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慕身心診所

沐慕身心診所 位於臺北的身心精神科診所

 #診所公告 10/24(五)診所門診及諮商均休息一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16/10/2025

#診所公告
10/24(五)診所門診及諮商均休息一日。
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診所公告 因連假因素,門診預約人數已額滿為維護看診品質-10/07(二)、10/08(三)不開放現場/電話掛號-造成您的不便,敬請見諒
03/10/2025

#診所公告
因連假因素,門診預約人數已額滿
為維護看診品質
-
10/07(二)、10/08(三)
不開放現場/電話掛號
-
造成您的不便,敬請見諒

 #診所公告十月休診時段:10/06、10/09、10/10、10/24休診。
01/10/2025

#診所公告
十月休診時段:
10/06、10/09、10/10、10/24休診。

 #認真思考拒絕的意義 #沐慕身心診所
28/09/2025

#認真思考拒絕的意義
#沐慕身心診所

 #診所公告09/29(一)正常看診10/06(一)、10/10(五)休診
19/09/2025

#診所公告
09/29(一)正常看診
10/06(一)、10/10(五)休診

【滑走了時間,也滑走了健全的身心—談社群媒體發展的衝擊與心理健康】文/實習諮商心理師 吳怡慧「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真的在獲取知識,還是在迷失自我?」  隨著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如何在短時間內贏得他人注意力、提升觸及率的行銷模式,成為了各大...
16/09/2025

【滑走了時間,也滑走了健全的身心—談社群媒體發展的衝擊與心理健康】
文/實習諮商心理師 吳怡慧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真的在獲取知識,還是在迷失自我?」

  隨著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如何在短時間內贏得他人注意力、提升觸及率的行銷模式,成為了各大社群平台追隨的趨勢—短影音因此成為了最符合當代市場需求的產物。能在短時間內汲取到豐富的網路資源,並拓展自身接觸到不同的視野與經驗,為我們帶來生活的靈感與嶄新的感官體驗。
  然而這些篇幅短淺的「懶人包」,標榜幾秒鐘帶你了解龐大的事件脈絡、知識、經驗等等,可能在無形之中使個人養成資訊接收者的習慣,削減其發展出自我的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以及對事物差異性的理解與思考的歷程。
  在過度接收資訊而缺乏自控能力的情境下,最終可能會淪於立即的滿足與享樂,成為了多巴胺的俘虜。在深層的情感交流、敘事能力與認知發展受阻的途徑中,影響我們為生命創造意義與負責的能力,與真實世界真誠的互動、接觸、參與及體驗,脫離個人建構自我的經驗與認同。
  若能善用社群媒體及短影音平台,將能成為讓生活更加便捷、讓個人有更多展現自我、多元學習的工具,問題不在於工具本身,而是在於個人「使用」工具的方式。如何去識讀、省思內容的真偽,並非不假思索地全盤接收而是建構出自身的新觀點,則能活化大腦的認知能力與資源,並且發展出具有個人見解的產物。

判斷個人的日常生活是否被社群平台所佔據,是善加利用還是受其支配?可以從使用的時間與個人情緒波動來加以關照:

一天當中使用的時間:是否影響到個人生活、工作與人際互動的安排,並干擾到飲食與作息?
個人的情緒狀態:在不使用網路的時間裡,是否容易感到焦慮不安、易怒、乏味,對生活失去興趣?

倘若社群媒體的使用已嚴重干擾個人的身心狀態,並在時間管控及生活安排中失去現實感,我們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協助我們回歸於真實生活的精采:

專注於個人探索與成長:設立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限,拓展生活安排的多元性,透過實際的接觸與真實的經驗,探索內在真正的嚮往。
人際交流與社會互動:人際交流是一互動歷程,面對面交流所觸及的情緒體驗,能增進個人的人際敏感度並發展內在真實的歸屬感。
尋求心理專業的協助:若因網路世界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引發焦慮、情緒不安,或是過度認同流行趨勢而迷失自我內在的認同,可尋求心理相關專業協助,以重新建構安穩的身心與生活。

在快速變化的網路時代與容易使人資訊過載的短影音平台,健全的身心能為我們在其中找尋到駐足的地方:每個獨立且穩定的自我都允許經驗多元的感受,並且有能力創造屬於自己「第一手」的資訊與價值。

#懶人包 #資訊爆炸 #短影音 #社群媒體

你也是那種,以為睡覺一定等於休息,睡起來卻依然疲憊不堪的人嗎?試著把所謂的休息,不一樣類型的休息,納入你的行事曆吧。 #沐慕身心診所 #沐慕小提醒
11/09/2025

你也是那種,以為睡覺一定等於休息,
睡起來卻依然疲憊不堪的人嗎?

試著把所謂的休息,不一樣類型的休息,納入你的行事曆吧。

#沐慕身心診所
#沐慕小提醒

【你也有丟棄困難的困擾嗎?--談談儲物症】文/李曜安心理師年節將至時,不少人開始陸續整理家庭環境,清運各種大小型物件,可能是壞掉的家電、不符合孩子身形的桌椅衣櫃、不堪使用的家具物品、不合時宜的舊衣帽鞋。然而有些族群不同,他們無法順利進行斷捨...
02/09/2025

【你也有丟棄困難的困擾嗎?--談談儲物症】
文/李曜安心理師

年節將至時,不少人開始陸續整理家庭環境,清運各種大小型物件,可能是壞掉的家電、不符合孩子身形的桌椅衣櫃、不堪使用的家具物品、不合時宜的舊衣帽鞋。
然而有些族群不同,他們無法順利進行斷捨離,過度的收集且難以丟棄物品導致生活空間極度雜亂,家中雜物可能多到影響行走動線、吃飯要挪出空間、睡覺前要先搬運衣物,房間、廚房、衛浴到家門口或是公共空間被物品堆滿,生活功能降低,也增加跌倒、火災等居住風險。
這些狀況嚴重影響居住品質、與同住成員關係或其他社交關係,以及個人心理健康。
你問他們「這些東西為什麼不丟?(或是為什麼要留?)」
『這些東西好好的,為什麼要丟?』
殊不知這些物品早已不合時宜,也因為放置多年,根本就不堪使用。
『再修理一下就可以用了,以後會用的到。』
但是修了也不會好,好了也不會用。
『你不要管,就放著!』、『我捨不得丟。』、『你不要碰我的東西!』
不容許他人觸碰具有情感價值的物品,深怕積壓在內心深處的感受一觸即發。
儲物症(Hoarding Disorder)在DSM-5中是由強迫症分出來的診斷,
已有科學證據指出,這是大腦決策能力(decision making)的問題。
患者也符合以下一些特徵:
1.丟棄困難;
2.丟棄物品會有不安、焦慮等痛苦情緒;
3.囤積的物品已經為人際與環境帶來困擾;
4.當事人功能下降或造成危險。其中有部分患者合併情緒障礙或焦慮症。
(林煜軒、張立人,2022)
囤積行為滿足了一種虛假的安全感,使囤積者誤以為擁有這些物品就能填補內心的不安,掌控充滿變數的生活、無法預測的未來。
堆積的物品像是安全堡壘,扭曲的安頓了一些失去重要關係、重要機會,經歷壓力或創傷而未能完成哀悼的人。
如果閱讀這篇文章的你或是你周邊的親友有上述狀況,不妨問問自己或是引導他向內探詢:
「這樣囤積物品的行為,潛藏在焦慮情緒底下,心裡面想的是什麼?」
是對於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
還是沒有走完的失落議題?
還是尚未和解的依戀情感?

唯有正視個人內在的情感聲音,才有機會打破這個自我架設的物質堡壘,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空間與心理健康。

參考書目:
林煜軒、張立人(2022)。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新北市,合計圖書出版社。

#儲物症 #心理諮商 #諮商心理師 #臨床心理師

[生氣了,卻無能為力?解鎖情緒的出口,找回內心的平靜]文/陳維均心理師在人際互動上,面對生氣,我們蠻容易陷入一種無可奈何的狀態,好像有種:我生氣啊,但那又能怎麼樣?生氣其實是個很有力量的情緒,它幫助我們注意到目標受阻時,自己是挫折或不滿意的...
26/08/2025

[生氣了,卻無能為力?解鎖情緒的出口,找回內心的平靜]
文/陳維均心理師

在人際互動上,面對生氣,我們蠻容易陷入一種無可奈何的狀態,好像有種:我生氣啊,但那又能怎麼樣?
生氣其實是個很有力量的情緒,它幫助我們注意到目標受阻時,自己是挫折或不滿意的,這股力量會讓我們想做些反應。
但真實經驗到生氣的時候卻容易陷入無助,那個無助是:我們生氣時,即便想做點什麼,但能想到最直接的反應方式都不適用,或好不容易鼓起勇氣表現出來卻顯得失態,甚至有時候還造成反效果。
所以,我最常在諮商室裡聽到人們即便生氣也不會選擇表達出來的原因是:

說了沒有用啊,對方也不會改,而且還可能吵架。

這背後暗藏了一個期待是:情緒的展現要有用,而生氣表達出來有用的關鍵是:對方要改變,同時狀況不能變糟。這個改變是對方有讀懂我在意的點,然後會因著我的在意去調整行為。

這時候眾人的退堂鼓就咚咚咚地打起來表示:這根本癡人說夢。

所以,社會化之後的我們,為了不要再衝突,為了不要再感覺期望落空,我們是會調整的,調整後的我們面對生氣比較容易出現的反應是:
1、態度冷淡、疏離
2、陷入內耗

第一種反應代表能覺察到自己在生氣,所以可以透過態度的轉變稍微讓跟你互動的人感受到不對勁的地方,而當對方夠細膩的時候,就會表現稍微收斂或謹慎一些,甚至表達關心,但有時也會因為太過在意而急於解釋就造成衝突。

第二種反應就比較痛苦了,因為當下能感覺到哪裡不舒服,但說不上來,直到獨處的時刻才發現對方的某些反應讓自己感到生氣,於是內在就開始上演各種「如果當時…也許就可以…」等成功反擊的小劇場。如果成功消化生氣,下次就還有機會跟對方和平相處,若沒有,就容易被反映說怎麼陰陽怪氣,甚至,好不容易說出原因,還會被否定說:這點小事也要計較。

所以你有發現嗎?生氣是需要出口的,有些生氣是能透過自我安慰或向他人傾訴抒發掉,但有些生氣是不管我們再怎麼想息事寧人,過不去就是過不去,不是因為心眼小,而是因為有些打擊是刺向我們的弱點,觸碰著傷痛,讓人一時難以承受,而這個時候需要的是一份理解與關心。

當生氣的源頭與傷痛有關的時候,沒有獲得真正的理解跟關心是不容易被消弭的,因為獨自承受傷痛很孤單也很無助。

尤其當這個傷是來自他人,可是卻必須自行吸收時,心裡更是難以平衡,憤怒的感受也會越趨深刻,這時候的我們距離平靜跟穩定也就更遠了,但沒有人想要當一個好像不時在發火的人。

所以,當我們發現自己的心中有一股怒氣揮之不去時,請試著先關心自己。

可以試著問自己說:怎麼了?好像感覺不太開心?

如果要關心自己有一點不容易也不要緊,可以想想現在或過去曾經關心你的人,這個人會怎麼靠近你?會怎麼回應你?

接著,專注在被關心的感覺,如果有其他想法和感受跑進來也很正常,再把注意力回到被關心的感覺上就好。

當生氣來的時候,很有可能是傷口在隱隱作痛,這時候喚起被關心的感覺很重要,因為不是我們不好,是傷口裂開了會痛,而這個被關心的感覺就像藥膏一樣舒緩著心裡的傷口,讓我們感受到:即便感覺不好,這樣的自己仍然值得被關心。

#憤怒 #情緒調節 #心理諮商

《在傷痛中相伴:接住因權力壓迫而受傷的靈魂》文/實習諮商心理師 吳怡慧  近期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爆出系上教授涉及性侵害、性騷擾事件,在新聞媒體的曝光下,連帶引出多位學生曾受到該教授性平傷害的消息,儘管校方立即對涉及該事件的教師做...
22/08/2025

《在傷痛中相伴:接住因權力壓迫而受傷的靈魂》
文/實習諮商心理師 吳怡慧

  近期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爆出系上教授涉及性侵害、性騷擾事件,在新聞媒體的曝光下,連帶引出多位學生曾受到該教授性平傷害的消息,儘管校方立即對涉及該事件的教師做出調查與裁處,學生所面臨的權勢霸凌及身心剝奪,仍引發社會極大的關注。

  本該是培育諮商心理師專業成長的環境,反倒成為了封閉、壓抑之內隱的傷痛,成為了構築社會安全網一環的漏洞。加害人躲避在自身「完美」的社會聲譽與學術背景,讓尚處於默默耕耘且無名的助人者,更加恐懼、退縮、質疑於發聲的行為本身,並擔憂於連帶的後果。

  面對與性有關的權力迫害,以及後續帶給受害者傷痛的延續,是整個系統之間相互完成的。社會對於發聲者的反應,以及對於性議題迴避談論的態度,皆可能會使受害者遭受到二次的傷害;體制中的漏洞與既得利益者,反而依舊在原先的位置上作享自身權力的庇護。

  令人動容的是,隨著一個個受迫害的故事浮上水面,諮商輔導界的助人者創建了匿名發聲平台與連署活動:讓受傷的聲音能夠被承接,無須再獨自一人蜷縮於陰暗的角落;從法規制度層面上的倡議,呼籲政府從制度層面的改革,以補足校內性平問題的缺口。
  面對那些勇敢於闡述自身經驗的人,這份勇敢更隱含著對仍在傷痛中掙扎的人們所給予的支持與賦能,傳遞著內在所感受到的無助與惶恐都是被允許的,所遭遇到的事件是與自身價值脫鉤的。

  倘若民眾於瀏覽此性平事件的相關新聞而引發身心不適感,或是勾起類似經驗的傷痛時,以下提供有助於當下自我照顧與情緒調適的方式:
感受身體的感覺,將專注力回到當下,做三個深呼吸並短暫停留
減少接觸與該創傷經驗相關的文章,建立資訊接收的界線
與可信任的親朋好友聊聊,或尋求心理上的專業協助

每一個受傷的靈魂都值得被好好接住、安撫,也願在越多人的關注下,漸漸形成一股撼動主流權力的高牆,讓社會的普同感取代內在的羞恥感。

「將羞恥還給加害的行為人,讓他們看見,真正該羞恥的是行為人本身。」

#權力 #壓迫 #性別平等 #心理諮商

《大罷免結束後,生活的齒輪仍持續轉動—談政治參與後的自我照顧》文/實習諮商心理師 吳怡慧近期正值第一波大罷免案結束,參與民眾對於該話題的討論度依舊高居不下,如同選舉一樣,罷免權的行使是人民實踐公民參與、民主監督的重要一環,不論個人所持有的立...
12/08/2025

《大罷免結束後,生活的齒輪仍持續轉動—談政治參與後的自我照顧》
文/實習諮商心理師 吳怡慧

近期正值第一波大罷免案結束,參與民眾對於該話題的討論度依舊高居不下,如同選舉一樣,罷免權的行使是人民實踐公民參與、民主監督的重要一環,不論個人所持有的立場為何,其背後隱含著個人對罷免結果的期待與願景,而第一波罷免案結束後還有下一波投票,其餘韻仍可能持續牽動著參與者的情緒狀態,進而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

政治參與牽動著民眾對於支持者的認同心理,以及面對結果的「成功」與「失敗」,將其概括化對所處環境與個人價值的優劣,可能導致對所支持的黨派產生過度理想化或貶抑的情感,而這份對立的情緒張力容易在人際關係中形成緊張的局面,消融了民主政治參與所秉持的尊重多元意見交流的空間,甚至可能使得家庭關係因政治立場不同而出現裂痕。

罷免結果可能連帶產生失望、憤怒、無助、不被接納的失落等情感,這些情緒的出現都是很正常的,但我們需要能夠去辨識它的存在,允許它在日常中自然浮現而非視而不見,才有機會去感受它對自身生活的影響。

在成為一個守護國家的人、行使公民權利之前,要先做一個能守護身心平衡、不被外界高漲的政治言論輕易煽動的情緒自主的人,才能夠在動盪不安的時局裡保有健全的心靈,了解到罷免結束後,明日的太陽終究會升起,當個人因罷免結果出現持續性的情緒不安、焦慮、失眠等生理上的不適並且間接地影響到工作表現、社交情境時,則需要多加留意這些心理警訊,盡早尋求身心科醫師或是心理師的協助,以避免狀況持續惡化。

此外,我們也可以透過調整看待罷免案的角度,轉移面對結果成敗的情緒性感受、災難性的想法。大罷免案僅為政治參與的其中一環,其背後彰顯的是身為臺灣人能夠因應民主意識而發聲的權利,在這片土地上得以容納自身的力量與認同,不論結果本身是否符合內心的期待,這份願意關注、參與的意願,皆已經在實踐個人選擇邁向的自由與未來。

#公民參與 #失落 #自我照顧 #社會運動

Address

四平街20號5樓
Taipei
104

Opening Hours

Monday 14:00 - 17:00
18:00 - 21:30
Tuesday 14:00 - 17:00
18:00 - 21:30
Wednesday 14:00 - 17:00
18:00 - 21:30
Thursday 14:00 - 17:00
18:00 - 21:30
Friday 14:00 - 17:00
18:00 - 21:3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沐慕身心診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沐慕身心診所: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