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1/2025
🧠 診斷的兩難:帕金森氏症的「生物學定義」是精準醫療,還是過早的革命?
當前的帕金森氏症(PD)診斷,完全依賴臨床運動症狀的評估。然而,這是一個根本性的「遲到」診斷。 當患者出現顫抖、緩慢等症狀,足以符合 2015 年國際帕金森與運動障礙學會(MDS)的診斷標準時,其黑質緻密部(SNpc)的多巴胺神經元,事實上已經損失了 60% 至 80%。 這種延遲,使得所有尋求「修飾疾病進程」(DMTs)的治療研究,都面臨極大挑戰,因為我們介入的時機,可能已經錯過了逆轉或中止病理的黃金窗口。
市場上迫切需要能在「臨床前期」(preclinical)或「前驅期」(prodromal)就識別出病理的工具,而這正是近期生物標記發展的核心。 隨著「α-突觸核蛋白種子放大試驗」(α-syn SAA)這項革命性技術的出現,我們首次能「活體」(in vivo)檢測到PD的核心病理標記,這催生了兩個全新的「生物學」研究框架(NSD-ISS 與 SynNeurGe),它們提議完全擺脫臨床症狀,僅憑生物證據來定義 PD。
👉 然而,最近一篇評論文章深入剖析指出:這項看似合乎邏輯的轉變,目前可能言之過早,甚至存在風險。
#現行帕金森氏症臨床診斷的根本困境
帕金森氏症的傳統定義,是一種「臨床-病理」概念。它指的是一個臨床症候群(運動遲緩、靜止性顫抖、僵硬)與特定的死後病理發現(黑質體神經元脫失、路易氏體 LBs 的存在)相關聯。然而在臨床實務上,診斷完全依賴前者的觀察。
#關鍵突破: #α突觸核蛋白的檢測(SAA)
PD 的核心病理特徵,是在神經元內出現由「α-突觸核蛋白」(α-syn)錯誤折疊並聚集而成的「路易氏體」(Lewy bodies, LBs)。過去,這只能在患者死後的大腦解剖中被證實。
✅ 近年的重大突破,是「α-突觸核蛋白種子放大試驗」(α-syn Seed Amplification Assays, SAA)技術的成熟。SAA 彷彿是一種針對蛋白質的「PCR」,它能利用患者腦脊髓液(CSF)或甚至皮膚切片中極其微量的「病理性 α-syn 種子」,在體外進行「放大」,使其達到可被偵測的水平。
#研究框架解析: -ISS 與 的生物學定義
✅ 1. NSD-ISS(神經元突觸核蛋白疾病整合分期系統): 此框架提議創造一個新名詞「神經元突觸核蛋白疾病」(NSD),並依此進行分期。它要求必須「同時」具備兩種生物標記:
S+:α-突觸核蛋白病理陽性(由 SAA 檢測)。
N+:神經元變性證據陽性(由多巴胺轉運體掃描,即 DaT-SPECT 檢測)。 「PD 的診斷」在 NSD-ISS 框架下,只要同時具備 α-syn 聚集與神經退化(S+N+),即達「生物學診斷標準」,而臨床症狀(C+)僅決定分期。
✅ 2. SynNeurGe(突觸核蛋白病理、神經變性、遺傳學)分類系統: 此框架則是一個「分類」系統,它利用 S(α-syn SAA)、N(DaT-SPECT)和 G(遺傳基因)三個標記的陽性或陰性,將患者進行生物學分類。它的目標不是描述病程順序,而是建立一個可以跨臨床表現、跨病理類型的「橫向分類系統」。例如,一個 G-S+N+C+ 的患者,將被歸類為「散發性帕金森型突觸核蛋白病」。
✅ 這兩種框架的共同核心,是將「臨床症狀」的角色,從「診斷定義者」降級為「分期或分類元素」。其立意良善——在最早的生物學階段就找出個案,以利於新藥的研發。
#為何此轉變言之過早?
✅(一):α-synuclein 並非「必要條件」
這篇評論文章提出的第一個核心批判,在於 PD 的「高度異質性」。將 α-synuclein 視為 PD 的黃金標準,會錯誤地排除掉許多臨床上確診的 PD 患者。
事實是,α-synuclein 病理並非 PD 的「必要條件」。 有相當比例的 PD 患者,其 SAA 檢測是「陰性」的。這包括許多特定基因突變(如 LRRK2、PRKN)的患者,以及約 7% 的散發性 PD 患者。這些患者雖然沒有可檢測到的 α-synuclein 病理,但他們確實表現出典型的帕金森氏症運動症狀,並且 DaT-SPECT 也顯示多巴胺神經元的功能障礙。
✅(二):α-synuclein 亦非「充分條件」
第二個核心批判,在於 SAA 陽性也並非 PD 的「充分條件」。這涉及到「病理」(Pathology)與「病因」(Pathogenesis)的根本區別。
iLBD(偶發性路易氏體疾病): 科學家們早已在許多「生前完全健康、沒有任何神經學症狀」的年長者死後解剖中,發現他們的大腦存在廣泛的路易氏體(即 α-synuclein 聚集)。這種情況被稱為 iLBD。
這項證據強烈暗示,僅僅存在 α-synuclein 病理,並不足以「必然」導致神經元死亡或臨床症狀。iLBD 的存在,挑戰了「S+」(SAA陽性)必定會發展為 PD 的線性邏輯。
#超越α-synuclein:PD 是一個複雜的「共病理」全景
這篇評論文章強調,將 PD 簡化為一種「突觸核蛋白病」,是對其生物學複雜性的過度簡化。事實上,PD 的病理全景遠不止於此。
✅ 1. Tau 蛋白的角色: Tau 蛋白(阿茲海默症的主要相關蛋白)的聚集,也被發現在 PD 患者的路易氏體中。甚至有研究指出,黑質神經元的變性,可能是一個由 Tau 介導的過程,且此過程可能「獨立」於 α-synuclein 的沉積。
✅ 2. 神經發炎(Neuroinflammation): 神經發炎過程,特別是小膠質細胞的活化,被認為在 PD 的最早階段就已啟動,並與 α-synuclein 的錯誤折疊形成惡性循環,共同推動疾病進程。
✅ 3. 共病理(Co-pathology)的常態: 研究顯示,PD 患者的大腦中,很少只存在單一的病理。平均而言,每位 PD 患者會同時存在至少 3 種病理變化,最常見的包括 β-澱粉樣蛋白(AD 標記)、Tau 蛋白、TDP-43(ALS 標記)和腦血管病變。
✅ 過度聚焦於 α-synuclein,可能使研究忽略了其他同樣重要的致病機制,從而限制了藥物開發的多元性。
#結論:從「 #生物學診斷」走向「 #生物學分型」
那麼,我們是否應該拋棄 SAA 這些新工具?這篇評論的結論並非如此。它提出的問題不是「是否使用生物標記」,而是「如何使用」。
✅ 這篇評論的最終觀點是:「我們還沒準備好迎接一個純粹的生物學診斷。」
✅ 作者群提議,PD 的診斷目前仍應維持以「臨床症候群」為核心。然而,我們必須利用 SAA、DaT-SPECT、基因檢測、發炎指標等所有新的生物學工具,來對這些臨床確診的患者進行「深度生物學分型」(Deep Biological Subtyping)。
✅ 未來的方向不應是創造一個單一、狹隘的生物學定義,而是承認 PD 是一個異質性的「光譜」。我們應該致力於識別出不同的亞型,例如:「α-synuclein 驅動型 PD」、「Tau 蛋白相關型 PD」、「LRRK2 基因型 PD」或「高度發炎型 PD」。
✅ 唯有透過這種整合性的「臨床-生物」分型,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不同患者的致病機制,並為他們各自的亞型開發精準的 DMTs 藥物。這才是實現精準醫療的務實途徑。
文獻出處:Are we ready for a biological diagnosis of Parkinson’s Disease?. Cell Death Dis 16, 8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