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心理暨心身醫學聯盟

擁抱心理暨心身醫學聯盟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擁抱心理暨心身醫學聯盟, Mental Health Service, 內湖區成功路四段32號4樓, Taipei.

擁抱心理暨心身醫學聯盟是一群企望走諮商室與民眾互動的心理師,從開館以來並開始以多媒體的方式推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因為我們相信對心理健康的重視與了解,除了透過心理諮商之外,知識的累積也是一種療癒的管道,您可以從我們的網站文章、Podcast與Youtube頻道認識心理健康的相關議題。與我們一起擁抱心理,擁抱自己的心藝.擁抱彼此的心意,也擁抱愛與自己。

建立儀式感,營造幸福家庭撰文/ 詹惠文 諮商心理師從EFT取向出發,可以用兩種角度來評估關係的品質,一種角度是看家庭關係中,是否具有可親性、投入性以及回應性(備註二)。另一種角度,則是看家庭關係中,彼此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夫妻之間、親子之間...
12/11/2025

建立儀式感,營造幸福家庭

撰文/ 詹惠文 諮商心理師

從EFT取向出發,可以用兩種角度來評估關係的品質,一種角度是看家庭關係中,是否具有可親性、投入性以及回應性(備註二)。另一種角度,則是看家庭關係中,彼此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夫妻之間、親子之間可能想滿足的需求相當多種,包括:被了解、被接納、被感激、被肯定/支持/認可、被欣賞/喜歡/愛、被重視/在乎、被保護/照顧、被尊重、有自主權、有掌控感(可以預測對方反應)、被信任……等。

各位讀者,來!跟著我,一起來評估一下自己與家人的關係如何吧!如果你跟家人的家庭關係中,具備了可親性、投入性與回應性,大概你們家庭關係的安全感就蠻足夠的,會是一段蠻舒服、優質、和樂融融的關係;反之,如果缺乏了以上三種特性,那這段關係很可能會讓你感覺不安,也會讓你想要逃離家庭。另一種可以評估的角度,就是看看你在關係中的多種需求是否得到滿足。我們拿自己跟原生家庭的父母關係來舉例,各位可以思考一下:你覺得你跟你爸媽相處時,你有感受到自己被他們了解嗎?你有感覺到自己的想法被爸媽接納或支持嗎?當你特地撥空幫爸媽掛號、安排醫療資源,帶你爸媽去看醫生時,你爸媽是會感謝你的嗎?你有感覺你挑選科系或找工作時,你爸媽認同你的決定嗎?你有感覺你爸媽是喜歡你/愛你的嗎?你有感受到自己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而非爸媽幫你決定,你可以感受到你擁有人生的自主權嗎?你可以感受到自己如果被同學/同事/上司/另一半欺負或受委屈了,是可以向爸媽尋求幫忙,他們是可以站出來保護你的嗎?你可以預期當你做……事情時,你爸媽的反應會是什麼嗎?你覺得你爸媽是相信你的嗎?

如果評估完自己與家人的關係狀況,各位讀者,我們就可以知道自己與家人之間的關係中可能缺的是什麼了。如果缺的是關係中某些特定的需求,那麼,在未來你跟家人的互動中,這部分就需要你們雙方一起努力補足。如果,缺的是可親性或投入性,那麼,和家人透過共同參與的活動一起建立儀式感,就可以大大增加你們之間親近彼此的機會,並且提升全家人都能感受到彼此對彼此的在乎、照顧與付出的機會,讓你們的關係更加靠近,讓平凡的家庭生活增添不凡的意義,讓你有機會更期待和家人相處,也增加你與家人之間的連結與歸屬感,讓你更有可能感覺到幸福!

那麼,重頭戲來了!我們可以透過哪些家庭活動來建立儀式感呢?舉凡:慶祝特殊節日(過年、父親節、母親節、幫家人慶生等),並且一起合照、一起在家吃飯、在餐廳聚餐、出門前給家人一個擁抱、一起出遊、每日睡前關心對方今天過得好嗎、一起在飯後散步……等等,這些都是可行也有效的方式。有些讀者或許已經試過執行或參與以上的家庭活動,但怎麼好像沒有因此感受到自己更愛家人、更想回家呢?是這樣的,執行儀式時有一些原則,提供給大家參考。大家可以注意以下五大原則,這樣就更能透過儀式性的家庭活動來連結彼此感情,營造出幸福家庭。

💡執行儀式的五大原則
>原則一:以感性出發,完成度其次
在進行家庭活動時,不一定每個人的時間、金錢等資源都充足,可以參與的程度可能不同。但只要每位成員有參與到至少一部分,儀式進行到哪個程度、每個人參與的程度是其次,重點是大家還能抽出時間一起參加、體驗家庭活動,光是「我們可以一起在這裡」,這就是相當可貴也值得珍惜的經驗,要心懷感恩。

>原則二:放大「我們一起參與」的美好與重要性 __
在宣布某個家庭活動將要進行時,不一定每個人參與的意願都是高的,這時,家中可以有一兩位成員號召所有家人一起參與,並且放大「每一個家人都是家中很重要的一份子,缺你不可」、「你能一起參與的話,我們會很開心」,才能讓整個活動更完滿。

>原則三:尊重每個人參與的意願
承上所述,我們可以強調「我們大家一起參與,你也一起來嘛!我們會很開心」,但若有若干成員因為一些個人考量而無法參與,也要盡量理解他並尊重他,允許他可以暫時不參與這次的活動。或許他還沒準備好。但是,我們仍舊可以熱情地邀請他,我們仍舊可以先表達若他一起來,我們大家會更開心!這樣做可以讓他感覺自己有被重視,也被尊重,而不是被強迫。

>原則四:結合每個人的興趣與喜好
活動的設計與規劃需要結合每個人的興趣和喜好,不能太過偏重於某位或其中一兩位家庭成員的習慣或喜好,否則,整體活動會很像是為了滿足某個人或少部分成員的需求而設置,那就流失了讓全家人都被照顧到,以及「讓大家都感受到家人對自己的愛與重視」的初衷了。因此,活動內容的規劃和流程的安排必須考量到全家人的需求,隨時視當下狀況彈性地做調整,盡可能讓每位成員的興趣、喜好與需要都被考量到、被照顧到,如此一來,進行這個活動時才會皆大歡喜。

>原則五:表達關心的問候
最後,每個家庭成員都要記得在家庭活動中用語言或行動多多表達你對家人的在乎、重視、感謝甚至照顧。例如:口語上向自己的家人說:「謝謝你陪我一起來。」又例如:在特殊節日聚餐時,幫忙家人倒水,或者互相分享食物,讓對方多吃一點他喜歡的食物。

以上就是我在純青演講「建立儀式感,營造幸福家庭」概略的綱要與內容。希望這篇文章的整理與分享,可以讓更多讀者知道EFT理論大致的概念是什麼,也更清楚知道自己與家人之間的關係品質如何,並且遵照建立儀式感的五大原則,漸進式地建立家庭中的儀式感,相信各位一定能經營出更幸福、和樂的家庭關係!

🌟備註一:「家庭中的儀式感」是指「透過有意識的去重複某活動,為日常家庭生活注入期待、意義與溫暖,並加強家人之間的連結與情感。」
🌟備註二:「可親性」是指對方是容易親近的;「投入性」是指個人對這段關係的投入、付出的程度;有「回應性」不等於答應對方的要求,而是指語言或非語言上對於對方的情緒有所反應,而非無動於衷或忽略對方情緒。

👉關於 詹惠文 心理師:https://mental-hug.com.tw/team/ZHANHUIWEN

❙ 擁抱心理諮商所
位址:台北市內湖區成功路四段32號4樓
交通:捷運內湖站1號出口
❙ 擁抱心理博愛館 心理諮商所
位址:台北市博愛路76號10樓之2
交通:捷運西門站5號出口
❙ 擁抱心藝心理諮商所
位址: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466號2樓
交通:捷運內湖站1號出口
❙ 擁抱心身醫學診所
位置:桃園市桃園區復興路123號8、9樓
交通:桃園火車站前
❙ 擁抱甯心理諮商所
地址:台北市松山區復興北路15號5樓之10(舊星聚點大樓)
交通:捷運南京復興5號出口
❙ 擁抱雙和心理諮商所
地址:234新北市永和區中和路343號12樓 (台北金融天下大樓)
交通:捷運永安市場站

擁抱心人物:從美國回來的心理師-我喜歡了解人,和人一起工作-專訪 朱子慧 諮商心理師>受訪者:朱子慧 諮商心理師>採訪者:張誌閔 諮商心理師認識朱子慧 諮商心理師 時,被他活潑外向特質所吸引。暢談之下,才知道他從小在美國長大,接受國外心理師...
11/11/2025

擁抱心人物:從美國回來的心理師-我喜歡了解人,和人一起工作-專訪 朱子慧 諮商心理師

>受訪者:朱子慧 諮商心理師
>採訪者:張誌閔 諮商心理師

認識朱子慧 諮商心理師 時,被他活潑外向特質所吸引。暢談之下,才知道他從小在美國長大,接受國外心理師訓練。這讓人想起電影《美國女孩》,劇中女主角芳儀,因美台文化差異而經歷許多挑戰。不禁讓人好奇子慧怎麼會回到台灣執業,又或是不同環境下的心理師養成有什麼差別?

這集我們會著重在朱子慧 諮商心理師 在美國就學,取得諮商心理碩士學位、婚姻與家庭治療師證照,以及返台執業的心路歷程。如果對於去美國就讀心理碩士有興趣,或是想了解美國心理從業人員的培訓歷程,千萬不能錯過 朱子慧 諮商心理師 的精彩分享!

一、 走上心理學之路的朱子慧 諮商心理師
朱子慧 諮商心理師 在台灣出生,國小時前往美國加州長居,接受美國文化教育養成,青少年的他有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第一次接觸到心理學,是高中自由選課的時候。當時選了「心理學」,認識了巴夫洛夫流口水的狗、Skinner迷宮小老鼠、Zimbardo史丹佛監獄,也開啟了心中心理學神秘大門。

二、 生涯抉擇不變的十字路口-興趣與升學
面對全世界學生的難題,選興趣還是選科系?儘管成長於美國環境,人在台灣的父母同樣擔心著朱子慧 諮商心理師 就業與職涯,認為心理科系出路侷限。更弗論心理領域在當年並不為世人所熟識,畢業後可以做什麼?找不找得到工作?似乎並不是一名十七八歲學生可以給出完美答案。

儘管距離多年前自我已有了一段時光的沉澱,但談起大學讀心理系的生涯選擇:「我從小就喜歡觀察人,想要瞭解人們行為背後的動機。」,雙眼中閃閃發光的神色,至今都還可以感受到他的真切與欣喜。

這樣一個有點單純又有點堅持的念頭,說服了爸媽,也鼓勵了自己。申請大學入學管道的SAT和GPA,大約佔三成左右成績。更多看的是社團表現和課外活動。參加心理課程、社團表現優異的朱子慧 諮商心理師 一路破關斬將進入紐約州的University of Rochester UR就讀。

三、 美國心理從業人員的養成
UR羅徹斯特位處紐約州北邊,靠水牛城和加拿大多倫多,距離繁華的紐約市要開車五六個小時,有半年的時間都在下雪,是個安靜而寒冷的大學城。

從美西加州洛杉磯橫跨三千英里來到美東偏遠的UR,沒有一絲緊張擔心是騙人的。還好朱子慧 諮商心理師遇到了當時的學校督導,也是一名Psy D.心理醫生。在求學過程中給予許多指導和協助,關切他的生活、人際,還有對未來的探索。

透過大學獲得的專業知識,堅定了希望透過心理學幫助人的信念。畢業後在朱子慧 諮商心理師 面前有兩條路可以選擇:研究Ph. D.博士、心理學醫生Psy. D博士。躊躇未定的他先申請了醫院LAB做研究工作,透過觀察針灸和電擊刺激老鼠,參與研究發表paper。

以為朱子慧 諮商心理師有了研究經歷,會選擇Ph. D.做研究嗎?還記得他一開始的初衷嗎?這一年間和小白鼠相處,心裡一直呼喚著「想要和人接觸和工作」的念頭。所以她找到了第三條路:心理諮商碩士與治療師Master。

四、 就業與實務
返回加州的朱子慧 諮商心理師,考量就業與信念,選擇了就讀心理諮商碩士,並嘗試取得治療師執照。當時在加州有三種Master license:MFT婚姻與家庭、Lcsw 社工、Lpc 心理諮商。成長於多元東西方文化的她,希望有更多不同族群工作的機會,所以選擇了MFT婚姻與家庭Master。

完成兩年碩士學位畢業後,接著開始了3000 Hour 的實習時數。與台灣心理師制度不同的是,儘管是累積實習時數,但擁有碩士學位,已經被聘用為僱員,並領有正式員工的薪水。這與台灣心理師學制綁定實習學分有很大的不同。

實習規範下,鼓勵實習生接觸不同的機構單位,同時規定500 hour的兒童服務。朱子慧 諮商心理師 在實習過程中,服務過家暴中心、老人社福中心,甚至是監獄的受刑人。有了學位和實習的累積,讓他更有信心面對不同性質的個案。同時因為中英語言優勢,接觸到不同的亞洲族群-越南、柬埔寨、泰國、黑人白人等少數族裔。

五、 返台執業與多元視角對心理師工作的影響
在美國待了這些年,完成學位與執照,接下來呢?婚姻家庭課程中,讓朱子慧 諮商心理師 對自己的原生家庭、文化脈絡有更深的連結。「我希望在父母親都健康的時候陪陪他們」,就是這樣很單純的念頭,讓他選擇回台工作。「台灣是我的家,加州也是我的家。我只是從一個家移動到另外一個家。」
因為美台兩地對於執業法規、時數學分認證上有所不同,差一點讓朱子慧 諮商心理師 無法在台執業。
還好透過license的公證、回台補足學分,讓他順利完成心理師考試取得在台執業的諮商心理師證照。朱子慧 諮商心理師 建議有意赴美就學或返台執業的夥伴,務必要釐清法規和審核資格,最好和台灣考選部詢問清楚。

回台後的 朱子慧 諮商心理師,在神經回饋訓練的公司「易思腦」任職,同時在擁抱心理諮商所提供青少年議題、自我探索、情緒、伴侶/同志諮商的諮商服務。

台灣臨床諮商向來涇渭分明。朱子慧 諮商心理師 在認知神經生理回饋單位服務,同時與多元文化族群工作,這也會讓人對除了美台經歷,更想要了解在他身上專業發展與結合的部分。

身處不同環境成長學習的朱子慧 諮商心理師,結合多元文化視角,是在美國文化融爐下所形塑的獨特經驗。提供了複雜元素對話素材,產生與當事人不同的對話空間。也有更深厚的底蘊,與跨文化經驗的當事人服務。

透過心理師的生命歷程對話,希望對觀眾帶來不同的收穫。礙於篇幅,未能詳盡說明朱子慧 諮商心理師 就學與執業的歷程,想了解更多的夥伴,歡迎收聽podcast訪談。期待透過本集訪談,能提供有意赴美,學習不同環境背景心理學知識的夥伴,參考借鏡的資訊。

擁抱心理與朱子慧 諮商心理師 都相信,不同文化與生命歷程,型塑個體獨特經驗,那都是我們人生中珍貴的禮物,也成就了從美國回來的朱子慧 諮商心理師。希望你會喜歡這集的訪談,擁抱心人物,我們下集見。

👉 線上聆聽《 擁抱心人物:從美國回來的心理師-我喜歡了解人,和人一起工作》:https://solink.soundon.fm/episode/1704f7f8-a478-4ada-b44d-b9843b717c8c

👉關於 朱子慧 諮商心理師:https://mental-hug.com.tw/team/ZHUZIHUI

關心不擔心撰文/ 顧浩然 諮商心理師「可以關心,但不需要擔心。」這句話,是在一次和來訪者談話結束前,我送給對方的一句話。其實這句話,不僅適用於與他人的關係,尤其是親子或伴侶、手足,更可以用在自己的身上。有一次,來訪者提到近來生活上所面對的難...
10/11/2025

關心不擔心

撰文/ 顧浩然 諮商心理師

「可以關心,但不需要擔心。」這句話,是在一次和來訪者談話結束前,我送給對方的一句話。

其實這句話,不僅適用於與他人的關係,尤其是親子或伴侶、手足,更可以用在自己的身上。

有一次,來訪者提到近來生活上所面對的難題,言談間,一直有很多的擔心。「當你現在提到『擔心…』的時候,身體有什麼感覺?」我問。「有些緊繃,呼吸好像感覺到有些急促…,」來訪者說。

關心與擔心,身體感受會不同
那你要不要試試看,如果把擔心變成關心,會不會有什麼不一樣?來訪者很認真地感受它,「對吔,沒有剛剛地緊繃感…」。

在關係中,特別是我們所在意的關係,很奇怪,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會很習慣地擔心。好比做父母的總是擔心孩子吃得不好、不能好好地照顧自己…。

關心和擔心是不一樣的。
前者,讓對方感受到的是一份關懷,帶來力量與被支持感;但後者,卻可能讓對方感受到的不被信任。

關心與擔心的語句可能是:
❤️關心:「你都好嗎?」
🧡擔心:「你可以嗎?」
❤️關心:「工作適應得如何?」
🧡擔心:「做得來嗎?」

關心,來自好奇;擔心,來自評價
有沒有發現,關心和擔心的不同在於,前者是帶著好奇,而後者可能帶著評價。

當我們可以多帶點好奇在關係上,自然就有機會創造善的循環;反之,如果帶著評價,只會削弱彼此的信任感。

因為,人性使然,如果我感受到對方的評價,可能就會很自然地開始自我防衛,為當下與對方的互動建立了一道看不見的牆,自然, 就不容易靠近對方,也不輕易讓對方靠近自己。

❣️讓我們一起練習,在關係中付出我們的關心,但減少對對方的擔心。

👉關於 顧浩然 心理師:https://mental-hug.com.tw/team/GUHAORAN

❙ 擁抱心理諮商所
位址:台北市內湖區成功路四段32號4樓
交通:捷運內湖站1號出口
❙ 擁抱心理博愛館 心理諮商所
位址:台北市博愛路76號10樓之2
交通:捷運西門站5號出口
❙ 擁抱心藝心理諮商所
位址: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466號2樓
交通:捷運內湖站1號出口
❙ 擁抱心身醫學診所
位置:桃園市桃園區復興路123號8、9樓
交通:桃園火車站前
❙ 擁抱甯心理諮商所
地址:台北市松山區復興北路15號5樓之10(舊星聚點大樓)
交通:捷運南京復興5號出口
❙ 擁抱雙和心理諮商所
地址:234新北市永和區中和路343號12樓 (台北金融天下大樓)
交通:捷運永安市場站

成為英雄!在被需要中,點亮彼此的光。撰文/ 陳惠婷 諮商心理師在被阻斷的道路上,無數平凡的身影,手持工具,駕著機具,從四面八方匯聚。他們沒有號令,卻目標一致:修復家園。這是一張雙十國慶的梗圖,那句「你我同心 🇹🇼 台灣加油」,完美詮釋了臺灣...
09/11/2025

成為英雄!在被需要中,點亮彼此的光。

撰文/ 陳惠婷 諮商心理師

在被阻斷的道路上,無數平凡的身影,手持工具,駕著機具,從四面八方匯聚。他們沒有號令,卻目標一致:修復家園。這是一張雙十國慶的梗圖,那句「你我同心 🇹🇼 台灣加油」,完美詮釋了臺灣人在困境中展現的自發、互助與堅韌。這,就是台灣引以為傲的公民精神。

新聞中「鏟子超人」奮力鏟土的畫面,在你我的心中激起巨大漣漪。 各種英雄紛紛出現,擠滿光復火車站的月台。他們努力的付出自己的能力與專業,他們平凡,卻又偉大。

這個世界,究竟誰需要英雄?又為什麼,我們似乎越來越需要英雄?

或許,需要英雄,是因為英雄能解決困難,帶來希望,如同那些在災難中挺身而出的身影。

但更深層地,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是因為他們「被需要」;而越來越多人願意成為英雄,或許正反映了現代人內心深處,那份渴望「被看見」、「被連結」,甚至是「渴望被需要」的深層心理需求。 在一個容易感到疏離的時代,付出與貢獻,成為了建立意義感和歸屬感的重要途徑。

🌟因此,英雄的定義不再限於轟轟烈烈。英雄的定義可以很簡單,
在我們疲憊時遞來一杯溫水的朋友,
在迷茫時給予真誠指引的長輩,
在失落時默默陪伴的家人,
甚至,是在跌倒後選擇重新站起來的自己......

這些看似平凡的時刻與選擇,都是一種「英雄式」的展現。他們的存在,不只解決了當下,更點燃了我們內心那一點點的勇氣與光芒,讓我們在精神上,完成了一次次的"「光復」"——讓希望重新回來,讓生活重新啟動。

當每個人都願意貢獻一份力量,當我們的專業與熱情不再只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共同的家園與彼此的幸福,那麼,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那個被需要、也願意付出的「英雄」。

讓我們都成為彼此生命中,那一點點溫柔而堅定的光。✨

#誰是英雄 #渴望被需要 #日常的勇氣 #鏟子超人 #台灣精神 #花蓮光復的力量 #點亮彼此

👉關於 陳惠婷 心理師:https://mental-hug.com.tw/team/CHENHUITING

❙ 擁抱心理諮商所
位址:台北市內湖區成功路四段32號4樓
交通:捷運內湖站1號出口
❙ 擁抱心理博愛館 心理諮商所
位址:台北市博愛路76號10樓之2
交通:捷運西門站5號出口
❙ 擁抱心藝心理諮商所
位址: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466號2樓
交通:捷運內湖站1號出口
❙ 擁抱心身醫學診所
位置:桃園市桃園區復興路123號8、9樓
交通:桃園火車站前
❙ 擁抱甯心理諮商所
地址:台北市松山區復興北路15號5樓之10(舊星聚點大樓)
交通:捷運南京復興5號出口
❙ 擁抱雙和心理諮商所
地址:234新北市永和區中和路343號12樓 (台北金融天下大樓)
交通:捷運永安市場站

「禁羈」(kink)+「開放式關係」(polyamory/多重戀)+性別流動/Q***r 身份:理解、在台發展與心理助人的連結撰文/ 徐維廷 諮商心理師今天想與您一起探討三個交織的議題:💡「禁羈」次文化(英文通常稱為 kink subcul...
08/11/2025

「禁羈」(kink)+「開放式關係」(polyamory/多重戀)+性別流動/Q***r 身份:理解、在台發展與心理助人的連結

撰文/ 徐維廷 諮商心理師

今天想與您一起探討三個交織的議題:
💡「禁羈」次文化(英文通常稱為 kink subculture)是什麼,
💡「開放式關係」或「多重戀」這樣的親密關係形式,是什麼,
💡性別流動/Q***r 身份、非二元性別(non-binary)是什麼,
並且如果你或你的伴侶身處其中,遇到挑戰、溝通不良、情感困擾時,如何選擇一位對這些次文化與多元性別敏感度高的心理師來協助你。

🖊️一、什麼是「禁羈」(kink)、什麼是「開放式關係/多重戀」(polyamory)?
「禁羈」在此指:人們所從事或偏好的、在社會主流性/親密關係實踐中通常被視為「非主流」或「異於常態」的慾望、身體經驗或互動方式。包含但不限:身體約束、支配/臣服(dominance/submission)、痛感刺激、角色扮演、特定物件或儀式中的親密互動。 「開放式關係」/「多重戀」指:在所有相關當事者知情同意基礎上,突破傳統一夫一妻戀愛/親密框架的關係形式。可以是兩人以上情感/身體連結,強調開放溝通、邊界協議、同意(consent)。
這兩者雖然在實踐上不同,但在親密、慾望、身體、關係面向常有交集。例如:有人同時參與 kink 實踐,又在 polyamory 形式中探索多重情感/身體連結。

一句話:如果把主流性愛/親密互動比作「平直的路」,那 kink 或 polyamory 有時像「彎路」或「另一條路」——它們不是病,也非亂,而是在共識基礎上,重新詮釋、探索慾望/身體/親密的可能。

🖊️二、什麼是性別流動、Q***r 身份、非二元性別(non-binary)?
「性別流動」意指個人對性別認同與性別表現不是固定在「男性/女性」這二元框架之內,而可能處於變化、流動、模糊或跨越的狀態。 「Q***r」作為身份、術語,可涵蓋非異性戀、非順性別(non-cisgender)或拒絕被既定性別、慾望與親密規範定義的人。

「非二元性別(non-binary)」指的是:一個人不僅視自己為「男性」或「女性」其中之一,也可能是兩者之一、也可能是兩者之間、也可能不歸入這二選一。

例如:《Verywell Mind》指出:「genderqueer 與 non-binary 都是超越男性/女性性別二元之外的身分」; 「非二元」亦可作為涵蓋 agender、bigender、genderfluid 等多樣身分的總稱。
這意味著:如果你認同自己是 Q***r/非二元、或你的親密關係實踐(如 kink 或 polyamory)也與性別、慾望、身份流動有關,那你所處的經驗非常值得被理解、被尊重,而不是被孤立或污名化。

🖊️三、在台灣的發展與意義
在台灣,雖然社會對性別/慾望議題逐漸開放,但關於 kink、開放式關係、多元性別的討論仍在萌芽與邊緣化中。
>有些媒體報導指出:在台北已有活躍 B**M/kink 社群,每週末可能有課程或聚會。
>關於開放式關係/多重戀的研究、社群討論亦逐漸出現,但尚未成為主流。
>性別流動/非二元性別的理解在台灣仍需推廣,許多人可能因社會期待「男性/女性」二元而感覺被誤解、邊緣化。

・意義上來說:
>對參與者而言,這些次文化與身份認同可成為探索身體經驗、自我慾望、親密互動的新途徑,並且透過協議、安全、信任的方式建立關係。
>對心理/性別/親密關係研究而言,提醒我們:主流親密模式與性別模式並非唯一,在慾望與身體的多樣性中也存在合法且有意義的生命實踐。
>對社會大眾而言,當 kink、多重戀、性別流動從「秘密」「偏差」逐漸走向「可以被理解」「可以被討論」時,有助於打破性/慾望/性別的羞恥,促進身體自主與性/性別平權文化的成熟。

🖊️四、如果你在 kink、開放式關係或性別流動中遇到挑戰──為什麼心理師這時候非常適合?
當 kink 或 開放式關係/多重戀,或性別流動/非二元性別成為你生活、親密關係或身分的一部分,可能會遭遇這些情況:
・自我慾望、性別身份、親密關係形式與主流社會或伴侶、家庭期待產生衝突:你可能感到羞愧、隱藏、內在壓抑。
・在多重戀或開放式關係中,若伴侶間溝通不良、邊界不明、嫉妒或不安全感出現,容易產生情感壓力。
・在性別流動/非二元性別情境中,可能外界理解少、社會污名多、心理壓力大。
・如果你找的心理師對 kink、多重戀或性別流動缺乏理解,可能會讓你難以敞開、被誤解為「問題」或「病理」。

實務上,針對 polyamory 的伴侶治療研究指出,如果治療師預設一夫一妻、一男一女模式,可能不利於處理多重戀關係。
因此,當你感覺「我們之間的 kink 實踐/開放式關係模式/性別流動身份,最近出現溝通變差、邊界模糊、內在情緒紊亂」——這時選擇一位對 kink、開放式關係、多重戀及性別流動敏感、且具接納態度的心理師,就特別合適。

🖊️五、如何選擇具敏感度的心理師?
以下為具體建議:
>詢問心理師是否有「親密關係/性別多樣性/慾望多樣性」的經驗或訓練。 例如:是否理解 kink/B**M 社群的規範(同意 consent、邊界、安全詞等);是否理解開放式關係/多重戀的結構與溝通需求;是否理解性別流動與非二元性別的身份經驗。
>觀察心理師對你敘述 kink、開放式關係或性別流動經驗的態度。 是否帶有負向判斷?是否接納你所說的身體/慾望/關係/身份實踐?好的心理師會用開放、好奇、尊重的態度回應。
>確認心理師是否願意與你一起討論/釐清 kink、開放式關係或非二元性別在你生活中的意義。 例如:你是否因為這些而感到困擾、是否想理解其對你身分、自我認同、身體、關係的影響。
>確認心理師尊重你的自主性與共識原則。 包括你與伴侶(或伴侶們)對 kink 或開放式關係、邊界、風險/安全管理所做的協議。如果治療師忽略這些,而以「要停止 kink」「要恢復一夫一妻」為旨,可能不合適。
>確認治療契約中有釐清保密、安全、邊界等內容。 由於 kink、多重戀、性別流動經驗往往涉及社會污名化、隱私、敏感議題,良好的治療關係尤為重要。

🖊️六、當你在 kink、開放式關係或性別流動中遇到「不順利/溝通不良/挑戰」時──個別諮商與伴侶/多伴侶諮商都是選項
如果你是個人想釐清:我的慾望、身體實踐、身份認同、內在情緒(如羞愧、不安、嫉妒、自我疑問)──那麼 個別諮商 很適合。你可以與心理師一起探討你自己在 kink、開放式關係、多重戀、或性別流動身份中的位置、慾望、邊界、情緒調節。

如果你與伴侶(或伴侶們)一起在 kink 或 開放式關係中,發現:溝通障礙、邊界模糊、情緒累積、信任受損──那麼 伴侶/多伴侶諮商(couples or poly-friendly therapy) 就非常值得考慮。這樣的諮商可以幫助你們識別各自與關係中所處的位置、釐清邊界、建立溝通流程。
在治療過程中,可能會議到:
*檢視所有關係中的「約定」「邊界」「檢查機制」。
*處理情緒如嫉妒、焦慮、不安全感。
*建構持續的溝通與檢查流程。
*新釐清 kink、開放式關係或性別流動對你的意義:這不是僅僅一種「實踐」或「身份標籤」,而可能與你的歷史經驗、自我認同、對身體的經驗、創傷修復有關。
*若你在過程中感到:心理師對你敘述的 慾望、身份、關係形式感到尷尬、急於改變你、或忽視你的協議/邊界,那可能表示:這位心理師並不適合你。你可以選擇轉介或尋找具有更多相關敏感度的心理師。

🖊️七、結語
「禁羈」、開放式關係、多重戀、性別流動/Q***r 身份、非二元性別──這些並不是問題本身,而是可能的、合法的、值得被理解的慾望、身體實踐與親密/身份形式。在台灣,它們正慢慢走出陰影,成為親密、性別與身體自主文化的一部分。

作為心理師,我相信:當你遇到 kink、開放式關係、多重戀、或性別流動/非二元性別身份中的挑戰,不論是你個人的慾望探索、情緒疑問、自我身份、生理/身體經驗、或伴侶/關係中的溝通困境,選擇了一位敏感且專業的治療夥伴,你能夠在慾望/身體/親密/身份之間,走得更平穩、更安心。

🌟附錄:常見 kink/開放式關係/性別流動 心理議題問答
Q1:我參與 kink 或開放式關係,但最近覺得溝通變差、邊界模糊,怎麼辦?
A:您可以考慮進入個別或伴侶/多伴侶諮商。個別諮商可以協助您釐清:我的慾望/身體實踐/身份認同在哪裡?我對 kink/多重戀的期待是什麼?我目前的情緒(如嫉妒、不安、羞愧)從何而來?若是與伴侶(或多位伴侶)一起遭遇溝通障礙、邊界不清、信任受損,那伴侶/多伴侶諮商可協助你們一起「檢視我們的約定」「重建邊界」「建立溝通流程」。

Q2:我認為自己是 Q***r /非二元性別(non-binary),在 kink 或開放式關係裡覺得被誤解/邊緣化,心理師要怎麼選?
A:建議您在預約前詢問心理師是否有「性別多樣性/非二元性別(non-binary)/親密關係多樣性」的經驗或敏感度。觀察心理師對您敘述的身份與慾望是否持開放、尊重態度。當您感到「我必須解釋很多」、「我怕被判斷」、「我被要求回到傳統模式」時,可能這位心理師不太適合。適合的心理師會:「理解性別流動」「尊重 kink 或多重戀實踐」「願意與你一起探索你在這些關係/身份/慾望中的位置」。

Q3:心理師真的能處理 kink、多重戀、性別流動這些議題嗎?
A:是的。近年來已有學術文章與臨床指引指出:良好的心理/諮商實務需對 kink /倫理非一夫一妻(ethical non-monogamy/polyamory)/非二元性別(non-binary)具備敏感度。如下文學術參考所示:
• 關於 kink /B**M :Clinical Guidelines for Working with Clients Involved in Kink(Sprott R.A. et al., 2023)提供臨床指引,指出心理師需理解 kink 社群的同意(consent)、邊界、文化脈絡。
• 關於開放式關係/多重戀:A scoping review of research on polyamory and other forms of consensual non‑monogamy(Gupta S., 2024)指出 polyamory 與主流關係模式不同,心理師需避免僅以一夫一妻為基準。
• 關於性別流動/非二元:Relationship experiences of transgender and non‑binary adults(Perez J., 2024)探討 TNB(跨性別與非二元)人士在親密關係中的經驗。
• 閱 kink 研究:Current biopsychosocial science on understanding B**M (kink)(Williams D.J., 2022)綜述 kink 在生物、心理、社會層面的研究現況。

Q4:我擔心心理師不理解 kink/多重戀/非二元性別,那我怎麼先做準備?
A:您可以先在預約前自行整理:我的 kink /多重戀/性別身份的關鍵字(如:我從事的實踐、我的身份認同、我期待的邊界、安全詞、我的慾望、我的情緒困擾)。寫下你想在心理諮商中討論的三大議題。當與心理師見面時,可以先提出:我參與 kink/多重戀/我是 non-binary/Q***r,我想確認你對這些議題的敏感度及態度。你也可以直接問:「你對 kink/多重戀/非二元性別的經驗或訓練為何?」如果心理師回應模糊、帶有負向評價,那你可能要尋找另一位。

❣️學術參考文獻(節錄)
1.Larva, M.A. & Rantala, M.J. (2024). An Evolutionary 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ward B**M. PMC (2024), PMCID PMC11176219.
2. Williams, D.J. (2022). Current biopsychosocial science on understanding B**M (kink). S*xual & Relationship Therapy.
3. Sprott, R.A., et al. (2023). Clinical Guidelines for Working with Clients Involved in Kink. Journal of S*x & Marital Therapy.
4. Gupta, S. (2024). A scoping review of research on polyamory and other forms of consensual non-monogamy. Journal of Family Theory & Review.
5. Perez, J. (2024). Relationship experiences of transgender and non-binary adults. Journal of LGBT Issues in Counseling.
6. Calhoun-Shepard, R. (2019). Polyamorous Millennials in Therapy: Interpreting Experiences. Antioch University Master’s Thesis.
7. Kalafatis-Russell, A.R. (2021). Doing Kink vs. Being Kinky: A Systematic Scoping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B**M Behavior, Orientation, and Identity. University of North Florida.

👉關於 徐維廷 心理師:https://mental-hug.com.tw/team/XuWeiting

❙ 擁抱心理諮商所
位址:台北市內湖區成功路四段32號4樓
交通:捷運內湖站1號出口
❙ 擁抱心理博愛館 心理諮商所
位址:台北市博愛路76號10樓之2
交通:捷運西門站5號出口
❙ 擁抱心藝心理諮商所
位址: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466號2樓
交通:捷運內湖站1號出口
❙ 擁抱心身醫學診所
位置:桃園市桃園區復興路123號8、9樓
交通:桃園火車站前
❙ 擁抱甯心理諮商所
地址:台北市松山區復興北路15號5樓之10(舊星聚點大樓)
交通:捷運南京復興5號出口
❙ 擁抱雙和心理諮商所
地址:234新北市永和區中和路343號12樓 (台北金融天下大樓)
交通:捷運永安市場站

擁抱心人物 : 高敏感走上自我療癒這條路:很辛苦,很多眼淚,但很值得- 專訪 林聖峯 臨床心理師>受訪者:林聖峯臨床心理師>採訪者:莊詠誠諮商心理師>編輯撰寫:張誌閔諮商心理師你是否曾懷疑過自己是不是高敏感族群?或是曾因為自己的高敏感特質而...
07/11/2025

擁抱心人物 : 高敏感走上自我療癒這條路:很辛苦,很多眼淚,但很值得- 專訪 林聖峯 臨床心理師

>受訪者:林聖峯臨床心理師
>採訪者:莊詠誠諮商心理師
>編輯撰寫:張誌閔諮商心理師

你是否曾懷疑過自己是不是高敏感族群?或是曾因為自己的高敏感特質而感到困擾。林聖峯臨床心理師以自身為例,走過早年不被理解否定的生命經驗,到對自我感到懷疑困惑。而今走上自我療癒這條路,以推廣和協助高敏感族群為天職。讓我們聆聽聖峯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以及如何幫助高敏感族群療癒自我。

一、 我到底是不是高敏感?
高敏感特質在精神醫學上尚未有明確的診斷證明,但因為未能被鑑定,因此高敏感特質的人,更容易被誤解和不被身處的環境所接納。

高敏感泛指對刺激更為敏感、感受力更強的人群。他們可能對噪音、光暗、氣味等刺激有更敏銳的反應,並且更容易受到情緒、壓力和情感的影響。也可能反映在幾種特質上:
・對五感感官刺激敏感
・深思熟慮:傾向於在做決策之前仔細思考並權衡各種可能性。
・容易被別人的情緒所影響
・需要獨處時間
・對變化比較敏感。

你是否有以上幾種高敏感特質?這些敏感特質包含其一,就可能對當事人生活帶來極大的影響。聖峯臨床心理師過去臨床實務觀察,被診斷發展障礙如注意不足過動症(ADHD)的孩子,可能是對外界環境刺激敏感,而無法專注的狀況。因為無法被理解和協助,而成為父母眼中頭痛的過動兒。

高敏感的當事人,往往成長過程就不被理解,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些特質,該怎麼去調適。聖峯自己就是這樣長大,從負荷過載到身心靈療癒,這一路走來,有好多辛苦的故事。

二、 自我療癒這條路
聖峯從小是個文靜的孩子,因為天生高敏感特質,情緒很多,很早就把自己的情緒壓抑很深。面對人事物有強烈情感,就算別人沒有說話,也可以共振感受他人情緒。很常被親友告知不要想這麼多,幹嘛這麼小題大作。久而久之就切斷情緒,告訴自己不需要有情緒。

大學讀生物,對認識自己有興趣轉往臨床心理所。但在進入醫院工作後,接觸多是心理疾患個案,工作一兩年後,大量暴露在強烈能量張力而身心俱疲,回到家往往很憤怒或沮喪,但卻沒有意識到那些情緒是別人的。儘管因為敏感細膩的特質很了解個案,但也讓自己陷在低能量難以自我調節的困境中。
恰逢其時,聖峯接觸了身心靈療法,在安全的空間中,將內心很深的黑暗面打開。過去一次又一次不被理解,對人有恨意被世界遺棄,帶著很深的悲傷從心打開。內在的狀態開始流動,也開始學習身心靈療癒,並結合應用在諮商工作中。

聖峯在自我療癒的過程中,內心經歷強烈的掙扎黑暗,同時也想放棄助人這條路,痛苦到沒辦法繼續當心理師,但內心又有強烈的聲音,召喚自己持續走在使命的道路上。

一次聖峯帶著饒富意義的物品來到河濱,和宇宙詢問該何去何從,透過和世界以及過去和解的儀式,將物品點火焚燒,象徵著和過去自己道別。這時他抬起頭,看見天空彼岸綻放著一道彩虹,聖峯不禁淚流滿面,震驚於世界給予的支持,為一直以來努力堅持感動流淚,同時也感謝宇宙共時性,原來自己並不是孤單的,也相信自己可以繼續走下去。

三、 高敏感該如何自處
高敏感的人很常對他人反應產生情緒,想替他人的期待負責,進而配合對方。我們要意識到,許多時候他人無法完成渴望是對方的課題,是自己要去成長的部分。而我們能做是要將這個課題還給對方,勇敢獨立地做自己。

回歸自我的過程中會有些辛苦,因為以前的自己也許習慣將注意力放在滿足他人身上,但如果無法意識到他人的期待也是一種慣性,永遠都無法被填滿,將會不斷在重複的循環中打轉。

當我們開始試圖找尋自我生命的意義,帶著恐懼突破每一步,過程中要有意識地給自己鼓勵,放下自我批批,不用再苛責自己。拉回現在此時此刻,從小被評價否定的我,現在是有能力把自己找回來的。
找回自我的過程中很痛苦但很值得,可能有些人會說,我只是想要舒服放鬆一點,沒有想面對那麼多問題,那也沒關係。只要願意探索自己,看看為什麼會想待在這,清楚自己的狀態。等到休息夠了,內在力量就會驅使自己往前。

很多人會卡在自己有沒有高敏感,但高敏感是一個光譜,每個人敏感的程度不同。我們都是敏感的,只要願意面對自我,打開覺知覺察的能力。當生命遭遇一些困難或盲點,願意去看更多或打開更多,其實問題困境盲點都有機會被鬆開或突破。

四、 和世界連結在一起
諮商中常常會談及情緒,但情緒其實是一種能量,注意力也是。這些能量可能反應在身體、認知,乃至於潛意識的夢境。被壓抑的能量,可能轉為疼痛、疾病、隱藏在生活之中。我們很常糾結某些信念讓自己卡住,但這些卡住能量經過引導釋放,一些僵化的認知可能就會隨之而鬆開,例如不用執著於一份工作,或是某個目標,或是某些價值觀。

在引導過程,可以透過連結高等能量,或是連結自然和世界的療癒能量。在自己需要穩定的時候連結大地能量,需要流動的時候連結水的能量,感受心理和生理微妙的變化,也感受大我和小我的呼應,感受親人支持和愛的力量,重新喚起世界與我的連結,學習與大我合一。

五、 這個世界有我,有你,還有自己
透過冥想、靜坐、瑜珈練習,有更多時間和自我內在在一起,將注意力收攏聚回在自己身上,從過往的生命歷程去看見不一樣的風景。當我們不斷覺察,不斷將自己打開,只要對自我誠實,生命就會生生不息地翻轉流動著。

通往自我是條有些辛苦而孤獨的道路,但聖峯心理師卻覺得很值得,也因為如此現在對於許多人事物更能感受到他們的支持和愛,也更加倍感恩。聖峯人生走過陰影的幽谷,希望可以幫助更多高敏感的對象,告訴他們高敏感並不是你的錯,只要能找到與自我相處的方式,每個人都有無窮的潛力和能量。

👉 線上聆聽《高敏感走上自我療癒這條路:很辛苦,很多眼淚,但很值得》Podcas:https://solink.soundon.fm/episode/4e411c2d-5fe8-44a4-9cf7-3af7d15a36db
👉線上收看《高敏感走上自我療癒這條路:很辛苦,很多眼淚,但很值得》:https://youtu.be/o1WWN42bfSs?si=_clqjdRlsf-q343G

👉關於林聖峯臨床心理師:https://mental-hug.com.tw/team/linshengfeng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7Esq74tq5/
04/11/2025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7Esq74tq5/

⏹︎拒學與缺乏意義

孩子不想去學校,讓無數父母頭疼。一來不曉得如何安頓待在家中的小孩,二來擔心孩子就此遠離社會主流的步伐。許多相關著作出版在討論如何協助這群小孩,尤其是日文出版著作,主要關於協助繭居族的資訊。

⏺︎拒學來自對生命意義的質疑
一篇樣本比較小的研究,針對中國青少年進行研究,探討存在意義與學習動機的關聯。該意義定義是:了解自己的生命、擁有目標和方向,以及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重要的。

Zhu等人(2025) 進行分析發現:存在意義與生命的意義對內在動機、外在動機都具有正向影響。存在意義與生命意義對缺乏動機具有負面影響。

同時該研究還進行質性訪談,整理出幾個議題:
▶︎【拒學後的存在兩難: 空虛、荒謬、疏離】
▶︎【文化與科技對青少年存在性危機與拒學行為的影響。】
▶︎【家庭、學校與支持系統缺乏對青少年存在性心理危機與拒學行為的影響】

基本上就是說,拒學更深度反映了學生對當代教育系統的懷疑和抗拒。那是一種存在性的焦慮,它不是來自於學業成績的壓力,而是來自於對學習的意義缺乏清楚的了解,以及深度懷疑學習的價值。教育體制將個人價值化約為成績,在家庭中和學校中沒有空間去討論和思考個人價值,而經歷對個人存在和生命的懷疑。加上網路發達,青少年比起過往更容易接觸到其他人的迷茫,或是看到其他人躺平式的因應方式,或是看到大學生與研究生過的沒有想像中的好,他們更會失去目標和質疑現在階段的努力的意義。

文中有呈現幾個訪談的例子,那些青少年的思考也滿可以了解的:
▶︎"我有時候問我自己,每天讓我起床和去到學校的目的是什麼?如果答案只有獲得高分,考上頂尖大學,找到體面的工作,那麼我真的很空虛。我很好奇是否有其他可以堅持的理由"

▶︎"不是我不想要去學校。而是當我進教室,我就像是每天在同樣的賽道上奔跑著,而且沒有終止的一天,重複每個動作。"

▶︎"其他人總是說我很懶惰,但我清楚地知道我不是恨透了學習新知識,而是討厭不能有疑問的狀況下機械性的學習程序。就像是在生產線上的小螺絲釘,不知道最終生產出來的產品是什麼?"

▶︎"網路上一些人推廣躺平,說努力也沒用。雖然我不完全同意,但我也不想盲目掙扎。"

▶︎"有時候我逛論壇,看到學長姐說大學生活也很迷惘。我就開始懷疑,現在的努力還有什麼意義?"

回想自己高中階段,對大學生以及大學生活確實抱持比較正面的想像。在當時不像現在充斥對大學生的負面消息,原來這些消息透過網路的散布對青少年是具有影響力的,破壞了青少年對未來的正面想像。

⏺︎拒學的賦能觀點: 尋找主體性的過程
日本學者Yoneyama(2000)發表一篇文章,比較成人討論拒學和學生討論拒學的觀點差別,發現拒學會被當作是精神疾病,或是懶散行為,或是對抗學校的公民權,或是生理與心理的倦怠。然而,他認為拒學是學生在極端要求和疏離的學校系統中耗竭了,嘗試賦能自己尋找主體性的過程。

大人採取替代觀點思考一下,你在一間很頂尖或是不怎麼樣的公司,做著很喜歡或是不是很喜歡的事情,但公司裡一堆競爭比較、爭功諉過、鬥爭資源,你還會期待去上班嗎?(升學制度是一路比較,要贏過別人)

拒學是時代進展產生出來的結果之一,尤其未來ai世代,更多的資訊可以透過網路與人工智能獲得,到學校學習的意義與必要勢必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可能會加劇拒學的可能性。

家長在面對孩子不去學校所帶來的實際麻煩外,不妨自己停下來思考,自己是否能真的能回應孩子對學習本質的疑問,或是Zhu等人(2025)文章中列出的青少年的心聲,而非強硬地為不去學校做下各種負面詮釋。 或許可以幫忙自己同理孩子所面臨的無助,而進一步讓孩子意識到它卡住在他的情緒和思考中了,他需要其他額外的協助,去整理心中紛亂的思緒,逐漸找到採取行動的動力。

⏺︎參考資料
▶︎Yoneyama, S. (2000). Student discourse on Tokokyohi (School Phobia/Refusal) in Japan: burnout or empowerment?.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1(1), 77-94.
▶︎Zhu, Z., Yang, M., Zhu, Y., & Hu, Z. (2025). The Role of Existential Psychological Challenges in Chinese Adolescents’ School Aversion and Dropout and School Refusal Behavior. Advances in Educatio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13(1), 763-763.

出櫃千千結:為什麼出櫃這麼難?撰文/ 王渝津 諮商心理師❓為什麼出櫃這麼難?1997年的盛夏,阿勇與父親正一邊吃著午餐配新聞節目。電視裡正播著「警方以妨害社會善良風俗之嫌,大規模取締常德街聚集取樂之男同性戀四十餘人帶回偵辦」的新聞。父親:「...
01/11/2025

出櫃千千結:為什麼出櫃這麼難?

撰文/ 王渝津 諮商心理師

❓為什麼出櫃這麼難?
1997年的盛夏,阿勇與父親正一邊吃著午餐配新聞節目。電視裡正播著「警方以妨害社會善良風俗之嫌,大規模取締常德街聚集取樂之男同性戀四十餘人帶回偵辦」的新聞。
父親:「這些人真是不要臉,好好的男人去做什麼同性戀。」
阿勇:「同性戀又不是可以選擇的。」
父親:「男人就該跟女人在一起啊,沒聽過異性相吸喔?還好你不是這種的,不然我都不知道要拿什麼臉見祖宗!」
阿勇:「我不是啊!」
父親:「不是最好!你現在也不用想什麼談戀愛,專心唸書就好……」

父親繼續碎念同性戀會亡國、會傳染愛滋病,阿勇聽著父親的聲音越飄越遠,看著父親覺得彷彿不認得他了。因為阿勇懷疑自己是同性戀,儘管與父親感情再要好,這一刻他卻決定要把這個秘密帶進墳墓裡,因為從父親對新聞的反應來看,他知道父親不會接受他的。

2017年5月24日大法官做出第748號解釋,定調台灣將承認同性別伴侶的法律關係,並且附帶日出條款,在兩年後若相關單位沒有作為,則同性別伴侶將可直接適用異性伴侶結婚的法規,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2019年,在兩年期限將屆之前,立法院三讀通過「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同性伴侶從此後可依此專法成為彼此的配偶。

時間來到2018年秋天,11月24日的大選與公投這天,文芳與其他同志人權運動倡議者聚集在投影布幕前,緊張的看著開票結果。公投第十案到第十五案分別是挺同與反同兩陣營所提出,針對同性婚姻與性別平等教育的公投案,而挺同方的案子正節節敗退。小小的辦公室裡氣氛低迷,文芳忍不住抱著夥伴哭了起來,她心想:「原來一切的友善都是假象嗎?台灣人其實還是不肯讓我與我愛的人結婚嗎?我們的存在是不可以讓小學生知道的嗎?」

雖然時隔二十多年,但從上述三則事件可以看出,即使在法律上同志族群的結婚權利獲得了保障,雖然可以解釋為國家看見、並且主動做出保障同志族群權力的行動,但在社會氛圍上誤解與排斥,讓性少數族群(LGBTQI)的「出櫃」一直都是人生大難題。所謂的「出櫃」,意旨性少數認同的人們向身邊的人,或是社會大眾公開自己的性/別認同。出櫃的重要性在於性少數族群可以讓他人認識真正的自己,不需要再用各種偽裝、理由來扮演一個符合「主流價值」的人,失去坦率過生活的基本權利。 性/別認同是人類自我認同的核心概念之一,因此在性/別認同上能自我接納,以及被他人所接納的人會感覺到自己是完整的,不是殘缺的。而能夠「做如其所是的自己」是一個人能維持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同時,出櫃也能讓社會主流看見性少數族群的存在,看見差異,進而思索如何能讓不一樣的人可以擁有同等的生存機會,讓社會整體更加平等正義。

💡既然出櫃好處多多,那還猶豫什麼呢?回想文章開頭的兩個故事,或許能對出櫃的難度一窺究竟。

決定要不要出櫃是一個複雜且循環不斷的歷程。要向一個人出櫃,性少數族群從觀察、試探、等待,到放棄、然後重新觀察、試探、等待,這幾個階段他們在出櫃前不斷重複播放,就像跳針的磁盤一樣,他們在每一個階段都有可能因為察覺一點不對勁或是當天狀態不夠強壯而放棄出櫃、從頭來過。由於不知道出櫃對象對性少數的態度、觀點如何,所以無從評估對方能不能接受自己,因此必須不斷反覆這些歷程。而這樣的反覆是很折磨人的。更痛苦的是,不論跟準備出櫃的對象原本的關係有多親近,這些歷程都無法減少半分。

不管出櫃的對象是誰,性少數族群都會面臨一個最基本的挑戰:「出櫃會不會毀了我與對方的關係?」 因此對他來說越重要的人很有可能是越晚才知道他的自我認同。比如對青少年性少數來說,與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大多是很親密的,而且孩子們對父母的同理其實常常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深。孩子們懂得父母對他們的期盼,當然明白父母期待自己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心情,因此,當性少數青少年察覺自己在這方面可能無法達成父母的期盼時,其內心的自責、恐懼、焦慮是非常巨大而難以言喻的。與自己最親的父母究竟能不能理解,即使自己和他們想像的有些不同,但仍是同樣那個孩子啊?

若從親子動力與發展心理的階段來看,少年至青少年階段的孩子與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連結仍很緊密,而且通常仍然很仰賴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反應與回饋,來認識自己(例如一個父母經常給予肯定的孩子,較容易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也因此青少年性少數會相對看重與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關係,也很在乎他們能否接納真實的自己,因而對於向他們出櫃猶豫再三。更何況很多時候青少年們因為還無法經濟獨立照顧自己,所以向提供經濟來源的父母或其主要照顧者出櫃,就會冒著極大的風險。就如白先勇所著經典文學小說「孽子」的描繪,萬一沒能被接受,自己最基本的溫飽可能都成了問題,這更成了性少數青少年族群在心理層面的掙扎之外,非常實際需要考量的問題。

性少數青少年如果十分幸運在青春期時向父母估出櫃並被了解接納,度過艱難的青春期長大成人後,出櫃的議題有變得容易一些嗎?從2019年「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實施之後,台灣同志望穿秋水等待三十多年的權力終於實現了,而也正在此刻,我們看見上班族同志們遇到了另一個難題:「若與同性伴侶登記結婚了,要不要請婚假?請了是不是就讓全公司的人知道我的性取向了?」這看起來有些搞笑,但卻是許多上班族同志所遇到的真實困境。從這個簡單直白的困難就可以讓我們理解到,出櫃是性少數族群們一輩子的難題,人生當中遇到的任何一個人、每一個環境都在挑戰他們的出櫃「勇氣、技巧、策略」。

出櫃難題在不同職場上有不同的難度,公務、教育、金融體系一般而言較為保守,相較於餐旅、創意、藝術領域會更令性少數族群們擔心是否能被接納。但不管在哪個領域,對性少數族群而言,出櫃前一樣要經歷反覆的觀察與評估,而前述的難度高低,最主要是差別在該領域中出現性別議題的機率高低。例如在藝術領域,較容易出現對性別議題的探討,這時性少數族群就可以藉機觀察同事們對性少數的接納程度。這樣的機會在金融體制裡可能是少之又少的。而在職場中,不能被接納很可能意味著喪失升遷的機會,或更嚴重的,失去工作。因此,面對這麼嚴重的後果,不管在哪個職場都必須小心再三。

出櫃之所以令性少數族群進退維谷,除了在不同場域、面對不同對象而會有不同的困難之外,其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機會只有一次」,這是讓性少數族群在出櫃前最焦慮的想法。 而這樣的焦慮瀰漫在他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縫隙,因為一旦出櫃,就無法重新躲回櫃子裡了,試想我們所認識的人某天讓我們得知他的性取向之後,這樣的認識是否就成為我們對他最重要的認識之一了?而這樣不可逆的結果正是讓他們舉棋不定、躊躇不前的原因。因為同樣的,除非我們平時表現出開放理解的態度,否則他們不會知道我們是否能接納「有重大轉變」的他們。因為在生活中永遠有接觸許多熟人、陌生人的機會,所以這樣的擔憂害怕,其實一直陰魂不散地跟在性少數族群身上。因此,若想要讓身邊還在櫃子裡的性少數朋友們放心出櫃,請多多在社會上出現性別議題時事時盡量表態支持,這是讓他們可以觀察您的態度的最好時機。等他們對向您出櫃累積到一定程度的安全感時,您就有機會更認識身邊的朋友、家人、同事,那會讓關係更穩固,讓整體社會更友善。

👉關於 王渝津 心理師:https://mental-hug.com.tw/team/Wang%20Yu-chin

❙ 擁抱心理諮商所
位址:台北市內湖區成功路四段32號4樓
交通:捷運內湖站1號出口
❙ 擁抱心理博愛館 心理諮商所
位址:台北市博愛路76號10樓之2
交通:捷運西門站5號出口
❙ 擁抱心藝心理諮商所
位址: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466號2樓
交通:捷運內湖站1號出口
❙ 擁抱心身醫學診所
位置:桃園市桃園區復興路123號8、9樓
交通:桃園火車站前
❙ 擁抱甯心理諮商所
地址:台北市松山區復興北路15號5樓之10(舊星聚點大樓)
交通:捷運南京復興5號出口
❙ 擁抱雙和心理諮商所
地址:234新北市永和區中和路343號12樓 (台北金融天下大樓)
交通:捷運永安市場站
#擁抱心理諮商所 #擁抱心理 #內湖 #西門 #南京復興 #桃園 #雙和

擁抱心人物:當NLP與催眠相遇:成為一個改變問題的人-專訪 廖莉彣 諮商心理師成為一個改變問題的人・受訪者:廖莉彣 諮商心理師・採訪者:莊詠程 諮商心理師・編輯撰寫:張誌閔 諮商心理師我們很常在企業內訓,或是坊間課程聽過NLP。它被廣泛運用...
31/10/2025

擁抱心人物:當NLP與催眠相遇:成為一個改變問題的人-專訪 廖莉彣 諮商心理師

成為一個改變問題的人

・受訪者:廖莉彣 諮商心理師
・採訪者:莊詠程 諮商心理師
・編輯撰寫:張誌閔 諮商心理師

我們很常在企業內訓,或是坊間課程聽過NLP。它被廣泛運用在人際溝通、企業訓練、心理學的領域。好像帶有一點情感覺察,再多一點神經語言,甚至還有一些潛意識投射?
不知道你對NLP印象是什麼?廖莉彣 諮商心理師是NLP高階執行師,同時也是美國NGH催眠治療師。他結合NLP及催眠實務技巧應用在諮商工作中,讓我們聽聽莉彣怎麼將這兩種不同專業交織成美麗的語言。

一、什麼是NLP
NLP起源於理查班德勒以及約翰葛瑞德共同發展而來,兩人對完形治療、家庭治療、催眠療法的治療方式感到興趣,從觀察與研究這些治療模式,進而找尋到幫助人們更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語言、思想和行為模式,以便掌握自己的情緒和與他人互動。

NLP所研究的這些治療取向,受人本主義思潮所影響,更強調人的主體性,以及善用個人的經驗與潛能,以達到自我實現目的。NLP對個人內在主觀經驗感到好奇,他們認為人的內在有一套程序與知覺經驗,透過調整想法信念、情緒、行為模式的結構,則可以協助人們掌握自己的情感和行為,並與他人建立更好的關係,從而達到自我成長和發展的目標。

廖莉彣 諮商心理師說 NLP的N是五感神經感官(Neuro),也就是人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感覺。而L是我們的語言(Linguistic),同時也包含動作、表情等非語言訊息。根據我們的感官經驗以及語言互動的過程,影響我們如何形成對外界的感受觀點。

Programming則是一種行動與思考的慣性模式,例如對方講了一句稱讚肯定的話,我們則受到內在的記憶、經驗與程式影響,使我們對於被稱讚是感到開心,抑或者是感到羞愧,甚至是否定、感到自我不值得。

二、NLP在心理治療中的應用
在心理治療工作中運用NLP,最核心也最基礎的第一步就是觀察。許多心理師都會觀察和捕捉訊息。而NLP的訓練讓莉彣心理師更重視在對話中,觀察人說了甚麼語言,做了什麼動作,而讓狀態有所改變。傳統心理學與諮商依循理論脈絡,以語言影響和改變人。NLP跳過脈絡歷程,透過引導形成改變,聚焦於線索的蒐集和變化加以回應。當事人被回饋時,可以感同身受NLP執行師也在經歷和自己一樣的感受。

當人談到一段故事和經驗,廖莉彣 諮商心理師在諮商中會引導讓人與內在經驗連結。情感失落經驗,在來談者的想像中,可能是畫面暗暗的,看到對方越走越遠的背影,而來談者被停留在原地拋下。這些未經調整的畫面持續潛在影響人的情緒,使人感到難過、自責、沒有希望感。

而NLP的做法可能會鼓勵來談者,試著對原有的畫面做出調整。例如:如果那個暗暗的畫面中有光,那會是什麼?可能是當時朋友的關心,或是對自己的一句打氣。當個人感到原經驗的畫面變亮,人的感受和行為就會有了變化。情緒可能從難過改為釋懷,自責的行為會停止。對於失落經驗的理解和觀點,可能會轉換成一種過去的回憶。

這些調整與介入,其實只是很小的一個引導或提問。NLP有一些基本假設,其中一項是:地圖並非疆域(the map is not the territory),可以說我們是經由感官經驗塑造出的真實體驗。NLP的做法可以協助我們改變內在感官經驗,進而改變原有的苦痛。

三、 NLP 在生活中的練習作業
NLP創始人理察‧班德勒說:「我教大家的,不過就是如何管理人生,這不是什麼理念,不是意識形態,也不是宗教信仰。」。

廖莉彣 諮商心理師認為任何人都可以接觸NLP,當我們觀察模對方非語言訊息和細微變化,做出回應。這些對象可以是同事、家人、親友、伴侶甚至是自己。當我們可以做出如其所是的回應,給予彼此好的感受時,對方也能感受到你的想法與真誠,一起創造出好的溝通與互動。

廖莉彣 諮商心理師提到自己在接受NLP訓練時,課程中曾詢問生活中有沒有甚麼問題。但用了兩種問法。過去我們常會問你遇到甚麼問題,你的問題持續多久,問題怎麼發生。但NLP教他用另外一種問法看待問題:__在這個問題你要甚麼,你有甚麼資源可以幫助你要的。

當我們用不同語言,不同提問,我們思考的方向就會被設定。大多數人期待問題可以被改變。我們以為多去理解問題點,就可以避免問題,就可以避免犯錯。但反而容易困在一個點,我知道不要做,然後呢。當我們問要什麼卻很難回答。當我們越清楚自己要甚麼,感覺得到目標可以被實踐,才有達到和改變的可能。

我們都會有點急迫想要找到有效的方式,希望讓改變的速度縮短一點,可不可以再更有效一點,這是人之常情。例如沒有自信的當事人,改變很漫長,要一點一點重建內在。個案很痛苦,心理師也會很糾結。當我從感覺和狀態著手,不是一次有改變,暫時性解決一些問題。會讓自己比較舒服,情緒緩和一點。危機困擾緩減,經驗帶來力量和資源,才產生良性的循環。那是因為NLP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資源,都具有使自己快樂成功的條件。

廖莉彣 諮商心理師提到,自己在和趙淑華心理師學習時。他想到自己的未來是黑暗和茫然的,好像一面破掉的鏡子,心理就覺得好沉重悲傷。老師和他說,破掉了,那就再換一個阿。老師的話就像一把槌子敲醒了莉彣,他顛覆了過去經驗,他的P被一句話置換。對阿,事情不就是這麼簡單嗎?

四、催眠與NLP的結合
這個經驗影響著廖莉彣 諮商心理師,支持著他面對未來的挑戰。這不也像是一種催眠或意念植入嗎?NLP因受到催眠治療大師米爾頓‧艾瑞克森影響,NLP的米爾頓語言,則是運用了催眠的元素來改變人的內在經驗。

廖莉彣 諮商心理師學習的是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傳統催眠會讓我們閉上眼睛,放鬆狀態,鼓勵閉上眼睛,比較不會受到空間的限縮。艾瑞克森是可以在張開眼睛對話過程中做調整,引導注意力做轉移。催眠元素之一是注意力,轉移到內在或外在,口頭對話中就可以做變動。當我們情緒張力很強,會大口呼吸喘氣,卡在狀態裡面。催眠的微調,可以引導把注意力轉到外在。留意光線、空調,接觸衣物、座椅。

這種注意力跟隨著引導的移動,可以轉移到外在,甚至可以跟著引導的同步,轉移到自我的內在體驗。光是能留意到自己的注意力可以做出轉變,並於強度上做轉換,我們個人可以更相信自己內在具備力量。對莉彣而言,催眠並不神祕也不可怕,而是是一種更誠實面對自己內在的途徑。

五、結語
NLP是個很注重目標與未來導向,引導個人改變的模式。可以幫助我們更認識自己內在的運作,學習做些調整以改變主觀經驗對我們的影響。

廖莉彣 諮商心理師想對遇到問題的朋友說,改變的路上,我們並不孤單,我們身邊的友人、伴侶、家人等都是資源,甚至有時候透過專業的陪伴,我們可以一起走一段改變的路。

心理師或NLP的調整幫我們開了一扇窗,讓我們更了解自己一點。當我們透過NLP多開幾扇窗,就會看見更多自己,而問題或許也不再會是問題了。

謝謝廖莉彣 諮商心理師引導我們認識這麼精彩的NLP,希望我們都可以藉由不同觀察和調整的方式,幫助我們面對生活中的難關。

👉 線上聆聽《 當NLP與催眠相遇:成為一個改變問題的人》Podcas:https://solink.soundon.fm/episode/8e8f09bd-9693-49a9-a6bd-06b76725ed87

👉 線上收看《[ 當NLP與催眠相遇:成為一個改變問題的人]:https://youtu.be/SntP8tWtpK8?si=xwH7J78yaJaD4VyW

👉關於廖莉彣諮商心理師:https://mental-hug.com.tw/team/LIAOLIWEN

30/10/2025

「鈍感力」聽起來像「遲鈍」,但其實是一種心理上的韌性與智慧哦!
簡單地說,鈍感力 = 在該遲鈍的地方遲鈍,在該敏銳的地方敏銳。
它不是冷漠,是一種選擇性反應的智慧,當出現負面情緒、批評或壓力時,能夠不馬上被傷害、不陷入過度思考,並且保持理性和冷靜!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每天都在感受他人評價、負能量、自我懷疑或焦慮等等之下,敏感的人容易受到影響;但有「鈍感力」的人,則可以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能控制的事上,不為無謂的情緒買單,活得更自在!
——
想知道更多嗎?
週週更新⬇️
林聖峯心理師的99天直播大挑戰✨精華✨

👉林聖峯 心理師:https://mental-hug.com.tw/team/linshengfeng
——
💞擁抱心理諮商所由一群希望貼近大眾的心理師組成,我們走出諮商室、走進人群,讓更多人了解心理健康,擁有更美好的生活。

💞心理師將傾聽與陪伴您,一起找到合適的方向,面對挑戰、走過困難。這段路也許不易,但我們始終溫暖守候,陪您走下去。
歡迎您和「擁抱心理」一起,擁抱心理、擁抱愛、擁抱自己。
——
網站:https://www.mental-hug.com.tw/
FB:https://reurl.cc/VDXggA
YT:www.youtube.com/-counselingcenter
#擁抱心理諮商所 #擁抱心理 #心理諮商 #林聖峯臨床心理師 #鈍感力

石麗君心理師日前受邀參加最高檢察署與中華民國檢察官協會合辦的研討會🎉與德國班堡最高首席檢察官以及首席法官,還有台灣的醫師和臨床心理師們,一起探討檢察官的職場壓力與心理韌性!石麗君心理師在研討會上也以「系統觀點」分享檢察官的壓力與韌性哦!🌟若...
29/10/2025

石麗君心理師日前受邀參加最高檢察署與中華民國檢察官協會合辦的研討會🎉
與德國班堡最高首席檢察官以及首席法官,還有台灣的醫師和臨床心理師們,一起探討檢察官的職場壓力與心理韌性!

石麗君心理師在研討會上也以「系統觀點」分享檢察官的壓力與韌性哦!

🌟若想了解更多🌟
石麗君 心理師:https://mental-hug.com.tw/team/SHILIJUN

➡️採預約制/官方line 預約:(要記得加@哦)

28/10/2025

帶你認識「情緒勒索」的四種類型!
第一種:威脅型
第二種:罪惡感型
第三種:可憐型
第四種:以愛之名型
四種情緒勒索,可以怎麼回覆應對呢?

若你察覺自己「被勒索」,先不要急著反應!試著延遲反應,例如:「我需要一點時間想想」,這能讓你保持主導權,避免被情緒牽著走哦!

💡很多人會被勒索,是因為怕失去關係或覺得「我不夠好」,但要記住:說「不」不是自私,是保護自己!
為自己設定「能接受的範圍」並堅定但不攻擊性的表達!
——
想知道更多嗎?
週週更新⬇️
林聖峯心理師的99天直播大挑戰✨精華✨

👉林聖峯 心理師:https://mental-hug.com.tw/team/linshengfeng
——
💞擁抱心理諮商所由一群希望貼近大眾的心理師組成,我們走出諮商室、走進人群,讓更多人了解心理健康,擁有更美好的生活。

💞心理師將傾聽與陪伴您,一起找到合適的方向,面對挑戰、走過困難。這段路也許不易,但我們始終溫暖守候,陪您走下去。
歡迎您和「擁抱心理」一起,擁抱心理、擁抱愛、擁抱自己。
——
網站:https://www.mental-hug.com.tw/
FB:https://reurl.cc/VDXggA
YT:www.youtube.com/-counselingcenter
#擁抱心理諮商所 #擁抱心理 #心理諮商 #林聖峯臨床心理師 #情緒

Address

內湖區成功路四段32號4樓
Taipei
114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擁抱心理暨心身醫學聯盟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擁抱心理暨心身醫學聯盟: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