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護人監獄官心理師輔導教師/國考教甄/補教界第1位

  • Home
  • Taiwan
  • Taipei
  • 觀護人監獄官心理師輔導教師/國考教甄/補教界第1位

觀護人監獄官心理師輔導教師/國考教甄/補教界第1位 一堂上岸!你的自介有亮點嗎?後面追殺題【自介定生死】雖然投資最貴學?

貧苦師範出身的許世穎(許瀚/杜威)歷經失業被退婚、單招 8 次落榜、股票斷頭的代課教師。3 進 3 出正式教職(民 79 公費師專分發/二度【雙榜首】紀錄保持人)輔導/一般【雙北市】雙榜首「站前地王書院」院長14 年,放棄 21 年年資及 18 %。民 83 師培法起(全國首位)教甄輔考專業:志光等北中南各大補習班輔考 49850 人以上【人數最多/任教最久「連續 18 年以上忝列相關領域:鐘點費全國最高」唯一本身考取】初複試評委/主任(代)校長/教育局委員/台北師院輔導教師(師專起33年專業)全國唯一真實姓名,經歷可查證。警告:文長慎入。只接受志同道合者(會砍人):很多教甄考生考了 20 幾年、繳百萬補習費,但從不懷疑是不是準備方法有著根本上錯誤。依然頭也不回地義無反顧,每年給它繳下去,當作是在安太歲(補心安的)!這想起了愛因斯坦說的名言:「精神錯亂的定義就是:做一樣的事,卻幻想得到不一樣的結果!」考教甄更需要個別化的策略,很多成功策略(如:上榜心得分享)其實很主觀,除了替補習班招生、慶功宴聚眾造勢,其實對個別考生用處不大。無法幫助考生增權賦能,發展出自行解決問題的上榜關鍵能力!國小教師 21 年,歷任:教評會委員/教師會理監事/組長/主任(代理)校長。台北師院輔導教師、市府委員(教育局/社會局)、台北市立社區大學「心理與教育學程」召集人、公職薦任主管。站前地王書院/院長 14 年、補教界全國唯一:本身曾考取教甄,唯一敢公佈真實姓名【歡迎查證】教育專業資歷完整。輔考最多考生上榜,教甄第一品牌。欲到【站前地王書院】上課請先搜尋「許世穎」部落格(11年198萬人次):
http://deweytraining.blogspot.tw/2014/11/blog-post_98.html

16/11/2020

哀傷六階段論:
1.否認。2.憤怒。3.協商。4.憂鬱。5.接受。6.意義(新增)
參見David Kessler《意義的追尋》2020.10.初版 #悲傷輔導

03/11/2020

真正的相知相熟的朋友,是很難找到的。
真心的好友,就是那位你敢在他的面前~
顯示出真正的你的人。《意義的追尋》2020.11.初版 #存在心理治療

26/10/2020

劉真過世,辛隆為何還沒走出低潮?【哀悼的 4 項基本任務】 喪偶是個人壓力第1高的人生事件( #心理測驗 分數達100 分)沒有好好完成「悲傷任務」可能變成【複雜性】悲傷。1.無喪親創傷。2.無創傷喪親。3.有創傷喪親。 #喪偶失親 剛發生時,是「痲木震撼期」半年左右才會落底(視個案情況而定)
親密關係的失落,很少在一年之內完全解決,對大多數人而言兩年並不算太長。有些人似乎永遠不能完全脫離悲傷「哀悼永遠不會結束,只是隨著逝去的歲月減輕」Worden《 #悲傷輔導 與悲傷治療》台北:心理出版社 2020.8.第 5 版..............
一位經驗豐富的專家可透過完整而深入的個別臨床診斷(他曾臨床診斷幾萬名不同程度的 #憂鬱症 患者)提供更適合你個人走出生命困境的具體做法。
一位真正可靠專家,可以用一些你從來沒試過的角度去看你自己,以幫助你跳出無止境的痛苦輪迴,重新贏回自己的人生。(精神科醫師「佐藤武」教授)............
許禮安醫師【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 近 20年來有關死亡和瀕死的議題漸受健康照顧專業人員重視,連帶的對悲傷(grief)和傷慟(bereavement)的相關問題也是如此。許多研究探討悲傷對疾病和死亡率的影響。 #存在心理治療
悲傷不只造成生理疾病,也造成心理疾病,特別是在 #喪偶 的情況下更是如此。這些研究的結果雖各有不同,但都顯示出:在 喪偶後一些症狀會增加,如頭痛、顫抖、頭昏、心悸及各種胃腸疾病症狀。
社會工作者雷利(Reilly D.M.)說:「我們並不需要一個新的悲傷輔導專業。而是要現有的專業人員:包括神職人員、葬儀人員、 #家庭治療 師、護士、 #社工師 及醫師,對悲傷這個議題有更多的思考、更高的敏感度、和更多的行動。」
..........

【哀悼的 4 項任務】

哀悼是一種過程而不是一個狀態,悲傷的人必須履行以下任務才能完成此一調適失落的必要過程。.........
任務一《接受失落的事實》
對失落事實的否定可由輕微的扭曲到嚴重的妄想。常見所謂「木乃伊化」,即保留逝者遺物、用具、及房間擺設等,以備逝者復活之用。
此外,以貶抑或漠視逝者價值,及將逝者遺物拋棄等「眼不見為淨」的方式來否定失落的意義。
還有「選擇性遺忘」,將與逝者有關的事物,甚至逝者形象,完全由記憶中抹去。.........
任務二《處理悲傷的痛苦》
包括生理、情緒、行為上的痛苦。最常見的是斷絕感覺及否定痛苦,如此逃避悲傷的人遲早會崩潰,通常是感到憂鬱。......
任務三《適應一個沒有逝者的世界》
依生者與逝者的關係,及逝者生前扮演的角色,而有不同的意義。死亡會迫使生者調整自我概念、生存價值和人生觀。......
任務四《開始餘生之旅,同時找到一個記憶逝者的方式》
生者往往緊抓著對過去的依戀而「不再去愛」,所以要協助生者轉移目標去開創新生活。.........
以上四項任務完成之時即哀悼結束之時。
親密關係的失落很少在一年之內完全解決,對大多數人而言兩年並不算太長。
有些人似乎永遠不能完全脫離悲傷,「哀悼永遠不會結束,只是隨著逝去的歲月減輕。」.........

正常悲傷反應

正常的悲傷現象涵蓋的範圍很廣且種類繁多,可分別列在四大項目之中:
一、情緒反應:悲哀、憤怒、焦慮、倦怠、無助、孤獨、解脫、驚嚇、輕鬆、麻木等等。
二、生理感官知覺:胃部空虛、胸部緊縮、呼吸困難、喉嚨發緊、肌肉乏力、無精打采、口乾口苦、對聲音敏感、人格解組的感覺等。
三、認知:不相信、困惑、幻覺、沉迷對逝者的思念、感到逝者仍存在等等。
四、行為:失眠、食慾障礙(暴食或拒食)、心不在焉、社會退縮、夢見逝者、避免提起、尋覓和呼喚、長吁短嘆、坐立不安、哭泣、珍藏遺物(隨身攜帶)、舊地重遊等等。......
正常悲傷反應會有憂鬱的感覺及其他症狀:如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和失眠。但持續的自我價值低落、持久而明顯的日常功能障礙、以及明顯的心理退化現象,則是憂鬱的特徵。
所以需評估個案的悲傷是否會發展成憂鬱,以便必要時進行醫療評估及給予抗憂鬱藥物。..........
至於影響悲傷反應的要素可歸納為七大類:1.失落的對象(逝者)是誰?2.和逝者的依附關係。3.死亡的形式(預期或意外,自殺或他殺等)。
4.過去的悲傷經驗。5.人格結構的變數。6.社會因素(含文化及宗教)。7.其他壓力(如經濟困難)。.....
有些書用階段(stages)來描述哀悼過程,也有人用時期(phases)來看哀悼過程。
常見的分期是:一、震驚期(shock phase):又叫麻木(numbness)時期。二、渴念期:是一種急性悲傷反應(acute grief)。三、解組和絕望時期。四、恢復期(recovery)或緩解期(resolution)。..........

悲傷輔導

悲傷輔導是協助生者將「塞住淚管的石頭移開」,使其有適當表達情緒的時間和空間。在宣洩過後,協住他們重新整理思緒,新的窗口就會射入希望的陽光。其目標是協助生者完成與逝者間的未竟之事,也就是哀悼的四項任務。

誰來做悲傷輔導?有三種基本型態:1.專業服務:醫師、護士、 #心理師、社工人員等。
2.義務服務:受過訓練的義工。
3.自助團體:共同經驗者互助。.........
對誰作悲傷輔導?預防模式是:界定高危險群,並早期處置。
預測指標如下:1.缺乏支持性社會網絡:沒有朋友、近親。2.與逝者有極端衝突的婚姻關係、極創痛的死亡情境、以及未被滿足的需要。3.同時出現其他生活危機。.......
何時進行悲傷輔導?1.從接觸到當事人開始。2.從預知死亡時即可開始接觸,並在死亡一週後或葬禮後再連絡。
何處可作悲傷輔導?正式或非正式的場所均可,只要是安全且不受干擾的環境。..........
悲傷輔導的原則與程序如下:
1.協助生者體認失落並接受事實:鼓勵談論死亡事件。
2.幫助生者界定並適切表達情感:包括憤怒、悲哀、焦慮、愧疚、無助等。
3.幫助生者在失去逝者的情況下重新生活。
4.協助生者將情感從逝者身上轉移:發展新的人際關係。
5.提供悲傷反應的時間:週年忌日、節日、紀念日。......
6.解說「正常」的悲傷反應。
7.允許個別差異:使家人親友接受。
8.提供持續的支持:至少一年以上,可引介自助團體。
9.檢查防衛機轉和調適模式:評估、探索及指引。
10.辨認病態悲傷行為並轉介:以便進行治療。..............
可使用某些有效的技巧:直言不諱(談論死亡)、使用象徵(逝者相片、遺物)、寫信(給逝者)、繪畫、角色扮演、認知重建、製作回憶錄、引導想像(空椅子法)、心理劇等等。藥物須謹慎的使用,以解除焦慮或失眠為重點。
葬禮儀式處理得當可以增強失落的真實性,提供表達對逝者想法和感受的機會,並可提供家屬社會支持網絡,有助於宣洩悲傷。
證據顯示專業服務、義務服務及自助團體均能降低因失落而產生精神症狀和身心失調的危險性。..........

病態悲傷反應

常用的分類法是分為四類:
1.慢性化的悲傷反應:過度漫長,永未達滿意結果。
2.延後的悲傷反應:壓抑悲傷,而於特殊紀念日或遭遇挫折時才爆發的悲傷反應。
3.誇大的悲傷反應:因失落而產生憂鬱症、恐慌症、酗酒及藥物濫用、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PTSD)
4.改裝的悲傷反應:改裝成生理症狀(與逝者生前疾病相似的身體症狀),稱為「複製疾病(facsimile illness)」;適應不良的行為(如犯罪等)。............
要如何診斷病態悲傷反應,有以下的線索可尋:
1.死亡事件後超過兩年仍有強烈的悲傷。
2.無關緊要的小事就引發強烈的悲傷。
3.保持逝者環境,不願搬動遺物。
4.表現出與逝者曾有之相似症狀。
5.停止社交接觸,不參加與逝者有關之活動。......
6.恐懼疾病和死亡,尤其逝者致死之疾病。
7.長期的無助感、喪失自尊、誇大的憤怒和罪惡感。
8.行為上的改變,包括模仿逝者的特質。
9.自殺的衝動。
10.每年於固定的時段(節日或紀念日)有強烈的悲傷。.............

悲傷治療

適用於過長的悲傷、改裝的悲傷、誇大的悲傷等情況。運用程序:須先排除生理上的疾病;評估四項悲傷任務是否完成;處理因回憶引發的情緒等。使用時機是治療者充分掌握狀況且當事人已作好心理準備。...
評估效果如下:
1.主觀感覺:包括提升自尊、降低愧疚感、增加對逝者好感等。
2.行為改變:恢復社交、建立新關係等。
3.症狀減除:身體症狀減少、緩和或消除等。.......
參見:

1.J.William Worden:Grief Counseling & Grief Therapy,李開敏,林方皓,張玉仕,葛書倫譯《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台北.心理出版社 2020.8.第五版
2.嚴久元《當代醫事倫理學.當代醫學大庫》台北.橘井文化事業
3.Neimeyer《哀傷治療技術、衡鑑》台北:心理出版社 2020
4.教甄自介人設 2020 部落格..................................
#身心靈科學
#諮商與心理治療

02/10/2020

陪伴喪慟者的 11 個原則(心理出版社 2020 網路資訊)#悲傷輔導
  原則一 陪伴是出席他人的痛苦情境,而非幫他們解除痛苦
  原則二 陪伴是與另一個人一起進入心靈的荒漠,而非肩負尋找出路的責任
  原則三 陪伴是對心靈保持敬意,而非專注在智能
  原則四 陪伴是用心傾聽,而非用腦分析
  原則五 陪伴是見證他人的苦難歷程,而非評論或指引這些苦難
  原則六 陪伴是幽谷伴行,而非帶路或追隨
  原則七 陪伴是發現沉默的奧妙,而非用言語填滿每一個痛苦的片刻
  原則八 陪伴是保持靜止,而非急著向前行
  原則九 陪伴是敬重失序與混亂,而非強加秩序與邏輯
  原則十 陪伴是向他人學習,而非教導他們
  原則十一 陪伴是表達想了解的心意,而非表現專業

07/08/2020

公視【少年輔育院改制「矯正學校」由 #教育部 指派 81 名輔特等專任教師,課程配合 #108課綱】少年輔育院正式走入歷史。
桃園、彰化少年輔育院,揭牌改制為「誠正中學」桃園、彰化分校,將由教育部指派專任教師( #輔導教師、 #特殊教育 ⋯)
課程也配合108年新課綱,讓感化少年未來復歸社會,無論就學、就業都能順利銜接。 #職涯輔導
去年2019.7.31少年輔育院正式走入歷史,改制成矯正學校,桃園少輔院在法務部、教育部各單位見證下改制為誠正中學桃園分校,彰化少輔院也改制彰化分校。
#犯罪學..........
法務部長提到,「讓少年輔育院學校化,還有課程方面能跟一般的高中、國中一樣,將來復歸到社會以後,能夠跟一般的學校來做銜接。」
#犯罪心理學
過去,少年輔育院以感化教育為名,實際上卻如同監獄管理,傳授課程也以補救教學為主,長期為人詬病。改制後桃園、彰化共新增81位專業教師,由教育部指派,除普通科目、還包含職業訓練、特教、輔導教師。
#生涯輔導
教育部政務次長表示,「成為學校主要的改變是什麼呢?它就是以教育為主體了。
#多元智慧
人生不免犯了錯誤,希望在矯正學校提供多元的教育裡頭,讓他重新找到自己人生發展的方向。」
#自我實現.........
另外,改制課程也從每週24小時增加到35小時,配合108年新課綱全面實施,少年在感化期間教育內容更容易和一般學校課程銜接,也在實習課程取得證照,未來復歸社會,無論就學、就業都能順利銜接。
#課程與教學
#社工師觀護人

23/07/2019

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
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
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
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人本心理學之父 #馬斯洛

21/07/2019

只有用更好的未來對待自己
才是對過去的不幸最好的回報
侯文詠

14/07/2019

就算大哥拜託你【你現在的生活情況如何,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有一顆永遠向上的心】時間一旦過了,便不再回來,當我們從進社會的一開始,當初還是學生的那個初衷便不像在學校時那樣強烈。很多人就這樣得過且過,不知不覺從大學剛畢業,到周遭人開始陸續退休了。
時間就是生命,也是我們最重要的資產,每一分每一秒逝去之後再也不會回頭,問題是你如何有效地利用你的時間,我們永遠可以選擇活出最好的自己。阿爾伯特.哈伯德曾說:「決定成功與失敗的原因,態度比能力更重要。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就算生活給你的是垃圾,你同樣能把垃圾踩在腳底下,登上世界之巔。」
你現在的生活景況是怎麼樣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一顆向上的心,知道自己該往哪個方向去,這樣你最終會走到自己的人生目標。我們無法選擇出生的環境,但卻可以選擇透過努力讓自己過上一個更好的人生。【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淪,自我實現或得過且過】關鍵就在這一刻的抉擇(轉貼)#選擇理論 #存在心理治療

19/06/2019

希特勒:「群眾的接受能力很有限,他們的智力不高,遺忘的速度卻很驚人。」這就是騙子總是搞聚眾造勢的原因

https://www.facebook.com/545882055903526/photos/a.545883605903371/545883352570063/?type=3&theater
19/03/2019

https://www.facebook.com/545882055903526/photos/a.545883605903371/545883352570063/?type=3&theater

教育新興議題 2019 教甄口筆試【空氣品質指數值(AQI)三級嚴重惡化】教育法規部份,除了全國的(如教師法、性平法)還要特別留意各縣市單行法規。以上兩方面去年 107 台南 、高雄考一堆。如:107 台南(國小、幼兒園)教育專業:
依據臺南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因應空氣品質惡化處理措施,當空氣品質指數值 (AQI) 達 201~300 (三級嚴重惡化)時,針對一般體育課程及戶外活動,下列哪項是正確的學校作為?
(A)正常戶外活動,懸掛黃色「校園空品旗」 (B)一般學生可進行戶外活動,但減少長時間劇烈運動 (C)學生及幼兒上、下學途中或必要外出,配戴口罩、護目鏡等個人防護工具 (D)立即停止戶外活動,將課程活動調整於室內進行或延期辦理。 #教育新興議題 #生態心理學 #衛生教育健康身心................
教師法 2019.3.修正草案【淘汰不適任教師 7 種處分樣態。最重終身解聘】7 種處分樣態:終身解聘、解聘1至4年、解聘或不續聘且不得在原校任教、終局停聘、當然暫時停聘、暫時停聘、資遣。
終身解聘的情況還包括,受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規定處罰,或受性騷擾防治法第20條或第25條規定處罰,經學校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確認,有解聘及終身不得聘任為教師必要;
教師法修法也新增教師專業審查會規範。范巽綠說,自106年8月1日至今,連同國教署,全國22縣市已成立21個專審會,學校申請總案件數19件,受理案件數14案,這次修法將專審會提高到法律位階,將更能強化效能。
(中央社)社會強烈期待積極處理不適任教師,行政院會今天通過教師法修正草案,不適任教師處理機制分7種,最重是「終身解聘」,包括,狼師、虐童或霸凌等行為都屬不適任教師範圍。行政院會今通過教師法修正草案,函請立法院審議。
行政院長蘇貞昌說,這次修法主要是為回應社會各界對於違反法律、教學不力或不能勝任現職的教師應積極處理的期待,完善不適任教師處理機制,加快案件處理速度,以增進教師教學品質,維護學生受教權;請教育部積極與立法院朝野各黨團溝通協調,並向教師團體妥為說明,早日完成修法程序。
教育部次長范巽綠指出,立委共有9個版本的教師法修法草案,待政院版本送入立法院後,將一併審查,教育部會與各黨團溝通,希望儘速完成修法。
處理不適任教師,現行教師法僅規定解聘、不續聘、停聘、資遺的處理樣態;修正草案則依照情節輕重程度不同分成7種,包括終身解聘、解聘1至4年、解聘或不續聘且不得在原校任教、終局停聘、當然暫時停聘、暫時停聘、資遣。
終身解聘的情況包括,教師若犯內亂、外患罪,經有罪判決確定;或是聘任後因故意犯罪受1年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未獲宣告緩刑;犯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2條1項所定之罪,經有罪判決確定;依公務員懲戒法受免除職務處分;經學校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或依法組成的相關委員會調查確認有性侵害行為屬實;經學校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或依法組成相關委員會調查確認有性騷擾或性霸凌行為,有解聘及終身不得聘任為教師之必要。
終身解聘的情況還包括,受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規定處罰,或受性騷擾防治法第20條或第25條規定處罰,經學校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確認,有解聘及終身不得聘任為教師必要;體罰或霸凌學生,造成其身心嚴重侵害;行為違反法規,且違反教師專業倫理、學術倫理或損害教師職務尊嚴,經學校查證屬實,有解聘及終身不得聘任為教師必要。
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司長鄭淵全說,教師法適用對象從幼兒園一直到大專的專任老師,包括公立、私立,只要是專任老師都算。鄭淵全也說,正在研議是否註銷被終身解聘不適任教師的教師證,待立法院審理草案時將提出與立委一同討論。由於過去教師評審委員會處理教師解聘案件,被批評「師師相護」。
教師法修法草案也增訂,教評會在處理教師解聘、不續聘、停聘案件時,學校應另增聘校外學者專家擔任委員,使未兼行政或董事的教師代表人數,少於委員總額二分之一,讓教評會處理相關案件更具公信力。
此外,教師法修法也新增教師專業審查會規範。范巽綠說,自106年8月1日至今,連同國教署,全國22縣市已成立21個專審會,學校申請總案件數19件,受理案件數14案,這次修法將專審會提高到法律位階,將更能強化效能。
鄭淵全進一步解釋,修法草案將原本只具有行政指導性質的教師專業審查會提升至法律位階,明定各主管機關應成立教師專業審查會,協助高中以下學校處理教學不力或不能勝任工作,及教評會未依規定召開、審議或決議不予解聘、終局停聘,主管機關認有違法之虞,交回學校復議,屆期未復議者,得逕行提交專審會審議。
這次教師法修法草案並強化教師申訴及救濟制度,明定教師的救濟制度採訴願或申訴擇一,使教師救濟制度單純化,有利教師迅速獲得救濟。
#教育法規 #教育行政 #學生安全 #教甄筆試 #教甄口試 #陳國星補教狼師

19/03/2019
12/01/2019

教甄口試 108 最新獨家【速成家庭 3 R 現實治療法】在 2019.1.電影《速成家庭》社工師在親職教育上使用了「現實治療法 3 R」葛拉瑟 Glasser 認為雖然不同社會階級、種族、信念和智慧的人都有相同的心理需求,但是他們滿足需求的能力卻大不相同。Glasser 認為個體欲滿足其需求,必須在共融的關係 (involvement)中,以負責 (responsibility),正確 (right),及合於現實 (reality)的行為為之。此共融關係和「3R」是現實治療法的精華所在,也試過體滿足需求不可或缺的要素。
1.負責 (responsibility)的行為:「負責」是指個體在不妨礙他人或侵害他人需求之滿足的情況下,滿足自己心理需求的行為能力。負責的人能愛人,也能接受他人的關愛。人並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以負責的行為來滿足需求,滿足需求的能力必須靠學習得來,雖然那不一件容易的事,但大多數人都能夠從互相關愛中促進這項經驗與能力。
2.合於現實 (reality)的行為:Glasser認為只有在個體完全的意識狀態下,才能以合於現實的有效行為來滿足需求。以不合於現實的行為是無法被接受的,反而會帶來另一種痛苦。
3.正確的 (right)行為:當個體希望獲得價值感的滿足,必須有一套行為的標準,藉此標準糾正錯誤的行為;如果行為沒有受到任何的評價,將無從改進,也無法由行為中獲得價值感。而這一套標準也就現實中的道德倫理,個體經由不斷的探索,將找出標準和其彈性。
★ 結論:負責的行為、合於現實的行為和正確的行為,三者是個體必須自幼學習以滿足需求的能力,而且在一生當中必須不斷的學習下去。如果沒有學習如何滿足需求,個體將會很痛苦,這個痛苦將會迫使個體用不合現實的方式方式來滿足其需求。Glasser指出,雖然愈早學得滿足需求的能力愈好,但是因為生活環境一直債變,人生也一直不斷更迭,個體必須隨時再學習,以便有能力去滿足不同情境、不同壓力下的需求。~ 轉貼(參見:1.《你在做什麼?》.2.《有品質的學校》.3.許世穎【教甄自介】部落格)

12/01/2019

井上雄彥【當我們擁有人生目標,別人貼上的標籤都會失去效用】
即使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也不能夠像鳥一樣在天空飛翔。我們甚至可以說,在「飛行的領域」中,所有人都是殘廢的。
但「飛行殘廢」並不會妨礙人類發展其他方面的才能。從這個角度看,不良於行的人只是被排拒在「步行的領域」;在這個領域之外,其實還有無限遼闊的空間。

12/01/2019

再貴的東西➗365
都會變得很便宜
再小的努力✖️365
也會變得很偉大

24/12/2018

教甄口試 108 考古題【社會交換理論 6 大基本命題】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在社會學界和社會心理學領域萌芽、發展,是相當晚近的學派,其理論創始者是Harvard的George C.Homans,交換理論學派同樣建立在反對功能學派的基礎上,其來由便是質疑自早期社會學者 Comte,Spencer,Durkheim 以降至功能論的出現,其中不斷強調的社會體系的秩序以及社會變遷是否過於虛無;交換論派的學者認為,既然工業革命的重心是經濟,那以商業、經濟行為來探討人類日常生活是合理且可行的。
交換理論也被認為較適用於人類學研究初民社會中,人類的交換行為;而行為心理學則被視為影響社會交換理論較深的一派理論,其理論強調人類行為可因環境的改變,而隨之改變,重點在於個人的動機才是真正決定個人行為的主要因素;三則是經濟學也同樣被認為是交換理論中,人類如何以理性選擇來決定其行為的基礎。
總而言之,社會交換理論是綜合了經濟學、行為心理學、人類學,而將人與人間的互動視為一種計算得失的理性行為。
【演繹交換論】何門史(Homans)認為社會學真正的研究對象是人,而不是社會結構或變遷,於是他將研究重新拉回人和人之間的互動上,也就是交換的本質上,來發展出演繹交換論。
其理論的【六大基本命題】如下:
一、 成功命題
「在一人所做過的行為裡,若某一特定行為經常換得報酬,則該行為就會一直出現。」
二、 刺激命題
「若在過去某一刺激情形曾經帶來報酬,則現下的情形越類似過往所發生的情況,人仍會做出過去所做出的決定」
三、 價值命題
「如果一個行動所帶來的收穫對一個人越有價值,則該人越會執行相同之行動」
四、 飽和命題
「若某一報酬於過去一段特定時間內常被取得,則該報酬對於該人的價值越低」
五、 攻擊-贊同命題
「如果某人常受到不公平待遇,則越有可能展現出憤怒的情緒」
六、 理性命題
「當一個人挑選可能應用的方法時,他會選擇一種成本較低以及較有可能達成該目標的方法」
~ 轉貼(參見:1.葉正。社會學詞彙。台北:風雲論壇。 2:蔡文輝。社會學理論。三民書局。2.許世穎【教甄自介】部落格)

Address

忠孝西路一段50號(五鐵秋葉原)
Taipei
10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觀護人監獄官心理師輔導教師/國考教甄/補教界第1位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Our Story

一堂上岸!你的自介有亮點嗎?後面追殺題【自介定生死】雖然投資最貴學費,但也最能拯救你流浪痛苦98%上岸5500萬終身領【新生先搜尋許世穎部落格】三進三出二度雙榜首31年輔考。勿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