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 Playmaking 超越遊戲

Beyond Playmaking 超越遊戲 10年來,超越遊戲致力於讓孩子:
👉 有空間玩
👉 有機會說
👉 有權利被傾聽

邀請您放慢腳步、蹲下來,從兒童視角出發,
🌱 和孩子,一起打造友善生活城市 🌱

#兒童視角城市 #兒少參與 #兒童友善
#從95公分看世界

感謝 適體運動會 筱清老師 和 桃園市桃捷非營利幼兒園-委託社團法人台灣幸福園親子教育推廣學會辦理 瑩瑩園長前後二週分別邀講,讓我們認識好多位好可愛的媽媽爸爸:󠀠有的家長,童年是這樣玩的 ——在田埂邊和眼鏡蛇對峙扭打(?);在社區屋頂跳來跳...
09/11/2025

感謝 適體運動會 筱清老師 和 桃園市桃捷非營利幼兒園-委託社團法人台灣幸福園親子教育推廣學會辦理 瑩瑩園長前後二週分別邀講,讓我們認識好多位好可愛的媽媽爸爸:
󠀠
有的家長,童年是這樣玩的 ——
在田埂邊和眼鏡蛇對峙扭打(?);
在社區屋頂跳來跳去玩 BB 槍,結果直接降落到別人家裡;
在竹林裡爬超高;在天花板丟擲一坨坨濕答答衛生紙等它掉下來;
和姊姊一起在家裡畫腳掌當鞋,踩破一張又一張紙;
真的有人抓過泥鰍、青蛙,還鬥過一隻又一隻蟋蟀;
還有跟左鄰右舍小孩玩閃電嗶嗶,規則一直改、永遠吵不完。
󠀠
那時候沒專家學者教「怎麼玩」
或什麼是孩子王或「𤆬頭」(tshūa-thâu),
也沒有誰一直提醒「這樣危險」、「那樣骯髒」。
但正是在那些充滿風險與笑聲的瞬間,
我們學會勇氣、判斷、合作、照顧、還有快樂。
更學會了合作、吵架、判斷,還長出無比的創造力。
󠀠
而現在的孩子,也值得獲得這些時光:
去決定要玩什麼、怎麼玩、跟誰玩;
在自由裡找到穩定的節奏、在混亂裡決定自己的方法。
󠀠
超越遊戲的親職講座
只想跟家長一起瞭解「玩是好的」和
怎麼放心放手放孩子「好好地玩」
不教孩子玩」,就去「相信孩子會玩」,
跟曾經的家長自己小時候一樣。
󠀠
許多長大之後,變成進步又負責的家長,
卻常被焦慮包圍:怕細菌、怕摔傷、怕孩子落後跟不上別人成就。
但超越遊戲的我們,想邀大家重新相信:
孩子若能自在地玩、自主地玩、自創玩法,
在豐富遊戲經歷裡,就會長出未來面對世界的力量,
而且可能是我們都教不來的那一種。
󠀠
每次講座,作為講師的我們雖愛搞笑,
都同時更覺得自己被每位家長啟發更多:

有家長開玩笑說:「如果他跟我小時候一樣玩法,我會把他打扁吧~」(超級瘋玩咖感慨自己玩超滿,孩子玩不夠的喟嘆)
有家長拍大腿說:「很感動!同溫層裡,玩不是浪費時間而是生活必須,走出同溫層要更溫柔,才有更多一樣想法家長支持小孩。」
有家長感慨說:「把孩子的玩樂當作最重要的大事,在這個功利和目的導向學習的社會,幫孩子爭取一塊快樂長大的淨土🫶」
󠀠
有家長竟然致謝十年努力的我們,說:「過去對我們來說隨手可得的遊戲,在現在這年代居然變成花費才能體驗拔蔥、去田裡、去治療所,謝謝妳們努力,讓大家了解孩子遊戲的權利」
有家長說:「我想起我的童年也是玩那麼開心,沒有大人干涉,反而孩子現在玩法都好安全,應該要讓他瘋一下,擁有快樂童年」
󠀠
讓孩子自由玩,
是給他成長的空間,
也是讓我們的內心小孩和曾經因為遊戲發光的自己重逢。
而且,還能讓身邊、社區裡,每個台灣的孩子都玩夠。

因為能夠自在、自主、自創地玩,
就是最完整的成長力。
󠀠
——
歡迎大家繼續找超越遊戲的我們,跟家長一起邊聊邊玩
讓孩子玩得夠自由,也讓大人重拾那份童年的勇氣。
󠀠
#自由遊戲 #親職講座 #孩子自己最知道怎麼玩 #玩是生命的練習

參與立法院【兒童及少年參與權制度檢討與實踐】座談會 快速後記󠀠跟大家報告,昨天下午很榮幸被月琴委員團隊找聊,參加由 林月琴委員邀 陳培瑜委員共同辦理、支持且關注的多元兒少的多元參與,和多位兒少代表、和我們一樣長期關心兒少權益的老朋友新夥伴民...
08/11/2025

參與立法院【兒童及少年參與權制度檢討與實踐】座談會 快速後記
󠀠
跟大家報告,昨天下午很榮幸被月琴委員團隊找聊,參加由 林月琴委員邀 陳培瑜委員共同辦理、支持且關注的多元兒少的多元參與,和多位兒少代表、和我們一樣長期關心兒少權益的老朋友新夥伴民團、研究者,一起檢視「兒少代表制度」推動 14 年來的現況與挑戰。
󠀠
自從台灣第一次《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國際審查後,
我們便依循 Lundy Model 參與模型四面向 ——
空間 Space、聲音 Voice、受眾 Audience、影響 Influence
在全台各地地方政府持續和夥伴 眼底城事 等
以自由遊戲、設計思維及兒童參與式設計的方法,
實踐兒少表意參與、被聆聽的權利。
讓多元年齡、性別、能力、特質、社經背景、照顧者教養的孩子,
不只是「被代表」的對象,而是共創的公民。
󠀠
我們在會中分享超越遊戲核心成員累積 10 年
從「遊戲」出發的兒少表意參與的實踐經驗:
從 for children(為孩子) 出發,
到 with children(與孩子共創),
再到 by children(由孩子主導)。

這三個階段,也是台灣社會如何真正傾聽孩子聲音的過程。
我們關心的,不只是誰坐上「兒少代表」席位,
而是孩子能否被看見、被聆聽、被理解。
󠀠
多數「兒少代表制度」仍以成人議程為主,
即便是菁英化遴選制度出線的兒少代表,
都常淪於 3 小時會議中被專業名詞(jargon)淹沒的陪開會者
孩子的聲音常被過濾、被簡化、被形式化,流於象徵。
󠀠
以 Laura Lundy 教授享譽國際 Lundy Model 的四面向檢視:
👀 空間:時空安排不友善、不安全、不包容
🗣 聲音:無採用多元形式達成被聆聽及表意
👂 受眾:組成單一、不讓兒少感受被理解
⚖️ 影響:難形成制度性影響或真正帶來福祉
󠀠
真正需要被培力的,其實是「帶領兒少參與的大人」——
那些設計公共政策、教育課程、社區場域及空間規劃的專業成人。
󠀠
12 歲以下的孩子,也一直在表達,
只是大人不一定懂他們的表達方式及語彙。
在我們長期的工作裡發現,
孩子的「參與」不用等到上台、開麥發言或寫報告才開始 ——
從情緒、身體(非語言訊號)、遊戲、故事、扮演、繪畫、
一起玩耍、創作、試圖理解提問、做出選擇的那一刻起,
他們就在表達。
󠀠
對超越遊戲而言,這些都是「兒少表意參與權」在真實場域被成人積極聆聽、理解轉譯的過程的真實樣貌。
傾聽不是要孩子學會說大人的話,而是讓大人學會看懂、聽懂和陪伴中,進入孩子的文化。
󠀠
兒少參與,不只在會議裡發言,
也在公園、街道、學校、圖書館舍、藝文博館及運動空間中發生。
我們分享幾個具體案例:

- 桃園兒童美術館《外掛學校》:以陪伴與共創取代諮詢式參與。
- 南投市橋下極限運動場:讓兒少以使用者身分參與運動空間設計。
- 大FUN凱道兒童未來市:兒童先以照顧情境設計社區,在凱道實際畫出荷式生活彎彎路和荷式車速分流圓環,為副總統、行政院長和市長做導覽。
- 裕隆一日兒童友善城:讓孩子轉換行人和駕駛視角,自由創作庇護島,成為兒本交通共同規劃者。
󠀠
這些案例提醒我們:「參與」不是會議制度,
而是成人創造出「空間、聲音、受眾和影響」的友善文化。
唯有讓孩子在遊戲、行動與創作中獲得被尊重經驗
從「我了解」這件事,轉變成這件事「我表達」,
我們的社會,才真正能為兒少友善。
󠀠
感謝所有在場的兒少代表 及 持續推動兒少權益的夥伴:
人本教育基金會、Greenpeace 綠色和平、台灣好鄰居協會、
臺灣障礙青年協會、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
媽媽氣候行動聯盟、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
同志諮詢熱線、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守護寶貝每一天、
以及台大公共衛生學系張弘潔副教授
讓這場討論更立體,也更接近孩子的真實生活。
󠀠
超越遊戲理事長從 2018 年參加
兒童友善城市歐洲聯盟在英國 Bristol 辦理的研討會時,
會場前那片旗子深深烙印在每位夥伴心中:
我們相信:「本世紀最偉大的原創,可能就是我們聆聽了孩子。」
󠀠
聆聽的方法,是我們 每一個成人的責任。
#兒少表意 #兒少參與 #兒童友善城市 #兒童視角

將近 10 年前,英國兒少權利專家 Tim Gill 的論述,為我們種下一顆「孩子在現代童年中的自由遊戲」的種子。󠀠他提出簡單卻深刻的金句, 大家在王婉諭主席粉專也讀到了:「一個城市的品質,應以孩子是否能自由移動與安心遊玩來檢視。」󠀠10 ...
04/11/2025

將近 10 年前,英國兒少權利專家 Tim Gill 的論述,為我們種下一顆「孩子在現代童年中的自由遊戲」的種子。
󠀠
他提出簡單卻深刻的金句, 大家在王婉諭主席粉專也讀到了:「一個城市的品質,應以孩子是否能自由移動與安心遊玩來檢視。」
󠀠
10 年前的我們,也喊「整個城市都應該是孩子的遊戲空間!」
這句話像一道靈光,劃破成人為主的城市灰色邊界,
也讓台灣各縣市政府與不同領域專業工作者,
開始成為這一場孩子遊戲空間改革的友盟夥伴。
󠀠
當時,林亞玫啟發一群素人媽媽與地方夥伴,
把「遊戲空間」像針灸一樣,重新針戳回城市肌理中。
那是一場從照顧者、從社區發起、逐漸擴散到全國的行動;
她夥伴之一李玉華,本是 10 年裡自發作國際交流、頻繁飛出台灣
因而見到 Tim Gill、成為幫二方互動的翻譯者,
卻也同時讓世界看見「台灣遊戲空間革命」的能量。
󠀠
亞玫跟 Tim 一樣是金句產生器,她說:「等台灣處處都是遊戲場以後,這個團體就可以解散了。」
󠀠
10 年後的今天,這句話真的開始成真。
孩子不再只能「去遠處找地方玩」,
城市各個公共空間角落,正在慢慢長出「可玩、能玩、想玩」的兒童友善空間。
󠀠
而我們,也終於能在這個時刻,
超越過去那段艱困時光的改革任務,
走向更開創的社會人心工程之路 ——
從「讓孩子能玩」,到「讓整座城市學會跟著孩子一起玩」。
一、重逢的午餐

這一場與 Tim Gill 的午餐,不只是重逢,
更像是一場跨越十年的深層對話。

他終於見到了台灣遊戲空間革命之母林亞玫,
而他為兒少呼籲、全球奔走的理念,
竟在這群從素人媽媽變身「玩的專家」手中,化為真實。

午餐桌上坐著的,不只是超越遊戲能出席的核心成員,
還有這十年間因遊戲而串連的多元夥伴:
政治影響力+立法倡議者、新竹瑟谷實驗教育創辦人、
青少課後陪伴社工、本場沒有想一起入鏡的孩子😋、
社區遊戲創生實踐的瘋北大兒童上街趣執行者、
以及 10 年幕後支持我們專業能力的遊戲場安全標準檢驗講師。

這桌照片只是代表我們身後、身邊,
除了 Tim 在不同時區陪著我們這麼多年,
還有許多公私部門、跨領域的夥伴,
和我們一起讓「遊戲」從被看見、被理解、
到真正被各界說出、被各種行動實踐。
二、從世界到台灣,從理念到行動

Tim 一直都在我們身邊,從不遙遠或難尋。
從玉華認識他的 2017 那一年開始,
幾個夥伴就成為他出現在台灣公共討論中的主要翻譯者,
無論是文字、論述,還是行動的語言。

這次午餐上,玉華說著又要幫誰翻譯,
他笑著對她說:「喔對,你一直都在幫大家翻譯,不只是語言,也是在幫不同文化找到共通的語言。」

玉華和 Tim 的熟稔,從快 10 年前開始:
‘17 年和 Tim 首次電郵往來,正式把他論述帶入台灣,
同年,他推薦玉華接受美國媒體採訪,討論台灣罐頭遊具與缺乏風險遊戲現象;
‘18 年在倫敦首次見面,被帶看了英國最具代表自然遊戲場,
同年,玉華拜託他介紹世上首位為孩子封街的社會企業媽媽,也在英國上了 BBC Radio 訪問;
'19 年,在歐洲兒童友善城市聯盟同場演講;’20 年疫情期間,幫 Tim 參與國際研究,台灣兒童隔離指數超低,卻沒讓孩子玩更多;
'23 年,在國際遊戲協會世界大會再度同場;
'24 年,在香港研討會再見。
今年,見到老友,
玉華第一句話說:「你終於真人登台 (雙關語) 了!」
已是倡議老朋友,彼此知道對方在為什麼持續努力。

在這個國際社群裡,一件事特別珍貴:
台灣永遠以「台灣」之名出現在國際場合。
兒少遊戲領域始終支持民主、自由與獨立的精神。
Tim 也驚訝,短短 10 年成功推動近五百座新式遊戲空間的國家,
仍然在自由廣場以巨大銅像紀念獨裁者。
那一刻,空氣靜止了,也讓我們更確信 ——
遊戲與自由,其實是一體的。
三、不談教養:因為責任不該被錯置

從第一次見面到這次來台,
Tim 一直跟玉華強調,他不談「教養」。
因為孩子的成長,不是單一家庭的責任,
而是整個社會、政府與專業體系共同承擔的任務。

台灣太容易把「責任」放在家長身上,
彷彿孩子若不快樂、不健康、不會玩,就是家長沒教好。
但這樣的想法,其實是一種錯位的責任。

當我們把公共責任轉嫁給家庭,
就會形成一種制度性的 「厭童」——
不是情緒上討厭孩子的意思,而是不給孩子足夠的資源與空間,
卻要他們表現得更符合成人框架、更懂事、更負責。

這種亞洲普遍的文化,看似在要求上進努力,
其實是在削弱彼此之間的信任與支持。
孩子與家長都被孤立在一個無助的系統裡 ——
這才是益處風險評估中,被嚴重忽略的社交風險。

若我們放錯責任對象,
就會失去整個社會支持孩子的系統性力量。
因此,要讓遊戲重新成為「集體轉化人心」的公共工程。
四、遊戲中的風險:社交、創意與情緒

Tim Gill 和英歐專家學者推動的益處風險評估(Benefit–Risk Assessment, BRA)裡,
我們不只要關心「跌倒會不會痛」、「遊戲空間怎麼檢核」,
更要理解孩子如何在風險中學習成長。
BRA 是制度成果,更是一面文化鏡子。
提醒安全與自由之間的平衡,取決於我們對孩子的信任度。

文獻中有三種常被忽略的「發展性風險」:
社交風險(Social Risk):學習被拒絕、衝突、協商,建立關係的過程。
創意風險(Creative Risk):嘗試新玩法、從錯誤中找到新方法的勇氣。
情緒風險(Emotional Risk):面對挫折或失控時,自我調節與韌性的能力。

這些風險,其實是孩子練習「成為人」的關鍵經驗。
如果社會一味追求「零風險」、「全寧靜」等不合人性權威規範,
就等於拒絕了孩子長出自己的機會。

Tim 強調,當益處風險評估被正式納入國際標準(ISO 4980)時,
它並不只是遊具安全的檢核表,
也不是景觀工程師的紙上練習,
而是一場社會文化對「童年如何成長」的集體觀念轉變。
五、從孩子到城市的共學

Tim 其實還有一則金句:
「孩子感受到的,是脫離成人控制的那一刻 —— 當他們踏出成年人的領域,就開始創造屬於自己的世界。」
他看到的不只是遊戲場,
而是一場社會學習「如何相信孩子」的實驗。

我們也從十年厚實倡議實踐經驗
學會且轉化:
當城市願意跟著孩子一起玩,
它就會重新學會充滿生機。

這一刻,像是十年努力的見證,也是一個新的起點。
它不只是一次圓夢的午餐,
更是一場溫柔而堅定的接力。

下一個十年,我們將繼續與更多跨領域夥伴攜手,
讓「遊戲」不只專屬於孩子,
更屬於每一個想重新學會玩、
好好生活、並在多元需求中友善共存的你我。
󠀠
延伸閱讀:🔗 安全的玩?公共空間中兒童遊戲、風險與責任的全球白皮書(Playing It Safe)正體中文版本 —— 由超越遊戲三位理事夥伴謝宜暉、蔡青樺、葉于莉 為 Tim Gill 和凡里爾基金會翻譯出版

孩子怎麼經驗街道? Global Designing Cities Initiative's Reverse Periscope Workshop in Hong Kong —— 香港 Building a Free-Play-Friend...
03/11/2025

孩子怎麼經驗街道? Global Designing Cities Initiative's Reverse Periscope Workshop in Hong Kong —— 香港 Building a Free-Play-Friendly City: An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in Placemaking 研討會 #兒童95公分視角翻轉鏡 前導工作坊
󠀠󠀠
在【自由遊戲友善的兒童城市:跨領域合作的場域創造】正式研討會前一天,超越遊戲代表李玉華 Christine Lee 帶著近 30 位參加者,從台灣如何討論兒童友善城市道路規劃,親手用紙箱模板製作一個又一個「兒童95公分視角翻轉鏡」,再讓大家使用同理心工具,用近似孩子眼睛和身體高度,重新走勘香港的街道。
󠀠󠀠
從大人視角「習以為常」的街道,到了孩子的高度,一切變得陌生、緊繃又高風險:路邊圍欄變高了、階梯變得難走、標誌消失在平常視線、環境聲音變得更大聲、更雜亂。這是一場「身體練習的同理課」,讓我們重新思考 —— 城市對孩子雖然充滿驚奇,但更多時候許多孩子是驚嚇,且好多硬體,仍多是為大人而設。
󠀠󠀠󠀠
和香港 Playright Children’s Play Association 的 Potato Yu 余啟賢培訓導師一起,預先規劃「夢想無界二份一遊樂場」周邊社區 30 分鐘路徑,我們用這個低技術、高啟發的體驗帶到公共社宅旁遊戲場、三種不同路權設計的行人穿越路徑 (有紅綠燈、有行人優先指示燈 和 完全沒有燈號),讓共融倡議者、城市設計者、景觀建築專業、新加坡、香港及中國三地遊戲工作者、幼兒園經營者、森林學校老師、社會工作服務、香港教育大學學生和研討會三位講者(Simon Battisti /Relationship Center Tianra Albania、Caroline Ghatt/Play for All Australia 和 Dr. Mariia Ermilova-Terada),更貼近孩子的視角。
󠀠󠀠
有時,讓城市改變的,不是更多的數據或政策,而是 我們每一個人願意改變視角、換位同理、與孩子一起望向更好的城市街道巷弄的那一瞬間。

超越遊戲駐外理事「惇惇小隊長」王惇蕙光榮結案:  #傅爾布萊特獎學金學術交流基金會成果報告:【好玩,是兒童博物館最重要的事:我在世界最大最棒也最好玩的印第安納波利斯兒童博物館玩了什麼】󠀠*〖前言〗在臺灣,我們有許多類型的博物館,也有部分博物...
31/10/2025

超越遊戲駐外理事「惇惇小隊長」王惇蕙光榮結案: #傅爾布萊特獎學金學術交流基金會成果報告:【好玩,是兒童博物館最重要的事:我在世界最大最棒也最好玩的印第安納波利斯兒童博物館玩了什麼】
󠀠
*〖前言〗在臺灣,我們有許多類型的博物館,也有部分博物館嘗試以兒童為目標觀眾規劃展覽或策劃活動,卻從未以國家層級建造及營運一座「兒童博物館」。

2030年,我們即將迎來第一座以兒童為名的國家級館舍(國家兒童未來館),被視為顯著績效的硬體已毫無意外地先行,軟體則是在一個籌備處、多個團隊各自摸索中進行。在籌備工作看似豐碩之際,人們卻無法在最本質的問題上取得共識:這座兒童博物館在本質上究竟為「博物館」亦或是「兒童博物館」?
󠀠
兒童博物館是什麼?—— 兒童博物館為非營利的教育與文化組織,以引發好奇與促進學習為目標,不遺餘力地為不同需求與興趣的兒童規劃各種展覽與活動。
󠀠
兒童博物館則是以「兒童」為核心(child-centred),兒童博物館的一切都是為了兒童而存在。也就是說,兒童博物館的一切環繞著兒童打轉:兒童有興趣的內容、兒童喜歡且能感受的體驗、兒童能夠表達意見的管道等,都是兒童博物館最在意且在行的事。兒童博物館將這些圍繞兒童的大小事,以互動性與可玩性兼具的設計呈現給兒童,讓兒童在多樣的選擇之中,探索潛能、實驗可能。

全文:https://journal.fulbright.org.tw/%E5%A5%BD%E7%8E%A9%EF%BC%8C%E6%98%AF%E5%85%92%E7%AB%A5%E5%8D%9A%E7%89%A9%E9%A4%A8%E6%9C%80%E9%87%8D%E8%A6%81%E7%9A%84%E4%BA%8B%EF%BC%9A%E6%88%91%E5%9C%A8%E4%B8%96%E7%95%8C%E6%9C%80%E5%A4%A7%E6%9C%80/
#以兒童為中心 #好玩是重要的事 #當初敝會理事長寫推薦信寫得很值得

 超越遊戲帶著好朋友 眼底城事 + 玉蘭玩國 來到 新竹市文化局 的 新竹市圖書館 了! 󠀠圖書館,是「寧靜」空間嗎? 超越遊戲從公園遊戲場、到馬路街道、到美術博館、到演講廳、到舞蹈教室、到政府大樓、到購物中心、到科教館展覽、到⋯高鐵火車(...
31/10/2025

超越遊戲帶著好朋友 眼底城事 + 玉蘭玩國 來到 新竹市文化局 的 新竹市圖書館 了!
󠀠
圖書館,是「寧靜」空間嗎?
超越遊戲從公園遊戲場、到馬路街道、到美術博館、
到演講廳、到舞蹈教室、到政府大樓、
到購物中心、到科教館展覽、
到⋯高鐵火車(?)⋯⋯ 我們好想知道,
哪個是小孩覺得需要大家一起「噓🤫⋯」的場所呢?
每個人的「寧靜」,都一樣嗎?
󠀠
有沒有人問過孩子,
他們覺得圖書館裡,哪些角落,可以有什麼聲音?
在哪裡,什麼姿勢?能做什麼、想怎麼玩?
會不會和我們大人想的,完全不一樣呢?
󠀠
這次,我們大人先討論城市中「自然遊戲」怎麼玩?
再把自然遊戲,帶進圖書館;,
邀請愛共玩的孩子和陪他們的大人來到北大公園,
去玩出來、畫出來、寫出來、說出來 等表達 ——
讓一起使用、照顧圖書館中不同年齡的每個人,
都試著從孩子體感及視角,看見圖書館新模樣。
󠀠󠀠
新竹市文化局《2025 Explore!兒童體驗教育培訓計畫》大人在遊戲中向(像)小孩學習 三大好玩議題 來到了【 11 月 自由玩遊戲 兒童帶我玩 】
下週一即將開放報名!(報名將於下週一 10:30 開放 👉 詳情與報名連結請見新竹市文化局公告 )
歡迎 #新竹在地 關注自由遊戲、自然探索、兒童教育、 公民參與或兒童表意等議題的大小朋友,一同參與培訓課程(探索系列講座 + 共創系列工作坊):
󠀠
【兒童帶我玩】探索系列講座 #遊戲工作者如何挺小孩玩自然?
🗓 11/19(三)14:00–17:00
👥 大人專場(可單獨參加)
講者:李玉華(超越遊戲)、陳懿欣(眼底城事)
📍新竹市圖書館青少年館多功能室(新竹市北區府後街 58 號)
󠀠
【自然遊戲實驗日】共創系列工作坊 #圖書館裡愛共玩的孩子
🗓 11/22(六)13:00–17:00
👦 小孩主場,可由大人陪同參與
帶領團隊:超越遊戲、眼底城事、玉蘭玩國
📍北大公園戶外場域(新竹市北區府後街 76 號,新竹市青少年館旁)
報名將於下週一 10:30 開放
👉 詳情與報名連結請見新竹市文化局公告
󠀠
#遊戲創生 #兒童帶我玩 #自然遊戲 #兒童友善城市

*【它方案例  參考】 玩在在地歷史中、玩在大人心驚下、玩在社會批判裡 — Mike Hewson 在玩什麼風險遊戲?摘:「風險不是敵人,而是孩子的學習:透過「可預測風險」,孩子學會評估、判斷、承擔與自我保護。大人每次想要甚至真的就去消除風...
30/10/2025

*【它方案例 參考】 玩在在地歷史中、玩在大人心驚下、玩在社會批判裡 — Mike Hewson 在玩什麼風險遊戲?

摘:「風險不是敵人,而是孩子的學習:透過「可預測風險」,孩子學會評估、判斷、承擔與自我保護。大人每次想要甚至真的就去消除風險,就等於是剝奪孩子的成長機會,而過度保護,就會提早剝奪孩子自我探索與建立韌性的可能。」
Mike 在 TEDxSydney 演講《Playing with risk: The dangers of thinking safe》中,主張「人們對風險的逃避,其實限制了人們共同居住在城市中的人性、好玩度和遊戲感」— 這一個主張,和超越遊戲及全球兒少遊戲權利的倡議,不謀而合 — 2023 年 ISO 公告新的標準 ISO: 4980: 2023 之後,2024 年 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客座專題,夥伴們各種共筆多元設計帶來相應的韌性、效益(利益) 和 風險等的重要論述探討:
小典藏 Artco Kids 文章連結:https://artouch.com/artco-kids/content-183968.html

上週,超越遊戲很榮幸受邀參與香港「打造自由遊戲友善城市:跨領域環境營造合作」研討會的「跨文化對話:自由遊戲友善城市的環境營造(國際與在地)」對談󠀠理事長李玉華 Christine Lee 分享【From Play Acupuncture t...
29/10/2025

上週,超越遊戲很榮幸受邀參與香港「打造自由遊戲友善城市:跨領域環境營造合作」研討會的「跨文化對話:自由遊戲友善城市的環境營造(國際與在地)」對談
󠀠
理事長李玉華 Christine Lee 分享【From Play Acupuncture to Playmaking: 'for/with/by Children' in Co-Creating Child-Friendly Futures(從遊戲針灸到遊戲創生:為孩子做、與孩子共作到孩子自作過程中的共創兒童友善未來)】
󠀠
感謝香港樹仁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及智樂兒童遊樂協會的邀請與策劃,這次終於見到理事長進十年在簡報中常引用為「最佳案例」的三位專題講者 —— 來自荷蘭 Carve 的 Elger Blitz、阿爾巴尼亞 Qendra Marrëdhënie 的 Simon Battisti,以及來自東京、致力於兒少社區工作的 Charlie(這次還遇見了他同為研究者的太太與兩歲的小孩)。
󠀠
每次國際交流,我們獲得的總比付出的還要多。Simon 提起,其實早在 2018 年英國布里斯托「歐洲兒童友善城市聯盟」舉辦的兒童友善城市論壇上就曾遇見 Christine,那正是她首次發表〈遊戲針灸 Play Acupuncture〉的年份。當時未曾想到,數年之後,超越遊戲也會用「遊戲」與「兒童視角」,走進他關注的城市街道領域。
󠀠
香港當地兒少遊戲圈的凝聚與共學氛圍。從研究者、建築師、遊戲工作者到社區倡議者之間,有著彼此支持與真誠討論的文化,也對台灣的經驗展現出極大的興趣與尊重。能在這樣的對話中被傾聽、被理解,是難得的幸運。
󠀠
在論壇期間,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SPEED)院長 Roger Chan 教授於一次短暫對話中說:「希望 Christine 妳不覺得被冒犯,但妳的英文演說表達非常好。台灣這些過程與實踐值得被更多地方看見,謝謝妳帶來啟發。」
󠀠
這個回饋讓人深受感動。那是一種「被知情見證」感覺 —— 在十年來持續推動國際交流的過程中,Christine 始終把自己定位為一個橋樑:讓世界看見台灣,也讓台灣連結世界。這樣的相遇,不抬高或矮化任何一方,而是為了讓彼此在共同關注的議題上相互看見、理解與支持。
󠀠
Christine 分享她最喜歡的一刻,不在投影片裡,也不在台上講稿中,而是在那個「困惑 → 釐清 → 連結 → 沉浸 → 進入文化」的大合照時刻。對談主持 Alan Cheung、主講 Elger Blitz、Kevin Siu、Jacky Chan 和我站在一起,我下意識比出「愛心手勢」,Elger 好奇地看著說很有趣,Alan 試著解釋,Kevin 加入幫忙示範,Jacky 也毫不猶豫地跟上,我又比出更大「手愛心」;接著 Elger 也試著模仿,同時提醒我們:在歐洲這手勢可完全是另一個意思。大家都點頭大笑,因為我們都懂。

五個人,四位是設計師、景觀或建築師,一位是遊戲倡議者,來自不同文化,有人習慣看宏觀,有人習慣看細節,我們玩著手指愛心, 笑著、模仿、學習,用最小的動作交換一點玩心與情感。

想跟大家分享,那一刻其實就像我們向孩子學習的過程 — 我們總在試著理解他們在自己的「童年文化」裡做什麼,試著靠近、融入,笨拙卻真誠。有時我們是為孩子設計;有時我們是和孩子一起設計;而有時,像這樣的瞬間,「由孩子主導」的精神,就自然發生了 —— 當自由遊戲遇上愛心手勢、又一起大笑時,那才是真正的跨文化對話時刻。💛
再次誠摯感謝香港每位夥伴,尤其 Playright Children’s Play Association 智樂兒童遊樂協會,以及所有讓這場交流充滿溫度與啟發的朋友。
󠀠

用人心影響人心,是這一集 PODCAST 的主題。    大家應該很~久很~~久沒有聽到很會說故事的林亞玫說故事,對不對?這一次,加入夥伴李玉華一起,來聽二位敘訴  #超越遊戲 夥伴一群希望跟孩子「 #更同在」,而且是各種不同領域的朋友一起...
28/10/2025

用人心影響人心,是這一集 PODCAST 的主題。

大家應該很~久很~~久沒有聽到很會說故事的林亞玫說故事,對不對?這一次,加入夥伴李玉華一起,來聽二位敘訴 #超越遊戲 夥伴一群希望跟孩子「 #更同在」,而且是各種不同領域的朋友一起,讓 #兒童友善 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處 (以下照抄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引言):
󠀠
#超越遊戲 #兒童參與【遊戲可以是體驗、工具、方法,更可以是一種陪伴】https://us.rightplus.org/PD1EP146

玩遊戲,對孩子來說是大事!玩是孩子的本能,是認識世界的窗口,也是抒發情緒的方法。遊戲能為孩子撐出玩耍的空間,成為交朋友的所在,但遊戲也不只是遊戲。

遊戲還可以是媒介、是方法、是陪伴,超越了遊戲和 #玩 本身,讓孩子講出心裡的擔憂(馬路上的車太快了別再過來!),也讓孩子感受世界運轉的邏輯(原來庇護島是為了我的安全而存在的)。

超越遊戲協會理事長李玉華、祕書長林亞玫,都是過去十年來投入特色公園的倡議者,也是 #玩的專家,如今成立超越遊戲協會,進一步透過 #和孩子一起玩,和美術館、博物館、交通服務、影像教育等團體合作,成為孩子們的 #轉譯者。

當孩子可以在遊戲中,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城市裡的規畫者、建造者、使用者,才能聽見孩子的聲音,甚至以孩子的視角,打造 #兒童友善城市。

一起來認識,超越遊戲是誰?他們究竟想超越什麼? https://us.rightplus.org/PD1EP146

▶ 多多幫你畫重點:

01:17 超越遊戲,究竟想超越什麼?
06:29 身為轉譯者與玩的專家
15:41 不是每件事都需要一個答案
21:28 給孩子力量,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
29:35 現在的我們,可以和多少人一起前進?
36:24 遊戲,竟然也可以是種陪伴

☛ 節目企劃:莎拉 / 聲音編輯:孫銘宏

▶ 延伸認識遊戲可以做到的事!
把話語權還給孩子,他們會設計出什麼樣的交通?/裕隆城兒童參與式工作坊 https://rightplus.org/2025/09/10/traffic-friendly/

*本節目感謝 #裕隆集團 支持,讓好事傳千里!
​|捐款支持多多益善|錄製更多好節目,一同讓友善共融不是想像
https://us.rightplus.org/t6iWl

台中的朋友,超越遊戲很榮幸可以變成這幾年  #鈴蘭通散步納涼會 街道遊戲的協辦,加入欣賞台中孩子在安心馬路上玩耍的感動,傍晚和台中的大家一起和【 走出家門就能玩 Playing Out 】發起人 Alice Ferguson 、蕉小孩玩樂趣...
24/10/2025

台中的朋友,超越遊戲很榮幸可以變成這幾年 #鈴蘭通散步納涼會 街道遊戲的協辦,加入欣賞台中孩子在安心馬路上玩耍的感動,傍晚和台中的大家一起和【 走出家門就能玩 Playing Out 】發起人 Alice Ferguson 、蕉小孩玩樂趣 和 童心製所 Kaiiak childlike 的見面對談。
感謝 南屯烏日文化觀光促進會 等主辦單位~ 10/25 台中見喔~ 🤟🫶

今年10/25星期六下午一點半,街道遊戲即將在中山路上與大小朋友見面囉!👩‍🦰👨🧒👦

今年活動分三大區:
🖍️大地彩繪🌈
無論幾歲都很好上手,每年集結眾人之力,讓街道變得色彩繽紛,歡迎大家一起畫出屬於你的回憶

🖍️自由創作區🪵
日常中常見的鬆散素材,放在馬路上之後,孩子們總是可以發揮想像力打造出與眾不同的作品和遊戲!延續去年廣受好評的木料,透過創造力做出不一樣的作品吧!

🖍️撈魚區🐟
水是很受大家喜歡的元素之一,但散步納涼會總是人來人往,不時還有遊行隊伍會通過,今年我們使用家裡常見的鍋碗瓢盆,加上水池的小金魚,讓大家一起玩!記得,遊戲過後幫忙把魚放回水池,讓後面的朋友也可以玩到喔!

感謝協辦單位一起支持,讓孩子上街玩!
臺中市烏日區仁德社區發展協會
南屯烏日文化觀光促進會
好伴社計
Beyond Playmaking 超越遊戲
可漾藝術工作室
Na來一起玩
中山73影視藝文空間

感謝立委及議員的支持
江肇國
羅廷瑋
張彥彤

期待今年也能和大家上街一起玩!🙋‍♀️🙋

 喂喂喂~ 大家~ 第六屆瘋北大兒童上街趣還沒結束!與【主辦世界上第一場孩子專屬社區封路遊戲的社會企業家媽媽 Alice Ferguson】面對面 --- 和大家更新講座資訊: #台北場次開放線上報名(本週五 17:00 前還可最後報名)😘...
20/10/2025

喂喂喂~ 大家~ 第六屆瘋北大兒童上街趣還沒結束!
與【主辦世界上第一場孩子專屬社區封路遊戲的社會企業家媽媽 Alice Ferguson】面對面 --- 和大家更新講座資訊: #台北場次開放線上報名(本週五 17:00 前還可最後報名)

😘 報名表單:https://forms.gle/K73vyJ8t65xL1FqcA
󠀠
*【Playing Out 英國社會企業 #走出家門就能玩】共同創辦人 Alice Ferguson 因故未能出境到亞洲,港台日三地分別以視訊及代理講者方式調整。

# 在台中場,我們依舊會在鈴蘭通散步納涼會的街遊活動後、於好伴社計現場一起,和英國講者視訊連線、和台灣講者實體對談。
#在台北場,我們開放線上報名,讓每一位對【 #非典型公共場域翻轉成為兒童友善環境的空間正義】講題有興趣的夥伴,一起跟英國及台灣講者雲端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中場(於 鈴蘭通散步納涼會 街道遊戲 之後)
日期:2025年10月25日
時間:18:30~20:30
人數:30人以內
地點:好伴共享空間(中區民族路35號)
共同與談人|李宜芳:職能治療專業、台中市 鈴蘭通散步納涼會 街道遊戲召集人
共同與談人|林雅君:景觀都規專業、台南市 童心製所 kaiiak childlike 「共伴、共玩、共學」負責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台北場
日期:2025年10月27日
時間:18:30~20:30
人數:線上講座、不限

共同與談人|廖珮璇:社區設計專業、基隆市 社區培力及快閃遊戲場計畫負責人
共同與談人|李玉華:十年兒少遊戲權/表參權倡議、新北市 瘋北大兒童上街趣發起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瘋北大文教發展促進會、Beyond Playmaking 超越遊戲
協辦單位:蕉小孩玩樂趣、好伴社計、可漾藝術、 臺中市五權社區大學、臺中市烏日區仁德社區發展協會、南屯烏日文化觀光促進會、童心製所 Kaiiak childlike、意點創異、台大sp0rtz研究室
贊助單位:台北永都扶輪社
報名表單:https://forms.gle/K73vyJ8t65xL1FqcA

多謝 社團法人台灣瘋北大文教發展促進會 邀請 、感恩 小典藏 Artco Kids 文字介紹:回應今年主題,也特別邀請致力推廣「兒童友善城市」與「兒童視角規劃」倡議好夥伴 「Beyond Playmaking 超越遊戲」和「 眼底城事 ey...
16/10/2025

多謝 社團法人台灣瘋北大文教發展促進會 邀請 、感恩 小典藏 Artco Kids 文字介紹

:回應今年主題,也特別邀請致力推廣「兒童友善城市」與「兒童視角規劃」倡議好夥伴 「Beyond Playmaking 超越遊戲」和「 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加入,將他們今年在【裕隆城:一日兒童友善城】玩【跟上小腳ㄚ FUN心過馬路】的庇護島工作坊,帶來第六屆瘋北大兒童上街趣,跟社區親子一起再玩馬路上進化版的【瘋交通偵探團 – 街道解謎遊戲】。
📍封路遊戲撫慰人心 再拾公共空間信任 親子齊聚
「第六屆瘋北大兒童上街趣」重建社區居民對馬路的體感
https://artouch.com/art.../news-for-kids/content-191669.html

Address

青年路
Taipei
108

Opening Hours

Monday 10:00 - 17:00
Tuesday 10:00 - 17:00
Wednesday 10:00 - 17:00
Thursday 10:00 - 17:00
Friday 10:00 - 17:00

Telephone

+88693456789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Beyond Playmaking 超越遊戲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Beyond Playmaking 超越遊戲: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