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孟達身心精神科

楊孟達身心精神科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楊孟達身心精神科, Mental Health Service, 新北市板橋區文化路一段275號1樓, Taipei.

楊孟達身心精神科診所認為整潔、舒適與安全的就診環境,是每一位病人應享有的待遇,為顛覆傳統診所給人生硬、冷漠與缺乏隱私的刻板印象,我們特別為您設計、打造優質一流的看診環境。
全院採用暖色系的裝潢,搭配柔和的燈光與優美的心靈音樂,讓您就診時不再充滿無助與不安;特製的沙發椅、貼心提供的各項書報雜誌,讓您候診時不再感到不耐。此外,特殊的空間設計,使診所外的行人無法一覽候診區,提供您最安全隱私的候診空間。

07/11/2025

淺談「馬斯洛的需求理論」

楊孟達身心精神科 徐新雅醫師

馬斯洛於1943年在「人類動機的理論」論文中提出了需求層次的理論。

內容主要在描述每個人的慾望和衝動是互相關聯的。驅使人類的是遺傳的、本能的需要。這些需要不僅是生理的,還有心理的,他們是人類天性中固有的東西,文化不能扼殺它們,只能抑制它們。

人類的需要由低層的需要開始,逐層向上發展到高層的需要。當一層需要得到滿足時,這層需要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

一、生理需求

最低、最具優勢的需要,如:食物、水、空氣、性慾。

未滿足生理需要的特徵:只想活下去,思考能力、道德觀明顯變弱。

二、安全需求

同樣屬於低層的需要,其中包括對人身安全、生活穩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擁有家庭、身體健康以及有私有財產。

缺乏安全感的特徵:感到自己受威脅,覺得世界不公平或是危險。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危險的、變的緊張不安、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惡」的。

三、社交需求

屬於較高層次的需要,如:對友誼、愛情以及隸屬關係的需求。

缺乏社交需要的特徵:因為沒有感受到身邊人的關懷,而認為自己沒有價值活在這世界上。

四、尊重需求

屬於較高層次的需要,如:成就、名聲、地位和晉升機會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

無法滿足尊重需要的特徵:愛面子,很積極地用行動來讓別人認同自己,也容易被虛榮所吸引。例如:利用暴力來證明自己的強悍。

五、自我實現需要

最高層次的需要,包括針對於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的需求。因此前面四項需要都能滿足之後, 最高層次的需要方能相繼產生。是一種衍生性需要,如:自我實現,發揮潛能等。

缺乏自我實現需要的特徵:覺得自己的生活充滿空虛感,想去做一些身為「人」應該做的事, 極需能充實自己的事物、尤其是讓一個人深刻的體驗到自己沒有白活一遭的事物。也開始認為
,靈性的價值勝過金錢。

六、超自我實現

馬斯洛在晚期時,提出當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充分的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求時,所出現短暫的
「高峰經驗」,通常都是在執行一件事情時,或是完成一件事情時,才能深刻體驗到的這種感覺,通常都是出現在藝術家、或是音樂家身上。

檢視一下你的生活,看看自己在哪一層次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然後努力去追求吧!

06/11/2025

淺談老人憂鬱症的成因

楊孟達身心精神科 徐新雅醫師

近年來老人憂鬱症越發受到重視,一方面是高齡化社會的影響,二方面是因為老年期因以下諸多心理變化,而成為憂鬱症的好發年齡層:
一、腦力衰退:認知功能衰退,記憶力、定向力、抽象思考能力、領悟力、判斷力皆變差,進而影響信心,降低自尊。
二、知覺變差:尤其視覺、聽覺之變差影響最大。對外界的感受力降低,也會影響老年人的自尊心,降低他們對人的信任。
三、自我形像改變:年紀變大,外貌變老,健康不如從前,對自信心與自尊同樣有影響。
四:自我領域改變:由於衰老、病痛,體力變差,行動方便性降低,老年人的活動空間變窄,社交活動變少,自覺之領域掌控力降低。
五、分離與失落:大部分的人在老年期智能,情感及心理機能還是會持續成長。
親友凋亡→減少社會互動→隔離感、孤獨感→容易引發憂鬱。
兒孫成家離家,親友、甚至配偶過逝,皆是影響極大的「失落」。實際上,健康變差、肢體障礙都是另一種型式的失落。
六、其他社會文化因素:老年歧視(agism),年輕人、自我對老年期的刻版印象及看待,包括孤寂,健康狀況不佳,老化,身體虛弱,情感脆弱。
根據研究,老人憂鬱症的危險因子包括有低社經階層、身體健康狀況不佳、失能、社交孤立、隔離、搬家、遷徙、喪偶、容易焦慮緊張的個性。老人憂鬱症患者鮮少主動求助,而自殺成功率卻很高(因為身體恢復力差),多關心您身旁的長輩,若有發現他們很少笑容、沉默不語、活動力下降,及早陪伴他們來就醫喔!

05/11/2025

沒事就警鈴大作的恐慌症

楊孟達身心精神科 徐新雅醫師

三十二歲、平時身體健康的阿明,某天帶著女朋友去電影院看最新一集的變型金剛,正當劇情 最緊張之時,阿明突然開始感到一陣頭暈目眩、噁心反胃、接著胸口很悶、感覺喘不過氣來、 就好像快要窒息了一樣,心跳跳得又快又大力,同時全身顫抖、手腳發麻、無力、快要暈倒 了!阿明第一個反應,就是自己心臟病發要死掉了,感到非常恐懼,害怕,阿明立刻奪門而出 ,跑到櫃台求救,櫃檯看阿明臉色慘白,全身冒汗,趕緊叫救護車送阿明到醫院急診室。 急診室立刻幫阿明量血壓心跳,兩個都高於正常範圍,但是抽血跟心電圖報告是正常的,醫師 幫阿明打了鎮定劑,半小時之後阿明已經完全恢復正常,醫師告訴阿明,這是自律神經失調, 建議阿明去看身心科。

阿明不信邪,自己平常活潑又堅強,看甚麼身心科呢?阿明跑去掛了各大醫院的心臟科、胸腔 科,做了運動心電圖,24小時心電圖,心臟超音波,只查到阿明有輕度的二尖瓣膜脫垂,但 心臟科醫師說這並不會引起症狀。

阿明之後又這樣莫名其妙的發作了好幾次,每次送到急診之後大概半小時就自行恢復了,最後 一位朋友說自己也有相同的症狀,看身心科之後才知道這叫做「恐慌症」治療一年之後已經痊 癒了,阿明才終於鼓起勇氣,踏進精神科診所。

恐慌症是自律神經失調的其中一種疾病,發作時很可怕,但其實不會有生命危險,病人常常誤 以為自己心臟病或中風,看遍各大科卻檢查不出原因。用簡單的比喻來說,恐慌症就好像火災 警報系統故障,明明沒有火災,警報系統卻亂響,身體立刻出動救火大隊,噴水、灑泡沫、逃 命...

警報系統就是我們遍布全身的自律神經,控管全身的內臟,心臟肺臟一接到危險通知,立刻啟 動戰鬥模式、準備逃命:心跳加速、血壓上升、呼吸變喘,同時因為太過緊張而腸胃痙攣、手 腳發抖。

急診室醫師通常會給予鎮定劑使用,但如果每次恐慌發作時,只是吞一顆鎮定劑,雖然能關掉 當次的假警報,卻不能預防下次的恐慌發作。恐慌一而再、再而三的無預警發作,弄得很多病 人最後不敢搭電梯、不敢上捷運、不敢搭飛機、甚至不敢單獨留在家、或是出門去上班,怕自 己隨時會倒在地上沒人發現而死掉。

真正治本之道,還是要把故障的警報系統修好,也就是讓自律神經恢復平衡。 自律神經會失去平衡,一定是累積了多年的壓力、過勞的生活作息、也許再加上過度的刺激性 物質(菸酒、咖啡因、甚至是3C產品)使用,讓交感神經永遠保持在緊繃狀態,而副交感神經卻 忘記如何放鬆了。

身心科醫師會開立治本的藥物,幫助自律神經恢復平衡,症狀消失大概需要一到三個月的時間 ,保養到斷根則通常需要一年或以上的時間,才能痊癒停藥。 恐慌症不會有生命危險,只要好好遵從醫囑,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痊癒不是難事!平時可學 習一些放鬆技巧,例如吐納(腹式呼吸法)、冥想(想像式放鬆法)、規律運動、早睡早起,都可 以協助克服恐慌發作,不必一直依賴鎮定劑!踏出你的第一步吧!

04/11/2025

淺談酒癮

楊孟達身心精神科潘明宜醫師

酒精相關議題是複雜的、也是身心科醫師不能忽略的問題。 在診間不經意的詢問有關酒精飲用的問題常常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答案。
在目前的環境裡酒類的取得非常容易。另外酒精本身是複雜的化學物質、酒精既是興奮劑又是鎮靜劑,因此許多人其實是在以飲酒調適本身跟環境的關係,醫學上又稱為自我用藥的行為。 酒精帶來的問題與後遺症太多、包括依賴成癮、身體生理的影響、對認知功能的影響、以及對心理情緒的影響。上述不在這篇文章討論的範圍。

本篇文章主要討論的是常見的飲酒相關的自我用藥行為。 也就是探討一般人容易在什麼狀況下失去戒心而逐漸形成酒精誤用及濫用的行為?

常見的狀況之一、是有睡眠困擾的患者在無意間發現在睡前飲用些許酒精飲品有助睡眠,而逐漸形成睡前飲酒的習慣。 其實酒精或許能幫助這些患者一開始的入睡速度,但是會影響下半夜的睡眠結構。 所以通常這些患者後期的睡眠熟度常常受影響,而有睡眠片段甚至早醒的狀況。 而且因為不熟悉酒精有耐受性及依賴性的問題,而發覺要能順利入睡,飲用的酒量有越來越多的現象。

另外常見的狀況發生在個性內向害羞、不擅人際互動的患者身上。 這些患者原本的個性使然,與別人互動時常常覺得壓抑,難以自然表達自己的想法跟感覺。 在酒精的催化下,覺得變得較為活潑多話,與他人的距離感拉近。 這樣的酒精使用其實是患者在處理自己的人際焦慮,但是容易在不慎使用之下容易成為酒精依賴的患者。

另外常見的情形則是發生在長期有沮喪低落情緒,或情緒容易起伏的患者身上 。這些患者因為深受痛苦情緒的困擾,又找不到有效的調節情緒的方式,喝酒於是成了他們能快速壓抑,或改變情緒的方法。 雖然這些患者也知道喝酒只是暫時逃離了這些情緒,而不是一勞永逸的方法。但是為了逃避痛苦的情緒而被喝酒習慣給綁架了。

03/11/2025

飲食失調疾患

楊孟達身心精神科 徐新雅醫師

莎曼莎在外商公司當業務,每天穿著光鮮亮麗,開會時能言善道,專業又幹練,深得主管的賞識,讓親戚朋友羨慕不已。

但莎曼莎卻有個不為人知的秘密,她每天深夜,趁父母都睡著之後,就會偷偷爬起來,拿出今天傍晚去超市採購的兩大袋食物:蛋糕、麵包,排在桌上,旁邊放一大壺白開水,開始進行今天的淨化儀式。

莎曼莎兩手開工,迅速地將所有蛋糕麵包、全部囫圇吞棗、塞進嘴裡,感覺到肚子脹的難受、喉嚨快要滿出來了,再灌下整壺白開水,趴在馬桶上催吐,吐到腸胃翻滾、眼淚直流、全身癱軟。

長期下來,莎曼莎的身體終於不堪折磨,開始胃食道逆流、嘴角跟手指,留下催吐時被胃酸腐蝕的疤痕,甚至還有一次因催吐造成電解質失調,暈眩昏倒被送去急診室。

莎曼莎跟精神科醫生吐實,原來學生時代的她,身材圓潤,時常遭同學取笑,大學用劇烈節食法減肥成功之後,莎曼莎就開始陷入暴食-催吐-再暴食的惡性循環之中。

醫師替莎曼莎安排了長期的心理諮師,解開過去的陰影,加上藥物治療,協助莎曼莎排解工作壓力,降低暴食的慾望。

醫師叮嚀莎曼莎,再不打斷暴食-催吐的惡性循環,食道長期遭胃酸逆流,會引發糜爛癌變, 甚至被大量快速塞入的食物擠到擴張變形。

醫師協助莎曼莎擬定健康的運動瘦身計畫,指導莎曼莎每天記錄「飲食日記」,三餐定時定量,不可以白天刻意絕食、到深夜過餓又引發暴食。同時鼓勵莎曼莎培養可以調節情緒的休閒嗜好,例如:騎單車、畫畫、爬山等等。建議莎曼莎多方面進修以培養自信,不要過度重視身 材、外貌。

飲食失調症的患者,躲在深夜的黑暗角落裏,痛苦的進行著苦行的儀式,需要家人朋友的接納與鼓勵,協助她們走出陰影、找回健康的人生。

31/10/2025
31/10/2025

簡介潛意識

我們大腦的運作,可以用一座冰山來比喻: 冰山在海平面以上的部分是意識,只佔10-20%,海平面以下的冰山是潛意識,佔了我們大腦運作的80-90%,真正影響我們的心情、決策和習慣的,就是潛意識。

潛意識當中儲藏了我們人生過去的經驗、記憶和情感,包括很多我們記得的、不記得的、正面愉快的、不舒服、負面、難以消化、無法接受的故事。例如在童年階段,小孩特別容易受到影響,無論正面和負面經驗都是如此,而負面的經驗往往對大腦影響更巨大。例如,當一個小孩感受到被批評、被忽略、被指責時,在潛意識逐漸形成「我不好」、「我不被愛」的信念,容易焦慮、緊張、很敏感,長大後,他在工作和人際關係也更容易遇到挫折,更證明了「我不好」這個信念,這就是典型的「心想事成」: 外在發生的事情,跟心一致,但這個心不是意識,而是潛意識。
所以,察覺潛意識如何影響你的行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如果你想往東、潛意識想往西,最後你會往西邊走。如果你的意識想要成功,潛意識卻是「我不想成功」或「我不值得成功」,最後的方向可能不是成功。因此,盡可能地去探索你的潛意識,例如做心理諮詢、或者透過催眠的方式,把這些過去的經驗和故事做整理,把這些情緒都釋放掉,就可以讓意識和潛意識方向一致,活出你真正想要的精采人生。

30/10/2025

銀杏葉萃取物可以保護血管及神經網路

「你最近常常忘東忘西,是不是該吃銀杏啊?」
「家裡的長輩腳麻沒感覺、手腳冰冷,銀杏廣告很大,是不是該去買來給家人吃?」
由於電視廣告不斷的播送,銀杏製品十分獲得青睞。也因此銀杏可用來改善記憶、活絡血路深入人心。銀杏指的是銀杏葉還是銀杏果?銀杏對我們有什麼好處?銀杏要怎麼吃?要注意些什麼?請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銀杏最早紀錄來自中國,以其長壽為著名。印度的阿育吠陀醫學裡,銀杏樹葉甚至被稱為長生不老藥。上世紀末,德國醫療團隊發現,銀杏葉萃取物,能使指甲的微血管血流量增加,開啟了全球一連串研究證實,銀杏葉萃取物不僅促進血液循環,更有保護血管及神經修護的效用。而銀杏果俗稱白果則屬於一般食品,沒有任何治療疾病的效果(但在中醫的角度仍具療效)。白果具有輕微毒性,需要去殼和煮熟才能食用。

銀杏葉中最重要的活性物質為類黃酮類配醣體與總銀杏內脂。因為有抗氧化、抗發炎及清除自由基的作用,進而能保護腦神經細胞對抗氧化壓力及降低神經細胞受損。對於提高思考能力、專注力、延緩記憶力衰退、腦力衰退,並能緩解暈眩、頭暈、耳鳴、梅尼爾氏症、聽力減退;此外,因為其著名的抗血小板活化因子,增加血液流動性、抑制血小板凝聚、防止血栓形成,達到改善末梢血液循環及增加腦部血流量。臨床上對於四肢冰冷、腳跟腿沉重感、間歇性跛行甚至是降低黃斑部退化、慢性青光眼、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均有改善。

國外也有研究針對阿茲海默症失智症、血管型失智和混和性失智患者對於使用銀杏葉萃取物的功效和耐受性加以評估,發現六個月後結果顯示能夠穩定減緩退化,並提高智能表現,有效性已通過臨床試驗得到證實。歐盟藥品管理局認為銀杏物萃取物可改善與年齡相關的認知障礙和輕度失智成人的生活品質。

29/10/2025

GABA可以讓身心放鬆,幫助入睡

GABA,或γ-氨基丁酸,是大腦中自然產生的胺基酸。 GABA 也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促進腦細胞之間的溝通。GABA 會減少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中神經元的活動,進而身心放鬆、減輕壓力、讓情緒平靜,減輕疼痛,促進睡眠。
我們的身體能自行製造GABA,但製造量有限,且會隨著傳遞過程慢慢流失,加上飲食不均衡、生活作息不正常、年齡增長等外在因素影響,容易造成GABA濃度失衡甚至是缺乏危機,因此,適時補充GABA很重要!

富含GABA的食物主要在蔬果類、全穀雜糧類、發酵食品、黑巧克力、茶。
GABA 也可作為補充劑提供。 GABA就像是大腦的煞車。GABA是人體最重要的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這意味著它會降低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中神經細胞的活性,促進睡眠,減少精神和身體壓力,降低焦慮,並營造平靜的情緒。

當體內 GABA 活性低會導致:焦慮、慢性壓力、沮喪、注意力不集中和記憶力衰退、肌肉疼痛和頭痛、失眠。所以,容易感到緊張、急躁者,心情低落、提不起勁者,身處高壓課業或工作環境者,重要考試或會議需要專注者,不好入睡者以及更年期婦女族群特別需要多多補充!

GABA能讓身心放鬆入睡,整夜安睡,增加睡眠時間並減少入睡時間。也能使身體處於更大的放鬆狀態,並緩解壓力和焦慮,從而有益於睡眠。GABA 也能增強免疫系統,這顯示補充 GABA 可以增強承受精神壓力的人的免疫力。有科學證據表明 GABA 可能有助於降低高血壓。保持健康的血壓也有助於睡眠。睡眠不佳和睡眠障礙,尤其是睡眠呼吸暫停,會導致高血壓。
根據科學研究調查,適量的GABA有利於血壓調控,更有利於幫助睡眠、紓解壓力及緩和焦慮,建議先諮詢專業醫師,詳細評估後再食用。

28/10/2025

家是避風港

楊孟達身心精神科 楊孟達醫師

診間常有病人提到家裡的人都很不講道理,常常講話最後都是爭吵結束,不歡而散。

家是每個人的避風港,試想如果我們今天要去一家餐廳吃飯,

它裝潢美,菜色也很棒,可是裡面有人在吵架,你要不要去裡面用餐?

首先我們先來檢視一個觀念: 人跟人之間應不應該講道理?

假設我們訂了一間民宿,我們有一百萬個理由可以批評這個房間,

房間不夠大、冷氣不夠冷、窗戶不夠乾淨、床墊不夠舒適、有的人嫌軟、有的人嫌硬。

其實這些聲音都有道理,只是真要講道理,多少都講不完,最後只是住的不愉快而已。

那人與人之間要講得是甚麼?

不是講道理,人跟人之間講的是真心,

因為如果只有道理沒有真心,道理都是在互相批評而已。

真心話是什麼?

我的真心話我希望這個民宿住起來更舒適,玻璃可能擦的亮一點,

看起來比較乾淨,椅子可能稍微軟一點,客人坐會舒適一些,

這樣的表達跟先前的抱怨方式差了十萬八千里,效果也更好。

所以重點是大家要講真心話,這樣才會真的和諧。

剛開始講真心話時也許不太習慣,

但假以時日,心跟心會慢慢靠近,彼此不會互相排擠,

因為我講的是真的,你講的也是真的。

真心話不會傷害對方,因為真心話是替對方,同時也替自己著想。

我之前舉過一個例子,就是嬰兒房中孩子會因為其他寶寶在哭,自己也開始哭。

嬰兒連不認識的嬰兒的情緒他都收了,更何況是認識的。

很多人不知道,人跟人之間有一種心跟心連心的狀態,尤其是媽媽跟女兒,母女連心。

例如有時候女兒的心情不好,其實媽媽在很遠的地方都會收到,只是我們不知道她有感覺。

因而,我們人的感覺其實是受到很多元素的影響,其中一個是彼此的連接,

所以不論當孩子發生什麼事情,媽媽一定收到。

很多家庭爭吵的原因是因為太在意,解決是有方法而沒有對錯。

家人之間因為是真感情,所以才會真的吵起來,

很多家人也因為各方面都很相像,而內在有很多的衝突,為什麼?

因為知道對方在想什麼,在爭吵的時候,就會知道對方根本就是歪理,

所以有時候兩個人爭吵要講理的時候其實會有困難,講理到最後兩個人可能就會沒有交集了。

所以重點一定要記住,家人之間沒有對錯,我們要用真心去交流。

再者,因為家人之間有強烈的連結,不要因為要爭吵講理而去切斷那原本是屬於愛和關懷的連結,

這樣,家才會是每個人名符其實的避風港。

27/10/2025

接受是改善的開始

楊孟達身心精神科 楊孟達醫師

問: 我的另一半很喜歡講髒話,我覺得完全不受到尊重,但他卻覺得他只是在開玩笑,沒有負面的意思。

答: 首先先生要認知 : 每個人對玩笑的定義不太一樣。

很多人常常說的就是: 我可以為什麼你不可以?我這樣想為什麼你不這樣想?

人跟人就是不一樣,打個最簡單的比方,假設有一碗白飯,有人覺得好吃,有人卻不喜歡。我們不可能要求大家對這碗飯的觀點要一致。連這種根本無傷大雅,也不是重要的事情,共識都這麼不一致了。更不要講太多瑣碎的事情,所以其實兩個人之間沒有共識是非常正常的。

但兩個人之間最需要的東西其實不是共識,兩個人的和諧共處最重要的元素是接受。

比如說一對夫妻吃一道菜,太太說很澀先生說很甜。彼此都說對方的味覺有問題,這明明是一個無傷大雅的事情,最後就會變成一個吵架的源頭,為什麼?因為每個人都要別人認同他,甜的要別人認同,澀的也要別人認同。

所以最大的問題並不是這道菜,既不是甜也不是澀,而是兩個人沒有去接納對方的想法。

當我們真正聽到對方的想法之後,我們就會為對方著想了,你就會接受他覺得這個是甜或這個是澀的,否則下次你還會想再改變他一次,就永遠改變不完了。

那人跟人在一起有一個很大的重點是接受,接受才會讓一件事情變好。

溝通的第一步其實是接受,所以先生就要先接受,太太就是覺得這是髒話。

先生要先知道太太就是這樣想,她就是不覺得這是開玩笑。因為先生沒有接收到太太的想法,才會一直覺得這只是無傷大雅的玩笑話。

可是問題太太就是覺得他不是開玩笑,太太就是覺得他純粹就是髒話,他就是純粹是罵人,他純粹是讓她難堪。如果先生能夠理解這一點,就能夠接受太太的這個感受,先生才會去做調整。如果先生沒有接受這個念頭則會覺得只是笑話,反而覺得是太太的問題。先生會覺得說我講的笑話太太怎麼這麼沒有雅量沒有肚量,怎麼講個笑話也要這麼生氣。

同樣太太可能也要接受一下先生的想法,他沒有惡意要傷害人,可能是他從小到大的習慣。他不是故意的,這是他長期的習慣慣性,太太要先生理解自己的感受,太太也要去同理跟接受先生的慣性。兩個人在相互了解,相互接受的前提下去找出最適合兩個人溝通相處的模式。

24/10/2025

接受是和諧共處的第一步

楊孟達身心精神科 楊孟達醫師

問: 我的另一半很喜歡講髒話,我覺得完全不受到尊重,但他卻覺得他只是在開玩笑,沒有負面的意思。

答: 首先先生要認知 : 每個人對玩笑的定義不太一樣。

很多人常常說的就是: 我可以為什麼你不可以?我這樣想為什麼你不這樣想?

人跟人就是不一樣,打個最簡單的比方,假設有一碗白飯,有人覺得好吃,有人卻不喜歡。我們不可能要求大家對這碗飯的觀點要一致。連這種根本無傷大雅,也不是重要的事情,共識都這麼不一致了。更不要講太多瑣碎的事情,所以其實兩個人之間沒有共識是非常正常的。

但兩個人之間最需要的東西其實不是共識,兩個人的和諧共處最重要的元素是接受。

比如說一對夫妻吃一道菜,太太說很澀先生說很甜。彼此都說對方的味覺有問題,這明明是一個無傷大雅的事情,最後就會變成一個吵架的源頭,為什麼?因為每個人都要別人認同他,甜的要別人認同,澀的也要別人認同。

所以最大的問題並不是這道菜,既不是甜也不是澀,而是兩個人沒有去接納對方的想法。

當我們真正聽到對方的想法之後,我們就會為對方著想了,你就會接受他覺得這個是甜或這個是澀的,否則下次你還會想再改變他一次,就永遠改變不完了。

那人跟人在一起有一個很大的重點是接受,接受才會讓一件事情變好。

溝通的第一步其實是接受,所以先生就要先接受,太太就是覺得這是髒話。

先生要先知道太太就是這樣想,她就是不覺得這是開玩笑。因為先生沒有接收到太太的想法,才會一直覺得這只是無傷大雅的玩笑話。

可是問題太太就是覺得他不是開玩笑,太太就是覺得他純粹就是髒話,他就是純粹是罵人,他純粹是讓她難堪。如果先生能夠理解這一點,就能夠接受太太的這個感受,先生才會去做調整。如果先生沒有接受這個念頭則會覺得只是笑話,反而覺得是太太的問題。先生會覺得說我講的笑話太太怎麼這麼沒有雅量沒有肚量,怎麼講個笑話也要這麼生氣。

同樣太太可能也要接受一下先生的想法,他沒有惡意要傷害人,可能是他從小到大的習慣。他不是故意的,這是他長期的習慣慣性,太太要先生理解自己的感受,太太也要去同理跟接受先生的慣性。兩個人在相互了解,相互接受的前提下去找出最適合兩個人溝通相處的模式。

Address

新北市板橋區文化路一段275號1樓
Taipei
22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楊孟達身心精神科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