,常常被提醒「你不專心」、「你太粗心」。但有時真正的問題,並不是態度,而是「學習本身就太吃力」。

想像一下:如果聽不懂老師在說什麼、看著黑板的字會跳行、寫出來的字常被自己搞混,那種挫折就像在陌生語言裡考試。不是不想專心,而是「專心也沒用」。有些孩子在學校努力聽課、寫功課卻總被糾正,回家後就更容易出現焦躁或抗拒,因為他們真的已經用盡力氣。

在心理評估中,我們常看到這樣的情況:孩子智力在中上水準,但閱讀、拼字、運算的能力卻落在顯著較低的區間。這些落差不是偷懶,而是語文符號、聲韻處理、工作記憶或數概念等基礎能力的困難。當「看得見但記不住」、「聽得懂但寫不出」時,學習的每一步都像要翻山。

即使補習、家教都做了,若核心能力沒有釐清,成效往往有限。這時候,尋求心理衡鑑可以幫助釐清問題來源,並評估是否符合特教資源的協助條件。當學校能根據評估結果調整教學或考試方式,孩子才有機會真正發揮實力。

在家裡,家長也能這樣幫忙:
1️⃣閱讀困難:陪孩子一起「看著念」,用手指追讀、圈出段落重點,或畫出故事流程幫助理解。
2️⃣書寫困難:把字拆成部首練習,或用字卡、磁鐵字比對;寫不出字時先說出聲音,再從熟悉字中找出相似結構。
3️⃣數學困難:以具體操作取代死背公式,例如用積木、豆子或圖卡表示數量變化;每次練少量題目但確保理解「為什麼這樣算」。

每個孩子的困難型態不同,若能與學校老師、特教老師討論,依照孩子的實際狀況安排練習內容與調整步驟,效果會更理想。學習障礙不代表學不會,而是需要不同的路徑。當我們願意看懂孩子的努力,就能從「你怎麼又錯了」變成「原來這裡真的很難」,那份理解,才是他重新找回信心的開始。

#學習困難 #學習障礙 #心理衡鑑 #特教 #學習支持

『連假裡的手足日常:有時候,爸媽什麼都不做反而最好』十月這麼多連假,如果湊在一起應該可以命名為秋假了。聽到很多家長分享出遊的安排,也看到不少孩子長時間在家,有時候會累到很想要「另一種休假」。例如寒暑假總有各種活動或營隊,好歹能讓孩子學習或玩...
26/10/2025

『連假裡的手足日常:有時候,爸媽什麼都不做反而最好』

十月這麼多連假,如果湊在一起應該可以命名為秋假了。聽到很多家長分享出遊的安排,也看到不少孩子長時間在家,有時候會累到很想要「另一種休假」。例如寒暑假總有各種活動或營隊,好歹能讓孩子學習或玩得開心的同時,爸媽也能喘口氣。

如果不只一個孩子,最讓人又好氣又好笑的畫面,大概就是手足之間的紛爭與告狀。最在意的,往往是對「公平」的認知。像是能不能輪流玩同一個玩具,卻又常變成「主權」之爭——這到底是誰的玩具?有時還牽涉到孩子各自設置的「私人空間」,不准對方進入。隨著哭鬧聲越來越明顯,當爸媽還在猶豫要不要出手時,孩子們又突然和好了,玩在一起。

看在大人眼裡,這樣的場面幾乎天天上演。也因此,既然是休假,如果沒有立即性的危險舉動,其實手足之間也需要練習自行溝通與協調遊戲的方式,甚至學著解決紛爭、約定彼此的界線。父母不一定要時時刻刻介入,有時候退一步,反而能讓孩子自己找到相處的節奏。

假日嘛,當然要悠哉泡茶喝咖啡。也許在你放鬆的那十分鐘裡,孩子也正學著長大。

#連假 #育兒日常 #手足關係 #放手練習 #家庭日常

『聰明的孩子,也會孤單:他不是想炫耀,只是想被懂』如果說照顧特殊需求的孩子很辛苦,大多數人想到的都是過動兒或星兒。但其實,有特殊專才的孩子,甚至是資優生,也同樣需要修煉。當很多家長煩惱孩子沈迷 3C 時,有的孩子卻執著在平板裡的課程。別人看...
25/10/2025

『聰明的孩子,也會孤單:他不是想炫耀,只是想被懂』

如果說照顧特殊需求的孩子很辛苦,大多數人想到的都是過動兒或星兒。但其實,有特殊專才的孩子,甚至是資優生,也同樣需要修煉。

當很多家長煩惱孩子沈迷 3C 時,有的孩子卻執著在平板裡的課程。別人看影片放鬆,他卻在看量子物理或百科知識。當爸媽被孩子的分心、粗心氣到快失去耐心時,也有另一群孩子反過來滔滔不絕,天天出考題給爸媽。

我有時候都在想,自己是不是該在諮商前先上網複習一下科普。因為我真的被考過:元素週期表、相對論、四則運算、英文單字、九九乘法表通通來。同樣是畫圖的時間,別人塗鴉,他們卻在考我英文單字或心算。

這樣的孩子往往具有過度激動的特質。感官更敏銳、情緒更細膩、思考更快速,也更容易陷入強烈的興趣與情緒起伏。對知識的熱情像是燃燒不完的火,但也可能因為作業寫錯一個字、比賽沒拿第一,就情緒低落或責怪自己。這樣的特質讓他們學得快,也累得快。

那父母需要回到學生時代嗎?其實也未必,雖然有時真的會被考倒。孩子那份強烈的分享欲、對知識的熱情,在同儕之間不一定找得到能交流的對象。他們並不是真的想炫耀能力,更多的是想被理解、被陪伴。

對家長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拼命迎合或加速孩子的腳步,而是維持日常的穩定節奏與情緒平衡。當大人能用平穩的語氣與步調回應,孩子也會從這份穩定中感受到安全,慢慢學會調節自己的速度。

當爸媽願意帶著好奇心去欣賞孩子的宇宙,那份理解,就是最溫柔的支持,也讓孩子在被看見的過程裡,更安心地做自己。

#資優 #高敏感 #育兒日常 #親子關係

『說一百次,不如讓孩子親身體驗』很多家長聽完教養建議後都會苦笑:「可是他怎樣都講不聽,該怎麼辦?」或「提醒幾十次,還是老樣子!」再好的策略,如果孩子沒有想改變的意願,也難以發揮作用。你曾經成為孩子的「貼身秘書」嗎?隨時盯著課業、考試、活動行...
24/10/2025

『說一百次,不如讓孩子親身體驗』

很多家長聽完教養建議後都會苦笑:「可是他怎樣都講不聽,該怎麼辦?」或「提醒幾十次,還是老樣子!」再好的策略,如果孩子沒有想改變的意願,也難以發揮作用。

你曾經成為孩子的「貼身秘書」嗎?隨時盯著課業、考試、活動行程,一手掌握進度與提醒時間,但孩子一問三不知,連鉛筆盒放哪裡都忘了。父母也卡在矛盾裡:不再介入怕他更糟,繼續幫忙又覺得越來越累。另一種情況,是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要嘛「耍叛逆」,要嘛「偷偷決定」。看在眼裡,父母擔心他做出錯誤選擇,想提醒又怕一開口就吵起來。

那麼,意願從哪裡來?最簡單可以分成兩條路:一種是成功的經驗,一種是惹上麻煩的經驗。當孩子自己想出辦法、完成任務、解決問題時,就會有成就感;反過來說,當他因為「不聽老人言」而吃了虧,也會明白爸媽說的話不只是囉嗦而已。

只是這一招要有效,大人的心臟要夠大。得願意讓孩子在可承受的範圍內碰壁,也要忍住那股想衝上去幫忙的衝動。習慣依賴的大人,就和孩子一起討論:「那你覺得接下來該怎麼做?」而堅持己見、想要自己試試看的孩子,最常出現在青少年階段。這時父母可以轉型為「幕後顧問」,幫孩子釐清選項與後果,再適度放手讓他去體驗。

孩子不是不懂道理,而是還沒親身體驗那個道理。學會從經驗中長出智慧,需要時間,也需要大人給出空間。那些讓人心疼的教訓,其實就是孩子長大的痕跡。

曾經「年少輕狂」的自己,有沒有過堅持己見而跌倒過呢?那樣的挫折其實也很珍貴,只是,可能會很痛。

#育兒日常 #親子關係 #學習經驗 #孩子的成長 #青少年

Address

Taipei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前蹺家青少年 黃閎新 臨床心理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前蹺家青少年 黃閎新 臨床心理師: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