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臨床心理師的診療筆記

兒童臨床心理師的診療筆記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兒童臨床心理師的診療筆記, Psychotherapist,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90號6樓, Taipei.

👨‍⚕️ 余尚澤 臨床心理師
👨‍👦 孩子的爸爸|特教鑑定委員|教保違法調查員

如果你也曾因孩子的學習或情緒問題感到不安,請放心,你並不孤單。
身為父親與臨床心理師,我懂父母的擔心,也懂孩子的需要。從資工人轉職心理師,我才明白自己過去的挫折來自「專注力」的挑戰,這段經歷讓我更能理解每個家庭的心情。

我相信,當孩子被理解,父母就能安心。我的角色,就是陪孩子也陪父母同行。

📍桃園|聯新國際醫院
📍台北芝山|童行心理諮商所

💡服務:心理評估、自閉/過動/緘默/發展遲緩、情緒/人際/親職諮詢 關於我:
我是余尚澤臨床心理師,也是孩子的爸爸,親職教養難免也會感到挫折、無助、生氣,但阿德勒曾說「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應該被看成沒有希望的,即使在最糟糕的情況下,永遠會有適合這孩子的方法。」,我想可以用來給予彼此勉勵,接著,讓我們一起找到方法。

專長:
1. 臨床心理衡鑑/評估
2. 遊戲/心理動力/認知行為心理治療
3. 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選擇性緘默症/偏差行為/發展遲緩
4. 兒童與成人情緒/人際困擾/心理治療
5. 親職諮詢

聯絡我:
●兒童心理諮詢LINE帳號@rlo2288b
(或點此加入好友 https://reurl.cc/gM9jV
●MAIL:roro20020616@gmail.com

19/10/2025

最近整理教室時,心裡其實有點感慨。
從11月中開始,我就要正式搬到「芝山捷運站附近」繼續服務了。

大安教室的課程,也在這裡畫下溫暖的句點。
回想這一路,謝謝每一位家長、每一位孩子的陪伴,以及那些在課後留下的回饋和鼓勵。
不論你們來過幾次,每一次的笑聲、對話、甚至是那句「最近真的表現不錯!」,都成了我繼續前進的力量。

如果在過去的服務中,有我沒照顧到的地方,也請原諒那時的不足。你們的信任與包容,是我最珍惜的。

還記得大學時,資工系教授問我:
「為什麼畢業後不走科技業,要去念臨床心理?」

我回答他:
「如果我的一生像一根蠟燭,我不想燒在機器旁邊,讓它依舊冷冰冰。我想陪在一個人身邊,讓他在那段時間,感受到溫暖。」

謝謝你們讓我有機會成為那道小小的光,
也希望課程裡的那些小練習、小對話,
能在你們的生活裡繼續閃著光。

未來的教室換了地點,
但「陪伴孩子成長」這件事,
不會換,也不會停。❤️

#童伴 #同伴 #童行

晚餐時,我們隨手播了一則平溪天燈的新聞。螢幕上,那盞盞燈光緩緩升起,劃破夜空,閃爍著夢想的光芒。田田眼睛一亮,迫不及待地說:「我也想去!」又好奇地問:「那是什麼呀?」我們告訴他,大家會把心願寫在天燈上,放飛到天空後,願望就有可能實現。田田認...
22/09/2025

晚餐時,我們隨手播了一則平溪天燈的新聞。
螢幕上,那盞盞燈光緩緩升起,劃破夜空,閃爍著夢想的光芒。

田田眼睛一亮,迫不及待地說:「我也想去!」
又好奇地問:「那是什麼呀?」

我們告訴他,大家會把心願寫在天燈上,放飛到天空後,願望就有可能實現。

田田認真地想了想,眼睛閃著光說:「那我許願變成寶可夢訓練師!」
(等等,不是之前說好要當有錢人嗎?)

媽媽輕輕提醒他:「願望可以簡單一點,這樣實現的機會會更大喔。」

田田純真的笑容綻放,他認真地說:「那我許願大家平安健康,會實現嗎?」

我們點點頭,心裡滿是溫暖:「一定會的。」

#爸媽為你的善良感到無比驕傲
#祝大家平安喜樂

以前是老婆說:「我吃幾口就好。」現在換成小孩說:「我吃幾口就好。」我好幸福☺️ #爸爸的日常  #我的早餐
16/09/2025

以前是老婆說:「我吃幾口就好。」
現在換成小孩說:「我吃幾口就好。」

我好幸福☺️

#爸爸的日常 #我的早餐

別急著說「你好棒」——孩子真正需要的是這句話當爸媽的我們,總希望孩子能從內心真正感受到自己的成就感。但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常掛在嘴邊的「你好棒」,有時候反而讓孩子不太知道自己「棒在哪裡」。前陣子我在月子中心演講時,有位媽媽提出一個她在網路上...
14/09/2025

別急著說「你好棒」——孩子真正需要的是這句話

當爸媽的我們,總希望孩子能從內心真正感受到自己的成就感。但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常掛在嘴邊的「你好棒」,有時候反而讓孩子不太知道自己「棒在哪裡」。

前陣子我在月子中心演講時,有位媽媽提出一個她在網路上看到的擔憂:

「常常誇獎孩子,會不會讓他未來做什麼事都只想討好別人,而失去了自己的想法和動機?」

我理解她的擔心,也向她說明,這種情況多半不是因為「鼓勵太多」,而是因為我們太常使用籠統的稱讚,像是「你好棒」、「你好乖」,卻忽略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知道自己「為什麼被肯定」。

久而久之,孩子可能變得過度依賴外在肯定,做每件事都在尋求「別人說我很棒」,卻失去了內在的成就感。

所以,我常鼓勵家長可以這樣說:

🔹「你剛剛拼圖卡住,沒有放棄,還自己想辦法完成,這真的很不簡單!」
🔹「你今天跟弟弟分享玩具,我看到你有在照顧別人的感受喔。」

這類具體的回饋,才真正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慢慢建立出內在動力,也讓他知道:我有價值,不是因為別人說我棒,而是因為我知道自己在努力什麼。



👉 你上次讚美孩子是什麼時候?你說的是「你好棒」,還是更具體的鼓勵?

這次家庭旅遊,第一次搭乘 星宇航空 ✈️(不過我妹想起航班 delay 的新聞,自己選擇了國泰航空 😅)原本以為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會是胡同燒肉,結果星宇航空的各項服務品質都很優秀,反而很難只挑出一項來特別稱讚。從報到到登機流程順暢,等待時間也...
14/09/2025

這次家庭旅遊,第一次搭乘 星宇航空 ✈️
(不過我妹想起航班 delay 的新聞,自己選擇了國泰航空 😅)

原本以為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會是胡同燒肉,結果星宇航空的各項服務品質都很優秀,反而很難只挑出一項來特別稱讚。

從報到到登機流程順暢,等待時間也不長。登機證、行李吊牌、紙巾、紙杯,甚至小朋友的禮物,都融入了質感滿滿的 Snoopy 主題。

九月從台灣出發才有的「限量Snoopy造型收心禮包」,包含卡牌遊戲、望遠鏡、小方巾…細節都超用心!
(空服員拿給田田的那一瞬間,我直接驚呼:「蛤!這麼可愛!」😲)

安全宣導影片則以「星際漫遊」風格的卡通呈現,讓人忍不住把整段看完。

餐點部分,若沒特別改選就是固定菜色,但完全沒有「蒸飯箱味」這點讓我很驚喜。

整體來說,星宇的體驗絕對值得給很高的評價。雖然票價稍高,但氛圍與質感真的讓人覺得值回票價。

出國時覺得什麼都新奇好吃,但一回來還是最愛台灣味!馬上爆吃早餐才算真正回家! 🥰

#星宇航空 #台灣味最對味

22/08/2025

【慢性壓力,正在偷走你的健康?】

從去年開始,我頻繁受到鼻竇炎困擾。
抗生素吃了停,停了又發,一個月不到就復發一次。

醫生檢查後也很納悶:
「雖然你有鼻中隔彎曲 + 鼻竇囊腫,但不至於一直發作。如果再這樣下去,只能開刀了。」
更嚇人的是,他補了一句:「位置太深,只能全麻。」

那一刻,我的腦中警報聲大作。
我開始擔心——
👉 我有脂肪肝,能這樣一直吃抗生素嗎?
👉 血壓偏高,全麻會不會有危險?
👉 長期吃藥,胃腸是不是會被拖垮?

就在我猶豫不決的時候,督導提醒我一句:
「會不會跟慢性壓力有關?」

這句話點醒了我。
慢性壓力不只會讓免疫力下降,也會讓人生活習慣改變:熬夜、少運動、吃得不健康。這些都會讓身體更容易生病。

於是我開始調整:
✔ 每天跑步 30–40 分鐘
✔ 從半夜 1–2 點,提早到 12 點前睡覺
✔ 減少工作量,學會放過自己
✔ 聽冥想音樂,練習放鬆

結果很神奇,今年完全沒有再復發,血壓和肝指數都跟著改善。



💡 如果你也常常覺得「很容易生病」、或者「慢性病一直纏著不放」,或許不只要靠藥物,還要回頭檢視:
👉 我是不是長期活在壓力裡?
👉 我的生活方式,有沒有在幫助免疫力?

有時候,從慢性壓力下手,才是打破惡性循環的開始。
如果你覺得自己需要幫忙,也可以考慮和心理師談談(純個人觀點,很多諮商心理師很擅長這樣的陪伴和調整)。



🌱 身體會說話,只是我們太常忽略了。
也許,你現在最需要的藥方,是「給自己一個喘息的空間」。

05/08/2025

【從恆河猴實驗聊聊:AI 取代得了你的職業嗎?】

最近滑手機時,總會看到大家在討論 AI 的崛起——
「會不會取代我們的工作?」
「未來還需要心理師嗎?」

這個問題,其實從 1950 年代的一個心理學實驗,就可以找到一些啟發。

📍哈洛的恆河猴實驗
心理學家哈洛設計了兩個「假媽媽」來觀察剛出生的小猴子會依附哪一位:

一位是**「鐵絲媽媽」**:沒有毛、冷冰冰的鐵絲做成,但提供奶水和溫暖燈泡。

另一位是**「絨布媽媽」**:柔軟有毛絨,卻不提供任何食物。

結果卻顛覆大家想像:
✅ 小猴子大多數時間都依附在絨布媽媽身邊,只有餓的時候才會短暫跑去找「鐵絲媽媽」喝奶。
✅ 當被嚇到時,小猴子會毫不猶豫地奔向「絨布媽媽」尋求安慰。
✅ 長期被孤立、缺乏情感連結的小猴子,日後無法融入猴群,甚至會出現退縮、攻擊同伴、無法社交或自殘等行為。

🔍這些發現讓我們知道一件事:
人類(甚至靈長類)天生就渴望「情感依附」與「被撫慰」的感受。
比起食物或便利,我們更需要「實際被理解、被接住」的安全感、溫度感。

上週我在建國花市前看到一幕:
兩位女生抱著大包小包的花準備搭計程車。司機開了後車廂,沒有下車協助。
我心想:「如果今天是另一位願意下車幫忙的司機,那感受一定不一樣。」

就像微波食品和鐵板燒師傅現場料理的差異:
不是熱不熱的問題,而是「有人願意為你做」的感覺。

以及前陣子百貨公司有人受傷時,路過民眾即使違規仍主動協助送醫。

那就是「有溫度」的差別。

👨🏻身為心理師,也是爸爸,常常在工作與育兒中反覆驗證這件事:

AI 可以很聰明地給予情緒價值,回答問題,安慰你、鼓勵你。

但 AI 再怎麼「聰明」,它永遠學不會我們與人相處時,那份主動想了解/付出/關心的心意,又或是當孩子哭著撲進你懷裡時,你伸手抱住他、緊緊摟著他的那個動作與溫暖。

這種「有溫度的連結」——
是無可取代的存在。

所以你問我:你的職業(包括心理師)會不會被 AI 取代?
我只能說:「只要我們願意保有溫度,絕對不會。」



👨‍👧‍👦這裡是《兒童臨床心理師的診療筆記》
寫給所有願意「用心擁抱彼此」的爸媽們和努力的工作者。

#心理師日常 #恆河猴實驗 #情感溫度 #兒童心理師的診療筆記 #親子關係 #育兒溫度 #溫柔是一種力量

02/08/2025

昨天田田在床上玩恐龍打架,
玩一玩就喊:「媽媽來跟我一起打!」

我在旁邊滑手機,心想這回輪不到我,放鬆~😌

結果沒過幾分鐘,田田拍拍我背:
「爸爸可以陪我玩嗎?」

我說:「剛剛不是媽媽陪你了嗎?」

他皺眉:「她說她只玩一下就不玩了。」

我說:「好啊~爸爸可以陪你~
你愛我還是她~~🎤」(突然開唱)

結果田田直接生氣:「不要唱歌啦!」
(哈哈哈~選我有那麼難嗎)

31/07/2025

上一篇談「團體極化」的發言,有些朋友開玩笑問我:「幹嘛寫這種沒人看的聖母文啊?」

對啊……沒人看,那幹嘛寫?
要嘛就不要發言,要嘛激烈一點、立場鮮明一點,搞不好還比較容易賺流量。
(雖然我也不確定到底能賺多少,哈哈哈)

在研究所以前的階段,因為注意力和專注力的困擾,常常覺得:「我就爛啊~我廢啊~不如躺平,什麼都不要理最好。」

但自從我選擇走上臨床心理師這條路,甚至開了這個粉專,那個「只為了自己活著就好」的想法,慢慢變了。
我開始想,如果我能多說一些什麼、做一些什麼,也許可以讓某些觀念改變、讓某些人少一點誤解,或多一點理解。

不是為了賺錢,不是為了聲量。是因為我相信——
哪怕只是多一個人,願意用不同角度去看事情,那也值得。

過去學到的知識告訴我:「有時候,中立不是逃避,而是一種勇敢的選擇。」
所以,我選擇這樣誠實地去做,哪怕慢、哪怕冷門。
因為我始終相信,只要願意做,改變就有機會發生——
哪怕,只是一點點。

30/07/2025

【孩子沒有問題,也需要做智力測驗嗎?先別急,我想和你聊聊幾件事】

這幾年我在臨床現場觀察到一個現象:
越來越多家長會主動詢問:「我可不可以安排孩子做個智力測驗?想了解他的潛能、適性發展,讓教養更有方向感。」

(同為父母,我完全理解這樣的出發點)
面對孩子的未來與學習,感到焦慮、想更了解,是很自然的事。

(但也同為臨床心理師,我想誠實提醒幾個重要的觀念)

💡 智力測驗不是「萬用了解孩子的工具」

「智力測驗」,其實是專業心理衡鑑工具,主要設計目的是「診斷/判別」:

1️⃣判斷是否有學習障礙、發展遲緩、資優資格

2️⃣醫療/教育體系中進行認知能力評估

3️⃣作為注意力/過動、自閉光譜、情緒困擾等 輔助診斷依據

換句話說,它是「診斷性工具」,不是「探索性工具」。

❗️若孩子沒有適應困難,隨意施測可能帶來反效果:

• 被標籤、被比較:孩子無法理解測驗目的,只知道「我好像不夠聰明」「爸媽覺得我有問題」,這可能內化為自我價值的否定。

• 過度解讀數字:家長過度關注在IQ分數,忽略了測驗背後反映的認知歷程與發展。

• 錯誤期待與壓力:有些孩子天生思考慢、執行力弱,不代表不努力,但可能被誤認為懶惰、不專心,反而產生親職衝突和挫折。

• 失去準確性:智力測驗不能短時間內反覆施測,否則分數會失準。


❗️那什麼情況下,才是真正「需要」做智力測驗?

以下狀況,臨床上才會建議安排智力測驗,做更進一步的瞭解:

• 出現明顯學習落差、成績退步,但教學調整效果有限

• 有發展疑慮(語言、動作、人際互動等)

• 有專注力、情緒行為困擾,懷疑有身心科診斷

• 需要申請資優/特教等資源

如果孩子目前一切發展正常,只是有些個性差異(如,慢熟、磨蹭、活動力高),那麼先透過親職教養調整、課程活動探索,也許就能有效改善。

✅ 家長想理解孩子,能從哪裡開始?
我們可以從「理解」開始,而不是「診斷」開始

🔹 先觀察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反應、情緒調節、人際互動表現

🔹 透過課程反應、親子互動、老師觀察來發現孩子的亮點與困難點

🔹 緩慢/穩定地調整教養方式,觀察孩子是否出現正向變化

🔹 尋求醫師或心理師做專業諮詢

這些方式往往比一張智力測驗報告,更貼近孩子的全貌。

如果真的需要衡鑑,請選擇:
✅有醫院臨床訓練背景的心理師
✅ 有標準評估流程
✅ 不重複、避免「為測而測」

❤️ 給每一位愛孩子的父母的話:

(孩子沒有我們想的那麼脆弱)
理解孩子,不需要靠「測驗」來開始,而是願意慢下來陪他一起長出自己的樣子。

有時候,最深的理解,不是來自外在測驗,而是日常觀察與願意靠近。

當我們放下焦慮、不急著證明什麼,也許就能真正看見孩子此刻的節奏與需要。

#臨床心理師的診療筆記
#不要讓測驗取代了你與孩子的對話
#每個孩子都值得被理解不是被分數定義

如你在思考孩子是否需要進一步評估,或面對教養困難感到迷惘,歡迎私訊,我們可以一起討論如何開始。

29/07/2025

我知道最近的大罷免事件,引發了社會上不少討論與情緒反應。有人為此感到欣慰,認為這是一種民主的展現;也有人感到失落,對社會氣氛感到疲憊或不安。

心理學家曾指出,當我們身處在一個團體之中時,情緒很容易被(主導者)放大、傳染,理性的討論反而可能被推到一旁。這種現象被稱為「團體極化」。

團體極化 - 兩大表現:
•為了意見相同,壓抑異議,排除不同聲音
•強化偏見與刻板印象,變得無法客觀

當我們不斷地接收與自己立場相近的訊息,就越容易強化原本的情緒與看法,也越難去理解與我們不同的聲音。

但或許正因如此,與其急著評價對方,我們更需要在情緒澎湃的時刻,「試著放慢腳步」,留出一點空間給「對話與理解」。不同的立場背後,往往都有真實的擔憂與盼望。

(保持中立的人有助於促進平衡)

願我們都能在激盪的時代中,保有一點溫柔的理性與互相傾聽的勇氣。
#日子還是要過 #平安喜樂

週日|帶家人去台北101觀景台暑假期間,田田看似無意的說:「我還沒有上去看過101ㄟ」(他都這樣說了...能不帶他去嗎?....這傢伙真的很會這種實則許願的表達)所以,週日下午決定出發台北101,在等待網路領票的隊伍時,我媽轉頭說:「欸,田...
29/07/2025

週日|帶家人去台北101觀景台

暑假期間,田田看似無意的說:
「我還沒有上去看過101ㄟ」
(他都這樣說了...能不帶他去嗎?....這傢伙真的很會這種實則許願的表達)

所以,週日下午決定出發台北101,
在等待網路領票的隊伍時,我媽轉頭說:
「欸,田說他最近都有在聽林俊傑的歌耶~」

我心想……哪招?我們不常聽林俊傑的歌啊?

腦袋飛快運轉,回想這陣子田田哼唱的旋律,
突然我靈機一動,開口問他:
「你是說……林宥嘉吧?」

結果田田立刻抱怨:
「我就說是林宥嘉啊!!!
齁~奶奶一直說林俊傑....」

😂 小孩一臉無奈、大人一頭霧水,
代溝不只是世代之間,
還有「宥嘉 vs. 俊傑」之間!

有時候我覺得當爸媽像是在參加語意理解大賽,
解開孩子的意思,還要當翻譯官🤣

結論:田田唱的是 我沒有說謊~
歌手是林宥嘉無誤。
奶奶雖然一直講成林俊傑,
但至少他們祖孫倆還能愉快聊天(只是歌手不太一樣)

----
早上團體家長有大概跟我分享了101觀景台的消費經驗
嗯~真的「跟101高的消費」
一隻冰糖葫蘆$290...爸爸心淌血😭

#心理師育兒系列 #翻譯機爸爸出動

Address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90號6樓
Taipei
190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兒童臨床心理師的診療筆記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兒童臨床心理師的診療筆記: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