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和心理

初和心理 初心如光、和諧若水,讓初和滋養你的心靈。
初和心理諮商所秉持讓每個人過得更好、更貼近自己的信念而成立,我們都需要一個地方,把自己找回來。

【為了孩子不離婚…】為了孩子不離婚,對孩子真的是好的嗎?很多相處不順的伴侶沒有離婚,往往都是因為有孩子的關係,為了孩子,選擇不離婚。可是,在接下來的歲月裡,感覺婚姻生活痛苦,感覺不自由,甚至感覺被綁在原地,也找不到可以離婚的時間點,不知道孩...
13/11/2025

【為了孩子不離婚…】
為了孩子不離婚,對孩子真的是好的嗎?

很多相處不順的伴侶沒有離婚,往往都是因為有孩子的關係,為了孩子,選擇不離婚。
可是,在接下來的歲月裡,感覺婚姻生活痛苦,感覺不自由,甚至感覺被綁在原地,也找不到可以離婚的時間點,不知道孩子長到多大,才算是可以選擇做自己。

1.孩子可能永遠都準備不好
孩子太小,不可能自主開始心理建設,若考慮要離婚,一定要主動開始幫孩子做建設,否則孩子永遠都不會準備好,並不會因為他年紀增長、懂事了,就會某天準備好可以接受父母的分開,所以不要等著「孩子長到幾歲了」,我才能離婚。

2.沒離婚的父母相處不睦,孩子當然也非常清楚
孩子其實很敏感,對於家裡互動狀況、大家的情緒表現都很敏感,當父母開始吵架、孩子就容易受到影響,每個孩子特質不同,有些會更安靜、有些會更暴躁,有些會變得看似早熟,但其實是用他的自我保護機制,在上演「我不在乎」的劇情,因此父母雖沒離婚,但對孩子的影響不見得比較小,甚至是拖更長。

3.孩子害怕的是什麼
大人常以為孩子害怕的是孩子少了一半的愛、以為孩子會害怕被問及為什麼單親,孩子害怕的點有時候並不是這些。依照孩子的年紀不同,他們想像的也和大人有落差。較小的孩子,最容易陷入的恐懼是「是不是我的錯?」還有「你們是不是不要我了?」好好瞭解孩子的害怕才能對症安撫。

4.減少對孩子的影響和改變
決定離婚的時候,父母要以減少對孩子的影響做規劃,越早越完善的規劃,甚至和孩子去討論,才能降低對孩子的影響。影響是不可能避免,父母也千萬不要帶著補償心態去面對孩子,那會對孩子來說造成困惑,也對日後互動形成痛點。

5.保護自己你才有能力保護孩子
無論是什麼原因讓父母提議離婚,為人父母的一定要先保護好自己,才能保護孩子。當我們陷入身心俱疲的狀況,往往對孩子的耐心也會降低,對孩子的行為和需求的敏感度也會銳減,這些都是潛在的傷害。當我們勉強自己,就有可能連帶傷害孩子。

父母分開固然不是最理想的狀態,但對於已有婚姻問題且無法解決的伴侶來說,勉強留在婚姻裡,恐怕對自己和對孩子是長期的惡性循環。

在你們爭吵的時候,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而孩子也漸漸築起心牆,承受害怕,不知不覺也影響了孩子對感情、對家庭的想像。

文:許嬰寧心理師
圖:pexels
#初和心理

【什麼是伴侶諮商?】小美:我不知道該怎麼跟他相處,不管我講什麼,他只會回個嗯!或不說話。俊明:我沒有不回她,只是我回,她又會不高興,我不想吵架。小美:我沒有要跟你吵,我只想聽你的意見。俊明:我說了我的想法,你又不接受,我有什麼好說的。小美:...
10/11/2025

【什麼是伴侶諮商?】

小美:我不知道該怎麼跟他相處,不管我講什麼,他只會回個嗯!或不說話。
俊明:我沒有不回她,只是我回,她又會不高興,我不想吵架。
小美:我沒有要跟你吵,我只想聽你的意見。
俊明:我說了我的想法,你又不接受,我有什麼好說的。
小美:那是因為你講的都好像很簡單,你根本沒有仔細想。
俊明:我有想過才講的,只是不是你想聽的答案。

類似的對話,常出現在相處多年的伴侶中,表面上是溝通的問題,但進一步探究,還隱藏著價值觀落差、情感連結挫折,甚或是原生家庭經驗影響等問題存在。
這些關係中的核心問題,常以不同的形態出現在伴侶生活中,讓兩人衝突與爭執反覆發生,使得親密關係逐漸惡化。

伴侶諮商就是以這些核心議題為主軸,協助伴侶改善互動,穩定關係。

圖文/陳詩潔心理師
#初和心理

【季節性憂鬱症】「我最近覺得好累,好疲憊,全身無力」「我好想睡覺,已經提早就寢,但早上還是起不來」「我就一直想吃東西,尤其是蛋糕、甜點這類碳水化合物,但又怕胖」秋風起、落葉飛,最近很常在晤談室聽到這些對話,進一步了解,這些現象幾乎都是10-...
06/11/2025

【季節性憂鬱症】

「我最近覺得好累,好疲憊,全身無力」
「我好想睡覺,已經提早就寢,但早上還是起不來」
「我就一直想吃東西,尤其是蛋糕、甜點這類碳水化合物,但又怕胖」

秋風起、落葉飛,最近很常在晤談室聽到這些對話,進一步了解,這些現象幾乎都是10-11月開始出現。

#季節性憂鬱症(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簡稱SAD)通常與特定季節變化有關,最常見的是秋冬季節出現症狀,而在春夏季節有所緩解。季節性的波動主要跟陽光有關,當無法獲得充足日照,除了導致人體的維生素D不足,也會干擾生理與代謝的分泌。

當進入秋冬,陰雨濕冷的氣候,更加深了不適感,引發季節性憂鬱。

圖文/陳詩潔心理師
#初和心理

【心理諮商是什麼?】就像是牙齒矯正。他是一種讓自己變得更好的過程,但絕大多數都是自費。我需要心理諮商嗎?就好像是牙齒矯正一樣,幾乎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矯正,讓齒列變得更好。心理諮商也是,每個人需要或想要的改變幅度不一,但很多人都應當透過諮商,學...
03/11/2025

【心理諮商是什麼?】
就像是牙齒矯正。他是一種讓自己變得更好的過程,但絕大多數都是自費。

我需要心理諮商嗎?

就好像是牙齒矯正一樣,幾乎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矯正,讓齒列變得更好。心理諮商也是,每個人需要或想要的改變幅度不一,但很多人都應當透過諮商,學習更自在的跟自己相處。

心理諮商和牙齒矯正有很多類似之處,例如:

一『花時間』
通常需要花上一段時間,一年到好幾年不等,依照每人原本齒列排列的狀況而定,若與理想的齒列排列相差越遠,則會需要花越久的時間矯正。矯正急不得,即使你天天都去找醫生調整,醫生也未必能幫你加速矯正的時程,原因就在,矯正的牙齒是需要時間去適應調整的,並不是牙齒的主人可以任意控制。

二『絕對不會馬上見效』
牙齒矯正就和心理諮商治療一樣,價格不斐,因此總讓人很好奇,要多久才會好?投資越大,越讓人心急。事實上,心理諮商絕對不會馬上見效,因為這不是算命,沒有一次性的正確答案,也無法用一兩次的會談去改變一個人二三十年的人格和模式。最好的心理準備,就是告訴自己,這不會馬上見效,但是他會產生改變。

三『會痛』
有過牙齒矯正經驗的人都會知道,牙齒矯正很痛。
但又不是天天都在痛,通常都是在回診過後,被醫師「為你好」的調整過後幾天,特別地痛。痛到你無法專心上班,痛到你必須吃止痛藥,痛到你想要把它拆掉卻無法,痛到不能吃原本吃的東西。幾天後,你就漸漸習慣了這次診療的調整,然後又可以恢復正常生活,直到下次回診。

四『牙醫本身也不見得齒列整齊』
但他擁有可以幫你改善齒列排列的技術和專業,他自己就算齒列不整齊,但他會懂的(1)齒列排列不齊的風險和健康危害(2)需求程度上的差異(3)多數個案治療前後的差異和經驗。也有很多牙醫做了矯正,有些為了美觀、為了牙齒健康或是為了矯正的公信力,總之,牙醫本身擁有的是技術和專業,而他本身是否有接受齒列矯正,只能說明他是否有需求並且選擇接受。
五『不要半途而廢,但不至於前功盡棄』
牙齒矯正通常可以請假,但很少讓你半途而廢。就算你真的要放棄療程,好在,也不致於全部前功盡棄。我聽過很少數的例子,因為出國定居、因為要結婚拍照或其他特殊原因,必須暫停矯正,甚至先拆除牙套,日後再裝回。
心理諮商也是,

六『每個人的療程都不同』
牙齒矯正的過程,有些人不需要拔牙,有些人要拔牙,拔牙顆數也因人而異。即使都拔了牙,每個人接下來的療程也都不一樣。因為大家的口腔本身條件就不同,也就是環境因素不同,內在的牙齒數量和大小更不相同,都是影響療程的原因。
心理諮商也是,因著每個人的環境,和內在需求的不同,療程不同。

七『變化不只發生在診療室裡』
牙齒矯正的效果是持續發生在每天當中的。雖然在固定回診時的調整當下,看似改變幅度最大,但牙齒的根部、牙齦和口腔都需要時間跟著適應調整,甚至是嘴唇、舌頭也都有連帶影響。這些變化和適應過程,都是發生在診療室外,病人的生活當中,一一去體會。
心理諮商也是,在諮商室裡最是衝擊和震撼,但變化和適應卻在諮商室外。

八『沒有人能代替你接受治療』
牙齒矯正再痛,也沒有人能代替你接受治療。父母就算不捨兒女這麼痛苦,也無法替他承受,因為那是他的口腔。頂多只能替他付費,並告訴他這是為了他好,若兒童很小的時候接受牙齒矯正,或許在還沒塑形前,更能被調整,但也較難理解為何這是「為我好」。
心理諮商也是,沒人(就算是父母)也無法替你接受諮商,最好不要有這樣的想法,然後要因此進入諮商室來。未成年的心理諮商的確對於性格的改變較為有效,但未成年人很難理解心理諮商是「為我好」。

九『再也不是你原本的樣子』
牙齒矯正一旦做了就再也回不去了,即使你半途而廢,或是療程做完後,和你想像的不一樣,總之,你再也不是你原本的樣子了。通常是比原本的樣子更好,只是有沒有像你想像中那樣好。
心理諮商也是,一旦做了,一次兩次也好,一年兩年也好,再也回不去了。但
無論如何,一定會更好,只要熬過了一開始的痛苦。

十『會復發』
牙齒是終其一生在變化的,矯正結束後,有些人沒有乖乖戴維持器。可能會有點跑掉,不再是最完美的排列,但通常還是比矯正前好很多。但有些人卻會因為沒有配戴維持器而大走鐘,這時候可以選擇再次矯正,如果你願意。
心理諮商也是,或想要延長諮商效果,則個案需要清楚知道這段時間的改變,並將之付諸於日常當中,應用直到他成為你的一部分,否則仍有可能會復發。這時候可以選擇再次回到心理諮商,處理後來跑掉的部分。

十一『不做不會怎麼樣,做了會很不一樣』
做牙齒矯正的人比真正需要做牙齒矯正的人少很多,而做牙齒矯正的人,也有一部分其實可做可不做。但是為了讓自己更好更健康,他們決定要投資這樣的改變,讓自己變得很不一樣。
心理諮商也是,需要的人很多,接受的人比較少。有些人並無迫切需要,但仍仍選擇讓自己更好。因為不做不會怎麼樣,但是做了會很不一樣。

文/許嬰寧 鐵人心理師
圖/freepik
#初和心理

【別拿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他是不是變了?」「都是我在原諒他,已經好幾次了」「他已經這樣好久了,我都不知道還要原諒他幾次」「我已經不知道他講的是不是真的了」如果你也在想,還能不能相信他,可能你更想知道的,是你還能相信什麼?當初你所堅信的部分...
30/10/2025

【別拿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

「他是不是變了?」
「都是我在原諒他,已經好幾次了」
「他已經這樣好久了,我都不知道還要原諒他幾次」
「我已經不知道他講的是不是真的了」

如果你也在想,還能不能相信他,可能你更想知道的,是你還能相信什麼?

當初你所堅信的部分,都已經變了。而現在,你只剩下和自己不斷對話,來維持繼續下去的動力。

明明都是對方做的,結果好像都在懲罰自己。

溝通最重要的就是,溝通的成效。如果溝通可以改善關係,那溝通才會有意義。而且兩個人才會有相同的目標,繼續一起往目標前進。如果溝通的後來,都是重複的話題,一方覺得疲憊,一方覺得無力,那溝通也可能變成壓力。

兩個人都該為關係負責,為了關係的改變而承受其中的酸甜苦辣。對關係的變質而努力面對討論是勇敢,對關係的變質隱忍是懲罰。

「相愛不是互相凝望,而是望向同一個方向。」-- 小王子

文/許嬰寧 鐵人心理師
圖/pexels
#初和心理

【也許是我不夠愛他,換一個人會更好嗎?】心理學家弗洛姆(Erich Fromm)曾說過,愛是能力的問題,而非對象的問題。不論你是否完全同意,但我想這觀點提供了不少參考價值。如果一直所愛非人,其實除了檢討對象之外,或許也可以問問自己怎麼了,試...
27/10/2025

【也許是我不夠愛他,換一個人會更好嗎?】

心理學家弗洛姆(Erich Fromm)曾說過,愛是能力的問題,而非對象的問題。
不論你是否完全同意,但我想這觀點提供了不少參考價值。
如果一直所愛非人,其實除了檢討對象之外,或許也可以問問自己怎麼了,試著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嘗試改變自己造成如此困境的部分。
如果你一直覺得換一個對象會更好,那這觀點告訴你,換一個人不一定會更好,因為問題不在對象,而是我們不懂如何去愛,不懂如何經營關係。
如果你一直覺得自己找不到對象,那更沒有關係,這觀點還給了我們一點盼望,因為即便現在沒有對象,你依然可以從日常生活裡培養愛的能力,你不會就此無事可做,當然前提是,你渴望自己擁有良好的親密關係。
愛是能力,而非對象。它邀請我們把目光轉向自己的付出與參與,而不要只看對方的美麗與殘缺。
當然,它可能會觸碰我們對於失能的挫敗感,但不需絕望的是,它也把決定與改變的權力留到了我們手上。

文/黃柏威心理師
圖/unsplash
#初和心理

【打罵都沒用,和折磨人的孩子來場約會吧!】「我快要抓狂了,我的孩子最近每天都惹我生氣!」「我好怕自己變成天天發火的那種媽媽!」「我忍不住打了孩子,他好像嚇到了。」「孩子一直講不聽,我罵到都累了。」孩子到了一個年紀,不再是小時候吃飽睡、睡飽吃...
23/10/2025

【打罵都沒用,和折磨人的孩子來場約會吧!】

「我快要抓狂了,我的孩子最近每天都惹我生氣!」
「我好怕自己變成天天發火的那種媽媽!」
「我忍不住打了孩子,他好像嚇到了。」
「孩子一直講不聽,我罵到都累了。」

孩子到了一個年紀,不再是小時候吃飽睡、睡飽吃的天使,開始讓父母頭痛、發飆、天天在數一二三的時候,你如果發現自己的情緒經常爆炸,自己都快要不認得自己,也不喜歡自己天天都在發飆的樣子,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有時候情緒已經不合常理,一點小事都可以激怒到你,對其中一個孩子的怒氣,輕易地就會讓你遷怒到另一個孩子身上時,父母要留意,和孩子的關係是不是快要被負面情緒佔滿了。

1. 用孩子的語言說明
管教時,盡量具體、淺白,用孩子可以理解的範圍說明,避免用孝順、懂事、沒用這類廣義的詞彙,這類詞彙會讓父母自己都覺得越講越氣,而孩子也會因為詞彙不足而消化困難。

2. 孩子做錯時,就事論事
盡量聚焦在當下事件,不擴大解釋孩子的行為、不要悲劇思考孩子的一次性錯誤,必定導致未來多次錯誤,即使父母有此擔心,也盡量聚焦在當下。

3. 不要遷怒第二個孩子
父母情緒高漲時,通常其他孩子也會特別敏銳,避免讓其他孩子也一起遭殃,儘量不要剝奪其他孩子的行程或需求,也是就事論事的表現。

4. 父母適時走開冷靜
父母也是人,很難要求自己情緒總在平衡的範圍,除了育兒壓力,有時候還有照顧長輩的壓力、經濟壓力、夫妻關係等,如果感覺自己狀況不好,可以適時給自己一些單獨消化的時空,保養好了再出發。

5. 一二三沒有用時,改用鼓勵
對著孩子總是數到三、一二三,如果這招沒有用,就表示要改變方式了。而不是提高聲量、也不是更加嚴厲。可以改成用鼓勵的方式,來引發孩子的誘因,讓他覺得有機會得到肯定,而不是個只會惹父母生氣的孩子。

6. 來場與孩子的約會吧
千萬別讓你跟孩子的相處時光,扣除了吃飯睡覺外,充滿了要求、生氣、催促、檢討和冷戰,父母有時候為了讓孩子快點吃飯、快點洗澡、快點準備上床睡覺,於是相處總在不愉快當中度過,無形累積了親子間的負面能量,利用週末,和孩子來場沒有時間壓力的約會吧,放下平常的期待,製造正面經驗,給彼此一個輕鬆的回憶。

孩子再怎樣可惡,也都不是生來就這麼使壞,如果把孩子當成給自己找麻煩的壞人,只會讓自己看孩子愈來越不順眼,對關係沒有任何幫助。父母再怎麼心急,也從來不是存心找孩子的缺失,只是當我們被情緒所控制的時候,就越來越難看見孩子的可愛之處。

在孩子開始越來越多意見、經常闖禍、自制能力不足的時候,除了管教和處罰,建議和孩子來場單獨的約會吧!做孩子愛做的事、吃孩子愛吃的東西,和他討論他想說的,與他共度美好時光,撇下他做錯的事情,放下父母的情緒,讓孩子還能靠近你,讓負面情緒稀釋,調和一下父母抓狂後的情緒衝擊,是非常可貴且具有時效性的。

在孩子長到可以完全自主之前,別讓孩子從心裡躲避你。

文/ 許嬰寧 鐵人心理師
圖/ Pexels
#初和心理

【完美主義不好嗎?】  完美主義是一種對事物的執著、對品質的挑剔、對一切細節希望能夠盡善盡美的期待,讓人有前進的動力,對自己以及身邊的人事物都抱有頗高的標準和期待,即使已經很好,但卻不希望有任何遺憾和瑕疵,因此總是讓自己處於一個不夠滿意現況...
20/10/2025

【完美主義不好嗎?】

  完美主義是一種對事物的執著、對品質的挑剔、對一切細節希望能夠盡善盡美的期待,讓人有前進的動力,對自己以及身邊的人事物都抱有頗高的標準和期待,即使已經很好,但卻不希望有任何遺憾和瑕疵,因此總是讓自己處於一個不夠滿意現況的狀態,不會輕易滿足,只想「好還要更好」。

  因此,完美主義的人總是會看見「事物不完美的地方」,對人、對事情、對表現、對時間、對順序,甚至對他人的行為、對評價、對生活習慣、對另一半的種種都會有特定的期待, 即使知道自己的要求頗高,也知道身邊事物總不可能事事如意,但仍不由自主期待自己和他人「都會往更好的結果努力」。

  於是,完美主義的人永遠都看見缺點,都有讓他覺得失望的事情,經常會感嘆自己不完美,以及身旁的人不夠理解、不夠貼心、不夠上進,以致讓身邊的人感受壓力,難以真的靠近。

  完美主義的人還會出現「控制」及「抗拒」兩種心態,控制,是控制自己還能改變的人事物,抗拒,是抗拒自己潛意識理解到無法改變的人事物,既然無法改變,無法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那就不願意接近或接受。

  一個經常經歷控制和抗拒中的人,很難真的為當下事物感到滿足和開心,相對,也會很難為身邊的人的表現提出讚美和肯定, #難活在當下, #難彈性思考, #很難真的活得開心。

  完美主義本是為了力求完美,達到自己心之所欲,但 #缺乏彈性和接納同理的完美主義心態, #卻會造成反效果, #成為控制狂或永遠都停不下抱怨的人。

  完美主義,其實,可能害了你。

文/許嬰寧 鐵人心理師
圖/pexels
#初和心理

【從挫敗中站起來,比跌倒本身更重要】從挫敗中站起來,比跌倒本身更重要。因為跌倒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肯站起來。我們看見孩子的學走路的時候,看見他們跌倒了,就會要他們站起來,無論快點站起來,或是等等慢慢站起來都沒關係,總之,孩子,你得站起來。因為...
16/10/2025

【從挫敗中站起來,比跌倒本身更重要】

從挫敗中站起來,比跌倒本身更重要。因為跌倒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肯站起來。

我們看見孩子的學走路的時候,看見他們跌倒了,就會要他們站起來,無論快點站起來,或是等等慢慢站起來都沒關係,總之,孩子,你得站起來。因為,【你不能因為一次跌倒,就一直趴在地上】。

你要站起來,才能檢查是否受傷;你要站起來,才能擦藥呼呼,你要站起來,才能再試一次;你要站起來,才能學會走路。最重要的是,【你要站起來,才能克服你原本的狀態】

因為做父母的我們,可以陪伴,可以安慰,但我們沒辦法代替你走路。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我們都是這樣學會走路的。我們一定跌倒過,然後,站起來。

成年後的我們,卻變得越來越會在挫敗中撐著、逃避著、自我安慰著、不想站起來,不想面對。在不適合的感情裡,跌跌撞撞受了傷,還是不想站起來,因為站起來可能還是會跌倒;在無法突破的挑戰裡,不想堅持,因為好像不再堅持也不會怎樣,已經不像小孩學走路那麼有必要性。

遇到不合適的人,遇到不合適的感情,遇到不合適的工作,念了不合適的科系,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原來不合適,卻還一直想要撐下去。

人要站起來,才能再往前走一步。
人若撐在原地,你只能爬行,否則很難向前。

文/許嬰寧 鐵人心理師
圖/pexels
#初和心理

【分手後的第一次痛沒痛完,下次會更痛】個案來找我,談想起前任有多痛。其實這樣的案例不少,分開一段時間了,也都已經有下一段關係,在關係中得到許多前所未有的照顧,但因為前任的一個舉動,一個消息,一個改變,突然心情低落到谷底,藏也藏不住。煎熬的是...
13/10/2025

【分手後的第一次痛沒痛完,下次會更痛】

個案來找我,
談想起前任有多痛。

其實這樣的案例不少,分開一段時間了,也都已經有下一段關係,在關係中得到許多前所未有的照顧,但因為前任的一個舉動,一個消息,一個改變,突然心情低落到谷底,藏也藏不住。

煎熬的是,為了前任而難過,又不能跟現任說。
只能悶在心裡,假裝沒事繼續和現任相處。

通常會影響我們心情的「前任消息」包含:
1. 前任有新歡
2. 前任當父母了
3. 前任病了或發生不好的事情
4. 前任斷絕你的聯繫
5. 前任想你了
6. 前任和你最討厭的一位異性交往了
7. 前任突然po文關於你們

無論得知了什麼消息,如果前任的這些動靜、消息會影響我們心情,就表示我們心裡還有一小塊還牽扯者,可能還有一點愛、或是一點恨、或是一點不甘心委屈,還牽扯著前任。對於他現在的舉動和改變,會勾出我們的情緒,會覺得「他怎麼可以」、「他怎麼可以這樣」、「怎麼會」、「沒想到他竟然」、「怎麼辦」....

當時的分手,是不是把情緒清理乾淨了?是個關鍵。無論是提出分手的人,或者是被動接受分手的人,一段感情的結束一定會有負面情緒,畢竟也是結束一段連結,切開一段習慣和寄託,有再多的不適合,也有當初覺得適合、吸引之處,才會開始,所以分開,一定會有些傷痛。而傷痛,是一定要處理的。

沒處理的傷痛,只是隨手擺在一邊,如果哪天碰到「前任消息」,自己的狀態不夠好的話,就會被打入低潮。因為你的心裡面有一塊「弱點」,是那時候的失去和失望交錯形成的弱點,一塊痛處,但卻沒有好好治療,只是隨意包紮蓋起,視而不見。一但遇到知道你弱點的人,告知你可以打到痛處的消息,掀開才發現,那個傷其實還沒好。

分手當下最痛,當下要處理更痛。當下忍住不處理,或許看似輕鬆點,但對自己、對下一位伴侶,都不好。

因為未來可能會有反撲的傷痛、可能會有藕斷絲連的難過、也可能會找到下一任卻不適合的失落,這些都是沒有把前任分手處理好的後遺症。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感情是留給恢復過的人。」

文/許嬰寧心理師
圖/pexels
#初和心理

【妳被″好″綁架了嗎?】女人心中總有個想成為的自己,關係中,希望充滿吸引力;工作時,要能力好;結婚後,顧好孩子是基本,還要讓夫妻關係保溫;如果還能取得大家的讚賞,那可是人人稱羨的完美女人。為了求好,從早上睜眼的那一刻,得分秒必爭的完成各項任...
09/10/2025

【妳被″好″綁架了嗎?】

女人心中總有個想成為的自己,關係中,希望充滿吸引力;工作時,要能力好;結婚後,顧好孩子是基本,還要讓夫妻關係保溫;如果還能取得大家的讚賞,那可是人人稱羨的完美女人。

為了求好,從早上睜眼的那一刻,得分秒必爭的完成各項任務,而女人的大腦劃分好幾個區塊,隨時都高速運轉著。

女人婚後,生活的時間與空間需要分享給丈夫、孩子、…。忙完日常瑣事後,常僅剩疲憊的自己;為了當好女人,還會鼓勵自己,在工作與家庭間取得的平衡,然後維持優雅的形象,這些好一步一步的吞噬掉那個曾經神采飛揚的女人。

做得好,是誰的期待呢?是丈夫、是孩子、還是父母公婆、抑或是老闆?那妳的期待呢?成為面面俱到的女人,是妳的想要的嗎?如果是,那請繼續加油,妳正朝著目標前進;如果這不是妳的期待,那為什麼被好,追趕著?

女人從小被提醒要做個好女孩、長大則要學著做個好女人,好女孩或好女人才會被喜歡。原來成為好的我,期待的是被喜歡,而成為面面俱到的照顧者,總被旁人讚許,即使已經精疲力竭,求好卻成了囚好,被好囚禁。

妳被求好綁架了嗎?
想想你是否無意識地追求“好”?女性的成長過程中,傾向從與他人的關係中來定位自我,關係的好壞也就成為評斷自己的參照。因此要成為好的我,就要維繫好關係,而關懷、照顧、保護,甚至犧牲,都是促進良好關係的特質。默默的,也就將這些特質深植在自己心裡,當自己在不同角色時,很自然地照顧對方,無意識地犧牲自己。

為自己設立“好”的順序與級數
不求好,那我要擺爛嗎? 喔! 當然不是要你自我放逐。“好”是對自己的肯定,所以什麼要好,要如何好,這得先問問自己,生活中這麼多的角色中,那幾項是妳覺得最重要的,安排優先順序,當自己分身乏術時,先從順位中最前面的開始著手,至於排在後面的,就睜隻眼閉隻眼囉!除了優先順序,也記得提醒自己,“夠好就好”,給自己設立及格標準,當達標時,也肯定自己的投入與成果。
喜歡自己很重要
追求這麼多被喜歡後,妳曾回頭問問自己,我喜歡自己嗎?當妳卸除其他角色,那個在心靈深處最根本的自己,喜歡現在的生活嗎?為了當好媽媽、好太太、好媳婦與好員工的妳,是否曾捨下熱衷的興趣、精緻的妝容、以及那讓妳充滿罪惡卻食指大動的美食等等…。記得曾經在心中形塑的美好我嗎?試著描述美好我的樣貌、特質、興趣與才能,並在生活中捕捉美好我的蹤影;如果美好我離現在我有些距離,那請試著在生活做些自己喜歡的事,即便只是吃頓美食,那又朝美好進一步囉!

文/陳詩潔心理師
圖/pexels
#初和心理

【關心?「關」心?】 前陣子在和朋友聊天,他跟我抱怨他孩子的飲食近來不太健康,很喜歡吃一些垃圾食物,眼看著他的體重飆得比身高快,他的擔心也與日俱增。尤其,他作為一個健身教練,對於營養、熱量和運動都非常熟悉,為了孩子的健康,他時不時就會詢問孩...
06/10/2025

【關心?「關」心?】

前陣子在和朋友聊天,他跟我抱怨他孩子的飲食近來不太健康,很喜歡吃一些垃圾食物,眼看著他的體重飆得比身高快,他的擔心也與日俱增。尤其,他作為一個健身教練,對於營養、熱量和運動都非常熟悉,為了孩子的健康,他時不時就會詢問孩子:上一餐吃了什麼?下一頓又要怎麼打算? 而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也給出非常符合他的年紀的回應:不耐煩態度、簡短的回答。到了最後,就是以沉默和臭臉來個相應不理。

朋友一臉無奈地問我:「我該怎麼讓他開口?」
「我以為你要問的是怎麼讓他保持健康?」我反問他。

很多時候我們為了想要解決所擔心的問題,根據我們的經驗,開始模擬、規劃,想方設法地去達成我們的目的。如果一切順利,那大家也就相安無事,但若推行到某個步驟開始卡關,我們就會開始狂轟猛炸,盡一切的努力「克服」難關。卻忘記了,這只是達到目的的方法之一而已,我們真正想傳達給孩子的,是我們對他的關心和在意。就如同我的朋友一樣,努力的想傳達對孩子健康的關心,但孩子感受到的,可能只有不斷的逼問和約束。孩子可能會這樣認為:讓你知道我吃了什麼,你一定又要限制我吃愛吃的食物,還要叫我吃一些難以下嚥的健康食品。如此對立的立場,別說他的健康能不能獲得改善,搞不好還會賠上親子關係,弄得劍拔弩張、勢不兩立的。

「與其想辦法撬開他的嘴,倒不如去觀察一下你小孩最近的喜好,看看有沒有什麼可以引起他在意自己的身形的契機。」我這樣告訴我朋友。

他一臉疑惑的看著我,我就接著說道:「如果他有在意的對象,又或是他喜歡球類運動或是舞蹈,甚至是認識了一些在意外表的朋友,這時候你的專長就變成他需要的知識,或許就變成他要一直問你,我到底怎麼吃才好。」

從他人要求來的改變,叫屈打成招,是身不由己;自己想達成的改變,就叫有志者事竟成,是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我們的初衷都是來自對孩子的關心,在我們可預見的未來,希望能夠幫孩子避免最壞的結果,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道路。而正因為我們對於未來看得太透徹,已經擬好一條比較好的道路,無形之中讓孩子感到自己「不得不」走這條路,那一路上的不甘不願自然是不在話下,就算抵達了路的那頭,還會對你有諸多的埋怨。如果可以,多花一些時間繞點路,讓孩子自己選擇對他比較好的道路,其實你會發現,孩子是聰明的,最後還是會選擇你預期的那條康莊大道。只是,這樣他走的比較情願,行的心安理得。別讓我們的關心,關閉了孩子的心。

文/林廷頤心理師
圖/pexels
#初和心理

Address

大安區信義路四段155號
Taipei
106

Opening Hours

Monday 10:00 - 21:00
Tuesday 10:00 - 20:00
Wednesday 10:00 - 20:00
Thursday 10:00 - 20:00
Friday 10:00 - 20:00
Saturday 09:00 - 17:00

Telephone

+886227013392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初和心理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初和心理: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