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生活圈 我們的家 Family Community

社區生活圈 我們的家 Family  Community 鼓勵大家以身邊的學校(我在台大週邊)發展出 "校園 生活圈" ,促進社會責任? 每一個「我」本質上是「我們」,因為「我與你」是內在於主體,實存於主體最深處的關係。對馬賽爾而言,一個隔離的、孤獨的、壁上觀的主體等於不存在,他只是一個物(object)而已,是「他」,一個抽象體。真正的主體或個人常是在主體關係中之存在。

前環保署長林俊義11/13辭世享壽87歲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511140189.aspxp.s.1987年7月15日,蔣經國總統宣布結束台灣長達38年的戒嚴時期。—- —- —- —- ...
14/11/2025

前環保署長林俊義11/13辭世享壽87歲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511140189.aspx

p.s.1987年7月15日,蔣經國總統宣布結束台灣長達38年的戒嚴時期。
—- —- —- —- —-
一個台美人在台灣受到的政治迫害/林俊義/2015/03

政治的邪靈 社論
《自立晚報》查禁事件

這段時候,我像活在悶鍋裡,隨時都會爆炸。

我找不到報社相關人員可以讓我瞭解真相;另一方面,我又要面對警總隨時可能約談或抓人的壓力。

從瑞典回校後的第一個學期,我開始收到奇奇怪怪的信函,揶揄的、威脅的口氣都有。之後,我就開始至少一週兩次,定期收到同一格式的牛皮紙袋,地址及我的名字故意寫得東倒西歪,林俊義教授惡意寫成「叫獸」。裡面有時裝了一疊一疊的冥紙,有時是以各種對聯咒詛辱罵我,極盡尖酸刻薄之能事。幾次後,每次再收到時,我就把它們原封不動地丟在辦公室的角落。幾個月後,也累積了半個人高的數量。

不久,1984年3月16日清晨6點多鐘時,我被一個朋友的電話鈴聲驚醒。「俊義啊,趕快逃命啊!」我睡眼惺忪地趕快坐起來:「什麼事呀?」「你還不知道啊,前天傍晚《自立晚報》被査禁了,晚報被扣押了。」「這跟我有什麼關係?」我不解地問。「被査扣的原因就是你寫的文章〈政治的邪靈〉啊!今天早上《中國時報》第二版上已登出來了,你自己去看吧。趕快逃吧! 」

https://taiwaneseamericanhistory.org/blog/mystories223/

黃捷獲頒世界青年峰會「年度政治人物獎」 赴德領獎成首位獲獎台灣人記者杜冠霖/台北報導民進黨立委黃捷日前前往德國參加 One Young World 世界青年領袖峰會,榮獲「年度政治人物獎」(Politician of the Year Aw...
11/11/2025

黃捷獲頒世界青年峰會「年度政治人物獎」 赴德領獎成首位獲獎台灣人
記者杜冠霖/台北報導

民進黨立委黃捷日前前往德國參加 One Young World 世界青年領袖峰會,榮獲「年度政治人物獎」(Politician of the Year Award),成為台灣首位獲此殊榮的政治人物。黃捷表示,台灣的外交環境並不容易,但她珍惜每一次站上國際舞台的機會,向世界分享台灣的故事。她驕傲地說:「我來自一個美麗而堅韌的國家,名為台灣」。

Enjoy the videos and music you love, upload original content, and share it all with friends, family, and the world on YouTube.

台灣🇹🇼首次受邀在 歐洲議會對會員國代表演講,其前因後果解析 -
10/11/2025

台灣🇹🇼首次受邀在 歐洲議會對會員國代表演講,其前因後果解析 -

台灣外交重大突破!蕭美琴「突襲」歐洲議會演講,北京暴怒卻無計可施!一場教科書級的外交突圍戰!

34歲的州議員佐蘭·馬姆達尼於週二當選紐約第111任市長,藉助一股歷史性的熱情浪潮,全美最大城市迎來了世代更替與意識型態變革的時刻。(卓蘭·曼達尼 美國紐約州議會成員(2021–2025),紐約市新任市長(生於1991年)卓蘭·夸梅·曼達尼...
06/11/2025

34歲的州議員佐蘭·馬姆達尼於週二當選紐約第111任市長,藉助一股歷史性的熱情浪潮,全美最大城市迎來了世代更替與意識型態變革的時刻。(卓蘭·曼達尼 美國紐約州議會成員(2021–2025),紐約市新任市長(生於1991年)卓蘭·夸梅·曼達尼(英語:Zohran Kwame Mamdani,1991年10月18日—)是美國政治人物,民主黨、工作家庭黨和美國民主社會主義者成員,候任紐約市市長自2021年起在紐約州眾議院代表皇后區第36選區。

美聯社在投票結束僅35分鐘後即宣布了結果,這場自6月民主黨初選便埋下種子的政治逆襲終成定局。從初選到大選,馬姆達尼始終以壓倒性優勢擊敗了前州長、出身紐約政治世家的安德魯·科莫,以及他身後那些資金雄厚的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

週二的選舉結果充分表明,馬姆達尼通過團結年輕選民與皇后區的工薪階層移民社區,成功地建立起全新的支持者聯盟。與初選相比,他在工薪階層黑人與拉丁裔社區的支持率也顯著提升。
https://cn.nytimes.com/usa/20251106/nyc-mayor-election-mamdani-takeaways/zh-hant/

紐約市長排名前兩名 參選人 政見對比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5/6/24/n14537339.htm

在全美投票率低迷的時代,週二的紐約市長選舉熱度空前。馬姆達尼通過團結年輕選民和工薪階層移民,成功完成政治逆襲。紐約迎來了世代更替與意識型態變革的時刻。

軍事武力行動 真不該是解決 人類生存 的問題;唯有擺脫 意識型態,不管是文化,宗教 還是 家國 都不應該是一個人一輩子擺脫不了的束縛。
31/10/2025

軍事武力行動 真不該是解決 人類生存 的問題;唯有擺脫 意識型態,不管是文化,宗教 還是 家國 都不應該是一個人一輩子擺脫不了的束縛。

歷史的眼光,看懂今日世界,歡迎訂閱近代風雲志! #歷史 #傳奇人物 #近代奇聞 #爆歷史 #舊時風雲 #近代歷史 #近代名人 #奇聞我們的內容旨在為所有觀眾提供價值,完全遵守平臺的使用政策。版權所有,侵權必究,本頻道所有視頻均....

彼此矛盾的史觀並存臺灣,要怎麼做才「正確」?簡宏逸/讀者投書(天下雜誌《換日線》)2025/10/23 【評論】從東歐某外館的雙十酒會「尷尬現場」說起:彼此矛盾的史觀並存臺灣,要怎麼做才「正確」?臺灣歷史與中華民國國慶日或許存在著「不協調」...
24/10/2025

彼此矛盾的史觀並存臺灣,要怎麼做才「正確」?

簡宏逸/讀者投書(天下雜誌《換日線》)
2025/10/23

【評論】從東歐某外館的雙十酒會「尷尬現場」說起:彼此矛盾的史觀並存臺灣,要怎麼做才「正確」?
臺灣歷史與中華民國國慶日或許存在著「不協調」之處。

很多臺灣人夾在「大中華」和「臺灣本位」兩個史觀之間,不知道該怎麼做才正確,也不想與其它意見起衝突,最後往往選擇保持沈默。結果就如同國慶酒會開幕唱國歌時的尷尬場面,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辦。

2025 年 10 月初,我受邀參加「中華民國/Taiwan」駐歐洲某國代表處舉辦的國慶酒會。受邀來賓多是駐在國的國會議員,學界和商界夥伴,也有其它國家的外交官員,大家都為了支持臺灣而來。

來賓排隊進場,一一與我國大使握手寒暄。我自我介紹是歷史系助理教授,專長為臺灣史,這次剛好來到此處參加國際研討會,因而獲邀參加國慶酒會。以上自我介紹,之後我還會用英文向其他賓客說好幾遍,但此時我還沒想到,後來歷史在這裡竟成了熱門議題。

從國慶酒會的「尷尬現場」說起
中華民國國歌是許多臺灣人童年就學時期,在升旗時必唱的歌。

進場完畢後,開幕典禮以當地手風琴音樂家演奏兩國國歌,拉開序幕:首先自然是中華民國國歌。

這首歌我小時候已在學校朝會唱過無數次,當時連看電影前也得唱。儘管如今我會基於個人政治立場,而對歌詞曲調有所保留,但在外交場合似乎也該演一下;只是幾十年都沒再好好做過的動作,突然要做還真有點手足無措,甚至連該不該唱出歌詞都不確定。

唯一確定的是在演奏過程中,會場內只有微小的聲音唱著:「三民主義,吾黨所宗⋯⋯」,甚至彷彿全場只有一個人在唱,就跟蘇武牧羊一樣孤獨。

接下來是駐在國的國歌。當樂手音樂一起,合唱聲響徹全場。在這個以歌唱維繫國族認同的地區,眾人高聲演唱國歌並不令我意外,只是前後兩相比較起來,中華民國那段還真是格外冷清。

接下來我國大使和當地國會議員、首都市長相繼致詞。我國大使在致辭中均用「Republic of China, Taiwan」或簡單地僅以「Taiwan」稱呼自己的國家。講壇後方的投影背景上,也寫著「中華民國生日快樂/National Day Celebration/Taiwan」。「中華民國」只會出現中文,面向國際的英文則只寫「Taiwan」──這正是現在政府對外呈現國家名稱時,實務上經常會採取的「雙語雙軌策略」,最新版的護照封面也是這樣標示。

大使致詞後,友臺的國會議員接連上臺演說,提醒大家「記住歷史」:過去臺灣在他們艱困時曾伸出援手,現在則是他們「支持臺灣對抗共產中國」的時候。
「114 年前,臺灣發生了什麼事?」
沒錯,我們該記住歷史,但真的深究歷史時,卻又會遇到好多尷尬矛盾不協調的細節。例如這天邀請函上的主旨「中華民國國慶日」,可能就是目前「以臺灣為主體」的外交場合中,最不協調的事情之一。

我們在臺灣時,大多已經習慣與這些不協調元素共存,但對挺臺灣的國際友人來說,這些不協調卻是引發好奇心的誘餌。

例如,當地人士知道我是歷史學者之後,幾乎每個人都問我同樣的問題:「 "114th National Day of Taiwan"是什麼?114 年前「臺灣」發生什麼事?為什麼 10 月 10 日是 National Day?」⋯

因為「雙軌制」的國號呈現,對方期待的,可能是「臺灣人」反抗暴政的獨立運動等答案,甚至某個反抗中國(帝制、民國、共產?)或殖民者的行動紀念日。就像他們講起「1905」,大家都知道那是反抗沙俄統治的革命年。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紀念銅像甚至連銘文都不用,只要簡單地寫上「1905」就已足夠。

作為專業的臺灣史學者,我自然不會輕易說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這種國編本教科書中載明、但實在和當時的「臺灣」沒有關係的所謂標準答案;但我一時間也說不出公曆 1911 年 10 月 10 日當天,「臺灣」發生了什麼事,這得回去查《臺灣日日新報》才知道。

因此,我的回答是:"Nothing happened in Taiwan 114 years ago"。而這個反常的答案,自然會讓大家追問下去。這就給了我從十七世紀起講「臺灣四百年史」的機會:我用連續殖民的史觀,簡單明快地交代荷蘭、西班牙、鄭氏、滿清、日本、國民黨的殖民統治。

然後在他們還來不及開口問一連串政權下"Taiwanese people"的角色時,我帶到: Taiwan 收留了 ROC(Republic of China),直到 1996 年總統直選,臺灣人民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由自己選出、組成且監督的民主政府。但基於種種原因,現在這個國家的政府還是得叫臺灣為 ROC,而 114th 就是 ROC 第 114 年的意思。

至於每年的 10 月 10 日,許多臺灣人都會慶祝「實際上並不屬於臺灣的國慶」,反正能放假就好,今年還剛好是長週末,更好。

在此補充,以上是我以一個歷史學者、基於自己的所學和認同所發表的論述,當然不足以「代表」政府官方或全體臺灣人的立場──而這也就帶到了接下來我想藉此探討的議題。

「兩套史觀並存」的臺灣
我所對話的這些國際友人,對臺灣歷史通常已有片段的知識,他們知道荷蘭和鄭成功,知道臺灣 1945 年以前是日本殖民地,但對於各族群的祖先怎麼來、講什麼語言,原住民怎麼被邊緣化成少數民族,日本怎麼得到臺灣這個殖民地,甚至中華民國怎麼跑到臺灣等,卻未必都很清楚。

這也不意外,換作是臺灣人,相信絕大多數人也不清楚「北方十字軍」、「大北方戰爭」、「三國瓜分波蘭」、「俄國革命」、「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等當地歷史大事的細節。

不同的是,這些歐洲國家如今都各自有一套「國族歷史論述」:學校裡教的是這一套,在博物館給人看的也是這一套。雖然這類以國族建構的歷史觀中,總是不乏尷尬、矛盾、難以自圓其說的成分,但每個國家都只有一套。

反觀在臺灣,我們的課本至少有過「中華民國史觀」和「臺灣本位史觀」兩套截然不同的說法。

鄭成功的多元身分,使其在台、中、日三個國家擁有不同的詮釋方式。圖為安平古堡的鄭成功像。

在中華民國史觀中,「大中華民族主義」是評價歷史的準則:荷蘭、西班牙殖民臺灣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是「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臺灣的現代化則始於沈葆禎和劉銘傳。日本奴化教育臺灣人,國民政府抗戰勝利才「光復」臺灣。

然而在以臺灣為本位的史觀中,荷蘭、西班牙「將臺灣帶入全球貿易體系」,鄭成功則是「壓迫原住民的軍閥」,且鄭氏統治最後還是讓臺灣被清帝國征服,關進中國內部的貿易體系,期間也有大量漢人殖民臺灣,與原住民各族的互動是清代臺灣的重點。至於全島性的臺灣主體認同要到「日治」時代才形成,「臺灣人」逐漸開始了文化自覺的進程,但進步向上的趨勢又因戰爭、二二八事件、戒嚴、威權統治連續打擊,直到 1980 年代才走上民主化的道路⋯⋯。

當然,這兩個史觀都有各自的缺陷,但對我個人來說「臺灣本位史觀」相對比較符合我們生活的現實,說給外國人聽時,也比較沒有尷尬難解之處──至少不用紀念跟臺灣一點關係也沒有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和「武昌起義」吧。再者,如果有人能在 5 分鐘內用國際友人聽得懂的語言講完臺灣歷史,將他們腦中片段的知識整合起來,為他們同情與支持民主臺灣的行動提供歷史正當性,對我來說就足夠了。

然而,這樣簡單的期待,現在可能還是奢求。二戰後 80 多年以來,中華民國史觀和臺灣本位史觀先後主導了「國民義務教育」中的歷史教育,受過不同史觀教育的世代正共存於臺灣社會,甚至共存於同一個家庭。

例如,現在的大學生在中小學時接受的是「臺灣本位史觀」,但他們的五、六年級生父母,在學時接受的卻是「中華民國史觀」。這兩個史觀共存於臺灣,自然不乏衝突,也能用來解釋臺灣的尷尬矛盾不協調。就像是雙十節作為「國慶日」,只有在中華民國史觀下才講得通,但在臺灣史觀下,卻往往被視為「國民黨的威權殖民遺產」。

很多臺灣人夾在這兩個史觀之間,不知道該怎麼做才正確,也不想與其它意見起衝突,最後往往選擇保持沈默。結果就如同國慶酒會開幕唱國歌時的尷尬場面,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辦。

就算是代表我國的專業外交官,大概也不知道該怎麼說,才能讓國際與國內都滿意。

臺灣人是否會有、何時能有「全民史觀」?

酒會結束前,我已經向好幾組國際友人,用我的方式說明了臺灣歷史與中華民國國慶日的「不協調」。

正要離開時,我隨口向外館人員提起受邀參加國慶酒會的國際友人,大多不知「114th」的意義,還需要歷史學者幫忙解釋,然後趁著一點酒意小小抱怨:「這不是你們該做的事嗎?」

有位外館同仁就說:「這是全民的事。」我完全同意,但在全民史觀尚未整合、甚至連共識都仍不足的現在,國際友人會從臺灣人這邊聽到多少個版本?每個版本又各自會產生什麼效應?這些效應對臺灣的外交是否有利?

尤其,外交部要是自製說帖,它的論述能解決不同史觀間的互相矛盾之處,提出條理明晰的論述嗎?提出「官方說法」後,又能頂住國內政治壓力嗎?

我不知道,或許沉默與空白已是最佳解。作為行動相對自由的研究人員,我只能繼續說著我的版本,因為我相信它最能解釋臺灣的現狀。我也期待自己的說法,有一天可以成為描述臺灣的主流知識,成為國際認識的臺灣歷史。或者至少,雖然不想那麼悲觀,在我的臺灣史觀徹底敗給其它論述時,它還能躲在某個「大中國」管不到的地方,或許是某個僻靜蒙塵的書架,期待未來與知音相遇的機會。

執行編輯:洪翊芳
核稿編輯:張翔一
—- —- —- —- —- —- —- —- —-
為慶祝臺灣光復80週年,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於中山堂光復廳舉辧「讀給臺灣的詩:臺灣光復80週年詩歌朗誦會」

這場朗誦會由蔣萬安市長開場朗讀賴和的〈南國哀歌〉、集結蔡詩萍局長、管中閔校長以及多位重量級詩人、學者與藝術家(林載爵,渡也( 陳啟佑, 白靈, 廖咸浩, 宇文正 , 葉莎, 楊宗翰, 曾貴麟, 陳有志, 朱國珍 , 楊渡, 范俊逸, 雲力思, 夏 夏 )以及北一女朗誦隊、中和國小合唱團等同台演出,透過詩歌朗誦、歌聲與音樂,串聯從歷史到當代、再到未來的精神記憶,共同以詩意之聲回望歷史、凝視當下、展望未來,一同見證臺灣文學與時代的脈動。https://youtu.be/p7mwIm65cb8?si=fXiJ0efJT_vFFaDq

https://m.facebook.com/v2.3/dialog/optin/?app_id=966242223397117&redirect_uri=https%3A%2F%2Fm.facebook.com%2Fsharer%2Fsharer.php%3Fu%3Dhttps%253A%252F%252Fcrossing.cw.com.tw%252Farticle%252F20267&display=touch&_rdr

為慶祝臺灣光復80週年,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於中山堂光復廳舉辧「讀給臺灣的詩:臺灣光復80週年詩歌朗誦會」這場朗誦會由蔣萬安市長開場朗讀賴和的〈南國哀歌〉、集結蔡詩萍局長、管中閔校長以及多位重量級詩人、.....

Address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40巷7弄15號B 2
Taipei
100

Opening Hours

Monday 10:00 - 18:00
Tuesday 10:00 - 18:00
Wednesday 10:00 - 18:00
Thursday 10:00 - 18:00
Friday 10:00 - 18:0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社區生活圈 我們的家 Family Community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社區生活圈 我們的家 Family Community: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Our Story

每一個「我」本質上是「我們」,因為「我與你」是內在於主體,實存於主體最深處的關係。對馬賽爾而言,一個隔離的、孤獨的、壁上觀的主體等於不存在,他只是一個物(object)而已,是「他」,一個抽象體; 我認為 - 真正的主體或個人常是在「我們」的主體相互關係中才存在「我」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