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2025
#故事專欄
你的爸媽也是這樣嗎?訊息一條接一條、家族群組永遠在跳通知,如果稍晚一點回覆,就會被「提醒」要記得回訊息,甚至父母可能會難過的說:你是不是不愛我們了?……— #吳俊毅 諮商心理師《當我們一起面對變老:02 當父母「太關心」時,我該怎麼回應?》
✅官網閱讀點這裡: https://reurl.cc/QV70ep
----------
別緊張,這不是你家的特例,而是一種「愛太多、出口太少」的現象。這篇文章想陪你一起拆解爸媽的行為密碼,幫你找到既能讓他們安心、又能保有空間的相處方式。
為什麼爸媽這麼「用力」?
🔸️空巢期的空虛
退休後的爸媽,突然從「每天忙到爆」變成「不知道該忙什麼」,以前他們是公司的資深員工、家的守門人,現在角色退場,只剩手機裡的你還能讓他們覺得「有被需要」。
所以他們傳訊息不是要管你,而是想確認自己還在你的人生名單裡。
🔸️難戒的照顧習慣
養育孩子二十幾年,照顧你早已成了父母的反射動作。看到孩子加班、吃泡麵,他們的內心戲立刻上線:「他是不是沒好好照顧自己?」
這不是控制,是戒不掉的母(父)愛職業病。
🔸️被遺忘的恐懼
隨著你有了伴侶、朋友、事業,爸媽的角色自然退居幕後,於是他們會更主動刷存在感:轉貼健康文章、問你天氣冷了沒、突然打來聊鄰居阿姨的貓。
他們要的只是你回一句:「我有看到喔~」
🔸️愛的頻率不同步
他們的愛是「碎念型」,你的愛是「低電量省話型」。結果雙方都覺得被忽視,其實只是頻道沒對上。
當爸媽的「 #求關注」來襲時
情境一: #小病不斷醫院當咖啡廳
爸媽頻繁提病痛,有時不只是身體問題,而是情緒孤單。
怎麼辦?
▪️先別急著懷疑或敷衍,真心聽他們說完。
▪️能陪診就陪診,若無法陪同可以打電話問候。
▪️鼓勵他們去上課、運動、交朋友,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
▪️陪伴他們一起挑選課程或活動也很棒。
情境二: #情緒勒索進行式
有些爸媽會說:「你都不理我,我乾脆死一死算了。」,這句話非常需要被重視,但你也不能被綁架。
怎麼辦?
▪️保持冷靜,先安撫、再行動。
▪️若有危險言語或行為,立即尋求專業協助(心理師、精神科醫師或醫院)。
▪️溫柔但堅定地表達:「我愛你,但這樣的話讓我很難過,我們一起找人幫忙好嗎?」
▪️記住:關心爸媽不等於犧牲自己。
#子女的升級任務: #學會設界線但不失愛
1️⃣從「被動接球」變「主動溝通」
別等情緒爆炸再吵架,找個氣氛好的時候,聊聊彼此的需求。
你可以這樣說:「我知道你們關心我,但有時訊息太多我會壓力大,我們可不可以一週固定通個電話?」
這不是拒絕,而是重新定義「關心」的節奏。
2️⃣建立「大人對大人」的關係
爸媽不是永遠的長官,你也不再是被管的小孩。
▪️適度分享自己的生活,讓他們了解你的世界。
▪️鼓勵他們發展自己的圈子與興趣,從「以你為中心」變成「以生活為中心」。
▪️別忘了肯定他們:「你們最近氣色很好耶!」,這句話比安眠藥還有效。
3️⃣練習「有彈性的距離」
親情不是靠密度維繫,而是靠品質維持。有時適當的距離,反而能讓關係更長久——就像花要留空氣,愛也要留空間。
結語: #愛要流動, #也要呼吸
爸媽的愛雖然有時「太滿」,但那是他們唯一會的表達方式,當他們過度「用力」時,你不一定要對抗,也不必一味忍耐,用理解取代指責,用幽默化解壓力,用界線維護平衡。
記住「刷存在感」不是爸媽的錯,而是他們還在學習如何適應沒有你的生活,而你能做的,是幫他們慢慢學會——愛人,也要給人自由。
願你在與父母的互動裡,既能溫柔相愛,也能自在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