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牛津大學 陳惟華博士醫師

英國牛津大學 陳惟華博士醫師 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首任院長
前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主治醫師
前國科會臍?

【純植行動論壇:純植生活 × 時尚永續】邀請青年世代,一起探索純植生活與飲食永續的未來力量 本論壇將聚焦「純植生活如何成為行動的起點」,邀請來自醫學、運動、農業與藝術領域的講者,帶來關於健康、環境、創意與價值的多元觀點🎤 講者介紹🔸陳惟華 ...
29/10/2025

【純植行動論壇:純植生活 × 時尚永續】
邀請青年世代,一起探索純植生活與飲食永續的未來力量
本論壇將聚焦「純植生活如何成為行動的起點」,邀請來自醫學、運動、農業與藝術領域的講者,帶來關於健康、環境、創意與價值的多元觀點

🎤 講者介紹
🔸陳惟華 博士|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首任院長
🔸林承履|健美選手、模特,推廣植物能量飲食
🔸張鈺和|題陞自然農場創辦人、董事長
🔸 #楊子儀|演員與主持人,以藝文行動詮釋永續精神

論壇時間:2025.11.7(五)13:00-17:00
論壇地點: #陽明交通大學 光復校區 工程四館 合勤講堂

🔶現場提供茶飲(請自備杯具)
完成報名並報到可獲一份無肉餐盒
🔗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daNQAq

氣候變遷對策-勿忘食物減排 (台灣醫界2025/8)1️⃣食物系統排放全球1/3的人為溫室氣體是最大排放源📍根據歐洲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發表在2021年《自然食物》期刊的研究報告表明,全球糧食系 統在2015年排放量達18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27/08/2025

氣候變遷對策-勿忘食物減排 (台灣醫界2025/8)

1️⃣食物系統排放全球1/3的人為溫室氣體是最大排放源
📍根據歐洲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發表在2021年《自然食物》期刊的研究報告表明,全球糧食系 統在2015年排放量達18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佔人為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34%(1)。其中最大的排放(71%)來自農畜業和土地使用變化的活動,其 他則是來自食物供應鏈的活動:零售、運輸、消 費、燃料生產、廢棄物管理、工業流程和包裝。食物來自動物和植物的兩種來源,其中動物性 食品的排放量是植物性食品的2倍,牛(牛奶、牛 肉)和米分別是貢獻最大的動物性和植物性食物 (25%和12%),而南亞、東南亞和南美洲是食物 生產過程中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地區(2)。農業中的畜牧業一項就排放全球14.5%~18%人為溫 室氣體(3),僅次於石油工業的26%,大於全球交通運輸的13%。另外一篇2021年的全球敏感度分 析的研究報告,甚至表明牲畜養殖業每年造成至少87%的溫室氣體排放(4),是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們不能忽視日常食物的來源對減緩 氣候變遷潛在的重大影響

📍再者,食物是氣候變遷和人類健康的關鍵連結(圖1)。在人類健康方面,食物不僅是提供人體的營養和熱量而已,而且可以改變腸道共生菌的菌相、調控基因的表現,進而影響常見慢性病和一些癌症的發生,甚至經由養殖場的牲畜產生 新興病原體而導致人畜共通傳染病的新疫情,如H1N1新流感。在氣候變遷方面,極端氣候和災難正導致食物和水的短缺,造成人們的營養不良和飢荒,甚至會引發社會衝突和國家戰爭。另一方面,人類持續採取動物性飲食這類無法永續的食物,繼續排放過多的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遷的惡化;結果極端氣候的災難不但直接造成人們的傷亡,而且形成短缺食物和水的惡性循環,深遠地威脅人類的生存。可見糧食生產與消費的影響極大,變革刻不容緩

2️⃣全球暖化走上不歸路?只因人類走錯了方向
📍根據《巴黎協定》,簽署 國的目標是將全球暖化控制在 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2℃以下,最好1.5℃以下。這隱含地要求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或淨負排放,以確保全球氣溫長期穩定或降溫

📍早在2010年加拿大馬修斯教授等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期刊的研究論文首次證實:一次釋放到大氣中的碳排放會導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升高,即使不再額外排放的情況下,會在幾個世紀內保持大致恆定的升溫幅度。也就是說,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讓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保持在當前世界的水平,未來幾個世紀仍會持續升溫,氣溫將超越1.5 ℃

📍2024年墨爾本大學金安德魯等在《地球系統動力》期刊發表進行七次為期1000年的模擬研究顯示,即使在30年內各國能夠實現二氧化碳的淨零排放,世界將在接下來的1000年緩慢變暖(圖2),這意味著氣候變遷的惡化並不會馬上停 止。在全球淨零排放之後的幾個世紀裡,南大洋持續變暖和顯著而強勁區域降水趨勢的變化仍會持續。結果表明,即使在淨零排放路徑下,也可能出現長期重大的氣候變遷。例如,冰川和冰蓋的融化以及海平面的上升都是緩慢發生的,並且落後於地表溫度的變暖,淨零排放的世界仍導致未來幾個世紀海平面至少再上升80公分

📍2025年2月著名的美國氣候學家漢森領銜發表於《環境:永續發展的科學與政策》期刊的研究表明,過去兩年間,全球氣溫上升0.4℃多,12個月平均氣溫在2024年8月達到峰值,與上世紀初相比上升1.6℃。這次氣溫躍升一大部分是由國際海事組織於2020年實施的船舶氣溶膠排放限制造成的,目的是對抗氣溶膠污染物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可是氣溶膠對 全球暖化則有冷卻的好處…然而聯合國氣候變遷政府間小組的最佳估計低估了氣溶膠的冷卻作用。…更高的海面溫度和含有更多水蒸氣的溫暖大氣會造成更強大的熱帶風暴、龍捲風和雷暴,以及更嚴重的洪水。全球氣溫升高也會增加熱浪和乾旱的強度,即使在平均降雨量充足的地區也會迅速發展成突發性乾旱。除非採取有效措施減緩全球變暖,否則大西洋的經向翻轉環流很可能在未來20-30年內崩潰,將會導致包括海平面上升數公尺等嚴重問題,這是全球暖化不可逆的轉淚點。漢森建議,需要從另一種視角來評估這些問題和行動,以避免讓年輕人陷入他們無法控制的困境

📍這些研究一致表明,各國只聚焦在二氧化碳淨零排放的作法,會使地球繼續增溫一千年而無法讓地球近期降溫,結果氣候變遷將持續惡化進而威脅人類的生存。儘管減少化石燃料的排放對於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固然很重要,可是即使立即停止所有化石燃料排放,以目前全球糧食系統的生產與消費排放,仍足以讓該目標失敗!這意味著我們只靠減排二氧化碳還是不夠的,必須同時減少排放其他的溫室氣體,尤其是短壽命的甲烷

3️⃣長久被忽視的甲烷減排可以讓地球近期降溫
📍今天看到的地球暖化約30%是由甲烷造成的,在過去兩個世紀裡,大氣中的甲烷濃度增加了二倍,這主要是人為排放造成的。甲烷是第二大人為溫室氣體,不但在大氣中停留的時間比超長壽的二氧化碳短許多,只有9-15年,而且甲烷20年期間的全球暖化潛勢值是二氧化碳的84倍。因此,若不再繼續大量排放甲烷,今天釋放的甲烷大部分將在12年後從大氣中消失,所以十幾年內就能看到地球近期降溫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遷政府間小組在2018年1.5℃特別報告,使用簡化的地球系統模型來評估不同溫室氣體的零排放,對地表溫度可能的演變(圖3)。當所有溫室氣體排放量降至零(黃線),比起僅二氧化碳零排放(藍線),氣溫很快開始下降,到2100年世界將顯著冷卻約0.5 ℃。這很快降溫的主因是甲烷,反映了今天釋放的甲烷大部分將在12年後從大氣中消失的結果

📍若將影響氣候變遷所有溫室氣體加上氣溶膠的排放量都降至零(紫線),將會出現20年的短期升溫(氣溶膠從大氣中消失導致變暖),隨後才出現長期降溫(大氣甲烷含量下降的冷卻效果);到2100年世界降溫幅度只有約攝氏0.2℃,這比所有溫室氣體零排放降溫的0.5度(黃線)要少

📍氣溶膠是作為形成雲核心的小顆粒,其最重要的作用是增加雲層的範圍和亮度,從而反射陽光並對地球產生冷卻作用。這代表停止排放甲烷等短壽命溫室氣體帶來降溫的效果,會被停止排放氣溶膠所帶來的變暖抵消了一部分。由於實現二氧化碳的淨零碳排並無法阻止氣溫繼續上升,為了阻止氣候變遷的惡化,還必須同時減排甲烷等短壽命的溫室氣體。而人為排放甲烷最大來源是養殖的牲畜

4️⃣人人採取低碳、健康植物性飲食對個人和地球的健康都好
📍人為排放甲烷最大的來源是養殖的牲畜(約占1/3),主要來自牲畜糞便和胃腸道的釋放(反芻動物的打嗝)。例如,一頭牛一年可產生70-120公斤甲烷。牛肉和乳製品佔牲畜溫室氣體排放的70%以上(總計每年貢獻約6.3 Gt二氧化碳當量),佔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可高達14%- 18%。最引人注目的是,即使影響環境最小的動物性食物通常超過蔬菜的影響,這為飲食改變的重要性提供新的證據

📍因此,我們需要優先降低畜牧業溫室氣體的排放和對地球的破壞。越多人改採無動物成分的飲食,畜牧業基於市場機制自然就會縮小,於是能夠減排短命的甲烷和黑碳(暖化潛勢值比二氧化碳強2000倍以上,來自焚燒雨林去栽種飼料作物),這比只減排二氧化碳能更快為地球降溫。因此,除了二氧化碳的淨零排放之外,必須同時大幅減排甲烷等短壽命的溫室氣體,才能讓地球在10幾年內近期降溫而遏止極端氣候的災難!所以,快速、持續減少甲烷排放是控制近期全球暖化和改善空氣品質的關鍵

📍牛津大學普爾等學者發表在2018年《科學》期刊的研究指出,生產廠商減少環境衝擊的能力有限,透過「消費端」的食物減排措施,消費者的飲食改變可以帶來生產廠商無法實現的環境效益。估計從目前飲食轉向不含動物產品的飲食,可減少49%食物溫室氣體排放(6.6億噸CO2當量)

📍牛津大學團隊在2023年《自然食物》期刊發表研究表明,純素食(vegan)的飲食比高肉食者(消費肉類總量≥100克/天)顯著減排75%的溫室氣體,即使低肉食者比高肉食者至少減少30%各種環境衝擊的指標

📍韓國學者在2023年《營養研究實踐》期刊發表研究估算,每餐動物性蛋白質食物平均的碳排放量為每餐植物性食物的31倍(80.1比2.6克二氧化碳當量)。其中,肉類的平均排放量最高(120.3克二氧化碳當量),其次是魚類(44.5克二氧化碳當量)、蛋類 (25.9克二氧化碳當量)和豆類及堅果(2.6克二氧化碳當量)

📍人人採取植物性飲食的結果具有多方面的效益(表),可以減排包括甲烷等人為溫室氣體就能近期為地球降溫(mitigation),促進健康提升人們對極端氣候的調適能力(adaptation),比動物性飲食節約更多能源,又能夠從禽畜養殖場的源頭來減少新瘟疫如禽流感等的發生等

https://www.tma.tw/ltk/114680806.pdf

改變飲食可救6千位國人免於  #心血管疾病死亡!🇹🇼根據衛福部113年統計,心臟疾病為國人第二大死因(23,276人),高血壓疾病為第六大死因(8,928人),合計心血管疾病每年奪走32,204條寶貴性命🌱多項研究證實,採用  #植物性飲食...
15/07/2025

改變飲食可救6千位國人免於 #心血管疾病死亡!

🇹🇼根據衛福部113年統計,心臟疾病為國人第二大死因(23,276人),高血壓疾病為第六大死因(8,928人),合計心血管疾病每年奪走32,204條寶貴性命

🌱多項研究證實,採用 #植物性飲食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1)2024年10月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14項前瞻性研究,976,396人):整體植物性飲食比高動物性飲食降低19%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2)2025年2月前瞻性群體研究(91,414人,追蹤17.1年,5,489例心血管疾病死亡):整體植物性飲食降低13%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3)2025年6月前瞻性研究(2,218位肌少症患者,追蹤117個月,222例心血管疾病死亡):肌少症者採整體植物性飲食降低71%心血管疾病死亡率,45歲以下患者效果尤為顯著。(表)

🧮 全民改採植物性飲食的潛在效益:
若全國民眾採用植物性飲食,依19%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估算(32,204 × 19%),每年可望挽救6,118位國人免於心血管疾病死亡!

🔬結論:
(1)堅持整體植物性飲食或健康植物性飲食,可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及所有死亡的風險,建議減少不健康植物性飲食。
(2)對肌少症患者,改採植物性飲食的心血管保護效果更為顯著,有助延長壽命、改善健康。

參考文獻: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nutrition/articles/10.3389/fnut.2024.1481363/full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804038/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450643/

有個簡單的方法讓國人減少3萬人死亡!您知道國人每年有多少人死亡嗎?衛福部最新公布113年全年死亡總人數為20萬1千383人🇹🇼113年國人十大死因,前三名依序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這三大死因合計造成接近50%的死亡人數,其後依序為:腦血...
02/07/2025

有個簡單的方法讓國人減少3萬人死亡!
您知道國人每年有多少人死亡嗎?
衛福部最新公布113年全年死亡總人數為20萬1千383人

🇹🇼113年國人十大死因,前三名依序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這三大死因合計造成接近50%的死亡人數,其後依序為: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以及自殺,十大死因總計奪走74.2%國人的總死亡人數

(1)2024年10月一篇系統性審查和統合分析14個前瞻性群體研究表明,堅持整體的植物性飲食,比多吃動物性飲食顯著地減少16%所有死亡率

(2)2025年1月一篇系統性審查和統合分析11篇群體研究表明,堅持整體的植物性飲食,比多吃動物性飲食顯著地減少15%全因死亡率

(3)2024年6月一篇前瞻性群體研究14萬4千多位成人,平均追蹤21.3年,顯示整體的植物性飲食積分最高的一組比最低一組,男性和女性都能減少全因死亡率(15% &11%)

🧮根據這些研究報告和衛服部公布113年國人死因資料,可以估算出全民改採植物性飲食,將對減少國人提早死亡的實際益處有多大!

🙏若全民改採植物性飲食的話,能夠減少15%的全因死亡率,201,383人x15%=30,207人,將可減少3萬國人死亡!

👍結論:
(1)遵從整體的植物性飲食和健康的植物性飲食顯著地降低男女的整體死亡率,建議減少不健康的植物性飲食
(2)推廣植物性飲食是改善公共衛生和減少飲食相關死亡負擔的關鍵策略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902310/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nutrition/articles/10.3389/fnut.2024.1481363/full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261561424001420

癌症頭號殺手- - - #肺癌 的剋星衛福部最新公布國人113年的十大死因,前三名依序為:癌症、心臟疾病與肺炎,合計造成近50%的死亡人數。癌症仍為國人第一大死因,肺癌蟬聯為癌症之首,可能和空汙有關。有個好消息,最近有醫學研究報告發現  #...
20/06/2025

癌症頭號殺手- - - #肺癌 的剋星
衛福部最新公布國人113年的十大死因,前三名依序為:癌症、心臟疾病與肺炎,合計造成近50%的死亡人數。癌症仍為國人第一大死因,肺癌蟬聯為癌症之首,可能和空汙有關。有個好消息,最近有醫學研究報告發現 #健康的飲食習慣是肺癌的剋星

👍發表在2025年2月1日《歐洲營養期刊》一篇評估植物性飲食和肺癌發生率之間的前瞻性群體研究。所謂整體的⭕️ #植物性飲食 指數,是攝取較多健康或較不健康的植物性食物則加分,而攝取❌ #動物性食物(包括動物脂肪、乳製品、蛋、魚、肉品和其他含動物性食品)的積分則減分。依計算出整體的植物性飲食積分高低分成四組,以衡量植物性飲食的依從性和肺癌之間的關係

共98,459名參與者,在平均8.83年的追蹤期間有1,642位不幸罹患肺癌。結果顯示:
(1)整體的植物性飲食指數最高的一組比指數最低一組,顯著地減少25%的肺癌風險,無論是非小細胞肺癌(24%)或小細胞肺癌(27%)都減少

(2)尤其在身體質量指數 較低、吸煙、無肺氣腫或糖尿病病史、無肺癌家族史以及運動較少的參與者,這種關聯更為顯著。敏感度分析一致支持這個發現

❤️結論:
1️⃣整體的植物性飲食指數,即增加所有植物性食物的攝取量,並減少所有動物性食物的攝取,顯著地減少25%罹患肺癌的風險。
2️⃣研究結果支持植物性飲食在預防肺癌方面具有明顯的好處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891747/

 #您的飲食習慣證實與新冠感染有關最近國內新冠疫情持續升溫,上週(5/11-17)新冠門急診就診逾1.9萬人次,較前一週上升88.2%,疾管署預估6月中下旬達高峰,單周就診人次上看10萬人🦠醫學研究證實打疫苗並無法預防新冠感染,而是減少老人...
24/05/2025

#您的飲食習慣證實與新冠感染有關
最近國內新冠疫情持續升溫,上週(5/11-17)新冠門急診就診逾1.9萬人次,較前一週上升88.2%,疾管署預估6月中下旬達高峰,單周就診人次上看10萬人

🦠醫學研究證實打疫苗並無法預防新冠感染,而是減少老人和慢性病患者的重症風險

最近研究證實您健康的飲食習慣,不但能夠降低新冠病毒的感染風險,而且顯著減少因新冠住院的風險

🇺🇸哈佛醫學院團隊在2024/7《臨床養學》期刊發表一篇系統性評論和薈萃分析有關植物性飲食(plant-based diets)在新冠的感染風險和新冠疾病的嚴重程度上之角色

🇺🇸該研究分析七個研究(一項橫斷面研究、三個病例對照研究和三個前瞻性群體研究),共649,315名參與者。其中,有8512起新冠感染事件(六個研究),206例新冠感染住院事件(四個研究),此外還有一項研究報告綜合住院結果(740例)

👏結果:
1️⃣整體而言, #植物性飲食 降低34% #新冠病毒感染風險。
1.病例對照研究:減少59%新冠病毒感染風險。
2.群體研究:減少18%新冠病毒感染風險。
2️⃣一個病例對照研究和兩項群體研究的匯總分析表明,高度遵守 #植物性飲食 顯著降低62% #新冠疾病住院的風險

結論:
1️⃣研究表明,植物性飲食對新冠的感染風險和嚴重程度具有保護作用
2️⃣值得進行更多研究來確認植物性飲食與新冠疾病住進加護病房以及死亡風險之間的關聯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810425/

06/12/2024

🦠 #長新冠 的原因和治療
新冠病毒的新變異株造成長新冠後遺症比過去多,台大公衛學院陳秀熙教授以國際研究加上公衛模型推估台灣長新冠盛行率約6%〜14%,高於中國大陸的8%,呼籲政府重新啟動 #長新冠門診

📍長新冠可能原因之一是打疫苗之後又反覆感染新冠病毒,恐導致病毒蟄伏在眼睛、淋巴結或神經節等處伺機作怪,影響T細胞免疫系統的平衡,造成 #自體免疫疾病,或 #免疫失調 促使潛伏的 #帶狀皰疹 等病毒反覆復發;也帶來身體的慢性發炎導致心血管、消化道、腎臟和腦神經等病變。若影響大腦神經元,造成 #記憶力衰退 和 #注意力難集中的 #腦霧 症狀

📍不過,長新冠較常見的原因還是刺突蛋白持續在體內表現,結果導致:
1️⃣全身慢性發炎
例如身體為了排出游離的刺突蛋白,IgE抗體會抓住刺突蛋白,送往皮膚促使肥大細胞釋放出組織胺,造成慢性 #蕁麻疹

2️⃣類澱粉蛋白不斷地聚集
因為刺突蛋白具有普昂類似蛋白的活性,會誘發身體內生性的普昂類似蛋白產生錯誤摺疊和聚集的連鎖反應,因而形成類澱粉蛋白斑塊。最終,在血管形成不易被溶解的類澱粉蛋白血栓,在大腦導致巴金森氏症或阿滋海默失智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在內臟導致漸進性的器官病變和功能損傷

📍近期有研究發現,長新冠患者最大氧氣攝取量和輸出功率明顯低於健康者,而且骨骼肌對於氧氣的利用和粒線體功能有受損,影響患者肌耐力的表現,讓患者容易 #疲勞 ,甚至造成長新冠運動後不適症。患者在運動或工作後會出現如同剛運動完的極疲勞症狀,並伴隨 #肌肉和關節疼痛 ,可持續長達數周難以恢復;甚至染疫後二年內仍有 #頭痛 、 #睡眠障礙 和 #心悸 等 #自律神經失調 的狀況

📍治療長新冠有症狀治療,可運用光療儀的紅光、近紅外線去激活粒線體的功能和釋放一氧化氮,恢復骨骼肌正常的氧氣利用和患部的血液循環,因而改善肌耐力和疼痛。根本治療,則需抑制類澱粉蛋白的產生以及分解已形成的類澱粉蛋白,約4周可以明顯改善症狀。建議日常多吃含有天然消炎藥、抗氧化和抗自由基的蔬菜、水果、豆類和全穀類,多喝水和綠茶,補充高單位的維生素D3等,加上良好的睡眠,能夠增強整體免疫力的平衡,因而可縮短康復的時程

#疫苗後遺症 #新冠後遺症
#咳嗽 #頭暈 #暈眩 #嗅覺 #頭痛 #皮膚 #喉嚨痛 #氣喘 #失眠 #關節痛

Address

大安區建國南路1段160號6樓
Taipei
10444

Opening Hours

Tuesday 10:00 - 18:00
Wednesday 10:00 - 18:00
Thursday 10:00 - 18:00
Friday 10:00 - 18:00
Saturday 10:00 - 18:00

Telephone

+886227315127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英國牛津大學 陳惟華博士醫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英國牛津大學 陳惟華博士醫師: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

平衡自律神經,健康再升級

中醫所說的「自癒力」和西醫所講的「免疫力」,都是透過「自律神經系統」的自動調節來進行,當您維持自律神經的平衡,自然就健康

陳惟華博士一生戮力於推廣「生活醫學」和「食物醫學」來提升人們自癒力的醫學理念。行醫三十多年的歲月中,對自律神經的治療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藉由觀察到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相互調節胎兒心跳的變異性,進而運用胎心監測器(EFM)監控胎兒的健康,體悟到自律神經就是人體的自癒力。

現代人由於長期處於不健康的生活型態下,導致身體產生許多的不適,而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變化萬千,很多民眾不但深受其擾,又苦於現有的臨床分科並無法提供專業的協助。有感於這些自律神經失調病友的無助,陳醫師於是整合一個完整的自律神經治療模式,根據國際標準醫療儀器HRV檢測的客觀結果及患者的症狀,醫師針對自律神經檢測報告的完整資訊,擬定適合個人病況的客製化治療建議,提供病友專屬的「生活處方籤」,透過飲食習慣、適度運動和適當紓壓...等方法,當病友開始按照醫師的醫囑進行調整,透過多元途徑幫助病友重拾自律神經的平衡,可進一步強化身體的抗壓能力,幫助自律神經盡快回復至協調的狀態,達到症狀的治療與健康的促進,進而提升自癒力和免疫力,自然就能達到最佳的復原狀態,平衡自律神經健康又長壽,替代只壓抑症狀、治標卻不治本的藥物。

【治療特色】非精神科、不使用藥物、無副作用、無侵入性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