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心理諮商中心

看見心理諮商中心 看見心理為提供多元友善的專業心理治療團隊,成員皆為國家考試認證之心理師

看見心理× 金門野生動物救援在心理工作中,我們常常陪著一個生命,從「被卡住」到「重新開展」這次,看見心理公益支持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在一隻黑翅鳶的故事裡,看見與欣賞復原的旅程黑翅鳶被命名為 Miru在日文,是「看見」的意思像是一種...
17/11/2025

看見心理× 金門野生動物救援

在心理工作中,我們常常陪著一個生命,
從「被卡住」到「重新開展」

這次,看見心理公益支持
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
在一隻黑翅鳶的故事裡,
看見與欣賞復原的旅程

黑翅鳶被命名為 Miru
在日文,是「看見」的意思
像是一種回應
受傷的鳶被人類看見,也因為被看見,得以重拾飛翔的自由

🪶Miru 是個年幼的黑翅鳶
被發現時,深深卡在金門機場周邊的鳥網裡;
左翼受傷、體重過輕,努力掙扎卻無法脫身。

鳥網原本是為了保護人們避免更大規模的鳥擊事故,
卻在某些時候,
成了會纏住生命的存在

也像人生命裡,
時常為了保護設下許多的網
但當被網困住時,
儘管不容易,
我們都需要停下腳步、伸手尋求協助。

在救援人員的細心照護下,
Miru 逐漸恢復力氣:
牠聰明地拆保護套、
與其他鳥兒一起鳴叫、
露出可愛又震驚的表情
生命的靈性與活力再次浮現

Miru 在治療、休養與充足食物的陪伴下,
一天天地健康、強壯地
直至野放成功,
現在,回到牠的領域,
天空重新翱翔

看見,是救援最重要的一步

救援的開始,往往不是技術,而是「看見」。

看見被纏住;
看見努力後的無力;
看見自己值得被修復、給予自己復原的可能性

這是心理工作的核心。
每個卡住的生命都有獨特的困境與生命的韌性,
而在被看見的過程中,
力量會慢慢回來,
某一天,
也希望再次飛得很遠
與適合自己的方向

Miru 的救傷經費由
金門國家公園 支持,
看見心理很榮幸能透過捐款,
為這條生命添上一份禮物

也感謝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的邀請,謝謝你們
長期發現與守護那些需要被看見、托起的生命

看到了Miru 的重返天空,
只要願意看見,每一次奮力掙扎的生命力
我們終究能找到回家的風向。

#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
#公益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BpDRB1K8C/?mibextid=wwXIfr

#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
#公益

【總是感到莫名不安?慢下來,用這4個方向解讀焦慮信號】文 / 看見心理 解景然 諮商心理師小婷在工作中表現優異,卻總是感到焦慮,害怕自己說錯話,腦中經常浮現:「我這樣會不會讓大家失望。」。為什麼明明表現得很好的小婷常會焦慮呢?您是否也有類似...
16/10/2025

【總是感到莫名不安?慢下來,用這4個方向解讀焦慮信號】
文 / 看見心理 解景然 諮商心理師

小婷在工作中表現優異,卻總是感到焦慮,害怕自己說錯話,腦中經常浮現:「我這樣會不會讓大家失望。」。為什麼明明表現得很好的小婷常會焦慮呢?您是否也有類似的經歷呢?這邊和您分享如何讀懂焦慮,重拾自己的自在生活。

焦慮是怎麼出現的

在很久以前,焦慮就像是我們身體裡一個自動的警報器。它幫助我們祖先偵測致命的危險,讓他們能迅速應戰或逃跑,從而得以生存。然而,時代變遷,我們不再需要時刻面對生命威脅,但這個警報器有時還是會響起。這是為什麼呢?

焦慮現在扮演的角色可能更像是我們的內在夥伴。當它出現時,不妨把它當作一個信號,邀請我們停下來,好好地傾聽它想傳達的訊息。當焦慮與生命安全無關時,我們可以從四個方向來解讀它:

傾聽焦慮的四個方向

一、 獲得關注:人類是群居動物,我們渴望與人連結。當焦慮出現,它可能在提醒您:您需要被理解、被關心。您的親友是否能提供支持?您是否感覺到孤單?焦慮可能在呼喚您,去尋找那些能提供溫暖與支持的關係。

二、 滿足期待:這些期待來自我們自己、來自別人,或是我們對別人的期望。當我們在乎群體的認可,並渴望證明自己是個「好人」時,這些期待會變得格外重要。焦慮可能是在告訴您,某些期望讓您感到壓力,或許是時候重新審視它們了。

三、 渴望認同:您是否認同現在的自己?這份認同可能與您的自我、角色、身份或所屬群體有關。焦慮可能反映出您對自己某個面向的不滿或困惑。它在提醒您,去探索並接納真實的自我。

四、 遠離危險:過去的創傷,如重大事件、恐慌或疫情,都可能在我們心中留下印記。當類似情境再次出現時,焦慮便會響起警報,提醒我們要提高警覺。它不一定是真的要您逃跑,而是要您意識到,這個情境可能觸發了您內心深處的保護機制。

慢下來,觀察與消化

當我們開始理解焦慮,下一步就是將這些領悟融入生活,慢慢觀察並調整。因為焦慮有時候就像是手機中的APP,使用一段時間後就會需要更新,以適應新的系統與環境,我們的內在也需要重新調整,才能適切地回應當下。

像是案例中的小婷從小就被家人和親友要求「要乖、要聽話、要滿足別人的期待」,而這也成為了她未經思考與消化後的信念。而她逐漸地透過觀察和消化開始練習表達自己的想法,不需要一昧的迎合,享受更真實的自己。

和焦慮協商

有時候,焦慮感一湧而上,我們很難馬上靜下心來反思。這時候,您可以試著在心裡輕聲地對焦慮說:「謝謝你再次提醒我這個課題,我知道我要面對,我會在一個安全的時間與空間,好好地消化你的提醒。但我現在需要先處理手邊的事,謝謝你。」

壓抑和忽略雖然能暫時緩解,但長期來看,焦慮並不會因此消失,反而可能以更強烈的方式回歸。因此,和焦慮協商之後,最終還是要停下腳步,好好地觀察、消化,並找到適合自己的應對方式。

感謝您閱讀到了這邊,也請您感謝願意為自己付出努力的您。希望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若您在練習的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或有需要釐清的地方,都歡迎您來訊預約,讓我陪著您一同聽懂焦慮、緩解焦慮。



🌈 解景然諮商心理師介紹➡️
https://www.seeingcounseling.com/解景然-sky-shieh-諮商心理師-看見心理

🌈看見心理網站➡️
https://www.seeingcounseling.com/

🌈心理師專業文章➡️
https://www.seeingcounseling.com/blog

🌈看見心理Line官方帳號,專業櫃檯為您預約諮商➡️
https://lin.ee/Xgl84f1

【嘿,你沒有自己想得這麼糟─給經常自我批評的你】文 / 看見心理 黃子銘 諮商心理師Photo Credit: Freepik國中時期的我,常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更不是師長眼裡的「乖小孩」、「優秀的學生」。那段時間,不只對自己沒自信,也因...
14/10/2025

【嘿,你沒有自己想得這麼糟─給經常自我批評的你】
文 / 看見心理 黃子銘 諮商心理師

Photo Credit: Freepik

國中時期的我,常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更不是師長眼裡的「乖小孩」、「優秀的學生」。

那段時間,不只對自己沒自信,也因為生活上的挫折而感到十分痛苦,於是鼓起勇氣傳了簡訊給我的國中班導求助。我告訴她,我覺得自己很失敗、很糟糕,想找人聊聊,卻不知道該找誰。老師推薦我去找彰基的一位精神科醫師談談心。

那是將近十年前的事了,當時心理諮商還不像現在被大眾所認識,我甚至沒聽過「心理諮商」這個詞。雖然我也不確定精神科到底能帶來什麼幫助,但我還是決定掛號看看。

一走進診間,醫生問我:「怎麼啦?」我忍不住向醫生傾訴我覺得自己有多糟糕,我告訴他,大人們總說我做事三分鐘熱度、沒有恆心,連一本書都看不完,我還有好多好多的缺點數都數不完,我真的覺得自己很差。醫生拿過我手上的書翻了翻,然後笑著說:「我自己也常常沒辦法把一本書從頭看到尾。不過翻目錄、挑自己有興趣的章節看,其實是很有效率的方式啊,不一定非得從頭到尾讀完。」

聽到醫生這麼說我非常驚訝:原來醫生也跟我一樣,沒辦法把一整本書讀完阿。可是他都當到醫生了,看不完一整本書好像也沒有阻止他成為一個醫生嘛…。有沒有可能,我也可以跟他一樣做到這些事…

醫生的簡單幾句話,雖然沒有改善我「無法一次看完一本書」的困擾,卻稍稍緩解了我長久以來的自我批評,也讓我對自己產生了一點點希望——我好像沒有自己想得這麼糟。

成長過程中的批評,如何影響孩子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指的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各種看法,也就是「你怎麼看待自己」。

成長過程中旁人對我們的批評,經常會悄悄在心中留下印記,久而久之就變成我們對自己的印象。

例如,一個從小功課不好的孩子,若總被說「你怎麼那麼笨啊,什麼都做不好」,聽久了,也許他真的就相信自己很笨,什麼事都做不好。這樣的自我概念,往往會摧毀一個人努力向上的動力,這其實是非常可惜的。

有些事情換個角度看,其實是優點而不是缺點,例如孩子的好動,也許在課堂上造成學習困難,卻在體育場上發光發熱。那麼,誰有資格決定,哪一個看法才是對的呢?

當心中總充滿批評與責備,該怎麼停下來?

現在,每當我心中又響起自我批評的聲音,我會在腦中喚起我生命中最溫暖、有包容力、最能理解我的一個老師、長輩,或朋友,我會想像,如果今天這個人在我旁邊,他會跟我說什麼。

有一次我因為晚出門而錯過火車,我感到自責跟羞愧,自己怎麼又犯一樣的錯。但其實這樣的批評對改變當下的情況並沒有幫助,反而會讓我耽溺在自責中。這時候我想到我爸爸,我想像他可能會說「錯過就錯過了,沒關係,錯過了就注意安全慢慢來,下次再早點出門就好」。這個聲音不僅把我從自責的聲音中拉出來,也讓我能夠把精力放在「下次可以怎麼改進」,而不是沉浸在無限的自責漩渦。

如果現實生活中沒有這樣的人,那也沒關係。你可以自己創造一個角色,或回想曾在電影、書中看過讓你覺得不受批評的角色,邀請他進到你的心裡,坐在你身邊,對你說:

「嘿,其實事情沒有你想的那麼糟。」

換個角度,看見不一樣的自己

「好壞、對錯」有時並不是那麼絕對。我們往往只是還沒看見自己的特質與優勢,就急著給自己貼上「沒用」「不好」的標籤。下次當你又陷入否定自己的念頭時,試著給自己一個機會,換個角度重新認識自己——或許你會發現,你沒有自己想的那麼糟。

有時候,我們真的只是需要有人,溫和又肯定地告訴我們:「其實,你沒有不好。」而那個人,可以是你自己。



🌈 黃子銘諮商心理師介紹➡️
https://www.seeingcounseling.com/黃子銘-marcohuang-諮商心理師

🌈看見心理網站➡️
https://www.seeingcounseling.com/

🌈心理師專業文章➡️
https://www.seeingcounseling.com/blog

🌈看見心理Line官方帳號,專業櫃檯為您預約諮商➡️
https://lin.ee/Xgl84f1

【《無路用的人》:男性失戀後的自卑與沉默崩塌 】文 / 看見心理 徐嘉妤 實習心理師「你離開彼一工,我變成無路用的人,佇無你的世界,做咱無路用的夢。」—馬克 × 滅火器 × 阿跨面《無路用的人》這首歌由饒舌歌手馬克與滅火器主唱楊大正、阿跨面...
11/10/2025

【《無路用的人》:男性失戀後的自卑與沉默崩塌 】
文 / 看見心理 徐嘉妤 實習心理師

「你離開彼一工,我變成無路用的人,佇無你的世界,做咱無路用的夢。」—馬克 × 滅火器 × 阿跨面《無路用的人》

這首歌由饒舌歌手馬克與滅火器主唱楊大正、阿跨面共同創作,以濃濃的台語情緒,唱出男性在失戀後,那種「無聲崩塌」的狀態。

它不只是失戀情歌,更是一首說出男性情緒壓抑與自我否定的心裡感受,那句「我變成無路用的人」,也許正好是你曾經說不出口的心聲。

男性失戀的痛,有時比誰都深

失戀對每個人都痛,但對許多男性來說,這份痛往往悶著、不說、不表達,只會在夜深人靜或聽見某段歌詞時,突然崩潰。

這不是矯情,也不是懦弱,而是社會文化、性別期待,讓他們「學會忍」,卻沒有機會「好好痛」。



為什麼男性在失戀後特別容易感到「無路用」?

1.自我價值常與「被需要」緊緊綁在一起

男性常把自我認同建立在經濟、責任與照顧能力上

在愛裡也習慣透過「我能不能讓你幸福」來定義自己的價值

當這段關係結束,連自我價值也瞬間崩毀

2.文化壓力讓男性「習慣不說」

從小被教導「男兒有淚不輕彈」

痛苦時,選擇壓抑、不說,甚至裝沒事

情緒得不到釋放,只會越積越厚,直到某一天全盤崩潰


3.失戀後的典型心理歷程

#過度反思與自我懷疑

覺得是自己的錯

總想「如果我再多努力一點,會不會就不一樣」

#理想化對方自我貶低

把過去美化,把錯都攬在自己身上

忘了關係是雙向的,把我不夠好當作唯一答案

#社交隔離沉入孤單

難過時不願聯絡朋友,也說不出口

感覺自己沒資格被關心,更不想當別人的負擔

「無路用的人」是一種心境,不是你的真實價值

也許你正經歷失戀、低潮、失望,或是反覆自我懷疑,但這不是結論,而是過程。

有這些感受,正是因為你真誠地愛過、付出過,也唯有穿越這些情緒,你才有機會在下一段關係裡,更理解自己,也更懂得愛與被愛

如果你正在經歷一段無法說出口的痛,也許這篇文章就是那個給一點力量的起點。若你願意,我們可以一起在諮商中,把這份「無路用」慢慢轉化成新的可能。

音樂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CngcTa9pBg
演唱|馬克SAVAGE.M、阿跨面、楊大正
詞、曲|馬克SAVAGE.M、阿跨面
製作人|楊大正
編曲 |柯光


🌈 徐嘉妤實習心理師介紹➡️
https://www.seeingcounseling.com/徐嘉妤-cherylhsu-實習心理師

🌈看見心理網站➡️
https://www.seeingcounseling.com/

🌈心理師專業文章➡️
https://www.seeingcounseling.com/blog

🌈看見心理Line官方帳號,專業櫃檯為您預約諮商➡️
https://lin.ee/Xgl84f1

【長大不能解決的事】文 / 看見心理 葉力溱 諮商心理師小時候,我們總以為「長大」是一把萬能鑰匙,能自動解開所有困境的鎖。那些說不出口的委屈、無法改變的無力感,被悄悄收進心裡的某個角落,告訴自己:「等我長大了、變得夠強、賺到了錢、可以獨立生...
07/10/2025

【長大不能解決的事】
文 / 看見心理 葉力溱 諮商心理師

小時候,我們總以為「長大」是一把萬能鑰匙,能自動解開所有困境的鎖。那些說不出口的委屈、無法改變的無力感,被悄悄收進心裡的某個角落,告訴自己:「等我長大了、變得夠強、賺到了錢、可以獨立生活,這些就不算什麼。」



然而,成長不是魔法。



當年那個用乖巧換來安全的孩子,在成年後的人際關係里,依然恐懼衝突;那個習慣獨自消化情緒的人,面對親密關係時,仍下意識築起高牆。這些被擱置的感受,往往在某個猝不及防的時刻翻湧而出——也許是一次似曾相識的拒絕,或是一句無心的批評。創傷從未消失,它只是潛伏著,等待我們在某個契機下承認:「原來光是長大,並不能讓傷痛自動痊癒」 。



已經長大的我們,在很多似曾相識的時刻,仍然重複著過去的、熟悉的因應方式。在那個當下,我們彷彿回到過去,還是那個小小的、充斥恐懼或無力感的孩子。



如果你感到迷茫困惑、需要尋求幫助,不妨看做是終於在潛意識裡準備好向探索及復原之路邁進的訊號。我們可以好好一同在諮商裡照顧內心那個還沒跟上「長大」腳步的、留在過去的感受。它們之所以浮現,不是因為脆弱,而是在傳達現在的你,已經有力氣重新養育自己。


🌈 葉力溱諮商心理師介紹➡️
https://www.seeingcounseling.com/葉力溱-lillian-yeh-諮商心理師

🌈看見心理網站➡️
https://www.seeingcounseling.com/

🌈心理師專業文章➡️
https://www.seeingcounseling.com/blog

🌈看見心理Line官方帳號,專業櫃檯為您預約諮商➡️
https://lin.ee/Xgl84f1

【阿伯,還好我當時沒有兇你─談誤會、偏見與愛】文 / 看見心理 黃子銘 諮商心理師Photo by Lisanto 李奕良 on Unsplash有天晚上我要搭公車要去一個地方。上車後,我看到後面有一個靠走道的空位,而旁邊坐了一個看起來50...
04/10/2025

【阿伯,還好我當時沒有兇你─談誤會、偏見與愛】
文 / 看見心理 黃子銘 諮商心理師

Photo by Lisanto 李奕良 on Unsplash

有天晚上我要搭公車要去一個地方。上車後,我看到後面有一個靠走道的空位,而旁邊坐了一個看起來50幾歲的阿伯,腳打開開坐在位子上。

「好啊,又是一個只顧自己方便,腳打開開的人,真沒禮貌」一邊坐下的時候,我心裡這麼想著。

我本來想說,短短十幾分鐘的路程,忍耐一下等等就下車了。不過,過程中我還是感覺到一絲不悅,覺得為什麼我要把自己的腳縮在一起,他卻越靠越過來。

這時我心裡越來越不悅,我想過要不客氣的跟他說「腳能不能過去一點」以表達我的不滿;我也想過要不要乾脆直接把他的腳頂回去他的座位範圍內就好。但後來,我都沒有這麼做,我只是客氣的用台語跟阿伯說「歹勢,哩欸咖欸賽咖軌某」(抱歉,你的腳可以過去一點嗎)

阿伯楞了一秒,然後回我說「厚,金罵肖年唉邀工歹易,某乾單喔」(現在年輕人會講台語不簡單喔)

在那個當下,我突然有種奇妙的感覺是「咦?這個阿伯好像跟我想像中的很不一樣」。我以為他是那種自私、沒水準的阿伯,但他說的話,卻讓我覺得他好像是個單純、沒心機的人,只是沒意識到自己的腳比較開而已。

後來我們聊了起來,發現我們都是從中南部上來生活的人,生活軌跡其實早有重疊:阿伯曾經路過我長大的彰化小鎮,我也有親戚住在阿伯的老家附近。

阿伯下車了之後,我腦中不斷回想著這個互動過程。阿伯好像也不是個壞人,但如果當時我對他很兇,他會不會很詫異、很受傷?會不會覺得現在的年輕人都對老人很有敵意?

事後,我滿高興也很慶幸,當時沒有對阿伯很兇。不過這件事也讓我回想到,有許多誤會,其實並不像今天這般好結局。

誤會是怎麼發生的?

人有一個「超能力」──我們的大腦能在 0.1 秒 內,根據過往的經驗形成對一個人的印象與判斷 (Zebrowitz, 2017)。心理學稱之為「捷思 (heuristics)」。

這個能力讓我們在陌生情境迅速分辨:「這個人危險嗎?友善嗎?這個環境安全嗎?」然而,它同時也帶來了限制:在還沒有真正認識一個人之前,第一印象就已經塵埃落定,而這印象有時候也就是刻板印象。

就像我在公車上看到那位阿伯,他腳打開開的樣子,在一瞬間就觸發了我曾經在網路上看過網友抱怨的「捷運開腿男」形象:自私、不顧他人、不尊重公共空間、中年男子。於是,一股不滿在我還來不及思考前,就已經湧上來。

接下來事情如何發展,取決於我怎麼處理這股情緒。

如果我沒有意識到它,停下來花點力氣處理,那麼我極有可能順著這個情緒,直接對阿伯開噴(本來是想這麼做的),把一個本來可以一句話化解的事,變成讓人不舒服的衝突。

生活中數不清的刻板印象

其實不只是搭公車,生活裡這樣的情境數不清。無論是在我們心裡閃過的念頭,還是網路上常見的評論,都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第一印象」:

看到刺青包手、半甲的人,就覺得對方一定是黑道,但對方也可能是醫師或其他職業,只是喜歡刺青。

餐廳裡有孩子不停哭鬧,網路上有些人忍不住抱怨「不會教就不要生阿!」,但卻沒看到已經安撫小孩一整天的父母也盡力了。

這些反應,幾乎都是在瞬間就形成的判斷。還沒真正了解情況,人就已經被貼上標籤,無法擺脫,也無力辯解。

如何化解偏見?

先入為主是人類的天性。大腦的捷思讓我們在 100 毫秒內快速做出判斷,也在不知不覺間製造偏見。要我們完全沒有成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但或許,重點不在於「消除偏見」,而是在成見出現後,願意花力氣理解對方。

而這種意願,似乎就是「愛」的展現。

就像情侶吵架時,因為愛對方,所以願意在氣頭上溝通,試著和好;孩子做錯事,因為對孩子的愛,所以父母仍然支持著孩子,不因此而放棄;政治上,不同政黨、立場的人秉持對國家的愛,願意暫時放下成見,聽聽彼此的想法。

愛似乎是誤解、偏見、仇恨的解方。

愛如何培養

以理論來說,要克服刻板印象,需要很了不起的情緒調節能力來按耐情緒,讓理性可以好好運作。而提升情緒調節能力有很多方法,練習逐步延長耐受時間、注意力控制等等。但這些都很難,需要長時間的練習。

如果不談複雜的理論,有沒有一個小習慣能夠培養,開始造成改變?

例如,我們能夠在意識到刻板印象時,停留個 1 秒就好,問自己「有沒有可能…」:

有沒有可能他不是我想的那樣

有沒有可能這個人其實也有苦衷

有沒有可能我誤會他了

我在想,這個自動化思考中的小暫停,能不能讓人有機會先停一下,讓愛有機會介入。

愛的循環

成長過程被愛的人,因為愛的滋養,所以愛自己,也長出了愛人的能力。我想社會互動應該也是如此,當人感受到來自他人的善意,是否內心也會變得柔軟一點,也願意用同樣的方式給別人一點愛的意願。

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多一點點的愛就好,我覺得這或許有機會創造愛的循環,讓社會中的對立越來越少、愛與理解越來越多。

參考資料:
Zebrowitz L. A. (2017). First Impressions From Face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6(3), 237–242. https://doi.org/10.1177/0963721416683996


🌈 黃子銘諮商心理師介紹➡️
https://www.seeingcounseling.com/黃子銘-marcohuang-諮商心理師

🌈看見心理網站➡️
https://www.seeingcounseling.com/

🌈心理師專業文章➡️
https://www.seeingcounseling.com/blog

🌈看見心理Line官方帳號,專業櫃檯為您預約諮商➡️
https://lin.ee/Xgl84f1

來談者您好,由於官方line目前正在系統維護,因此無法即時進行回覆,如果有緊急需要櫃檯協助,可電話進行聯繫。櫃檯會在line修復後,依序盡快協助您,謝謝。
30/09/2025

來談者您好,由於官方line目前正在系統維護,因此無法即時進行回覆,如果有緊急需要櫃檯協助,可電話進行聯繫。

櫃檯會在line修復後,依序盡快協助您,謝謝。

【少年逃家了,心卻離不開─為什麼我們難以擺脫家庭的影響 】文 / 看見心理 黃子銘 諮商心理師對有些人來說,家是避風港、是溫暖的依靠。但對另一些人說,家藏著太多的不堪與痛苦,導致他們不得不「逃離」讓他們遍體鱗傷的地方。因此,離開不是無情,而...
27/09/2025

【少年逃家了,心卻離不開─為什麼我們難以擺脫家庭的影響 】
文 / 看見心理 黃子銘 諮商心理師

對有些人來說,家是避風港、是溫暖的依靠。但對另一些人說,家藏著太多的不堪與痛苦,導致他們不得不「逃離」讓他們遍體鱗傷的地方。

因此,離開不是無情,而是不得不──如果再繼續待在這個家,可能無法長大,甚至可能會死。

人走了,心還繫著

有些人花了好大力氣把自己拉拔長大,從小打工賺錢,凡事都靠自己,就為了有一天有能力逃離廢墟。

好不容易脫離了家─有些人甚至逃到國外─卻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明明我已經離開了,為什麼還是受到家庭的影響?

有些人是在戀愛中發現這件事的:為什麼我找的對象總是跟我那不負責任的爸爸一樣?

有些人是在年紀大了之後發現,原來,自己庸庸碌碌一生,是為了填滿兒時的缺憾(親情、金錢、愛)。

有些人驚覺,自己最不想要和媽媽一樣,最後身邊的人卻總是說自己跟媽媽好像。

家,好像變成一個巨大黑洞,越是想逃離,越是回到原點。

離家的矛盾心情

有些人對於逃家感到羞愧與矛盾,懷疑自己是不是背棄了父母,是不是太自私、太軟弱。

每逢年節,當身旁的人隨口問一句:「你沒有要回家嗎?」這句話精準的命中心中的痛處。

但家庭的陳年歷史,怎麼可能在三言兩語之間交代清楚?於是,你隨口找了個理由:「最近工作比較忙啦。」

只有你自己知道,你不是沒有家,而是有家歸不得。

為什麼難以擺脫家庭的影響

兒時經驗影響人格發展

兒時的我們年幼弱小,只能依附於主要照顧者。照顧者的回應,會逐漸型塑我們看待自己與外在世界的方式。依附理論稱這套框架為「內在運作模式 (Internal Working Model, IWM)」,它就像腦中的作業系統,默默影響著我們的人際互動與情感關係。

例如,當主要照顧者經常忽視孩子的需求,孩子可能會在心裡形成一種信念:「我的需求不重要」、「即使我開口,也沒有人會理會」。這樣的信念不僅存在於童年,也會被我們帶到成年世界,影響我們如何親近他人、如何表達需求,甚至決定我們敢不敢去期待被愛。

同時,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孩子會發展出一套「生存策略」──也許是變得特別懂事、壓抑內心的渴望,或是學會在衝突中保持沉默。這些原本為了保護自己、勉強活下去的方式,如果沒有被覺察與調整,可能會在日後成為讓人困擾的人際模式。

這些人際模式多數並不是自由選擇的,而是迫於生存不得不養成的習慣。

就這樣,家庭的影響悄無聲息地滲入日常,刻進我們的言行舉止,甚至決定了我們如何理解愛與關係。

越告訴自己不要想,越是在意

就像那流傳已久的比喻:當我叫你不要想「大象」,你心中想的是什麼?──通常會無法克制的想到大象

一件我們越想擺脫、越不想面對的事情,反而時刻佔據我們心頭,讓我們無法停止想它。這時候,任何想要擺脫家庭的嘗試都顯得蒼白與無力。

到最後,我們似乎不得不承認殘酷的事實:無論你喜不喜歡,家庭已經深深烙印在你的生命裡,成為你的一部分。

社會看待逃家份子的眼光

其實社會對待逃家份子是嚴格且殘酷的。不論你受過多大的傷,逃家的人總不免被貼上「不孝」的標籤。這些社會壓力也像沉重的枷鎖,讓你的日子過得舉步維艱。

難怪要擺脫家庭是那麼難的一件事,因為不管到哪裡大家總會問你一聲「唉你爸媽呢?怎麼都沒看你提起他們?」

如果有一個溫暖的家庭,誰會不想要

回到這個困境的本質,最殘酷的事情仍然是:如果可以有個溫暖的家,誰會說不?

對家庭溫暖的需要是生物本能,是成長的必要養分。因此,對家庭的渴望就像是一個永遠抓不到、但永遠存在的癢。每當看到其他幸福的家庭,總會勾起心中的缺憾。於是你別過頭去,把注意力放在工作上,或不斷的「自我精進」,讓自己不會再這麼容易的想起這件事。然而,這種渴望卻難以徹底抹去。

離家不是永別,也許是等待自己有力量後再回來面對

那麼,我們是否注定要被家庭的陰影牽絆一生呢?

《玫瑰的故事》裡的蘇蘇,小時候遭繼父性侵,母親為了生存選擇沉默,讓她孤立無援。長大的蘇蘇只能選擇離開,遠離那個滿是創傷的地方。

多年後,她在外建立了自己的生活與事業,也有了一段穩定的感情。當她終於有了足夠的力量,她選擇回到老家,向母親控訴這些年的委屈與不甘,並揭發父親的罪行。

對蘇蘇來說,離家並不是要一輩子逃避,而是先讓自己長大。當她再次回到那個曾經讓她遍體鱗傷的地方,她能做到當年做不到的事:保護自己,為自己發聲。

回到前面的問題,要說一點都不在意兒時的家庭經驗,那是不太可能的。過去已經發生,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決定怎麼面對心中的這份失落。

如果你被愧疚感壓得喘不過氣,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想:逃家並不是想要一輩子切斷聯繫,而是暫時離開這個讓自己受傷的地方,去外面旅行、成長、療癒,直到有一天終於獲得足夠的力量,可以再回到那個滿是傷痕的家,平靜地面對。

心中的也許缺憾永遠都會在,會陪伴自己一生的時間,但少了愧疚感的拖累,我們才能更好的長大。

參考資料:
哈理斯 Harris. (2022, December 19). 心理師看劉若英《家家》:離家不一定無情,而是藉「出走」找回對原生家庭的愛. Womany女人迷.


🌈 黃子銘諮商心理師介紹➡️
https://www.seeingcounseling.com/黃子銘-marcohuang-諮商心理師

🌈看見心理網站➡️
https://www.seeingcounseling.com/

🌈心理師專業文章➡️
https://www.seeingcounseling.com/blog

🌈看見心理Line官方帳號,專業櫃檯為您預約諮商➡️
https://lin.ee/Xgl84f1

【《讓我陪你等家》─原來「家」不是地方,是一種感覺】文 / 看見心理 徐嘉妤 實習心理師小時候,我們很努力裝作不在意有些人很早就知道,「家」不是理所當然,也不是每個人都會有。我們試著裝作不在意,告訴自己:「沒關係,我已經習慣了」,假裝自己不...
23/09/2025

【《讓我陪你等家》─原來「家」不是地方,是一種感覺】
文 / 看見心理 徐嘉妤 實習心理師

小時候,我們很努力裝作不在意

有些人很早就知道,「家」不是理所當然,也不是每個人都會有。

我們試著裝作不在意,告訴自己:「沒關係,我已經習慣了」,假裝自己不稀罕那些別人看似理所當然的溫暖與陪伴。

但其實,那些我們說沒關係的事,往往最留在心裡。



有些傷,不是誰的錯,而是沒學會怎麼愛

「無法度乎你一個家 溫暖的家」「我是逼不得已 還想給你個期待」——李紅〈讓我陪你等家〉

長大後我們才明白,也許大人不是不愛你,而是他們也不知道怎麼給出愛。

那一些沒有說出口的話、沒有做到的承諾、沒有給出的陪伴,讓我們在長大後的關係裡:

害怕被丟下

害怕不被需要

更害怕自己永遠得不到那份「歸屬感」

我們終究能學會,為自己築一個家的感覺

隨著年紀增長,我們終於發現,我們有能力選擇,我們可以不再等、不再怪,也不再委屈自己。

我們可以這麼做:

為自己打造一個覺得安全的小空間

找幾個在你孤單時會留下來的人

練習好好照顧自己、不再一味討好取悅

慢慢地,我們不再只是那個等待家的人,而是成為可以「給自己一個家」的那個人。

那些你沒收到的溫暖,你現在可以自己慢慢給自己

「讓我陪你等,無依無靠無差,我真正嘛無差,我只想袂尬我心愛的人作伙,陪伴品嚐咱欸生活平常」——李紅《讓我陪你等家》

這首歌陪我寫下這段文字,希望也能陪你走過曾經那些孤單的時光。

或許我們一生都在找一個「家」的感覺,但真正重要的是不管你曾經缺少什麼,現在的你已經可以慢慢給自己。

這就是成長的力量。

歌曲出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USMKZKyIuw
音樂 Music 作詞 Lyricist / 作曲 Composer|李紅 REDLEE、翊庭 Yiting
製作 Producer|李紅 REDLEE、潘信維 Lil Pan
編曲 Music Arrangement|Jaygy、潘信維 Lil Pan



🌈 徐嘉妤實習心理師介紹➡️
https://www.seeingcounseling.com/徐嘉妤-cherylhsu-實習心理師

🌈看見心理網站➡️
https://www.seeingcounseling.com/

🌈心理師專業文章➡️
https://www.seeingcounseling.com/blog

🌈看見心理Line官方帳號,專業櫃檯為您預約諮商➡️
https://lin.ee/Xgl84f1

【這個情緒是我的,還是別人的?-給高共感與高敏感者的界線小練習】文 / 看見心理 林少湲 諮商心理師常常來訪者會好奇地問:「心理師你聽這麼多抱怨、不開心的事,不會覺得很負能量嗎?」通常會問這樣問題的你,往往是情緒感受力很強、但還沒學會怎麼消...
19/09/2025

【這個情緒是我的,還是別人的?-給高共感與高敏感者的界線小練習】
文 / 看見心理 林少湲 諮商心理師

常常來訪者會好奇地問:

「心理師你聽這麼多抱怨、不開心的事,不會覺得很負能量嗎?」

通常會問這樣問題的你,往往是情緒感受力很強、但還沒學會怎麼消化和分辨情緒責任與界線的族群。

「有時候只是跟一個人講話、走進一個空間,甚至只是看到一段訊息,就突然覺得焦躁、沮喪、心累……但我也搞不清楚,為什麼我會這樣?」

你知道嗎?有時候你感受到的情緒,其實並不全是你的

如果你是共感力很高的人,

你可能在無意識中吸收了許多外界的情緒,但忘了「他們其實不是你必須承擔的責任」。

我們很容易「感覺得到」,卻沒有「辨別清楚」。

情緒像水,

如果我們沒有一個情緒的容器、沒有界線,

那些水就會混在一起,分不清楚什麼是自己的感覺、什麼是他人的情緒反應,而讓自己過度耗損,也可能是停止呼吸、憋著的去撐著因應情緒。

有時候,我們的身體記得過去的生存方式

我們曾經學會去觀察父母的臉色、調整自己的情緒,

只為了讓家裡更和平,讓自己「被喜歡」、「不造成負擔」。

這些經驗也讓我們長大後更容易

誤以為別人的悶,是在生自己的氣

看到別人不快樂,就覺得是自己做錯了什麼

把共感變成融合、把關係的責任攬在自己身上

這樣的你,很善良,也很辛苦

給高共感者的小練習:「這是我的,還是別人的?」四問法

每當你覺得心情突然變差、卡住、混亂時,可以問自己:

1.這個感覺,是不是一開始就有?還是跟誰互動後才浮現?

2.這個情緒,和我最近的狀態有關嗎?還是好像是「別人的事」?

3.如果我一個人靜下來,這個感覺還會那麼強烈嗎?我正在擔心的是別人的事?還是自己的呢?

4.我現在需要的是幫別人處理,還是幫自己釐清情緒界線?

這四個問題,可能內在無法馬上給你答案,但持續的好奇與觀察,它們會慢慢幫助你把內在的空間與距離打開,重新用一種眼光,協助我們區分情緒、適合承擔的界線與範圍。

「同為一個感覺細膩的人。

能感受到他人,是一種超敏銳的能力。

有感受到後的選擇,也能分辨、放下不屬於我的,並好好保護自己」

我們不需要對這個世界關掉感受,感受還是十分有幫助、有趣、細膩且富有創造力與學習性的,但我們可以練習,這樣,我們才有空間去經營自己想要的生活與品質。

你是否相信:

愛與關心就已經足夠

不用為了「讓對方好起來」而犧牲自己

不需要扛起對方的人生,作為愛的代價?

愛可以是靠近關係,可以是溫柔、是滋養,不一定得用沈重的背負他人的人生的方法與途徑

#情緒覺察 #心理界線 #高敏感 #共感力 #分化 #不屬於我的還給你


🌈 諮商心理師介紹➡️
https://www.seeingcounseling.com/林少湲-bonny-諮商心理師

🌈看見心理網站➡️
https://www.seeingcounseling.com/

🌈心理師專業文章➡️
https://www.seeingcounseling.com/blog

🌈看見心理Line官方帳號,專業櫃檯為您預約諮商➡️
https://lin.ee/Xgl84f1

【走出腦中迷霧:rTMS 與心理治療攜手,療癒憂鬱與焦慮】文 / 看見心理  林俊廷 諮商心理師當努力還是不夠,問題可能不在你,而在大腦與心理需要同時被照顧。rTMS 搭配心理治療,幫助你走出憂鬱、焦慮與恐慌的困境,重新感受生活的色彩與希望...
16/09/2025

【走出腦中迷霧:rTMS 與心理治療攜手,療癒憂鬱與焦慮】
文 / 看見心理 林俊廷 諮商心理師

當努力還是不夠,問題可能不在你,而在大腦與心理需要同時被照顧。rTMS 搭配心理治療,幫助你走出憂鬱、焦慮與恐慌的困境,重新感受生活的色彩與希望。

-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感覺?

明知道自己該振作,可是心裡好像有一片厚重的雲,讓一切變得沉重而遲緩?

或是在焦慮發作時,理智上知道「我很安全」,但身體卻像按下了警報器,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腦中停不下來的擔憂?

對恐慌症、焦慮症、憂鬱症、強迫症的朋友來說,這種「明知卻做不到」的落差,常常讓人感覺挫敗。

你可能嘗試了心理治療、藥物,甚至上心靈教練課、運動、改變生活方式,卻仍感覺困在迴圈中……

這時,結合「大腦科學」與「心理治療」的治療模式,或許能帶來新的契機——也就是rTMS(重複經顱磁刺激)+心理治療的雙向協同治療



什麼是 rTMS 重複經顱磁刺激?會不會有副作用?

rTMS (重複經顱磁刺激) 是一種利用磁場作用於大腦特定區域的非侵入性治療,不需要開刀,也不會讓你「被電」。

它的原理,就像一支大腦神經的調音師,調節負責情緒與思考的大腦區域:

• 讓大腦過度活躍的地方被安撫

• 讓活動不足的地方被喚醒

進行rTMS治療時,你會躺在舒服的沙發上,頭頂靠著探頭,聽到一陣陣的「噠噠」聲,感覺就像手指輕敲頭殼。



為什麼 rTMS 要搭配心理治療?

你也許可以想像我們的大腦是一台歷經風霜的鋼琴。當琴鍵卡住、音準不對,即使你再怎麼拼命學習,彈出的聲音還是走調。

• rTMS 像調音師,先幫你把音準校正好

• 心理治療像音樂老師,教你如何流暢的演奏

當兩者合作,不僅是心情變平穩變好而已,更可以讓你有效的面對症狀背後的問題核心,贏回身心健康。



rTMS + 心理治療適合哪些狀況?

• 憂鬱症:情緒低落、行動力下降,道理都懂「卻提不起勁」

• 焦慮症/恐慌症:焦慮發作讓你無法好好思考,rTMS 幫忙降低過度警戒狀態,讓你可以好好面對引發焦慮恐慌的創傷經驗。

• 強迫症:侵入性的想法難以停止,rTMS可以調節控制迴路,讓心裡練習更有效



民眾真實回饋:

• 「經過兩個月的治療,腦袋像是從謎霧裡走出來,焦慮發作的頻率減少了,心理師教的方法更可以好好運用」

• 「以EMDR做創傷治療,剛開始進行就卡住,現在已經可以好好對記憶進行重塑,療癒創傷」

• 「壞心情不會立刻變好,但現在比較不會突然被感覺淹沒而嚴重影響生活,可以回去工作了」

之所以有這些差異,是因為:

rTMS 可以讓大腦暫時進入一種「更容易改變」的狀態(暫時提高神經可塑性),搭配心理治療,在此時好好的面對內心卡住糾結的問題點,討論新思考與行為模式,更容易發揮功效,形成正向循環。



rTMS 治療多久有效?會痛嗎?會不會改變個性?

• rTMS治療是非侵入性的,多半只是感覺頭皮被輕敲,初期可以先用低強度適應,習慣後再逐步增加到有效強度

• 大多數人在 2–4 週密集的治療後會開始感受到變化,因人而異

• 研究顯示,標準操作下的 rTMS 安全性高,不會改變人格



心理師在 rTMS 治療中的角色

在rTMS +心理諮商雙向協同治療中,心理師不只是傾聽與引導,更突破傳統的框架,成為你與醫師間的橋樑。

許多人在接受 rTMS 時,心中可能有很多擔憂或疑問:

• 「會不會對我造成傷害?」

• 「我需要打多久?強度要多高?」

• 「如果初期沒感覺,是不是就沒用?」

心理師能協助你釐清這些疑問,分辨哪些是「合理的、安全的考量」、哪些其實是你的「焦慮感或其他感覺在作祟」,更能好好堅持治療。



跨專業合作:醫師+心理師+你

看見心理有從診所到諮商所完整的團隊。心理師與醫師能保持密切的溝通,針對你的感受、反應、生活狀態進行討論,適時調整治療計畫。例如,遞增強度的速度、治療頻率、與心理治療的搭配順序(針對不同情況,適合rTMS先或心理治療先進行)。

透過跨專業合作,治療不再只是單向的「接受」處置,而是你、心理師、醫師三方共同參與的過程。可以減輕心中不安,也能讓治療更貼近你的需求,發揮最大效益。



最後想說,如果你已經努力很久,卻仍覺得自己在原地打轉,問題可能不在於你不夠努力,而是你的「大腦和心理,需要同時被照顧」。

謝謝你花時間看完這篇文章,希望你對「rTMS +心理治療」的好奇跟疑問有獲得初步的解答。期待能幫忙想療癒自己的你,用更少的力氣,走出腦中迷霧,重新享受生活的色彩。



🌈 諮商心理師介紹➡️
https://www.seeingcounseling.com/林俊廷-chunting-lin-諮商心理師

🌈看見心理網站➡️
https://www.seeingcounseling.com/

🌈心理師專業文章➡️
https://www.seeingcounseling.com/blog

🌈看見心理Line官方帳號,專業櫃檯為您預約諮商➡️
https://lin.ee/Xgl84f1

Address

臺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三段305號5樓之 2
Taipei
104

Opening Hours

Monday 10:00 - 22:00
Tuesday 10:00 - 22:00
Wednesday 10:00 - 22:00
Thursday 10:00 - 22:00
Friday 10:00 - 22:00
Saturday 10:00 - 18:00
Sunday 10:00 - 18:00

Telephone

+886902109885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看見心理諮商中心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看見心理諮商中心: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看見,改變開始發生

人生,沒有什麼是真正浪費的 只要能好好被看見,一切都可以轉化成滋養自己的沃土

我們知道生活的緊湊與忙碌,加上文化中的諸多桎梏,許多有形的言語或無形的壓迫往往都讓每分每秒過的很不容易。

想要改變,卻又彷彿有著重重難關

但多年的實務經驗讓我們知道,改變的關鍵就在於看見,真正的看見問題的脈絡、看懂人際與心理的真實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