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專屬健心教練:台灣臨床心理學會

你的專屬健心教練:台灣臨床心理學會 心心教練身兼心胖達外送員,外送健心健腦小撇步到你家!
台灣臨床心理學會,你的專屬健心教練,時時在線上陪伴您。 台灣臨床心理學會 大眾教育與公共事務委員會 在此,透過一群臨床心理學專家的合作與創意,要將心理健康直送你家!

為什麼地點在台北大巨蛋啊?(畫錯重點)
06/11/2025

為什麼地點在台北大巨蛋啊?(畫錯重點)

情緒的發酵:別讓壓抑成為引爆的導火線

有時,一個原本中性的事件或一句話,會在我們心裡被轉化成帶有敵意的認知。這樣的情緒一開始也許只是些微的不悅,但若選擇壓抑、不去面對,它就會像藏在心底的火種,慢慢發酵、越燒越旺。我們常告訴自己「忍一忍就好」,卻沒意識到這份壓力正一點一滴地膨脹。當忍耐的臨界點被突破,那些被壓抑的敵意便會像炸彈般爆發,化為衝動甚至具攻擊性的行為,事後往往只剩下懊悔與自責,有時甚至會釀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這種情況,就像把正在發酵的水果放進密閉的罐子裡。起初看似平靜,但隨著時間過去、氣體不斷累積,當壓力超過瓶身所能承受的程度,罐子終將爆裂。

我曾聽過一位個案的分享。她說自己發現某位同事沒主動與自己打招呼,第一時間覺得是不是自己哪裡得罪了對方,才被故意冷落。這樣的猜測讓她悶悶不樂,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人際關係。其實,這與我們內心深處的自卑與不安有關,因為害怕被討厭、害怕失去,我們常會在腦中自導自演出許多「小劇場」。直到有一天,她鼓起勇氣主動詢問那位同事,才發現原來是對方那天沒戴隱形眼鏡,看不清楚人臉,根本沒注意到她走過。誤會解開後,兩人也重新恢復了友善的互動。

倘若個案沒有去求證了解,或許也就因為自己的想像失去了一段友誼,或演變成彼此互相對立的狀況。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陷入這樣的情緒循環。學會排解壓力、傾訴心聲,甚至主動去求證,都是成熟的力量。別害怕說出心裡的不安與憤怒,那並不是軟弱,而是一種誠實面對自己的勇氣。很多事情,只有在說出來之後,我們才會發現,原來別人也有過類似的經驗。當聽見他們如何走出困境,心中的孤單也會漸漸消散。

#蒙小波 #臨床心理師 #心理師 #心理治療 #心理諮商

真正的護理女神!
06/11/2025

真正的護理女神!

這才是我心中的護理女神。最近新聞鬧的不算數。

3月有個新聞,某個下班後的護理師遇到路倒男性,第一件事就是CPR,救人要緊。

其實對方身體已經有些冰冷,可能OHCA已經超過3分鐘,這時她更無法放下不管,畢竟心肺功能停止超過3分鐘將造成腦部缺氧。不過,這樣貿然去救可能到時候會變成法律糾紛,於是她一邊急救,一邊請其他路人協助錄影自保(保對方的命也要保自己的命),最後有撿回對方一條命。

有些人就是無法放棄自己的天職,總是做了再說。今天有護理人員被某個死亡病患的家屬投訴,說護理人員不願意配合做某項急救,急急地說了一句「這樣病人會死得更快」,因為這句話,家屬要告。

病人已經是癌末中的癌末,而且早就簽了DNR意願書,是家屬不顧病人意願不願放手想要硬救,結果救不回來,不想面對自己的罪惡感,於是將氣出在護理人員身上。

工作時已經非常狼狽,非常辛苦,下班後還要雞婆的管到外面馬路上,根本沒有什麼美照的護理人員,才是我心中的護理女神。

圖片來源:自由時報(護理師本人提供)

破碎之後仍能圓滿
06/11/2025

破碎之後仍能圓滿

#破碎也是圓滿人生的一部分

我們都曾被過去捆綁住。

那些讓人懊悔的選擇、那些一時衝動的行為、那些年少時奮不顧身的勇氣與不顧後果的愛,曾經讓我們全力以赴,也讓我們受了傷。

有時候,回想起來會覺得:「要是當初能再懂事一點、再理性一點就好了。」

可是,唯有「 #圓滿」才是好的人生嗎?也許不是。因為,「 #破碎」可能才是多數人生最真實的樣子。

那些裂痕,不是我們的挫敗,而是痕跡—提醒我們曾經努力、曾經真心,曾經跌倒、曾經有那麼多的試煉。

留下的痕跡告訴我們,什麼地方不該再回頭,哪條路該繞遠一點走。我們開始辨識、學習,也慢慢長出 #復原力,知道怎麼保護自己,也知道如何去愛別人。

人生的課題不是「讓一切變完美」,而是「學會和不完美共處」。

有時候我們努力找尋「想成為什麼樣自己」,但答案總是模糊又遙遠。但,別擔心,也許你還不知道自己想成為何種樣貌?不過,經歷的事情多了,你大概已經知道—不想成為那個「誰」,或是不想活成什麼樣子?

👉不想再被無視或被恐懼綁住。
👉不想再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認同上。
👉不想只蹲在旁邊哭而無法反擊或捍衛自己。
👉不想自我委屈到不像自己。

知道「 #不要」什麼,本身就已是一種方向。它幫妳篩選掉不適合的人與事,留下空間長出新的自己。

我們都在慢慢成熟,也慢慢學著溫柔,不是對別人,而是對自己。

你不需要急著修復所有破碎,也不必強迫自己成為「光鮮亮麗的樣子」。有時候,能靜靜地走在自己的路上,就已經很棒了。

人生不會一次就長成理想的模樣,它需要時間和經歷的淬煉。這些曲折,會把我們雕塑成更柔軟、更堅韌的樣子。

等到你再回頭,你會知道—過去的路其實都沒有白走,你,真的很勇敢。

時間:11/22(六) 13:30-15:00地點:沛智心理治療所人數:12人,額滿為止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L5eXWSBVXYnEdSFs5
06/11/2025

時間:11/22(六) 13:30-15:00
地點:沛智心理治療所
人數:12人,額滿為止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L5eXWSBVXYnEdSFs5

沛智的講座活動回來囉!

尤心理師協助了許多青少年/女家庭,
本次講座將帶您認識青春期孩子的情緒與壓力,
重建美好的親子關係!

時間:11/22(六) 13:30-15:00
地點:沛智心理治療所
人數:12人,額滿為止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L5eXWSBVXYnEdSFs5

老化的發生,好真實啊!(潘迎紫跟陳美鳳可以抵擋得住嗎?)
06/11/2025

老化的發生,好真實啊!(潘迎紫跟陳美鳳可以抵擋得住嗎?)

最近讀到圍更年期(perimenopause)大概從40出頭、更年期前7-9年就開始了,好像雌激素、黃體素都會下降吧,其他指標也會變動,但是相關症狀悄悄出現的時候你可能不會聯想到,因為距離更年期還好多年。
󠀠
我的生理週期已經有改變了,非常可能已經開始圍更年期的階段,而且睡眠變差、壓力調節也變差了,這些都是相關症狀。
󠀠
我原本想說自己心理師嘛,自己調整睡眠和壓力應該做得到?
󠀠
沒想到查資料才發現,生理因素竟然佔那麼重。
󠀠
不過好消息是,調整方式很多是行為層面的。
󠀠
那我的專長就對自己很有用了。
󠀠
下面這張圖是我兩個月來的睡眠記錄。
󠀠
首先你一定要知道,不管你吃什麼仙丹妙藥,身體都是在睡眠時間修復。
󠀠
簡單來說,深眠期修復身體、清理廢物,快速動眼期整理情緒,所以一覺好眠起來應是感覺恢復、神清氣爽。
󠀠
我今年最困擾的是起床就想喝咖啡,想喝咖啡代表沒有睡飽。
󠀠
可是我又是自然醒,不是鬧鐘叫的。
󠀠
為什麼會在還沒睡飽的時候自然醒?
󠀠
後來我發現這個叫做早醒。
󠀠
老化的時候會自然發生早醒的問題。
󠀠
如果你也越來越早起?
󠀠
沒錯,你也老了XDDD
󠀠
我還有一個問題是有時候早醒,有時候又多睡1-2個睡眠週期。
󠀠
因為每個睡眠週期1.5-2小時,所以我每天睡眠時數差異很大,上上下下可以差3-4個小時(例如只睡5小時vs.竟然睡了9小時)。
󠀠
明明盡量過著規律的生活,竟然睡成這樣子,我每天起來的恢復狀況也相對應地很不穩定,無法預測。
󠀠
因為我工作、運動後的恢復力也下降了,假如睡眠帶來的恢復是無法預測的,我的生活表現就會一團亂,難以安排。
󠀠
那怎麼辦呢?
󠀠
第一步就是做記錄。畢竟,沒有數據的討論都只是空中閣樓。
󠀠
我很喜歡這個有實際時間的記錄方式,App還會幫我畫圖。
󠀠
因為這個圖一目瞭然,我才看出自己問題在哪裡。
󠀠
這個就是我改變的起點,希望之後再來跟大家分享進步的過程與結果。
󠀠
你有使用任何穿戴裝置、健康記錄嗎?你都怎麼運用數據呢?歡迎跟我分享。
󠀠

台南實體免費講座!                          📍 地點: 台南市東橋總圖多功能室 🕙 時間: 11/30 (日) 下午 14:00 - 16:30 📝 在此報名: https://forms.gle/G4jfUsE4...
06/11/2025

台南實體免費講座! 📍 地點: 台南市東橋總圖多功能室
🕙 時間: 11/30 (日) 下午 14:00 - 16:30

📝 在此報名:
https://forms.gle/G4jfUsE4skL1hdK69

台南市東橋總圖免費講座!
就在11/30下午,歡迎來玩😘😘😘

📖 「 #不要等到最後才準備道別: #臨床心理師陪你面對死亡與遺憾」
從敘事治療出發,留下愛與尊嚴的深度對話

👤 主講人: 林維君 臨床心理師
(現職柳營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臨床心理師 、臺灣臨床心理學會理事 ,《 #如果不在了, #你想留下什麼?》作者 )

📍 地點: 台南市東橋總圖多功能室

🕙 時間: 11/30 (日) 下午 14:00 - 16:30

💡 主辦單位: #台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

📝 現場席次有限, 請記得先報名喔!👇👇👇👇👇

面對背叛與離棄帶來的傷,別忘了,你要好好善待自己
05/11/2025

面對背叛與離棄帶來的傷,別忘了,你要好好善待自己

【當關係信任不再】
摘自--「愛,可以不辛苦。伴侶關係修復練習,讓我們好好愛」

當另一半外遇,對於個體來說是一種認知上的極度失調,原來相信的人事物都因為外遇事件而改變,有些人會開始出現一種不真實感,因為重大的壓力,所感知到的自己彷彿和外面的世界分隔,像是隔一層霧或玻璃,甚至會感覺到外在事件的顏色也跟著改變。庫伯勒-羅絲醫師所提出的悲傷五階段,也就是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人們經歷重大壓力事件之後,情緒與認知會來回地在這個五個階段移動,直到經過了自我的認知調整以及環境中的協助後,逐漸到達接受的狀態。在討價還價的階段時,我們會去回想或是檢討過去所發生的事,是否是造成重大事件的原因?例如可能會去回想:是不是我總是太兇,他才會去找比較溫柔的對象?是不是我工作太忙沒時間和他講話,是不是我們性生活不協調等等。而在想這些事情的過程中是很不舒服的,因為我們會有很多聲音在頭腦裡:「為什麼我需要怪自己?但我也想找出原因….」等等。

面對外遇事件所帶來的衝擊,我們很需要一些可行的調適方式,取代用日子過一天算一天的方式,正視自己的感受與關係裡面的裂痕。

無論外遇事件的型態,都先照顧自己的傷。

每對伴侶所面對的出軌事件,背後的原因都迥異,每對伴侶因應的方式也會非常影響後續的發展與修復,有些狀況外遇情形會終止,有些狀況則否,所造成的不信任感以及關係的破裂也就會更嚴重。當另一半對關係的態度越不在乎,個人的痛苦也就越深,對於自尊以及安全感都有很強烈的破壞。

無論另一半是如何處理外遇事件的,我們都必須要重建自我。許多伴侶關係中都有待解問題,也許外遇事件是獨立於這些待解問題,也許外遇事件和這些待解問題有關,我們對於關係有責任,但不能代表我們不好與不如人。被外遇的一方,可能會覺得自己不如第三者,也會可能理智上覺得自己沒有輸,但是潛在裡感覺到自己某一部份的自信被折損了。關係裡面沒有輸贏,只有出的差錯是不是能夠即時或是正確地修補。

有些困難是出在第一關,就是告訴自己不能脆弱。面對這個世界的種種變化,包含工作的,關係的,人生的,一定會有面對全新挑戰的時候,這時我們固有的問題解決方式,不見得足以用來面對全新的改變,就會出現不安,不知所措,或是無力的感受。然而,這些脆弱不代表我們不堪一擊,而是人面對震撼時一定會出現的正常反應。一旦我們刻意防衛,要自己不能脆弱,或是告訴自己哭了就輸了,我們反而少了好好調適自己心情的機會。和脆弱的感受在一起,是一個真正認識自己的時候,知道自己內在原來有哪些陰影面是會在壓力來襲時籠罩自己的,也有機會知道,透過哪些方式可以修復自己的脆弱,更有機會體認到人是可以從脆弱中慢慢恢復的,體驗到面對脆弱即使痛苦但仍承受得住時,我們有機會成為可以坦然面對脆弱的人,不再需要以過強的面貌示人作為保護。

當自己可以逐漸接受自己因為伴侶外遇而真的受傷時,開始面對許多真實的感受,包含委屈,憤怒,不甘心,不值得,愛與恨。有時甚至我們會出現一些想要報復的念頭,我們可能會被這樣的想法驚訝到,情緒會引領我們想要行動,用行動去解決掉現在的感受,能夠去留意並且關照自己的情緒,也才能穩定自己,做出適合的行動。我們會需要照顧自己,即使需要別人。告訴自己這一切都不好受,並且把自己當成最重要的人來看待。首先仁慈地對待自己,也就是當一個人面對挫折與生活重大難關時,我們可以把自己當成那位最好的朋友一般,同理感受,提供支持,理解需要。

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對重要他人做到如此的付出,但是能夠這樣對待自己的機會卻很少,一來可能注意力都在他人身上,二來也可能從來沒有想過需要這樣對待自己。面對婚姻與內在信任衝擊的外遇事件,我們應該珍視自己的需要,因為知道自己有傷,所以不用力苛責自己;因為知道自己感受到不安全,所以我們透過親情或友情讓自己感到仍然有愛有安穩; 因為知道受了傷的自己要做什麼都很費力,因此不特別自己要多快走出悲傷。這就是一種自我陪伴,不是像嚴格的老師訓斥自己的無能,而是像個摯友一樣,跟隨自己的步伐移動。

情緒的調適之後,會進入自我概念的修復。明白關係的改變不能代表自己好不好,是關係變了,而不是自己不值得被愛。如同前面所說,兩個人都對於關係的維護有責任,僅用愛與不愛論述一段關係是過於簡化的。

我們可以慢慢地讓自己知道:關係的挫折,不足以定義我,我依然有我的優點,也有本來的缺點,值得被愛這件事是沒有條件的。

恭喜家碩😘😘😘
05/11/2025

恭喜家碩😘😘😘

得到 #桃園市優良醫事人員獎🏆

謝謝桃園市政府衛生局的肯定,我獲頒114年度優良醫事人員獎。

是今年的第三個醫療獎項☺️ 想一想,是不簡單的一年,從桃園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再到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以及今天的桃園市優良醫事人員獎。

前兩次得獎,謝謝了很多人,今天該來謝謝自己,從長庚醫院睡眠中心到好夢心理治療所,近20年始終如一在睡眠行為醫學這個迷人的領域,默默耕耘,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一直不覺得自己有多大的醫療貢獻,不過,落實把一件事做到極致的職人精神,就算沒有非凡的成就,也得到了滿足的果實。

再次與大家分享值得紀念的這刻。

整理居住環境的同時,也能確認自己正在邁向理想的生活,與理想的自己。
05/11/2025

整理居住環境的同時,也能確認自己正在邁向理想的生活,與理想的自己。

上週末有一個很特別的邀約,是來自彰化二林的喜樂保育院,邀請我幫喜樂社區居住服務的身心障礙青年們上一堂收納整理課,讓他們從機構收容,轉銜到回歸社區生活之間,學會整理整頓自己的生活空間。這也是邁向自立生活的重要部分。
上午兩個小時的講座課程,青年們雖然專注力與認知能力有限,但每個人都超認真、超投入,用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況,來回應我在課堂上講到的概念。

據說,上午的課上完,分屬於五間宿舍的青年們,一回到宿舍,就開始盤點自己的物品,並且丟了不少不知道為什麼囤積在宿舍裡的物品,以及用不到的東西。

上周六下午,組長、社工、舍監老師先領我到第一「家」,協助青年們做整理,今天則是到第二個「家」進行協助。

青年們知道老師要現場指導,每個人都非常的緊張,好像要迎接評鑑委員一樣,各自回房間清理了不少東西出來或是開始認真的折衣服。

我用上課中多次講到的整理原則,提醒青年們在整理的時候,不要只是做區域式的整理,而是應該把同一個類別全部下架之後,做分類、篩選,再重新配置跟上架。
這兩次看的都是女生宿舍,我們清掉了非常大量的不合身以及過時,或者是嚴重髒污的衣服。
在整理的過程中,我也看到了很多善心人士捐贈,但卻不合用的物品,尤其是花俏的衣物、華麗的靴子之類的全新物品。
要青年們斷捨離這些善意的「禮物」,一開始真的是蠻大的挑戰。

我與老師們輪持續溫和詢問她們:
這個適合現在的你嗎?
你覺得,你會在什麼時候、什麼場合穿這個呢?
如果只能保留5件你最喜歡的牛仔褲,你會留下哪些呢?

漸漸的,她們的「整理肌」似乎在這個過程當中長了出來,即使只是在下架之後的分類階段,她們也能夠開始做篩選,挑出了不少可以安心道別的物品。

青年們從一開始看到我進門時的害怕與緊張,到一天整理工作的結束,每一個人都露出了燦爛而且滿意的笑容。

她們也有想要追求的夢想與理想生活,似乎,透過整理與篩選,她們更明確具體知道那個夢想的樣貌,也對於往自立生活前進,更有信心了!

喜樂的青年們,每一位都非常認真努力的工作與生活,即使受限於認知能力或者是肢體上的障礙,但在瑪喜樂基金會全方位的協助與帶領下,這些努力,不只讓他們得以自立維生,甚至有能力可以照顧自己的家庭,真的是非常不簡單的社區方案!
我從來沒想過,居家整理收納這樣的專業,竟然可以協助他們把生活過得更完全。
這一次的合作,我的身心靈都收穫滿滿!

了解並支持喜樂方舟園區建造計畫,請參考:
joyce929.org.tw/online/ActivityDonate.aspx?ActID=15 https://share.google/9GEjlsKGiPWOD599B

被告狀的孩子,其實不是壞。有些孩子被排擠,有些孩子被欺負,也有些孩子被誤會。當父母願意陪他看懂別人的反應,教他換個方式表達自己,他也能從誤會與挫折中,慢慢長出成熟與同理。
05/11/2025

被告狀的孩子,其實不是壞。有些孩子被排擠,有些孩子被欺負,也有些孩子被誤會。當父母願意陪他看懂別人的反應,教他換個方式表達自己,他也能從誤會與挫折中,慢慢長出成熟與同理。

『明明只是想玩,卻常被同學告狀:那些其實也在努力被喜歡的孩子』

有些孩子在班上總是被點名、被告狀。老師無奈、同學抱怨,父母也不知該怎麼辦。其實他不是壞孩子,只是不知道怎麼相處。有人會覺得把玩具丟來丟去很好玩,卻不小心弄壞同學的作品;有人講笑話、故意說些「不雅但很好笑」的話,以為這樣能讓大家覺得自己很酷。當被提醒、被抗議後還是改不掉,最後就成了「常被告狀的孩子」。

對父母來說,接到學校通知或其他家長訊息的那一刻,心裡常會冒出:「又出事了嗎?」擔心、焦慮、甚至想立刻責問孩子。有時孩子怕被罵,會避重就輕,讓事情更難釐清;若真的造成受傷或損壞,家長還得處理後續的道歉或補償,那份壓力其實也不小。

我常建議,這時可以先讓自己和孩子的情緒都安靜下來。先接住孩子:「你覺得被誤會一定很難受吧。」不要急著分析對錯,而是讓孩子知道「你願意聽」,這比急著教育更能打開他的心。等他願意開口後,再慢慢討論事情的經過,引導他思考:「你覺得這樣做,別人會不會不開心?」這能幫助孩子從被責怪的防衛,轉向思考行為的影響。

接著,可以帶著孩子練習換位思考。「如果今天別人這樣對你,你會怎麼想?」有的孩子會倔強地說:「我不在意啊。」這時可以補充:「每個人在意的地方不同,但你想要跟同學好好相處,就要學會讓人覺得自在地靠近你。」這樣的對話,能讓孩子在被理解的安全感中學習調整。

被告狀的孩子,往往不是壞,而是還在練習怎麼被喜歡。有些孩子被排擠,有些孩子被欺負,也有些孩子被誤會。當父母願意陪他看懂別人的反應,教他換個方式表達自己,他也能從誤會與挫折中,慢慢長出成熟與同理。

#人際關係 #換位思考 #同理心 #情緒 #育兒日常

03/11/2025

「我的孩子畫了這張畫,請問有代表什麼意涵嗎?」
「我的孩子老是畫打打殺殺,我有需要阻止他嗎?」
「要如何培養孩子用藝術來排解心情呢?」

我們常聽到藝術能陶冶身心靈,是表達與療癒的管道。
但在孩子身邊的父母、老師,我們該如何讓創作成為陪伴孩子情緒的力量呢?
11月份健心教練直播邀請兒童臨床心理師同時又是藝術治療師的林婉婷臨床心理師
帶來她豐富的臨床經驗與第一線觀察,
陪我們一起讀懂孩子畫中的訊息、看見情緒背後的故事
也解答家長與老師最常遇到的疑惑。

#畫中有話 #藝術治療 #讀懂孩子的心
#你的專屬健心教練 #台灣臨床心理學會 #健心教練來直播

🎙️ New to streaming or looking to level up? Check out StreamYard and get $10 discount! 😍

✨主題:畫中有話,兒童心理師帶你讀懂孩子的內心話✨時間:2025/11/03(周一),中午12:10~13:00 ✨大來賓:林婉婷臨床心理師 (米露谷心理治療所)✨主持人:林宛玲臨床心理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主持人:林楷潔臨床心理師 ...
23/10/2025

✨主題:畫中有話,兒童心理師帶你讀懂孩子的內心話
✨時間:2025/11/03(周一),中午12:10~13:00
✨大來賓:林婉婷臨床心理師 (米露谷心理治療所)
✨主持人:林宛玲臨床心理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主持人:林楷潔臨床心理師 (米露谷心理治療所)

「我的孩子畫了這張畫,請問有代表什麼意涵嗎?」
「我的孩子老是畫打打殺殺,我有需要阻止他嗎?」
「要如何培養孩子用藝術來排解心情呢?」
我們常聽到藝術能陶冶身心靈,是表達與療癒的管道。
但在孩子身邊的父母、老師,我們該如何讓創作成為陪伴孩子情緒的力量呢?
11月份健心教練直播邀請兒童臨床心理師同時又是藝術治療師的林婉婷臨床心理師
帶來她豐富的臨床經驗與第一線觀察,
陪我們一起讀懂孩子畫中的訊息、看見情緒背後的故事
也解答家長與老師最常遇到的疑惑。

邀請大家在2025/11/03(一)中午12:10,一起來參與直播喔!

FB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398315155200921
YT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dqErLR5LQg

#畫中有話 #藝術治療 #讀懂孩子的心
#你的專屬健心教練 #台灣臨床心理學會 #健心教練來直播

Address

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Taipei
116011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你的專屬健心教練:台灣臨床心理學會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你的專屬健心教練:台灣臨床心理學會: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