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堯鈞.中西醫師

施堯鈞.中西醫師 從對人體結構的細膩了解出發,藉由輕柔的傷科手法,搭配針刺引動,輔以內服中藥,將人體骨架筋膜結構上的傷害、及內臟器官的障礙,漸次還原。
期之人人皆能無傷,返本存真。

2024.09 (寫給初診的就醫指南:結構治療原則概述 與 觸診評估想法)。續上篇貼文近期因為門診預約方式調整取消原本10分鐘的治療模式以縮短約診間距,釋出更多治療名額再加上感謝老病患持續推介,來診的初診明顯增加來寫一些大方向幫助新朋友們認...
18/09/2024

2024.09
(寫給初診的就醫指南:結構治療原則概述 與 觸診評估想法)

續上篇貼文
近期因為門診預約方式調整
取消原本10分鐘的治療模式
以縮短約診間距,釋出更多治療名額
再加上感謝老病患持續推介,來診的初診明顯增加
來寫一些大方向幫助新朋友們認識「結構治療」的理念。

⋯⋯

結構治療最具特色的概念
是將人體分為三大軸線系統:#縱軸、#橫軸、#前後軸
作為開啟治療前的判斷患者問題的主要依據
當身體出現長期、且無法自己修復的病痛
且經一般常規治療無法恢復
我們會認為是並非單一肌肉、單一關節出了問題
而是整個結構系統都出現問題
因為結構跟與功能息息相關
異常的結構張力牽扯,會影響內臟生理機能的正常運作
所以前來求診患者指出不適主訴的位置時
結構治療醫師們一次看待的,至少都是一個軸線系統
更經驗老道的,會一次檢查完三個系統
描繪出整個身體的張力走向與分佈的藍圖
以決定治療的先後次第順序。

而檢查的手段有「#望診」與「#觸診」
各自還可以再細分成 #靜態、以及 #動態 下的檢查。
靜態意指醫師操作,病人不主動活動;動態則是病人主/被動活動配合。

望診可能在你走進診間的同時,
醫師就在同步觀察你的氣色、軀幹肢體排列連貫度、走路步態等情形
再到坐下來以後,仔細問診完之後
就會進入觸診的環節。

一般會圍繞著不適的病位區域開始
靜態下的觸診,會拖著該處皮膚、輕輕滑動
檢查其「可動性」,是否上下、左右平均滑順,有無偏移轉折?
用意是判斷深淺層的張力有無對位?
當皮膚與皮下筋膜無法順暢滑動時
也就是觸診「骨錯縫筋出槽」時俗稱的「打手感」
代表下方筋膜肌肉與骨頭關節的排列有所旋轉、扭曲
可依此來向近心端、遠心端一路觸診過去
進一步追尋張力異常來源的方向為何?
過程中或會搭配左右輕輕橫向旋動某一段肢體
觀察軸線有無從表到裡,呈現「同心圓」狀的排列?⋯。

完成後再配合下一步的動態觸診
透過局部關節的屈伸、旋轉、活動到極限
比對患側與健側的關節活動度,確認異常張力牽扯的範圍
一般沒辦法自己好的問題,都有跨關節的張力卡著
更甚至是跨系統的結構張力牽拉鎖住,限制身體還原
所以通常橫軸會活動肩、肘、腕、指的關節
縱軸會檢查髖、膝、踝、趾的關節
再與前後軸的胸廓、肋排、脊椎、骨盆腔、腹腔的張力做連動性的動態診斷
最常見應是從背後推動脊柱,看胸椎、腰椎關節能否一節一節可動、陷入弧內
再來則是前後的鎖骨、肩胛骨能否在體壁上對滑?
(腸骨下肋能否前後輕輕搖晃?左右側倒能否陷入?
以及後軸的盆腔、尾椎張力,與前軸腹腔、恥骨鼠蹊周邊可不可動?
或也還有嘗試挪正不對的筋骨,去更進一步尋找確切的張力來源⋯等等。

整個流程都做完後
醫師會在腦中3D呈現患者整個人三個軸線的藍圖
反覆沙盤推演後再決定如何下手:
要先調哪一個軸線才能解開異常的張力?
如何依次第還原結構,而不是只是讓症狀消除而已?
依此去配置短期、中期、以及長期治療目標
方能達到結構治療醫師心目中,最完美的治療。



以上
說起來也有點像《黃帝內經》提到有關三部九候的遍身診脈法
只是結構治療是以張力為依歸而全身觸診而已。
偏題了,下一篇繼續整理最重要的回家鍛鍊功課給初診看
也就是之前寫的「縱軸第三式」!

#沒寫很多篇文但是臨時要找給病人看都找不到
#下一篇寫起來看能不能置頂
#圖文不符之中秋佳節愉快

2024.09 【門診時間異動】。由於即將到來的家庭成員異動(👨‍👩‍👦>👨‍👩‍👧‍👦)八月起就已經陸續取消原本現場10分鐘的治療模式也算從半預約制步入全預約制(被強迫Level upup😂😂九月起將夜診取消,移動到下午診為主唷!(詳情請...
02/09/2024

2024.09 【門診時間異動】

由於即將到來的家庭成員異動(👨‍👩‍👦>👨‍👩‍👧‍👦)
八月起就已經陸續取消原本現場10分鐘的治療模式
也算從半預約制步入全預約制(被強迫Level upup😂😂
九月起將夜診取消,移動到下午診為主唷!
(詳情請見 #下圖一)

之前還保留十分鐘快速治療的原因
一方面是給新來初診患者的第一次評估,並且教導「#縱軸第三式」回去練習
二來則是老病患平常都穩定外,偶爾有突發事件需要救急使用的
八月後減少確實偶爾會出現青黃不接的問題......
(p.s 目前還在想方設法找時間安插診次,若有需求可以詢問診所助理候補,若有人取消會為您及時遞補~)

另外其實也想藉機來聊聊
十分鐘的治療可以做到什麼事情?
七月份有小學弟、小學妹來跟診實習
我還跟他們說你們來的真是時候,八月之後就沒有了XD
其實時間短更要將腦中的思路濃縮成精華(#參圖二)
從問診開始,一邊觸診評估結構狀態
一邊做DDx(鑑別診斷),
最後定調(定性、定量)出三個軸線系統的藍圖
並且決定下手的次第 —— 如何有效率的引動張力改變
或是這次只能好好打底,做好鬆解軟組織的前置作業,下次改約更長時間歸位還原骨架排列?
最後處理到一個段落還要復盤(諸多好處詳 #見圖三)
看這次處理的進度到哪邊
哪裏已經好了、哪邊還不到位?
如此會對病程有徹頭徹尾的掌握,同時跟患者病解
能提升整體醫病互動的品質以及信任度
這對自己也是一種考驗——
知道自己邊操作手法跟針法時,能「隨」上多少、張力引動到哪邊、就可以造就多少結構的的改變!
這或許是一種『#動中定』的另類寫照。

而十分鐘的治療,如果是急性的問題
比如說落枕、腰閃到、腳踝扭傷等,其實引動得宜是可以加速病程的恢復;
比較特別之前遇到有腰椎HIVD的患者,跟他說做十分鐘不會好,但其回說都來了,試試看吧!不然不舒服很久了,沒想到針完有感輕鬆許多,反而比拉腰好幾次進步更多......
其他也有顳顎關節疼痛、剛車禍完頸部甩鞭症候群都可以蠻有感的,後續再看該次進步的幅度,來預估後續來要幾次治療。

以上都是個案,雖偶有佳作
但其實最重要的還是看患者筋膜質地如何:是否有活性、可滑移、富有彈性緩衝空間?
如同老師2020年《由技慕道》那場演講中
比喻病人如同雕刻大衛像的素材,你要知道你拿到的是什麼素材?
知根知底才能根據其結構以及能量流通狀態
去安排合適的治療次第,設定合理的治療目標
當然還包括後續的運動衛教及功法鍛鍊等
全部合起來,方可謂是完整的治療。💯


#下一篇寫結構治療如何觸診評估

2024.07.28  週末進修-不知不覺執業已經到了可以取得指導醫師資格的年紀(咳🤐生日的週末黃金時光🎂只能拿來貢獻給師資培訓計畫了(淚🥹雖然在體系內承擔“教學總監”一職已經屆滿周年從去年八月的CR Orientation到七月底的手法課...
02/08/2024

2024.07.28 週末進修
-
不知不覺執業已經到了可以取得指導醫師資格的年紀(咳🤐
生日的週末黃金時光🎂
只能拿來貢獻給師資培訓計畫了(淚🥹

雖然在體系內承擔“教學總監”一職已經屆滿周年
從去年八月的CR Orientation
到七月底的手法課
慢慢的從原則概念釐清
直到縱橫軸手法的實作
手把手的探討,教學相長下
也有蠻多不錯的收穫(不時總 迸出,可以之後來紀錄一番)

(無聊查了一下發現總監的英文應該是用Director
所以教學CR要正名成"教學CD💽"😅😂

古有歐陽修「余生平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
最近我發現有兩種情境,會促發文思泉湧
是讓原本大腦裡頭本來模糊知道的概念,瞬間清晰透亮起來的高光時刻xdd
一是在帶學弟妹教學結構手法的時候
二則是剛放完假心靈得到充分休息的時候(例如上週剛放完兩天颱風假後特別有感

其一很好理解,就是想盡辦法要講得讓學弟妹聽懂
運用很多譬喻方式,嘗試把手下覺受跟腦中的藍圖描繪出來
如同很久以前粉專開篇首po貼文提及的「費曼技巧」(詳見2019.10.14文章)[*註1]
——:「如果無法把知識解釋的簡單、清楚、易懂,那就等於還沒完全理解知識」。
在講述、輸出的同時,也在考驗自己對理論熟悉度、邏輯的嚴謹度、以及知識體系的邊緣...
如同進修下午課程提到的『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 或俗稱"達克效應")[*註2(如附圖)]
要從愚昧之峰、絕望之谷、開悟之坡一路走過
自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達知道自己(手下)知道的篤定,繼續往永續高原的大師之路修煉
了解到自己的"邊緣"非常重要,可以進而了解所知的盲點何在?
我想不可能沒有人沒有盲點,所以專注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之上
努力耕耘直至透徹理解一門學科技術,是需要一輩子不停追求的「道」。

其二則是在說「發散思維」的重要性:
對應歐陽修的「三上」,國外學者也提出3B:Bed睡覺、Bath洗澡、Bus搭公車
當大腦呈放鬆、不定的思維狀態時,會激發較廣、多個不同區域的腦神經元
讓思緒在多點之間來回跳躍,天馬行空般的帶來"創意力"
進而跳脫慣性思維,用一個新的角度去思考、理解問題
如此也有機會在無意中,連結出腦區中「不知道自己知道」的概念
逐漸積累智慧,然後突破。

-

整天的的課程意外地充滿亮點(本以為是枯燥乏味的培訓xd
比如說「何謂有效的教學方法」?
答:對學生的學習真正產生影響、造成長期改變的教學技巧。
也有五隻猴子的故事,講述如何突破傳統窠臼與知識障⋯
還有:「老師為什麼要教傷科」?與「學生為什麼要學傷科」?
深層的探問或多或少燃起了以前至今仍存著、為數不多的教學熱忱⋯⋯
再來還有「米勒金字塔」:從底層的Knows知道、knows how知道怎麼做、
到shows how表現(表演)怎麼做、Does實際做
高度概括了從知識架構knowledge,銜接到臨床技術手法展現performance behavior的過程
像極了先前曾寫過的「系列文之貳點伍/論3W1H 與 入門靜態觸診的思惟觀養成」[註*3]:
有興趣的話可以慢慢往前滑來閱讀XD


其餘亮點族繁不及備載
總之是比想像中有趣的師資培訓計畫(笑

#承擔(鬼扯淡 畫虎斕
#CR金句
#進修
#費曼技巧

----------
[註*1]:
「如果我要等到完美才下筆,那我永遠寫不出一個字。」
https://www.facebook.com/Dr.MasterShih/posts/pfbid02fvzWRYrbdaMBNZ1TDgdJGUpuFTp8eU6abRX6B88y4RBoCjRAgtREpgZLCveMCDN4l
諾貝爾物理學家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曾說過:「如果無法把知識解釋的簡單、清楚、易懂,那就等於還沒完全理解知識」。
而現代版的費曼技巧,是由Scott. Young所提出,大意是「用簡單的語言,如透過舉例、比喻、或說故事的方式,將複雜的知識、概念講解給還不懂的人,例如小孩子。」
而可不是這樣就結束了,事後得將講述的脈絡記錄下來,並回顧講的不通暢的地方,那即是你知識理解的"邊緣"。
「因為你不知道"X"的存在,所以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X”。」
當你了解到自己還有不知道、不明瞭的地方,你便可以清晰判斷自己目前理解該知識到什麼程度,這種學習方法對"透徹"理解一門學問有很大的幫助。
[*註2(如附圖)]:
認知偏誤 — 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
https://medium.com/vincent-chen/認知偏誤-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effect-d7cef7cf9eed
[註*3]:
系列文之貳點伍/論3W1H 與 入門靜態觸診的思惟觀養成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43740227044814&id=109977817087722

⚠️[門診時間異動]⚠️因受颱風影響依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公告台北市停止上班上課今日指筌下午診、夜診休診一天已預約患者已請助理聯絡通知。如有不便,盡請見諒🙏⏰如有急需安排就近預約,歡迎用診所Line詢問助理、或是私訊粉專小編協助您🤗🫶#凱米颱風...
24/07/2024

⚠️[門診時間異動]⚠️

因受颱風影響
依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公告
台北市停止上班上課

今日指筌下午診、夜診休診一天
已預約患者已請助理聯絡通知。
如有不便,盡請見諒🙏

⏰如有急需安排就近預約,歡迎用診所Line詢問助理、或是私訊粉專小編協助您🤗🫶

#凱米颱風來襲注意人身安全

颱風來襲,7/24(三)休診一天

[門診時間異動]📢‼️適逢清明連假期間,4/4(四)-4/6(六)師大昌盛堂與松江昌盛堂門診時段皆休診唷!更多醫藥新知以及門診時間資訊,歡迎追蹤以下官方粉專~👀昌盛堂中醫診所 指筌中醫診所
04/04/2024

[門診時間異動]
📢‼️
適逢清明連假期間,4/4(四)-4/6(六)師大昌盛堂與松江昌盛堂門診時段皆休診唷!

更多醫藥新知以及門診時間資訊,歡迎追蹤以下官方粉專~👀
昌盛堂中醫診所
指筌中醫診所

自從去年八月底擔任體系內教學總醫師以來不知不覺已經過了八個月一般的教學醫院中醫部裡面的總醫師(CR)通常是住院醫師第三年(R3)所以感覺好像其實是明升暗降了xd😅不過好在感謝我們總院長 中醫師劉佳祐  開了金口賜名「 #教學總監」從此多了一...
31/03/2024

自從去年八月底擔任體系內教學總醫師以來
不知不覺已經過了八個月
一般的教學醫院中醫部裡面的總醫師(CR)
通常是住院醫師第三年(R3)
所以感覺好像其實是明升暗降了xd😅
不過好在感謝我們總院長 中醫師劉佳祐 開了金口賜名「 #教學總監」
從此多了一個十分拉風的頭銜😎——
“昌盛堂暨指筌主訓診所體系 教學總監”
聽起來比教學CR更牛了千百倍不止呢💯🤭

從第一堂的CR orientation開始
講述了結構治療的總相以及思惟觀
諸如覺知、傳導、流動此三大特性
還有縱橫前後軸、皮筋骨連線、中軸與勢、可不可動、張力追尋、以及定性定量...等最常出現的關鍵字
(感覺可以比擬一張以前很有名的內經關鍵字一覽圖,依出現頻率來決定字體大小圍繞作圖🤔)

之後的每一個月一堂手法練習
把二十四式手法慢慢帶教
從縱軸皮連線起手式入門
介紹了就我所知、一路演進而來的四種版本
嘗試解構其動作設計理念
期間也因所帶的6.7位PGY涉略結構治療的程度不同,有的上過手法,有的上過針法,有的完全沒學過,也有學過十分早期手法的(通常戲稱1.0手法)
是故因材施教
每每嘗試不同的教法
想想也覺得有趣。

說來有點好笑
不過我可以這樣用不同的切入角度侃侃而談
或許是因為我可謂是一個「自學專業戶」
跟老師以前提過的『學習專業戶』還是不同的
在直接跟老師拜師學藝之前
很多跟結構相關的傷科手法、知識
都是靠自己從網路(以前還在無名小站收集文章)、拜託學過的學長回學校帶讀書會、或是聽演講(從中國醫藥大學聽到慈濟醫院)、還包括跟診得來
因不喜(也缺少機會)直接問老師問題獲得“正確”答案
很多疑惑其實是放在心底轉阿轉
再加上經過不斷提出假設、邏輯推衍、實戰操作、直到驗證假說
所以才練就(?)一身的各種參數以及double-check的方法
雖然用參數系統來思考並非理解生命實相的最好方式
但只要不違背對本質追求的初衷
那我想其應不失為一個模糊逼近的好方法。

岔題了一些
其實只是想到當初2.0到2.0plus+的手法版本
還是當初在中國醫大聽演講學的呢!
這才有感而發。

而教學至今已逾半年
嘗試提出一些總結:
如起手式如何教更好?
只教大原則好呢還是鉅細靡遺的細節轟炸?
要是我來開課會想怎麼進行?
假設分成三個階段Level 1、2、3要各教什麼才會有循序漸進、由基礎入臨床、宏觀入微細的收穫?..

還有好多想法
就待時間讓其慢慢萌芽、發酵吧!
更多教學現場的突發奇想、細節與趣事,留待日後慢慢分享。

---2024.03.30,寫於老師台中慈濟演講前
(註:課前收到演講投影片大綱,這可是第一次老師上課有slides,感覺明天可以不虛此行,遂書文誌之。)

28/02/2024

[門診時間異動]
今天二二八和平紀念日診所休診,原周三指筌午晚診暫停乙次,有種忙裡偷閒的感覺🤭👻

雖然大部分針傷處置是採半預約制,但還是公告一下,避免大家白跑一趟😅🙏

📢另外下週三月週一到週四(3/4~7)師大昌盛堂與士林指筌門診皆請假停診,若有需要的朋友可到松江其他未休診時段唷‼️:)

2024.02.16 縱軸第三式細節解析。上一篇文介紹了關於縱軸第三式(https://www.facebook.com/Dr.MasterShih/posts/pfbid0EGh4x1qbuVm4pftKwd1fy66ywxFwtSXPV...
16/02/2024

2024.02.16 縱軸第三式細節解析

上一篇文介紹了關於縱軸第三式
https://www.facebook.com/Dr.MasterShih/posts/pfbid0EGh4x1qbuVm4pftKwd1fy66ywxFwtSXPV2gEXvtjZwYE3XCYyVkEo2LyPUwixZ2sl)
這應該是近半年點閱率最好的文章(因為都沒有新文章😅🤭
一直都還欠著大家一篇文章
就是要來聊,平常在診間
是怎麼用更白話的方式去講給患者聽懂
其中,有一些“眉角”是值得仔細探討
並公開分享、拋磚引玉的——
一方面讓大家練習這個動作練得更好、更精準
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門診治療時的效率(笑)

比如說最常用的起手式「解表針法」 (*圖一)
以及「縱橫軸皮連線」的手法 (*圖二)
都是從「縱軸第三式」衍生而出的加料版本 (*圖三)
如果操作時患者動作配合的越好
醫者不需花額外精神力氣去關照患者擺位
更能好好的引動筋骨精準對位、還原。

-------分隔線-------
[白話細節解析]
- 1. #姿勢:坐姿,椅子高度為剛好坐下來的時候,腳踝、膝蓋、大腿都是90度。

一開始我會請患者坐在病床上,自然腰到大腿、及膝蓋都呈90度
當然這是偷懶的方法,因為有的床會太軟沒有支撐性
還有腳沒有落地,有些人重心容易不穩
因此要最好還是找一張可以調節高低的升降椅來練習。
所以最後會濃縮成以下口訣:
坐時,正坐垂足呈90度,雙腳與肩同寬,雙手掌心朝上,置於大腿中央。
(註:掌心朝上如通諸多靜坐冥想法門,是最能使雙肩自然鬆、落。)

- 2. #目的:讓脊柱動開,有解開上段的肋骨。
白話來說會簡稱縱軸第三式為「脊椎操」
現代人久坐、用電腦伏案工作
上胸椎以及頸椎容易緊繃
也很少有運動能夠真正去活動到“整條脊椎”
所以老師此動作的設計原理
在於確實地將整條脊椎從下到上
一節、一節的彎曲“凹”到底,再挺直起來“凸”到底
讓深層脊椎在凹、凸之間延展,開始有活動的能力
當可動性有了之後,深層循環流通
筋膜的彈性便在其中逐漸長養。
(註:肌肉用力繃到最硬,與完全不出力放到最鬆軟,中間軟硬幅度的落差即所謂彈性!)

且當以坐骨為底座,在將脊柱一節節升、降的過程中
下段肋骨腸骨、胸鎖肩帶橫軸的張力交會處
方能慢慢“游離”開來
並在胸椎一節、一節陷進去後
達到上段肋骨開解的目的。
(註:游離一詞,出自專精於運醫的大學長前輩,依敝人的體會來說,與所謂分離、解離(重建)不同,著重在脊柱的動態,能脫離從四肢末端而來的張力牽扯。)

- 3. #過程:所有的動作都是從最下面的屁股先動,然後肚子動,動完最後才動頭,依次序垮下來,垮到頭不得不低才低頭;再由屁股挺起來,到肚子、胸椎都挺進去後,才抬頭。
習慣上會將身體脊椎的動作拆分為「5+1」段
在門診現場指導做動作時
會用手搭在病人身後脊椎處
依次點在1. 骨盆、2. 腰、3. 背、4. 胸口(後)、與5. 肩膀的高度
帶領其一段、一段慢慢動開
每一段的幅度不用大,需留有餘裕
如同我的老師曾說過:「留白,方能氣韻生動」 *(附註1)
至今仍令我印象深刻。

而在留空之際,也要確實啟動每一段
並保持一段與一段之間的連續動態
直到頸、胸椎(脖子肩膀)交界處無法再有動作時
方能抬頭/低頭
也就是老師所謂「頭不得不低才低頭」、「胸椎都挺進去才抬頭」
如此才能確保每一段、甚至每一節脊椎都有被活動到。

而低頭、抬頭要達到的角度通常一開始會略有不同
因為經驗上來說大部分人都是低頭族
所以頭跟頸椎之間,常會嵌頓在過低的骨位
導致抬頭沒辦法抬到足夠高
抬太高反而沒辦法順暢的帶動整條脊椎。

總的來講是以「頸、胸椎交界處的筋膜平整」為所依
低頭不能摸到明顯大椎穴處的脊椎棘突稜角
抬頭不能反折到有後頸的摺痕出現——類似於“富貴包”的橫紋 *(附註2)
所以不管低頭、抬頭
皆以最後用手輕輕滑動該處皮膚
皮下都還能有滑移的緩衝空間為度。

(註:若要更精確,低頭一般不會超過45度角,抬頭則視個人脊椎軟硬程度,通常剛開始都只有20-30度角;身體上有彈性、或動作控制能力良好者,活動幾次縱軸第三式後,可達40多度,最多也不會超過45度角。)
(註:除了抬頭低頭外,比較多人做不好的,通常是骨盆垮不下去,無法單獨分開作動,常見到整個中下背直接往後倒的,這時會請患者想像骨盆是一個水盆,試著向前或是向後的將盆裡的水倒出;或聽到我們院長劉醫師說要想像『歪腰歪腰我是一支香蕉🍌』XD;不然也可以想像成香奈兒的雙Clogo,讓脊椎正反兩面凹挺。)

- 4. #時間:可以反覆一直做,鬆鬆的做。做十分鐘、二十分鐘都無所謂。
如果一天只能擠出一個時間練功
我通常會請患者在睡前洗完澡
身體還暖暖、熱熱的時候做縱軸第三式
這時筋膜通常是最放鬆的、正合適關照己身
花個三、五分鐘,將一整天累積的疲勞透過練功的方式去釋放
那是最好不過了。

基於之前去演講、以及日常門診的經驗上
如果在有我的手貼在後背脊椎處,一段、一段的指導動作姿勢
通常大約在帶動個兩、三個回合之後
可以開始感覺到身體筋膜有明顯的「鬆化」(註:敝人慣用詞,意即鬆開、軟化)
所以我通常會建議縱軸第三式的動作
只要每天反覆、連續做三分鐘
重點應不放在單次時長,而在堅持——
若「每晚」都能撥三分鐘跟身體對話,我想這樣應該就很足夠了。

多的話當然要繼續做到老師所說十幾二十分鐘也都無所謂
常常遇到很認真的患者說回家都做好幾十分鐘
內心都是十分佩服的。
其實,只要動作正確,質、量並重
如此日進有功,方能把功法給真正練進去!

5. #重點:重心一直都是垂直在脊柱中間、落在坐骨上面,等於是垂直的往上升、往下降。
整體動作要點如前述幾點綜合
即將整條脊椎一節節的凹彎/凸挺到底
使椎體間確實可動,深層循環得以重新敷布流通
而此處重點著墨在於動作的「支點」上。

這部分牽扯到動作設計的理念之根本
如示範影片逐字稿中所示
當重心往前移動太多,背會容易卡住,胸椎無法完全陷進去
往後移動太多,肚子就容易用力,使腹背肌肉滯住,骨盆便無法完全鬆(腰)落(胯)、陷入“弧”裡面
故重心一直落在正在作動的該段脊柱中間、穩穩放在坐骨上
有點順著地吸引力、與之平行的意味
方能如第二點〈目的〉中,談論到“游離”一詞時所說
將來自脊柱以外(縱、橫軸遠端)的張力干擾去除
在一個張力相對獨立的小系統中,重新建構椎體的動態與排列。

曾有患者提到過
縱軸第三式跟瑜伽的「貓牛式🐱🐮」很像 (*圖四)
同樣都是正反兩面向伸展脊椎
只是差在一個是坐姿、另一個是四足跪姿(脊椎走向垂直地心引力)
兩者並無孰優孰劣
我會說都可以做,選你比較會持續做下去的
只源於對身體想法的出發點不同
想要達到的目的也非一致
才會設計出相異的動作。
(註:本式重點著重在最大化鬆解整條脊柱的動態,以此為所依,去重排骨盆、下段肋骨、胸廓肩帶、上段肋骨間的關係。)
(註:老師曾比喻過,脊柱垂直的上升、下降,跟肋骨胸廓之間的動態關係,就像拉傳統可伸縮折疊的紙燈籠 (*圖五),輕輕一引其中央的主心骨,整個立體桶狀結構就被提起、撐開;輕輕一放,又陷入原本的架構弧度裡。)

- 6. #NG:所有的動作,牙齒都不可以咬著🤐🦷;不要配合呼吸,自然呼吸即可。
不管是在做縱軸第三式的練習
還是我們其他手法的操作時
如果牙齒咬住,不管有意無意(通常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下意識一直緊咬)
都會鎖死顳顎關節,進而滯住高位頸椎的動態
再加上憋氣,肋間肌與橫隔膜受限
都不利於整體結構的鬆動。
(註:可想像成一動周身動的相反狀態,一滯而周身皆滯。)

一般稱此種狀態為「代償」
常見的代償模式諸如咬牙切齒、縮脖子、聳肩、憋氣等
多出現在人體面對壓力時的自然表現。
在王偉全醫師的著作《疼痛先醫腦》一書中(p.36): (*圖六)
找到深層核心的情緒的章節
統整了以下六大類別——
大腦 顳顎關節 橫隔膜 腸道 骨盆底肌 疤痕
一般我在演講習慣講5+1種(*圖七)
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有疤痕(但其實也不少見就是

當短期的壓力來臨時
暫時的代償,可以幫助人體承受更大的負荷
以利調動更多精神氣力去度過難關
君不見各種中國成語字詞
如硬著頭皮、咬緊牙關、屏氣凝神、大氣不敢吐一口
莫不在形容此等狀態
是屬於生理上的自我防衛機轉
但是當長期壓力無法解除時
這種代償機制便會開始影響到人體正常的動作模式
進而引起全身力學與結構的失衡。

。。。
行文至此終告一段落
細節不知不覺寫了很多
或仍有闕漏不足之處
歡迎留言提出討論🫠🥹😎

_____
附註一:
日記一則
就傷科手法而言,治病有兩個階段,一個是疏通,一個是濡養。疏通容易理解,濡養則困難一些。濡養有兩個條件,一個是組織間共振的協調,一個是組織間的留白。跟書畫一樣,留白才能氣韻生動。
林兩傳2017.3.6

附註二:資料出自Heho健康
現代人長時間使用手機、電腦,長久下來脖子後面腫起凸出一塊,被稱作為「富貴包」。富貴包除了讓人肩頸痠痛外,長期壓迫也可能出現手麻、胸悶等症狀,物理治療師說:「症狀初期時很多民眾都不自覺,其實有個簡單判斷方式,當脖子後面出現一條很深的橫線時,就該警覺姿勢不良,再不改善有較高的機會出現富貴包。(*圖八)」

【門診時間異動】:1. 中秋節🌕🥮🍐連假9/29~9/30診所休診,昌盛堂週五、週六門診暫停一次。2. 國慶🇹🇼連假10/7~10/10期間,除10/9(一)師大昌盛堂彈性放假,休診一天,下午門診休診之外,松江昌盛堂週五週六、士林指筌週二上...
28/09/2023

【門診時間異動】:
1. 中秋節🌕🥮🍐連假9/29~9/30診所休診,昌盛堂週五、週六門診暫停一次。

2. 國慶🇹🇼連假10/7~10/10期間,除10/9(一)師大昌盛堂彈性放假,休診一天,下午門診休診之外,松江昌盛堂週五週六、士林指筌週二上午門診時間正常❗️

2023.09.23 武陵高中音樂班演講。前天的補班日,難得有空的週六上午受邀到桃園武陵高中音樂班演講接續之前三所大學音樂系、以及一所高中音樂班的講題繼續精簡內容,並跳脫「結構本位」的思考連結更多跟身體使用的原則以期能更貼近音樂演奏人的語言...
25/09/2023

2023.09.23 武陵高中音樂班演講

前天的補班日,難得有空的週六上午
受邀到桃園武陵高中音樂班演講
接續之前三所大學音樂系、以及一所高中音樂班的講題
繼續精簡內容,並跳脫「結構本位」的思考
連結更多跟身體使用的原則
以期能更貼近音樂演奏人的語言。

私以為這次演講在某些內容上的陳述
比過往幾場演講還要來的精準
也更切合之前與師大音樂系老師一起訂下的講題——
“透過身體結構的了解來尋找最佳演奏施力方式”

本想多寫些什麼的⋯⋯
比如說其中一張「《太極拳十要》乃學練之綱」
對『上下相隨』、『內外相合』講得比之前具體
實乃最近來行醫經驗累積、綜合
對外在結構、與內在功能相關聯的體會愈來愈深之故。
不過怕自己不小心寫太多長篇大論生不出來
所以就先借用超級迅速、有效率👍💪
而且把該有的重點精華都寫出來的武陵音樂班粉專貼文🎼
聊以分享、記之。

#結構治療
#音樂系音樂班演講
#結構和功能一定互相關連
#先不說了還要繼續努力生縱軸第三式細節解析呢...
#寫文太慢積欠了好多篇🥹🫠

2023.08.18 縱軸第三式。在日常門診治療到一個段落結構大致還原、恢復到可動後基本上都會請患者回家做鍛鍊的功法依著對的架構,帶動身體骨架筋膜動態以維持住身體良好的流動性並從其中長養彈性。一般都會請病人回去估狗搜尋「縱軸三式」找到我們老...
18/08/2023

2023.08.18 縱軸第三式

在日常門診治療到一個段落
結構大致還原、恢復到可動後
基本上都會請患者回家做鍛鍊的功法
依著對的架構,帶動身體骨架筋膜動態
以維持住身體良好的流動性
並從其中長養彈性。

一般都會請病人回去估狗搜尋「縱軸三式」
找到我們老師的部落格:〈林氏結構治療〉
搜尋頁面截圖如附圖
通常第一個就是我們老師的網站
如果偷懶的可以點以下連結🤗
(傳送門:https://drlinweb.blogspot.com/2019/06/blog-post_4.html

文章裡頭有六個鍛鍊的功法
分為「縱軸三式」與「橫軸三式」
入門的第一個動作,我會推薦做縱軸第三式
不同於縱軸第一式練督脈(鬆開後側脊柱)、第二式練任脈(鬆開前側腹腔)
第三式則是前後一體的鬆開脊柱,並動開上段肋骨
有助於整條脊椎的鬆動
包括現代人最容易緊繃的上胸椎以及頸椎!

通常我會在門診用簡單白話文帶患者做一遍
然後請他們回去看著影片、聽著老師的旁白反覆的做
會更有感覺。

簡單將重點摘錄✍️:
[縱軸三式的第三式]
1️⃣姿勢:坐姿,椅子高度為剛好坐下來的時候,腳踝、膝蓋、大腿都是90度。
2️⃣目的:讓脊柱動開,解開上段的肋骨。
3️⃣過程:所有的動作都是從最下面的屁股先動,然後肚子動,動完最後才動頭,依次序垮下來,垮到頭不得不低才低頭;再由屁股挺起來,到肚子、胸椎都挺進去後,才抬頭。
4️⃣時間:可以反覆一直做,鬆鬆的做。做十分鐘、二十分鐘都無所謂。
5️⃣重點:重心一直都是垂直在脊柱中間、落在坐骨上面,等於是垂直的往上升、往下降。
🚫NG:所有的動作,牙齒都不可以咬著;不要配合呼吸,自然呼吸即可。

花了一些時間打了逐字稿附在文末
欲知更詳細的講解,可以搭配下方原汁原味講稿服用影片😎

下一篇再獨立講述一些動作的細節解析好了
畢竟很多臨床治療的動作,都是由縱軸第三式衍生出去的~!

-------分隔線-------
(正面)
現在是縱軸三式的第三式,這主要是在讓脊柱動開,還有解開上段的肋骨。只有這個動作可以解開上段的肋骨。
好,所有的動作呢,牙齒都不可以咬著,然後呢,不要配合呼吸。因為呼吸的時候,我們肋骨會一起開闔,肋骨一起開闔、肋骨會妨礙脊柱的動態,所以自然呼吸就好齁,不要刻意的去配合呼吸。
所有的動作呢,都是從屁股先動,然後肚子動,動完最後才動頭。
然後動作是這樣⋯好,開始垮下去⋯從屁股先動,屁股動完以後,肚子垮下去、垮下去⋯垮到不得⋯頭不得不低的時候,頭才跟著垮下去。
這時候重心呢,不可以往前、也不可以往後移,重心一直落在⋯⋯不可以往後也不可以往前齁,重心一直落在坐骨上面,等於是垂直的往上升、跟往下降。
好現在升起來是屁股先移⋯⋯移完再肚子⋯⋯肚子進去了以後,脊柱⋯進去、進去、進去到頭不得不抬的時候,頭才抬起來⋯⋯牙齒不可以咬著⋯最後才動頭。
好,來垮下去,屁股先動⋯動完肚子垮下去⋯來,垮下去,最後齁,頭才低下來⋯。
這可以反覆一直做齁,鬆鬆的做。可以做十分鐘、二十分鐘都無所謂。
好⋯升上來⋯最後升上來⋯⋯好。(End)

(側面)
椅子的高度呢,要剛好坐下來的時候,腳踝、膝蓋、大腿都差不多是90度的齁。因為如果⋯⋯一般椅子太高、如果椅子太高的話,欸那個⋯大腿的肌肉會卡住骨盤,脊柱就沒有辦法完全動開,所以呢,椅子的高度要剛好坐下來,膝蓋是垂直的。
好,現在開始呢,從肚子先(x)⋯屁股(o)先動,垮⋯垮下來⋯腰垮下來⋯,最後頭才垮下來。齁好,這樣重心⋯等一下⋯重心是在中間,不可以往後移,不可以⋯垮下去不可以往(後移)⋯這樣背就用力了齁,好,重心移回來中間,齁這樣子背才是整個⋯背與肚子的肌肉是鬆的。
挺起來,屁股先動,挺⋯挺⋯挺⋯挺到頭不得不抬的時候,胸部⋯胸椎完全卡進去以後,然後頭才抬起來。齁好,胸椎完全進去,這時候不可以⋯重心⋯起來的時候不可以往前移,往前移背就卡住了,齁,所以重心一直都是垂直在脊柱中間的。
好,垮下來⋯⋯垮、垮下來⋯頭不得不低的時候,頭才低下來。屁股先動,動完肚子,肚子最後⋯胸椎動開以後,頭才開始動齁。
然後升上去⋯升⋯屁股動⋯頭不可以抬喔⋯齁,升、升上去,胸椎一節一節卡進去以後,最後頭才抬起來齁。
不可以配合呼吸,否則會妨礙脊柱的動態齁,好。(End)

#結構治療
#縱軸三式
#橫軸三式

Address

士林區德行西路102號
Taipei
102

Opening Hours

Monday 13:30 - 17:00
Tuesday 09:30 - 12:30
Wednesday 14:00 - 17:30
18:00 - 21:30
Thursday 13:30 - 17:00
Friday 14:00 - 17:30
18:00 - 21:30
Saturday 14:00 - 17:30

Website

https://www.flourishtcm.com.tw/doctor/%e6%96%bd%e5%a0%af%e9%88%9e-%e4%b8%ad%e9%86%ab%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施堯鈞.中西醫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