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關係與界限-許瑞紋臨床心理師

自己、關係與界限-許瑞紋臨床心理師 我是許瑞紋臨床心理師,
我想分享在治療中、在關係中、在閱讀中,以及生活中的任何觸動與連結

【󠀠心理治療教我的事—去感受情緒!】󠀠󠀠󠀠󠀠󠀠為什麼要去感受情緒?    情緒,是內在自己的真實存在。有了情緒,才知道自己現在是不舒服,不再委屈自己,有了感覺,才區分這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別人的決定。󠀠 【如何去感受情緒?】󠀠1. 找一首歌或...
09/10/2025

【󠀠心理治療教我的事—去感受情緒!】
󠀠

󠀠󠀠󠀠
󠀠為什麼要去感受情緒?
情緒,是內在自己的真實存在。有了情緒,才知道自己現在是不舒服,不再委屈自己,有了感覺,才區分這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別人的決定。

󠀠
【如何去感受情緒?】
󠀠
1. 找一首歌或電影片段,讓自己有情緒
我自己只要在談到親情時,眼淚總是停不下來。蘇打綠的「小時候」,就是我必哭的歌曲,我會試著不要忍住,讓自己好好流淚。你可以找觸動自己的主題,是難過、思念,放開心,讓自己更靠近一點感覺。
󠀠
2. 練習「正念」
更精確的說法是觀察自己身體,從專注身體的感覺來感受情緒,是肌肉緊繃、胸口重重的、雙手顫抖、心跳加速,或是鬆了一口氣、感覺我自由了。這些都是情緒的具體表現
󠀠󠀠
3. 練習停下來問自己「現在是什麼心情」
刻意地問自己,現在是什麼心情?開心、緊張、難過或生氣,把這些找出來。

4. 選擇舒服的關係
你跟這個人相處時是放鬆的、自在的,可以放心哭,也可以不用管他的心情,這就是舒服的關係。
󠀠
󠀠
情緒不是軟弱的象徵,而是我們與自己連結、理解內在需要的入口。試試看,去感受情緒吧!

#許瑞紋臨床心理師
#心理治療
#心理師

心理治療教我的事—你在講或分析情緒嗎?󠀠󠀠在心理治療中,會發現很多人們以為自己在表達情緒,其實只是在「講」情緒或「分析」情緒,不是在「感受」情緒,去理解和分析情緒,是一種理智化情緒(Intellectualization)和情緒隔離 (em...
24/09/2025

心理治療教我的事—你在講或分析情緒嗎?
󠀠
󠀠
在心理治療中,
會發現很多人們以為自己在表達情緒,
其實只是在「講」情緒或「分析」情緒,
不是在「感受」情緒,
去理解和分析情緒,是一種理智化情緒(Intellectualization)和情緒隔離 (emotionally detached),
人們會平靜地說「我很難過」
或者「是什麼原因讓我很難過」
這其實是在心理治療時很常出現的情況。
過去的成長經驗中,
因為長期被情感忽略和過度控制,
情緒被認為是不應該的,
情緒是你不熟悉的,
這樣,情緒對你而言就是不容易觸碰和感受的。
󠀠
󠀠
【如何辨識我們只是在講情緒?】
我們總是用「問題解決」看心情感覺,
例如:面對分手,你不斷地想為什麼會這樣?下一次要怎麼做?
忽略了其實你是很難過的、是捨不得或覺得孤單的。
你是這樣的人嗎?分析情緒的人容易出現下列情況:
1. 一直想找到原因
「我不知道為什麼我要這樣感覺?
是因為我太累?還是太晚睡?」
「我列了五個原因來分析我的感覺」
󠀠
2. 強烈懷疑與擔心情緒
「有感覺是不對阿!我不能讓自己這麼脆弱」
「一直難過下去,會不會停不下來」
󠀠
3. 可以講出來情緒,但沒有情緒
即使說出「我很難過」,心裡卻是空空的,很平靜沒有感覺
󠀠
4. 不斷地講事情經過
你總是持續說明事情細節與經過,誰說了什麼和做了什麼,接著發生了什麼,仔細檢視每個環節和別人的反應,但少了情感流動。

情緒,很抽象也很難預測,容易讓自己沒有掌控感,
「分析情緒」的現象是很不容易被自己發現,
只有自己願意停下來,就有可能往感受情緒更靠近一些,
接下來,我會來談談如何停留和感受情緒。

參考與引用資料:
1. https://healtreatmentcenters.com/mental-health/signs-youre-intellectualizing-instead-of-feeling-your-feelings/
2. https://www.verywellmind.com/what-is-emotional-detachment-5121166

Emotional detachment involves feeling disengaged from other people. It can be a voluntary behavior or a symptom of a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心理治療的感觸】󠀠󠀠家,不是你出生的地方;家,是你不再想逃離的地方。󠀠                                                                        ~ 納吉布·馬哈福茲 ~...
12/08/2025

【心理治療的感觸】
󠀠
󠀠
家,不是你出生的地方;家,是你不再想逃離的地方。
󠀠
~ 納吉布·馬哈福茲 ~

󠀠
󠀠
“Home is not where you are born; home is where all your attempts to escape cease.”
󠀠
― Naguib Mahfouz

#許瑞紋臨床心理師
#心理治療
#家

心理治療教我的事—能離開才能投入󠀠󠀠「治療者把是否繼續治療留給家庭來決定。否則,家庭中的父母親會覺得我們就像他們的父母親一樣—渴望佔有。唯有在確定自己可以輕易脫身,一般人才會完全投入治療中。」                        ...
03/03/2025

心理治療教我的事—能離開才能投入
󠀠
󠀠
「治療者把是否繼續治療留給家庭來決定。否則,家庭中的父母親會覺得我們就像他們的父母親一樣—渴望佔有。唯有在確定自己可以輕易脫身,一般人才會完全投入治療中。」
引自~熱鍋上的家庭~
󠀠
󠀠

同樣的提醒也適用在個別心理治療中。
成為行動心理師之後,
每一位個案的來來去去總是在我心裡留下一些足跡或者困惑,
「我還能做些什麼呢?」
󠀠
在這本家族治療經典書中,
看到這段內容大大地提醒我:
個案在治療中的自主性才是關鍵。
󠀠󠀠󠀠
心理治療中,
足夠深度和厚度的關係才能造成改變,
󠀠
個案擁有可以決定留在治療中,
或者有選擇可以結束治療,
最終能決定留下來,
這才是能投入治療關係的關鍵。

心理師對個案的去留要維持開放的態度,
避免重演個案過去困境的控制者與指導者,
唯有提供非控制和足夠安全感的環境,
讓個案在其中被理解與被滋養著,
才是個案願意投入與改變的關鍵。

#心理治療教我的事
#熱鍋上的家庭
#許瑞紋臨床心理師

新年快樂!願2024年那些痛苦、失落和喜悅,能夠成為自己接受的一部分,在2025年有不一樣的自己。
31/12/2024

新年快樂!
願2024年那些痛苦、失落和喜悅,
能夠成為自己接受的一部分,
在2025年有不一樣的自己。

心理治療教我的事󠀠在治療過程中,有時會有不舒服的感覺,是因為當小小的自己被找出來了,而對四周感覺越來越鮮明,別人的壓迫就更明顯了,這不是退步,這是一種進步。
19/12/2024

心理治療教我的事

󠀠
在治療過程中,有時會有不舒服的感覺,是因為當小小的自己被找出來了,而對四周感覺越來越鮮明,別人的壓迫就更明顯了,這不是退步,這是一種進步。

【留下來的人】󠀠󠀠󠀠關於瓊瑤過世的討論,我不認同只有這個方式可以面對,更想知道到底心理層面發生了甚麼事,我如何能更多更深入的理解他們,也因此,我想理解這群留下來的人。󠀠在晚年的人生中,認識的親人朋友逐漸變少了,甚至過去電視的偶像也離開世界,...
09/12/2024

【留下來的人】
󠀠󠀠
󠀠
關於瓊瑤過世的討論,
我不認同只有這個方式可以面對,
更想知道到底心理層面發生了甚麼事,
我如何能更多更深入的理解他們,
也因此,我想理解這群留下來的人。
󠀠
在晚年的人生中,
認識的親人朋友逐漸變少了,
甚至過去電視的偶像也離開世界,
過往回憶只存在腦袋中,
每年參加的告別式遠高於婚禮,
進出醫院的次數逐漸增加,
他們是留下來的人,
也是被留下來的人,
是身體能力的衰退、心理的匱乏和人際關係的消失,
不斷面對四面八方的失去、失落與失望,
還有遠離人生巔峰時期的精采與關注。
從照顧和家庭支撐者成為被照顧者,
這一切伴隨來的是很深很深的孤獨感、無助與罪惡感,
許多留下來的人感到手足無措,甚至是絕望的。
󠀠
心理治療過程中會理解他們,
也會陪伴與聽他們訴說,
每一段生命故事豐富而有意義,
分享著生命故事的特別之處,
讓不同人之間仍有連結,彼此觸動。
󠀠
󠀠
圖文不符

對成績的期待?!󠀠󠀠󠀠󠀠又到了發考卷成績的時間,有的人很容易把考試成績高低和內在自己的價值綁在一起,這些人不單是父母而已,有時孩子也很容易把分數當成全部的自己表現,我會提醒自己,成績本身有意義在,但不是全部的價值,孩子有好多好棒的地方,我會...
13/11/2024

對成績的期待?!
󠀠󠀠
󠀠󠀠
又到了發考卷成績的時間,
有的人很容易把考試成績高低和內在自己的價值綁在一起,
這些人不單是父母而已,
有時孩子也很容易把分數當成全部的自己表現,
我會提醒自己,
成績本身有意義在,
但不是全部的價值,
孩子有好多好棒的地方,
我會記得好好稱讚他們這些特質。
󠀠
󠀠
成績不代表一切,
不代表成績不好不用管喔!
當國小中低年級總是不及格或倒數3名,
你需要看看孩子能力到底哪一方面需要協助。
󠀠
󠀠
真正困難的是,
陪孩子去面對成績不好的挫敗和痛苦,
他們內心有一塊是知道自己不好的,
然後又能讓孩子繼續面對之後的學習,
而且還不那麼討厭那一科,
這才是最挑戰的一部分。
󠀠
󠀠
成績不代表一切,
但有好成績也要記得給孩子稱讚。
讓孩子知道他們的努力是被在乎的,
很多父母這麼說:「我不在乎你成績,做你自己,你快樂開心就好」
好像給了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
對孩子沒有任何期待,
有一種危險是,
當孩子努力了沒有人看見或認同,
當孩子內心沒有別人希望的樣子時,
尤其是父母的期待,
他們心裡是空的,
心裡無法形成對自己的樣子,
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
󠀠
󠀠

在一路成長的過程中,
難免要面對自己平凡的那一面,
「如何接受自己是平凡的,又能夠喜歡自己」
才是最難的挑戰阿。

接住自己的情緒󠀠󠀠󠀠  󠀠 󠀠心理治療中,總是強調著覺察自己的內在感受,去理解、去體驗和去接住自己的情緒,可能是難過、憤怒、沮喪、煩悶與不安焦慮,但這些感覺實在太不舒服、太痛和太難以忍受了,往往我們只能描述情緒或說情緒,停在負面情緒的時間很...
05/11/2024

接住自己的情緒
󠀠󠀠󠀠
󠀠
󠀠
心理治療中,
總是強調著覺察自己的內在感受,
去理解、去體驗和去接住自己的情緒,
可能是難過、憤怒、沮喪、煩悶與不安焦慮,
但這些感覺實在太不舒服、太痛和太難以忍受了,
往往我們只能描述情緒或說情緒,
停在負面情緒的時間很短,
或是出現麻木、放空或忘記的結果。
󠀠
那到底怎麼接住並停在自己情緒中?
󠀠
讓自己停下手邊的事情。
去感覺一下自己的身體,
是感覺悶悶的、胸口重重的、很想大吼、心理開始亂亂的,
可以的話,
去回想當時的情境與事件經過,
清楚感受這些情緒,
我就是很難過、很生氣或是很不安,
這就自己的真實感覺。
󠀠
󠀠
自己有了感受感覺的能力,
這就是我應該要出現的感覺,
也能夠看到更多種的情緒,
這樣的悲傷也可能來自心理無助感,
因為憤怒、悲傷而感到內疚、羞愧,
慢慢可以停留久一點,
感覺情緒的能力就多一點,
對真實自己的感覺也會多一點。
󠀠
接納痛苦情緒不是放棄反抗,
不是放棄自己,
也不是一直在情緒中反芻!
󠀠
接納情緒是知道自己是痛苦的,
有痛苦的同時,也能為自己做其他的改變。

對於死亡:如何說再見對於死亡,我們永遠沒有準備好的時候,來臨時好像這一切是假的、沒發生過,常會有閃過的念頭是他還活著的想像,接著又回到現實了。可以準備的是,我是可以難過的,我也可以不那麼傷心,但我有時候不悲傷不代表我忘記他,能夠悲傷也表示自...
29/10/2024

對於死亡:如何說再見

對於死亡,我們永遠沒有準備好的時候,
來臨時好像這一切是假的、沒發生過,
常會有閃過的念頭是他還活著的想像,
接著又回到現實了。

可以準備的是,我是可以難過的,
我也可以不那麼傷心,
但我有時候不悲傷不代表我忘記他,
能夠悲傷也表示自己開始接受他的離開。

哀傷是許多的脆弱、痛苦、遺憾和愧咎感,
消化這些感覺需要時間,在這過程中,我們該怎麼說再見:

1.可以難過:讓痛苦、哀傷自然流露,不要壓抑哭泣或思念,可以寫封信給他,整理物品或照片,或者去曾經出遊的地方或餐廳,讓自己可以難過。

2.用儀式紀念:週年、冥誕、忌日等,都是允許自己悲傷來懷念他。

3.適時的放空:需要知道的是,悲傷難過不會一直下去,有時讓自己可以發呆放空,讓運轉的腦袋休息。

4.好好生活:規律的三餐和睡眠,有足夠的體力面對失落與哀傷。

5.需要時間:哀傷需要時間來好好面對的,不用急著太快走出來,也不用擔心悲傷消失了。

6.不需獨自悲傷:悲傷很沈重很巨大,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的,需要時找個人陪伴,或是求助心理師好好訴說。

好好說再見有很多樣子,很喜歡我個案說的一句話:「不難過不代表我不想念,只是換另一個形式放在我心裡」。

心理治療教我的事—成熟的依賴(mature dependence)    我很喜歡Fairbairn(1952)所提的「成熟的依賴(mature dependence)」他認為人與人發展最終是「成熟依賴」階段,為什麼用「成熟依賴」而不是「獨...
26/09/2024

心理治療教我的事—成熟的依賴(mature dependence)

我很喜歡Fairbairn(1952)所提的「成熟的依賴(mature dependence)」

他認為人與人發展最終是「成熟依賴」階段,為什麼用「成熟依賴」而不是「獨立」,是因為關係必然意味著某種形式的依賴。

成熟的依賴是帶有自信的依賴,在關係中可以相信人,也可以相信自己。

成熟的依賴是一種在人際關係中能夠自在地轉換依賴和獨立的能力,是一種健康的依賴。

成熟依賴是能在自主與連結間的平衡,意思是人能夠在關係中有一定的自主性,也能接受自己是需要別人的。

成熟的依賴是會在應該要找人幫忙的時候,可以接受自己依賴別人,不會失去自我,也在其他時候能夠有自己想法。

#許瑞紋心理師
#心理治療
#依賴

事實上,生活中最痛苦的事情,並不是來自於現實的問題,而是來自於我們對它的想像和恐懼 — 塞內卡『書信集』
12/09/2024

事實上,生活中最痛苦的事情,並不是來自於現實的問題,而是來自於我們對它的想像和恐懼 — 塞內卡『書信集』

Address

Taipei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自己、關係與界限-許瑞紋臨床心理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自己、關係與界限-許瑞紋臨床心理師: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