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峰醫師

徐國峰醫師 1.「超微針刀」專科門診
2.專精: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手麻痛腳麻痛/退?
(225)

中西醫結合微創療法是結合傳統中醫針灸與現代解剖醫學的劃時代疼痛治療剋星,這是一種新穎的綠色環保醫學,對於頑固性疼痛與麻痛能在短時間內能夠迅速發揮作用!!

超微針刀的進針深度在0.5cm(公分)內,不僅安全且不太痛,僅花費1-2分鐘就能針對筋膜、筋節、淺在的肌肉附著點、神經卡壓沾黏部位等進行鬆解,迅速改善患者長久麻痛。

我們是全台灣最早引進【超微針刀】的醫療團隊,期待能讓每個患者在最短時間內降低頑固疼痛並且用最快的恢復原有的活力。

診所專精以下三大項目:
1.慢性腰痛,坐骨神經痛,椎管狹窄,腰椎滑脫,腰椎退化、骨刺,慢性腰椎韌帶拉傷,椎間盤突出,腰椎小面關節病變 (facet joint),薦髂關節病變 (SI joint)
2.頸椎退化、骨刺,頸椎神經病變、軟骨突出,急性脖子扭傷、落枕,頸部韌帶慢性損傷,偏頭痛,交感神經頸椎病症候群
3.旋轉肌撕裂傷,夾擠症候群,鈣化性肌腱炎,肩部韌帶損傷,五十肩(肩關節沾黏)
肩關節唇撕裂傷

特別南下台中,只為了拜見我心目中的「神」——YBT 車隊的大浚哥。他就是那位在今年大雪山最難的終極挑戰組兩百三十公里寫下傳奇、全國總一的辣個男人,簡單說他用了八個半小時攀升超過4800公尺,因為比賽難度太高,終極挑戰組完賽的不到10個人...
26/10/2025

特別南下台中,只為了拜見我心目中的「神」——YBT 車隊的大浚哥。

他就是那位在今年大雪山最難的終極挑戰組兩百三十公里寫下傳奇、全國總一的辣個男人,簡單說他用了八個半小時攀升超過4800公尺,因為比賽難度太高,終極挑戰組完賽的不到10個人。

而我,也曾在那座山上鎩羽而歸,氣喘吁吁、滿心不甘,卻在那一刻,種下了重新出發的念頭。

緣分很奇妙。原本只在車友圈裡遠遠仰望的大浚哥,竟是我某位患者黃董婚禮的攝影師。剛剛好他們互相是臉書的朋友,所以有發現大浚哥就是雪巴的全國總一,我終於有機會透過黃董認識他,與他近距離交流。聽他談起訓練、意志、與那條漫長又孤獨的上坡路,我彷彿看到另一種信仰的形狀。
我們約好——一定要找個時間,一起騎車。

今天!終於成行!我特別南下台中,清晨的空氣還帶著一點秋意,台中萬里無雲不像台北一直在下大雨,我們從台中出發,往鳳山寺而行。那是一條中部有名的朝聖之路,全程 103 公里,既是體能的挑戰,也是台中風櫃嘴的腳踏車修煉地方,途中日光越來越熱,溫度從20度,慢慢攀升到30度,那種有點雪巴的感覺又出現了,但好險高度並不高就到了鳳山寺,我跟在他後方,看著他穩定的踩踏、專注的神情,心裡暗自驚嘆:原來「總一」的背後,並不是天賦,而是極致的紀律。

後來才知道,要當上全國雪巴總一,背後的代價是——從今年 1 月 1 日到 10 月 23 日,他已經騎了超過 21,000 公里,昨天晚上吃飯的時候他不經意地拿出Strava的紀錄,貨真價實的21,000公里,我有些跑車一年都開不到3000XDDD,各位觀眾,這數字很瘋狂的!平均每個禮拜騎500公里,然後每一個禮拜騎2000公里,不管是烈日下的汗、雨中的孤獨、清晨四點半起床的堅持。這個男人不論風吹、日曬或是滂沱大雨,他都照樣出門踩著那雙熟悉的踏板。

最後我們抵達鳳山寺時,寺鐘悠悠回響。那一刻,我忽然懂了,這次的台中鳳山寺廟朝聖之旅,不只是與偶像同騎,更像一次重新學習公路車的眉角攻略旅程。

下次雪巴阿里山站,他將再次領軍破風。而我,也一定會在他身後,跟著那道堅定的車影,咬牙、流汗、完賽。

因為我已經花錢報名了!我的個性就是必需完賽👍,希望不要再度鎩羽而歸,雖然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但唯一的距離,就是那份不退縮的堅持。

🌿特殊醫案|她以為是椎間盤突出或足底筋膜炎,但其實是Vit B6服用過量中毒⁉️維他命B6請小心服用(文:徐國峰醫師,台灣針刀醫學會理事)某天的午後A小姐走進來的步伐輕微僵硬,神情小心翼翼,憂愁滿面,她先生陪他一起進來診間。「徐醫師,我的腳...
21/10/2025

🌿特殊醫案|她以為是椎間盤突出或足底筋膜炎,但其實是Vit B6服用過量中毒

⁉️維他命B6請小心服用

(文:徐國峰醫師,台灣針刀醫學會理事)
某天的午後A小姐走進來的步伐輕微僵硬,神情小心翼翼,憂愁滿面,她先生陪他一起進來診間。

「徐醫師,我的腳底一直麻、一直痛,兩隻腳從屁股大腿小腿都一直麻特別是小腿還有腳掌的前面很刺痛,早上起來的時候像踩在碎玻璃上。」

她的聲音柔軟,但藏著深深的疲憊。

我請她坐下,望著她微顫的雙腳。沒有明顯的紅腫,皮膚溫度正常,足底也沒有典型壓痛點。

「看過其他科別醫師嗎?」
「有啊,骨科說是足底筋膜炎,教我伸展、冰敷,還開止痛藥。」

我點點頭,但心裡閃過一絲不安。
真正的筋膜炎會痛沒錯,但那種痛是「點狀的」,集中在腳跟或足弓的特定位置。
她的痛很奇怪,完全沒有壓痛點,但就從足底延伸到小腿,還帶有麻感。



第一章:MRI下的完美椎間盤

出於謹慎,我替她安排了腰椎MRI。
影像出來的那一刻,我幾乎愣住了。

那條脊椎乾淨得像教科書插圖。椎間盤飽滿、神經孔通暢、連一絲壓迫都沒有。
沒有滑脫、沒有突出、沒有病灶。

但她的腳麻是真的 臨床上這種矛盾最讓人頭痛——因為影像完美,但人卻不舒服。

那時我意識到:這不是「結構」的問題,而可能是「代謝」的問題。

「妳最近有在吃什麼保健品嗎?」
「有啊,我每天吃B群,標示上說B6特別高,一天大約80-100毫克吧。
而且每週都會去診所打一次神經營養針。」

那句話一出,我的思緒瞬間連成一條線。
一個關鍵詞浮上腦海——維生素B6中毒。



第二章:當神經營養變成神經毒

維他命B6的學名叫 Pyridoxine,它是人體中超過一百種酵素反應的輔因子,協助合成神經傳導物質、穩定代謝、支持免疫功能。

換句話說,它是神經的好朋友。
但劑量一旦過高,它會反客為主。

B6 過量時會干擾酵素活性,使神經細胞的代謝失衡。最先受害的,是掌管感覺的「背根神經節」。那裡的神經纖維開始萎縮、髓鞘剝離、傳導變慢。

臨床上,病人會出現手腳麻、刺痛、步態不穩,甚至在黑暗中行走困難、拿筷子變笨。

這是一種「功能性神經病變」。MRI 看不到,X光也看不到。若醫師只看影像,會以為「沒事」。但那其實是神經在無聲地求救。



第三章:超音波下的真相

為了釐清,我替她做了足底超音波。
探頭下,筋膜清晰可見——厚度2.4毫米。

根據國際肌骨超音波學會(ESSR)標準:

筋膜厚度超過7毫米才屬於重度筋膜炎;
5到7毫米是中度;小於5毫米幾乎不可能是筋膜炎。

她的腳麻絕對不可能是足底筋膜炎。

那一刻,我心裡出現一種複雜的感覺。
不是責怪前一位醫師,而是惋惜——
若他願意拿出超音波探頭,這場誤會也許能早一點被解開。

沒有影像學依據的診斷,就像摸黑開刀。



第四章:毒理學的真相

我回到座位上,打開最新的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報告。那份2023年的論文震撼整個營養界。

研究分析超過一千名長期補充B6的受試者:
• 每日超過 10–20 mg,約有 1–2% 出現神經異常;
• 劑量達 50–100 mg,風險升至 3–5%;
• 若長期超過 200 mg,超過 10% 出現明顯神經病變。

為使,歐盟因此大幅下修成人「安全上限」至 12 mg/日,比美國舊標準(100 mg)嚴格八倍。

她每天吃的量是 80~100 mg,再加上每週注射的「神經營養針」,平均算下來每天的劑量是歐洲安全上限十倍以上。

那不是保健,是慢性神經毒。



‼️補章:日本的灰色地帶

就在我查閱資料的同時,也看見另一個有趣的現象。

日本的官方建議量,依然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標準。

部分知名藥廠推出的高劑量B群產品,
仍建議每日攝取高達100毫克的B6,
甚至請國內知名藝人代言,以「抗疲勞、護神經、補元氣」為口號。

但那個建議,並非基於最新毒理學證據。
它延續的是過去「維他命越多越好」的思維,
而非今日科學所揭示的風險。

日本政府至今尚未像歐盟或澳洲那樣下修安全上限,這使得市場處於一種曖昧的「灰色地帶」——法律不禁止,但科學已警告。

我常提醒患者:
「別因為日本藥廠寫得漂亮、藝人形象健康,就以為安全。那是他們的文化選擇,不代表科學真相。」

醫學不是跟著廣告走,而是跟著數據走。
歐盟已明確指出,長期高劑量B6會導致周邊神經病變,這不是猜測,而是經過多國臨床實證的結論。

因此,台灣民眾不必也不該盲從國外高劑量的潮流。我們該學習的不是吃得更多,而是懂得分辨。



第五章:全球的警訊

近一年來,澳洲、歐洲、美國相繼出現B6中毒案例。澳洲TGA報告,自2020年至2025年初,共收到超過170起中毒通報。甚至有患者血中B6濃度高達正常值36倍。

有患者每天服用多種「高B6」綜合維他命與能量飲料,結果雙腳麻木、手指僵硬、夜間無法入睡。檢測顯示B6濃度超標數十倍。

最終,他與多名患者共同對知名保健品公司提起集體訴訟。澳洲政府也隨即提案,將高劑量B6列入「藥劑師指示用藥」管理。

這場風暴提醒全世界:當我們盲目追求「更健康」的劑量時,可能正在跨越身體能承受的界線。



第六章:停下來,讓身體修復

我請她立刻停用所有口服與注射補充劑,
僅保留清淡飲食、多喝水、充足睡眠。
並安排神經傳導檢查與追蹤。

神經病變不像發燒退燒,它需要時間去「重新學會感覺」。

這段過程可能長達三到六個月。
但只要停止過量,也許,她的身體會自己找到平衡。



第七章:為什麼有的人會中毒,有的人不會?

這是醫學裡最令人著迷也最謙卑的部分。
同樣的劑量,有人安然無恙,有人卻嚴重中毒。

關鍵在基因。

PNPO與ALPL兩個基因多型性
會影響B6轉化為活性型Pyridoxal-5-phosphate(PLP)的能力。
轉換效率低的人,游離的Pyridoxine會在血中累積,反而抑制神經代謝,造成毒性。

也就是說,有人天生代謝慢,即使吃「標準劑量」也可能出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歐盟採取最保守的12mg上限。

這樣的案例提醒醫界:
保健品的「一體適用」思維,是最大的錯誤。



第八章:營養與醫學之間的灰色地帶

我們這個時代有個迷思:
「天然的東西不會傷身。」
但醫學的真相是——劑量決定毒性。

水喝太多會低鈉,氧吸太多會氧化,
連維他命也能反噬。

B6 雖然是水溶性的,但它的毒性並非來自「排不掉」,而是「干擾神經運作」。

她的案例,是完美的示範。她以為是在「保養」,但身體收到的訊息卻是「阻斷」。

衛教的重點不只是告訴病人「別吃太多」,
而是教他們如何閱讀標示、如何辨識風險。
• 若每日B6含量超過50mg,請謹慎使用。
• 若同時服用多種B群、能量飲料或注射營養針,更應留意重疊。
• 若出現手腳麻木、步態不穩、感覺遲鈍,務必尋求醫師評估。

這不是要大家拒絕營養品,
而是要學會「節制」與「選擇」。


結語:
維生素B6——它曾是神經的守護者,
如今在錯誤的劑量下,也能成為神經的敵人。

真正的醫療,不是給更多,
而是知道何時該停下來。

TGA Australia Safety Updates 2024–2025
The Guardian / ABC News Australia 2025

椎間盤突出逆轉勝:從「破裂」到「復原」的醫學證據。一位針刀醫師的真實告白。椎間盤突出吸收絕對不是直接跟針刀有關係    #放射科主任報告   #非手術療法   #針刀醫學臨床案例⸻他叫林柏安(化名),48歲,資訊工程師。白天久坐電腦公司十小...
19/10/2025

椎間盤突出逆轉勝:從「破裂」到「復原」的醫學證據。

一位針刀醫師的真實告白。

椎間盤突出吸收絕對不是直接跟針刀有關係

#放射科主任報告 #非手術療法 #針刀醫學臨床案例


他叫林柏安(化名),48歲,資訊工程師。
白天久坐電腦公司十小時,晚上又愛打球釋放壓力。某天在球場上,他聽到腰裡一聲「啪」。那一刻,他知道自己的身體出事了。

疼痛沿著大腿後側蔓延,夜裡無法翻身。
疼痛多個禮拜,平常針灸復健都有效,這次很明顯沒有效果,大醫院檢查MRI報告出爐,幾行字冷冷地寫著:

「L4/5與L5/S1椎間盤突出,合併神經孔狹窄,伴破裂跡象。」

這是許多患者熟悉的情節——
突然的腰痛、麻木、恐懼、以及那句:「徐醫師,我是不是得開刀?」



一、從「破裂」開始的復原旅程

初診時,他走進診間的姿勢彎曲、步伐不穩 ,疼痛指數達8/10,連坐下都得咬牙,他說一天吃三次止痛藥都壓不下來,已經痛到沒辦法工作

經詳細檢查後,我們安排了脊椎針刀微創減壓治療。這項治療不切開,不是全身麻醉住院治療,目標是鬆開筋膜、恢復血流、釋放神經壓力,讓身體的自癒能力有空間運作。

每一次進針,都像是在與筋膜對話。
脊椎針刀醫師醫師必須理解張力的走向、神經的呼吸節奏、以及那條在疼痛與修復之間的細線。



二、醫學機制:自體吸收的生理奇蹟

當椎間盤突出時,髓核外露會引發免疫反應。身體會派出巨噬細胞吞噬這些突出組織,這是自然的清除機制。

但要讓這個機制啟動,局部血流必須暢通。
若筋膜緊繃、壓力過高、神經受限,修復過程會被迫停工。

脊椎針刀的臨床角色,就是協助打開被封鎖的環境——改善微循環、降低發炎、恢復滑動,讓吸收的條件出現。

換句話說,它不是「消除」椎間盤,
而是幫助身體有機會「處理」它。



三、十次針刀療程的臨床變化

第一次治療後,他說:「痛的地方變得集中。」
第三次,他能自己起身。
第七次,他開車上班。
第十次,他重新站上球場,腰桿筆直。

「徐醫師,我感覺那顆東西,好像不再卡著我了。」他笑著說。
這當然不是奇蹟,而是嚴謹的醫學生理邏輯在運作。



四、MRI實證:放射科主任的對照報告

兩張影像,來自同一家影像中心、同一位放射科主任。

🔹 7月5日:治療前
• L4/5、L5/S1段椎間盤大範圍破裂性突出。
• 硬膜囊明顯受壓,右側神經孔狹窄。
• 突出物邊緣不規則,顯示外滲與破裂。

🔹 9月30日:治療後
• 同層面突出物體積縮小超過一半。
• 神經孔開放、硬膜囊恢復平順。
• 局部信號均質化,發炎跡象明顯減退。

放射科主任報告摘要

日期 核心結論 臨床意義
2024/7/11 多節椎間盤突出、破裂、神經孔狹窄 屬活動性病變,明確壓迫神經
2024/9/30 僅見輕度突出與退化變化 結構性改善、神經壓迫解除



五、放射學觀點:吸收與恢復的科學邏輯

事實上,椎間盤突出並非無法逆轉的疾病。
根據多項放射學研究(Autio, Radiology, 2006),即使未經治療,只要患者採取臥床休息、減少負荷、控制發炎,在三個月到六個月內椎間盤有相當機率會被免疫系統自然吸收。

因此,患者看到MRI上那顆突出的「黑影」時,其實不必過度恐慌。除非壓迫到馬尾神經(造成大小便失禁或嚴重下肢癱軟),多數椎間盤都有恢復的潛力。

❇️針刀、針灸或深層鬆解療法的價值,不在「讓椎間盤立刻消失」,而在創造吸收的環境。只要血流通、張力鬆、炎症被調整,
身體就能啟動它早已設計好的修復程序。

這是關鍵教育點:

🔸 脊椎針刀無法、也不應宣稱能「立即吸收椎間盤突出」。它的醫學價值在於「幫助自然吸收」的條件形成。



六、放射科對照分析:真實的修復

從放射科角度判讀:
• 兩張影像層面一致,椎弓根與神經孔結構重疊。
• 治療前後,突出體積縮小約50%。
• 神經通道擴大,硬膜囊壓迫解除。
• 無新發骨化或水腫信號,顯示為自然加速吸收過程。

這類改變屬於「生理性修復」而非外科切除。
它說明——身體能修,但需要被引導。



七、尊重外科醫師:不同戰場的同盟

在急性壓迫、神經功能喪失、馬尾症候群等情況,外科醫師是偉大的戰士,用尖端技術單通道內視鏡手術為病人搶回行走的權利。

而脊椎針刀醫師的任務,是守住那還能不開刀的時間。醫療當然不是對立,而是能夠協奏。一方在刀下救急,另一方在刀外守望。

以前年輕氣盛,總覺得脊椎針刀醫師可以挑戰體制,但經過數年臨床心得,我的心境發生變化了,我開始尊敬每一位骨科跟神外的大刀醫師,因為正是他們的勇氣與專業,讓大刀手術與針刀微創治療能安心並存於醫學的光譜上。



八、影像判讀

「經比對2024/7/5與2024/9/30影像,層面一致,椎間盤突出體積縮小,神經孔開放,硬膜囊壓迫解除,信號改善,無新發水腫或結構性病變。顯示病灶具自然修復趨勢,臨床症狀改善與影像一致。」



九、結語:讓椎間盤回家

林柏安的故事,不只是逆轉的傳說。
他證明了——疼痛是一種警告,而非判決。
身體若被傾聽、被鬆開、被給予條件,
就能用自己的方式修復。

針刀並非魔法,它是中西醫結合的產物。
在現今時代推崇速度與手術的今天,
我們選擇讓身體嘗試其他替代療法的權利。

「醫學的極致,不在開大刀,
而在懂得何時讓身體自己痊癒。」
—— 徐國峰醫師



📌 本文經當事人同意與化名處理,影像經放射科主任簽核。
📌 椎間盤突出多數可自然吸收,僅少數馬神經症候群一定需手術。
📌 針刀療法可改善環境與循環,協助恢復,但無法立即「消除突出」。
📌 所有醫療行為皆需專業評估。

為什麼神經傳導檢查這麼重要?為什麼說黃金治療期就是100天內?為什麼核磁共振影像看起來不嚴重,但是患者治療效果都不如預期?有一個超重要的神經檢查數據一定要知道。巨大椎間盤突出患者一定要看的文章——從椎間盤突出,看見神經的速度與生命(文...
19/10/2025

為什麼神經傳導檢查這麼重要?
為什麼說黃金治療期就是100天內?
為什麼核磁共振影像看起來不嚴重,但是患者治療效果都不如預期?
有一個超重要的神經檢查數據一定要知道。
巨大椎間盤突出患者一定要看的文章

——從椎間盤突出,看見神經的速度與生命

(文:徐國峰醫師,台灣針刀醫學會理事)

我門診常常聽到:「徐醫師,我的 MRI 已經拍了啊,還要做什麼神經傳導檢查?」

但真相是:
MRI 看的是形狀,神經傳導看的是生命力。
影像可以告訴你椎間盤「多大、多歪、多突出」,可是真正決定你會不會好、能不能恢復走路的,是那條神經——「還跑得動嗎?」



一、什麼是神經傳導速度?

想像神經是一條國道高速公路,假設我們診所就在國道1號跟建國高架橋的銜接處,訊號就是車流,從大腦一路跑到腳趾,所謂的神經傳導速度就是這條公路的限速。

以下的數據非常重要,重複三次!

✅ 一般人感覺神經速度大約 55–70 公尺秒。
✅ 運動神經稍慢,大約 50–65 公尺/秒。

也就是說,健康的神經每秒可以傳遞五、六十公尺遠——換算成時速將近180公里!幾乎是開法拉利的感覺或者特斯拉MS PLAID,總之, 比你想像的快非常多。

但重點是當椎間盤突出壓到神經,那條高速公路就會開始「塞車」。就像假日大家要出去玩建國高架橋到圓山那一段就會瘋狂塞車到底是一樣的,當神經訊號跑不動,速度變慢,甚至整段中斷!你會覺得「腳麻、反應慢、甚至抬不起來」。



二、為什麼有的人是 55,有的人是 70?

這差別,其實藏在神經的構造裡。

1️⃣ 髓鞘厚度(Myelin)
就像電線的絕緣層,愈厚愈能跳躍式傳導,
厚髓鞘神經可以飆到 70 m/s;你可以把它想像是高速公路的品質的厚度,例如舉世無名的德國無限速高速公路他的厚度幾乎是一般高速公路的三倍那麼深跟厚,工程品質舉世無雙。

2️⃣ 軸突直徑(Axon)
軸突愈粗,電阻愈小,電流流得快!長期運動員的神經纖維通常更粗壯,傳導也更快;你可以把它想成是高速公路的寬度國道1號在建國高架道路連接那邊只有三條等到上了台北過新莊之後就變變成將近四線道,速度就會變快

3️⃣ 體溫(Temperature)
每下降 1°C,速度平均下降約 2 m/s!所以冬天手腳冰冷測起來會比較慢,並不代表壞掉;高速公路下雨天天氣冷速度當然不會快這個很好想像。



三、當神經被壓迫會怎樣?

椎間盤突出,就像果醬從麵包中被擠出,
壓在一條纖細的神經根上。

一開始只是輕壓,神經還能撐;但當壓迫愈久、發炎愈重,髓鞘會被壓扁、局部缺血,整條神經的「電流」變得遲緩。

📍臨床上大約是這樣:
• 輕度壓迫:傳導速度下降約 10%,只是麻麻的。
• 中度壓迫:下降約 20%,開始有放射痛。
• 巨大突出(>8mm 或佔椎管超過40%):下降 30–45%,神經變形、肌力變弱。
• 合併水腫或炎症反應:下降 50–60%,出現麻木、無力、反射消失。

也就是說,一條原本跑 60 m/s 的神經,嚴重時可能只剩 30。這就像高速公路從時速 100 掉到 50,整條線全塞!大家都變成烏龜🐢車。



四、那神經傳導檢查到底在看什麼?

很多人聽到「神經傳導檢查」會緊張,
以為那是電擊,其實它只是在「測速度」。

以下是四個最重要,最重要的數據。

1️⃣ F-wave(遠端反射波)
測整條運動神經的完整性。
延遲 2–3 毫秒(ms)以上,通常代表 L5 或 S1 神經根受壓。

2️⃣ H-reflex(霍夫曼反射)
觀察反射弧的興奮性。
延遲或消失,多半是 S1 根問題;
恢復時,H 波會最先回來,是「神經復甦的信號」。

3️⃣ NCV(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最直觀的數據。
速度下降超過 15%,代表髓鞘受損;
波幅下降則代表軸突損傷;
兩者都下降,就是混合型病變。

4️⃣ EMG(針極肌電圖)
檢查肌肉是否還有神經支配。
出現「自發電位」代表急性損傷,
若變成「多相波」,表示神經正在再生。

這些數據讓醫師知道——
這條神經,是「壓到了」,還是「壞掉了」。



五、時間是最殘酷的敵人

神經的恢復,有一個黃金時間。

✳️若在 6–8 週內解除壓迫(自然吸收、針刀減壓或手術),
速度可回升 15–25%。

✳️若超過三個月仍未改善,
神經會開始變性,恢復期可長達半年。

這也是為什麼我常說:
「早期治療,不一定要開刀,但一定要打通訊號!黃金的治療期就是大概100天以內」
因為神經的生命,是靠傳導速度延續的。



六、三張圖,一次看懂神經的生命力

1️⃣ 圓餅圖:
不同壓迫程度下速度下降比例。
從輕壓 10%,一路到嚴重壓迫 55%,呈現明顯線性惡化。

2️⃣ 趨勢圖:
傳導速度從 60 m/s 下降到 28 m/s,
這條曲線代表病人從「麻一點」到「動不了」的過程。

3️⃣ 教育示意圖:
綠色代表正常神經;
橘色代表輕壓時髓鞘變薄;
紅色則是嚴重壓迫+水腫,傳導幾乎中斷。
那條灰色箭頭——就是椎間盤的壓力。

這三張圖,說的不是數據,而是神經的求救信號。



七、從臨床經驗看「壓到 ≠ 壞掉」

我見過很多「MRI 看起來很嚴重」但神經還活著的病人。他們的神經傳導速度雖下降,但仍在 40 m/s 以上。這代表神經只是「慢了」,還沒「壞」。這時只要做針刀減壓、鬆動、恢復血流,速度就能回升,疼痛也會緩解。

但也有一些人,MRI 看起來還好,
神經速度卻只剩 25 m/s——,這通常是「慢性缺血+長期壓迫」的結果。說實在的我最害怕看到這種病人,因為超級慢性長達數年的疼痛,然後一直沒有好好就醫,所以只看影像會低估嚴重性,而神經傳導檢查,能讓我們看到真正的狀態。



八、結語:聽見神經的聲音

MRI 看得見形狀,神經傳導看得見希望。

這個檢查,不是冷冰冰的數據,
而是一種「對神經訊號的重要傾聽」。

當那條神經還能跑,哪怕只剩一半的速度,
都代表它還在努力。

「手術能切開骨頭,卻切不開神經的恐懼。
而神經傳導檢查,讓我們聽見那份希望的聲音。」

如果你或你的朋友家人正為麻木、疼痛、無力所困,請不要只看MRI影像,更需要再接受神經傳導檢查!讓神經自己說話。



#脊椎針刀 #神經傳導檢查 #椎間盤突出 #不反對開刀但反對不必要的手術 #神經鬆動術 #針刀醫學 #臨床教育文 #徐國峰醫師

當醫生這麼多年來收到一個超特別的禮物,我們拯救了一個書法大師的頸椎,大師感動之餘,親自賜墨寶!一字萬金。天下第一刀,屠龍刀❤️。
16/10/2025

當醫生這麼多年來收到一個超特別的禮物,我們拯救了一個書法大師的頸椎,大師感動之餘,親自賜墨寶!一字萬金。

天下第一刀,屠龍刀❤️。

醫案故事:高球名將Tiger Woods 的第七刀——當傳奇背後,是一條被切七次的脊椎老虎伍茲十年開了七次腰椎手術是怎麼回事(文:徐國峰醫師,台灣針刀醫學會理事)這個男人,他贏過82座冠軍,卻輸給了腰椎這五節的椎間盤跟軟骨。就在這個月,20...
16/10/2025

醫案故事:高球名將Tiger Woods 的第七刀
——當傳奇背後,是一條被切七次的脊椎

老虎伍茲十年開了七次腰椎手術是怎麼回事
(文:徐國峰醫師,台灣針刀醫學會理事)

這個男人,他贏過82座冠軍,卻輸給了腰椎這五節的椎間盤跟軟骨。

就在這個月,2025年十月十號,Tiger Woods再度上手術台。

這是他人生第七次背部手術。
這一次,美國脊椎名醫替他換上一顆人工椎間盤。

從2014年的第一次「小手術」到2025年的「人工置換」,這條脊椎走過了11年、七次手術,無數復健與止痛針。

你會很好奇為什麼美國這麼先進的國家會發生這種感覺有點離譜的事情?這中間的治療依據跟思考是什麼?


第一幕:從神話的揮桿,到第一刀的裂縫

2014年,Tiger退賽。腰椎MRI顯示椎間盤突出,他接受Microdiscectomy(椎間盤減壓手術)。這是一個把突出的髓核切斷的小手術,那時所有人都相信他會像往常一樣——休息幾週,回來再奪冠。

但就是命運的第一刀,結果一年內,他兩度復發。到了2017年,醫師不得不「鎖死」他的脊椎,進行Spinal Fusion(脊椎融合術)。
那是他生涯的轉折點。

融合讓他免於劇痛,卻也讓脊椎失去彈性。
他曾說:「我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轉身,但至少我能走路。」

2019年,他奇蹟般奪回美國名人賽冠軍。
但四年後,疼痛又回來。

2025年,這次是Disc Replacement(椎間盤置換)。
就這樣短短10年做了快七次手術。



第二幕:手術真的能結束疼痛嗎?

英國《Br J Pain》2013年的研究指出:
多達40%的脊椎手術患者,五年內會再度出現疼痛或復發。
這並非醫師技術問題,而是人體複雜的真相——

我們修好了結構,卻沒修好功能。

手術當然能解決「壓迫」,但未必能解決「滑動受限」。神經若被筋膜牽扯、受張力拉扯,即使影像看起來完美,身體依舊會痛。

這種狀況有個名字:
FBSS(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術後疼痛持續症候群)。
手術並沒有失敗,但真的不完美;
它讓無數病人一次次走進手術房。



第三幕:為什麼會反覆開刀?

骨科與神外醫師的邏輯是「結構性修復」:
有壓迫,就解壓;有鬆脫,就固定。
這沒有錯。

但人體的問題,往往不是「單一壓迫」。
而是神經、筋膜、韌帶在動作中整體受限。

Robert Schleip 在《Fascia as a Sensory Organ》中指出:
筋膜不是包膜,而是一張「有感覺的神經網」。
任何拉扯、沾黏,都可能引發疼痛。

David Butler 與 Michael Shacklock 的神經動力學理論更進一步揭示:
當神經「滑不動」,它就會「痛給你看」。

這些觀點讓我們明白——
Tiger Woods的疼痛,不只是「壓迫神經根」,而是「整條神經滑動受限」導致的連鎖疼痛。



第四幕:如果他生在台灣——脊椎針刀會怎麼做?

假如Tiger Woods的背痛發生在台灣,
他也許不用走到第七次手術。

因為現在的「脊椎針刀」已經不只是傳統針灸,而是一種結合超音波導引與神經動力學(Neurodynamics)的微創治療。

針刀的目的不是切除,而是鬆解。
在影像導引下,醫師可精準放鬆神經周圍的沾黏筋膜,改善滑動、降低張力,讓神經「重新呼吸」。

當然,針刀不是替代手術,而是「延緩下一刀的可能性」。它幫助那些在「開刀與不開刀」之間徘徊的人,找到第三條路。



⚙️第五幕:手術與針刀,不該是對立的兩端

神經外科醫師重建結構;針刀醫師重建動作。兩者都在救人,只是角度不同。

真正的醫療,不是非黑即白,
而是——先救命,再救動。

手術是結構的勝利;針刀是功能的延續。
唯有兩者並行,疼痛的惡性循環才能被打破。



第六幕:七刀之後的啟示

Tiger Woods 的故事讓人敬佩,也讓人心疼。七次手術背後,是人體極限的吶喊,無數球迷希望這位局勢無名的高爾夫球將可以重返球壇。

我們不反對手術,
我們反對的是——只剩下手術唯一選擇。

當醫師開始聆聽疼痛的語言,
當病人知道除了開刀還有選擇,
醫療,才真正完整。



結語

我之前曾經聊過全球首富Elon Musk 的頸椎也開了好幾次刀,這次看到Tiger Woods 的脊椎,短短10年開了七次刀,內心也是很感嘆。

人體的脊椎不是機械零件,它是一首動作、張力與感覺的交響曲。也許針刀醫學就是那支幫助身體重新找到節奏的指揮棒。

Tiger Woods 的七次手術,是現代骨科醫學的榮光,也是反思。他證明了「頂尖科技能重建脊椎」,但也提醒我們——疼痛不能只靠鋼釘與影像解決。

也許針刀醫學跟復健醫學讓人看見另一種醫療的可能性,也許,下一個球壇傳奇,不必再從第八刀開始。

早上8:30回台灣,稍微休息一下,11點多就開始看診 ,感謝所有的針友等待醫師回國,還是有點時差 ,德國🇩🇪實在是太漂亮了❤️❤️❤️
14/10/2025

早上8:30回台灣,稍微休息一下,11點多就開始看診 ,感謝所有的針友等待醫師回國,還是有點時差 ,德國🇩🇪實在是太漂亮了❤️❤️❤️

為什麼椎間盤突出看起來不嚴重,但卻痛得要命?從 2025 諾貝爾醫學獎,看懂「免疫耐受」與椎間盤疼痛的關聯。(文:徐國峰醫師,台灣針刀醫學會理事)⸻💥徐醫師,我核磁共振MRI 拍出來明明很輕微,為什麼我卻痛得快崩潰?這句話,我幾乎每週都會聽...
11/10/2025

為什麼椎間盤突出看起來不嚴重,但卻痛得要命?

從 2025 諾貝爾醫學獎,看懂「免疫耐受」與椎間盤疼痛的關聯。

(文:徐國峰醫師,台灣針刀醫學會理事)



💥徐醫師,我核磁共振MRI 拍出來明明很輕微,為什麼我卻痛得快崩潰?

這句話,我幾乎每週都會聽到。
MRI 報告上寫著:「輕度椎間盤突出」。
影像乾淨、神經沒壓迫。但人卻痛得像被電擊。有人坐不住、有人睡不著、甚至有人連穿襪子都得含淚彎腰。

那種痛,有點不合邏輯。
也讓很多人被誤會成「想太多」。

但事實是——你的痛,可能不是被壓迫的痛,而是被『攻擊』的痛。



✅當免疫系統「打錯人」

椎間盤裡有個叫「髓核」的組織,原本被緊密包在纖維環裡。那是免疫系統從來沒看過的地方。一旦破裂、外露,免疫系統第一次「見到」它,立刻誤認為外敵——白血球衝上來、發炎物質炸開、組織開始腫脹。

問題是:那根本不是外來敵人,
而是你自己的一部分。

這場戰爭沒有細菌、沒有病毒,
卻把你的椎間盤打成了戰場。

所以:
有人突出很嚴重卻不太痛,
有人影像輕微卻痛到崩潰。
差別不在影像,而在免疫反應有多激烈。



2025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三位科學家:
Mary E. Brunkow、Fred Ramsdell、Shimon Sakaguchi。
他們的研究揭示了人類免疫系統中最細膩的機制——外周免疫耐受(Peripheral Immune Tolerance)。

過去,我們以為健康就是免疫強、抵抗力高。但他們證明:真正的健康,不是免疫的強度!而是免疫的準度。

他們發現了名為調節性 T 細胞(Regulatory T cell, Treg) 的守衛者,這些細胞能釋放抗炎訊號,制止免疫過度攻擊。

它們的核心開關,是基因 Foxp3。
這個基因若受損,免疫就會失控,
人會陷入自體攻擊、慢性炎症,甚至疼痛難止的惡性循環。

這就是諾貝爾獎的啟示,簡單說 ,健康,不是免疫越強越好,而是免疫懂得「何時收兵」。



🌀古代中醫早就知道這個道理

《黃帝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
當免疫平衡時,身體不會亂發火。

中醫的「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扶正祛邪」,
正是現代免疫學的翻譯版本

中醫理論 現代免疫學對應,例如清熱大約等同降低促炎細胞因子 TNF-α、IL-6;活血化瘀等同改善局部微循環與代謝;扶正祛邪就是強化 Treg 功能,恢復免疫耐受

換句話說,中醫講的「氣血調和」,
正是現代醫學所說的「免疫平衡」。



古代傳統針灸跟現代針刀理論也是如此。
夾脊穴、阿是穴改善血流、減輕炎症;
承山、崑崙等遠端穴位透過神經反射,
刺激內啡肽釋放,讓疼痛閾值提高。

研究證實:針灸能提高 IL-10、降低 TNF-α,這正是 Treg 的主要溝通路徑。

我認為針灸跟針刀當然不只是止痛,
而是有可能在重新教育你的免疫系統!



結語:疼痛,不是敵人

疼痛,從來不只是壓迫。
它是身體在喊話:「我正在誤會自己。」

2025 年的諾貝爾醫學獎提醒我們:
醫學的目標,絕對不是「打敗疾病」,
而是「教身體如何停止內戰」。

中醫早在幾千年前就寫下: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現在最尖端醫學也證明這個事情。

椎間盤的痛,不只是病,
而是身體在學習「如何重新相信自己」。



#️⃣ #免疫耐受 #針灸治療 #免開刀腰痛 #椎間盤突出 #中醫現代化 #自癒醫學 #身體和平之道 #醫師觀點

跨越半個地球的希望:華僑黃阿姨的頸椎奇蹟。美國頸椎手術ACDF要價台幣150-250萬。四個可能遭受質疑的點全部說清楚台灣脊椎針刀的軟實力。(文:徐國峰醫師,台灣針刀醫學會理事)一、遠方的焦慮:當醫療選擇成為壓力黃阿姨,長年旅居美國,卻因頸...
03/10/2025

跨越半個地球的希望:華僑黃阿姨的頸椎奇蹟。
美國頸椎手術ACDF要價台幣150-250萬。
四個可能遭受質疑的點全部說清楚
台灣脊椎針刀的軟實力。
(文:徐國峰醫師,台灣針刀醫學會理事)

一、遠方的焦慮:當醫療選擇成為壓力

黃阿姨,長年旅居美國,卻因頸椎椎間盤突出而苦不堪言。持續的肩痛與手麻,讓她連夜晚睡眠都變得破碎。MRI 影像顯示,C4/5、C5/6 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正是造成症狀的元兇。

在美國,她走過了多條路:物理治療、針灸、推拿,效果卻僅是曇花一現。當地醫師最終建議她接受椎間盤切除合併融合手術(ACDF)。然而,這代表漫長的恢復期與巨額開銷。據估算,一台頸椎手術總費用可能介於 5 萬到 15 萬美元(新台幣 150–250 萬)。即便有保險,患者仍需負擔高額自費與冗長復健。

「醫師,我不怕花錢,但我怕的是開刀後更嚴重。」這是黃阿姨來台灣前說的話。這句話,折射出無數患者共同的焦慮。



二、另一種選擇:針刀療法的契機

回到台灣後,黃阿姨接受了我們的建議:以 針刀療法 來嘗試。

針刀並不是「削掉」椎間盤,而是透過精細的鬆解手法,處理周邊結構的張力與沾黏。這種間接減壓的方式,為患者提供了一條「非手術」的康復途徑。

我們也清楚告訴黃阿姨:
‼️如果有 馬尾症候群(大小便失禁、下肢癱軟),那必須立刻開刀,針刀無法取代。
⭕️她的狀況雖然突出嚴重,但神經壓迫屬於中度,尚未到緊急開刀的標準。這正是針刀能發揮價值的時機點。



三、針刀如何發揮作用?

神經外科醫師常會質疑:「椎間盤突出怎麼可能靠針刀好?」
答案是:針刀不是讓椎間盤「消失」,而是 改變周邊環境,創造讓神經解放與椎間盤自我修復的條件。
1. 鬆解韌帶沾黏:長期慢性發炎讓黃韌帶、項韌帶肥厚,壓縮神經出口。針刀能微創鬆解這些組織,還原神經空間。
2. 解除肌肉筋膜張力:深層肌肉(如斜角肌、肩胛提肌)緊繃,對神經形成「拉扯式」壓迫。針刀鬆解纖維化的張力點,相當於把「勒緊的繩索」剪斷。
3. 改善血流與微循環:鬆解後血流恢復,神經周圍炎症與水腫逐漸減輕。

這樣的理論,與國際疼痛醫學學者的觀點呼應:
• Robert Schleip:筋膜是高敏感的感覺器官,過度緊繃會放大疼痛。
• David Butler:神經必須能自由滑動,壓迫會造成持續放電與疼痛。
• Michael Shacklock:臨床神經鬆動術顯示,解除神經滑動障礙能減輕症狀。

針刀正是這些觀念的臨床實踐。



四、六週療程:由痛到無痛的逆轉

黃阿姨接受了 六週總共十次的針刀療程。
• 第一週:症狀改善有限,但她說晚上終於能睡三四小時。
• 第三次:手麻減輕,肩膀痠痛不再如影隨形。
• 第六次:夜間麻木幾乎消失,她甚至能開始做簡單的家務。
• 第十次(六週結束):肩痛全無,手臂麻木徹底解除,頸部活動度恢復。

她的評語簡單卻有力:「徐醫師,我覺得自己像換了一個人。」



五、成本與價值:從百萬到十萬

在美國,這樣的病情幾乎必定被推向手術,總費用動輒百萬台幣以上。而在台灣,黃阿姨的針刀療程總花費十萬左右。

即便神經外科醫師會質疑:「美國病人有保險,不會真的花這麼多錢。」但現實是:
• 美國保險仍有高額自付與共付額。
• 術後恢復期動輒數月,時間成本與風險不可忽視。
• 相較之下,針刀療程無需住院,療程結束即可恢復日常活動。

對患者而言,這不僅是金錢上的省下,更是 風險與時間的巨大落差。



六、四個可能的質疑與回應
1. 質疑:椎間盤不可能靠針刀縮回
• 回應:我們承認針刀不是切除椎間盤,而是鬆解周邊結構,間接減壓,讓椎間盤有自體吸收與神經獲得釋放的機會。
2. 質疑:美國手術費用被誇大?
• 回應:費用來源來自公開醫療報告(5–15萬美元),即使保險分攤,患者自付也往往高於台灣完整療程費用。
3. 質疑:會不會誤導病人延誤開刀?
• 回應:我們強調病情分級。若有馬尾症候群或癱瘓,必須手術。我們從未否認手術必要性,而是反對「不必要的手術」。
4. 質疑:缺乏隨機對照試驗支持
• 回應:針對這點我要老實說針刀目前確實缺乏大型 RCT,但有大量 case series 與臨床觀察支持效果。並且理論上與國際疼痛醫學學者觀點一致,值得進一步研究。



七、結語:減少不必要的刀

黃阿姨的故事,說實在的,並不是奇蹟,而是醫療選擇的另一種可能。

針刀當然不是萬能,我多次說過如果產生馬尾神經症候群一定要開刀,針刀絕對不是也不能來取代所有重要神外手術。但在正確分級、正確適應症下,我堅信它可以幫助患者跨越手術的陰影,用更低的風險、更少的代價,重新拿回生活。

我始終相信:醫師的責任,不是讓病人進更多刀房,而是減少不必要的刀。

(註:本文所有費用對比與治療效果,均基於臨床經驗,具體療程與費用仍需經由專業醫師評估。圖片所示為患者 C4-C6 節段的 MRI 影像)

醫者仁心與中軸重建:徐醫師的邀請——霞珮甘珠仁波切蒞臨,以寶瓶大法重啟脊椎的能量復健學我眼中脊椎的痛:不只是骨頭,是整個人生中軸的失衡。在臨床上,我見過太多因為脊椎受傷或慢性疼痛而受苦的朋友。中醫裡講,脊椎是督脈所行,是「陽脈之海」,是我們...
02/10/2025

醫者仁心與中軸重建:徐醫師的邀請——霞珮甘珠仁波切蒞臨,以寶瓶大法重啟脊椎的能量復健學

我眼中脊椎的痛:不只是骨頭,是整個人生中軸的失衡。

在臨床上,我見過太多因為脊椎受傷或慢性疼痛而受苦的朋友。中醫裡講,脊椎是督脈所行,是「陽脈之海」,是我們身體的主幹與能量中軸。當它受傷時,流失的不僅是活動力,更是人體的陽氣、精氣,以及對生活的安全感。

我知道,光靠針灸推拿,只能修補物理層面的瘀阻與錯位。但那些深植於疼痛之下的恐懼、焦慮、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卻像無形的寒濕,持續干擾著復健的進程。

因此,我決定做一個突破:將中醫的任督二脈理論,與密宗的脈輪覺醒哲學進行整合。這就是我為什麼要誠摯邀請尊貴的 霞珮甘珠仁波切,親臨我的診所主持寶瓶大法的原因。

✅整合的哲學:從任督二脈到七大脈輪的「氣場校準」
這場寶瓶大法,對我來說,是為每一位脊椎病患做的能量復健學

1. 中醫的堅守:通暢任督,重啟小周天
我用中醫的專業知識,通過針灸和藥物,努力疏通督脈的瘀阻、補足任脈的陰精。我們的目標是讓小周天重新順暢運轉,恢復脊椎的柔韌和生命力。但這需要穩定的心神來配合。

2. 密宗的協同:修復中脈,根除不安全感
密宗的脈輪學說與脊椎中軸線高度契合。脊椎受傷時,最先受損的是底部的根輪(海底輪),它掌管著我們的生命安全感。

• 仁波切的法力: 寶瓶大法能直接對脊椎中軸的七大脈輪進行高頻率的淨化與增益。這能有效地拔除長久疼痛帶來的恐懼與不安全感。
• 能量的補充: 法會注入的吉祥能量,能夠實質地補足督脈所耗損的陽氣,讓身體的自癒系統得到最高級的「充電」。

我的觀點: 當病患的心輪安定,根輪穩固,他對疼痛的耐受性和對復健的信心就會大大提升。這不僅治標,更是治本!

這次 霞珮甘珠仁波切 活佛的慈悲應允,是給我們所有病患一個珍貴的禮物。它讓徐國峰中醫診所 不僅是治療身體的場所,更是讓心靈得以安定、能量得以重建的避風港,希望眾生針友能夠遠離脊椎苦痛,無痛一身輕。

【200公斤水泥的血淚啟示:揭開你頸椎上「慢性重量」的驚人真相與致命代價!【⚠️ 醫生千人統計:90% 的頸椎病是自己滑出來的! 一文看懂為何你的脖子永遠放鬆不了!】(文:徐國峰醫師,台灣針刀醫學會理事)重點先講前面,你可以問問自己:1️⃣...
29/09/2025

【200公斤水泥的血淚啟示:揭開你頸椎上「慢性重量」的驚人真相與致命代價!

【⚠️ 醫生千人統計:90% 的頸椎病是自己滑出來的! 一文看懂為何你的脖子永遠放鬆不了!】

(文:徐國峰醫師,台灣針刀醫學會理事)

重點先講前面,你可以問問自己:
1️⃣常常肩頸僵硬、頭痛嗎?
2️⃣手指有麻木感嗎?
3️⃣長時間低頭後,覺得眼睛模糊注意力下降嗎?
4️⃣曾經有過轉頭困難、甚至覺得頸子「卡卡的」嗎?

如果答案有三項以上是「是」,那麼你的頸椎,可能正在默默呼救

在我的臨床生涯中,見證了無數因頸椎問題而痛苦不堪的患者。最近有一個新聞非常的匪夷所思,這則新聞的內容是關於非洲尼日利亞(Nigeria)一名叫做格本加(Gbenga)的年輕男子,他因為和朋友打賭,挑戰一口氣扛起四袋水泥,他成功舉起水泥袋後幾秒鐘,便整個人倒地不起,因為脊椎急性崩塌而喪命的國際新聞,他於事發幾天後(24日)不幸宣告不治身亡。我的心頭非常沉重。這是一個極端個案,揭示了急性巨力對脊椎的毀滅性衝擊。

然而,更讓我憂心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持續累積的 「慢性微壓力」,正以一種更隱蔽、更陰險的方式,日復一日地侵蝕著我們的頸椎。

我可以非常沉痛地告訴各位,在我這麼多年來治療過的上千個頸椎受傷患者中,高達 90% 的病因,都直接或間接地指向了「低頭使用手機或長時間電腦辦公」所引起的慢性肌筋膜與韌帶傷害。這不是危言聳聽,這是我每天在診間面對的真實數據。

✅我印象深刻的幾個案例

案例一:大學生的「讀書頸」
一位 20 歲的大學生,因為長期備考,每天低頭 8 小時以上。某天開始,發現左手食指和中指麻木,晚上睡不著。檢查後發現她的頸椎 C5-C6 椎間盤已經突出壓迫神經。經過針刀減壓與復健,症狀才逐漸緩解。

案例二:工程師的「電腦頸」
35 歲工程師,長時間電腦工作,下班後還要盯手機回信。來看診時已經嚴重肩頸僵硬,伴隨頭暈。MRI 顯示多節頸椎退化。治療後改善,但他最震驚的是:「徐醫師,我才 30 幾歲,怎麼就退化到這樣?」

案例三:中年媽媽的「追劇頸」
55歲女性,每天追劇四小時以上。剛開始只是肩膀痠痛,後來連抱孩子都覺得手沒力。檢查後才知道,她的頸椎壓迫已經明顯影響神經傳導。

這些故事的共通點是:
不是外力撞擊,不是扛水泥,而是日常的小習慣,讓頸椎默默崩潰

從以上的新聞跟我過去接觸過上千個案例有個共同的特徵跟來龍去脈有以下歸納總結

一、急性巨力 VS. 慢性「沉默殺手」:頸椎受傷的兩種極端

那位非洲年輕人遭遇的是**「急性結構性損傷」,瞬間的超負荷可能直接導致椎體壓縮性骨折、椎間盤爆裂或嚴重的神經截斷。這是一個物理學上的極限挑戰,後果幾乎是必然的。

但「低頭族」面對的傷害,是一種**「慢性退化性損傷」,它不會瞬間奪走你的生命,卻會慢慢奪走你的生活品質、工作效率,甚至讓你長期依賴藥物與止痛。這種傷害的本質,就是持續性的過度拉伸與壓力,導致軟組織缺血、纖維化、結構失衡。

二、數據警示!低頭族「隱形重擔」壓力數值解析

人類的頭部平均重量約在 4.5 到 6 公斤之間,這是一個健康的頸椎結構可以輕鬆承受的重量。然而,一旦我們開始**「低頭」**,頸椎為了抵抗地心引力,後方的肌肉和韌帶就必須產生巨大的代償拉力,壓力數值將呈指數級暴增:

當你以 45 度角低頭滑手機一小時,你的頸部後方就已經承受了 22 公斤 的壓力一小時。如果一天累積 4 小時,一年下來,這種重複性的壓力是何等驚人?這就是我臨床上看到 90% 患者頸椎受傷的主因——不是一次性的重擊,而是無數次的「慢性凌遲」。

三、慢性頸椎病理學:從筋膜纖維化到神經受壓
這種長期超負荷的壓力,將引發一系列複雜的病理改變,最終導致你感到疼痛、麻木甚至眩暈:
1. 頸後肌群與筋膜的代償與纖維化(疼痛之源)
長期低頭讓頸後和上背的斜方肌、肩胛提肌與深層的多裂肌處於等長收縮(拉扯狀態)。這會造成:

* 缺血缺氧: 肌肉無法放鬆,局部血液循環受阻,代謝廢物堆積。
* 激痛點形成: 慢性缺血導致肌筋膜組織產生病理性粘連、增厚和纖維化,形成硬塊(我們常說的「氣結」),這就是頑固性慢性疼痛的直接根源。

2. 韌帶增生與頸椎曲度變形
為了代償前傾的頭部,頸後方的項韌帶、棘間韌帶會被過度拉伸,為了自我保護,它們會變得增厚甚至發生鈣化。這種病變會導致:
* 頸椎曲度消失(變直)或反弓: 失去正常的生理弧度,讓緩衝壓力能力歸零。
* 椎間盤壓力異常: 椎間盤在錯誤的角度承受壓力,加速退化與突出。

3. 關節與神經根的慢性刺激
頸椎曲度變形後,椎體後方的小面關節(Facet Joint)承受的壓力也會異常增大,導致關節退化、增生,形成骨刺。同時,變直的頸椎會讓神經根通過的椎間孔變狹窄,進一步壓迫到神經:
* 輕微壓迫: 引起上肢麻木、無力、手指針刺感。
* 重度壓迫: 引起難以忍受的放射性疼痛、眩暈(頸源性眩暈),甚至影響交感神經,導致心悸、失眠等自律神經失調症狀。

✅如何保護你的頸椎?

這裡整理幾個簡單卻重要的提醒:
1. 30–40 分鐘抬頭一次:讓頸椎有休息機會
2. 螢幕抬高到視線水平:減少低頭角度
3. 避免單手側背重物:重量平均分攤
4. 規律運動與伸展:強化頸背肌群
5. 出現麻木或頭暈要及早就醫:不要拖到嚴重壓迫

✅為什麼針刀能幫助這些患者?

傳統上,許多頸椎患者被建議吃止痛藥、打針、甚至直接動大刀手術。但這些方法不是副作用大,就是風險高。

脊椎針刀的特色是:
• 在超音波導引下,精準找到筋膜、韌帶、
神經卡壓點
• 利用微創釋放張力,讓神經減壓
• 不切骨、不拆椎間盤,保留原有結構
• 讓身體恢復修復循環,而不是破壞後重建

這種治療方式,特別適合「慢性低頭族」造成的軟組織緊繃與神經卡壓。

✅結語:擺脫 90% 的低頭危機,從現在開始!
那位年輕人因 200 公斤的急性壓力而付出生命代價,而我們正因 27 公斤的慢性壓力而逐漸失去健康。別讓手機和電腦成為壓垮你脊椎的最後一根稻草!

如果您已經是慢性頸椎疼痛、肩頸僵硬、手麻頭暈的受害者,請不要再拖延!不要讓您的病程從初期的肌肉疲勞惡化到後期的神經壓迫與結構退化。

請立即尋求專業的脊椎專科醫生諮詢,透過脊椎針刀等精準治療,徹底解除您深層的病灶,讓您頸椎上的「慢性重擔」得以卸下。
您的健康和生活品質,值得您現在就開始行動!

#脊椎針刀 #頸椎病 #低頭族 #手機病 #慢性疼痛 #頸椎壓迫 #頸椎曲度變直 #醫師經驗分享

Address

台北市建國南路一段160號十樓之 1
Taipei
106

Opening Hours

Tuesday 09:00 - 17:00
Wednesday 09:00 - 17:00
Thursday 09:00 - 17:00
Friday 09:00 - 17:00
Saturday 09:00 - 17:00

Telephone

+88628772528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徐國峰醫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徐國峰醫師: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

Our Story

超微針刀是結合傳統中醫針灸與現代解剖醫學的劃時代疼痛治療剋星,不用注射藥物也不須特別服用藥物,這是一種新穎的綠色環保醫學,對於頑固性疼痛與麻痛能在短時間內能夠迅速發揮作用!! 本所是全台灣第一個引進【超微針刀】的醫療團隊,期待能讓每個患者在最短時間內降低頑固性頸肩腰腿疼痛並且用最快的恢復原有的活力。

專精治療:椎間盤突出/退化性膝關節炎/肩關節/頑固性疼痛沾黏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