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科 李旻珊醫師

身心科 李旻珊醫師 心是最重要的夥伴,身心科以同理與陪伴,幫助你傾聽內在的聲音,找到真正的需求與方向。 商業合作請聯繫:Nicole Wang nicolewang@tvbs.com.tw Line: aefe5274

|一起討厭,讓我們更親近?|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和一個剛認識的人聊起共同討厭的某個事物或人物時,突然覺得彼此間的距離拉近了許多,彷彿一見如故?這並不是偶然!社會心理學研究揭示了其中的奧秘。🎓研究發現:負面共鳴的魔力根據 Weaver, J...
02/11/2025

|一起討厭,讓我們更親近?|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和一個剛認識的人聊起共同討厭的某個事物或人物時,突然覺得彼此間的距離拉近了許多,彷彿一見如故?

這並不是偶然!社會心理學研究揭示了其中的奧秘。

🎓研究發現:負面共鳴的魔力
根據 Weaver, J. R., & Bosson, J. K. (2011) 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公報》上的研究,他們探討了「共同分享對第三方的負面態度」如何影響人際關係。

💡 核心結論:
• 負面態度能迅速建立熟悉感:研究發現,與分享正面態度相比,與陌生人分享相似的負面態度(例如,共同討厭一位教授或名人)更能讓參與者產生對彼此的熟悉感,進而促進親近。
• 熟悉感是關鍵橋樑:這種被強化的熟悉感是導致親近的關鍵中介因素。換句話說,因為「共同討厭」讓你覺得更了解對方,所以你們的關係也更快拉近了。
• 態度的強度影響效果:這個效果在人們對該態度信念不強烈時尤其明顯。

🎓為什麼「共同討厭」比「共同喜歡」更容易拉近關係?

研究者指出,這種現象可能源於幾個心理機制:
1. 透露更多個人訊息(Diagnostic Information):
-正面態度(例如:「我喜歡這部電影」)通常比較安全和常見,透露的個人特質相對較少。
-負面態度(例如:「我討厭這個人或事物」)通常被認為更具診斷性,因為表達負面意見時,發言者可能是在冒險、劃清界線、或表明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分享這種較為「敏感」的資訊,會讓人感覺自己更被信任,從而產生「拿你當自己人」的親密感。
2. 劃分內團體與外團體(In-group/Out-group Boundaries):
-當兩個人共同討厭某個第三方時,他們無形中建立了一個「我們」(共同討厭者)與「他們」(被討厭者)的界線。這種團體界線的建立,能迅速鞏固彼此的連結和歸屬感。

⚠️ 給你的社交小提醒:了解「負面共鳴」的雙面刃
雖然「共同討厭」能快速拉近關係,但我們需要了解其潛在的影響:
• 不應成為關係的主旋律:在社交初期,共同的負面話題可以是一個快速破冰、建立初步熟悉感和安全感的好方法,可以作為關係的敲門磚。雖然負面共鳴能迅速建立連結,但真正長久、健康、穩定的親密關係,需要更多地建立在共同的興趣、目標、價值觀和互相支持的正面互動上。有研究指出,分享和慶祝彼此的成功與喜悅,對關係滿意度更為重要。試想,你也不希望身邊熟悉的親友每次對談都只有負向內容吧!

🌟共享負面態度在早期人際關係建立中的作用,甚至可以作為友誼的催化劑。但要讓關係持續升溫和深化,別忘了找到你們「共同熱愛」的事物,並分享彼此的正面情緒和生活!

Ref. Weaver, J. R., & Bosson, J. K. (2011). I Feel Like I Know You: Sharing Negative Attitudes of Others Promotes Feelings of Familiari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7(4), 481-491.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11398364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2011)

#心理學 #身心科 #李旻珊醫師

【您的心聲·捷思聆聽】
捷思身心醫學診所
地址 ∣ 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二段236號12樓之3(近捷運科技大樓站)
專線 ∣ 02-23221739
LINE ∣ https://lin.ee/OBIDnEY
官網 ∣ https://bit.ly/3afnVG3
YT頻道∣ https://bit.ly/2LFkfoG

捷思心理治療所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二段100號5樓之7(近捷運忠孝新生站)
專線|02-23210031
Line|https://page.line.me/244qzskr
官網|https://www.justcounselingcenter.com.tw/

|月經,不只是那幾天—重新理解身體的週期,找回與自己的關係|身為身心科醫師,我在診間裡常看見這樣的她們——經前焦慮、暴躁、失眠、情緒起伏,卻總懷疑:「是不是我太敏感了?」長年與焦慮、倦怠、體重變化搏鬥,這其實和荷爾蒙是有關聯的《月經,不只是...
19/10/2025

|月經,不只是那幾天—重新理解身體的週期,找回與自己的關係|

身為身心科醫師,我在診間裡常看見這樣的她們——
經前焦慮、暴躁、失眠、情緒起伏,卻總懷疑:「是不是我太敏感了?」
長年與焦慮、倦怠、體重變化搏鬥,這其實和荷爾蒙是有關聯的

《月經,不只是那幾天:順應荷爾蒙變化,八面向解決女性 99% 健康問題》是一本讓女性重新理解自己身體語言的書。
作者海柔・華勒斯醫師以紮實的醫學背景與臨床經驗,揭開被忽視已久的「月經週期知識落差」:
我們被教導月經只是一段出血期,卻鮮少知道身體在整個月經週期中經歷的荷爾蒙變化,如何影響情緒、睡眠、食慾、代謝,乃至於自我評價與工作表現。

月經週期不僅是生殖功能的反映,更是身心健康的指標。
從經前焦慮到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從經痛、貧血到疲倦與憂鬱,這些症狀並非「太矯情」,而是身體在呼喊被理解。

書中以實證醫學的角度,詳解荷爾蒙運作、營養與運動策略,也帶入許多女性真實故事,讓科學與共感並行。
這不只是一本關於月經的書,而是一場「身體識讀」的革命——
幫助女性以知識取代羞恥,以理解取代忍耐。

當我們學會順應週期、而非與之對抗,許多長期困擾的情緒、焦慮、失眠與疲憊,便會有了新的答案。
閱讀這本書,是每位女性重新找回身體主導權、與自己和解的開始。

p.s. 我自己在心情煩悶時,會看之前旅遊的照片,找回當時放鬆自在的感覺。

#經前症候群 #女性情緒 #婦女身心 #捷思身心

【您的心聲·捷思聆聽】
捷思身心醫學診所
地址 ∣ 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二段236號12樓之3(近捷運科技大樓站)
專線 ∣ 02-23221739
LINE ∣ https://lin.ee/OBIDnEY
官網 ∣ https://bit.ly/3afnVG3
YT頻道∣ https://bit.ly/2LFkfoG

捷思心理治療所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二段100號5樓之7(近捷運忠孝新生站)
專線|02-23210031
Line|https://page.line.me/244qzskr
官網|https://www.justcounselingcenter.com.tw/

♥️當心跳突然加速──認識恐慌症,別再以為是「不想面對壓力的藉口」在門診裡,我常遇到這樣的個案:�某天心臟突然狂跳、呼吸急促、全身冒汗,甚至覺得自己快要窒息或死亡。就算送到急診,檢查顯示心臟沒有異常,卻仍反覆出現這些可怕的症狀。其實,這可能...
05/10/2025

♥️當心跳突然加速──認識恐慌症,別再以為是「不想面對壓力的藉口」

在門診裡,我常遇到這樣的個案:�某天心臟突然狂跳、呼吸急促、全身冒汗,甚至覺得自己快要窒息或死亡。就算送到急診,檢查顯示心臟沒有異常,卻仍反覆出現這些可怕的症狀。其實,這可能不是「心臟病」,而是恐慌症。

♦️恐慌症的真相
恐慌症是一種大腦神經調控異常所引發的焦慮疾患。它的核心是突如其來、毫無預警的恐慌發作,短短幾分鐘內就能把人推到「快要瘋了」或「要死掉了」的恐懼邊緣。常見的症狀包括:心悸、呼吸困難、胸悶、頭暈、顫抖、發冷或發熱,甚至覺得自己不真實或失去控制。若這樣的發作反覆出現,個案很容易陷入「預期性焦慮」——每天擔心下一次發作會在哪裡發生,因而避免外出或活動,生活與工作受到嚴重影響。

恐慌症的終生盛行率約為1-4%,女性罹病率為男性的2-3倍,發病高峰時間落於成人早期(25歲左右),91%個案有其他精神疾病共病,尤其是重鬱症。1/3恐慌症個案在初次發作前就有重鬱症;2/3恐慌症初次發作是在重鬱症當下或是剛經歷過重鬱症病程,千萬不要低估共病的風險。

♦️常見迷思
許多人對恐慌症仍有誤解:
•「就是太脆弱」——錯。恐慌症不是心理脆弱,而是神經系統的失調。
•「忍一忍就好」——錯。症狀強烈,常讓人誤以為自己得了重病。
•「恐慌症是裝病,不想面對壓力的藉口」——錯。恐慌症有明確的診斷準則與治療方式,並非藉口,更不是個案刻意「逃避」。
•「治不好」——錯。透過藥物、心理治療與生活調整,大部分個案都能恢復正常生活。�

♦️治療與支持
恐慌症的治療強調「藥物」與「心理」並行:
•藥物治療:抗憂鬱藥或抗焦慮藥能穩定大腦,減少發作頻率。
•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CBT)幫助修正過度災難化的思維,並學習呼吸放鬆、正念練習。
•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rTMS):恐慌的病理機制通常與大腦的前額葉皮質和杏仁核有關。rTMS能夠調節杏仁核-前扣帶皮質-前額葉皮質活性,減少焦慮症狀。透過持續的刺激,rTMS可以促進神經可塑性,幫助個案改善情緒調節能力。
•支持系統:家人朋友的理解能減輕患者羞愧感,鼓勵他們持續接受治療。

♦️給身邊的親友提醒
如果你的親友正受恐慌症困擾,最重要的不是急著幫他「解決問題」,而是成為他安全感的來源。一句「我在這裡陪你」比任何分析都更有力量。
恐慌症並不可恥,也不是軟弱的表現。它是一種需要被正視、可以被治療的疾病。當社會能以理解取代污名,更多人就能勇敢走向康復。

謝謝《POP最正點》林書煒專訪🤍

#恐慌症 #焦慮 #林書煒 #身心科 #李旻珊醫師

【您的心聲·捷思聆聽】
捷思身心醫學診所
地址 ∣ 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二段236號12樓之3(近捷運科技大樓站)
專線 ∣ 02-23221739
LINE ∣ https://lin.ee/OBIDnEY
官網 ∣ https://bit.ly/3afnVG3
YT頻道∣ https://bit.ly/2LFkfoG

捷思心理治療所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二段100號5樓之7(近捷運忠孝新生站)
專線|02-23210031
Line|https://page.line.me/244qzskr
官網|https://www.justcounselingcenter.com.tw/

⚠️看過身心科會影響保險?⚠️許多人想看身心科,卻擔心:「會不會因此買不到保險?」這確實是常見的顧慮,但我們先來釐清幾個關鍵點:🔹 「精神疾病」與「精神病」不同* 精神疾病範圍很廣,包括憂鬱症、焦慮症、睡眠障礙、適應障礙、物質使用障礙、注意...
21/09/2025

⚠️看過身心科會影響保險?⚠️

許多人想看身心科,卻擔心:「會不會因此買不到保險?」這確實是常見的顧慮,但我們先來釐清幾個關鍵點:

🔹 「精神疾病」與「精神病」不同
* 精神疾病範圍很廣,包括憂鬱症、焦慮症、睡眠障礙、適應障礙、物質使用障礙、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等等。
* 精神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像是思覺失調症、伴隨妄想或幻覺的情感性疾患。👉 所以,不是所有「看身心科」的人都屬於「精神病」。

🔹 保險公司最關心的是「重大疾病與風險」
* 如果只是短期焦慮、適應障礙、輕度失眠,通常對投保影響有限。
* 若是已經被診斷為「重大傷病」(如思覺失調症、嚴重躁鬱症),就可能影響承保條件。

🔹 就醫紀錄 ≠ 永遠拒保
* 保險公司會依照病情嚴重度、穩定度、治療狀況來評估。
* 很多輕度的焦慮或憂鬱,只要規律治療、沒有長期功能受損,依然可以正常投保。
✨ 重點是:不要因為怕影響保險,就不敢看醫生。身心健康本來就和心臟病、糖尿病一樣,需要適時治療與追蹤。而且,越早就醫,越能降低後續病程惡化的風險。

🔑 建議:
1. 若有保險需求,可與業務員或保險公司誠實說明診斷內容。
2. 也能請專業醫師提供診斷證明,說明病情已控制良好。

♥️ 最後提醒:「看過身心科」本身並不是保險的絕對阻礙。真正影響的是「疾病的種類以及嚴重度與穩定度」。別讓對保險的擔心,成為你拒絕好好照顧自己心理健康的理由。


謝謝三商人壽邀請錄製教育影片,希望可以幫大家釐清迷思。

【您的心聲·捷思聆聽】
捷思身心醫學診所
地址 ∣ 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二段236號12樓之3(近捷運科技大樓站)
專線 ∣ 02-23221739
LINE ∣ https://lin.ee/OBIDnEY
官網 ∣ https://bit.ly/3afnVG3
YT頻道∣ https://bit.ly/2LFkfoG

捷思心理治療所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二段100號5樓之7(近捷運忠孝新生站)
專線|02-23210031
Line|https://page.line.me/244qzskr
官網|https://www.justcounselingcenter.com.tw/

19/09/2025

打掃其實不只是清潔,更是一種療癒!✨

用石頭科技 H60,115AW 強勁吸力直接吸乾淨,每分鐘7200次拍打更頻率可以震出深層髒污🧹,還有綠光顯塵照明把灰塵全都照出來,

而且還通過SGS測試,獲得國際抗敏認證,對家中有過敏體質的人更安心!

我最喜歡的是它的「活動式90°可彎折握桿」設計,不用再整個人彎下去,就能輕鬆清到床底、沙發底,對腰部真的超省力!而且刷頭不會纏繞毛髮,掃完也不用再拆開清理,省時又方便。

以前覺得打掃很累,現在反而成了放鬆心情的小儀式。家裡乾淨了,人也跟著舒服起來。💛

📎https://roborock.vip/0qDnY

#石頭科技

在診間裡,我常遇見這樣的身影——外表看似堅強的女孩,心裡卻早已滿是裂縫。她們或許是乖巧的女兒、認真的學生,努力扮演著「應該」的角色,卻在某個不被看見的角落裡,悄悄崩潰。《當女兒悄然崩潰:一位醫生母親見證精神疾病的傷痛日記》這本書,以細膩的筆...
06/09/2025

在診間裡,我常遇見這樣的身影——外表看似堅強的女孩,心裡卻早已滿是裂縫。她們或許是乖巧的女兒、認真的學生,努力扮演著「應該」的角色,卻在某個不被看見的角落裡,悄悄崩潰。

《當女兒悄然崩潰:一位醫生母親見證精神疾病的傷痛日記》這本書,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許多女性在家庭、社會期待與自我認同之間的拉扯。讀著讀著,我彷彿也看見那些在診間落淚的臉龐:她們害怕成為別人的失望,也害怕表達真實的脆弱;她們以為堅持就是一切,卻不知道「停下來」和「求助」同樣需要勇氣。

這本書不只是寫給女兒們的,它提醒所有的父母、伴侶、師長——理解與傾聽,比要求與期待更重要。唯有在被看見與被接納之後,女孩們才能慢慢拾回力量,重新定義自己的人生。

身為身心科醫師,我真心推薦這本書給每一位正在努力的你。
願它能陪伴你,像一盞微光,讓你知道:崩潰並不代表失敗,而是誠實面對自己的開始。

p.s. AI製圖真的一直帶起新潮,體驗看看。

#身心科 #崩潰 #當女兒悄然崩潰 #捷思身心 #李旻珊醫師

【您的心聲·捷思聆聽】
捷思身心醫學診所
地址 ∣ 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二段236號12樓之3(近捷運科技大樓站)
專線 ∣ 02-23221739
LINE ∣ https://lin.ee/OBIDnEY
官網 ∣ https://bit.ly/3afnVG3
YT頻道∣ https://bit.ly/2LFkfoG

捷思心理治療所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二段100號5樓之7(近捷運忠孝新生站)
專線|02-23210031
Line|https://page.line.me/244qzskr
官網|https://www.justcounselingcenter.com.tw/

早上還沒開會就想下班、下午咖啡都救不了你?那不是懶,而是身體在提醒:該補充能量了!👉https://reurl.cc/GNNdxv身心科常說,身體與情緒的狀態是互相影響的。近年國外研究發現,薑黃中的活性成分「薑黃素」除了抗氧化外,還有助於維...
01/09/2025

早上還沒開會就想下班、下午咖啡都救不了你?
那不是懶,而是身體在提醒:該補充能量了!
👉https://reurl.cc/GNNdxv

身心科常說,身體與情緒的狀態是互相影響的。近年國外研究發現,薑黃中的活性成分「薑黃素」除了抗氧化外,還有助於維持身體良好狀態,並支持日常健康,給身體一點正能量!

薑黃,不只是咖哩或印度料理的黃金色來源,它的活性成分「薑黃素」(Curcumin)是一種天然植化素,屬於多酚類,研究顯示在體內具有抗氧化特性,並幫助維持正常的代謝功能。然而薑黃素在人體的吸收率並不高,這時黑胡椒就能派上用場。黑胡椒中的「胡椒鹼」(Piperine)能幫助提升薑黃素的利用率,讓保養更有感。

在身心科的觀點,日常攝取富含植化素與抗氧化成分的食物,有助於支持身體的能量代謝與細胞健康,而當身體狀態穩定時,專注力、情緒調節能力也會更平衡。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提醒壓力大的上班族、應酬族、外食族,飲食不只要吃夠,聰明補充也很重要!

我自己平時也會定期補充薑黃,愛司盟為美國原裝進口,通過美國FDA和GMP權威認證,而且膠囊顆粒不大,提升日常服用便利性,很適合忙碌的現代人,養成每天的穩定習慣。愛司盟複方薑黃膠囊,薑黃搭配濃縮黑胡椒,維持日常代謝與生理機能,找到自己的能量來源,精神和心情自然會跟著亮起來!
📢 限時優惠:買一送一再折扣 100 元!
👉 https://reurl.cc/GNNdxv

#愛司盟 #愛司盟複方薑黃膠囊食品

【雅丰醫療集團心理健康講座|與壓力共處】感謝曾文尚院長及團隊的誠摯邀請,與大家分享「與壓力共處」的實用方法。壓力是生活中無可避免的存在,但我們是否能學會「與它共處」,而非被它淹沒?在講座中,我和大家聊到:🔹壓力對身體與心理的影響:焦慮、失眠...
31/08/2025

【雅丰醫療集團心理健康講座|與壓力共處】

感謝曾文尚院長及團隊的誠摯邀請,與大家分享「與壓力共處」的實用方法。

壓力是生活中無可避免的存在,但我們是否能學會「與它共處」,而非被它淹沒?
在講座中,我和大家聊到:

🔹壓力對身體與心理的影響:焦慮、失眠、自律神經失調與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甚至免認知功能會下降(大腦運轉速度變慢和記憶力缺損)。
🔹壓力指數自我檢測:學會觀察自己,避免累積到失控才求助。
🔹實用的自我調節方法:
* 認知調整與思維替換,讓想法不再被焦慮綁架。
* 正念練習與漸進式肌肉放鬆,幫助身心回到當下。
* 攝取真正對大腦有益的營養素與運動,透過感官及行動創造安定感。
🔹專業協助:微電流刺激(CES)、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等。

最重要的是,當我們發現靠自己已經走得很辛苦,也別忘了專業的協助不只是「最後手段」,而是幫助我們更快、更多元地走出困境的重要路徑。

謝謝雅丰醫療集團的夥伴們,在忙碌的工作之餘,願意花時間傾聽自己,也投資心理健康。希望這場分享能帶給大家一些具體工具,讓壓力不再只是壓力,而是促使我們更懂得生活、珍惜平衡的契機。

#壓力 #壓力大 #自律神經失調 #員工健康講座 #心理健康講座 #雅丰醫療 #捷思身心 #李旻珊醫師

【您的心聲·捷思聆聽】
捷思身心醫學診所
地址 ∣ 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二段236號12樓之3(近捷運科技大樓站)
專線 ∣ 02-23221739
LINE ∣ https://lin.ee/OBIDnEY
官網 ∣ https://bit.ly/3afnVG3
YT頻道∣ https://bit.ly/2LFkfoG

捷思心理治療所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二段100號5樓之7(近捷運忠孝新生站)
專線|02-23210031
Line|https://page.line.me/244qzskr
官網|https://www.justcounselingcenter.com.tw/

25/08/2025

保養,不一定要繁瑣。
旻珊醫師想和大家分享她最喜歡的 超維A保養系列——
溫和而有效,讓肌膚每天都能感受到細緻呵護。

搭配 超維A微晶冰錐撫紋貼,
就像在家做微小而精準的修護療程,
不只淡化細紋,更喚醒肌膚的彈潤光澤。

輕鬆、自在,讓每天的保養
都成為自己期待的小儀式。

無論是忙碌工作後的放鬆,還是睡前的療癒儀式,
一起找到屬於自己的美肌節奏吧!
👉🏻https://reurl.cc/oYz3Aq

| AI聊天機器人與AI精神病 |文/捷思身心醫學診所 李旻珊醫師最近臨床上,越來越多人討論到一個新現象——「AI精神病」。這不是正式的診斷名稱,而是學界對於某些案例的暱稱,指的是有人在跟AI聊天機器人長時間互動後,逐漸出現妄想或精神症狀。...
17/08/2025

| AI聊天機器人與AI精神病 |

文/捷思身心醫學診所 李旻珊醫師

最近臨床上,越來越多人討論到一個新現象——「AI精神病」。這不是正式的診斷名稱,而是學界對於某些案例的暱稱,指的是有人在跟AI聊天機器人長時間互動後,逐漸出現妄想或精神症狀。特別是心理比較脆弱、原本就有精神病傾向的人,更容易把AI當成「懂我、愛我、指引我」的存在。

✔️三種常見的「AI妄想」

丹麥精神醫學專家 Søren Dinesen Østergaard 警告,因為 AI 回答時常帶有「過度肯定」特性,且對話過於擬人化,可能讓心理脆弱或孤立的人群逐漸陷入妄想。
🔹 彌賽亞使命妄想:覺得自己從AI那裡獲得了「真理」,甚至肩負拯救世界的使命。
🔹 神化AI:把AI看成全知全能的神祕力量,開始產生強烈的精神依附。
🔹 浪漫依戀妄想:誤把AI的貼心回應當成真愛,對機器產生戀愛或依戀情感。
聽起來很戲劇化,但在臨床上確實有人因為孤單或壓力,把這些想像當成真實。

✔️為什麼會這樣?

原因其實不難理解:
• AI太會取悅人:它常常迎合和模仿你的語氣,即使面對錯誤想法也會無條件肯定你,久了就變成「回音室」,只會放大你的固有想法。
• 太擬人化:聊天過程讓人忘了它只是程式,錯把「演算法」當「靈魂」。
• 取代人際互動:當使用者處於孤獨或心理壓力狀態時,容易將深層渴望投射到AI身上,尤其是AI可以24小時全天候陪伴,最後偏離現實。

再加上AI的「記憶功能」,會讓人誤以為「它真的懂我」、「我完全被理解」,妄想就更容易被鞏固。這也是為什麼有專家會形容它比我們想像的還危險。

⚠️你是否開始「無法停止」與AI對話?
⚠️你是否覺得「只有AI最懂我」?
⚠️你是否遇到問題或沮喪的事情會第一時間找AI?
⚠️你是否開始懷疑AI有超能力或特殊身份?

若上述情況影響到日常生活或人際互動,就需要留意了。

✔️那我們可以怎麼辦?

身為臨床醫師,我會建議:
1. 醫療人員要有警覺:當病人提到跟AI的互動,別急著忽略,因為那可能正在影響他的症狀。
2. 使用者要維持現實人際互動:不要因為AI聊天覺得被理解,就讓AI取代真正的人際連結。
3. 科技公司要有責任:減少「過度肯定」的設計,避免讓AI成為妄想的助燃劑。
4. 社會需要規範:AI絕對不能取代專業心理治療。

AI是好工具,但不是心靈救贖。
它可以幫你查資料、排行程,卻不應該成為你唯一的情感出口。
如果你或身邊的人開始對AI有「超越工具」的依附感,甚至覺得它有神祕力量或浪漫可能性,請務必停下來,好好檢視這樣的互動。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

「AI應該是輔助,而不是信仰。」

這一點,我們得一起記住。

References:
1. Østergaard SD. Will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hatbots Generate Delusions in Individuals Prone to Psychosis? Schizophr Bull. 2023 Nov 29;49(6):1418-1419. doi: 10.1093/schbul/sbad128. PMID: 37625027; PMCID: PMC10686326.
2. ChatGPT psychosis? This scientist predicted AI-induced delusions — two years later it appears he was right. by Eric W. Dolan August 7, 2025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ntal Health, PsyPost
3. The Emerging Problem of "AI Psychosis”: Amplifications of delusions by AI chatbots may be worsening breaks with reality. Marlynn Wei M.D., J.D., July 21, 2025, Psychology Today
4. Lee EE, Torous J, De Choudhury M, Depp CA, Graham SA, Kim HC, Paulus MP, Krystal JH, Jeste DV.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Mental Health Care: Clinical Applications, Barriers, Facilitators, and Artificial Wisdom. Biol Psychiatry Cogn Neurosci Neuroimaging. 2021 Sep;6(9):856-864. doi: 10.1016/j.bpsc.2021.02.001. Epub 2021 Feb 8. PMID: 33571718; PMCID: PMC8349367.
5. AI-induced psychosis is a growing threat. Here's how to recognize it in patients—and how to help. Barbara Bekiesz. July 31, 2025. MDLinx

#捷思身心 #李旻珊醫師 #身心科

【您的心聲·捷思聆聽】
捷思身心醫學診所
地址 ∣ 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二段236號12樓之3(近捷運科技大樓站)
專線 ∣ 02-23221739
LINE ∣ https://lin.ee/OBIDnEY
官網 ∣ https://bit.ly/3afnVG3
YT頻道∣ https://bit.ly/2LFkfoG

捷思心理治療所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二段100號5樓之7(近捷運忠孝新生站)
專線|02-23210031
Line|https://page.line.me/244qzskr
官網|https://www.justcounselingcenter.com.tw/

【三明治世代,請先把自己放進菜單裡】文/李旻珊 醫師|身心科在診間,我常遇見這樣的他:上有父母需要照顧,下有孩子要養,工作與家庭兩頭燒。有人形容這叫「三明治世代」,但我覺得更像一顆被不斷擠壓的球,已經很努力撐著,卻慢慢變形。根據調查,71%...
03/08/2025

【三明治世代,請先把自己放進菜單裡】
文/李旻珊 醫師|身心科

在診間,我常遇見這樣的他:上有父母需要照顧,下有孩子要養,工作與家庭兩頭燒。有人形容這叫「三明治世代」,但我覺得更像一顆被不斷擠壓的球,已經很努力撐著,卻慢慢變形。
根據調查,71% 的三明治世代落在 40~59 歲。他們同時要承擔父母、孩子的照顧與經濟責任,還要成為家裡的情感支柱。壓力來源包括:
* 子女教養與教育開銷
* 長輩健康與醫療照護
* 工作壓力與經濟支柱的責任
* 居家大小事與零碎家務
長期這樣生活,常會出現:
* 慢性疲勞、睡眠障礙(淺眠、早醒、失眠)、自律神經失調
* 免疫力下降、腸胃不適、內分泌失調、慢性發炎
*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

📌 我在診間看見的兩個真實縮影
1️⃣ 55 歲女性主管 — 「還能撐」的超人媽媽:林小姐白天是公部門中階主管,下班照顧糖尿病的母親,週末為女兒準備學測資料。她總說:「我還能撐。」直到胸悶、胃痛、失眠、心悸,甚至在會議上暈倒。➡️ 診斷:自律神經失調+焦慮症➡️ 改變:學會允許自己「做不到」,建立分工機制,從每週 10 分鐘正念練習開始。

2️⃣ 48 歲男性工程師 — 說不出口的情緒負債:陳先生要養兩個孩子,也要照顧中風失能的父親。他不抱怨,但最近變得暴躁易怒、無法專注,血壓飆高才驚覺自己快撐不住。➡️ 背後信念:「我不能倒」、「男人不該示弱」➡️ 改變:承認自己也需要被照顧,主動與家人分擔責任。

💡 醫師給三明治世代的自救提案
1. 優先照顧自己:運動、冥想、與朋友聚會,都是「充電行為」。別讓罪惡感阻止你這麼做。
2. 適時求助:不要獨自扛完所有責任,嘗試讓家人參與照護,或申請政府與社區資源(📞1966 長照專線)。
3. 保留 Me Time:每天或每週為自己留 10~15 分鐘,哪怕只是安靜喝杯咖啡,也是一種修復。
4. 練習正念呼吸(10 分鐘版)
* 1~3 分鐘:觀察呼吸
* 4~6 分鐘:掃描身體緊繃處
* 7~9 分鐘:覺察情緒(不評論、不分析)
* 第 10 分鐘:三次深呼吸,回到當下
5. 設定界限:允許自己對不合理的要求說「不」,這不是自私,而是保護能量。

如果自己試過一些方式,但還是被失眠、身體不是困擾,建議尋求專業身心醫療協助,先短期改善症狀,再慢慢調整生活步伐,度過難關。

♥️捷思身心醫療團隊提供:
身心科健保/自費門診
心理諮商
經顱磁刺激治療(rTMS)
微電流刺激療法(CES)
醫療級保健品身心調理
自律神經檢測(HRV)
憂鬱症輔助診斷腦波檢測
人格檢測
無導線居家睡眠檢測
遠距醫療

最後想對你說:
照顧別人是責任,照顧自己是義務。你的健康與情緒,就是家裡的地基。請先把自己放進每天的「菜單」裡,這不是奢侈,而是生存必需品。

#三明治世代 #壓力 #自律神經失調 #捷思身心

【您的心聲·捷思聆聽】
捷思身心醫學診所
地址 ∣ 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二段236號12樓之3(近捷運科技大樓站)
專線 ∣ 02-23221739
LINE ∣ https://lin.ee/OBIDnEY
官網 ∣ https://bit.ly/3afnVG3
YT頻道∣ https://bit.ly/2LFkfoG

捷思心理治療所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二段100號5樓之7(近捷運忠孝新生站)
專線|02-23210031
Line|https://page.line.me/244qzskr
官網|https://www.justcounselingcenter.com.tw/

21/07/2025

門診中常遇到個案說:「白天很累,晚上卻總是難以入睡。」
這樣的情況,其實並不少見。在臨床上,我們稱這類狀況為「精神生理性失眠」,意思是——個案一開始是經驗到與壓力有關的短暫失眠,而在連續幾天睡不好後,於睡覺時間開始時會害怕無法入睡,而這害怕的反應會伴隨著焦慮和自主神經的興奮。之後只要遇到相同的睡眠時間或環境,就會焦慮和警覺而無法入睡。
常見的原因包含壓力累積、情緒波動、作息不規律,甚至對睡眠本身產生焦慮。
在調整睡眠狀態的過程中,除了尋求專業協助,一些日常慢下來的練習也很重要。
以下幾個方法,是我在臨床上常建議大家可以嘗試的:
🔸 規律作息:每天盡量固定睡覺與起床時間,有助於穩定生理時鐘。
🔸 睡前遠離螢幕:藍光會影響褪黑激素分泌,讓大腦不容易「關機」。
🔸 建立喜歡的活動:泡澡、伸展、聽輕音樂、冥想,或加入氣味刺激等。
🔸 創造安心氛圍:柔和燈光、整潔空間、熟悉氣味,有助大腦進入「可以休息了」的狀態。

像我最近自己養成一個睡前的小習慣:噴一點木質調香氛,
我使用的是一款無酒精、無人工定香劑的配方,氣味溫和不刺激。
大約睡前10分鐘輕輕一噴,空間會有淡淡香氣,整體氛圍也變得舒適。
其中一個成分「雪松醇(Cedrol)」,來自天然雪松精油,屬於木質香調。
有些國際研究曾提到它可能與自律神經調節等議題有關,
雖然氣味反應因人而異,對我來說,這樣的味道就是讓人放慢下來、提醒自己「該休息了」。
我自己偏好那款叫「靜謐森林」,融合雪松與檀香,氣味沉穩、有種森林的靜謐感;
而我同事則喜歡另一款「恬然夢境」,是偏柑橘、花香的明亮調性,氣味比較輕盈柔和,
適合平常喜歡花果、草本風格的人。
👉🏻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最近用的 .official
雪松醇睡眠噴霧:https://citiesocial.co/ue4Lz

不管是什麼方法,為自己建立「休息儀式感」,
就像是一種讓身心緩步過渡到休息狀態的提醒。
這些微小習慣,往往是幫助我們照顧自己的第一步。

#身心科醫師觀察 #睡前儀式感 #雪松醇睡眠噴霧 #哄睡小白瓶

Address

大安區復興南路二段236號12樓之 3
Taipei
106

Opening Hours

Monday 13:30 - 16:00
17:30 - 20:00
Tuesday 17:30 - 20:00
Wednesday 13:30 - 16:00
Thursday 17:30 - 20:00
Friday 10:00 - 12:30
Saturday 10:00 - 12:30

Telephone

+886972031507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身心科 李旻珊醫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身心科 李旻珊醫師: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