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2025
[為什麼有人要「洗白」代糖?揭開代糖產業的陰謀]
最近有位網紅醫師發表了一篇驚人的言論:
「顛覆認知!代糖洗白!不只幫助減重,還能養好菌!」
之後也有很多減重醫師幫忙轉載,但如果你有仔細看原始論文(Nature Metabolism, 2025; PMID: 41057614),你會發現 #這個結論並不正確。因為這個研究的方式是「 #把人工代糖混進益生元裡面」,試圖洗白代糖,這根本是「 #偷換概念」的行為。
這個研究是這樣做的:
首先,他們使用的「代糖」是「sweeteners and sweetness enhancers (S&SEs)」的總稱。先讓受試者減重5%左右,在10 個月的維持期中分成兩組:
一組是「健康減糖飲食 #並使用 S&SEs 產品來替代糖」
與對照組「健康減糖飲食 #但不使用 S&SEs 產品」來進行比較,結果實驗組減重維持的效果比較好,也有些菌相的變化。
如果你看到這裡,想要問:「是哪一種代糖這麼棒?我要去買來吃!」不好意思,這個問題回答不出來,因為他們的「代糖」是 #大雜燴。
這個「the SWEET study」列出了「S&SEs」所包含的代糖種類,其實有完全不同的四大類:
第一類:高效甜味劑(high-potency sweeteners),也就是常見的人工代糖:Aspartame(阿斯巴甜)、Acesulfame K、Saccharin(糖精)、Neotame(紐甜)、Stevia glycosides、Thaumatin 。
第二類:多元醇(polyols/sugar alcohols),例如:Erythritol(赤藻糖醇)、Sorbitol(山梨醇(Sorbitol)、甘露醇(Mannitol)、異麥芽酮糖醇(Isomalt)、麥芽糖醇(Maltitol)、乳糖醇(Lactitol)、木糖醇(Xylitol)
第三類:緩速消化碳水化合物(slowly digestible carbohydrates),例如:Isomaltulose (異麥芽酮糖 )、Sucromalt (舒可慢)
第四類:甜味纖維或低聚糖(sweet fibres or oligosaccharides),例如:Inulin‑type oligosaccharides (菊苣纖維型果寡糖)
看見了嗎?魔鬼就在這裡!
第二到四類 #本來就是常見的益生元,只有第一類才是 #一般人所認知的代糖 也就是 #人工甜味劑 大家所熟知不好的代糖大多在這一類。
結果他們竟然把 #人工甜味劑跟一堆益生元混在一起,統稱為代糖。把受試者得到益生元對腸道菌的好處,來偷渡成人工甜味劑的效果!!
過去大家知道的代糖爭議,其實都是來自第一類的「人工甜味劑」。你把人工甜味劑混到益生元裡面統稱代糖,再說代糖好棒。就好比你把幾個台灣小學生跟NBA球員組成一隊,再說這一隊[小學生]的平均實力比台灣職籃球員還要高一樣。這是魚目混珠的惡劣行為。
而且還不只這樣,更嚴重的在這裡:
文後的利益衝突聲明(Competing interests)」,內容是作者向期刊公開他們與企業或組織之間的財務關係。
A.R.(其中一位作者)曾經收過 Nestlé( #雀巢)、Unilever( #聯合利華)與 #國際甜味劑協會(International Sweeteners Association)的酬勞,現在則在製藥公司 Novo Nordisk 工作。
→ 這代表該作者與食品與甜味劑產業、糖尿病藥物產業都有往來或受聘。
J.C.G.H. and J.H. 這兩位作者的研究計畫曾接受過「 #美國飲料協會」(American Beverage Association)的資助。→ 該協會代表飲料業界,包括 #可口可樂、 #百事等企業。
看出這篇研究為什麼會做成這樣了嗎?
「國際甜味劑協會」跟「美國飲料協會」贊助作者的目的是什麼,應該很明顯吧?美國的糖產業想要用研究帶風向也不是第一天的事情。
如果,你真的想知道真正的「 #第一類人工代糖的影響」,請參考2024年有篇「A critical review on effects of artificial sweeteners on gut microbiota and gastrointestinal health」(PMID: 39878083)
是專門針對「阿斯巴甜、Acesulfame K、糖精、紐甜加上蔗糖素(sucralose)」對腸道菌跟腸道健康的影響,結論是會增加 Enterobacteriaceae這個致病菌很多的家族,包括大腸桿菌,而且傾向增加 #內毒素的增加,雖然某些短鏈脂肪酸產生菌也可能增加,但目前 #負面的疑慮較多,建議雖然可以幫助減少總熱量攝取,但要審慎看待食用風險。
所以今年這篇滑坡去「代糖幫助減肥還能養好菌」的結論不但錯誤,還 #完全誤導民眾!是相當不嚴謹的解讀方式。
請把這篇文章傳給看過那些錯誤資訊的人,不要再有更多人掉入代糖產業/飲料巨頭 的陷阱裡面了。
(後記)
我之所以會覺得結果很怪,是因為Methanolobus(一種古細菌)跟prevotella(吃高碳精緻澱粉的人也很多)不是常見的益生元介入研究會增加的菌,甚至在 #體重影響也是好壞參半,裡面提到的巨球菌屬(Megasphaera)在發炎性腸道疾病跟大腸直腸癌的人也有高度富集,發現會介導Th1跟Th17反應而活化免疫,擾亂腸道上皮平衡,當然也有些無害的研究,總之它福禍未知,用「代糖養好菌」的結論是不正確的。
Methanolobus這種的古細菌可以用甲醇或甲基胺作為能源產生甲烷,它 #根本不是常見的短鏈脂肪酸產生菌,常見的-是Bacteroides(產乙酸、丙酸)、Clostridium 屬(產丁酸)、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產丁酸)、Roseburia 屬(產丁酸)。
要說Prevotella 屬可以算是產丙酸菌,但他在肥胖研究中其實都跟 #肥胖正相關(PMID:38626129),因為它跟高碳飲食有關,所以除非吃的是高纖維的高碳,才能看到好處,在健康肥胖者身上,這隻菌看到和發炎指數IL-6有關,但是減重飲食之後常常會下降。另外一個上升的Catenibacterium 偏向致病菌,最近10月在《Cell metabolism》的研究才發現跟肝臟腫瘤的促進有關。(PMID:41005296)
然後我看到這個研究裡面有一串是「代糖組」會上升比較多的菌:「Megasphaera, Megamonas, Dialister, Catenibacterium, Eubacterium eligens, Lachnospiraceae ND3007, Prevotella, Alloprevotella,Porphyromonas, Butyricimonas, Oscillospira, Eubacterium siraeum and CAG:56」
你知道我想到什麼嗎? #這不是很多胖胖菌的組合嗎😂
在一個2021年包含32個橫斷性研究的系統性回顧(meta-analysis)比較肥胖者跟非肥胖者身上的差異,發現肥胖者身上有較多「Catenibacterium, Dialister, Dorea, Escherichia-Shigella, Eubacterium, Fusobacterium, Megasphera, Prevotella, Roseburia, Streptococcus, and Sutterella」
有沒有重複性很高?真要說養出了瘦子菌還是胖子菌,百分百是 #偏向胖子菌啊😂
所以你說這樣的結果代表什麼???我想連作者都不確定好壞,因為是大雜燴,養出的也不是純第二到四類的益生元常見的比菲德氏菌之類的。甚至內文作者還說,甲烷的增加伴隨著 #更多的胃腸道症狀,可能會透過抑制胃腸道運動導致 #慢性便秘和腹痛 等相關問題。
再次提醒大家,研究不要只看abstract和結論,其實方法學、討論,甚至是supplemental 的圖表到最後的利益衝突都提供非常多的資訊,對於結果的判讀更要在discussion 中小心看待,包括作者是否只提對自己有利的部分,而刻意忽略反面報導。
最後,腸道菌的知識是真的很多醫師也不了解,所以我才要推廣《微菌健康促進學會》的課程,希望可以促進大家對於腸道菌的了解,有興趣報名的人可以在留言看到連結。
#蔗糖素並沒有被洗白
#因為它甚至不在這個研究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