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0/2025
這篇中肯且開放地區分「養生」與「醫療」各自的價值。
蔡教授區分的很清楚,她接受的醫療與養生策略我很認同。這區分是寫給部分分不清楚的民眾看。
醫療著重在「活下來」,養生著重在「活得好」。別誤解光靠「活得好」的方法就能救命,要先活下來,才能活得好。
【紀念蔡璧名教授:在「養生奇蹟」的報導外,我們更該看見的醫學事實。】
許多台大人和讀者,都被蔡璧名教授離世的消息所觸動。身為一個曾在台大校園裡,慕名去旁聽過幾堂她課程的學生,心中滿是惋惜與不捨。
蔡教授的「莊子」課程,總能把生硬的古文,化為療癒當下心靈的活水。她用自己獨特的聲調、堅定而溫柔的眼神,詮釋《莊子》裡的逍遙與安處。
我自己在重考那年,也曾學過太極拳,最喜歡的是鄭子37式,因為認真打完一趟大約10-15分鐘,非常適合晨間練習。甚至在考上台大的前幾年,我都還維持著早起練拳的習慣。對當時的我而言,太極拳最大的幫助,正是「安頓我的心」。(好幾年沒練習了…)
當我看到許多媒體將蔡教授的康復,過度歸功於太極拳或穴道導引時,我的心情除了惋惜,更添上了一層複雜與憂慮。
許多標題與內文,不斷強調蔡教授如何透過「太極拳」、「穴道導引」、「氣功養生」,「奇蹟般」地戰勝了癌症。這些報導,有意無意地營造出一種氛圍:似乎只要潛心修練中國傳統養生功法,就能「打敗」癌症,而現代醫學的「治療」反倒成了次要、甚至可以被取代的選項。
我理解媒體需要「故事」,而「莊子學者靠自身修練戰勝絕症」的故事,遠比「病人積極配合現代醫療,並輔以身心調適,成功控制病情」更吸引人。
但這樣的敘事,不僅簡化了蔡教授的經歷,更可能對正在(或即將)面臨癌症挑戰的病友與家屬,傳遞出極度危險的誤導。
被忽略的「標準治療」
根據報導,2007年。蔡教授當時(42歲)確診的是子宮頸癌第三期。在許多報導中,常引用一個數據,說當時的五年存活率「僅約25%」。這個數據可能來自較早期的統計,或是特定高風險的亞型。
(以下若有錯再請專家指正…)
但根據近十多年來(包括2007年當時)的主流醫學數據,如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子宮頸癌第三期的五年存活率,在接受「標準治療」的前提下,平均約在 40%至60% 之間。
這不是一個令人樂觀的數字,但絕對不是「必死無疑」。
對於局部晚期的子宮頸癌(如第三期),國際公認的標準治療是「同步化學放射治療」(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CCRT)。這包含了體外放射治療(俗稱「電療」)合併鉑類化療(俗稱「化療」),並後續加上近距離放射治療。
這是幾十年來無數臨床試驗驗證,能最有效殺滅局部癌細胞、提高存活率的方案。
蔡教授在她的著作與訪談中,其實從未否認她接受過西醫治療。她提過自己經歷了完整的療程,包括放療與化療。報導中常提到,她「半年內腫瘤奇蹟般消失」。事實上,CCRT療程的目標,正是在約8週的治療後達到「完全緩解」。
半年內腫瘤消失,這並非「奇蹟」,而是現代醫學標準治療的「預期成果」。
蔡教授的「奇蹟」,不在於她「用養生取代了醫療」,而在於她「成功地挺過了醫療」,並且在往後的18年間(2007至2025),沒有(或未曾公開提及)發生醫學上常見的早期復發(多數復發集中在治療後1-2年)。
她以60歲之齡離世,已遠遠超過了第三期癌症患者的平均存活年限。
=====
養生功法與莊子的真正價值是什麼?
她所倡導的太極、導引與《莊子》,在她的康復之路上,扮演了什麼角色?這些並非「治療癌症本身」的工具,而是「支持個體通過治療」。
CCRT療程其實不太舒服,化療的噁心、嘔吐、白血球低下;放療對骨盆腔黏膜的灼傷、長期的腸道與泌尿道副作用...這些不是單純的「不舒服」。
許多患者不是死於癌症本身,常常因無法承受副作用而「中斷治療」。
====
這時,「心靈」的狀態,就成了決定性的因素。這也是現代醫學常提的「心理神經免疫學」(Psychoneuroimmunology, PNI)。
在《莊子》的哲學中—處理「存在的焦慮」
確診癌症,首先衝擊的是「心理」。患者會面臨巨大的死亡焦慮、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以及「為什麼是我?」的憤怒與憂鬱。
蔡教授從《莊子》中提煉的「安處」,正是處理這種「存在焦慮」的良方。
它幫助患者接受現實,將心靈的能量從「對抗命運」轉移到「安頓當下」,從而提高治療的「遵囑性」
長期的焦慮和憂鬱,會使身體釋放大量的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高皮質醇狀態,會抑制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不利於身體在放化療後的修復。
養生功法(太極、導引),這些溫和的運動,維持肌力與體能, 癌症患者常有的「惡病質」會導致肌肉流失。溫和運動有助於維持基本體能,這是完成療程的基礎。
運動本身(即使是溫和的)就能促進腦內啡分泌,改善情緒,形成正向循環。
蔡教授的經歷,不是「放棄治療」,而是「更完整地完成了治療」。媒體的「養生神話」,最大的危害在於「倖存者偏誤」。
我們只看到了蔡教授這位「成功」的倖存者,並將她的成功歸因於最「特別」的那個點(養生),卻忽略了她同時也做了最「普通」的那個點(標準治療)。
我們沒有看到的是,那些可能聽信了類似神話,選擇「只靠養生」、「放棄化放療」的患者,他們在哪裡?
在醫學的現實裡,他們絕大多數,都失去了在鏡頭前分享經驗的機會。
真正的紀念,是「不誤讀」蔡璧名教授的離世,是學術界的重大損失。她用生命實踐了《莊子》的智慧,在重病中活出了生命的韌性與光輝。
不是將她神話成一個「反醫學」的圖騰,而是完整地理解她所做的「整合」。現代醫學的治療,是「救命」的基礎;而身心靈的調養,是「活得好」的關鍵。
蔡教授的《莊子》課程,教我們如何在困境中「安頓身心」。
這份安頓,是為了讓我們更有勇氣、更平靜地,去「接受」現代醫學的平凡的標準治療,也許不適,但卻是數據上最能帶我們渡過難關的。願蔡教授安息。也願所有在病痛中掙扎的人,都能找到「醫學」與「心靈」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