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6/2025
近半年來, 常常遇到從成功來的病患,說在某診所接受扎血快篩檢測黴漿菌的發現陽性, 然後,被開立抗生素治療。因為發生多次,家長詢問為什麼會一直黴漿菌感染? 檢查是正確的嗎? 為什麼明明沒有
厲害咳嗽也被檢驗說黴漿菌陽性,吃了抗生素治療?
今天我們來談一下黴漿菌的幾個我覺得病人該知道的問題 :
#黴漿菌跟一般細菌不同:
-黴漿菌是目前已知可以自行複製、存活的最小微生物。 也是最小的細菌,可以通過一般細菌過濾器.
-它跟一般細菌的最重要的不同在於沒有細胞壁,導致無法被一般細菌學診斷的重要工具(革蘭氏染劑)所染色,也因沒有細胞壁束縛,型態多變,不固定.
-對盤尼西林 (Penicillin)、頭孢菌素等針對有細胞壁的細菌使用的常見細菌抗生素有抗藥性.
-生長緩慢,培養困難,需要特殊的培養基,耗時數週。
●一般細菌就像穿著盔甲 (細胞壁) 的士兵,形狀固定、有很好的防護。我們可以透過攻擊它的盔甲(例如使用盤尼西林)來消滅它。
黴漿菌 則像一個沒有固定形狀的軟體生物 (無細胞壁),可以鑽進很小的縫隙。攻擊盔甲的武器對它完全無效,必須使用不同的策略(如抑制其內部機能的抗生素)才能對付它。
#黴漿菌如何確診:
●醫生通常會先從「臨床診斷」開始懷疑,再透過「實驗室檢查」來確認。
●臨床診斷 (初步懷疑)
- 病史詢問:這是最重要的一步。醫生會詳細詢問症狀,特別是:咳嗽持續時間是否超過一週,甚至長達數週的頑固性久咳?
- 症狀特徵:初期是乾咳,後期可能轉為有少量痰的咳嗽。
- 發燒情況:通常是低燒,甚至不會發燒 , 不像流感那樣突然高燒
- 接觸史:家中、學校或社區是否也有類似症狀的人?(群聚感染)
- 聽診:肺部聽診可能正常,或僅有輕微的囉音,與症狀不成比例。
- 胸部X光:影像常呈現「非典型肺炎」的特徵,如瀰漫性、斑塊狀的浸潤,有時看起來比實際症狀嚴重。 但X光無法區分是黴漿菌還是其他病毒引起的。
臨床診斷的準確度:僅為高度懷疑,無法確診。因為很多病毒感染(如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也會有類似的表現。
● 實驗室檢查方式與準確度:
以下是主要的實驗室確診方法,從最常用到最精準的順序介紹:
1. 血清抗體檢測 (Serology Test):
- 目前臨床上最普及、最常用的檢測方式。原理是檢測人體因感染黴漿菌而產生的抗體。
- 檢測目標:抗黴漿菌免疫球蛋白 IgM 和 IgG。
IgM 抗體 (Anti-Mycoplasma IgM Ab) :通常在感染後約 1 週出現,是急性期感染的指標。數月後才會慢慢消失。
IgG 抗體 (Anti-Mycoplasma IgG Ab) :出現得較晚(約感染後2-3週),但會持續很久,代表曾經感染過或正在感染中。
檢查方式與準確度:
A. 單次血清 IgM 檢測 (最常見) , 重要但非絕對的參考指標。
→優點:方便、快速、普及。抽一次血或像成功的某診所用扎血的
→ 缺點/準確度問題:
-偽陰性:感染初期(第一週內)檢測,IgM 可能根本還沒產生,會測不到 (準確度低)。
-偽陽性:IgM 抗體可能在體內殘留數月,因此陽性可能代表「近期感染」而非「當前」的致病原因。少數情況下會與其他病原體產生交叉反應。
B. 急性期與恢復期成對血清檢測 (Paired Sera)
- 方式:在急性期(發病初期)抽一次血,2-4週後在恢復期再抽一次血,比較兩次血清的 IgG 抗體濃度。
- 準確度:準確度非常高,是血清學診斷的「黃金標準」。如果第二次的 IgG 抗體濃度比第一次高出四倍以上,即可確診。
- 缺點:耗時太長,需要等2-4週才能確診,對於指導急性期的治療幫助不大,通常用於流行病學研究或回溯性診斷。
2. 核酸擴增檢驗 (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這是目前最快速、最準確的診斷方法,被視為現行的「診斷黃金標準」。
- 檢測目標:直接檢測檢體中是否含有黴漿菌的 DNA。
- 採檢方式:採集咽喉拭子、鼻咽拭子或痰液。
- 準確度:
極高的敏感性:只要有少量病菌存在,就能偵測到,可避免初期偽陰性的問題。
極高的特異性:只會針對黴漿菌的 DNA 進行放大,幾乎不會有偽陽性。
-優點:
快速:數小時至一天內就能有結果。
準確:可在感染初期就抓到病原體。
- 缺點:
費用較高,並非所有醫療院所都列為常規檢查。
陽性代表「有此細菌存在」,但極少數情況下可能是無症狀的帶菌者(carrier)。不過對於有症狀的病人,陽性結果幾乎可以確診。
3. 細菌培養 (Culture)
方式:將檢體(如痰液)放在特殊的培養基上,試圖將黴漿菌「養」出來。
準確度:特異性高(養出來就是了),但敏感性極低。
臨床應用:幾乎不用於臨床診斷。因為黴漿菌生長非常緩慢,需要數週時間,且培養條件苛刻,成功率低。主要用於科學研究。
#黴漿菌治療現況:
黴漿菌沒有細胞壁,所以傳統用來攻擊細菌細胞壁的抗生素,如盤尼西林 (Penicillin) 和頭孢菌素 (Cephalosporins),是完全無效的。
有效的抗生素主要有三類,它們的目標是抑制細菌的蛋白質合成或DNA複製. 包括 :
1.巨環類 (Macrolides) : Azithromycin (日舒/阿奇黴素), Clarithromycin, Erythromycin
2.四環黴素類(Tetracyclines): Doxycycline (多喜黴素), Minocycline
3.氟喹諾酮類 (Fluoroquinolones) : Levofloxacin, Moxifloxacin
● 台灣目前正面臨對「巨環類抗生素 (Macrolides)」的高度抗藥性問題。
- 抗藥性比率:根據近年台灣各醫院及學術單位研究,兒童黴漿菌對巨環類(如 Azithromycin/日舒)的抗藥性比率,已經高達 60%~70%,甚至在某些研究中更高。這個比率在東亞地區(包括中國、日本、韓國)都普遍偏高。
-抗藥性原因:主要是黴漿菌的 23S rRNA 基因產生突變,導致巨環類抗生素無法與其結合,進而失去抑制蛋白質合成的效果。
-臨床意義:這代表當醫生為孩童開立第一線的「日舒」時,有超過一半的機率是無效的。病患服藥後,發燒和咳嗽症狀可能完全沒有改善。
● 目前兒童的治療策略:
第一線藥物選擇:「巨環類 (Azithromycin)」 仍常是是首選。
- 安全性考量:Azithromycin 對兒童的安全性記錄最好,副作用相對較少。
- 仍有有效機率:雖然抗藥性高,但仍有約30-40%的機率有效。
- 診斷不確定性:在沒有快篩或PCR確認前,咳嗽也可能是其他病毒或細菌引起,巨環類抗生素的抗菌範圍較廣。
- 關鍵步驟:密切觀察治療反應。在服藥 48-72 小時後,必須評估症狀是否改善(如退燒、咳嗽頻率降低)。治療無效時的第二線選擇 (非常重要) 如果服用 Azithromycin 72小時後,孩子仍然持續發燒、劇烈咳嗽,代表極可能是抗藥性菌株感染,此時必須更換藥物。
對於 8 歲以上兒童:
- 首選更換為「四環黴素類 (Doxycycline)」。Doxycycline 對於抗藥性黴漿菌的效果非常好,通常換藥後1-2天內症狀就會有顯著改善。
對於 8 歲以下兒童 (關鍵決策點):
傳統上,Doxycycline 因牙齒染色風險而停用。但現在觀念已改變!
最新國際與台灣兒科指引皆建議:對於巨環類抗生素治療無效的嚴重或頑固性黴漿菌感染,即使是8歲以下的兒童,也可以且應該使用短療程 (約7-10天) 的 Doxycycline。
理由:多項研究證實,短期使用 Doxycycline 造成牙齒染色的風險極低,而放任嚴重肺炎不治療可能導致肺部長期損傷,其風險遠大於牙齒染色的微小風險。
第三線或重症選擇:
對於極少數對 Doxycycline 也反應不佳,或併發腦炎、心肌炎等嚴重併發症的重症病童,才會在權衡利弊後,考慮使用氟喹諾酮類 (Levofloxacin) 作為最後一線藥物。
★★ 提醒家長的是,除非孩子有劇烈咳嗽或久咳,才需要考慮黴漿菌感染,千萬不要有事沒事就篩檢一下, 要先有懷疑才檢驗!! 若要篩檢就要知道
黴漿菌抗體的存在可以長達數個月 !! , 除非是定量的檢測,才能依據抗體濃度的變化, 判斷是否真的黴漿菌感染. 太過浮濫的檢查,只會造成無謂的
使用抗黴漿菌抗生素. 雖然目前可以比較安心使用 doxycycline 藥物但畢竟還是有一點點牙齒染色的疑慮,如果能不濫用還是盡量不要.
Send a message to learn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