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主廚醫師 傅裕翔 高齡醫學內科 養生 長照 介護食 慢性病

  • Home
  • Taiwan
  • Xinbei
  • 你的主廚醫師 傅裕翔 高齡醫學內科 養生 長照 介護食 慢性病

你的主廚醫師 傅裕翔 高齡醫學內科 養生 長照 介護食 慢性病 翔展診所
新北五股診所推薦來找我喔!我是翔展診所院長,曾任臺大老年醫學部總醫師,也是醫療食品科技的創業者與家中大廚。長照養生抗老慢性病都是我的專業!
掛號:https://reurl.cc/oZAEKg

翔展診所
高齡醫學專業、內科專業|新北 五股 成泰
【網路掛號】https://bit.ly/3nFhp2g

【專長】
。養生、抗老醫學
。三高、慢性病精準控制
。慢性病、慢性疼痛治療
。內分泌相關議題
。長照議題
。創新創業

【經歷】
新光醫院內科住院醫師
台灣大學老年醫學部總醫師
PMP 專案管理師證照
創業相關如衛服部智慧醫療獎、 Tic100 優勝、遠見30創業、上海年輕創業者等獎項

【與我聯繫】
Email:doctorfu.tw@gmail.com
網路掛號:https://bit.ly/3nFhp2g

🍳 毒雞蛋新聞讓人心慌:那個「C」到底代表什麼?主廚醫師談芬普尼雞蛋事件與你的健康風險你昨天有看到這些新聞嗎? 「15萬顆雞蛋驗出芬普尼殘留」、「流入全聯、楓康」、「9縣市全面回收」。 留言區滿是問號: 「要怎麼知道是不是芬普尼雞蛋?」 「...
11/11/2025

🍳 毒雞蛋新聞讓人心慌:那個「C」到底代表什麼?主廚醫師談芬普尼雞蛋事件與你的健康風險

你昨天有看到這些新聞嗎? 「15萬顆雞蛋驗出芬普尼殘留」、「流入全聯、楓康」、「9縣市全面回收」。 留言區滿是問號: 「要怎麼知道是不是芬普尼雞蛋?」 「我已經吃了會不會怎樣?」「是不是以後都不能吃雞蛋了?」這些焦慮,我都懂。因為這次問題蛋背後的關鍵,其實藏在那個小小的字母:C。

🐔 「C」雞蛋的真相:從格子籠開始
如果你平常都是在超市或是大賣場買蛋,你應該會注意到,這些蛋上面都有印一串編號,後面會有一個英文字母,而你在蛋殼上看到的英文字母,其實是「生產方式」的代碼。它們代表:
👉 O:有機生產(Organic)
👉 F:放牧生產(Free-range)
👉 B:平飼生產(Barn)
👉 E:豐富化籠飼(Enriched cage)
👉 C:一般籠飼(Conventional cage)*註1

這次出事的芬普尼雞蛋,全是C型籠飼蛋。在這樣的系統裡,母雞被關在狹小的鐵籠裡終身產蛋,環境密閉、潮濕、氣味重,蟎蟲與病菌問題極多。為了防治蟲害,有人過去就會使用芬普尼(Fipronil)拿來防治雞的寄生蟲。其實台灣早就禁止用芬普尼,當寄生蟲的防治藥了,那你一定覺得很奇怪,為什麼禁止了還會驗到?因為可能用進口的飼料,像是玉米來餵雞,結果那個玉米裡面有芬普尼,或是可能用來當養雞場附近紅火蟻的殺蟲劑,結果都被雞吃進去、蛋帶出來,最後上了餐桌。

☠️ 芬普尼會對人體造成什麼影響?
芬普尼是一種神經毒性化合物。它會干擾昆蟲的神經傳導,讓牠們過度興奮而死亡。問題是,這樣的機制在人類身上也可能產生副作用。
如果長期吃進含有芬普尼的雞蛋,人體可能出現以下狀況:
1️⃣ 肝腎負擔增加:研究顯示芬普尼代謝後會經肝臟處理,長期累積恐損害解毒功能。
2️⃣ 甲狀腺與內分泌干擾:部分動物實驗觀察到荷爾蒙波動與甲狀腺肥大。
3️⃣ 神經系統影響:高劑量暴露可出現頭暈、抽搐、噁心。
4️⃣ 潛在致癌風險: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可能致癌物(Group 2B)」。
目前台灣檢出的量約0.03ppm(超過法定上限三倍), 雖然短期吃到不至於急性中毒,但若長期反覆攝取,確實會讓體內負擔上升。

😰 已經吃下肚了怎麼辦?
首先,我要先告訴大家,不需要恐慌。芬普尼的毒性屬於「可代謝型」,人體會逐步排出。
✅ 若只是偶爾吃到,請多補充水分、維持均衡飲食。
✅ 可增加抗氧化食物(綠茶、深色蔬菜、維他命C、堅果)協助代謝。
✅ 有肝腎慢性病、孕婦、兒童、免疫低下者,若有噁心或頭暈等症狀,建議就醫檢查。
真正的風險來自「長期食用不潔來源」或「重複攝入」。所以,重點不是恐懼雞蛋,而是重新選擇來源。

🥚 那要怎麼挑安全的蛋?
1️⃣ 查看溯源碼:每次買雞蛋的時候都注意一下,不要再買到跟這次溯源編號一樣的雞蛋,當然如果家中最近有買雞蛋,也要確定一下有沒有「中標」。
2️⃣ 挑選有履歷與品牌認證的蛋:例如平飼(B)、放牧(F)、有機(O)雞蛋。
3️⃣ 冷藏保存、充分加熱:讓蛋白凝固、蛋黃不流動。
4️⃣ 固定購買同一來源,若有異味、蛋殼黏膩應立即丟棄。
5️⃣ 不要貪便宜買蛋:有些人可能還是會去雜貨店或是菜市場,覺得這樣買蛋比較便宜,但這些雞蛋沒有編號,也不知道來源。而這次的芬普尼,其實就是從這些編號上面追溯到的。所以去超市買蛋雖然可能比較貴,但至少比較有保障,不幸出事了,也比較能想辦法解決。

💬 醫師小結
芬普尼事件再次提醒我們:食安從來不是「吃什麼」,而是「怎麼養、從哪來」。

我們要的不只是乾淨的雞蛋,而是乾淨的系統。我是傅裕翔,一位相信健康從餐桌開始的主廚醫師。希望大家不只是「少吃毒蛋」,而是一起學會吃得有意識。

#你的主廚醫師 #傅裕翔醫師 #芬普尼 #毒雞蛋 #食安危機 #高齡醫學 #長照 #養生醫學 #介護食 #動物福利蛋 #平飼雞蛋 #健康飲食 🥚💀🌱

註1:陳志東FBhttp://tinyurl.com/2d9phy3j
參考資料2:天下雜誌https://www.cw.com.tw/article/5138228

圖片來源:食藥署FB

🫁感冒後不是只有咳嗽:呼吸道感染與中風、心臟病的關聯我在診間,經常聽到有人問我:「醫師,我爸兩週前才剛感冒,怎麼昨天就中風了?」。多數人以為感冒好就沒事,但最新的《美國心臟協會期刊(JAHA)》大型研究指出:病毒感染後的1個月,是心臟與腦血...
11/11/2025

🫁感冒後不是只有咳嗽:呼吸道感染與中風、心臟病的關聯

我在診間,經常聽到有人問我:「醫師,我爸兩週前才剛感冒,怎麼昨天就中風了?」。多數人以為感冒好就沒事,但最新的《美國心臟協會期刊(JAHA)》大型研究指出:病毒感染後的1個月,是心臟與腦血管的「高危期」。

💥病毒感染,為什麼會「打到心臟」?
這份整合分析彙整了155篇研究,發現:流感後1個月內,心肌梗塞風險上升 6倍。COVID-19感染者,心血管事件風險幾乎翻倍。帶狀皰疹、B型與C型肝炎、甚至RSV(呼吸道融合病毒),也都與長期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有關。病毒感染引發心血管事件的兩條路徑:
1️⃣ 間接攻擊(免疫風暴):病毒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全身性發炎造成血管內皮受損、血栓生成、動脈粥狀硬化加速。
2️⃣ 直接攻擊(心肌侵犯):部分病毒會進入心肌細胞,引發病毒性心肌炎或心律不整。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我們在病歷上會看到那句令人頭皮發麻的診斷:「感染後急性心肌梗塞(AMI)」。

❤️「不是只有老人」會中招
這點很多人會誤會。研究顯示,即使沒有高血壓、糖尿病、抽菸等慢性病,年輕族群若感染流感或COVID-19,也可能短期內罹患中風或心肌梗塞。因為發炎反應是一種「全身系統性事件」,當身體被病毒攻擊時,血液變得黏稠、血管收縮,對心臟和腦部的壓力瞬間暴增。在我自己的病人中,也曾遇過40多歲男性,感染流感後幾天胸悶、以為只是「喘不過氣」,結果心電圖一看,是急性下壁梗塞。

💉疫苗的重要性,不只是防感染
這項研究作者特別強調:「預防感染」本身,就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一部分。
✅ 流感疫苗:可降低心肌梗塞與中風風險約20–40%。
✅ 帶狀皰疹疫苗: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23%。
✅ COVID疫苗:讓感染後心血管併發症顯著下降。
而這些保護並非來自「病毒成分」,而是來自免疫系統「被訓練後」的穩定反應。所以當你去接種疫苗時,不只是預防咳嗽發燒,也是在幫心臟與腦血管加一道保險。🩺

🌏貼近台灣的現實
台灣的冬季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峰期,流感、RSV、腺病毒、甚至肺炎鏈球菌常同時流行。同時,台灣中風與心臟病仍是第二與第三大死因。當這兩者重疊,風險就被「放大」。許多長輩覺得:「我已經有心臟病,不適合打疫苗。」但事實恰恰相反:有心血管疾病者,最需要打。因為感染後心臟負擔會更重,復原時間也更長。

🧠給照顧者的提醒
若長輩在感染後1–4週內出現以下症狀:
⚠️ 突然的胸悶、呼吸急促、冒冷汗
⚠️ 手腳無力、講話不清楚、臉部歪斜
⚠️ 心跳忽快忽慢、莫名疲倦
請立刻就醫,不要觀察。這些往往不是「感冒還沒好」,而是心腦血管警訊。

🩺我是傅裕翔,一位相信「醫學不只在病房,也在生活裡」的主廚醫師。我們常說「感冒是小事」,但對心臟與大腦來說,每一次感染都不是無痕的。尤其對長者與慢性病患者,每一針疫苗、每一次防護,都是一段壽命的延長。

#你的主廚醫師 #傅裕翔醫師 #高齡醫學 #養生醫學 #心血管疾病 #中風 #流感 #帶狀皰疹 #疫苗保護 #長照 #慢性病 🫁❤️🧠💉

🌫️ 吸的空氣,可能正在偷走你的記憶:談「空汙」與大腦退化的關係前陣子有位長輩在診間問我:「醫師,我都沒中風也沒糖尿病,怎麼記性還是變差?」我反問他住哪裡,他說:「我家在中壢交流道旁邊。」這句話,其實就透露了一半答案。近年越來越多研究指出:...
10/11/2025

🌫️ 吸的空氣,可能正在偷走你的記憶:談「空汙」與大腦退化的關係

前陣子有位長輩在診間問我:「醫師,我都沒中風也沒糖尿病,怎麼記性還是變差?」我反問他住哪裡,他說:「我家在中壢交流道旁邊。」這句話,其實就透露了一半答案。

近年越來越多研究指出:空氣汙染不只傷肺,也會傷腦。其中最受關注的,是一種叫「PM2.5」的細懸浮微粒。它比頭髮細400倍,能直接穿過肺泡、進入血液,甚至從鼻腔一路跑進大腦。

🧠 最新研究:住在高汙染區域的人,失智率更高
根據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在《JAMA Neurology》的研究,研究團隊在分析超過600位已過世捐腦者後,發現住在PM2.5濃度高的區域的人,在腦部解剖中出現的阿茲海默病變(β澱粉樣蛋白與Tau纏結)高出近20%。同樣的結果也出現在歐洲與亞洲的多國研究中:只要PM2.5濃度長期超過10微克/立方公尺,失智症風險就顯著上升。換句話說:「吸太多髒空氣,大腦真的會提早老化。」

🚗 為什麼台灣人要特別小心?
台灣雖然整體空氣品質比十年前好,但都市交通密集區與西部冬季逆溫層仍是重災區。尤其像中壢、台中、彰化、嘉義這些「工業與車流並重」地帶,PM2.5平均濃度常年都在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值以上。研究顯示:PM2.5的長期暴露會造成
1️⃣ 微血管慢性發炎,使大腦氧氣供應下降。
2️⃣ 活性氧自由基破壞神經細胞膜。
3️⃣ 促進β澱粉樣蛋白沉積,造成記憶區退化。
這些過程雖然看不見、也不會立刻發作,但每一次的吸入,都是一次慢性傷害。

🌿 那我們可以怎麼做?我常跟長輩說:「我們不能控制空氣,但能控制身體的防禦力。」

✅ 第一步:監測空氣品質。
每天出門前打開「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或「AQI行動APP」,如果PM2.5超標,就少開窗、外出戴口罩。

✅ 第二步:改善家中通風。
若住在主要道路旁,建議裝設HEPA等級空氣清淨機,
濾網要每2–3個月更換一次。

✅ 第三步:營養保養腦血管。
MIND飲食(地中海飲食+DASH)已證實能減少失智風險,多吃深綠蔬菜、莓果、堅果、橄欖油與魚類。

✅ 第四步:規律運動+社交刺激。
運動能促進腦部血流,延緩神經退化。而與人互動、學新事物(像打電動、學平板),更能讓大腦保持活性。

☁️ 小結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將成為下一個公共衛生挑戰。我們不能只談吃藥,更該關心每天「吸進去」的東西。就像我常說的:「大腦也需要乾淨的空氣,它不只是思考的器官,更是呼吸的延伸。」

🩺我是傅裕翔,一位相信「醫學不只在病房,也在生活裡」的主廚醫師。希望每位長輩都能活得久、也記得久。

#你的主廚醫師 #傅裕翔醫師 #高齡醫學 #失智預防 #空氣汙染 #大腦健康 #台灣空汙 #環境醫學 #健康老化 #長照 #養生醫師 🌫️🧠🌿💨

玩電動治大腦有長輩問:「醫師我老公退休後天天玩平板,這樣會不會玩到失智?」這題的答案 其實玩對遊戲是可以  #改善失智 的最新發表於 JMIR Formative Research 的研究指出:玩認知挑戰+遊戲化設計的電腦訓練,可顯著改善大...
02/11/2025

玩電動治大腦

有長輩問:「醫師我老公退休後天天玩平板,這樣會不會玩到失智?」

這題的答案 其實玩對遊戲是可以 #改善失智 的

最新發表於 JMIR Formative Research 的研究指出:玩認知挑戰+遊戲化設計的電腦訓練,可顯著改善大腦內負責注意力與記憶的傳導物質—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

以前被爸媽禁止玩電動,現在可以名正言順的逼爸媽每天打遊戲了 :)

我們來聊聊為何這篇研究有趣

一、 這研究使用的遊戲為 BrainHQ , 一個互動式訓練記憶小遊戲—Double Decision。
這是一款專為增加認知功能的「雙任務認知挑戰」小遊戲。
遊戲畫面會在螢幕中央出現一輛車,參與者需快速判斷是哪輛車(例如藍車或紅車)。同時,螢幕邊緣會閃現一個交通標誌,玩家需記得它出現在哪個角落。
幾秒後畫面消失,玩家要回答:「中央是哪輛車?」&「標誌出現在哪裡?」
系統會根據答對率自動縮短刺激時間或增加干擾來增加遊戲難度。

二、要怎麼評估 #認知功能改善?
這篇研究雖然是遊戲畫的研究,但實驗設計有相當嚴謹的評估方式:
1️⃣ 生理變化:腦部乙醯膽鹼功能的正子掃描
研究者用FEOBV 正子掃描,偵測大腦前扣帶(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與頂葉區的乙醯膽鹼轉運蛋白(VAChT)密度。
VAChT 是乙醯膽鹼神經末梢活性的指標,數值越高 = 膽鹼神經活動越好。

2️⃣ 認知層面:臨床級的認知測驗
為了確保遊戲成效不只是「玩得快」,研究同時搭配三項臨床認知測驗:
(1)MoCA: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蒙特婁認知評估)
是臨床上最常用的全方位認知篩檢。涵蓋短期記憶、執行功能、注意力、語言、抽象思考、視覺空間與定向感。 是用於輕度認知障礙篩檢的利器。
(2)NIH EXAMINER:執行功能複合測驗
測試前額葉功能——包含工作記憶、反應抑制、認知彈性與策略思考。
(3)Double Decision 遊戲內反應速度(遊戲表現指標)
以平均反應時間(milliseconds)與正確率作為量化。反應越快、正確率越高代表認知處理效率提升。

結果顯示,這個遊戲的成績(反應速度) 跟正子掃描影像中的乙醯膽鹼活性呈顯著正相關,是這研究最具創新的指標。

三、結果能證明玩電動真能改善認知功能?
過去研究: 年齡每增加 10 歲,用正子掃描腦部乙烯膽鹼結合量平均下降 = 2.5%/10年。

玩 Double Decision 遊戲者,每日玩 30 分鐘 ,連續玩 10 週,表現前 25% 的高分組,腦部正子掃描結果的結合量平均高出低分組 3–4%。 這意味著透過短期訓練(約10 週),有機會抵銷相當於十年以上的自然膽鹼能衰退幅度。

四、這篇論文給我們的新知
1 「玩」與「治療」 之間只有一線之隔
雖然研究者強調這個改善屬「功能性活化」,還不是永久結構的逆轉,但研究結論可以明確告訴我們,遊戲不是浪費時間,而是一種可量化、可驗證的「腦部訓練」。這研究的對照組是玩一般電腦遊戲,所以關鍵在設計是否針對「反應、記憶、注意力」等目標刺激。

2️ 未來腦健康評估可結合遊戲化測驗
像 Double Decision 這樣的遊戲,可望成為診所認知篩檢的一部分。未來甚至可用平板或家用版來長期監測長輩的腦功能趨勢。過去有許多研究顯示遊戲能改善認知功能,用正子掃描影像證明改善的研究倒是很少見,也是這篇研究的亮點。

3. 對高知識族群的啟示
對於忙碌、資訊量大的人群,這樣的訓練也適用——因為乙醯膽鹼系統不只影響記憶,也關乎專注力與學習效率。遊戲化訓練未來有潛力成為「認知保養」的新工具。

如果想嘗試看看, 現在這個腦部訓練小遊戲已經可以直接玩到(但要註冊月費) , 每週三次、每次30 分鐘的小遊戲,配合 MIND 飲食跟規律運動與良好睡眠,一起來好好保養大腦!

資料來源 :https://games.jmir.org/2025/1/e75161?utm_source=chatgpt.com
遊戲網站 : https://v4.brainhq.com

🍳「醫師,我爸明明每天有吃飯,為什麼越來越瘦、越沒力?」談高齡者補蛋白的關鍵:吃夠、吃對、吃得下在診間裡,我常看到一個令人心疼的畫面:八十幾歲的阿公,瘦到連袖子都快撐不起來。他說:「我每天都有吃飯啊,只是沒什麼胃口。」家屬也很無奈:「明明三...
31/10/2025

🍳「醫師,我爸明明每天有吃飯,為什麼越來越瘦、越沒力?」談高齡者補蛋白的關鍵:吃夠、吃對、吃得下

在診間裡,我常看到一個令人心疼的畫面:
八十幾歲的阿公,瘦到連袖子都快撐不起來。他說:「我每天都有吃飯啊,只是沒什麼胃口。」家屬也很無奈:「明明三餐都有,怎麼還會營養不良?」真相是:很多長輩不是「沒吃飯」,而是「吃錯飯」。我前幾天剛好受訪談到這個問題(節目連結我放在留言),我今天就用粉專來跟大家好好聊聊。

🧠 年紀越大,蛋白質吸收能力會下降
你知道嗎?人超過70歲後,即使吃一樣的肉、喝一樣的牛奶,身體對蛋白質的利用率會比年輕人低25%。這種現象在醫學上叫作👉 同化阻抗(Anabolic Resistance)。

意思是肌肉對蛋白的反應變鈍、合成效率變差。所以長輩若還用「以前那樣吃就好」的觀念,肌肉只會越來越少、體力越來越弱,最後變成:「吃得飽卻養分不夠」。

💡到底要吃多少才夠?
台灣營養建議(DRIs, 2022)明確指出:
👴🏻 70歲以上:每天至少要 1.1 g/kg
👵🏻 80歲以上或病後復原期:建議 1.2–1.5 g/kg
👉 也就是說,一位60公斤的長者,一天至少要吃進70克蛋白質。而且要「三餐分配」,每餐大約25–30克最理想。簡單換算成食物份量就是:
🥚 早餐:牛奶300ml + 雞蛋2顆 + 豆漿1杯大約是30g
🍗 午餐:雞腿排150g + 豆腐半盒大約是35g
🐟 晚餐:魚150g + 豆乾2塊大約是30g

🥩 吃「高品質蛋白」才真的有用
並不是所有蛋白都一樣。有些蛋白質即使吃很多,身體也利用不了。我們在醫學上用一個指標來看蛋白品質:📘 PDCAAS(蛋白質品質評分)。滿分是1.0,代表幾乎能完全被吸收利用。

例如乳清蛋白、雞蛋、牛奶、魚肉,這些食物的蛋白質吸收率都非常高,幾乎能完全被人體吸收利用。豆製品(像豆腐、豆漿)也是很好的選擇,雖然吸收率稍低,但對牙口不好的長輩特別友善。至於像米、麵、或小麥麩質,蛋白質雖多,但品質較差,建議只當副食。

一句話總結:「有媽媽味道的食物最補肌肉。」牛奶、雞蛋、豆腐、魚、肉,都能幫長輩把力量吃回來。

🍽️ 長輩吃不下怎麼辦?
這是門診最常見的問題。有時不是營養觀念不對,而是「真的吃不下」。這時我會建議:
1️⃣ 少量多餐、能量濃縮:
豆漿拿鐵、優格、牛奶加奶粉、豆腐布丁。一小碗也能吃進滿滿營養。
2️⃣ 質地柔軟、容易吞嚥:
蒸蛋、燉魚、豆腐堡比乾肉好入口。必要時可以用「ONS營養補充飲」。
3️⃣ 讓長輩一起吃飯:
研究顯示,有家人陪吃,攝取量可多15%。餐桌上的陪伴,勝過任何營養粉。

💪 運動+蛋白,才是真的「吃進肌肉」。光吃不動,肌肉一樣不會長。我建議每週做2–3次「阻力訓練」,例如彈力帶、深蹲、坐站運動。

✅ 運動後1小時內補充含「白胺酸」的蛋白質效果最好。白胺酸是肌肉生成的開關(mTORC1),能讓身體「願意用」吃進的蛋白。

🌿 醫師碎念一句:
蛋白質不是健身房專利,它是老年生活的防護罩。很多長輩因為怕腎不好不敢吃,但若腎功能正常、醫師沒有特別限制,每日1.1~1.2 g/kg是安全且必要的。蛋白吃得夠,長輩不只走得穩、還能「有尊嚴地活得久」。

🩺 我是傅裕翔,一位相信「飲食也是藥」的主廚醫師。在照護現場,我看到太多長輩不是被病擊倒,而是被「吃不夠」慢慢削弱。所以,請記得:不只是吃飯,而是吃出力量。

📚參考資料
・台灣營養學會《DRIs 2022》
・Asian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 (AWGS 2023)
・Chen et al., J Nutr Health Aging, 2021

#你的主廚醫師 #傅裕翔醫師 #高齡醫學內科 #肌少症 #蛋白質 #營養照護 #長照 #養生飲食 #介護食 #健康老化 🥚💪🏻🍱🌿

💬「醫師,我媽媽最近變得很怪,怎麼跟她講都聽不進去。」──談談與有精神狀況的長者相處在我的門診裡,這樣的對話幾乎天天發生。有人說:「她明明以前很開朗,現在卻懶得出門、整天懷疑人。」也有人哭著說:「爸爸最近半夜起來罵人,說有人要害他。」這些改...
30/10/2025

💬「醫師,我媽媽最近變得很怪,怎麼跟她講都聽不進去。」──談談與有精神狀況的長者相處

在我的門診裡,這樣的對話幾乎天天發生。
有人說:「她明明以前很開朗,現在卻懶得出門、整天懷疑人。」也有人哭著說:「爸爸最近半夜起來罵人,說有人要害他。」這些改變,對家屬來說,是一種無聲的震盪。他們不只是照顧病人,更像是被捲入一場無法預測的「情緒風暴」。

💡 長者的「精神狀況」,不是一種病名,而是一種求救訊號。
在高齡醫學裡,我們常看到這些事情,導致長輩的精神狀況出現問題:

👵🏻 一、身體的問題
感染、脫水、低血糖、腎臟病、藥物副作用,都可能讓大腦暫時失調,出現幻覺、焦慮或暴躁。

🧠 二、心理的問題
退休後的孤獨、喪偶、角色被取代、失去自主感,都可能讓他們陷入抑鬱或偏執的狀態。

🏠 三、環境與照顧壓力
太吵、太暗、太冷漠,都會讓情緒更加不穩。而當照顧者也被耗盡,整個家會陷入惡性循環。

👂 但在這些故事裡,我最常看到的,是「誤解」。
有次,一位太太氣呼呼地說:「醫師,我先生最近一直罵我偷他錢,我真的快受不了了!」檢查後發現,他其實是早期失智合併譫妄。

腦中影像處理出了問題,讓他「看見不存在的事」。太太愣了幾秒,然後掉下眼淚。她說:「原來他不是討厭我,是他病了。」那一刻,她的眼神從「被傷害」,變成「想理解」。

🩺 精神症狀,是大腦在說「我累了」。
身為醫師,我最常提醒家屬的事情是:
👉 不要急著說教,也不要急著糾正。
因為對有精神症狀的長者來說,「事實」不是最重要的,「安全感」才是。你可以這樣做:

1️⃣ 先陪伴,不要辯論。
如果他說「有人偷錢」,你不一定要反駁「沒有人偷」。你可以先說:「你一定覺得很不安,我陪你一起找找看好嗎?」讓他感受到「被理解」,大腦才會放鬆。

2️⃣ 調整環境,勝過調整情緒。
適度的光線、規律的作息、熟悉的物品、固定的照護者,能讓他們的世界穩定下來。

3️⃣ 照顧者也要照顧自己。
精神狀況不穩的長者,往往讓照顧者筋疲力盡。我常說:「如果照顧者先倒下,病人也無法康復。」請務必找人分擔、向醫療團隊求助、給自己喘息時間。

🌱 在我眼裡,這些長者不是「瘋了」,而是「心裡太痛」。
他們的「怪行為」,其實是在試著用有限的語言求救。就像身體會發燒一樣,精神狀況不穩,也是一種「腦的發炎反應」。我們需要的,不是責怪或忍耐,而是重新學會傾聽。

❤️ 最後,我想跟照顧者說:
當你覺得他「變了」,那不一定是他變壞,而是他正在生病。你不是失敗的家人,你只是面對一場更難的戰役。而這場戰役,你不需要一個人打。

🩺 我是傅裕翔,一位相信「理解比說服更有力量」的主廚醫師。在照護現場,我學到:醫療能治病,但理解,才能救人。

📚參考資料
・衛福部長照司《高齡者心理健康照護指引》
・台灣失智症協會(2024)
・WHO Mental Health in Ageing Framework

#你的主廚醫師 #傅裕翔醫師 #高齡醫學內科 #精神健康 #長照 #照顧者支持 #失智症 #譫妄 #銀髮族 #養生 #心理健康 #台灣長照 👨‍⚕️🧠❤️

💬「那不是皮膚病嗎?怎麼人就走了?」:從坣娜的離世,談紅斑性狼瘡這場「看不見的戰爭」前幾天,一位大家熟悉的歌手坣娜,因紅斑性狼瘡併發症離開人世。消息一出,許多病人與家屬在門診都問我:「醫師,那不是只是臉上紅紅的病嗎?怎麼會致命?」我理解那種...
29/10/2025

💬「那不是皮膚病嗎?怎麼人就走了?」:從坣娜的離世,談紅斑性狼瘡這場「看不見的戰爭」

前幾天,一位大家熟悉的歌手坣娜,因紅斑性狼瘡併發症離開人世。消息一出,許多病人與家屬在門診都問我:「醫師,那不是只是臉上紅紅的病嗎?怎麼會致命?」我理解那種震驚。因為紅斑性狼瘡(SLE)是一種「看起來不是很嚴重」,但很可能奪命的病。

🧠 免疫系統搞錯敵人,就成了最危險的攻擊者
在正常情況下,我們的免疫系統像國家的軍隊,會保護身體免受病毒、細菌入侵。但在紅斑性狼瘡中,軍隊卻「叛變」了,它開始攻擊自己:皮膚、腎臟、心臟、肺、甚至腦。

病人臉上那道蝴蝶斑,只是冰山一角。在身體裡,可能同時出現血小板下降、紅血球被破壞、腎臟濾球被免疫複合物堵塞。有時候,她只是覺得「很累」、「臉紅」、「關節痛」,但那其實是身體在對抗自己的信號。

💡「紅斑」不是紅,「是身體在燃燒」
臨床上我最常看到的,是那些努力生活卻被誤解的患者。有的年輕媽媽,明明很想工作、照顧孩子,卻常被說「妳怎麼那麼懶」、「又在請假」。其實,她的免疫系統每天都在燃燒。她不是懶,是病在燒。
紅斑性狼瘡最容易忽略的三個早期信號是:
1️⃣ 容易疲倦:明明睡飽仍像沒電。
2️⃣ 關節痛或腫:尤其是晨起時的僵硬感。
3️⃣ 臉頰紅斑:從鼻樑延伸到兩頰,曬太陽更明顯。
很多人都是在「以為只是天氣太熱」時,拖出了嚴重的腎臟損傷。

🩸 台灣每年約有2~3萬名狼瘡患者,九成是女性
這個病的男女比例大約是1:9,最常發生在20到40歲的女性身上。在我臨床上看過的案例中,有老師、有護理師、有單親媽媽、有學生。他們有共同點:都是看起來很堅強的人。但在他們體內,免疫系統卻在持續「誤傷」。久而久之,腎臟出問題、血管硬化、感染反覆。若沒規律治療,可能在短時間內出現多重器官衰竭。

💊 為什麼治療這麼難?因為這是一場長期抗戰
紅斑性狼瘡的治療不靠「單一藥物」,而是需要長期、規律、個別化的策略。
常用的藥物包括:
💊 類固醇(控制急性發炎)
💊 免疫抑制劑(例如Azathioprine、Mycophenolate)
💊 生物製劑(Belimumab、Rituximab)
但這場戰爭最難的,不是藥,而是「堅持」。有病人跟我說:「我覺得好一點就不想吃藥了。」但狼瘡最怕的,就是中斷治療。停藥兩週,可能讓免疫系統再次暴走。

☀️ 除了藥,更重要的是「生活調節」
🌤 避免曝曬:紫外線會誘發免疫反應。
🥦 均衡飲食:足夠蛋白質,減少加工食品。
😴 充足睡眠:免疫調節的關鍵。
🚭 戒菸、控制血壓血脂:降低血管併發症。

有位病人跟我說過一句話,我永遠記得:「醫師,我學會跟病和平共處,它不再是敵人,而是提醒我要慢下來的信號。」這句話,其實也是我想對所有病人說的。

❤️ 最後,想對每個紅斑性狼瘡的病人說
你不是脆弱,而是每天都在打一場別人看不見的仗。你有權利休息,也有資格被理解。這場病,的確不容易,但它不會抹去你的人生。因為真正的力量,不是沒生病,而是仍然選擇活得好。

🩺 我是傅裕翔,一位相信「醫療不是戰場,而是陪伴」的主廚醫師。如果你或家人正與紅斑性狼瘡共處,請記得:你不是一個人。

📚參考資料:
・台灣風濕病學會《SLE臨床指引》
・衛福部健保署免疫疾病統計報告(2024)
・Rheumatology, 2023, vol.62

#你的主廚醫師 #傅裕翔醫師 #紅斑性狼瘡 #自體免疫疾病 #免疫風暴 #高齡醫學 #慢性病照護 #長期治療 #心理支持 #台灣健康知識 ❤️‍🔥💊🌤

圖片來源:三立新聞網
https://health.setn.com/news/1743941

🧠「也許波利奧不是殘暴,而是病了。」從被奧古斯都填平的鰻魚池,看見腎臟病引發的「急性譫妄」我前幾天看到羅馬高雄人粉專的一篇貼文(連結我放在留言),讓我印象深刻:在羅馬帝國,有個叫做波利奧的人,他家財萬貫,甚至連皇帝奧古斯都都是他的朋友。某天...
29/10/2025

🧠「也許波利奧不是殘暴,而是病了。」從被奧古斯都填平的鰻魚池,看見腎臟病引發的「急性譫妄」

我前幾天看到羅馬高雄人粉專的一篇貼文(連結我放在留言),讓我印象深刻:在羅馬帝國,有個叫做波利奧的人,他家財萬貫,甚至連皇帝奧古斯都都是他的朋友。某天,他在家宴中,一名年輕奴隸不小心打破了杯子,他勃然大怒,下令:「把他丟進鰻魚池!」而那池裡,養的是會吃人的鰻魚。奧古斯都一開始懇求他不要這樣做,但被拒絕了。所以奧古斯都當場震怒,把波利奧所有杯子打碎,然後說:「你的杯子破了,就該讓人去死嗎?」在波利奧死後,他下令把那個鰻魚池填平。在歷史上,這被記錄成「仁君懲暴」的故事。也被後世的哲學家,拿來當作思考羅馬時代奴隸地位的命題。

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想,波利奧可能不是惡,而是病。

💡 一個可能的診斷:急性譫妄(Delirium)

在高齡醫學裡,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轉變:一個原本理智、溫和、有教養的人,突然變得暴躁、憤怒、甚至有幻覺。這不是「性格崩壞」,而是「腦在中毒」。

如果你把波利奧放進現代病房,我會懷疑他可能有:
👉 慢性腎臟病、肝病、糖尿病、或電解質異常導致的 「急性譫妄」。

🩺 什麼是「譫妄」?

譫妄是一種短時間內出現的腦部急性功能失調。患者會突然有這些症狀:情緒暴躁、易怒、亂罵人、出現幻覺,也就是看到或聽到不存在的東西,還有注意力不集中、晝夜顛倒、有時清醒、有時混亂等等。

而譫妄常出現在長者、腎臟病患者、感染、脫水、開刀後、用藥不當等狀況。就像毒素與代謝廢物在體內堆積,使大腦的神經傳導「短路」。在那個瞬間,理智會被奪走,情緒成為唯一的語言。

當然,波利奧的狀況應該不是一朝一夕,不過他畢竟是兩千多年前的人,沒有及時發現,又因為喜歡喝酒而導致腎臟狀況更惡化也是有可能的。

🇹🇼 在台灣,這樣的「波利奧們」很多,在我的門診裡,常有家屬焦慮地說:「醫師,我爸最近變得好兇,一直罵人,還說要打我。」但抽血後發現,他的腎功能(Creatinine)飆升、尿毒素(BUN)過高,原來是尿毒症引發的譫妄。他不是壞,只是大腦被毒素淹沒,說出「不是他」會說的話。

💬 失控,不一定是情緒問題,也可能是生理問題

回到波利奧。歷史記載裡的他晚年性情暴躁、容易被激怒。有人說那是「權力腐化」,但從醫學角度看,這些症狀也像極了慢性病患者進入腦功能失調的前兆。他不再能分辨杯子的價值、生命的重量。就像許多病人一樣,不是不懂愛,而是腦無法穩定運作。也許他不是惡人,只是沒被醫治的病人。

🍵 我在照護現場學到的事:

1️⃣ 不要急著貼標籤:當一個長輩突然暴躁、失控、說話顛三倒四,先問「是不是身體出狀況」,再問「他怎麼變這樣」。

2️⃣ 醫學,是理解人性的入口:奧古斯都選擇填平鰻魚池,他做的不只是懲罰,更是一種「停止殘忍」。醫療也是,讓我們看見「暴力背後的脆弱」。

3️⃣ 陪伴與理解,是最溫柔的治療:譫妄患者會害怕、焦慮、混亂,但他們仍渴望被抓住那雙手。一個穩定的聲音、一個熟悉的臉,都能讓他們短暫回到現實。

🧩 給照顧者的提醒

💧 注意水分與腎臟功能:長者容易脫水或服藥過量,造成腎臟負擔。

🍱 均衡飲食:低鹽、低磷、高纖,保留蛋白質但減少毒素。

🛏️ 充足睡眠與光線:譫妄常在夜間惡化,保持規律作息與日夜光線分明,有助預防。

👂 別責備,先傾聽:他說的話,也許不真實,但那份恐懼,卻是實在的。

🩺 我是傅裕翔,一位相信「醫學也能溫柔說故事」的主廚醫師。每個被誤解的長輩,都值得被重新理解。在暴怒與混亂背後,也許藏著一顆,正在求救的大腦。

📚資料來源
《羅馬高雄人》粉專
台灣腎臟醫學會 CKD 指引(2024)
WHO《Delirium in Older Adults》

#你的主廚醫師 #傅裕翔醫師 #高齡醫學內科 #腎臟病 #譫妄 #尿毒症 #長照 #慢性病 #銀髮照護 #養生 #台灣醫療 #醫學人文 👨‍⚕️💬🧠

🏆「我不是為了贏別人,而是為了重新相信自己。」──從曾雅妮的復出奪冠,看見「心與身的修復力」這幾天,可能台灣的球迷都在關心中華職棒的總冠軍賽,或是美職的世界大賽,我想跟大家聊聊不一樣的:曾雅妮。2011年,她站在世界的頂端,連續109週世界...
28/10/2025

🏆「我不是為了贏別人,而是為了重新相信自己。」
──從曾雅妮的復出奪冠,看見「心與身的修復力」

這幾天,可能台灣的球迷都在關心中華職棒的總冠軍賽,或是美職的世界大賽,我想跟大家聊聊不一樣的:曾雅妮。2011年,她站在世界的頂端,連續109週世界排名第一、五座大滿貫冠軍,還曾入選《時代》雜誌年度百大具影響力人物。但接下來的十年,她從巔峰一路墜落,手感消失、肌肉記憶混亂、連她最擅長的推桿都「不聽使喚」。這不只是運動低潮,而是一種讓選手聞之色變的症狀:👉 「運動失憶症(Yips)」,或是另一個你可能更熟悉的名字:「投球失憶症」

💡 當大腦不再記得怎麼「相信手」
在醫學上,投球失憶症是一種神經運動控制障礙,多發於長期承受壓力的運動員。簡單來說,他們的身體沒有壞,但大腦「忘記」了如何讓手放鬆。神經迴路在壓力下短路,一個推桿、一個揮桿,明明熟練了上萬次,可能原本閉著眼睛都能做到,卻變得僵硬、顫抖、不聽指令。就像我們的病人中,中風後明明肌肉還在,卻無法精準控制,因為腦,暫時不相信身體。

🧠 「我不怕失敗,但我怕自己再也起不來。」
這句話,是曾雅妮在多年低潮中最真誠的告白。她經歷過髖關節開刀、背痛、心理焦慮,一度消失在國際賽場。甚至有人說:「她的時代結束了。」但她選擇不離開。她說:「我不知道為什麼,但我想再試一次。」她開始冥想、改練左手推桿、每天重新練習「相信自己」。這段過程讓我想到許多病人,那些在慢性病、失智初期、腎臟透析中,一次又一次對自己說:「我再努力看看。」復原,不只是醫療的結果,而是人心裡一個「不願放棄」的念頭。

🌱 直到這一刻,11年後,她回到了家鄉。
這週,台灣的陽光下,她站在熟悉的球場。那裡,是她14歲第一次打比賽的地方。開局,她抓下9隻小鳥;第二天,她推進最後一洞,結束了4306天的冠軍荒。

她在記者會上哽咽說:「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再贏,但我想看看自己還能不能重新相信。」這句話,讓我想到許多正在復健的長輩、照護者、病人。很多人以為「醫學」是對抗疾病,但其實,醫學,是幫助人重新找回對自己的信任。

👨‍⚕️ 我在臨床裡,也常看到這樣的「小雅妮們」
🌿 有剛中風的伯伯,第一次走十公尺就掉眼淚。
🌿 有糖尿病的阿姨,血糖穩定兩週就像贏了一座冠軍。
🌿 有洗腎的阿嬤,學會自己準備餐食後笑著說:「我真的做到了。」復原的本質,不在於「回到從前」,而是能對自己說:「我還能相信自己。」

🧩 給每個在人生低谷的人
💪🏻 身體會忘記,但你可以重新教會它。🫀信心會崩塌,但你可以一點一滴再建立。🧘‍♀️ 要害怕慢,因為復原永遠不是比速度。就像曾雅妮那樣,一桿一桿,重新推回自己的節奏。

🩺 我是傅裕翔,一位相信「醫學與人生都需要復原力」的主廚醫師。今天想送給每個在人生低谷的人,不管你走得多慢,你都還在路上。

📚參考資料
・LET《Wistron Ladies Open 2025》
・Josh Schrock, NBC Sports Golf(2025.10.26)
・WHO Mental Resilience Framework

#你的主廚醫師 #傅裕翔醫師 #高齡醫學內科 #曾雅妮 #復原力 #心理健康 #身心醫學 #慢性病 #復健 #長照 #養生 #運動醫學 #台灣之光 🏌️‍♀️💪🏻🇹🇼

圖片來源:自由時報報導
https://sports.ltn.com.tw/news/breakingnews/5224565

🧓🏻為什麼台灣的長者,不再出門?當「退休」變成孤單的代名詞。這幾天,我在新聞上看到一個數字,讓我心裡一沉。👉 台灣65歲以上的高齡勞動參與率只有9.9%。而日本是25.7%,南韓更高達38.3%。也就是說,同樣的年紀,在日本的長者,還在開計...
28/10/2025

🧓🏻為什麼台灣的長者,不再出門?當「退休」變成孤單的代名詞。

這幾天,我在新聞上看到一個數字,讓我心裡一沉。👉 台灣65歲以上的高齡勞動參與率只有9.9%。而日本是25.7%,南韓更高達38.3%。也就是說,同樣的年紀,在日本的長者,還在開計程車、當導覽員、社區志工;在台灣,卻多半坐在客廳看新聞或照顧孫子。

💡這不是「生活愜意」,而是「被動退場」
許多人以為,台灣長者不上班,是因為「過得太好」。但其實臺灣的銀髮族,並沒有特別有錢。事實上,這是一場結構性退場。根據多位專家分析,台灣的低社會參與率,主要來自三個現實問題👇

1️⃣ 企業的年齡歧視
在台灣,55歲常常被視為「職場的分水嶺」。有經驗的長者,卻被貼上「動作慢、跟不上時代」的標籤。於是,他們被迫提早退休。

2️⃣ 制度的誤導
現行年金制度是以「退出勞動市場」為前提設計的。很多人為了領退休金,只能選擇離開工作崗位。這樣的設計,讓「退休」變成被動的選擇,而不是人生規劃的一部分。

3️⃣ 文化的枷鎖
台灣傳統觀念裡,退休=該休息、該含飴弄孫。一旦有人說「我爸媽退休後還在上班」,總會有人回:「啊都那麼老了,還要賺什麼?」但在醫學上,我們知道,停止社會互動,就是加速退化的開始。

🧠 從醫師的角度,我看到的現象是:
長者不是不想工作,也不是不想參與,而是「不知道哪裡能貢獻」。他們的體力其實還行,只是失去了角色,沒有被邀請。我曾照顧過一位74歲的先生,退休後每天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吃藥、睡覺。半年後,他的血壓、血糖、膽固醇全上升。他說:「醫師,我沒什麼特別不舒服,就是提不起勁。」這種「無聲的退化」,不是藥能解決的問題,而是社會失去對長者的需要感。

🌱 日本、韓國怎麼做得比我們好?他們沒有讓長者「退場」,而是幫他們「換位置」。
📍日本設立「高齡者就業支援中心」,讓 60 歲以上的民眾依健康狀況、專長找到合適工作。
📍南韓推動「銀髮再教育計畫」,教導長者使用電腦、手機、線上客服技能。
📍新加坡更是直接提供企業稅賦減免,鼓勵公司聘用年長員工。這些政策背後的共同核心是:長者不是負擔,而是資產。

🩺 身為高齡醫學內科醫師,我想說的是:「活動」是最好的養生藥。無論是再就業、志工、社區參與、照護教學,只要有目標、有互動,就能延緩失智、穩定血糖與血壓。我常對長輩說:「不要只活著,要『參與著』。」健康,不只是沒有病,而是能繼續貢獻、被需要。

🗣️你覺得,台灣的社會準備好讓長者「重返舞台」了嗎?留言告訴我,你希望看到怎樣的銀髮工作環境?

📚資料來源
・風生活《輸給日本、韓國!為何台灣老年人工作率那麼低?》
・衛福部高齡社會報告(2024)
・WHO《Active Ageing Framework》

#你的主廚醫師 #傅裕翔醫師 #高齡醫學內科 #長照 #銀髮再就業 #健康老化 #台灣高齡社會 #社會參與 #長輩養生 #介護食 👨‍⚕️🌾👵🏻

💊缺藥潮下的焦慮:當阿斯匹靈退出台灣,我該怎麼辦?拜耳藥廠這次直白地說了: 國外製造運輸成本持續上升,將暫停不敷成本的藥品從海外進口。這一兩週,很多來看我門診的病人都會問一樣的問題:「醫師,我的阿斯匹靈快吃完了,新聞說藥缺貨,我該怎麼辦?」...
27/10/2025

💊缺藥潮下的焦慮:當阿斯匹靈退出台灣,我該怎麼辦?
拜耳藥廠這次直白地說了: 國外製造運輸成本持續上升,將暫停不敷成本的藥品從海外進口。這一兩週,很多來看我門診的病人都會問一樣的問題:「醫師,我的阿斯匹靈快吃完了,新聞說藥缺貨,我該怎麼辦?」

過去缺藥時有所聞,但今年到10月為止,就已有至少7款藥品宣布「全面撤出」台灣,包括降壓藥Aprovel、止痛藥Arcoxia、吸入型化痰藥Pulmicort、化痰液Bisolvon solution、降血脂藥Mevalotin、抗憂鬱藥Prozac,甚至於Cyclosporine針劑型停供等,確實是前所未聞的一個警鐘。

📉 缺藥潮,從哪裡來?
這次阿斯匹靈的退出,其實早有跡象。根據衛福部資料,台灣長期以來健保抑制價格,而全球原料與成本持續上升,台灣同時也是小型的市場,導致許多藥廠早已不堪成本壓力,直接選擇不再供貨。
📦 結果是:
• 醫院只能用其他學名藥替換
• 藥局進貨不穩
• 病人焦慮、醫師兩難
而這場「缺藥潮」,不只是阿斯匹靈,未來會波及更多降血壓、降血脂、抗凝血等常見慢性病用藥。

🧠 我們不是有其他學名藥嗎?
有位75歲的阿伯拿著藥袋問我:「醫師,我這個月吃完萬客氏ARCOXIA之後就沒藥了,怎麼辦? 」 能直接換成其他學名藥不好嗎?

這是一個大哉問,簡而言之,可以說「理論上差距不大,但臨床上可能出現個體差異」,畢竟製程、賦形劑跟藥物釋放的方式就不同,學名藥通過的生物相等性(BE)只需達到落在80–125%的等效範圍就算通過,而且原廠藥與台廠藥的成本差距如此大,臨床效果很難達到100%完全相同

🩺 那我們能怎麼辦?
我想給一個最務實的建議:不要自行停藥。如果真的很不幸,拿不到原廠藥,請先與醫師或藥師討論替代的台廠方案,但學名藥的作用強度跟反應可能會不同,需看臨床評估。

❤️ 在缺藥的時代,更需要信任
我理解大家的緊張,畢竟攸關大家的健康。這場缺藥潮,不只是健保危機,更讓我自己重新審視那些過去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可能都不是如此安全。

🩺 我是傅裕翔,一位相信「醫療也能像料理一樣,用心調和」的主廚醫師。在藥短缺的時代,我們需要的,是資訊透明、病人信任、與社會體系的共識。你或你照顧的家人,有沒有遇到最近拿不到藥的情況?留言告訴我,我想聽聽你的故事。

📚參考資料
・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112 年藥品供應監測報告》
・台灣藥師公會全聯會《藥品短缺應變指引》
・WHO《Essential Medicines and Health Products Report 2024》

#你的主廚醫師 #傅裕翔醫師 #高齡醫學內科 #缺藥潮 #阿斯匹靈 #長照 #慢性病 #養生 #台灣醫療 #健康教育 💊🩺

今年10月公費流感疫苗開打,但我家孩子很怕打針怎麼辦?好消息!🎉🎉今年10月台灣首次引進「鼻噴式流感疫苗」免挨針、無痛!供不敢打針的2歲至18歲以下的民眾自費接種。———-鼻噴式流感疫苗,屬於「活性減毒」的流感疫苗,透過噴霧方式將減毒病毒株...
25/10/2025

今年10月公費流感疫苗開打,但我家孩子很怕打針怎麼辦?

好消息!🎉🎉
今年10月台灣首次引進「鼻噴式流感疫苗」免挨針、無痛!
供不敢打針的2歲至18歲以下的民眾自費接種。

———-
鼻噴式流感疫苗,屬於「活性減毒」的流感疫苗,透過噴霧方式將減毒病毒株直接噴入鼻腔,模擬自然感染的過程,引發免疫反應,通常鼻噴式流感疫苗在接種後約2週,人體內會產生抗體。

由於鼻腔是流感病毒進入人體的第一道關卡,這類鼻噴式疫苗透過誘發IgA抗體至鼻腔黏膜,相當於直接在黏膜處建立第一道防線,保護上呼吸道避免病毒大量繁殖後持續進攻,同時,血液內也能產生IgG抗體。不同於傳統「不活化」的注射型疫苗,它不需要針筒,也不會造成注射疼痛,特別適合害怕打針的2至18歲族群。

「接種過鼻噴式流感疫苗,還需要補打注射型疫苗嗎?」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的新聞稿說明,台灣流感疫苗的株別,每年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預測訂定,所以鼻噴式與注射型疫苗使用的病毒株相同,因此擇一接種即可,不需重複施打。

鼻噴式流感疫苗相較針劑的不活化疫苗,
可發揮更廣泛的交叉保護力,
提升5成以上的流感保護力,
且保護效果長達 8~12 個月,
是孩子抵禦流感全年化的新預防武器。💪💪

目前疾管署尚未將鼻噴式流感疫苗納入公費疫苗計畫,
因此民眾 需自費接種,
目前翔展診所有提供鼻噴式疫苗接種,有需求的民眾、家長歡迎來電或官方Line洽詢疫苗以及庫存,
並且將由醫師門診詳細評估後,進行接種,守護健康💪

鼻噴式疫苗報導: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759386

歡迎來電洽詢:
翔展診所:02-2295-1919
診所官方Line:
https://linevoom.line.me/user/_dbnLfGAne48DetAbk--0q0IU8YhZmctI9JOpaJg

#鼻噴式流感疫苗 #鼻噴疫苗 #流感疫苗 #兒童流感 #兒童流感疫苗 #免挨針 #無痛疫苗

秋冬流感流行期,不少小朋友會害怕打疫苗或有暈針狀況,今(2025)年可望有新選擇。食藥署表示,鼻噴式流感疫苗已在台取得藥證,預計可在10月初施打。醫師表示,鼻噴式流感疫苗會在鼻黏膜就產生黏膜抗體,保護力高於傳...

Address

五股區成泰路二段162號
Xinbei
248023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你的主廚醫師 傅裕翔 高齡醫學內科 養生 長照 介護食 慢性病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你的主廚醫師 傅裕翔 高齡醫學內科 養生 長照 介護食 慢性病: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