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淳予醫師。腦神經科學博士

鄭淳予醫師。腦神經科學博士 鄭淳予,台灣神經科臨床醫師、腦科學博士。專注於神經科學和相關疾病治療,特別是:頭痛、神經痛、疱疹神經痛、失眠、顏面神經失調、腦霧、失智、中風、巴金森氏症。每一天be better是我的心願。我想為妳你的身心健康創造好轉的可能性。

★門診地點: 台北市北投區石牌路一段56號
★歡迎來電洽詢及約診 02-2826-4248 (請找汪護理長)
★歡迎加入我們的LINE@一對一私訊諮詢
https://line.me/R/ti/p/%40ycf5744p​
line@帳號:(要打@喔)​

【 #牙齒問題增加中風風險】刷牙流血是小事?「蛀牙+牙周病」的人,  #中風風險增加近2倍!​你的牙齒可能正在傷害大腦!​2025年10月神經學重要研究出爐:​顯示「 #口腔和大腦」緊密連結!​口腔健康與「 #中風」及「 #腦白質病變」息息...
03/11/2025

【 #牙齒問題增加中風風險】刷牙流血是小事?「蛀牙+牙周病」的人, #中風風險增加近2倍!

你的牙齒可能正在傷害大腦!

2025年10月神經學重要研究出爐:

顯示「 #口腔和大腦」緊密連結!

口腔健康與「 #中風」及「 #腦白質病變」息息相關!

研究作者、南卡羅來納大學神經學教授 Souvik Sen 博士說:

「照顧牙齒和牙齦不僅為了微笑,還保護大腦,

若你同時有牙周病與蛀牙,就是『雙重麻煩』,

#中風和心臟病風險會上升!」

我整理了「 #保護大腦的4個口齒行動」,

預防「中風」和「大腦退化失智」,不可忽視!


▋ #牙齒與大腦的緊密關係

2025年10月發表在美國神經醫學會官方期刊《Neurology:Open Access》,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研究團隊分析了「社區動脈粥狀硬化風險研究 ARIC」、近 6000 名參與者,長達二十年的追蹤結果:

📌 #牙齒不好中風翻倍:與口腔健康者相比,同時患有「牙周病 + 蛀牙」的人,缺血性中風風險增 86%!

▸血栓性中風(大腦動脈血栓導致):風險為 2.27 倍
▸心源性栓塞性中風(心臟血栓引發):風險為 2.58 倍

📌 #心臟威脅也升高:牙周病合併蛀牙者未來發生「 #重大心血管事件」(包含缺血性中風、心肌梗塞)的風險高出約36%。

👉這顯示「 #口腔感染發炎」可能同時影響「心臟」與「大腦」健康。

📌 #腦部小血管病變增加:牙周病患者,「 #大腦白質損傷」達到最嚴重等級的風險顯著增加 56%,這是「腦部小血管病變」的影像學標誌( WMHs),被稱為「沉默的腦傷」。

👉過去研究顯示嚴重「腦白質損傷」與未來「 #失智」風險相關。


▋ #為什麼牙齒會傷害大腦?

這個大型研究是觀察性研究,雖不能直接證明因果,但研究團隊仍結合過往許多研究,提出大腦損傷的兩大推論:

💡推論機轉 (一): #慢性發炎的全身擴散

牙周病和蛀牙都是慢性感染和發炎,會不斷將「發炎因子」釋放到全身血液循環中,促進「 #血管硬化」,這是導致中風和心臟病的根源。

💡推論機轉 (二): #細菌的遠端轉移

牙齦流血或蛀牙深入牙髓時,「 #口腔細菌」會進入血液到達全身,細菌可能附著在受損血管或心臟瓣膜上,形成「感染性斑塊」,促進「血栓」形成。


▋ #保護大腦的4個口齒行動

行動❶: #養成良好口腔清潔習慣:細菌感染和發炎控制很重要。

🔺 #刷牙:每天至少兩次,使用含氟牙膏,每次至少兩分鐘。
🔺 #牙線/牙間刷:每天至少使用一次,清潔「牙縫」,避免牙菌斑和牙結石累積。

行動❷: #別等到牙痛才看牙:定期牙科檢查和洗牙可以有效降低風險,根據研究,規律看牙醫日後同時患有「牙周病+蛀牙」 #機率大幅降低了81%。

行動❸: #辨識早期牙口警訊:Sen 博士敦促「 #有牙齦疾病或蛀牙跡象應尋求治療」,以阻止慢性發炎和感染的持續,跡象包括:

🔺刷牙或使用牙線時牙齦容易流血。
🔺牙齦紅腫、壓痛或萎縮。
🔺持續性的口臭或口腔異味。
🔺牙齒對冷熱敏感。
🔺牙齒鬆動或牙縫變大。

行動❹: #注意飲食與戒菸限酒:「吸菸」和「過量酒精」影響口腔黏膜和大腦健康,是牙周病和腦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管理好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增加牙周抵抗力,減少糖分和精製澱粉的攝取,不僅預防蛀牙 ,也能改善腦心血管健康。


▋ #從齒開始保護大腦

米蘭大學 Leonardo Pantoni 教授呼籲:

「神經科醫師應該將口腔健康等生活介入措施,

納入中風預防策略一環,作為藥物治療的輔助。」

我今後也會更努力提醒自己和病人:

❝ 照顧好牙齒,保護的不僅是笑容,還有我們的大腦和心臟!❞

了解這些最新研究,現在開始,

你也可以主動保護牙口,好好守護大腦、遠離中風!
















© CC BY-NC-ND 4.0

【 #這樣吃睡得更沉】吃對食物,當晚睡得更沉、更少醒來,睡眠品質平均提升16%!我為大家整理「 #好睡的4個飲食技巧」!​輾轉反側睡不好嗎?​最新研究發現:吃對食物,短短24小時就能影響睡眠深度!​研究作者、哥倫比亞大學睡眠中心 St-On...
27/10/2025

【 #這樣吃睡得更沉】吃對食物,當晚睡得更沉、更少醒來,睡眠品質平均提升16%!我為大家整理「 #好睡的4個飲食技巧」!

輾轉反側睡不好嗎?

最新研究發現:吃對食物,短短24小時就能影響睡眠深度!

研究作者、哥倫比亞大學睡眠中心 St-Onge 博士說:

「人們總是問我吃什麼能睡好?

其實只要一點飲食改變就能影響睡眠,

更好的睡眠,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 #飲食與睡眠息息相關

2025年10月,哥倫比亞與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在《Sleep Health》(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官方期刊)發表研究,發現:

📌 #蔬果越多睡眠越穩:參與者白天「 #蔬菜和水果」攝取量較高時,當晚睡得更沉、更少醒來,中斷次數更少(sleep fragmentation index ↓)。

📌 #優質複合碳水化合物有助睡眠:「全穀類」與「膳食纖維」攝取越高,當晚的睡眠品質越好。這類食物包括糙米、藜麥、燕麥等富含纖維的碳水化合物。

📌 #紅肉與加工肉品要小心:研究觀察到趨勢,攝取較多紅肉和加工肉品,可能讓睡眠更破碎。

📌 #達標五蔬果睡眠提升更明顯:與完全不吃蔬果相比,每天「吃滿5杯蔬果量」的人, #睡眠品質提升了約16%,而且僅需一天就能顯現效果。

該怎麼吃?我整理下面技巧讓大家容易上手▼▼


▋ #一天五杯蔬果是多少?實用份量指南

其實比想像中更容易達成!

研究中提到: #一天攝取5杯當量的蔬果,對睡眠品質有明顯助益!

為了讓大家方便具體地執行,我整理了「美國心臟協會」的指引:

🍎 #水果(一杯當量約等於):

• 1 顆 中型水果(約棒球大小):蘋果、梨子、橘子、葡萄柚或水蜜桃
• 1 根 大香蕉
• 22 顆 無籽葡萄
• 2-3 顆 奇異果 或 8 顆 大草莓

🥦 #蔬菜(一杯當量約等於):

• 1 顆 大甜椒 或 1 根 大玉米
• 12 根 迷你紅蘿蔔 或 2 根 中型紅蘿蔔
• 2 杯 生菜葉蔬菜 或 1 杯 煮熟葉菜(如燙地瓜葉、菠菜)
• 1 顆 中型馬鈴薯 或 1 顆 大地瓜


▋ #吃出好眠的4個飲食技巧

技巧❶: #逐餐累積蔬果量:試著每餐或每次點心都搭配一份水果或蔬菜, #下班回家途中吃一根香蕉,就是很棒的開始!

👉早餐在優格或燕麥粥中加入莓果,或自助餐多夾二份蔬菜,都是簡單可行的方法。

技巧❷: #便利優先開始最重要:不用拘泥烹調形式,也不用堅持一定要自己切洗,「 #方便」才能長久維持,重點在於養成天天吃「 #足量蔬果」的穩定習慣。

👉冷凍蔬菜、處理好的沙拉盒、切好的水果盒,都一樣營養滿分!

技巧❸: #多樣化組合最好:不必執著於特定的助眠食物,重點是「 #多樣均衡」,在日常飲食融入五顏六色的蔬果更重要。

👉煮湯、炒蛋、煮麵時闊氣加入各種蔬菜,一面清冰箱,一面輕鬆累積蔬菜量。

技巧❹: #目標餐盤一半是蔬果:一個簡單的「 #視覺法則」,確保餐盤或碗中,至少有「 #一半的空間」被水果和蔬菜佔據,若能再搭配一些「 #全穀雜糧」(如糙米、燕麥、藜麥、薏仁等)更好。


▋ #飲食是最天然的助眠法

研究作者、芝加哥大學睡眠中心 Esra Tasali 醫師說:

「飲食調整,可能是最天然且經濟實惠的助眠方法!」

更好的睡眠,其實掌握在自己手中,

今天好好吃,晚上或許就能好好睡!




*小提醒:此研究為相關性研究,睡眠不規律的人,通常飲食攝取也不規律,傾向選擇更高脂和高糖的食物,二者可能為雙向交互影響,另外,此研究對象為34名健康年輕成人,由於研究規模較小,更明確的因果關係有待後續更多大型研究驗證。














© CC BY-NC-ND 4.0

久違上節目啦!我這個大 i 人(內向人本人😂),這週難得出門錄影《健康好生活》,有種老新人的感覺!🤣⁡這次主題是:睡眠與好眠技巧,如何越睡越年輕!⁡今年看到幾篇超實用、而且跟大家息息相關的新研究,就想趁機上節目跟大家聊聊 !⁡🌙 以下三個主...
24/10/2025

久違上節目啦!我這個大 i 人(內向人本人😂),這週難得出門錄影《健康好生活》,有種老新人的感覺!🤣

這次主題是:睡眠與好眠技巧,如何越睡越年輕!

今年看到幾篇超實用、而且跟大家息息相關的新研究,就想趁機上節目跟大家聊聊 !

🌙 以下三個主題,都是我覺得「一定要知道」的睡眠重點 :

1️⃣ 睡不好=腦霧+大腦老化加速!
🔹 最新研究:睡眠不足會讓大腦年齡提早老化。
🔹 節目中分享「黃金補眠三大關鍵」,一起把腦子救回來!

2️⃣ 睡不好還可能導致慢性頭痛與顳顎關節炎!
🔹 研究發現:睡前一杯牛奶對乳糖不耐的人,其實可能是「惡夢連連」的兇手😱
🔹 節目中教你避開「好眠六大地雷」!

3️⃣ 晚睡=免疫亂、情緒亂,甚至引發顏面神經麻痺與皰疹神經痛!
🔹 想多睡結果設定貪睡鬧鐘?其實會睡得更糟!
🔹 節目中會分享「早上不賴床」的四個小技巧。

📺 節目預告和播出時間一出來,我會第一時間跟大家報告!

祝大家週末連假愉快、平安又好眠 🧡😉

【 #九成中風心臟病早有警訊】這「 #四大危險因子」都可以提早預防!每10位中風或心臟病患者,就有「9.9位」早就出現警訊!​中風和心臟病都是「突然」來的嗎?大錯特錯!​最新研究發現:超過99%中風和心臟病發生前,​我們身體早已發出「可預防...
20/10/2025

【 #九成中風心臟病早有警訊】這「 #四大危險因子」都可以提早預防!每10位中風或心臟病患者,就有「9.9位」早就出現警訊!

中風和心臟病都是「突然」來的嗎?大錯特錯!

最新研究發現:超過99%中風和心臟病發生前,

我們身體早已發出「可預防」的警報!

這「 #四大腦心血管危險因子」不要再忽略!

我也解答大家常見的問題:

迷思一 Q:「 #高血壓沒有不舒服,就不用吃藥?」
迷思二 Q:「 #血壓血糖藥一吃就要吃一輩子?」

為大家整理了「 #遠離中風和心臟病的4大關鍵行動」!

先花30秒看這個新研究:


▋ #中風和心臟病並非無預警來襲

2025年9月發表於《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美國西北大學與韓國延世大學共同主導的研究,追蹤近930萬成年人、長達 13-19年,結果發現:

➤ #中風和心臟病並非突發:「超過99%」的首次心臟病發作、心臟衰竭或中風患者,在發病前,早已出現至少一項「可控制」的風險因子。

➤ #頭號公敵是高血壓:在所有風險因子中,「高血壓」最常見!

➤ #中年族群也別輕忽:即使是一般認為風險較低的「60歲以下女性」,在首次發生中風或心臟衰竭前,仍有「超過95%」的人存在「未控制良好」的危險因子。

➤ #中風和心臟病是能積極預防的:絕大多數的心血管事件都有跡可循,且這些跡象多半可透過積極的預防措施加以逆轉或延緩。


▋ #4大可預防的血管風險因子

研究指出的四大風險因子,往往在「 #沒有任何不舒服」的情況下,默默侵蝕血管健康:

① #血壓升高:即使只是 ≥120/80mmHg,持續對血管壁造成壓力。

② #膽固醇超標:總膽固醇 ≥200 mg/dL,導致動脈硬化逐漸形成。

③ #血糖升高:空腹血糖 ≥100 mg/dL,引起血管損傷和發炎。

④ #吸菸習慣:直接損害血管,加速動脈硬化,促進血栓形成。

→正是這些看似「還好」、「沒感覺」的微小異常,經過數年至數十年的累積,最終導致腦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迷思一 Q:「 #高血壓沒有不舒服,就不用吃藥?」

➤ 答案: #這是錯誤觀念!高血壓其實是有名的沉默幫兇。

→ 研究裡最常見的危險因子就是: #高血壓!

研究發現,南韓患者中超過95%、美國患者中超過93%,在發病前都已有「血壓問題」。

💡 #請記住:每十個遭受心臟病或中風打擊的人中,

有九個人並非源於某種罕見神秘疾病,

而是我們早已熟知、並且能治療的狀況:

❝ 例如沒有好好控制的血壓、超標的膽固醇、失控的血糖,或是戒不掉的菸癮導致。 ❞

研究作者、美國西北大學 Dr. Philip Greenland 說:

「 #即使風險因子只是輕微升高,都應該積極透過調整生活型態或藥物來處理!」


▋迷思二 Q:「 #血壓血糖藥一吃就要吃一輩子?」

➤ 答案: #不一定,但需要持續管理。

這個問題其實是有些本末倒置的迷思,

因為量到血壓高開始吃藥控制,以免日後中風和心臟病,

若今天血壓因為生活飲食運動改善了,當然有機會不吃藥,

但若體質上不吃藥,血壓就再次飆高,

我們當然選擇繼續吃藥好好治療,

→ 現在血壓明明高,卻不敢吃藥,只是像把頭埋在沙子裡!

#三高對大腦跟心臟的傷害,並不會因此停止!

天平的二端,相信我們都知道為了身體該如何權衡!


▋ #遠離中風和心臟病的4大關鍵行動

腦心血管疾病不是命運,是「選擇」!

❶ #定期檢視四大危險因子:血壓、膽固醇、血糖、吸菸。

❷ #無症狀不代表沒有傷害:「沒有不舒服」也要積極預防和治療。

❸ #藥物並非終身枷鎖:健康吃、好好睡、常常動,就有機會減少用藥。

❹ #越早投入越好:就如巴菲特的「投資滾雪球效應」,治療益處遠大於風險,對「腦心血管疾病」預防效益高,投資報酬率高的事,越早開始越好!












© CC BY-NC-ND 4.0

又到週末了!來推薦我的十月書單🧡 《天才手藝人的編輯現場》⠀正在看,很有意思!講的是日本傳奇雜誌《生活手帖》(暮しの手帖)與靈魂總編花森安治的故事。⁡書裡一個我很喜歡的段落提到,一道食譜想登上這本雜誌,只有一個最高指導原則:⁡「照著這個食譜...
17/10/2025

又到週末了!來推薦我的十月書單🧡 《天才手藝人的編輯現場》

正在看,很有意思!講的是日本傳奇雜誌《生活手帖》(暮しの手帖)與靈魂總編花森安治的故事。

書裡一個我很喜歡的段落提到,一道食譜想登上這本雜誌,只有一個最高指導原則:

「照著這個食譜,這道料理必須是真的做得出來,而且一樣好吃。」

為此,花森安治甚至堅持編輯們要自己重複試做跟試吃!以確保這個食譜能符合要求,被信任和喜歡!

他還說:「雜誌裡的文字,要用大家看得懂的話去說。」

我好有共鳴,完全懂那份執著…

我每週寫文章時,也都在想同一件事,其實花最多的時間,是在想辦法把話說的簡單易讀,我的原則也是:

「把腦科學講得讓大家聽得懂,還能真的用在生活裡!」

是吧,其實不管是料理還是醫學,我們都在練習同一種手藝:

那種「讓人能親手做到」的美好體驗…🥹🙏

【 #睡不好大腦老得快】長期睡不好,大腦會加速老化,「 #失智」風險升高!我整理了立即可做的「 #5個日常好眠技巧」!一起好好睡!​睡不好只是隔天沒精神?​最新研究發現:睡不好,體內「 #慢性發炎」增加,促成了大腦老化!​透過好睡,我們能為...
06/10/2025

【 #睡不好大腦老得快】長期睡不好,大腦會加速老化,「 #失智」風險升高!我整理了立即可做的「 #5個日常好眠技巧」!一起好好睡!

睡不好只是隔天沒精神?

最新研究發現:睡不好,體內「 #慢性發炎」增加,促成了大腦老化!

透過好睡,我們能為大腦「保鮮」,減少失智威脅!

研究主持人Abigail Dove博士說:

「透過改善睡眠,我們有機會預防大腦老化,甚至減緩認知記憶的衰退。」

這對我們「 #預防失智」十分重要!


▋ #睡眠決定你的大腦年齡

2025年9月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團隊發表於《eBioMedicine》的大型研究,分析了 UK Biobank 超過 2.7萬名中老年人、追蹤長達近9年,結合腦影像與發炎指標,發現:

① #睡眠越差大腦越老:科學家利用腦影像分析,量化「大腦老化」狀態,發現睡眠品質「差」的群體,大腦平均比實際年齡更加老化!

② #發炎是關鍵中介者:透過中介因子分析,研究發現,睡不好可能是透過體內「 #全身性發炎」,進而加速大腦老化。 ​ ​


▋ #失眠與失智關聯明確

睡不好的長期風險有多大?

2025年4月《PLOS One》期刊的統合分析整合了16項研究、超過900萬人:

• #失眠的人整體失智風險增加36%!

• 其中「 #血管性失智症」(與中風、腦血管病變相關)的 #風險高達2倍 ! ​

這些研究互相佐證,勾勒出可能的機轉:

「睡眠障礙 → 全身慢性發炎 → 大腦發炎老化 → 失智風險增加」


▋ #為什麼睡不好會傷腦?解密「發炎」角色

#全身性發炎(systemic inflammation):是指身體長期處於「慢性低度發炎」狀態,也可稱「 #慢性發炎體質」,就像體內持續有一把「悶燒的火」。

→ 即使沒有感染,不良生活習慣(熬夜、壓力、肥胖、抽菸)都可能導致慢性發炎,讓免疫系統長期處於過度警戒、活化狀態。

➤ 睡不好會加重發炎, #對大腦造成三重打擊:

▪︎ #損傷心腦血管:慢性發炎會損害血管內皮功能,加速動脈硬化,影響腦部供血,加速大腦老化。這也是睡不好的人容易合併「高血壓、心臟病」的原因。

▪︎ #阻礙大腦排毒:睡眠是大腦清除廢物的重要時間,睡不好會讓腦循環「 #膠淋巴排廢系統(glymphatic system)」效率下降。等於讓大腦的垃圾清道夫停工,失智相關的有害蛋白不斷累積,侵蝕腦細胞。

▪︎ #加速神經發炎:慢性發炎中,大腦的免疫細胞會被持續活化,長期下來反而造成「神經性發炎 (neuro-inflammation)」加速腦細胞死亡。同時,睡眠不足時皮質醇等壓力荷爾蒙分泌增加,也會對「 #海馬迴」記憶中樞造成損害。


▋ #5個日常好眠技巧

❶ #建立睡眠自然時鐘:試著每天固定時間上床與起床,週末也不例外!

→ 規律的生理時鐘讓身體「該睡就睡、該醒就醒」,即使不強求也能自然有睡意,白天也會更有精神。

❷ #打造好眠洞穴:將臥室優化成專為睡眠而設的「庇護所」

• 極致黑暗:使用遮光窗簾或眼罩,用膠帶遮蓋房內所有電子設備的微小指示燈。即便是微弱的光線,也是褪黑激素的天敵。

• 絕對安靜:如果無法避免環境噪音,可以使用耳塞來掩蓋突發、干擾的聲音。儘量不要跟寵物共眠!

• 保持涼爽:最適合睡眠的室溫約在攝氏20度上下,有助入睡啟動。 ​

• 專屬用途:強化大腦中「床=睡覺」的連結,不要在床上工作、看電視、滑手機或進食。

❸ #注意睡前飲食與習慣:

• 晚餐輕食化:睡前3小時避免大餐或油膩食物,奶製品也儘量避免,給消化系統足夠的休息時間。

• 咖啡因門禁:下午2點後,避免攝取咖啡、濃茶、能量飲等飲品。 ​ ​

• 遠離酒精:酒精看似助眠,卻會破壞半夜的睡眠,導致淺眠與早醒。

• 運動時機要對:避免臨睡前劇烈運動,以免腎上腺素升高難入睡。

❹ #培養睡前儀式:重點是遠離讓人壓力大的思緒,讓大腦形成「該睡了」的條件反射。

睡前 30–60 分鐘:可以嘗試閱讀紙本書、聽輕音樂、正念靜坐或呼吸、泡個溫水澡、拉筋伸展等,幫助身體釋放一整天的緊繃。

❺ #白天就為夜晚鋪路:良好的睡眠從白天就開始準備!

• 擁抱晨光:早上起床後適當曬太陽(戶外自然光),強化白天清醒、鞏固晝夜節律。

• #小睡20分鐘法則:下午小睡請限制在20分鐘內,而且不要太晚(下午2點後避免小睡)。


▋ #今晚好好睡!

充足而高品質的睡眠不是奢侈品,

而是預防老化的基本必需!

大腦會感謝我們每晚的好眠時光!













© CC BY-NC-ND 4.0

早安!臉書剛剛通知我:粉專的追蹤者剛剛達到 2.5 萬位朋友了!謝謝大家的支持和關注!願我們在邁向健康的路上持續相伴!🧡🙏🤗💪🧠⁡希望能成為一點小小的光,讓善意和祝福繼續流轉。⁡You must be the change you wish...
03/10/2025

早安!臉書剛剛通知我:粉專的追蹤者剛剛達到 2.5 萬位朋友了!謝謝大家的支持和關注!願我們在邁向健康的路上持續相伴!🧡🙏🤗💪🧠

希望能成為一點小小的光,讓善意和祝福繼續流轉。

You must be the change you wish to see in the world.
- By Gandhi

「你必須先成為你在這世上期待看見的那個改變」
─ 甘地

🧡🧡🙏🙏

🌙 自稱短眠的人,其實大多數都睡眠不足?!​在我的門診裡,這幾乎是「真實寫照」😅 很多人以為自己天生短眠,覺得只睡 4-5 小時也沒問題…​小心,這可能只是「習慣了睡眠不足」而不自知!​當病人真的開始嘗試睡滿 7-8 小時,才會驚訝地發現:...
03/10/2025

🌙 自稱短眠的人,其實大多數都睡眠不足?!

在我的門診裡,這幾乎是「真實寫照」😅 很多人以為自己天生短眠,覺得只睡 4-5 小時也沒問題…

小心,這可能只是「習慣了睡眠不足」而不自知!

當病人真的開始嘗試睡滿 7-8 小時,才會驚訝地發現:

👉 腦霧慢慢消失了
👉 頭痛好轉了
👉 原來身體真的有在「充電」

這時候他們才意識到,其實自己一直都睡太少了!

有些人甚至會羨慕睡得少的人,覺得那樣代表更健康、強壯?

事實上,睡眠需求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設定,是身體必要的充電與修復時間。有人需要充久一些,有人稍短,但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是需要「足夠長而深」的睡眠!

💡趁連假,試試看多睡 30 分鐘,說不定你會打開新天地,發現:「原來充飽電可以這麼舒暢」!😍

祝大家月亮節快樂,晚安好眠 ⭐️🌕🌝🌙


📖 書名:《圖解睡眠大百科》 遠流出版

【 #綠色地中海飲食抗大腦老化】進階版的「綠色地中海飲食」: #能減緩大腦萎縮及老化,我為你完整解析怎麼吃,並附上立刻就能實踐的飲食方法!​想讓大腦比實際年齡更年輕嗎?​參與研究的哈佛大學教授 Prof. Iris Shai 分享:​「綠色...
29/09/2025

【 #綠色地中海飲食抗大腦老化】進階版的「綠色地中海飲食」: #能減緩大腦萎縮及老化,我為你完整解析怎麼吃,並附上立刻就能實踐的飲食方法!

想讓大腦比實際年齡更年輕嗎?

參與研究的哈佛大學教授 Prof. Iris Shai 分享:

「綠色地中海飲食能穩定血糖,豐富的植物多酚能降低大腦發炎,而這對記憶力十分重要!」


▋ #綠色地中海飲食的神經保護效果

2025年9月,由本古里安大學、哈佛大學及萊比錫大學團隊發表在《Clinical Nutrition》期刊的重要研究:

➤ 這項名為「DIRECT PLUS」的隨機對照試驗,追蹤歷時18個月,近300名參與者,發現「綠色地中海飲食」能減緩大腦老化 。

➤ 綠色地中海飲食組(Green-Mediterranean diet):強調「 #高多酚、 #高植物性」且「 #低紅肉、 #低加工肉品」。

📌 #降低有害大腦的蛋白:遵循綠色地中海飲食的組別,體內一種與大腦老化、發炎相關的重要蛋白(Galectin-9)濃度下降。

📌 #減緩大腦萎縮:結合先前研究結果,綠色地中海飲食可使年齡相關的大腦萎縮速度「減少約50%」,記憶中樞「海馬迴」萎縮程度也趨緩,使大腦衰老進程減緩。


▋ #綠色地中海飲食的獨特配方

它的基礎與傳統地中海飲食相似,同樣強調蔬菜、水果、豆類、全穀物、魚和優質橄欖油。

但「綠色」的強化版,才是抗腦老的關鍵!

✅ 升級三大強化元素:

❶ #每日多酚攝取量提升:+1240毫克/天(核桃+浮萍+綠茶)

❷ #高量植物性食物的加入

• #綠茶:每日3-4杯(相當於240-320毫克多酚)
• #水耕養殖浮萍(Mankai):製成飲料或湯品
• #核桃:每日28克(約一把)

❸ #嚴格限制紅肉和加工肉類:限制紅肉(牛、豬、羊肉)和加工肉品(香腸、火腿、培根)的攝取,以植物性蛋白和魚類替代。

💡 #多酚與抗腦老化:綠色地中海飲食的關鍵在於,綠茶、深色蔬菜等都含大量植物多酚(如兒茶素、類黃酮),能減少神經性發炎。

💡綠色飲食也富含omega-3(來自魚類、堅果)可維持神經細胞膜健康,全穀雜糧則有助穩定血糖,這些都共同減緩大腦老化。


▋ #高多酚的本土超級蔬果:

「浮萍」對我們來說很陌生,但在東南亞是食用歷史悠久的傳統食材,營養價值極高,富含完整蛋白質、多酚、Omega-3、維生素B12等營養素 。

⚠️ #勿食用野生浮萍:目前台灣尚未將浮萍列為安全食品原料 。生長在池塘、溝渠的野生浮萍,極易吸附重金屬、農藥等污染物,食用風險高 。

➤ 我們可採用本土食物來複製營養核心:

❶ #深綠葉蔬菜:如地瓜葉、菠菜、羽衣甘藍、空心菜等,都富含葉綠素、維生素和多酚,台灣本土的「紅地瓜葉」,富含花青素等多酚,抗氧化力極強。

❷ #海藻類:紫菜、海帶、藻類。

❸ #攝取均衡多元彩虹盤:洋蔥、花椰菜、秋葵、茄子、紫甘藍等「多色蔬菜」,以及藍莓、蔓越莓、葡萄、番茄、芭樂、奇異果、香蕉、柑橘類等莓果及水果 。


▋ #綠色地中海飲食重點整理

① #多酚最大化: 將「 #無糖沖泡綠茶」列入時常飲用的多酚飲料,把餐盤變成一道彩虹!每日飲食中盡可能包含「多種顏色的蔬果」,特別是「 #大量深綠色的蔬菜」。

② #蛋白質智慧選: 逐步減少紅肉與加工肉品。優先選擇魚類、雞肉、雞蛋,並增加豆腐、豆漿、毛豆等優質植物蛋白。

③ #優質脂肪不可少: 以「特級初榨橄欖油」為主要用油。透過攝取「堅果」和富含油脂的魚類(如鯖魚、鮭魚)來確保足夠的Omega-3脂肪酸。

④ #腸道健康優先: 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來自全穀物、豆類、蔬果),養好腸道菌,才能讓吃進去的營養發揮最大護腦功效!


▋ #3個行動為大腦注入綠色能量

✔️ 今天早餐後喝杯綠茶吧!
✔️ 下午嘴饞時來把堅果!
✔️ 晚餐增加一盤地瓜葉!

小改變就能累積大影響,

今天一起為了大腦好好吃!














© CC BY-NC-ND 4.0

我們的徵才啟事被當作詐騙了!😆😆⁡原因是:因為薪資看起來太好!😅😅⁡事情是這樣的,我們診所一直都有優秀的國北護學弟妹來工讀,今年照例因為學妹畢業了,需要再找新人,一如往常在Dcard徵人,沒想到……因為薪資福利太好,竟然被懷疑是詐騙!😂😂⁡...
25/09/2025

我們的徵才啟事被當作詐騙了!😆😆

原因是:因為薪資看起來太好!😅😅

事情是這樣的,我們診所一直都有優秀的國北護學弟妹來工讀,今年照例因為學妹畢業了,需要再找新人,一如往常在Dcard徵人,沒想到……因為薪資福利太好,竟然被懷疑是詐騙!😂😂

不得不說,現在的學弟妹真的太可愛!警覺心很高,棒棒!👍

但特此澄清:不是詐騙啦,是真的!🧡

因為我們很重視病人的照護品質,我們想找的是「認真、負責、細心、謹慎」的學弟妹夥伴!也希望在診所的經驗和訓練,能幫助你銜接未來的臨床工作!

符合條件的學弟妹,歡迎投遞履歷給護理長喔!🔥🔥

• • •

徵人資訊如下:

【誠徵 國北護 護理工讀生 2名】

📍地點:鄭紹沂鄭淳予神經科診所(石牌路一段54、56號)

⏰時間:彈性排班,週二、三、四、五晚診18:00-21:00,週六10:30-13:30,每月至少10班(想要多上都歡迎)。

‼️薪資:每班850元 = 時薪約285元。

⭐️福利:享年終獎金(一個月平均薪資)。享三節獎金(中秋、端午、春節皆有1000元紅包)。

✏️工作內容:協助護理工作、跟診等事務,讓你學以致用。

🔥條件:國北護學弟妹,護理系優先,不限年制、年級,有心最重要。

☎️歡迎認真負責的妳/你,直接聯繫雅惠護理長,將您的簡歷email至starfish0930@gmail.com

#不是詐騙 #熱烈徵才 #國北護 #護理工讀生

【 #可可護心腦抗發炎老化】🍫巧克力和可可中的「 #類黃酮」能降低發炎和老化、保護心血管和大腦!​常感覺身體容易疲勞、這裡痠那裡痛?​這可能是體內正燃起「發炎性老化」!🔥​「 #發炎」是大腦和全身老化的重要根源,​如何從飲食中降低發炎、抗老...
21/09/2025

【 #可可護心腦抗發炎老化】🍫巧克力和可可中的「 #類黃酮」能降低發炎和老化、保護心血管和大腦!

常感覺身體容易疲勞、這裡痠那裡痛?

這可能是體內正燃起「發炎性老化」!🔥

「 #發炎」是大腦和全身老化的重要根源,

如何從飲食中降低發炎、抗老化?

最新研究帶來了美味解答:

類黃酮「 #可可黃烷醇」正是護腦、抗老化的超級食物!

我整理了「 #攝取可可的三大法則」和「 #三大地雷」,記得看到最後!


▋ #抗老化的重要觀念

一定要認識「 #發炎性老化」(Inflammaging),

這個詞結合了「發炎」(inflammation)+「老化」(aging),

是由義大利免疫學家Claudio Franceschi於2000年提出的概念,

→ 指的是隨著年齡增長,體內會逐漸產生「持續、低度」的發炎狀態,

→ 就像體內一把緩慢燃燒的火,持續損害心血管、代謝、肌肉骨骼,甚至大腦。

➤ 「發炎性老化」是「 #衰老」的關鍵,會引起:

❶ #失智風險:大腦中的神經性發炎,與神經退化、阿茲海默症密切相關,會影響認知功能,記憶、注意力下降、思考理解變慢。

❷ #心臟病和中風:慢性發炎會造成動脈硬化、損傷血管內皮細胞 。

❸ #糖尿病:發炎性老化會導致胰島素阻抗,引發代謝性疾病 。

❹ #癌症:慢性發炎會促進細胞突變、不正常增殖和轉移。

❺ #肌肉和骨質流失:造成全身衰弱、無力和肌少症。


▋ #可可黃烷醇的益處

哈佛醫學院與布萊根婦女醫院研究團隊,2025年9月在《Age and Ageing》期刊發表COSMOS大型試驗,追蹤2年的結果:

➤ 證實「可可黃烷醇」(Cocoa Flavanols),一類存在於可可豆中的「類黃酮」,具有抗氧化、抗發炎、抗老化特性。

➤ 每日補充可可黃烷醇的組別,體內的關鍵「 #發炎指標」 (hsCRP) 每年顯著降低↓🔻8.4% 。

→ 實驗中每日補充的可可萃取物,含有500毫克可可黃烷醇,其中包含80毫克表兒茶素。

➤ 在同一試驗中,補充可可黃烷醇能讓: #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降低↓🔻27%!中風、心臟病風險都降低!


▋ #可可黃烷醇能活化大腦

可可黃烷醇不只護心,更能活化大腦!

① #提升大腦血流量:研究證實,可可黃烷醇能有效增加大腦血流,特別是掌管學習、記憶和高階思考的區域 。 ​ ​

② #思考更敏銳:2020年英國伯明翰大學團隊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指出,攝取高黃烷醇可可的參與者,在完成複雜認知任務時,速度平均加快了11%,且準確率更高 。

③ #保護神經:它還能促進新神經元生成,保護大腦免於老化損傷,有助於保護認知功能,並可能降低失智等神經退化的風險。


▋ #聰明攝取可可的三大法則

想獲得可可黃烷醇的好處,不是隨便吃巧克力就好!請記住以下三大法則:

✅法則❶: #適量高濃度可可粉與黑巧克力

⚠️記得適量攝取:每天 2-3 小片「黑巧克力」(約20-40克)或 12 克「可可粉」沖泡的可可飲,不要過量!

純可可粉是黃烷醇的很好來源,可用來沖泡無糖可可飲或加入料理,選擇黑巧克力時,建議挑選可可濃度「70%以上」、少糖的產品。

✅法則❷: #咖啡因敏感者注意

可可含有少量咖啡因與可可鹼,攝取過多可能引起心悸、睡眠困擾或腸胃不適。若對咖啡因敏感,記得不要在下午三點後食用,以小份量點心為原則。

✅法則❸: #檢視成分越純越好

閱讀成分表,越單純越好!避開添加大量糖、乳脂或氫化植物油的產品,這些成分雖然增加滑順口感,但反而會促進發炎、增加熱量。


▋均衡攝取「黃烷醇」的多元食物

除了可可,這些食物也富含「黃烷醇」,要多元均衡攝取:

• 茶類:特別是綠茶、烏龍茶和紅茶。

• 莓果:藍莓、草莓、桑葚等。

• 葡萄與堅果:葡萄或無添加的天然葡萄乾、堅果。

• 繽紛多彩的蔬果:例如蘋果、洋蔥、深綠色蔬菜等。


▋ #食用前注意三大地雷

💥地雷❶: #注意避開鹼化處理

許多可可粉為了降低苦味會進行「鹼化」(Dutch-processed),這個過程會讓黃烷醇高度流失!購買時記得選擇標示為「天然」或「未鹼化」(non-alkalized) 的可可粉。

💥地雷❷: #可能引發偏頭痛

可可中的「酪胺」可能會觸發部分敏感族群的偏頭痛,並不一定適合所有人,可由小量嘗試起。 ​

💥地雷❸: #巧克力不等於健康萬靈丹

這點最重要!市售巧克力常含高糖高脂,過量攝取反而會不利健康。千萬別把這篇分享當成狂吃巧克力的藉口喔!

抗老護心腦,要配合均衡飲食、運動和良好睡眠!

❌ 正如研究作者Sesso醫師強調:「這項試驗並不代表可以透過猛吃巧克力來達到效果!」過量的巧克力可能導致熱量攝取過多、體重增加,反而不利於心血管健康。


▋ #不只長壽更要活得優雅

生命進展是必然,但衰退與疾病可以避免,

將「抗發炎」的概念融入生活,

最終目標是讓我們不僅延長壽命,

更要擁有低發炎、活力充沛的身心狀態,

活出長壽且優雅的生命!














© CC BY-NC-ND 4.0

Address

北投區石牌路一段56號一樓
Taipei
112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鄭淳予醫師。腦神經科學博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鄭淳予醫師。腦神經科學博士: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

腦神經科醫師鄭淳予

我是鄭淳予醫師,專長頭痛.疼痛.神經痛治療,失眠治療,健忘失神的腦霧治療,憂鬱.焦慮和暈眩治療,記憶力退化和失智症,中風。獲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頒發的研究學者獎,為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博士,專攻疼痛治療,每一天be better是我的心願,覺得能簡單平凡就是最踏實的幸福。我想為妳你的身心健康創造恢復和好轉的機會。

★腦霧程度小測驗 http://bit.ly/2xhju9Q ★歡迎加入我們的LINE@一對一私訊諮詢 https://line.me/R/ti/p/%40ycf574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