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2025
#套課販售倒數兩天
⠀
「你總是替別人著想,卻沒人記得你也會累。」
⠀
凱莉是那種「身邊有她就安心」的人。
⠀
同事臨時出狀況,第一個想到她;
朋友吵架,需要有人調停,也會找她;
家人需要人照顧、安撫、傾聽——她從不缺席。
⠀
在大家眼裡,她是那個穩定又可靠的存在。
可是在她自己心裡,卻常有一個聲音在問:
「那誰又會為我著想呢?」
⠀
有一次,她幫忙同事完成一個臨時的簡報。
那天她原本想準時下班去看場電影,好好放空。
結果簡報一結束,大家都鬆口氣道謝,
只有她默默合上筆電,對自己說:「沒關係,下次再去吧。」
⠀
她嘴上說沒關係,但心裡那口氣一直悶著。
因為這不是第一次「下次再去」。
⠀
她常常把別人的需求放在前面,
久而久之,自己的願望、情緒、疲憊,
都成了一個「不重要的小聲音」。
⠀
有一晚,她在回家路上突然覺得頭暈。
她靠在公車窗邊,心裡一陣酸。
她想起朋友前幾天又說:「妳真的很好,我都不知道妳怎麼能這麼體貼。」
那句話本該是誇獎,但她只覺得——好累喔。
⠀
她好像被貼上了一個「永遠有能力照顧別人」的標籤,
卻沒人看見,她其實也會需要被照顧。
⠀
那天晚上,家瑜終於對自己做了一個小小的決定。
她關掉訊息通知,泡了一壺茶,坐在窗邊靜靜地看雨。
沒有誰要她這麼做,也沒有人催她去幫忙。
那一刻,她突然發現——原來世界不會因為我休息,就崩塌。
⠀
她第一次感覺到,那個總是照顧別人的自己,也值得被照顧。
而那份溫柔,不一定要全都給別人,也能留一點給自己。
⠀
也許這才是「善良」真正該有的樣子:
不是犧牲,而是選擇;
不是討好,而是誠實;
不是為了誰,而是為了能繼續溫柔地生活下去。
⠀
—
⠀
💡照顧者角色陷阱
心理學研究指出,當一個人長期扮演「照顧者」角色時,
會在潛意識中把「被需要」與「有價值」畫上等號。
這種模式讓人難以拒絕,因為一旦不再付出,就會感到焦慮與空虛。
久而久之,「照顧」變成一種自我定位,而非真正的選擇。
⠀
💡情緒勞動
「情緒勞動」指的是人們為了維持他人情緒穩定,
而壓抑、管理自己情緒的心理耗損。
尤其是在關係中扮演「安撫、傾聽、理解」的人,
最容易在不知不覺中耗盡能量,
因為他們在「關心別人」的同時,卻沒有地方放自己的心。
⠀
💡自我忽視的習慣化
當一個人長期壓抑需求、忽略身心訊號,
大腦會開始「習慣忽視」這些警示,
導致身體疲憊、情緒麻木、甚至出現焦慮或憂鬱反應。
這不是意志力的問題,而是一種長期被迫遺忘自我的結果。
⠀
–
⠀
🔎如果你也曾有這樣的掙扎:
🔸 別人需要你時,你總是第一個出現
🔸 你常說「沒關係」,但其實心裡早已快撐不下去
🔸 你幫過所有人,卻沒人問過:「那你呢?」
⠀
那麼,也許該是時候,
讓自己從「照顧別人」的角色裡,稍微走出來。
因為被理解、被在乎,不該只屬於別人,也該屬於你。
⠀⠀
—
⠀
這堂課會陪你練習:
1. 辨認你為何總是成為「照顧者」:看見「被需要」背後的恐懼與焦慮。
2. 理解「情緒勞動」的耗損機制:讓你不再為了維持和諧而消耗自己。
3. 練習照顧自己也不感到內疚:建立能同時在乎別人、也在乎自己的平衡方式。
⠀
--
⠀
這堂課不會要你變得冷漠,
而是陪你重新學會:讓善良有界線,讓自己有空氣。
⠀
#人際關係 #溝通 #懂得拒絕 #好人病 #周慕姿心理師 #陳晉維心理師
#溝通心理學 #人際溝通課 #情緒表達練習 #溝通風格 #說話的藝術 #心理學應用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