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向-劉胤含諮商心理師

心之所向-劉胤含諮商心理師 個別諮商預約:https://ivalue.tw/clinic/serene (晴天、向陽身心診所、予諾心理諮商所、couchspace沙發心理線上諮詢平台)

睡眠障礙幾乎成了現代人的文明病。生活中的無形壓力,讓越來越多人陷入失眠的困擾。在我的晤談經驗裡,十個人中大約有八個,都有不同程度的睡眠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與內在狀態息息相關拿我自己來說,過去我沒有睡眠困擾。但自從從朝九晚五的工作,轉為行動...
14/09/2025

睡眠障礙幾乎成了現代人的文明病。生活中的無形壓力,讓越來越多人陷入失眠的困擾。在我的晤談經驗裡,十個人中大約有八個,都有不同程度的睡眠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與內在狀態息息相關

拿我自己來說,過去我沒有睡眠困擾。但自從從朝九晚五的工作,轉為行動心理師、自由接案的模式後,我的夜晚開始變得難以入睡。追尋原因後,我發現一部分是生活作息的改變,另一部分,則是內心「不允許自己睡覺」

成為行動心理師後,我白天多數時間不排工作,通常從下午才開始,早上常常睡到自然醒。結果就是,晚上得更晚才會感到疲倦。此外,因為大多數個案只能在下班後晤談,所以常常到晚上九點才結束,理應該休息的時刻,大腦卻還停留在反思、回顧的狀態,明明身體想放鬆,但腦袋卻充滿剛剛的晤談片段,讓自己處在亢奮的狀態,十一、十二點時還是難以入眠

更有趣的是,即使是假日沒有晚間晤談,晚上也依舊不容易入睡。我持續覺察後,發現原因在於:一旦準備睡覺,腦中就會浮現「今天哪些事沒做到」以及「明天要做什麼」的念頭。那其實是內心在責怪自己今天不夠充實,或沒達到該有的標準,於是潛意識便用「計劃明天」來補償內在的焦慮,使得腦袋持續高速運轉,自然就難以放鬆

許多個案的狀況也呼應了這樣的發現,他們在睡前腦中充滿各種想法。觀察她們在白天時往往抗拒做某些事,事情沒有完成,結果一到睡前,就出現焦慮,睡眠也出現易醒、多夢的狀況,潛意識裡彷彿有個聲音不斷催促:「你事情還沒完成,怎麼能睡覺?快起來!」、「你不夠好,要讓自己更好,怎麼可以現在休息」

這些都說明了一件事:睡眠品質其實不只是生理問題,而是與內在狀態緊緊相扣

那麼,如何讓自己在睡前進入真正的放鬆呢?

1.不要逃避,盡量完成當天計劃
逃避只會累積內心的罪惡感,到了晚上,大腦就會阻止你休息。請給自己合理的規劃,把重要的事完成,這樣你才能真正放過自己

2.避免在睡前想複雜的事或規劃明天
這種「滿滿熱血」的感覺,其實只是內心在補償未完成的焦慮。真要你此刻起身做事,你一定不會願意。所以,請把這股精力留到明天吧!

3.允許自己休息,就算今天不完美
對自己說一句:「即便今天不甚滿意,但你仍值得好好休息。」

睡眠是基本需求,不是獎勵,就算今天的自己不完美,也依然有休息的權利

別忘了睡眠,不只是身體的需要,更是心靈的允許。當我們願意放下白天的未完成,承認「不完美也沒關係」,才能真正讓身心進入安穩。願你也能在夜晚,與自己和解,好好閉上眼,迎接明天的清晨 🌙

歡迎留言你失眠的時候,腦中最常出現什麼念頭?

#失眠
#睡眠困擾
#你的潛意識不允許你休息

最近因為幾起職場霸凌事件曝光,不少人開始勇敢說出自己曾遭遇的不公與痛苦。在我的晤談過程中,也越來越常遇到個案提到在工作中受到不合理對待,承受極大壓力,這些壓力不只是影響情緒,甚至已經動搖了他們的身心健康。他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夠好」...
08/09/2025

最近因為幾起職場霸凌事件曝光,不少人開始勇敢說出自己曾遭遇的不公與痛苦。在我的晤談過程中,也越來越常遇到個案提到在工作中受到不合理對待,承受極大壓力,這些壓力不只是影響情緒,甚至已經動搖了他們的身心健康。

他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夠好」──對工作能力完全沒自信、總是害怕犯錯、不敢做決定;過去輕鬆能處理的事,現在卻變得無比困難;做事效率變差、記憶力變差、思緒混亂,而同事的態度也從一開始的同情轉為疏離、冷淡、甚至不信任。

很多人說到這些時,眼淚是止不住的,只要一談到工作就全身緊繃。

更讓人痛苦的是,當他們鼓起勇氣提出申訴,卻得面對漫長的調查程序,最後還可能得出「不構成霸凌」的結論。如果對方是有權勢的主管,甚至還可能被各種方式逼走,最終默默離開。這些經歷,對當事人來說,都是無形卻巨大的創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面對霸凌,我們能做什麼?

霸凌首先摧毀的,常常不是你的專業能力,而是你的「情緒狀態」。

所以,最關鍵的是:先穩住你的內在。以下幾個觀念,也許能在風暴中,讓你稍微站穩腳步:

1. 不內化對方的言行——別把自己當箭靶

對方的攻擊,不代表你有錯。他們可能有情緒、壓力或個人議題,但這不等於可以肆意羞辱、針對你。你不需要照單全收,不合理的話語,不值得留在你心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找回自信——記得你是誰

試著回想你過去的高光時刻,回憶那些肯定你的人。你曾做得很好,也值得被好好對待。這一切,不該因為某些人的惡意而抹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把職場當成一場遊戲

想像你正在闖關打怪,而那個霸凌你的人只是「大魔王」。你要冷靜、穩住、思考對策,才能破關成功。當你把它當成關卡而非「人生的全部」,就不那麼容易被情緒綁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用未來的眼光看現在

問問自己:「五年後,這件事對我還重要嗎?」
很多當下覺得過不去的事,其實時間會幫你撫平。讓自己從更高處看待現在的困境,你會發現,你還有選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適度放過自己,也是一種勇敢

如果你已經嘗試很多方法,但環境依舊毒瘤不改,別忘了你有一個選項,叫做:「離開」。
離開不是逃避,而是你為了自我保護,選擇讓自己有呼吸的空間,這不是懦弱,而是一種愛自己的表現。

面對職場霸凌,真的很難,也很痛,但你不是一個人,你不需要撐到崩潰才值得被理解,你值得一個健康的工作環境,值得被尊重,值得平靜地做自己。

#職場霸凌
#守護身心健康
#如何面對職場霸凌

這幾天,分別完成了兩場有關「退休前準備」的演講。非常感謝攸泰科技公司的邀請,讓我有機會和大家分享:在邁向退休之前,我們能為自己做些什麼準備,好好安頓身心。近年來,我陸續遇到不少因退休而出現憂鬱症狀的個案,這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退休前的心...
04/09/2025

這幾天,分別完成了兩場有關「退休前準備」的演講。非常感謝攸泰科技公司的邀請,讓我有機會和大家分享:在邁向退休之前,我們能為自己做些什麼準備,好好安頓身心。

近年來,我陸續遇到不少因退休而出現憂鬱症狀的個案,這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退休前的心理調適與生活安排,真的格外重要。畢竟任何調整與改變,都需要時間慢慢累積,但從職場退下進入退休,生活的步調卻是瞬間轉變,若沒有提前準備,很容易陷入不適應甚至失落。

那麼,在退休前,我們可以為自己做哪些準備呢?

👍 退休金的盤點與規劃
財務上的安全感,是讓生活更安心的基礎。

👍 釐清工作與自我的關係
包括覺察:除了工作,我生活中還有什麼嗜好與重心?我的自我價值從何而來?我對退休有什麼感受?

👍 培養工作之外的興趣
如果生活的重心都在工作上,退休後容易感到空白。因此,從現在開始培養至少一個屬於自己的興趣,讓生活更有色彩。

👍 維持生活的規律節奏
在職場時,目標與任務讓生活有結構;退休後時間完全自由,若能保有一些固定的日常習慣,就能降低轉換帶來的落差感。

👍 維持適度的社交連結
每個人需要的社交量不同,但適度的人際互動能減少孤寂感與空虛感。

👍 日常的情緒覺察與調適
持續關照自己的情緒,並適時抒發與調整,能避免情緒累積成壓力。

退休是一段全新的旅程,而提前準備,能讓我們更平穩地迎向生活的新階段。🌸

#退休前的準備
#如何好好安放身心
#提前準備給自己未來最好的禮物

「當愛成了枷鎖:如何走出反覆受傷的關係循環」在生活中,「自我覺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它不只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的狀態,也能讓我們看見自己反覆落入的模式,從而找到方法改變,給自己更貼近需求的回應與選擇你是否曾經有過,或在朋友身上看過這樣的經驗:...
02/09/2025

「當愛成了枷鎖:如何走出反覆受傷的關係循環」

在生活中,「自我覺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它不只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的狀態,也能讓我們看見自己反覆落入的模式,從而找到方法改變,給自己更貼近需求的回應與選擇

你是否曾經有過,或在朋友身上看過這樣的經驗:
在一段關係裡,明明感到痛苦與不快樂;在追求或喜歡某個人時,屢屢受到挫折與傷害,但卻怎麼樣也走不出來?

當一個人陷在這樣的狀態裡時,這往往不只是因為「愛」,而是還藏著某些執念,或是某個對自己非常重要的需求。若想跳脫這樣的惡性循環,第一步就是先釐清,自己到底在緊抓著什麼。只有當我們看見背後的推動力,循環才有機會被打破

你可以先問自己,或陪伴身陷其中的朋友,一起思考以下問題:

•當對方的行為讓你痛苦時,你心裡浮現了哪些念頭?
•即使受傷,仍選擇不放手時,你心裡其實在想什麼?
•持續留在這段關係裡,對你造成了哪些影響?

關係是雙向共構的。當某種模式反覆出現,代表彼此的互動都在推動這個循環。如果沒有任何一方願意調整,那麼這樣的輪迴就難以終止。不要讓自己困在痛苦裡,或許你真正需要的,是停下來,好好再看清楚這一切,問問自己:這真的是你要的嗎?若不是,那麼請勇敢為自己做出新的選擇。

有時候,真正的成長不是緊緊抓住不放,而是願意鬆手,看見自己值得更健康、更幸福的關係。願你在覺察的過程裡,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與力量

#兩性關係
#情感議題
#如何走出反覆受傷的關係循環

【讓內在平靜,不是沒有情緒,而是學會不被情緒帶著走】生活中,我們難免會有情緒上的起伏。平常,或許我們都有一些排解情緒的方式——跟朋友聊聊、看劇、逛街、做按摩、投入工作……透過轉移注意力讓情緒慢慢沉澱。但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時刻?當情緒大到一個...
08/08/2025

【讓內在平靜,不是沒有情緒,而是學會不被情緒帶著走】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有情緒上的起伏。平常,或許我們都有一些排解情緒的方式——跟朋友聊聊、看劇、逛街、做按摩、投入工作……透過轉移注意力讓情緒慢慢沉澱。但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時刻?當情緒大到一個程度,連平常慣用的調節方法都失效了,內心開始浮現那個熟悉的問句:

「到底要怎麼樣,才能讓內在平靜下來呢?」

先說個也許不是那麼讓人接受的觀點:人其實很難做到一直處在內在平靜的狀態。

因為只要是人,就會有情緒。
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就只能被情緒困住。

有些修行的人看起來好像總是平靜、自在,並不是他們沒有情緒,而是他們知道情緒是流動的,它會來,也會走,不需要跟它對抗或執著。他們明白:真正的平靜,不是壓抑情緒,而是不被它牽著走。

因為媽媽學佛的關係,從小耳濡目染佛法的概念,隨著生命歷程的推進,慢慢理解了佛法中所說的「無常」。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它總在變。沒有什麼情緒、關係、狀態會永遠不變,這讓我開始從另一個角度理解「平靜」的意義。

佛法中提到,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與外界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接觸後,會產生「識」,也就是我們的意識。

這個意識在與感官(眼、耳、鼻、舌、身)交互作用,開始產生各種分別、判斷:「我喜歡」、「我不喜歡」、「這是好的」、「那是糟的」,進一步影響了我們的想法與情緒。

舉個簡單的例子:
舉例來說,我因為吃(舌)到美食(味)而產生了這家店做的菜真好吃(識),而下次我又到另一家店吃類似的菜(舌),我覺得不好吃(味),因為有了上次的經驗(識),於是我感覺這家店不好吃(分別、判斷),對於這次的用餐經驗我感覺很差(意識與五根的交互作用),我的心情不開心(感受、情緒)

事實上,我們每天都在經歷這種「感官×經驗×意識」的交互過程,日復一日,影響我們的感受與情緒。但問題不在於我們會不會有情緒,而是—我們的意識是否執著於某些特定的感覺或狀態。

我們常常想:「我要更多快樂」「我不要難受」
但偏偏這世界就是喜怒哀樂都有,不可能只擁有快樂而沒有煩惱。

而真正讓我們痛苦的,常常不是情緒本身,而是我們不願意接受情緒的來去。我們抗拒失落、害怕焦慮,於是費盡心力想趕走它們,結果反而越陷越深。



所以,讓內在平靜下來,不是讓情緒消失,而是學會「接納」,而這重要的「心法」就是-

✔ 接納美好不會永遠存在
✔ 接納不舒服的感覺也會出現
✔ 接納我們沒辦法掌控所有的事

當我們不再執著於「只能有好情緒」、「不能有壞情緒」時,心就不會那麼容易被外界的人事物牽著走。

這種平靜,是一種「不抗拒」的穩定感,一種可以和各種情緒共處、卻不被它拉著跑的力量。

願你也能在生活中,慢慢培養這樣的接納與自在。
情緒來了,讓它來;走了,也不強留。
我們只是靜靜陪著它走一段,不責備、不否定。

#情緒調節
#讓內在平靜
#自我接納

近期信義區發生一起令人痛心的割喉情殺案件,被害者年僅25歲,正值青春年華,未來原本充滿無限可能,就這樣驟然離開人世。而加害者年僅27歲,正是人生剛起步的年紀,如今也因這起悲劇斷送了前程。這樣的事件,帶來的不只是兩個家庭的破碎,更讓社會再次面...
05/08/2025

近期信義區發生一起令人痛心的割喉情殺案件,被害者年僅25歲,正值青春年華,未來原本充滿無限可能,就這樣驟然離開人世。而加害者年僅27歲,正是人生剛起步的年紀,如今也因這起悲劇斷送了前程。這樣的事件,帶來的不只是兩個家庭的破碎,更讓社會再次面對「恐怖情人」這個沉重的議題。⁠

這樣的情殺悲劇,其實並非首次發生,每隔一段時間,我們總會從新聞中看到類似的故事,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究竟該怎麼做,才能避開恐怖情人?又或者,如何提升自己的情緒調節能力,避免自己成為失控傷人的那一方?⁠

恐怖情人的內在特質與心理樣貌⁠
這類型的伴侶,常見的行為包括:強烈的佔有慾、過度控制、情緒不穩、爭吵時動輒以暴力或威脅相逼、分手後糾纏不清等等。這些外在行為背後,往往與以下幾種心理狀態有關:⁠

1️⃣ 極度缺乏安全感,呈現焦慮型依附⁠
可能曾有過被拋棄、忽視、失落或創傷經驗,導致他們在親密關係中特別需要確認對方的愛,才能感到安心。對他們而言,愛情不只是情感,更是他們「存在價值」的證明。⁠
2️⃣ 自我價值感低落,試圖用「控制」來證明存在感⁠
內心深處可能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因此透過掌控伴侶行為,來獲得「我很重要」的確認。一旦對方脫離他們的掌控,就容易引發強烈的焦慮、憤怒,甚至出現報復心態。⁠
3️⃣ 情緒調節困難,易怒衝動⁠
面對壓力與挫折時,缺乏處理情緒的能力,常常因為小事就情緒爆炸,無法冷靜應對生活的起伏。⁠
4️⃣ 非黑即白的極端思維⁠
「不是全然愛我,就是背叛我」——這樣的二元思維,讓他們難以理解真正健康的關係,是包含尊重與有自我空間的。⁠
⁠———————————————————————
如何避開恐怖情人?⁠

在認識與交往的過程中,請務必留意對方的行為反應,不要被浪漫的追求與甜言蜜語迷惑。以下提供幾個值得觀察的面向:⁠
🔍 1. 是否尊重你的界線?
當你說「不」時,他是否願意尊重,還是會以情緒勒索、威脅等方式讓你妥協?⁠
🔍 2. 是否有控制傾向?
他是否干涉你的穿著、交友、生活決定?是否經常否定你的選擇,甚至把關心當作藉口來限制你?⁠
🔍 3. 情緒是否穩定?
是否常為小事暴怒?是否無法承受一點挫折或不順,動輒用極端情緒反應?⁠
🔍 4. 是否把你當成他人生的全部?
是否常說「我只有你」、「你若離開我,我就活不下去」等話?是否沒有其他興趣、朋友或生活重心?⁠
🔍 5. 是否仍糾結於過往感情?
提到前任時,是否仍滿懷怨恨與情緒?是否總把自己定位為受害者,認為所有錯都在他人身上?⁠

以上這些徵兆不一定代表對方就是恐怖情人,但它們確實可能是潛在的警訊。關鍵是:在關係中,你是否能覺察到自己的感受?是否曾經覺得哪裡怪怪的、哪裡不舒服?請相信這些內在的小聲音,它們很可能就是在提醒你:該為自己多想一點。⁠

如果你已經試著溝通、嘗試改變對方卻無效,請別再消耗自己、勉強自己待在一段讓你痛苦的關係裡。保護自己,永遠是最重要的事。⁠

💡 若你發現自己也曾有上述特質,也請別急著責備自己,能夠意識到自己的狀態,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捩點。這是一個機會,邀請你去正視那些未被療癒的傷口。你可以選擇自我修復,或是尋求專業心理師的協助,一起走出困境、迎向更平穩的自己。⁠

關係裡,愛從來不該是恐懼的來源
願你被溫柔對待,也溫柔地對待自己

#信義情殺案
#恐怖情人
#在關係裡懂得保護自己
#心理諮商

因為與佛法的相應,近期的我有了想好好修持自己「身、口、意」的心願——也就是時時提醒自己,觀照行為、語言以及意念的狀態。但就在剛剛和家人的聊天中,發現自己還是不由自主地,在聊天過程裡興起了對某些人事物埋怨的心,深知那不是有意傷人,而是一種在生...
26/07/2025

因為與佛法的相應,近期的我有了想好好修持自己「身、口、意」的心願——也就是時時提醒自己,觀照行為、語言以及意念的狀態。

但就在剛剛和家人的聊天中,發現自己還是不由自主地,在聊天過程裡興起了對某些人事物埋怨的心,深知那不是有意傷人,而是一種在生活中積壓著的小小的悶氣,在無防備的對話中悄悄冒了出來。

電話掛掉後,我一邊懺悔,一邊浮起了一種熟悉的不安感——
我感覺自己「又沒做好了」
那份對自己的不滿意,伴隨著失落、坐立難安,甚至一種空虛的感覺湧了上來。

我意識到自己很想立刻找人聊天,——而這個衝動,其實也正是我想化解內在不安的一種立即慣性反應。

就在那一刻,我想到許多個案的心境——
那種對自己失望、覺得自己又沒做好,而產生的自責、不安與空虛。
然而,在那失望的底下,不正蘊藏著一顆渴望變得更好的心嗎?

我透過幾次的深呼吸,讓自己慢慢靠近自己的內心,並對自己說:

💗「修行,不是要成為一個永不犯錯的人,
而是願意在每一次犯錯後,都能更溫柔地站起來。」

生而為人,我們就是會有情緒、會有執著、並且有著自己的慣性反應。然而也正因為這些,我們可以更全面的看見自己,看見我們會有開心也會有難過,會有對自己滿意,也會有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時候,而重要的是每當這些狀態出現時,我們是否能覺察到我們當下的狀態,是否有好好的溫柔理解、陪伴自己。

如果你現在也在自我懷疑、也在責備自己的情緒或行為、也覺得「怎麼我又這樣了?」我想對你說:『你不是失敗了,你只是在人生這條誠實的路上,多看見了自己一點』

讓我們一起練習——
當我們沒做好時,不責罵自己,而是給自己一個更溫柔的擁抱與看見。

願我們在修煉自己的路上,不只是變得更強,也能同時變得更柔軟與慈悲。💗

#保持覺知
#溫柔的對待自己
#在修煉的路上不只變更強也要更溫柔與慈悲

Address

Taipei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心之所向-劉胤含諮商心理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