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世界

健康世界 健康世界由《每日健康 Health》經營,健康是事業的根本,也是快樂的泉源。 年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開站
商業合作、意見反映歡迎來信,聯絡信箱:service@healthylives.tw

🎁 「每次回診,都像在開盲盒。」 #小彤 罹患  #胰臟癌 後,每三個月只要走進診間,心情就像抽卡一樣緊張——20 次盲盒,目前已安全過關 6 次!這次連 MRI 也平安 ✔️,讓她笑說:「比雙11狂買還開心!」🛍️✨但即便如此,她仍不敢鬆...
14/11/2025

🎁 「每次回診,都像在開盲盒。」 #小彤 罹患 #胰臟癌 後,每三個月只要走進診間,心情就像抽卡一樣緊張——20 次盲盒,目前已安全過關 6 次!
這次連 MRI 也平安 ✔️,讓她笑說:「比雙11狂買還開心!」🛍️✨

但即便如此,她仍不敢鬆懈:
😴 每天睡滿 6–8 小時
🍳 每餐精算蛋白質、笑稱自己是「蛋白質權威」
🏃‍♀️ 每天快走或超慢跑 5000 步

她知道——健康不是運氣,而是每天累積的選擇。

❤️ 健康小提醒:
你我也一樣,不能等身體敲警鐘才願意開始。
睡好、吃對、動一點,每天做好一件事,就是最好的「保命盲盒」✨

#小彤 #健康日常 #蛋白質補給 #5000步計畫 #自律最美 #好好活著就是幸福 #劇迷編

13/11/2025

😮💅「剪指甲就能知道你被輻射過?」——加拿大研究團隊用「腳趾甲」追蹤肺癌隱形元凶:氡氣(radon)!

故事從一位47歲的律師 Emi Bossio 開始。她不抽菸、生活健康,卻在某天被診斷出肺癌。震撼之餘,她才知道——這一切可能跟她家地下滲出的氣體有關。

👻 氡氣是什麼?
氡氣是一種無色無味、自然產生的放射性氣體,來自地底岩石中鈾的衰變。
✅ 戶外時沒問題,因為會被風吹散。
❌ 但在密閉的房子裡(像是冬天封窗、地下室),它就會慢慢累積。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氡氣是僅次於吸菸的第二大肺癌成因,全球 3~14% 的肺癌都與它有關。問題是,它完全無味無形——你甚至不知道自己吸了幾十年。

👨‍🔬 於是卡加利大學的生化學家 Aaron Goodarzi 想到一招神操作:

「我們的腳趾甲,其實是人體的歷史檔案館。」

氡氣進入身體後會變成放射性鉛(Lead-210),被存在皮膚、毛髮、指甲這些慢慢生長的組織裡。
Goodarzi 團隊就在最新研究中,用超高精度質譜儀分析志願者的腳趾甲,結果發現——
👉 住在高氡區幾十年的人,腳趾甲裡的放射性鉛含量比低氡區的人高出 近 400%!

更驚人的是,即使這些家庭後來安裝了排氡系統、降低濃度,那些放射性痕跡仍能被檢測到 長達六年。

🧪 研究成果發表於《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目前他們正擴大實驗,計畫招募 1萬名加拿大志願者,蒐集家中氡氣數據與腳趾甲樣本,打造全球最大「氡暴露資料庫」。

👩‍⚖️ Bossio 現在成為倡議者,提醒大家:

「有肺的人,都可能得肺癌。不要以為不抽菸就安全。」

💡 小知識:家裡氡氣怎麼來?

地下岩石中的鈾自然釋出氡氣

從地基裂縫、排水孔滲進室內

密閉、保溫良好的房屋最容易累積
👉 想防範,其實可以買到家用「氡氣測試盒」自行檢測。

也許哪天,醫生只要拿你的一小片指甲,就能知道你過去幾十年吸了多少「隱形輻射」。
#氡氣 #肺癌防治 #腳趾甲解密 #環境健康 #看不見的殺手 #樂樂

13/11/2025

😵‍💫你有沒有發現,熬夜隔天腦袋像被「洗衣機甩乾」一樣?原來這不是比喻,而是——真的在洗。

MIT 的神經科學家發現,當我們沒睡飽時,大腦會偷偷「白天開洗衣機」。這台洗衣機不是在洗衣服,而是在沖洗腦子裡的代謝廢物。

🧠平常我們熟睡時,腦脊髓液(CSF)會像潮汐一樣進出腦部,把白天累積的廢物沖走,這是維持腦細胞健康的重要「夜班清潔」。
但如果你通宵沒睡,大腦就會自己想辦法「補課」——在清醒的時候偷偷啟動洗腦模式。

問題是……這個白天版洗腦,有代價。

👉研究團隊讓受試者在熬夜後進MRI掃描機裡做簡單專注任務,結果發現——
每次注意力崩潰前,大腦底部的腦脊髓液會先往外沖,
等專注回來時,液體再流回來。
整個過程就像一個小小的「洗腦循環」:
失焦 → 排水 → 回神 → 注水。

😮也就是說,你以為自己在放空,其實是大腦在洗澡。

這些「微短路」時刻,就是腦子趁你走神時偷偷打掃的瞬間。聽起來可愛,但現實是——你在開會、開車、考試的時候,腦子在偷偷洗地板。

所以,科學家總結一句超實用建議:
💤 想要腦子乾淨又不失焦?
讓它晚上洗,別讓它白天搶時間。

📌補救法:

熬夜後工作,盡量用短任務、分段衝刺模式

多喝水、多曬太陽、適度運動

小睡一下(尤其是有深層睡眠的午覺)

因為再多咖啡也撐不住大腦的清潔需求。
畢竟它不是懶,是太忙——忙著幫你擦乾淨昨天沒收的爛攤子。

#熬夜 #大腦 #樂樂

👀你今天穿的是聚酯的衣服嗎?內褲?運動衣?睡衣?👕你每天穿的衣服,可能正默默影響你的生育力?聚酯衣物與荷爾蒙干擾的關聯正在被科學揭開我們每天穿在身上的衣服,不只是風格或舒適的選擇。根據近年研究顯示,聚酯(Polyester)這種最常見的合成...
13/11/2025

👀你今天穿的是聚酯的衣服嗎?內褲?運動衣?睡衣?

👕你每天穿的衣服,可能正默默影響你的生育力?聚酯衣物與荷爾蒙干擾的關聯正在被科學揭開

我們每天穿在身上的衣服,不只是風格或舒適的選擇。根據近年研究顯示,聚酯(Polyester)這種最常見的合成纖維,可能與生殖健康風險有潛在關聯。從動物實驗、化學殘留物質分析,到對荷爾蒙的干擾機制,穿在身上的材料可能比你想像得更有「殺傷力」。

一、穿衣服竟然會影響「生育力」?這不是陰謀論,是實驗結果

科學家不是在開玩笑。這不是網紅亂講的都市傳說。這是實驗做出來的數據。

由埃及開羅大學(Cairo University)進行的一項狗隻研究顯示:當雄性狗連續穿著聚酯材質內褲達24個月,精子數量明顯下降、活動率變差,甚至出現異常精子比例上升的情況。更驚人的是:研究中一旦移除聚酯內褲,狗的精液參數在12個月內逐漸回到正常水準。這意味著——聚酯衣物對生殖功能的負面影響是有機會可逆的。

另一組針對雌性狗的實驗也發現:穿著聚酯衣物的雌性狗,其黃體素濃度顯著降低,懷孕的機率大幅減少。但一旦「脫下這些衣服」,黃體素指數在幾個月內恢復正常,成功懷孕的比例也回升。

這些結果暗示著,布料材質(尤其是聚酯)與生殖荷爾蒙有某種干擾連結。

二、聚酯衣服裡有什麼?塑化劑、BPA、PFAS,這些字眼你可能在其他危險品看過

別以為只有罐裝飲料、油漆或塑膠製品才有「可怕化學物質」——很多聚酯衣物在製造與加工過程中,會加入各種讓衣服「更挺」「更耐洗」「不沾水」的化學添加劑,包括:

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俗稱塑化劑,可模仿雌激素干擾人體荷爾蒙。

雙酚A(BPA):常見於塑膠品,也在運動內衣、聚酯纖維中被檢出。

PFAS(永久性化學物):具防水抗油效果,但已被多國列為「永遠化學品」,不易分解、可能在人體累積。

這些都是內分泌干擾物質(EDCs),長期累積暴露後,可能對生殖、代謝、免疫系統造成影響。

而我們最貼身、最常接觸、出汗最多的地方,就是:內衣褲、緊身褲、運動衣、睡衣——很多都是聚酯纖維主成份。

三、靜電也是問題?原來不只是「化學」

除了化學物質的干擾,有研究者提出另一個可能的機制:聚酯材質的衣服容易產生靜電場,這些微弱但持續的靜電可能影響皮膚下方的神經與激素傳導,進而擾亂生殖機能的平衡。雖然這個假說還在研究階段,但無法被排除。

四、人類目前的研究還不多,但我們可以提前做選擇

目前針對「人類穿聚酯衣服是否影響生育能力」的研究仍不足,尚未有大規模追蹤或臨床研究直接證實。然而,這並不代表風險不存在,而是我們應該把這個問題放進「健康選擇」清單中來看。

尤其對於:

正在備孕的男女

有生殖相關疾病病史

長期穿著緊身、貼身聚酯衣物者

對化學物質或皮膚敏感族群
這樣的提醒絕對不是危言聳聽,而是讓你提早知道、提早調整。

五、那我現在可以怎麼做?

不用丟掉所有衣服,也不用立刻只穿麻布袋!可以從以下幾點開始做簡單改變:

✅ 優先選擇貼身衣物為純棉、亞麻、竹纖維等天然材質
✅ 閱讀衣物標籤,避開「100% polyester」或含大量化學處理布料
✅ 減少長時間穿著聚酯內衣褲或運動壓縮衣
✅ 對身體敏感區域(例如私密處)特別注意選擇天然纖維
✅ 清洗新買衣物時加入天然清潔劑、避免高溫烘乾(減少化學釋放)

你穿在身上的,不只是布料,也可能是荷爾蒙平衡的「隱藏開關」

每一件衣服,都是你與身體之間的長期關係。聚酯衣物並非罪惡之源,但它潛藏的化學與物理影響,值得被討論與認識。

時尚和健康,並不是非選其一。
但當你在選擇「穿什麼」的同時,別忘了,這其實也是在選擇「給身體什麼樣的環境」。

來,我們不是來賣棉質衣服,我們是來說一個你可能會嚇到的事實:

👉 穿聚酯衣物,有可能真的會影響你的生育力和荷爾蒙!
不誇張,有實驗研究、數據、還有狗狗當見證。

🐶 狗穿聚酯內褲 24 個月後,精子變少、活動力變差,連懷孕都困難;
結果一脫掉這些衣服,幾個月後——牠們又懷上了!🤯
不只男狗,女狗也一樣——黃體素變低,不容易懷孕,一換衣服就回來了。

💥 而你穿的那件聚酯內褲、速乾衣服、壓縮褲、運動背心,可能也不是完全無害。

因為聚酯裡不只是布料,它可能還藏著:

BPA(雙酚A,跟塑膠瓶一樣的那個)

PFAS(永久化學物,有「永遠不分解」的恐怖綽號)

還有可能干擾你內分泌的塑化劑!

這些不是恐嚇,而是科學界正在慢慢挖出來的事實。

🧠 不代表你穿了就不孕,但你穿的方式、時間、選的布料,真的會累積影響。

所以,準備懷孕、荷爾蒙失衡、常常皮膚悶癢、體溫調節不穩、或者就是不想當人體實驗場的你,可以開始想一想:

👕是不是該讓內褲換成純棉?
👖是不是睡覺穿天然材質更舒服?
👚是不是運動時可以選擇透氣無毒的機能衣?

📌聚酯不是原罪,但「什麼布料貼著你最久」——這件事你有想過嗎?

#聚酯內褲 #生育力警告 #你穿的其實是荷爾蒙干擾器 #衣服也有毒 #從衣櫃開始的健康革命 #聚酯不是只有悶熱 #天然纖維選擇 #荷爾蒙友善穿搭 #你穿的是未來還是風險 #祐祐

🧠【有沒有可能,記憶變差其實不是「老了」,而是「大腦的橋塌了」?】巴西有個最新研究超級驚人!他們找到一種腦內蛋白叫 Hevin,原本就存在我們大腦裡,是一種「星形膠質細胞」分泌的天然好物。星形膠質細胞的驚人反擊!巴西研究揭示 Hevin 蛋...
13/11/2025

🧠【有沒有可能,記憶變差其實不是「老了」,而是「大腦的橋塌了」?】

巴西有個最新研究超級驚人!
他們找到一種腦內蛋白叫 Hevin,原本就存在我們大腦裡,是一種「星形膠質細胞」分泌的天然好物。

星形膠質細胞的驚人反擊!巴西研究揭示 Hevin 蛋白助攻記憶回春,不靠清除斑塊也有效

副標題:
來自巴西 UFRJ 與 USP 的最新研究指出,大腦中由星形膠質細胞分泌的蛋白 Hevin,可顯著提升老化與阿茲海默症模型小鼠的學習與記憶能力,挑戰傳統「斑塊主因論」,為認知衰退治療開啟新路。

🧠 從「清除斑塊」到「修復突觸」:神經科學轉向關鍵

過去數十年,阿茲海默症(AD)與老年認知衰退研究主力放在 β-澱粉樣蛋白斑塊與 tau 蛋白糾結等腦部病變。科學家認為這些堆積會破壞神經細胞、導致記憶力退化。

但實際上,多數針對清除斑塊的藥物臨床試驗未見理想效果,讓研究焦點逐漸轉向另一項「老被忽略的主角」——突觸功能障礙。

🔬 Hevin 是誰?星形膠質細胞的秘密武器

Hevin,又稱 SPARCL1,是大腦中的星形膠質細胞分泌的一種糖蛋白,過去已知它能促進神經元間的突觸形成與可塑性,但從未被深入研究在阿茲海默症與老化過程中的角色。

此次巴西科學家首次針對 Hevin 做了系統性研究。他們從中齡與阿茲海默症模型小鼠下手,在牠們的大腦海馬區「強化」Hevin 表達,觀察記憶與神經反應的變化。

📌 重點發現一次看懂:

老鼠記憶能力在提升 Hevin 後明顯改善。找物體更快、記憶新物體位置表現大幅提升。

神經元之間的突觸結構變得更密集,突觸前後的標記蛋白重疊增加,代表連結更強。

最驚人的是:β-澱粉樣蛋白斑塊幾乎沒變化。也就是說,這不是靠移除斑塊達到效果,而是靠「讓神經元之間的橋梁強起來」。

🧩 意義重大!記憶改善≠斑塊減少

這研究顛覆過去「斑塊越多=記憶越差」的線性思維。研究者認為,認知退化不一定是因為有太多毒性物質,而是因為突觸本身開始鬆散、斷裂。

Hevin 的表現就像是給這些神經橋梁來一次「重新加固」,幫助腦細胞之間恢復聯繫。

⚠️ 目前還不是治療藥,仍在動物實驗階段

雖然結果相當振奮,但還只是基礎研究。科學家提醒,目前還沒有進入臨床人體試驗階段,Hevin 還不能成為直接治療藥物,未來還需解決給藥方式、血腦障壁穿透與長期安全性問題。

🌍 對台灣與全球的啟示:

提早保護突觸,可能比晚期治療還有效。

認知健康策略該從「預防退化」轉為「加強連結」。

中年開始注意腦部保養,不是等到失智才追藥。

這是一篇在神經科學上具有「翻轉思維」的研究。Hevin 蛋白可能代表一種全新的治療策略方向:不靠清除病變、不追逐藥效神話,而是「穩固神經結構」、「提升神經溝通品質」。未來若能轉譯為人用療法,將為記憶保護打開新頁。

結果他們在中齡小鼠跟阿茲海默症模型小鼠腦中 強化 Hevin 表達,幹嘛?來觀察記憶力會不會變好。

🧩 結果是——超有效!
✅ 小鼠記憶測試表現大幅上升
✅ 學習新資訊也快很多
✅ 突觸的連結變密集、變穩固

最神奇的是:那些常被當成罪魁禍首的斑塊,幾乎沒什麼變化!

💥 重點來了:記憶改善 ≠ 清掉斑塊
可能真正關鍵是:你的腦細胞之間,能不能「好好講話」

最近有沒有那種「講話詞卡住、東西不知道放哪、名字怎麼想不起來」的瞬間?
如果有,也許不是你「老」了,而是大腦的連線出了小狀況。

想像未來某天,我們不再只靠清除壞東西,而是學會「強化大腦好連結」
這場記憶保衛戰,會不會從 Hevin 開始翻盤?

#腦突觸 #記憶不是只有斑塊 #阿茲海默新突破 #你腦內的神隊友 #突觸強化 #星形膠質細胞 #記憶守護 #神經連結 #認知健康 #老化大腦 #新視角 #祐祐

你的大腦不是老了,而是你太久沒有挑戰它。不誇張,這是真的。2025 最新的神經研究直接說明:即使你現在 60、70、80 歲,你的大腦還是能「重新接線」,變得比你想像的還靈活、還有彈性。你的大腦比你自己還有彈性!從40到80歲,改變思維不是...
13/11/2025

你的大腦不是老了,而是你太久沒有挑戰它。
不誇張,這是真的。2025 最新的神經研究直接說明:即使你現在 60、70、80 歲,你的大腦還是能「重新接線」,變得比你想像的還靈活、還有彈性。

你的大腦比你自己還有彈性!從40到80歲,改變思維不是夢──2025神經科學最強發現

年紀大,真的學不來了嗎?研究證實:無論幾歲,只要方法對,你的大腦就能「重新接線」,創造新的學習、記憶與情緒路徑。

「我年紀大了,記性變差、學不進去……」
這句話,你可能聽過一百次、也說過無數次。但科學證據正狠狠打臉這種觀念。

2025 年多國神經科學團隊發表在《Neuroplasticity & Lifelong Learning》期刊的研究指出,大腦的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會延續至老年階段。

不僅孩童與青少年能快速學習,成年人甚至高齡者的大腦也可以形成新的神經連結,甚至生成新的神經元。

研究使用 MRI 腦掃描、神經元活動追蹤等技術發現,當成年人處於高度專注、有情緒投入、具目的性且充滿好奇心的學習狀態時,大腦中與記憶、學習相關的區域(特別是海馬迴、前額葉皮質)會出現明顯的活化與連結變化。

這不只是學術發現,更對我們每個人都有切身意義。

你現在幾歲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還願意學、願意好奇、願意挑戰一點新鮮的事。

關鍵在於:「正確的學習狀態」
不是死背、不是壓力,而是「專注、好奇、有趣、有目標」,讓學習變成一種「自願性投入」這種狀態下,大腦會釋放神經遞質如多巴胺,進一步強化神經連結,促進突觸生長。

而這樣的重組過程,會讓你記得更多、思考更靈活,甚至情緒也更穩定。

最實際的應用是什麼?
這些研究被運用在:

阿茲海默症與帕金森氏症初期患者的「逆向神經刺激訓練」

銀髮族語言學習計畫(研究發現,學第二語言可以延緩腦部退化)

冥想、正念呼吸與藝術創作治療方案

職場再培訓計畫中的「神經可塑性介入式設計」

不只臨床,對每個日常生活中的人來說,改變大腦的方法,其實很生活:

每天花10分鐘練習冥想,讓大腦重新整理焦點路徑

試著學會一首新歌、一支新舞,或是一種你沒嘗試過的料理

每週換一種學習模式,例如看影片學、聽Podcast、用教別人的方式學

開啟你「一直很好奇但從沒去碰」的興趣(插畫?手作?AI?程式?)

研究總結得很簡單:大腦是一座可以永遠翻新的城市,而你是唯一的建築師。

什麼意思?
意思是你還學得動、新習慣還養得起來、不開心的思考模式還能被改寫。
意思是:你的想法、記憶力、情緒反應,都還可以「升級」。

而這背後不是奇蹟,是大腦裡的**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在發功。

但這有一個關鍵條件:你要願意動起來。
不是動身體,是動腦。給它新的任務、不同的刺激,讓它「沒辦法偷懶」。

重點是什麼?來,記好:

#重點:
– 不是你記不住,是你沒在好奇
– 學習不是年輕人的特權,是活著的特權
– 感覺有趣、有目標、有參與感的大腦才會醒來
– 想法是可以被更新的,和手機系統一樣
– 「學不來」通常是你太久沒學,不是你真的不行

舉個例子:
你開始學跳舞,哪怕只記得三個動作,大腦裡面就開始建構全新的路線圖。
你開始寫日記、畫圖、拼拼圖,你不是在打發時間,而是在進行神經強化訓練。
你主動問問題、思考不同的解法,大腦會因為這種挑戰而變強。

所以現在不是「能不能改變」,而是「你願不願意改變」。

想像一下,一年後的你,還是每天說自己老了,記不住,做不到?
還是成為那個越活越像打開副本的人?

你的大腦還沒說老,只是在等你給它一點新料吃。

#大腦沒有退休
#你有的是神經潛力
#改變不是從年輕開始是從願意開始
#神經可塑性人人有
#越學越新越動越醒
#今天學一樣沒學過的東西給腦袋吃 #祐祐

🔧 舉得起 ≠ 結構準備好了!「最近深蹲上到 1.6 倍體重、硬舉破 100kg,感覺爆強,但……為什麼膝蓋開始卡卡?腳跟好像沒以前有彈性?」肌肉變強很快,肌腱卻慢一拍?研究揭露「訓練進步」背後潛藏的結構風險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感覺——訓練幾週...
13/11/2025

🔧 舉得起 ≠ 結構準備好了!
「最近深蹲上到 1.6 倍體重、硬舉破 100kg,感覺爆強,但……為什麼膝蓋開始卡卡?腳跟好像沒以前有彈性?」

肌肉變強很快,肌腱卻慢一拍?研究揭露「訓練進步」背後潛藏的結構風險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感覺——訓練幾週後,重量提升了,動作越來越穩、深蹲更沉、硬舉更挺,肌肉視覺變化也明顯得令人振奮。看起來一切都走在正軌上,對吧?

但就在這時,你發現膝蓋前面有點緊,腳跟處有點悶痛,下樓梯的時候不是痠、是卡。你心裡在想:「應該只是還沒熱開吧?」

最新運動醫學研究指出:當你肌肉快速變強,但肌腱還沒準備好承受那個重量時,你的身體正面臨一場結構性不平衡的考驗。

💡肌肉 vs 肌腱:成長速度完全不同頻道

肌肉:經過幾週系統訓練,會快速出現力量提升,因為神經適應、肌纖維增粗與代謝調整都很快。

肌腱:這條連接肌肉與骨頭的堅韌結締組織,則是「慢熱型」,需要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完成結構升級(例如剛性變化、橫截面積增厚、排列重組)。

國際研究指出,即使是專業三項鐵人經過 12 週力量訓練後,雖然深蹲表現提升 20%,但其膝與踝部的肌腱剛性提升最多只有 15–39%。也就是說,外表看起來你已經是猛獸,實際上身體裡的“纜繩”還沒換新。

💥為什麼這樣的「進步」可能變成「受傷」?

這段不平衡,就是許多人卡在訓練瓶頸、甚至出現慢性肌腱炎、拉傷、硬舉斷槓等事故的關鍵:

肌肉拉得動,但肌腱撐不住

結構未跟上力量,微損傷逐步堆疊成傷害

你以為是技術、熱身或疲勞的問題,其實是身體的「連結線」沒跟上主機運算速度

✅訓練者應該怎麼做?

1|漸進加重,不要爆衝
你的肌肉喜歡快節奏,但肌腱喜歡慢煮。給它時間,讓它跟得上負荷。

2|加入肌腱友善訓練法

偏心訓練(動作放慢、控制力道)

等長訓練(某些點停留維持張力)
這些能有效刺激肌腱結構重塑。

3|觀察警訊點位
膝蓋前、腳踝跟腱、手肘內側...如果訓後這些地方不是痠,而是硬、卡、悶、僵,那就是肌腱在抱怨。

4|訓練週期規劃也要納入肌腱復原
不是只有肌肉才需要恢復週,肌腱也需要低負荷週來完成「重建」。這個週期越有規律,你能舉的重量就能更穩、更久、更安全。

✅肌肉是引擎,肌腱是傳動軸

你車子的馬力可以再大,但傳動系統如果還是舊版,早晚會斷。不要只強化肌肉,記得升級整套「動能系統」,才是穩定變強的長久之道。

你不只是舉得動,而是整個系統能負重。那才是真進步。

這不是你姿勢出問題,也不是你老了。
是你——變強太快了,但肌腱還沒跟上。

💣 肌肉 VS 肌腱:一個飆車、一個慢慢牽車
肌肉三週就能有感進步,肌腱要 3 個月才改造完一輪。
也就是說:你覺得「可以加重」,但其實你的傳輸線還是原本的老規格。

很多人傷在這裡,不是肌肉太弱,是肌腱還沒準備好。然後一次爆量、一次大跳重量,就中招了。

👣 給所有正在變強的你幾個提醒:

1️⃣ 訓練強度漸進式+時間留給肌腱適應
2️⃣ 深蹲/硬舉 加入偏心動作(放下動作放慢到 4~6 秒)
3️⃣ 加入「靜止點」訓練:例如深蹲底部停住 2 秒再起
4️⃣ 如果隔天膝蓋或腳跟有點卡、硬——那不是訓練痠痛,是肌腱在說:我還沒準備好!

📌 這不是你不能變強,是你要讓整個身體「跟得上變強」!

舉得起 ≠ 安全完成
看起來壯 ≠ 結構就夠硬
變強 ≠ 一昧往上衝

讓你從【表現提升】進入【結構升級】,這才是真正訓練裡的職人心態。

#健身知識 #無傷訓練 #肌腱重訓 #肌腱健康 #力量循環 #漸進式訓練 #舉重日常 #訓練不要只看肌肉 #系統升級中 #祐祐

憂鬱不是「壞掉」是你大腦的某條情緒線路,暫時斷訊。不是你壞掉,是線卡住了:憂鬱症新研究翻轉「化學失衡」說法,找回更完整的療癒可能長年被視為「大腦化學失衡」的憂鬱症,最新研究揭示更複雜的神經網絡成因,專家呼籲:治療應回歸腦部連結與生活結構的整...
13/11/2025

憂鬱不是「壞掉」
是你大腦的某條情緒線路,暫時斷訊。

不是你壞掉,是線卡住了:憂鬱症新研究翻轉「化學失衡」說法,找回更完整的療癒可能

長年被視為「大腦化學失衡」的憂鬱症,最新研究揭示更複雜的神經網絡成因,專家呼籲:治療應回歸腦部連結與生活結構的整體修復,而非只靠藥物

你是不是曾經聽過這句話:「你現在的情緒,是因為你腦內血清素太少。」
好像哪裡壞了,補點化學就好。

但科學現在說:「我們以前,搞錯方向了。」
全球最新一份匯整研究指出,並沒有一致性證據能證明「血清素不足」會直接導致憂鬱症。那些年我們用來解釋憂鬱的「化學失衡理論」,現在看來只是冰山一角。

那真正的問題是什麼?
研究指向一個更深層的原因:大腦的神經網絡出現了連結異常。
你可以想像你的大腦就像一座城市,高速公路、交流道、電纜線都在負責處理你的情緒、壓力、記憶、動機。如果其中一條線路中斷、交流道堵塞,整座城市就會開始亂套。

不是你「不夠正面」,也不是你「太玻璃心」。
你只是那條情緒的高速公路,暫時封閉中。

這代表什麼?
代表我們過去強調「用藥物補血清素」的治療方式,不應該是唯一解法。
因為憂鬱的根源,不只來自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更可能來自於:

大腦區域之間的連線出現斷裂或弱化(例如前額葉與邊緣系統)

情緒與壓力相關神經迴路被過度活化(例如杏仁核)

神經可塑性下降(也就是你大腦自我修復與學習能力變差)

長期慢性壓力、孤立、缺乏有意義的人際連結

這些發現讓治療策略也出現轉變。國際精神醫學界開始更強調整合式療法,不再單靠藥物,而是包括:

認知行為治療與正念訓練:幫助大腦重新建立健康的思考習慣

經顱磁刺激(TMS):促進特定腦區的神經可塑性

有氧運動與規律作息:自然強化腦內連結與神經成長

高營養密度的飲食支持:穩定情緒與身體反應

社會支持與關係連結:激活正向情緒回饋系統

關鍵不是你要變得「正常」,而是你要讓自己的腦,重新接上訊號。

這些改變,不只為了「好起來」,而是讓你的大腦回到本來應有的節奏。

憂鬱不等於壞掉,
憂鬱不是你的錯,
憂鬱也不是你一個人的責任,
而是一個大腦、心理與生活環境,三方聯手的結果。

醫學正在走向更整體的理解,而你,終於可以不用再背負「我不夠好」這句話。

你不是壞了,是你那條情緒線路,需要時間修好。

這句話最近打到我心裡。

你是不是也聽過:「你大腦化學失衡啦,血清素太少啦,吃個藥就好了。」
但最新研究說——不是這樣。

那些年我們說憂鬱是「化學出問題」,現在才知道,真正出問題的是你的「腦內連結」。

你可以把你的大腦想像成一個超大型的電路板
當你處理情緒的區塊跟思考的區塊不連了
訊號就送不出去,情緒卡住、腦袋轉不動,動力也下線

這不是你懶,不是你矯情,更不是你愛想太多
是你大腦裡的那個情緒高速公路,有地方斷了

你沒壞。你只是需要重接那條線。

現在治療的方向,也在改變
✔️ 藥物可以幫忙,但不是全部
✔️ 還需要你「動一動大腦的線路」
✔️ 包括規律作息、運動、心理治療、正念訓練
✔️ 甚至是讓你願意「打開一段對話」、「建立一點人際互動」

每一次你走出門、早起、練習關掉腦內小劇場
都在幫你的大腦「重接」那段失聯的迴路

你是可以修復的。
你的大腦是可以重新學會平衡的。

這才是我們現在對憂鬱症的真正理解
不再把你當「壞掉的化學罐」,
而是當一個「正在恢復電流的神經系統」。

不是你不夠強,是你太久沒人幫你接線了。
現在知道了,換你出手接回來。

你覺得,最近你哪條線常常斷訊?
有沒有哪一種方式,讓你慢慢接回自己?

#憂鬱不是化學失衡
#大腦線路可以修 #祐祐
#心理健康不是靠意志力撐住
#生活會改變大腦
#你不是壞掉只是卡住
#療癒是重建連結不是被修理
#每一次小小調整都是重接一次

🐟注意力不集中?小心你Omega-3吃太少!最近有研究發現,青少年如果平常很少吃魚、堅果這類富含Omega-3的食物,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症狀可能會更明顯!而且就算把家庭收入、教育程度等因素都考慮進去,「缺乏Omega-3」還是跟專...
13/11/2025

🐟注意力不集中?小心你Omega-3吃太少!

最近有研究發現,青少年如果平常很少吃魚、堅果這類富含Omega-3的食物,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症狀可能會更明顯!而且就算把家庭收入、教育程度等因素都考慮進去,「缺乏Omega-3」還是跟專注力差、行為問題脫不了關係。

📌 來看看重點:
- Omega-3脂肪酸對大腦超重要,不只影響學習和情緒穩定,也直接連結到ADHD表現。
- 有些地方因經濟條件不好,孩子們比較難取得新鮮魚或堅果,結果ADHD相關困擾也特別多。
- 不只是ADHD,大腦老化、記憶退化甚至阿茲海默症,都被證實跟營養素攝取息息相關。

說白一點:想要頭腦清楚、精神好,有時候不是靠補品,而是日常飲食真的不能亂省。尤其長期外食族、小朋友挑嘴、不愛吃魚的人,更要留意!

#大腦健康 #均衡飲食 #不要只吃炸雞 #插花編

🎃【南瓜界的驚人大秘密:為什麼它們這麼會吸污染?日本科學家終於找到關鍵!】各位,南瓜不只萬聖節可愛用,是真的「內建吸塵器」功能。日本神戶大學科學家最近挖出一個超狂真相:南瓜、櫛瓜、黃瓜、哈密瓜這些葫蘆科植物天生就很會把土壤中的污染物吸進身體...
13/11/2025

🎃【南瓜界的驚人大秘密:為什麼它們這麼會吸污染?日本科學家終於找到關鍵!】

各位,南瓜不只萬聖節可愛用,是真的「內建吸塵器」功能。
日本神戶大學科學家最近挖出一個超狂真相:
南瓜、櫛瓜、黃瓜、哈密瓜這些葫蘆科植物天生就很會把土壤中的污染物吸進身體裡——還直接存到你要吃的果實裡。

但為什麼它們吸得特別誇張?
答案竟然藏在一個「微小蛋白質的細微差異」。

🧬【重點一:南瓜的蛋白質有「帶路條碼」,專門幫污染物通關】

研究團隊發現:
植物體內有一種會抓住污染物的蛋白質,正常植物也有,但葫蘆科的版本很特別——
👉 它們會把這些蛋白質送進「植物樹液(sap)」裡。
被送進樹液的蛋白質,就能一路把污染物運輸到地上部,也就是我們吃的那顆瓜。

而日本研究團隊找到關鍵:
👉 高污染累積的品種,蛋白質版本會被「分泌出去」;低污染的版本則留在細胞裡。
差別只是一點點胺基酸的差異,卻決定整顆南瓜的未來!

🧪【重點二:把「高吸毒蛋白」塞進別的植物,竟然也會變會吸!】

為了驗證機制,科學家把這些「高吸收型」蛋白質丟進菸草植物裡。
結果菸草竟然也乖乖把蛋白質輸出到樹液裡——
👉 整個吸毒路線圖直接複製成功。

這證實:
決定植物會不會吸污染,就是蛋白質有沒有被細胞「放出去」這件事。

🥬【重點三:未來可能用這發現做兩件超實用的事】
1️⃣ 培育「不吸毒」的安全蔬菜

只要調控這些蛋白質的分泌或抓毒能力,科學家就有機會讓南瓜、黃瓜、櫛瓜不再把污染物往果實裡搬。
👉 食安更穩、土壤再髒也不怕蔬菜跟著中標。

2️⃣ 反向操作——做成吸污染的植物來清土壤

研究負責人 Inui 說,他一開始就是想找一種「天然偵測+吸收污染」的植物。
現在找到蛋白質開關,未來可能做出:
👉 專門吸污染、幫你洗土地的超級南瓜。
直接把植物變清潔工,超環保。

為什麼南瓜這麼會吸污染?因為它們的蛋白質有「VIP 排隊功能」,專門把污染物送到果實。
未來我們可能會有:
✔️ 吃起來更安心的瓜類
✔️ 幫忙清理環境的植物版 Roomba(植物吸塵器)

真的不得不說:
南瓜表面長得憨,體內卻是高科技操作。
#南瓜 #植物 #樂樂

13/11/2025

🧬【科學家挖到精子界的大八卦:老爸年紀越大,精子裡暗藏的「問題基因」真的變多…】

大家以前都只聽過「高齡產婦風險高」,但你知道嗎?老爸的精子其實也會隨年紀默默變危險。

而且不是什麼都市傳說,是研究團隊用超高精度的「NanoSeq」把精子的 DNA 掃到不能再掃,才挖出的一大串內幕。

🔍 重點一:精子一歲一歲「累積」突變,真的會!

研究拿 24 到 75 歲男人的精子做比對,結果發現:
👉 每年平均多出 1.67 個新突變(是每個單套基因組喔)
雖然聽起來不多,但精子一天產 1.5~2.7 億個,累積起來不得了。

而且這些突變不是亂長,是有特定「老化型」的 DNA 足跡(SBS1、SBS5)。

🔍 重點二:精子裡會出現「搶生意」的細胞,會打架的那種!

這次研究最大的亮點就是:
精子前身的「精原幹細胞」裡,其實存在一種 會讓自己繁衍比較快、比較爽的基因突變。

這些突變會讓某些細胞變得很會生,狂擴散,最後在精子裡比例變高。
這在科學界叫 「正向選擇」。

研究結果:
👉 40 個基因被抓到正在精子裡搞小團體、變強者愈強(其中 31 個是新發現)。
👉 這些突變有些是「促進功能」、有些是「破壞功能」,但共通點是:讓細胞更會活、更會分裂。

🔍 重點三:壞消息——這些「強勢突變」有不少跟小孩的疾病相關

最可怕的是:
很多被精子正向選擇的基因,跟:
🧩 發展障礙
🎗️ 兒童癌症易感性
…有關。

研究估算:
👉 大約 3–5% 的中老年男性精子含有「可能致病的突變」
👉 年紀越大那個比例越高,70 歲比 30 歲多整整 2 倍以上。

而且不是說某一顆精子壞得很嚴重,而是「很多不同的小突變」,分散存在。

🔍 重點四:精子真的比血液乾淨?沒錯,但也更容易看見突變的影響

同一批受試者還抽血來比對:
結果血液一年累積的突變 比精子多 7~8 倍。
可是血裡的突變很多不會代代相傳,精子就不一樣:
任何突變都有可能變成下一代的 DNA。

這也難怪研究會強調:
👉 精子雖然突變少,但「有效突變」的影響更大,因為它們會直接變成小孩的基因。

🔍 重點五:老爸年紀跟小孩風險的關係,比我們想像的更直接

根據研究:
👉 正向選擇造成的突變讓某些致病變異的比例增加 2–3 倍
👉 不是所有突變一定會讓孩子生病,但「機率」確實變大

研究甚至點名:
有一小撮基因(例如 KDM5B、NF1、PTPN11 等)超級常見,光這幾個基因就佔了 20% 以上的風險來源。

🧪【簡單講一下這研究的重要性】

以前我們以為突變就像輪盤——隨機的。
但這篇研究直接告訴你:
不是隨機,是「某些變異」會在精子製造過程中被「偏愛」,越來越多。

而這些被偏愛的,很多偏偏跟小孩的疾病有關…。

這把整件事從「高齡爸爸孩子風險比較高」
變成
「為什麼會高?哪一些基因在搞事?」
終於有科學證據可以回答。

🧬

男人不只是變老,精子裡也會默默開始搞「細胞喜歡的基因」大風吹。
但那些基因,未必是你想讓孩子抽到的那種。
#生育 #進化 #樂樂

12/11/2025

😌💦不能運動?泡澡竟然是「偷懶版運動」?!美國最新研究直接認證這件事。

美國奧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的運動科學團隊最近發表一項研究:泡熱水澡,效果竟然比烤桑拿還猛!
它不只是放鬆肌肉、讓人心情好,還真的能降血壓、強化免疫力、促進血液循環,甚至模擬出類似「運動後」的身體反應。

研究團隊把受試者分別放進:
🛁 熱水浴池(Hot Tub)
🔥 傳統乾式桑拿(Dry Sauna)
🌡️ 遠紅外線桑拿(Infrared Sauna)

結果發現——泡在熱水裡的那組人,體溫上升最多、血流量增加最明顯、免疫系統反應也最強烈。
簡單講,就是全身都「啟動」起來了。

💬 主導研究的博士生 Jessica Atencio 說:

「當身體核心溫度上升,血液流動變快,這股“水力按摩”會刺激血管,提升血管健康。」

而且更神的是,只有熱水浴組在泡完後,血液裡的免疫細胞和發炎分子都有明顯變化——代表身體真的在「啟動修復模式」。

為什麼熱水比桑拿強?
👉 因為在水裡無法像在空氣中一樣出汗降溫,身體就被迫升溫、血管擴張,這樣的「熱壓力」反而讓循環系統訓練更扎實。

研究團隊甚至表示,對不能運動或懶得運動的人來說,定期泡熱水是個不錯的替代方案。
雖然沒有跑步、重訓那麼全面,但長期下來,對心血管、代謝、免疫力都有幫助。

🏃‍♀️教授 Christopher Minson 說:

「熱療法能讓身體變得更健康,只要適度、安全地進行。當然,能運動還是最好,但泡澡也是條舒服又有效的路。」

👉 運動能流汗,泡澡能流健康。
如果你最近懶得動,不妨今晚就開個熱水澡,讓身體偷偷「訓練」一下。
#樂樂 #泡澡

Address

內湖區基湖路10巷46號5樓
Taipei
114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18:30
Tuesday 09:00 - 18:30
Wednesday 09:00 - 18:30
Thursday 09:00 - 18:30
Friday 09:00 - 18:30

Telephone

886 - 2 -8751-2777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健康世界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健康世界: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Our Story

編輯團隊打造專業生動的影音圖文資訊,

讓粉絲每一天都能活得更健康。

收看每日健康,讓您日日保健康。

年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開站 聯絡信箱:service@healthylives.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