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2025
一個靈魂的拷問,在哲學碩專班的同學知道我是物理治療師之後,問了我一個問題:物理治療師跟運動按摩師、教練有什麼不同,一樣都是在教運動跟做徒手技術?
這真的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很容易變成我在自吹自擂,畢竟賣花的那有不讚花香的道理。同時表達的不好,也有貶低對方的意思,僅次於女友問你:我跟你媽同時掉進水裡,你會救誰?!
剛好最近報告批判理性主義的創設者卡爾.波普的科學:猜想與反駁的論文,我想依一種比較科學哲學的態度去回答,而不是用身分、徒手技術、運動技巧的角度回答,簡單來說有科學的物理治療師,同時也有偽科學的物理治療師。反之,有偽科學的教練,也有科學的教練。重點在於重視科學的態度,而不是只有技術做的出色而已。
科學的方法論大至上可以分為兩種,歸納法以及演繹法,這兩種方法都蠻重要!
歸納法是透過長期的觀察以及經驗歸納出一個理論,例如我們常聽到的Willam exercise 也是在1930年代,物理治療師透過觀察以及經驗去歸納出下背痛就是要做彎腰的動作才能緩解。大多數的技術不管西方物理治療或是東方的整復都是先由歸納法出發。所以感謝前人的紀錄、歸納、總結。
同時,歸納法有幾個容易造成科學性喪失的情況:
(1)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是指人們傾向於優先選擇支持已有信念和預設觀點的信息,所以我們只會看到我們想看到的,例如:同一篇文章給不同人看,結果大家所看到的都不同,因為我們都已經用既有的信念、框架去看事情,這也可以解釋什麼原因Willam會覺得只要做脊椎彎曲運動就好,因為他的觀察發現了彎曲有效,產生這個信念後,再去觀察之後都會只看到彎曲有改善腰痛,就是所謂的以偏概全,這也是什麼原因學某個學派的治療師,學到走火入魔後都會認為是某個組織、系統造成他疼痛的原因,而不去思考其他的可能性。
(2)如果需要先有觀察經驗再來歸納總結的話,那如果沒有足夠多的觀察經驗,那很難成為一個理論例如:人口急速老化議題,在人類社會從50000年前到200年前平均壽命約莫40歲,我們現在平均壽命80歲,我們有可能藉由以前的觀察經驗,來預測人到80歲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嗎?會知道動作失能以及失智所帶來的衝擊嗎?我想大概很難知道!畢竟你在一個都是騎馬的時代,問當時的人你需要什麼樣更好的交通工具?他會說更快的馬,而不是說一輛汽車!
(3)歸納法之後後造成一種強大的信仰,這種信仰也是讓他喪失科學性的關鍵:例如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以及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我們用一個題目來說明:一個人為了淹死小孩而把她推入水中,另一個為了拯救小孩而犧牲生命。
佛洛伊德:第一個受到壓抑(戀母情結),第二個人得到昇華
阿德勒:第一個是自卑感(證明自己敢犯罪),第二個也是(他要求自我證明自己敢於拯救這個孩子)
不管哪一種命題,只要信奉心理分析的都會說他戀母情節,信奉個體心理學的都會說他自卑情結。而且信奉者都會為了辯護自己的學派而合理化所有的事情,變得無法反駁也不接受反駁。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另一種方法:演繹法,演繹法是透過先有理論然後提出假設,再進行實驗而得出理論例如: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大膽的假設光會受到重力波的影響,而產生變化(從直線被重力拉成曲線),那愛因斯坦如何證明他的理論呢?他利用日蝕的時候,太陽光影響最小的時候去觀測星星的光線,而發現星星的光繞過太陽傳到地球,同時用拍照的方式去量測星星的位置,來判斷是否正確。有可能因為星星的位置不是如他所假設的那樣而就被推翻,進而理論就被推翻。
所以對照歸納法的為了確認而確認,演繹法則是否證或是證偽,所以科學不是為了證明對而存在,而是為了證明是錯的才科學!
這也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科學的,而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及阿德勒德的個體心理學是偽科學的差別,所以在波普的觀點大膽的猜測與假設,然後試著去反駁自己的理論,經過很多的證偽及試錯,讓我們更靠近正確。
那在臨床上我們也是可以這樣應用,假如有一位腰痛的病人來尋求幫助,我們身為物理治療師的理論觀點是:病人的疼痛是否跟動作相關,我們的假設就會從動作出發,去檢查病人的腰痛有沒有因為動作而加深或減輕疼痛。如果沒有跟動作相關,則請病人去尋求其他專業的幫助,例如:請醫生用影像學檢查腰部有沒有其他結構上的病變。重複的猜想與反駁。才是符合科學態度的,所以成為一位具有科學態度的專業人士(物理治療師、醫師、教練等等…)最重要的是接受批判與反駁,這樣才有可能進步,才是具科學觀。
而不是永遠都證明自己是對的,椎間盤突出也用喬的、脊椎滑脫也用喬的、肌肉拉傷也用喬的,永遠都認為自己是對的,這樣就是不科學。
最後,我想來總結一下我個人的想法,歸納法在科學上還是很有價值的,並不會因為他是偽科學而就沒有用途,畢竟我們還是需要前人觀察及紀錄才知道以前有哪些經驗可以參考。即使有很多的學派他充滿著個人信念以及信仰,不影響他在臨床上的有效性,有時候我也會有偏見,都認為個案都有核心失能的問題,想教他練皮拉提斯,也有因為教他核心運動,結果解決了膝蓋痛的問題,所以科學有時會出錯,偽科學有時也會接近真理。
當然,演繹法可以透過假設去猜想,做實驗去試錯,然後得出結論,如果被證偽的話,就在用其他方式去測試,我們出錯越多,反而越接近對。過程中充滿著理性、邏輯、推理。我個人很喜歡,也有因為持續的試錯與反駁,反而用解剖列車的筋膜理論,去解決一位一直被其他物理治療師做Makenzie exercise 而沒改善的個案椎間盤突出個案。
我個人經驗是在臨床上分具不具有科學性的意義不大,因為個案在乎的是我的疼痛有沒有改善、我的動作有沒有變好、我日常生活功能有沒優化,在自費市場更是如此。所以有時候用演繹法,理性思考太多的話,大腦太累的時候,我反而會很依賴自己的經驗直覺,畢竟執業久了,還是有無意識的歸納出一套有用的方法。
至於懂不懂歸納法及演繹法說真的,並不會影響你的治療技術,那作為具有人文素養的物理治療師的話,我想是很棒的理性思辨練習,最後送大家一句波普的名言,來激起大家的哲學魂。
卡爾·波普:科學必須始於神話,並伴隨著對神話的批判
我也用一個很哲學的名稱來為這篇文章命名:論物理治療師之科學性,怎麼有點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