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PN 的記憶森林

Dr. PN 的記憶森林 讓Dr. PN用最先進的腦科學知識,跟您一起探索神秘的神經元森林 想要斜槓的醫師
腦科學知識部落客

🧠 診斷的兩難:帕金森氏症的「生物學定義」是精準醫療,還是過早的革命?當前的帕金森氏症(PD)診斷,完全依賴臨床運動症狀的評估。然而,這是一個根本性的「遲到」診斷。 當患者出現顫抖、緩慢等症狀,足以符合 2015 年國際帕金森與運動障礙學會...
14/11/2025

🧠 診斷的兩難:帕金森氏症的「生物學定義」是精準醫療,還是過早的革命?
當前的帕金森氏症(PD)診斷,完全依賴臨床運動症狀的評估。然而,這是一個根本性的「遲到」診斷。 當患者出現顫抖、緩慢等症狀,足以符合 2015 年國際帕金森與運動障礙學會(MDS)的診斷標準時,其黑質緻密部(SNpc)的多巴胺神經元,事實上已經損失了 60% 至 80%。 這種延遲,使得所有尋求「修飾疾病進程」(DMTs)的治療研究,都面臨極大挑戰,因為我們介入的時機,可能已經錯過了逆轉或中止病理的黃金窗口。
市場上迫切需要能在「臨床前期」(preclinical)或「前驅期」(prodromal)就識別出病理的工具,而這正是近期生物標記發展的核心。 隨著「α-突觸核蛋白種子放大試驗」(α-syn SAA)這項革命性技術的出現,我們首次能「活體」(in vivo)檢測到PD的核心病理標記,這催生了兩個全新的「生物學」研究框架(NSD-ISS 與 SynNeurGe),它們提議完全擺脫臨床症狀,僅憑生物證據來定義 PD。
👉 然而,最近一篇評論文章深入剖析指出:這項看似合乎邏輯的轉變,目前可能言之過早,甚至存在風險。

#現行帕金森氏症臨床診斷的根本困境
帕金森氏症的傳統定義,是一種「臨床-病理」概念。它指的是一個臨床症候群(運動遲緩、靜止性顫抖、僵硬)與特定的死後病理發現(黑質體神經元脫失、路易氏體 LBs 的存在)相關聯。然而在臨床實務上,診斷完全依賴前者的觀察。

#關鍵突破: #α突觸核蛋白的檢測(SAA)
PD 的核心病理特徵,是在神經元內出現由「α-突觸核蛋白」(α-syn)錯誤折疊並聚集而成的「路易氏體」(Lewy bodies, LBs)。過去,這只能在患者死後的大腦解剖中被證實。
✅ 近年的重大突破,是「α-突觸核蛋白種子放大試驗」(α-syn Seed Amplification Assays, SAA)技術的成熟。SAA 彷彿是一種針對蛋白質的「PCR」,它能利用患者腦脊髓液(CSF)或甚至皮膚切片中極其微量的「病理性 α-syn 種子」,在體外進行「放大」,使其達到可被偵測的水平。

#研究框架解析: -ISS 與 的生物學定義
✅ 1. NSD-ISS(神經元突觸核蛋白疾病整合分期系統): 此框架提議創造一個新名詞「神經元突觸核蛋白疾病」(NSD),並依此進行分期。它要求必須「同時」具備兩種生物標記:
S+:α-突觸核蛋白病理陽性(由 SAA 檢測)。
N+:神經元變性證據陽性(由多巴胺轉運體掃描,即 DaT-SPECT 檢測)。 「PD 的診斷」在 NSD-ISS 框架下,只要同時具備 α-syn 聚集與神經退化(S+N+),即達「生物學診斷標準」,而臨床症狀(C+)僅決定分期。
✅ 2. SynNeurGe(突觸核蛋白病理、神經變性、遺傳學)分類系統: 此框架則是一個「分類」系統,它利用 S(α-syn SAA)、N(DaT-SPECT)和 G(遺傳基因)三個標記的陽性或陰性,將患者進行生物學分類。它的目標不是描述病程順序,而是建立一個可以跨臨床表現、跨病理類型的「橫向分類系統」。例如,一個 G-S+N+C+ 的患者,將被歸類為「散發性帕金森型突觸核蛋白病」。
✅ 這兩種框架的共同核心,是將「臨床症狀」的角色,從「診斷定義者」降級為「分期或分類元素」。其立意良善——在最早的生物學階段就找出個案,以利於新藥的研發。

#為何此轉變言之過早?
✅(一):α-synuclein 並非「必要條件」
這篇評論文章提出的第一個核心批判,在於 PD 的「高度異質性」。將 α-synuclein 視為 PD 的黃金標準,會錯誤地排除掉許多臨床上確診的 PD 患者。
事實是,α-synuclein 病理並非 PD 的「必要條件」。 有相當比例的 PD 患者,其 SAA 檢測是「陰性」的。這包括許多特定基因突變(如 LRRK2、PRKN)的患者,以及約 7% 的散發性 PD 患者。這些患者雖然沒有可檢測到的 α-synuclein 病理,但他們確實表現出典型的帕金森氏症運動症狀,並且 DaT-SPECT 也顯示多巴胺神經元的功能障礙。

✅(二):α-synuclein 亦非「充分條件」
第二個核心批判,在於 SAA 陽性也並非 PD 的「充分條件」。這涉及到「病理」(Pathology)與「病因」(Pathogenesis)的根本區別。
iLBD(偶發性路易氏體疾病): 科學家們早已在許多「生前完全健康、沒有任何神經學症狀」的年長者死後解剖中,發現他們的大腦存在廣泛的路易氏體(即 α-synuclein 聚集)。這種情況被稱為 iLBD。
這項證據強烈暗示,僅僅存在 α-synuclein 病理,並不足以「必然」導致神經元死亡或臨床症狀。iLBD 的存在,挑戰了「S+」(SAA陽性)必定會發展為 PD 的線性邏輯。

#超越α-synuclein:PD 是一個複雜的「共病理」全景
這篇評論文章強調,將 PD 簡化為一種「突觸核蛋白病」,是對其生物學複雜性的過度簡化。事實上,PD 的病理全景遠不止於此。
✅ 1. Tau 蛋白的角色: Tau 蛋白(阿茲海默症的主要相關蛋白)的聚集,也被發現在 PD 患者的路易氏體中。甚至有研究指出,黑質神經元的變性,可能是一個由 Tau 介導的過程,且此過程可能「獨立」於 α-synuclein 的沉積。
✅ 2. 神經發炎(Neuroinflammation): 神經發炎過程,特別是小膠質細胞的活化,被認為在 PD 的最早階段就已啟動,並與 α-synuclein 的錯誤折疊形成惡性循環,共同推動疾病進程。
✅ 3. 共病理(Co-pathology)的常態: 研究顯示,PD 患者的大腦中,很少只存在單一的病理。平均而言,每位 PD 患者會同時存在至少 3 種病理變化,最常見的包括 β-澱粉樣蛋白(AD 標記)、Tau 蛋白、TDP-43(ALS 標記)和腦血管病變。
✅ 過度聚焦於 α-synuclein,可能使研究忽略了其他同樣重要的致病機制,從而限制了藥物開發的多元性。

#結論:從「 #生物學診斷」走向「 #生物學分型」
那麼,我們是否應該拋棄 SAA 這些新工具?這篇評論的結論並非如此。它提出的問題不是「是否使用生物標記」,而是「如何使用」。
✅ 這篇評論的最終觀點是:「我們還沒準備好迎接一個純粹的生物學診斷。」
✅ 作者群提議,PD 的診斷目前仍應維持以「臨床症候群」為核心。然而,我們必須利用 SAA、DaT-SPECT、基因檢測、發炎指標等所有新的生物學工具,來對這些臨床確診的患者進行「深度生物學分型」(Deep Biological Subtyping)。
✅ 未來的方向不應是創造一個單一、狹隘的生物學定義,而是承認 PD 是一個異質性的「光譜」。我們應該致力於識別出不同的亞型,例如:「α-synuclein 驅動型 PD」、「Tau 蛋白相關型 PD」、「LRRK2 基因型 PD」或「高度發炎型 PD」。
✅ 唯有透過這種整合性的「臨床-生物」分型,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不同患者的致病機制,並為他們各自的亞型開發精準的 DMTs 藥物。這才是實現精準醫療的務實途徑。

文獻出處:Are we ready for a biological diagnosis of Parkinson’s Disease?. Cell Death Dis 16, 808 (2025).

💡 從藥物提醒到AI預防:數位健康科技如何重塑失智症的照護地圖?💡您是否曾為家中長輩的失智症照護感到心力交瘁,或是因居住地偏遠而難以獲得專業協助?傳統的失智症照護模式,多半仰賴「實體」問診,這在醫療資源不均、交通不便的地區,往往成為患者與家...
13/11/2025

💡 從藥物提醒到AI預防:數位健康科技如何重塑失智症的照護地圖?💡
您是否曾為家中長輩的失智症照護感到心力交瘁,或是因居住地偏遠而難以獲得專業協助?傳統的失智症照護模式,多半仰賴「實體」問診,這在醫療資源不均、交通不便的地區,往往成為患者與家屬沉重的負擔。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歐洲區與國際大學合作發布的最新研究,遠距醫療(telemedicine)與遠距健康(telehealth)在改善失智症照護方面,展現出驚人的潛力。
這項綜合性研究不僅檢視了數位健康工具如何減輕患者與照護者的抑鬱、焦慮,並緩解社會孤立與孤獨感,更強調了將這些技術融入「高齡友善環境」與「社區支持系統」的重要性。這不單純是科技的進步,更是對「人」的溫暖關懷。
👉 研究發現,遠距醫療結合強大的社區支持,能有效提升失智症患者的照護品質,減少居家跌倒風險高達 63%,並顯著改善其心理健康、獨立性與社會連結。

#智慧照護: #遠距醫療如何打破地理藩籬?
傳統的失智症照護模式,往往受限於地域、交通和專業人力。然而,數位健康技術正在創造新的可能性:
✅從用藥提醒到 AI 預防: 遠距醫療的應用範圍極廣,可以是一個簡單的用藥提醒 App,也可以是複雜的 AI 系統,用於預測並預防跌倒、監測行為異常,從而大大提升居家安全性與照護品質。
✅降低焦慮與壓力: 研究指出,遠距介入能有效減輕患者的抑鬱和焦慮,同時也能降低照護者的壓力,保護他們的福祉。想像一下,不必舟車勞頓,就能獲得專業諮詢與心理支持,這對患者和家屬而言是多麼重要的緩解。
✅提升獨立性與社會連結: 遠距工具能讓患者在家中保持獨立性,並透過數位連結參與社區活動,減輕社會孤立感。維持尊嚴與自主,是高品質生活的核心。
正如 WHO 歐洲區衛生系統主任 Natasha Azzopardi-Muscat 博士所言:「科技,若能被溫情運用,並輔以正確的政策,就能連結人心、緩解孤獨,為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庭帶來希望。」這不只是一個健康工具,更是數位時代中,確保無人被孤立的號召。

#遠距醫療不是「 #線上診間」,而是一個跨系統的照護生態系
WHO 將 Telemedicine 定義成:
「結合科技 × 社區 × 家庭 × 專業」的整體照護模型。
這包括:
✅ 線上認知追蹤
✅ 情緒監測
✅ 用藥提醒
✅ 行為症狀早期預測(用 AI 偵測晝夜節律與危險行為)
✅ 居家安全系統(跌倒偵測、走失預防)
✅ 家屬壓力監測
✅ 24 小時遠距護理介入
✅ 偏鄉社區串連
👉 換句話說:
遠距醫療不是把醫院搬到手機,而是把「支持」送到家裡。

91 篇系統性回顧:哪些效果最有科學證據?
本研究分析近 3000 篇文獻、91 篇系統性回顧,是迄今最大規模的 Tele-dementia 科學審查。
根據證據強度,WHO 將效果排序如下:
✅ 心理健康改善(65%研究證實):遠距認知訓練、音樂治療和虛擬實境體驗,能顯著減少患者的憂鬱和焦慮症狀。透過平板電腦進行的記憶遊戲,不只是娛樂,更是刺激大腦可塑性的治療工具。
✅ 生活品質提升(63%研究支持):數位工具讓患者保持社交連結——視訊通話讓他們參與家庭聚會,線上活動課程維持日常作息。一位84歲的義大利奶奶透過視訊參加孫女的畢業典禮,激動地說:「科技讓我沒有錯過人生重要時刻。」
✅ 跌倒預防(減少63%):AI感測器監測步態異常、智慧地墊偵測跌倒、穿戴裝置追蹤活動模式。這些「隱形守護者」在患者不自覺的情況下,提供24小時的安全防護網。
✅ 行為症狀管理(33%研究報告):當患者出現躁動、遊走或日落症候群時,遠距專家能即時指導照護者應對,避免危機升級。
👉 核心洞見:
遠距照護的效益,強烈集中在「大腦情緒 × 社會連結 × 行為穩定」三大面向。
這些恰好是影響失智惡化速度的最高權重因素。

#社區連結的關鍵角色:科技不能單打獨鬥
研究強調,數位工具必須與社區支持系統結合才能發揮最大效益。這呼應了WHO的「年齡友善城市」框架。
✅ 在地化服務:偏鄉地區的社區志工接受培訓,協助長者使用平板電腦進行遠距診療。日本的「數位鄰里」計畫,讓年輕志工成為長者的「科技小老師」。
✅ 混合照護模式:結合線上評估與定期家訪。荷蘭的失智症照護團隊每月進行一次實體訪視,其餘時間透過遠距監測,達到最佳照護平衡。
✅ 文化敏感性:為不同文化背景設計適合的數位介面。中文語音助理、大字體介面、簡化操作流程,讓科技不再是長者的障礙。

#建構高齡友善的數位生態
儘管潛力巨大,遠距醫療的推動仍面臨一些挑戰,尤其是在「數位落差」方面:
✅數位疲勞與挫折: 研究發現,部分年長使用者或不熟悉數位工具的照護者,可能會在虛擬評估中感到疲勞或挫折。這凸顯了「易用性」與「可近性」的重要性,確保數位解決方案能為所有人帶來平等益處。
✅研究品質的提升: 由於這是一個相對新興的領域,部分現有研究的證據品質仍有待提高,需要更多嚴謹的研究來指導數位工具的有效實施。
然而,WHO 歐洲區正在積極應對這些挑戰,並將數位健康工具的應用,納入其「高齡友善城市與社區」框架,以及聯合國「健康老齡化十年」(2021-2030)的目標。

#這項研究對未來失智照護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 (1)醫療從「醫院」轉向「居家」
未來 70% 的失智症照護將會在家裡完成。
✅ (2)照護從「反應式」轉向「預測式」

👉 小結:
Telemedicine 不是要取代醫療,而是要彌補「醫療無法到達的距離」。

文章出處:An Overview of Reviews on Telemedicine and Telehealth in Dementia Care: Mixed Methods Synthesis
JMIR Ment Health 2025;12:e75266

🔬🌌 打開大腦的成長時光機:新「腦圖譜」或將改變阿茲海默症與多發性硬化治療 🌌🔬我們常以為阿茲海默症、MS、自閉症或癲癇,是「成年後才開始」的疾病,但科學界愈來愈清楚:許多神經疾病,其實源自大腦早期發育中某個被忽略的關鍵時刻。問題是——過去...
12/11/2025

🔬🌌 打開大腦的成長時光機:新「腦圖譜」或將改變阿茲海默症與多發性硬化治療 🌌🔬
我們常以為阿茲海默症、MS、自閉症或癲癇,是「成年後才開始」的疾病,
但科學界愈來愈清楚:許多神經疾病,其實源自大腦早期發育中某個被忽略的關鍵時刻。
問題是——過去我們看到的大腦,就像一張靜止的照片。
我們知道有哪些細胞,但不知道它們「何時」出現、「如何」演化、「哪裡」偏離軌道。
這讓臨床診斷像在黑暗中行走:
✅ 阿茲海默症病變可能早在數十年前悄悄發生
✅ 自閉症的神經迴路在出生前就被重塑
✅ MS 及神經免疫疾病可能源自某些細胞命運被錯置
《Nature》期刊發表的BRAIN Initiative Cell Atlas Network(BICAN)系列研究,首次建立了大腦發育的「時間軸圖譜」。透過密集採樣不同發育階段的腦組織,並運用計算生物學重建細胞譜系,科學家終於能「回放」細胞從幹細胞到成熟神經元的完整歷程。
👉 這意味著:我們第一次有機會,用「細胞命運的時間線」破解神經疾病真正的起點。

#何謂腦圖譜及其重要性?
✅ 過去的腦圖譜: 更多的是靜態的、根據細胞形態、功能或位置進行分類的「成人大腦細胞類型清單」。這已經幫助我們理解了大腦的宏觀結構。
✅ 新一代腦圖譜的突破: 這批發表於《Nature》的新腦圖譜,結合了 DNA/RNA 定序技術與先進的計算分析,不僅能以「前所未有的解析度」識別細胞類型,更重要的是,它能追蹤細胞如何從「早期發育」階段開始,一路「分化、遷移、成熟」,直至形成具有專門功能的成熟細胞。
正如歐洲人類大腦圖譜計畫 EBRAINS 的負責人 Katrin Amunts 教授所言,這些動態圖譜提供了「跨物種的空間藍圖」,能夠將基礎研究轉化為實際的治療策略,未來將能應用於更精準的神經外科手術、靶向治療(如帕金森氏症的「深部腦刺激」),甚至改善阿茲海默症或癲癇的診斷技術。

#時間軸的細胞變遷: #動態圖譜如何描繪大腦發育?
✅ 追蹤細胞命運: 研究團隊透過密集採集不同發育階段(從受精卵初期到成年)的基因表現「快照」,再利用計算方法,重建出單一「祖細胞」(progenitor cell)如何逐步分化,最終成為成熟、特化的腦細胞的完整「旅程」。
✅ 跨物種比較: 這些圖譜涵蓋了人類、非人靈長類和老鼠的數據,讓我們能比較不同物種之間,大腦細胞發育的「保守性」與「適應性」。例如,研究發現過去認為靈長類特有的抑制性神經元,在其他哺乳動物中也有類似的基因表達模式。
✅ 神經迴路的建構: 研究不僅追蹤細胞的身份變化,還探討了基因活動的協調機制,以及感官經驗(如視覺、嗅覺)和社會互動如何塑造下丘腦和視覺皮層的細胞發育軌跡。這意味著,我們的環境和經驗,也會在分子層面深刻地「雕塑」大腦。

#如何利用動態圖譜理解疾病?
✅ 「地圖比對」找出病灶: 一旦我們擁有這張細胞發育的「參考地圖」,我們就可以取用病變組織(例如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腦組織),進行相同的細胞分析,然後將其與健康地圖進行比對。
✅ 洞察疾病「何時、何處」開始: 透過這種比對,科學家就能精確地找出疾病在「哪個發育階段」、在「哪個特定區域」、影響了「哪些細胞類型」,進而導致了最終的病理變化。例如,比較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腦組織與健康腦圖譜,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疾病的「細胞層級起源」。

#疾病的時間之窗與未來療法
✅ 早期診斷與預防: 如果我們能識別疾病發生的「關鍵時間點」和「易感細胞類型」,就能開發出更早、更精準的生物標記,在症狀出現前就進行干預。
✅ 新治療靶點: 研究發現,某些在發育階段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祖細胞,其基因表現與一種侵襲性腦瘤「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的癌細胞相似。這暗示了發育過程的「增殖能力」,可能被癌細胞「劫持」。
✅ 精準藥物開發: 研究也指出,在胎兒早期發育階段,與「重度抑鬱症」風險相關的基因變異,在某些中腦抑制性神經元中顯示出細胞特異性的染色質可及性。這意味著,未來的藥物開發可以針對這些特定的「發育時間窗」和「細胞類型」進行干預。

#科學倫理與挑戰: #人類大腦的稀缺性
✅ 小鼠模型仍最全面: 目前,小鼠的大腦圖譜在細胞層級上仍是最全面的,因為人類腦組織的捐贈遠比其他器官稀有,尤其是兒童腦組織的捐贈。
✅ 缺乏多樣性: 現有的部分人類樣本主要來自美國和歐洲,缺乏來自亞洲和非洲等地區的多元性。這可能導致圖譜無法充分反映全球人類大腦的「豐富多樣性」。

文獻出處:https://www-nature-com.vghtpe.idm.oclc.org/collections/gjdefhadcj

🎤 你的聲音藏著失智的秘密?AI「聽」出早期阿茲海默症,準確率高達98%!🎤在阿茲海默症(AD)的早期階段,尤其是 65 歲以下的「早發性阿茲海默症」(EOAD),其症狀往往隱匿不明顯,導致診斷充滿挑戰。這種診斷上的延遲是致命的。數據顯示,...
11/11/2025

🎤 你的聲音藏著失智的秘密?AI「聽」出早期阿茲海默症,準確率高達98%!🎤
在阿茲海默症(AD)的早期階段,尤其是 65 歲以下的「早發性阿茲海默症」(EOAD),其症狀往往隱匿不明顯,導致診斷充滿挑戰。
這種診斷上的延遲是致命的。數據顯示,在 AD 最早的臨床階段,能被正確診斷的機率可能低至 9%。
這形成了一個殘酷的「悖論」:我們正迎來(如 Lecanemab、Donanemab)的曙光,這些藥物在疾病極早期介入,最有機會延緩病程。但我們現有的第一線篩檢工具,如傳統的認知量表(MoCA),卻可能不夠敏感,難以揪出這些最需要幫助的早期患者。
然而,根據來自「縱向早發性 AD 研究」(LEADS)聯盟的重大研究,突破口可能就在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語言」中。
👉 研究證實,AI 分析短短幾分鐘的「數位聲音」樣本,其偵測早期認知障礙的準確度 (AUC 0.988) 遠超所有傳統量表,甚至能高準度分辨障礙是否由 AD 病理引起。

#大腦的多工處理器: #為什麼是語言?
為什麼是「語言」,而不是其他指標?因為「說話」這個動作,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
✅ 它並非單一的「口部運動」。要完整地重述一個故事,您的大腦必須同時啟動多個高階認知迴路:
記憶(Memory): 您必須記住故事的細節、人物和情節。
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ing): 您必須組織語言、規劃敘事結構,並抑制無關的資訊。
注意力(Attention): 您必須在敘述過程中保持專注。
✅ 因此,語言是反映大腦整體認知健康狀態的「高維度訊號」。當這些認知迴路中任何一個開始出現早期、微小的功能障礙時(例如 AD 引起的記憶編碼問題),它會立即、不自覺地在我們說話的「方式」上留下痕跡——即使我們說的「內容」表面上聽起來還算正常。

,找出誰生病了
這項研究的設計問了兩個關鍵問題:
✅ AI 能否「聽」出輕度認知障礙(MCI)?
✅ AI 能否進一步「分辨」這是 AD 引起的,還是其他原因(非 AD)引起的?
✅ 研究對象: 研究團隊招募了 188 位參與者,分為兩組:120 名早期MCI 患者(CDR 臨床失智評分僅 0.5)和 68 名認知未受損(CU)的健康對照組。
✅ 關鍵分組: 這 120 名 MCI 患者,都接受了「類澱粉蛋白正子攝影」(Amyloid PET scan)。這項檢查能確定他們大腦中是否有 AD 的核心病理特徵。
76 人被歸類為 EOAD(早發性阿茲海默症,PET 陽性)。
44 人被歸類為 EOnonAD(早發性非 AD 認知障礙,PET 陰性)。
✅ 任務: 所有人都進行了「Craft 故事回憶」測試(延遲回憶部分),並全程進行了「數位錄音」。
✅ AI 方法: 研究人員採用了兩種 AI 策略來分析這些錄音:
特徵工程 (Feature-Engineered): 由專家手動提取已知的語音特徵(如停頓時間、語法複雜度、聲學特徵),然後將這些特徵餵給機器學習模型 (XGBoost)。
端到端 (End-to-End): 不做任何假設,將錄音的「原始逐字稿」直接輸入大型語言模型 (LLM,本研究使用 RoBERTa),讓 AI 自行找出隱藏的語言規律。

(準確率 98.8%)
第一個任務是區分「MCI 患者」與「健康對照組」。研究結果顯示 AI 的表現遠超傳統方法。
傳統量表 (MoCA): AUC = 0.920
Craft 故事 (人工評分): AUC = 0.863
AI (特徵工程): AUC = 0.945
AI (End-to-End LLM): AUC = 0.988
✅ 這顯示,大型語言模型(LLM)幾乎達到了完美的分類表現。它從原始文本中捕捉到的訊號,遠比人類專家定義的特徵或傳統的 MoCA 量表更敏感。

辨識病因(準確率 90.4%)
第二個任務是真正的挑戰:在 120 名「都」有認知障礙的患者中,AI 能否分辨誰是 AD(EOAD),誰不是(EOnonAD)?
傳統量表 (MoCA): AUC = 0.593 (幾乎等於猜測)
Craft 故事 (人工評分): AUC = 0.606 (同樣不具鑑別力)
AI (特徵工程): AUC = 0.804 (表現不錯)
AI (End-to-End LLM): AUC = 0.904
✅ 這項發現意義極為重大。它表明,傳統量表對於「分辨病因」幾乎無能為力。但 AI(特別是 LLM)卻能以超過 90% 的準確度,僅僅透過「聽故事」,就判斷出患者的認知障礙「是否」由 AD 的病理(類澱粉蛋白)所驅動。

究竟聽到了什麼?「 #語言貧瘠化」的訊號
AI 是如何做到的?研究團隊使用「可解釋性 AI」(XAI)技術(如 SHAP 和 LIME)來「反問」AI,它是根據什麼線索來做判斷的。
結果發現,AI 捕捉到的是一種「語言資訊量」的全面下降:
✅ 核心指標:語言資訊量指數 (LII) 這是最強的預測因子。AI 發現,MCI 患者重述的故事,在「語意」上與原文的相似度顯著降低。他們說的話變得更「空洞」。
✅ MCI 患者的共同特徵 (相較於健康者):
更長的停頓: 詞與詞之間的停頓時間顯著拉長(反映了認知處理或詞彙提取的困難)。
更短的詞彙: 傾向使用更短、更常見的詞。
無效的補償: 患者會試圖「講更多句子」來彌補,但每個句子都「更短」,總字數仍然顯著低於健康組。

✅ EOAD 患者的獨特訊號 (相較於非 AD 患者):
專有名詞消失: 他們顯著減少使用故事中的「專有名詞」(如人名 "Ricky", "Maria")和「時間詞」(如 "Monday", "afternoon")。
使用高頻詞: 傾向使用更籠統的詞彙(例如用 "people" 取代 "neighbor")。
「我不記得了」: EOAD 患者更常使用原文中「沒有」的詞,特別是 "remember"(通常出現在 "I don't remember..." 這樣的句子中)。

#總結:從「 #聲音指紋」到未來的臨床應用
✅ AI 抓住了人類忽略的訊號: AI(特別是 LLM)的表現優於「特徵工程」,這意味著 AI 發現了某些人類專家尚未定義、但真實存在的「語言潛在統計關係」。
✅ 可規模化的篩檢 (Scalable Screening): 這項技術的潛力是巨大的。未來,在基層醫療診所(如年度健康檢查)中,花幾分鐘錄下一個簡短的語言任務,AI 就能自動分析,將其作為大腦健康的「數位生命徵象」(Digital Vital Sign)。
✅ 精準的風險分層 (Risk Stratification): 對於已經出現輕微症狀的人,這項工具能以高準確度「預測」其 AD 病理(類澱粉蛋白 PET)的狀態。這能幫助專科醫師決定,哪些患者最需要被轉介去進行昂貴或侵入性的檢查,從而大幅加快診斷流程,為新藥物的及早介入爭取寶貴的時間。

文獻出處:Voiceprints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analyzing digital voice for early detection of Alzheimer’s and related dementias. npj Dement. 1, 35 (2025).

🧠 逆轉阿茲海默症的關鍵?科學家發現大腦保鑣:微膠細胞的保護性過去數十年,我們對大腦免疫細胞——「微膠細胞」(Microglia)——的角色充滿矛盾。它們本應是清除廢物(如類澱粉蛋白斑塊)的清道夫,卻常在 AD 病程中「過度活化」,轉變為促...
10/11/2025

🧠 逆轉阿茲海默症的關鍵?科學家發現大腦保鑣:微膠細胞的保護性
過去數十年,我們對大腦免疫細胞——「微膠細胞」(Microglia)——的角色充滿矛盾。它們本應是清除廢物(如類澱粉蛋白斑塊)的清道夫,卻常在 AD 病程中「過度活化」,轉變為促發炎的破壞者,釋放細胞激素,加速神經元的死亡。
然而,根據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與國際團隊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的最新研究,這個觀點可能被徹底翻轉。
👉 研究精準地指出,微膠細胞中隱藏著一支「菁英保護部隊」,治療的關鍵可能不是「消滅」,而是如何精準地「啟動」它們。

#大腦的雙面刃: #神經膠質細胞的身份危機
「微膠細胞」(Microglia)是大腦中第一線的常駐免疫細胞,佔大腦細胞總數約 10-15%。
✅ 在健康的大腦中,微膠細胞扮演著「管家」與「衛兵」的角色。它們會巡邏、清除死亡細胞的碎片、修剪多餘的突觸,並抵禦外來病原體。
✅ 然而,在阿茲海默症的環境中——特別是面對不斷積累的「類澱粉蛋白斑塊」(Amyloid plaques)——微膠細胞會進入一種長期「促發炎」的戰鬥狀態,不斷釋放有毒物質。這種狀態被稱為「神經毒性」(Neurotoxic),被認為是推動疾病惡化的主因之一。

這使得微膠細胞成為一個尷尬的治療靶點:我們既需要它們來清除斑塊,又害怕它們失控所引發的發炎風暴。

#關鍵的指揮官: .1 的角色
✅ 這項研究鎖定了一個關鍵的「轉錄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PU.1。轉錄因子就像是細胞的「總指揮官」,它能決定哪些基因要「開啟」或「關閉」,從而決定細胞的功能與命運
✅ 過去的研究已發現,人類 SPI1 基因(負責製造 PU.1 蛋白)的常見變異,與「較低的」阿茲海默症風險有關。

#變身為淋巴樣的抑制型微膠細胞
當研究人員在阿茲海默症小鼠模型中,「降低」微膠細胞的 PU.1 表現量時,
✅ 這些 PU.1 含量較低的微膠細胞,並沒有「罷工」,而是「轉變」成一種全新的狀態。它們開始大量表現一組過去在微膠細胞上罕見的蛋白質——「淋巴樣免疫調控受體」(lymphoid immunoregulatory receptors)。
✅ 換句話說,這群微膠細胞「借用」了通常在T細胞、B細胞等「淋巴細胞」(Lymphocytes,屬於後天免疫系統)上才有的工具。它們成為了一群具有「抑制」能力的微膠細胞(suppressive microglia)。
儘管這群「PU.1-low」的細胞數量不多,但它們卻能在大腦中發揮廣泛的「滅火」作用,有效抑制了整體的發炎反應,進而保護了小鼠的認知功能並延長了存活時間。

的決定性角色
在這群「淋巴樣」受體中,哪一個才是執行「保護」功能的關鍵王牌?
✅ 研究團隊鎖定了一個在免疫學界鼎鼎大名的分子:CD28。
✅ CD28 在免疫學上,是啟動 T 細胞(T-cells)最關鍵的「共同刺激訊號」(co-stimulatory signal)之一。沒有 CD28,T 細胞就無法被完全活化。
✅ 這個T細胞的關鍵分子,竟然出現在這群「PU.1-low」的微膠細胞上。這是首次發現 CD28 在大腦先天免疫細胞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研究如何證實 的「移除」實驗
✅ 他們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在阿茲海默症小鼠模型中,特異性地從這群「PU.1-low」的微膠細胞上,「刪除」掉 CD28 基因。
✅ 結果非常顯著:一旦失去了 CD28,之前「降低 PU.1」所帶來的所有好處——抑制發炎、保護認知——全都消失了。
✅ 缺少了 CD28 的微膠細胞,非但不能滅火,反而重新陷入廣泛的發炎狀態,大腦中的類澱粉蛋白斑塊積累也顯著加速。

#從免疫學到神經科學: .1–CD28 軸線的新啟示
✅ 這個軸線揭示了微膠細胞具有高度的「可塑性」(plasticity)。大腦中一直都存在著有益的、具有抑制發炎潛力的細胞,只是我們過去不知道如何喚醒它們。
✅ 這為阿茲海默症的「免疫療法」(Immunotherapy)開啟了全新的大門。過去的策略是「抑制壞的」,而未來的策略可以是「活化好的」。
✅ 未來的藥物開發,或許不再需要粗暴地抑制所有免疫反應,而是可以設計出精準的分子,去「調控」這個 PU.1–CD28 軸線。例如,開發藥物來「促進」微膠細胞轉變為這種「PU.1-low / CD28-positive」的保護性狀態。

文獻出處:Lymphoid gene expression supports neuroprotective microglia function. Nature (2025).

💊 一個分子機制,兩種腦部疾病:為什麼帕金森和阿茲海默可能有同一把治療鑰匙?🗝️失憶(阿茲海默症)與顫抖(帕金森氏症)是兩種最普遍的神經退化疾病。臨床上,它們的症狀差異顯著,一個主要影響認知,一個主要衝擊運動控制。然而,在細胞層級上,兩者都...
07/11/2025

💊 一個分子機制,兩種腦部疾病:為什麼帕金森和阿茲海默可能有同一把治療鑰匙?🗝️
失憶(阿茲海默症)與顫抖(帕金森氏症)是兩種最普遍的神經退化疾病。臨床上,它們的症狀差異顯著,一個主要影響認知,一個主要衝擊運動控制。
然而,在細胞層級上,兩者都表現出「突觸功能障礙」——即神經元之間最基礎的通訊發生了中斷。
目前,許多治療策略集中在清除異常蛋白(如 Aβ 或 Tau)或補充特定的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但成效往往有限。
然而,根據日本沖繩科學技術研究院(OIST)發表於《Journal of Neuroscience》的新研究,這兩種疾病在「突觸功能障礙」的環節上,共享一個過去未被釐清的分子機制。
👉 研究指出,關鍵問題可能不只是「異常蛋白的堆積」,而是這些蛋白如何導致神經元內部的關鍵「回收機制」被阻斷。

#大腦通訊的關鍵: #突觸囊泡的回收機制
大腦的功能,依賴神經元之間毫秒級的精確通訊。這些通訊發生在「突觸」(Synapse)結構上。當訊號傳來,神經元會釋放儲存在「突觸囊泡」(Synaptic Vesicles)中的神經傳導物質。
✅ 突觸囊泡如同微小的「信封」,攜帶著化學訊息。它們移動到突觸末端的細胞膜,釋放出訊息。
為了維持高頻率的訊號傳遞,這些釋放完訊息的「空信封」必須被立即「回收」(學術上稱為囊泡內吞作用,Endocytosis),返回細胞內部重新填充,以備下一次使用。
如果這個回收流程受阻,突觸末端將無法及時補充可用的囊泡,訊號傳遞鏈就會中斷。這篇研究的核心便在於,AD 和 PD 都在這個「回收系統」上出現了共同的故障。

#共同的病理路徑:微管對 的扣押
過去已知,阿茲海默症(AD)與 Tau 蛋白的異常聚集有關;而帕金森氏症(PD)則與 α-突觸核蛋白(Alpha-synuclein) 的異常聚集有關。
✅ 這兩種不同的病理蛋白,最終卻啟動了同一個連鎖反應:
病理蛋白積累:AD的 Tau 蛋白或 PD 的 α-突觸核蛋白,以「致病性纖維」(pffs)的形式在突觸末端積累。
微管過度組裝:這些蛋白的積累,誘發了細胞骨架的關鍵組件——微管(Microtubules)——發生過度增生或過度組裝(over-assembly)。
關鍵蛋白耗竭:「Dynamin」(動力蛋白)是執行囊泡回收的關鍵分子,它同時對微管具有高親和力。
機制性扣押:過度組裝的微管,如同一個「分子海綿」,大量「吸附」並「扣押」(sequestering)了細胞質中游離的 Dynamin。
最終結果是:執行囊泡回收的 Dynamin 蛋白因被扣押而耗竭,導致囊泡內吞作用受阻,突觸的訊號傳遞效率因此顯著降低。

#同一機制為何產生不同症狀?
✅ 答案在於「迴路特異性」(Circuit-specificity)。
當這個「Dynamin 被扣押」的機制,主要發生在控制記憶的神經迴路中(例如海馬迴),突觸通訊中斷,便會顯現出阿茲海默症的認知症狀。
當這個機制,主要發生在控制運動的神經迴路中(例如黑質-紋狀體通路),突觸通訊中斷,則會導致帕金森氏症的運動控制障礙。
因此,是「故障發生的位置」決定了疾病的表型,而非故障機制本身。

#如何在細胞層級驗證此機制?
✅ 他們使用體外培養的小鼠神經元細胞作為模型。
✅ 第一步:誘發病理。他們將合成的「致病性蛋白纖維」(pffs)——即 AD 模型的 Tau 或 PD 模型的 α-synuclein——加入培養皿中,誘導內源性蛋白的積累。
✅ 第二步:測量「堵塞」。利用 pHluorin 螢光成像技術(一種能標記囊泡回收狀態的工具),他們觀測到,無論是加入 Tau 還是 α-synuclein,囊泡的「內吞回收時間」都顯著延長。這證實了回收系統確實「卡住」了。
✅ 第三步:機制驗證(救援實驗)。
救援一(拆除陷阱):科學家加入一種能「解聚」微管的藥物。結果,過多的微管被清除,Dynamin 被釋放,囊泡回收速度恢復正常。
救援二(補充工人):他們利用基因技術,在神經元中「過度表現」(overexpression)更多的 Dynamin 1 蛋白。結果,儘管微管陷阱依然存在,但額外增加的 Dynamin 足以應付需求,囊泡回收速度也恢復正常。
這兩個對照實驗共同證實了——「微管過度組裝,導致 Dynamin 遭扣押」——是導致突觸功能失常的核心機制。

#新的治療潛力:三個共同的藥物靶點
✅ 上游靶點:防止 Tau 或 α-synuclein 蛋白的初始積累。
✅ 中游靶點:開發藥物,抑制「微管」的過度增生與組裝,直接移除這個「陷阱」。
✅ 下游靶點:開發能「阻斷」微管與 Dynamin 之間異常結合的分子。即使陷阱還在,也要確保 Dynamin 能被釋放,維持囊泡回收功能。

#總結:一個機制,多種疾病的啟示
這項研究顯示,許多表型看似相異的慢性疾病,在最根本的細胞生物學層面上,可能共享相同的故障機制。
✅ OIST 團隊先前(2024 年)曾報導過一種胜肽(peptide),能在 AD 小鼠模型中改善症狀。基於這項最新發現,他們推測,該分子很可能也對 PD 有效,因為它瞄準的可能正是這個「Dynamin 扣押」的共同機制。
✅ 從轉譯醫學的角度來看,這項基礎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未來,或許能開發出一種藥物,不再區分 AD 或 PD,而是共同針對這個突觸「囊泡回收障礙」進行修復。

文獻出處:Common Mechanism Underlying Synaptic Dysfunction Caused by Preformed Fibril-Induced Accumulation of α-Synuclein or Tau in a Culture Propagation Model. J Neurosci. 2025 Nov 5;45(45):e0394252025.

🧠 AI 讓你更聰明,還是更「自我感覺良好」?解密新型態的認知陷阱 🧠你是否也有這種經驗:把題目丟給 ChatGPT,答案看起來很合理,你也覺得自己「懂了」。但真要自己解題或教別人,卻說不清楚?最新研究指出,當人類使用 AI(如 ChatG...
05/11/2025

🧠 AI 讓你更聰明,還是更「自我感覺良好」?解密新型態的認知陷阱 🧠
你是否也有這種經驗:把題目丟給 ChatGPT,答案看起來很合理,你也覺得自己「懂了」。但真要自己解題或教別人,卻說不清楚?最新研究指出,當人類使用 AI(如 ChatGPT)解邏輯題時,大家都會高估自己的表現;而且越自認懂 AI 的人,越容易過度自信!

#經典的達克效應出了什麼錯? 在心理學上,「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是一個關於「元認知」(Metacognition,即認知自己的認知)的鐵律。它有兩個經典特徵:
1. 無知者的詛咒:能力較差的人,缺乏辨識「好壞」的標準,因此他們無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傾向於「嚴重高估」自己的能力。
2. 專家的詛咒:能力頂尖的人,深知該領域的標準與複雜性,他們反而會敏銳地察覺自己的微小失誤,或誤以為任務對所有人(像對他們)一樣簡單,因此傾向於「低估」自己的能力。

:一個「元認知」的黑盒子 這項新研究發現,當人們使用 ChatGPT 來輔助完成任務時:
✅所有人都高估了自己:無論參與者原本的技能水平如何,幾乎每個人都高估了自己在使用 AI 輔助下的最終表現。
達克效應消失了:低能力者與高能力者之間的「自信差距」被拉平。
✅最驚人的發現:「反向達克效應」(Reverse Dunning-Kruger Effect)出現了。那些自認為「AI 識讀」程度高、更懂 AI 的人,高估自己表現的幅度,竟然比 AI 新手「更嚴重」。

#致命的吸引力:「認知外包」的陷阱 為什麼會這樣?讓我們先從「第一性原理」拆解這個現象。
✅當我們獨立完成一項困難任務時(例如解一道邏輯題),我們的大腦會產生強烈的「心智摩擦力」。你會感覺到「這很難」、「我不確定」、「我需要反覆檢查」。這個「費力」的過程,就是你「元認知」系統在運作的訊號,它會自動校準你的自信心。
✅ 但當我們使用 AI 時,這個內部監控系統被「繞過」了。AI(特別是 LLM)的本質,是提供「流暢、自信、看似權威」的答案。
✅ 你的大腦接收到的,是一個「零摩擦力」的完美解答。你錯誤地將「AI 輸出的流暢性」當作了「答案的準確性」,也當作了「你自己的高性能」。我們的大腦被 AI 創造的「假性理解感」(Illusion of Understanding)給欺騙了。

專家反而錯得最離譜? 這就是反向達克效應最弔詭的地方。
✅AI 新手:他們使用 AI,得到一個比自己能力好很多的答案。他們覺得「哇,我做得真好」,於是高估自己。這很合理。
✅AI 專家:他們更擅長下指令(Prompting),能從 AI 榨出「更漂亮、更完美」的答案。同時,因為他們自認「懂 AI」,他們對這個工具抱有更高的信任度。
✅ 這就是陷阱所在:他們將「工具操作的熟練度」(AI 互動技巧)與「領域知識的掌握度」(例如該研究中的法律邏輯)混淆了。
他們因為自己「很會用 AI」,就推斷自己「在該任務上表現優異」,從而產生了雙倍的自信膨脹。他們對工具的信任,反而讓他們關閉了對內容本身的批判性審查。

#研究設計:如何測量「看不見」的自信? 為了驗證這個理論,研究團隊設計了一個精巧的實驗(此為 user request,需獨立成段):
✅ 研究招募了約 500 名參與者,將他們隨機分組(使用 AI vs. 不使用 AI)。
✅ 任務是完成 20 道極具挑戰性的「美國法學院入學考試(LSAT)」中的邏輯推理題。這是一種高度依賴嚴謹思維的任務。
✅ 測量方式:研究人員不僅記錄了參與者的「實際得分」(Performance),還要求他們在任務後「自我評估」能答對幾題(Metacognition),並提供了「額外獎金」給那些自我評估最準確的人,以確保大家會認真看待。
✅ 關鍵的行為觀察:研究發現,絕大多數使用 AI 的參與者,每道題目平均只下了一次指令(Single interaction)。他們只是「複製題目、貼上、然後接受 AI 的答案」,幾乎沒有進行任何後續的追問、質疑或反思。這就是「認知外包」最直接的證據。

#我們需要的不只是「 」,而是「 」 這項研究給所有 AI 使用者敲響了警鐘。
✅ 單純的「AI 識讀」課程是不夠的。如果「識讀」只是教你更技術性地操作 AI,那可能反而會加深你的認知偏誤。
✅ 研究者指出,目前的 AI 工具在設計上就存在缺陷:它們只會「給答案」,而不會「促進反思」。
✅ 未來更好的 AI 平台,應該被設計來主動 fostering metacognition(促進元認知)。例如,當你向 AI 尋求答案時,AI 不應立即回答,而是反問你:「你為什麼會這樣想?」、「請你先解釋一下你自己的推理過程」。
這種機制會強迫使用者從「被動接收」轉為「主動思考」,在認知外包發生前,先建立起自己的心智模型。

文獻出處:AI makes you smarter but none the wiser: The disconnect between performance and metacognitio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 不只是娛樂!大型研究證實:70歲後常聽音樂,失智風險大降 39% 🎶在臨床上,我們常被問:「除了運動、睡眠和飲食,還有什麼能預防失智?」最新的澳洲研究提供了一個出乎意料的答案——音樂。一項針對超過1萬名70歲以上長者的追蹤世代研究發現:...
04/11/2025

🎶 不只是娛樂!大型研究證實:70歲後常聽音樂,失智風險大降 39% 🎶
在臨床上,我們常被問:「除了運動、睡眠和飲食,還有什麼能預防失智?」
最新的澳洲研究提供了一個出乎意料的答案——音樂。
一項針對超過1萬名70歲以上長者的追蹤世代研究發現:
👉 經常聽音樂者失智風險下降 39%,演奏樂器者下降 35%,兩者兼具者下降 33%。
在沒有治癒藥物的當下,這項發現讓我們重新思考「大腦可塑性」不只是靠藥,而是靠日常。

#研究設計:一場萬人規模的長期追蹤
✅ 這項研究的說服力,來自其龐大的規模與嚴謹的設計。研究團隊使用了「ASPREE」計畫的數據,這是一個針對老年人健康的大型研究。他們納入了 10,893 位居住在社區、年齡 70 歲以上的澳洲長者,並在研究開始時確認他們都沒有失智症。
研究人員透過問卷,詳細記錄了這些長者參與音樂活動的習慣,主要分為「聽音樂」與「演奏樂器」兩類,並長期追蹤他們的認知健康狀況。透過精密的統計模型(Cox 比例風險迴歸),研究團隊得以在排除了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等干擾因素後,計算出音樂活動與失智症風險之間的純粹關聯。

#研究結果帶來了驚喜。數據顯示:
✅ 總是聽音樂:失智症風險降低 39%,認知障礙(但未達失智)風險降低 17%。
✅ 經常演奏樂器:失智症風險降低 35%。
✅ 兩者都做:失智症風險降低 33%。

#反直覺的發現:為何「 #被動聆聽」比「 #主動演奏」更具保護力?最令人玩味的,是「單純聆聽」的保護效果,竟然略高於需要高度技巧的「演奏樂器」。這似乎違背了「越複雜、越困難的腦力活動越好」的直覺。
✅ 可能的解釋是,「可及性」與「持續性」是關鍵。
✅ 演奏樂器有技術門檻,難以「總是」進行;但聽音樂卻能輕易融入生活的每個角落——通勤、做家事、睡前放鬆。
✅ 這種長時間、高頻率的持續刺激,可能才是累積「認知儲備」的致勝之道。

#大腦的交響樂:音樂如何為神經「健身」?
為何音樂有如此神奇的力量?這並非魔法,而是扎實的神經科學。當我們聆聽或演奏音樂時,大腦正在進行一場複雜的多工處理:
✅ 聽覺皮質:解析音高、節奏、音色。
✅ 額葉:處理結構、預期、注意力。
✅ 海馬迴:喚醒與旋律相關的「情節記憶」(例如,聽到某首歌,想起某段往事)。
✅ 杏仁核:觸發強烈的情緒反應。
✅ 運動皮質(演奏時):指揮身體做出精密的動作。
這種「全腦活化」就像一場高效的健身,能強化神經迴路、促進神經可塑性,讓大腦在面對老化挑戰時,擁有更多的「備用道路」。這就是神經科學家所說的「認知儲備」(Cognitive Reserve)——你的大腦越是活躍,它的韌性就越強。

#教育的加乘效應:為你的「認知存摺」打好基礎
✅ 研究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受過 16 年以上教育(約大學畢業程度)的群體中,音樂的保護效果更為顯著。這並非意味著音樂只對高學歷者有效,而是揭示了一個更深層的原理:「認知儲備」是可以疊加的。
✅ 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認知儲備建立過程。當「教育」這個穩固的基礎,再疊加上「音樂」這個持續的刺激,便產生了一加一大於二的加乘保護效果。這就像理財,你不僅需要一筆豐厚的初始存款(教育),還需要持續的小額投資(音樂),才能確保你的「認知存摺」在老年時依然豐厚。

#現在就打開你的播放清單!
這項研究告訴我們,維持大腦健康,或許比我們想像的更簡單、更愉悅。它不需要昂貴的代價,只需要我們將音樂重新迎回生活。
✅ 這是一種生活方式:將聽音樂變成一種習慣,就像每天刷牙一樣自然。
✅ 享受是關鍵:選擇你真正喜歡的音樂,因為正向情緒本身就是大腦的滋養品。
✅ 永遠不嫌晚:即使在 70 歲後,開始培養音樂習慣,依然能帶來顯著的保護效果。
所以,從今天起,不妨為自己泡杯茶,打開你的播放清單,讓旋律流淌。這不僅是片刻的享受,更是你為未來大腦健康,所能做的最美妙的一項投資。

文獻出處:What I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usic-Related Leisure Activities and Dementia Risk? A Cohort Study. Int J Geriatr Psychiatry. 2025 Oct;40(10):e70163.

🧬 阿茲海默症的「基因定時炸彈」:針對 APOE4/4 高風險群,新藥物展現的早期曙光 🧬在阿茲海默症的戰場上,有一群人始終站在風口浪尖——他們擁有兩個 APOE4 基因。這群被稱為「APOE4/4」的患者,占所有阿茲海默症病例約15%,他...
03/11/2025

🧬 阿茲海默症的「基因定時炸彈」:針對 APOE4/4 高風險群,新藥物展現的早期曙光 🧬
在阿茲海默症的戰場上,有一群人始終站在風口浪尖——他們擁有兩個 APOE4 基因。這群被稱為「APOE4/4」的患者,占所有阿茲海默症病例約15%,他們的風險最高、病程最快、治療選擇最少,甚至對現有抗類澱粉抗體(如 lecanemab、donanemab)更容易出現ARIA水腫與出血。
如今,一款針對這族群設計的第一個口服抗類澱粉聚集藥物——valiltramiprosate(ALZ-801),在第三期臨床試驗中帶來新的訊號。
👉 這款新藥雖未達總體臨床目標,卻在「最早」的MCI階段顯著減緩了大腦萎縮,且安全性高,暗示了治療AD的關鍵在於「時機」與「機制」的轉變。

/4與阿茲海默症風險
APOE 基因調控脂質運輸與類澱粉代謝。
若帶有一個 E4 等位基因,失智風險即上升 2–3 倍;若是 雙拷貝 APOE4/4,風險可高達 10–12 倍,至85歲時累積罹病機率達60%。
這些患者通常在更年期後即開始出現代謝與神經變化,腦萎縮進展迅速,且對免疫性抗體治療的副作用(ARIA)特別敏感。

#藥物機轉:阻止「最早的錯誤」
valiltramiprosate(ALZ-801)是胺基酸衍生物 tramiprosate 的改良口服前驅藥。
其作用機制在於:
✅ 阻斷 Aβ42 單體之間的錯誤聚合,使其無法形成可溶性有毒寡聚體。
✅ 在斑塊形成之前,減少神經毒性負荷,保留神經突觸可塑性。
換言之,ALZ-801 對抗的是「病理的起點」,而非「終點」。

#研究設計與族群
第三期 APOLLOE4 試驗 收納 325 位 APOE4/4 患者(50–80歲),皆處於早期症狀期(MCI 或輕度失智)。
研究設計為雙盲隨機對照試驗:
一組服用 valiltramiprosate(口服膠囊),
一組服用 安慰劑,
治療期:78週。
主要臨床終點為整體早期阿茲海默症族群的認知與功能變化。

#主要結果與影像發現
雖未達主要臨床終點,但在**預先指定亞組分析(MCI 階段)**中觀察到:
✅ 腦萎縮速率顯著下降:多個區域體積保留,包括海馬與顳頂葉聯結區。
✅ 水分擴散率(diffusivity)降低:反映神經退化速度減緩。
✅ 影像變化與臨床表現一致:MCI 族群出現記憶下降減緩與功能穩定趨勢。
研究者指出,MRI 體積差異非來自水腫,而是神經元與組織的真實保留。

#越早越有效
此試驗提供一個重要訊息:
🧭 治療時機比藥物本身更關鍵。
在輕度失智階段介入者未見明顯效益,但在 MCI 階段治療者卻有明確神經保護訊號。
這與抗體療法的經驗一致——病程越早,干預越有機會保留神經結構與功能。

#安全性與未來展望
相較抗體輸注藥物,valiltramiprosate 無ARIA風險,安全性良好。
專家指出,若後續試驗確認其效果,ALZ-801 將成為 首個針對 APOE4/4 高風險族群的口服預防與早期治療選項。
此外,它也將為精準醫療提供一個新的模型:
「依基因選病人,依病程選時機。」

小結
✅ valiltramiprosate 的創新在於「從基因出發、從源頭阻斷」。
✅ 雖未達主要臨床終點,但 MCI 階段的影像與功能保護效果值得後續驗證。
✅ 它揭示了下一個阿茲海默症治療浪潮:精準基因選擇 + 病程早期干預 + 安全口服模式。

文獻出處: Clinical Efficacy, Safety and Imaging Effects of Oral Valiltramiprosate in APOEε4/ε4 Homozygotes with Early Alzheimer’s Disease: Results of the Phase III,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78-Week APOLLOE4 Trial. Drugs 85, 1455–1472 (2025).

🧠 玩遊戲 vs. 練大腦:McGill大學證實「乙醯膽鹼」可逆轉,但關鍵是「這項」設計 🧠您是否也感覺到,隨著年紀增長,專注力變得短暫、記憶力開始下滑、學習新事物也越來越吃力?這種「認知衰退」是中年以上族群最普遍的焦慮。而這背後的生物學根...
31/10/2025

🧠 玩遊戲 vs. 練大腦:McGill大學證實「乙醯膽鹼」可逆轉,但關鍵是「這項」設計 🧠
您是否也感覺到,隨著年紀增長,專注力變得短暫、記憶力開始下滑、學習新事物也越來越吃力?
這種「認知衰退」是中年以上族群最普遍的焦慮。而這背後的生物學根源,很大一部分指向一種關鍵神經傳導物質的自然流失——乙醯膽鹼 (Acetylcholine, ACh)。
👉 McGill 大學團隊首次使用 PET 掃描證實:特定的「大腦訓練」確實能逆轉這種化學物質的衰退;但「大腦娛樂」則否。

#老化與注意力化學的「最小事實」
✅ 事實1:乙醯膽鹼=「專心化學」,負責注意力、學習、記憶、執行功能;多種失智症(含阿茲海默症)可見其缺乏。
✅ 事實2:20–80 歲之間,ACC 的乙醯膽鹼產生約每十年下降 ~2.5%(自然老化趨勢)。
✅ 事實3:若要逆轉或抵消下降,介入需直接刺激相關神經網路(如處理速度、選擇性注意、雙工作業),並且難度隨表現動態調整,讓大腦長期在「最佳挑戰區」。
👉 推論:若訓練設計符合上述神經原理,應能在短期內觀察到膽鹼能指標微幅回升,為更長期的功能改善奠基。

#如何測出大腦的化學變化?
這項名為 INHANCE 的臨床試驗,由蒙特婁神經學研究所(The Neuro)主導。他們招募了 92 名 65 歲以上的健康長者(沒有認知障礙),並將他們隨機分為兩組,進行為期 10 週、每天 30 分鐘的電腦活動:
✅「大腦訓練」介入組 (46人): 使用 BrainHQ 程式中特定的、高強度練習。
✅「大腦娛樂」控制組 (46人): 玩電腦上的娛樂型遊戲(如:雙重克朗代克紙牌、六角形消去遊戲)。
✅ 關鍵測量工具: 研究人員在試驗前後,都使用「正子斷層掃描」(PET)配合特殊放射性示蹤劑,來精準量化大M腦中「乙醯膽鹼」的生產能力。
✅ 驚人的結果: 10 週後,PET 掃描顯示:
「娛樂組」:乙醯膽鹼產量沒有顯著變化。
「訓練組」:在大腦的「前扣帶皮層」(ACC,一個對學習、記憶、專注力至關重要的區域)中,乙醯膽鹼產量顯著增加了 2.3%。
✅ 解讀這個數字: 「增加 2.3%」看似微小,但意義重大。它幾乎完美地「抵銷」了該區域每十年自然衰退的 2.5%。換句話說,這 10 週的針對性訓練,可能讓大腦的這項關鍵化學系統,在生物學意義上「年輕了十歲」。

#訓練與娛樂的根本差異
✅ 1. 娛樂遊戲 (Entertainment)
設計目的:娛樂你、吸引你、讓你投入。
機制:例如數獨或填字遊戲,一旦你掌握了規則,你就是在「已知框架」內進行「重複性」的邏輯操作。它能讓你保持參與,但它不會持續把你推向極限。它讓你待在「認知舒適圈」。
✅ 2. 神經可塑性訓練 (Training)
設計目的:改變你。
機制:BrainHQ 這類程式的設計,是基於「神經可塑性」的底層邏輯
核心特徵 (1) - 適應性 (Adaptive):這是最重要的關鍵。當你表現好,難度會立刻提升;當你表現差,難度會立刻降低。
核心特徵 (2) - 逼近極限 (Limit-Pushing):它會不斷把你推向「認知極限」,強迫你處於一個「即將犯錯」的臨界點。
核心特徵 (3) - 模擬壓力:它利用「時間限制」和「分心干擾」來模擬真實世界的壓力。

#拆解有效的大腦訓練:為何是這兩款遊戲?
研究中使用的兩款 BrainHQ 練習,完美體現了「逼近極限」的設計:
✅Double Decision (雙重決策): 你必須同時辨識螢幕「中央」的物體,又要辨識「周邊視野」閃過的物體。這強迫你的大腦「分配」並「擴展」其專注力範圍,是極高的認知負荷。
✅Freeze Frame (畫面暫留): 你必須在「延遲」後,從一堆相似的干擾圖像中,回憶起剛剛短暫出現的目標圖像。這強烈挑戰你的「視覺工作記憶」和「辨識精準度」。
✅ 這兩種練習的共同點是:它們都在「速度」、「干擾」和「廣度」上挑戰你的專注力系統,這與「單線程」邏輯的數獨或紙牌遊戲,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別只是玩遊戲,去練大腦
這項研究為我們所有人提供了一個清晰的行動指南
✅區分「舒適圈」與「學習圈」:當你玩數獨或填字遊戲覺得很「輕鬆」時,你可能只是在「執行」已知技能(娛樂),而不是在「建立」新技能(訓練)。
✅擁抱「不適感」:真正有效的認知訓練,應該是有挑戰性且會讓你犯錯的。它必須是「適應性」的,難度會隨你的表現而提升。
✅大腦也需「重量訓練」:就像肌肉需要重量刺激才會生長,你的「乙醯膽鹼系統」也需要「認知負荷」的刺激才會強化。
✅保持整合觀:這項訓練不能取代其他已知的大腦健康基石,包括:充足睡眠、規律的體能運動(這同樣重要)、以及健康飲食。

👉 核心結論是:別再滿足於那些讓你「感覺良好」的彩色按鈕。去尋找那些能真正把你「推向極限」、強迫你學習與適應的新挑戰——這才是逆轉大腦化學衰退的鑰匙。

文章出處:https://www.nbcnews.com/health/aging/brain-game-boosts-chemical-memory-dementia-research-rcna237832

🔬 不只是降血糖:鼻噴胰島素與 SGLT2 抑制劑如何「重新佈線」失智大腦?🧩越來越多證據指向,AD 不僅是一種蛋白堆積病變,更是一種深刻的「新陳代謝失調」疾病。概念如「大腦胰島素阻抗」或「第三型糖尿病」的提出,直指大腦的能量供應與代謝系統...
30/10/2025

🔬 不只是降血糖:鼻噴胰島素與 SGLT2 抑制劑如何「重新佈線」失智大腦?🧩
越來越多證據指向,AD 不僅是一種蛋白堆積病變,更是一種深刻的「新陳代謝失調」疾病。概念如「大腦胰島素阻抗」或「第三型糖尿病」的提出,直指大腦的能量供應與代謝系統,可能在斑塊堆積的「上游」就已經出了問題。
於是,「老藥新用」——將那些已證實安全、用於治療代謝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藥物,轉而用於治療 AD——成為了最被寄予厚望的新戰場。
一篇剛發表於《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Alzheimer's & Dementia)期刊的最新 2 期臨床試驗,給出了極其漂亮的答案。

👉 僅僅 4 週的治療,兩種「代謝調節劑」不僅安全無虞,更展現了截然不同且潛在互補的生物效應:鼻噴胰島素 (INI) 顯著改善了認知;而降血糖藥 Empagliflozin (EMPA) 則顯著降低了腦脊髓液中的「Tau 蛋白」。
#為什麼選這兩種藥?截然不同的作用路徑
這項研究精選了兩種機制天差地遠的代謝藥物,它們都旨在修復大腦的「代謝失衡」,但走的路徑完全不同:
✅ 1. Empagliflozin (EMPA):SGLT2 抑制劑
這是一種廣泛使用的第二型糖尿病(T2D)口服藥(常見商品名:Jardiance 淨糖恩)。
它在「腎臟」發揮作用,抑制 SGLT2 轉運蛋白,讓多餘的葡萄糖和鈉隨著尿液排出。
為何用於 AD? 它能顯著改善全身的胰島素敏感性、降低高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抗發炎。科學家假設,這些全身性的益處,能間接改善大腦的能量代謝、血管健康,並減少氧化壓力。這是首次將它用於非糖尿病的 MCI/AD 患者。

✅ 2. 鼻噴胰島素 (Intranasal Insulin, INI)
這不是注射,而是透過「鼻腔噴霧」給藥。
傳統注射的胰島素很難穿過血腦屏障(BBB)。但鼻噴劑型能讓胰島素沿著「鼻腔-嗅覺神經叢」,直接進入中樞神經系統。
為何用於 AD? AD 被認為與「大腦胰島素阻抗」有關。INI 的目的是「繞過」身體的阻抗,直接對大腦補充胰島素,以支持神經元存活、突觸可塑性、維持血管功能,並調節神經發炎。


研究團隊招募了 49 名 MCI、早期 AD 或 Amyloid 陽性的非糖尿病長者,將他們隨機分為 4 組,進行為期 4 週的治療:
INI 組:鼻噴胰島素 + 口服安慰劑
EMPA 組:口服 Empagliflozin + 鼻噴安慰劑
INI+EMPA 組:鼻噴胰島素 + 口服 Empagliflozin (合併治療)
安慰劑組:鼻噴安慰劑 + 口服安慰劑

✅ 首要目標 (Primary Outcome):安全性
✅ 次要目標 (Secondary Outcomes):探索認知(mPACC5)、腦脊髓液/血液生物標記(Tau, GFAP...)、MRI 影像(腦血流 CBF, 白質 FA)的早期「訊號」。

#鼻噴胰島素 (INI) -> 改善認知 & 安撫「星狀膠質細胞」
經過短短 4 週,INI 治療組(包含單獨 INI 與 INI+EMPA 組)展現了明確的「中樞神經」效應:
✅ 1. 認知分數提升 INI 治療組在「mPACC5」(一種專為早期 AD 設計的敏感認知綜合評量)上的表現,顯著優於非 INI 治療組。這表明 INI 直接對認知功能產生了正面影響。
✅ 2. 血漿 GFAP 顯著下降 這是非常關鍵的生物標記發現。GFAP(膠質纖維酸性蛋白)是「星狀膠質細胞」(Astrocyte)的骨架蛋白。當大腦受傷或處於高度發炎壓力時,星狀膠質細胞會被「活化」並釋放出大量 GFAP。
✅ 3. 影像訊號 INI 治療也改善了 DTI FA 值(反映白質微觀結構的完整性),並調節了海馬迴的腦血流(CBF)。研究者推測,INI 可能緩解了早期 AD 常見的「代償性過度灌流」,讓大腦血流恢復正常。

(EMPA) -> 顯著降低「Tau 蛋白」
如果說 INI 的效果是「修復神經-膠質功能」,那麼 EMPA 的發現,則是直接撼動了 AD 的核心病理:
✅ 1. 腦脊髓液 (CSF) 中 Tau 蛋白下降 這可能是本研究最令人驚訝的亮點。僅使用 EMPA 單一治療的組別,其 CSF 中的「總 Tau 蛋白」水平,在 4 週後顯著低於安慰劑組。
這是首次在非糖尿病 AD 患者身上,觀察到 SGLT2 抑制劑具有「降 Tau」的潛力。
✅ 2. 同步調降相關標記 EMPA 不僅降低了 Tau,還同時降低了 CSF 中的 Neurogranin(一種與 Tau 高度相關的突觸蛋白)和多種「血管損傷/發炎」標記(如 VCAM1, PDGFRβ)。
機制推測:這暗示 EMPA 並非「直接」作用於 Tau,而是透過其強大的全身性益處——改善血管健康、降低發炎、改善突觸功能——進而間接減少了 Tau 蛋白的病理變化與釋放。

#兩種藥物互補的潛在機制
這項研究雖然規模小、時間短(僅 4 週),但它傳達的「訊號」卻極其清晰且重要。
它證實了 INI 和 EMPA 這兩種代謝藥物,在治療 AD 上可能具有「殊途同歸、機制互
鼻噴胰島素 (INI):像是一位「大腦修復師」。它走「中樞直達」路徑,主要作用於「神經元-膠質細胞-血管」單元。它似乎能安撫星狀膠質細胞(降 GFAP)、修復白質結構(升 FA),並直接改善認知(升 mPACC5)。
Empagliflozin (EMPA):像是一位「系統清道夫」。它走「全身性」路徑,主要改善整體的代謝與血管健康。其效應強大到足以「減少核心病理」,顯著降低了腦中的 Tau 蛋白。

👉 這次試驗的成功(最重要的是證實了安全性),為下一階段的「長期、大型」臨床試驗鋪平了道路。未來的 AD 治療,很可能不再是單一藥物,而是像這樣的「雞尾酒療法」:一種藥物(如 AAmAbs)清除斑塊,而另一種(如 INI 或 EMPA)則負責修復代謝、降低 Tau,從根本上改善大腦的健康體質。

文獻出處:A phase 2A/B randomized trial of metabolic modulators intranasal insulin and empagliflozin for MCI and early AD. Alzheimers Dement. 2025 Oct;21(10):e70704.

💡 全新AI演算法 seismic 揭示:失智基因如何精準「標記」記憶神經元 💡多年來,基因學家發現患者的DNA變異最常集中在免疫細胞(microglia)的基因區域,但最終真正死亡的,明明是負責記憶形成的神經元(memory-making...
29/10/2025

💡 全新AI演算法 seismic 揭示:失智基因如何精準「標記」記憶神經元 💡
多年來,基因學家發現患者的DNA變異最常集中在免疫細胞(microglia)的基因區域,但最終真正死亡的,明明是負責記憶形成的神經元(memory-making neurons)。這個矛盾,讓科學家困惑了十幾年。直到最近,AI介入基因與細胞的大數據整合,一個名為 seismic 的新演算法終於揭開謎底——
👉 阿茲海默症的遺傳風險,真正指向記憶神經元的脆弱性,而非免疫細胞的過度活化。

#阿茲海默症研究的世紀難題:DNA與大腦的矛盾
✅ 大腦的「病理證據」:神經元是受害者
當我們解剖 AD 患者的大腦時,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海馬迴」和「皮質」的嚴重萎縮。而這些區域的萎縮,是源於「記憶神經元」(Memory-making neurons)的大規模死亡。這是我們肉眼可見、不可否認的「犯罪現場」,神經元顯然是最終的受害者。
✅ DNA 的「基因證據」:免疫細胞是嫌疑犯
然而,當科學家轉向「基因」尋找源頭時,卻發現了不同的線索。透過「全基因組關聯性研究」(GWAS),科學家找到了數十個與 AD 風險相關的基因位點(例如最知名的 APOE、TREM2)。但分析發現,這些風險基因「表現量最高、最活躍」的地方,並不是在神經元裡,而是在大腦的「免疫細胞」(Microglia,小膠質細胞)中。
✅ 矛盾的誕生
這就產生了一個大問題:如果基因風險(起火點)是在免疫細胞,為什麼最終死去的(燒毀的建築)卻是神經元?這讓 AD 研究分裂成兩派:一派認為 AD 是免疫系統失調導致的「發炎」疾病(免疫細胞攻擊了神經元);另一派則堅持是神經元本身「退化」所致。這個爭論不休,因為雙方的證據都看似確鑿。

#舊工具的盲點:當「平均值」掩蓋了真相
為什麼過去的研究無法釐清這個問題?答案藏在「研究工具的解析度」不足。
過去要將「GWAS 基因風險」與「特定細胞」連結起來,方法相對粗糙。
✅「大塊」組織分析 (Bulk sequencing):早期研究是取「一整塊」腦組織樣本來分析。但這個樣本裡混雜了神經元、免疫細胞、星狀膠質細胞等數十種細胞。分析結果就像把整座城市的用電量「平均」後,你只會看到用電量最大的工廠(例如 24 小時運作的免疫細胞),卻會完全忽略掉某一棟公寓裡,那個用電量雖小、但正在發出「SOS 求救訊號」的住戶(脆弱的神經元)。
✅『粗糙』的細胞分類:近年,「單細胞 RNA 定序」(scRNA-seq)技術問世,讓解析度大幅提升。但舊的演算法在整合 GWAS 數據時,仍然使用非常「廣泛」的分類,例如只分成「神經元」、「膠質細胞」兩大類。
這兩種方法,都會導致一個關鍵問題:來自「免疫細胞」的基因訊號太過強烈且一致,它們「淹沒(Drown out)」了來自「特定神經元亞群」的、更精細但更關鍵的訊號。

#全新演算法 如何「拆解」訊號?
這就是萊斯大學團隊的突破點。他們開發了一個名為 seismic(地震)的全新計算框架,這個名字取得極好,因為它能偵測到隱藏在地表(平均值)之下的「精微震動」(特定細胞訊號)。
seismic 的核心是「高解析度整合」,它做了兩件關鍵的事:
✅ 1. 整合「GWAS」與「scRNA-seq」
seismic 能將「GWAS」提供的數百萬個基因風險位點(哪裡有風險),與「scRNA-seq」提供的數十萬個「單一細胞」的基因表現圖譜(風險在哪個細胞裡如何作用),進行精準匹配。
✅ 2. 引入「特異性評分」與「影響力分析」
seismic 不只看一個基因的「總表現量」,更在乎它的「特異性」(Specificity)。
特異性評分:一個基因在「海馬迴 CA1 神經元」中表現,和它在「所有細胞」中都表現,意義是完全不同的。seismic 擅長找出那些「只在」特定、脆弱細胞亞群中活躍的風險基因。
影響力基因分析:seismic 能進一步揪出,是哪些關鍵基因在驅動「AD 風險」與「該細胞」之間的關聯。

#神經元本身就帶有遺傳易感性
✅ 1. 證實(是神經元
seismic 演算法證實,除了已知的免疫細胞(Microglia)之外,AD 的遺傳風險同樣且強烈地指向了數個「神經元亞群」(Vulnerable neuron populations)。
✅ 2. 和解了矛盾
這項發現並未推翻「免疫細胞很重要」的理論。相反,它「和解」了雙方的觀點。AD 的真相可能是:
**部分遺傳風險(如 TREM2)主要在「免疫細胞」中作用,使其功能失調、促進發炎。
**同時,另一部分遺傳風險,在「記憶神經元」內部作用,使它們的能量代謝或修復能力變差,變得更加「脆弱」。
✅ 3. 解釋了「為何是它們」
當一個「功能失調的免疫系統」(起火點)遇到一個「基因脆弱的神經元」(易燃物),災難性的大火(AD)才會一發不可收拾。這也完美解釋了為何 AD 總是從特定腦區(如海馬迴)的「特定神經元」開始死亡——因為它們本就是基因上最脆弱的族群。


這項研究的真正價值,在於 seismic 這個「工具」本身。它就像一台高解析度的「疾病地圖翻譯機」,能將任何複雜疾病的「基因語言」(GWAS)翻譯成精準的「細胞語言」(scRNA-seq)。
✅ 帕金森氏症 (PD):研究團隊也用 seismic 分析了 PD。我們知道 PD 是「黑質」的「多巴胺神經元」死亡所致。而 seismic 同樣在 PD 的 GWAS 數據中,精準地找到了「多巴胺神經元」以及「少突膠質細胞」的特定基因關聯。
✅ 未來應用廣泛:這個框架可以被應用於任何複雜疾病,如思覺失調症、糖尿病、自體免疫疾病等。它能幫助科學家釐清,在數百個風險基因中,到底哪些是「主謀」?哪些是「共犯」?它們又分別藏在哪種細胞裡?

文獻出處:Disentangling associations between complex traits and cell types with seismic. Nat Commun 16, 8744 (2025).

Address

Taipei
111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Dr. PN 的記憶森林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Dr. PN 的記憶森林: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