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0/2025
【好文分享】
關於自我照顧的小小想法 by 羅昭瑛 心理師
世界衛生組織(WHO)把自我照顧定義為:在沒有醫療協助的情況下,個人、家庭或社群依然能維持健康、預防疾病、促進身心的能力。換句話說,自我照顧不只關乎身體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
說到身體健康,大家很快就會想到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運動,還有避免生病。可是一提到心理健康,答案就變得比較抽象,做法也五花八門。有人覺得是讓自己放鬆、做喜歡的事、留點時間跟自己相處,或是和朋友出去走走;廣告還常告訴我們要「寵愛自己」,要願意花錢取悅自己。很多時候,照顧心情就被我們等同於「讓自己快樂」。
不過,如果回到WHO的定義,心理健康其實包含更多面向:主觀的幸福感、對自我效能的感受、自主性、與他人的連結,還有發揮自己的潛能。換句話說,做讓自己開心的事,理論上應該能帶來幸福感,但現實中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真的因此覺得更好。
這幾年,我常聽到一些「想照顧自己」卻越來越困擾的例子。像是:下班回家很累,本來應該好好休息,卻捨不得睡覺,結果開始滑手機,一滑就到半夜,睡眠不足讓隔天更疲累,最後心裡充滿罪惡感,覺得自己沒做好該做的事。也有人打電動是為了放鬆,卻玩到停不下來,反而影響生活。還有人因為覺得自己辛苦,就常用消費來慰勞自己,結果收支壓得很緊,壓力更大。
所以,照顧自己的方式每個人都不一樣,但如果「照顧」最後變成了壓力來源,也許就該停下來想一想:我們是不是用錯了方法來善待自己呢?
| 撰文者:羅昭瑛 臨床心理師
| 攝影師:Kelvin Valerio,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