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9/2024
2024.09
(寫給初診的就醫指南:結構治療原則概述 與 觸診評估想法)
。
續上篇貼文
近期因為門診預約方式調整
取消原本10分鐘的治療模式
以縮短約診間距,釋出更多治療名額
再加上感謝老病患持續推介,來診的初診明顯增加
來寫一些大方向幫助新朋友們認識「結構治療」的理念。
⋯⋯
結構治療最具特色的概念
是將人體分為三大軸線系統:#縱軸、#橫軸、#前後軸
作為開啟治療前的判斷患者問題的主要依據
當身體出現長期、且無法自己修復的病痛
且經一般常規治療無法恢復
我們會認為是並非單一肌肉、單一關節出了問題
而是整個結構系統都出現問題
因為結構跟與功能息息相關
異常的結構張力牽扯,會影響內臟生理機能的正常運作
所以前來求診患者指出不適主訴的位置時
結構治療醫師們一次看待的,至少都是一個軸線系統
更經驗老道的,會一次檢查完三個系統
描繪出整個身體的張力走向與分佈的藍圖
以決定治療的先後次第順序。
而檢查的手段有「#望診」與「#觸診」
各自還可以再細分成 #靜態、以及 #動態 下的檢查。
靜態意指醫師操作,病人不主動活動;動態則是病人主/被動活動配合。
望診可能在你走進診間的同時,
醫師就在同步觀察你的氣色、軀幹肢體排列連貫度、走路步態等情形
再到坐下來以後,仔細問診完之後
就會進入觸診的環節。
一般會圍繞著不適的病位區域開始
靜態下的觸診,會拖著該處皮膚、輕輕滑動
檢查其「可動性」,是否上下、左右平均滑順,有無偏移轉折?
用意是判斷深淺層的張力有無對位?
當皮膚與皮下筋膜無法順暢滑動時
也就是觸診「骨錯縫筋出槽」時俗稱的「打手感」
代表下方筋膜肌肉與骨頭關節的排列有所旋轉、扭曲
可依此來向近心端、遠心端一路觸診過去
進一步追尋張力異常來源的方向為何?
過程中或會搭配左右輕輕橫向旋動某一段肢體
觀察軸線有無從表到裡,呈現「同心圓」狀的排列?⋯。
完成後再配合下一步的動態觸診
透過局部關節的屈伸、旋轉、活動到極限
比對患側與健側的關節活動度,確認異常張力牽扯的範圍
一般沒辦法自己好的問題,都有跨關節的張力卡著
更甚至是跨系統的結構張力牽拉鎖住,限制身體還原
所以通常橫軸會活動肩、肘、腕、指的關節
縱軸會檢查髖、膝、踝、趾的關節
再與前後軸的胸廓、肋排、脊椎、骨盆腔、腹腔的張力做連動性的動態診斷
最常見應是從背後推動脊柱,看胸椎、腰椎關節能否一節一節可動、陷入弧內
再來則是前後的鎖骨、肩胛骨能否在體壁上對滑?
(腸骨下肋能否前後輕輕搖晃?左右側倒能否陷入?
以及後軸的盆腔、尾椎張力,與前軸腹腔、恥骨鼠蹊周邊可不可動?
或也還有嘗試挪正不對的筋骨,去更進一步尋找確切的張力來源⋯等等。
整個流程都做完後
醫師會在腦中3D呈現患者整個人三個軸線的藍圖
反覆沙盤推演後再決定如何下手:
要先調哪一個軸線才能解開異常的張力?
如何依次第還原結構,而不是只是讓症狀消除而已?
依此去配置短期、中期、以及長期治療目標
方能達到結構治療醫師心目中,最完美的治療。
。
以上
說起來也有點像《黃帝內經》提到有關三部九候的遍身診脈法
只是結構治療是以張力為依歸而全身觸診而已。
偏題了,下一篇繼續整理最重要的回家鍛鍊功課給初診看
也就是之前寫的「縱軸第三式」!
#沒寫很多篇文但是臨時要找給病人看都找不到
#下一篇寫起來看能不能置頂
#圖文不符之中秋佳節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