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師黃獻銘aka阿銘師

中西醫師黃獻銘aka阿銘師 鍼還中醫診所-院長
學貫中西醫的人體結構醫師,認為治癒的定義是讓身心靈還原到最初的狀態。 工作洽詢請聯繫:
Nicole Wang
nicolewang@tvbs.com.tw

膝蓋痛和身體產生扭轉有關!?內側痛、外側痛原因大不同。阿銘師來告訴你膝蓋痛的核心原因!📍為何扭轉會讓你膝蓋痛📍膝蓋痛內外側的不同📍保養膝蓋的功操📍膝蓋和內科的關聯影片連結在留言處
16/11/2025

膝蓋痛和身體產生扭轉有關!?
內側痛、外側痛原因大不同。
阿銘師來告訴你膝蓋痛的核心原因!

📍為何扭轉會讓你膝蓋痛
📍膝蓋痛內外側的不同
📍保養膝蓋的功操
📍膝蓋和內科的關聯

影片連結在留言處

16/11/2025

<顳顎關節拉“緊”報,竟然是
大腸卡住?!>

「來,嘴巴張開——啊~~~」

雖然口腔能張開兩到三指寬,
但顳顎關節的髁突無法如常脫出關節,
在張嘴時,耳前也看不到應有的兩個突起。

患者說,嘴雖張得開但緊繃,
難受的是,咀嚼時左側顳顎如
搗杵在藥缽裡磨著。
我聽了都感覺痛。

---

● 看似熟悉,但其實是陌生人

「顳顎關節通常是被害者,
往往是手、腳、牙、腦的張力讓它鎖住……」

我一邊觸診,
用自己在 YouTube 上也提過的概念向她解釋,
內心卻浮現一種怪異的感覺。

她的顳顎摸起來外鬆內緊,
張力來自身體深層,
並非單純來自手腳牙腦的張力。
與我以往看過的都不太一樣。

「熟練」對我而言,
除了讓我認出一個東西「是什麼」,
也意味著我能分辨它「不是什麼」。

那麼——問題到底在哪?

---

● 診斷,最重要的是「放下」

「當治療卡關時,就要回歸基本功。」

我想起一位同道的忠告,
便停止瞎猜,老老實實地把脈。

我認為把脈最關鍵、也最難的,
是放下成見,從「無」出發去聆聽身體。
讓身體出「申論題」,
而不是醫師拿「選項」去套。

她的左尺脈沈而實,
代表左下半身有明顯張力。
我順勢往左下腹探去。

「唉,這裡會有點痛欸……」她皺眉說。

這個位置,是大腸的乙狀結腸卡住了?

---

● 消化道 = 口腔 + 顳顎 + …… + 大腸

如果右腦代表「看見」與「聆聽」的感受能力,
那左腦的邏輯能力,則能讓診斷更嚴謹。

邏輯上,腸道與口腔同屬消化道,
在筋膜結構上雖遠卻相連。

這樣看來,左大腸與左顳顎障礙的確可能有關。
但光靠推測還不夠,
得做個實驗。

---

● 診斷性治療 = 做做看,看結果

古典中醫區分「經絡、經筋、臟、腑」幾個系統,
因為不同系統都可能拉歪結構。

既然脈診與腹診都指向「大腸腑」為主因,
理論上,只要減低大腸腑的張力,
顳顎關節應該也會跟著鬆開。

我選用的穴位是:
1️⃣ 大腸的下合穴——對側的上巨虛;
2️⃣ 大腸的募穴——同側的天樞穴。

針下去沒多久,
手下腹部的張力便漸漸鬆開。

「咦?壓下去沒有剛剛那麼痛耶。」她說。

我請她再張嘴。

「咦?嘴巴好像變鬆了耶!」
她語氣裡帶著驚喜與雀躍。

說實話——我也是。

---

● 古人沒騙我,是我開始懂了

當我再觸診她的顳顎關節,
發現深層已鬆開,
但淺層仍有張力。

我有個直覺——
如果臟腑偏深層,
那淺層應屬經絡系統的問題。

於是我在左手溫溜穴下針。
(關於為何選溫溜穴,
有興趣的觀眾可以留言分享你的看法,我再討論)

「嘴巴又再更鬆了。
只是右邊比較鬆,左邊還是一樣緊。」她說。

我心頭一驚,一摸果然如此。

「理論上,左手應該對應左側經筋,為何……啊,我忘了!」我心想。

雖然經筋(膜)系統是同側相連,
但大腸經絡在嘴巴是左右交叉的:

「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

所以我下左手,鬆開的是右顳顎。

回想在學時,老師曾說過:
「面口合谷收,是針對對側的面口。」

當時我半信半疑,覺得那只是古人傳說。

「原來古人說的是真的。」我心想。

---

● 疼痛的冰山底層是什麼?

由於患者曾做過牙齒矯正,
牙弓緊繃也會對顳顎關節造成壓力。

我讓她留著針,
同時伸手進入口腔,鬆開牙弓。

治療結束後,她說非常有感:
「好久沒有這麼舒暢的感覺了。」

我接著開立處方:

脈象沈實而枯,
但脈體尚小,津液略顯不足,
因此我選用小承氣湯去大黃,
以枳實與厚朴兩味藥為主。

疼痛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
但治療應接近冰山底層。

---

● 認出身體的球路

最近臨診時,
我常帶著一個問題:
「我能不能正確地認識身體?」

過去在學校學到的那些「不好用的」,
其實都是有用的,
只是我當時還沒認出它們的「使用時機」。

就像棒球學校教的揮棒動作——
每個動作都有意義,
但打者若無法辨識來球是曲球、四縫線還是滑球,
再好的揮棒也打不出安打。

選球,是打出安打的關鍵;
而認出身體的狀態與需求,才是治癒的第一步。

願我們都能更認識自己。

---

12/11/2025

接水瓶挑戰,能改善圓肩?!
#中醫

圓肩讓姿態變不好看,但它其實暗示著更大的身體問題!腸胃不好、慣用手代償阿銘師來告訴你到底發生什麼事?~重點整理📍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圓肩?📍慣用手怎麼影響你的身體📍接水瓶運動要注意的地方📍腸胃也會影響圓肩影片連結在留言處
09/11/2025

圓肩讓姿態變不好看,
但它其實暗示著更大的身體問題!

腸胃不好、慣用手代償
阿銘師來告訴你到底發生什麼事?~

重點整理
📍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圓肩?
📍慣用手怎麼影響你的身體
📍接水瓶運動要注意的地方
📍腸胃也會影響圓肩

影片連結在留言處

09/11/2025

<讓她的五十肩不痛,竟要先
鬆開大腸?>

「不要擔心,除了肩膀是五十歲之外,
其他的妳看起來都像三十幾歲。」
我希望用幽默能稍微化解她的疼痛。

「吼,你這張嘴喔,這麼久都沒變。」
她笑著回我。

---

她是許久未見的老戰友,
也是我非常要好的朋友。
沒想到再次見面的契機,
竟是一隻痛到難以入睡的五十肩,
經觸診,不像是肩夾擊。

「已經痛了三個多月,
你也知道,我若非痛到受不了,
否則不會看醫生。
但我已經做了兩個月的小針刀,
做的時候痛得要死……」她說。

「那小針刀做完之後呢?」我問。
「還是痛得要死。」她苦笑著回答。

● 妳的肚子把肩膀卡住了

脈象上,
她右手的尺部(下半身)乾扁無力,
但底層又有若有似無的張力,
就像乾枯河道下仍沉著一層泥沙。
通常是腸胃有瘀滯。

我端詳著她的身形,
一個直覺出現了。

---

「來,躺下。」
我為她進行腹診,一按之下,
右下腹明顯腫脹、拒按——
那是 **右側大腸有發炎徵兆**。

「噢……哪裡怎麼會痛?」
她邊唉叫邊露出疑惑的表情。

---

觸診可以看見絕大多數的問題,
但 **脈診** 會告訴你「解決的優先順序」。

我認為,在處理她右肩沾黏之前,
必須先 **解開大腸的筋膜**。
而腹腔的內臟筋膜,的確可能
藉腹橫肌影響肩膀。

●下合穴+募穴=解六腑張力

我在她的左腳「上巨虛」、
與右側的「天樞」下針。
當針抵著皮膚,靜靜等候組織鬆開時,
腸子也開始蠕動、發出咕嚕聲。

幾分鐘後,
她的右尺脈開始飽滿起來。
我再壓壓她的右下腹。

「欸……比較不痛了耶。」她驚訝地說。

我便出針,請她起身活動肩膀。

原本只能抬到 20°~30° 的右肩,
現在被動活動竟能抬到超過 100°。

「鬆很多欸!」她驚訝地說。

「原來是大腸發炎卡住了肩膀,沒想到吧?」我說。

對我而言,
要不是身體告訴我,
我也沒想到。

● 接下來就是(經)筋膜的事了

然而,解開大腸只是第一步。
但接下來就單純的解筋膜就好。

若不是右手筋膜也早已歪掉,
光是大腸發炎並不會造成她的五十肩。

於是我用手法,
一一解開她從手指到肩膀的筋膜。

困擾了三個月的問題,瞬間好了大半。

我在處方上,不用一般活血行氣的傷藥,而是開了白頭翁+冬瓜子來處理她的大腸與肩膀。這是傳統用來處理腸癰的藥材。

若看待沾黏是氣滯血瘀,理應用行
氣活血的藥物,比如柴胡、川芎……
但若看待氣滯血瘀只是果,而不是因,
就會針對原因用藥。

●(經)筋膜 vs 經絡 vs 五臟六腑

我才明白,為何古人要區分:
「經筋」
「經絡」
「臟腑」……這些系統。

五十肩(肩周關節炎)表面上看似
筋膜-肌肉-韌帶的疾病,但這只是結果,
其原因可能是不同的系統交織而成。

老戰友的案例,是手的經筋(膜)系統
跟臟腑系統生病才雜合而成,
各自都有相應的解法。

與其說那個系統好用,
我認為,要一起運用才會完整。

---

我從這個案例中學習到——
要「聆聽身體」。

我們看不見沒去看的東西,
但卻有機會聽到沒去聽的聲音。

如果只憑我「已知」的視角去看身體,
那就會被我有限的知識所限制。

但「聆聽」,卻讓我有機會收到未知、
卻是身體想傳達的訊息。

05/11/2025

水腫常卡這3處,你卡在哪裡?
#中醫 #水腫

老是水腫難改善!試過很多方法卻還是腫?體內三大系統只要有淤積卡住,就容易溢流水腫!阿銘師來告訴你是哪些系統?怎麼解~重點整理📍中醫怎麼看水腫?📍三大系統卡住時有哪些特徵📍做哪些事情可以幫身體消腫影片連結在留言處
02/11/2025

老是水腫難改善!試過很多方法卻還是腫?
體內三大系統只要有淤積卡住,就容易溢流水腫!
阿銘師來告訴你是哪些系統?怎麼解~

重點整理
📍中醫怎麼看水腫?
📍三大系統卡住時有哪些特徵
📍做哪些事情可以幫身體消腫

影片連結在留言處

02/11/2025

<自己煮最健康>

梅初席

蔥蔥蓉蓉燒豆腐
游刃有鱸魚
連滾帶葩番茄蛋

配上隆河的白酒,
真心覺得自己可以嫁了的好吃。

正當幸福到想流淚時
我問自己在哭什麼哭?
沒……

這篇中肯且開放地區分「養生」與「醫療」各自的價值。蔡教授區分的很清楚,她接受的醫療與養生策略我很認同。這區分是寫給部分分不清楚的民眾看。醫療著重在「活下來」,養生著重在「活得好」。別誤解光靠「活得好」的方法就能救命,要先活下來,才能活得好。
30/10/2025

這篇中肯且開放地區分「養生」與「醫療」各自的價值。

蔡教授區分的很清楚,她接受的醫療與養生策略我很認同。這區分是寫給部分分不清楚的民眾看。

醫療著重在「活下來」,養生著重在「活得好」。別誤解光靠「活得好」的方法就能救命,要先活下來,才能活得好。

【紀念蔡璧名教授:在「養生奇蹟」的報導外,我們更該看見的醫學事實。】

許多台大人和讀者,都被蔡璧名教授離世的消息所觸動。身為一個曾在台大校園裡,慕名去旁聽過幾堂她課程的學生,心中滿是惋惜與不捨。

蔡教授的「莊子」課程,總能把生硬的古文,化為療癒當下心靈的活水。她用自己獨特的聲調、堅定而溫柔的眼神,詮釋《莊子》裡的逍遙與安處。

我自己在重考那年,也曾學過太極拳,最喜歡的是鄭子37式,因為認真打完一趟大約10-15分鐘,非常適合晨間練習。甚至在考上台大的前幾年,我都還維持著早起練拳的習慣。對當時的我而言,太極拳最大的幫助,正是「安頓我的心」。(好幾年沒練習了…)

當我看到許多媒體將蔡教授的康復,過度歸功於太極拳或穴道導引時,我的心情除了惋惜,更添上了一層複雜與憂慮。

許多標題與內文,不斷強調蔡教授如何透過「太極拳」、「穴道導引」、「氣功養生」,「奇蹟般」地戰勝了癌症。這些報導,有意無意地營造出一種氛圍:似乎只要潛心修練中國傳統養生功法,就能「打敗」癌症,而現代醫學的「治療」反倒成了次要、甚至可以被取代的選項。

我理解媒體需要「故事」,而「莊子學者靠自身修練戰勝絕症」的故事,遠比「病人積極配合現代醫療,並輔以身心調適,成功控制病情」更吸引人。

但這樣的敘事,不僅簡化了蔡教授的經歷,更可能對正在(或即將)面臨癌症挑戰的病友與家屬,傳遞出極度危險的誤導。

被忽略的「標準治療」

根據報導,2007年。蔡教授當時(42歲)確診的是子宮頸癌第三期。在許多報導中,常引用一個數據,說當時的五年存活率「僅約25%」。這個數據可能來自較早期的統計,或是特定高風險的亞型。

(以下若有錯再請專家指正…)
但根據近十多年來(包括2007年當時)的主流醫學數據,如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子宮頸癌第三期的五年存活率,在接受「標準治療」的前提下,平均約在 40%至60% 之間。

這不是一個令人樂觀的數字,但絕對不是「必死無疑」。

對於局部晚期的子宮頸癌(如第三期),國際公認的標準治療是「同步化學放射治療」(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CCRT)。這包含了體外放射治療(俗稱「電療」)合併鉑類化療(俗稱「化療」),並後續加上近距離放射治療。

這是幾十年來無數臨床試驗驗證,能最有效殺滅局部癌細胞、提高存活率的方案。

蔡教授在她的著作與訪談中,其實從未否認她接受過西醫治療。她提過自己經歷了完整的療程,包括放療與化療。報導中常提到,她「半年內腫瘤奇蹟般消失」。事實上,CCRT療程的目標,正是在約8週的治療後達到「完全緩解」。

半年內腫瘤消失,這並非「奇蹟」,而是現代醫學標準治療的「預期成果」。

蔡教授的「奇蹟」,不在於她「用養生取代了醫療」,而在於她「成功地挺過了醫療」,並且在往後的18年間(2007至2025),沒有(或未曾公開提及)發生醫學上常見的早期復發(多數復發集中在治療後1-2年)。

她以60歲之齡離世,已遠遠超過了第三期癌症患者的平均存活年限。
=====
養生功法與莊子的真正價值是什麼?

她所倡導的太極、導引與《莊子》,在她的康復之路上,扮演了什麼角色?這些並非「治療癌症本身」的工具,而是「支持個體通過治療」。

CCRT療程其實不太舒服,化療的噁心、嘔吐、白血球低下;放療對骨盆腔黏膜的灼傷、長期的腸道與泌尿道副作用...這些不是單純的「不舒服」。

許多患者不是死於癌症本身,常常因無法承受副作用而「中斷治療」。
====

這時,「心靈」的狀態,就成了決定性的因素。這也是現代醫學常提的「心理神經免疫學」(Psychoneuroimmunology, PNI)。

在《莊子》的哲學中—處理「存在的焦慮」

確診癌症,首先衝擊的是「心理」。患者會面臨巨大的死亡焦慮、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以及「為什麼是我?」的憤怒與憂鬱。

蔡教授從《莊子》中提煉的「安處」,正是處理這種「存在焦慮」的良方。

它幫助患者接受現實,將心靈的能量從「對抗命運」轉移到「安頓當下」,從而提高治療的「遵囑性」

長期的焦慮和憂鬱,會使身體釋放大量的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高皮質醇狀態,會抑制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不利於身體在放化療後的修復。
養生功法(太極、導引),這些溫和的運動,維持肌力與體能, 癌症患者常有的「惡病質」會導致肌肉流失。溫和運動有助於維持基本體能,這是完成療程的基礎。
運動本身(即使是溫和的)就能促進腦內啡分泌,改善情緒,形成正向循環。

蔡教授的經歷,不是「放棄治療」,而是「更完整地完成了治療」。媒體的「養生神話」,最大的危害在於「倖存者偏誤」。

我們只看到了蔡教授這位「成功」的倖存者,並將她的成功歸因於最「特別」的那個點(養生),卻忽略了她同時也做了最「普通」的那個點(標準治療)。

我們沒有看到的是,那些可能聽信了類似神話,選擇「只靠養生」、「放棄化放療」的患者,他們在哪裡?
在醫學的現實裡,他們絕大多數,都失去了在鏡頭前分享經驗的機會。

真正的紀念,是「不誤讀」蔡璧名教授的離世,是學術界的重大損失。她用生命實踐了《莊子》的智慧,在重病中活出了生命的韌性與光輝。

不是將她神話成一個「反醫學」的圖騰,而是完整地理解她所做的「整合」。現代醫學的治療,是「救命」的基礎;而身心靈的調養,是「活得好」的關鍵。

蔡教授的《莊子》課程,教我們如何在困境中「安頓身心」。
這份安頓,是為了讓我們更有勇氣、更平靜地,去「接受」現代醫學的平凡的標準治療,也許不適,但卻是數據上最能帶我們渡過難關的。願蔡教授安息。也願所有在病痛中掙扎的人,都能找到「醫學」與「心靈」的整合。

29/10/2025

手痛別喬手,竟是大腸卡住! #中醫 #阿銘師鍼還傳

26/10/2025

<鬆開這裡,讓他脫下厚外套>

怕冷,不一定是因為體質寒。

比起陰陽、五行、寒熱,
有時候中醫看病是用更基本的東西。

---

「我在夏天時一樣要穿著厚外套,
和辦公室的同事們格格不入,
家裡更是不敢開冷氣。」

我看著牆上掛著那件羽絨外套,
而我前一晚還開著冷氣睡覺。

「這樣不是很省電費嗎?」我打趣道。

他苦笑著說:
「那是夏天啊,冬天我還得開三台暖氣,電費嚇人啊。」

---

為了怕冷的問題,
台北市的名中醫他幾乎都看過一輪。

我一看藥單,
那些用膝蓋想也知道的溫陽補火名方:
右歸丸、四逆湯、引火歸源……樣樣都吃過。

甚至不少開方的醫師,
在內科造詣上都遠勝於我。

我心想,
若只是單純靠開藥能解決,
這個患者大概也輪不到我來治。

但若連這些名醫都處理不來,
我又該怎麼突破呢?

這時候,我想起一段往事。

---

● 寒主收引,收引也主寒

在一場演講上,老師用扇子搧著受試者的手臂,問:
「會冷嗎?」

「涼涼的,還好。」受試者回答。

接著,老師讓他的手臂皮膚繃緊,再次搧風。
「現在會冷了嗎?」老師又問。

「會,有點冷,還透了一點寒意。」

——原來,緊繃的肌肉與筋膜,本身就會怕冷。

---

● 陽氣升不上來,原來是背卡住

我開始尋找他身上哪一塊筋膜是緊繃的,
很快地發現——
他的後上背筋膜緊繃,而來源竟在右手。

「之前的醫師說我的命門火升不上來。」他補充。

我想,
若從空間結構的角度來看,
他的陽氣並不缺乏,
但卡住的地方位於膀胱經與督脈的位置。

「背屬陽」,
有可能前醫說的情況,是他腰部的命門穴往上輸布能量時,
在上背塞住了。

所以,過去那些溫陽補火的藥雖然都對症,
卻起不了作用。

從現代醫學來看,
胸腰椎兩旁正是交感神經鏈所在之處,
那是身體興奮與產熱的「油門」。
當這條路被卡住,
人自然就會怕冷。

---

當我解開他的右手時,
過程中可以明顯感覺到——
他的背部逐漸鬆開,並且微微地出汗。
患者也感受到一絲從背後升起的暖意。

一週後,他回來告訴我:

「我可以改穿薄外套,
跟朋友一起在冷氣開得很強的百貨公司逛街,
這是我以前從不敢做的事。」

●生病=空間不足+時間錯了

我從中學習到的,
並不是「解開背部就能解決怕冷」這件表象的結果。

畢竟每個案例都是獨特的,
做法不一定能適用在別人身上。

我真正體會到的是——
中醫看病,從來不是看表象,
而是要回到最基本的原理:

「時間與空間。」

一個人會生病,不外乎是:

▪︎ 空間不足,筋膜結構引起。
▪︎ 時間搞錯——
 例如身體還停留在「冬天」,
 需要用「春、夏」的藥材來調整。

而根本的原因,
也不外乎是物質與能量的錯亂,
比如濕熱毒素太多,或是經絡能量不均勻。

我相信——
古人是用簡單的心,
來處理不簡單的病的。

---

嘴巴張開的時候,下巴是不是歪一邊?張嘴總覺得緊緊卡卡,甚至會痛!今天來介紹影響顳顎關節的四大關鍵重點整理📍自我檢測顳顎狀態📍手,腳,牙,腦怎麼影響顳顎📍哪些日常小習慣與顳顎有關?📍功操練習,幫助改善顳顎影片連結在留言處
26/10/2025

嘴巴張開的時候,下巴是不是歪一邊?
張嘴總覺得緊緊卡卡,甚至會痛!
今天來介紹影響顳顎關節的四大關鍵

重點整理
📍自我檢測顳顎狀態
📍手,腳,牙,腦怎麼影響顳顎
📍哪些日常小習慣與顳顎有關?
📍功操練習,幫助改善顳顎

影片連結在留言處

Address

信義區忠孝東路四段500號2樓之 6
Taipei
500

Opening Hours

Tuesday 11:00 - 19:00
Wednesday 11:00 - 19:00
Thursday 11:00 - 19:00
Friday 11:00 - 19:00
Saturday 11:00 - 18:00

Telephone

+886227200627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中西醫師黃獻銘aka阿銘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中西醫師黃獻銘aka阿銘師: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