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0/2025
我與膝關節的故事(二)~失落與失而復得
*第一次為人治療膝蓋痛
剛從學校畢業,我在一間診所工作。那天,一位奶奶走進來,說她的膝蓋內側疼得厲害。經過評估,我推測問題可能出在內側副韌帶——也許是關節老化,也可能是長期過度勞動所致。
我幫她進行了一次深層橫向按摩,治療結束後,奶奶活動膝蓋時竟然不痛了!就在我心裡竊喜之際,組長在旁邊淡淡地說:「他明天來會說又痛起來,你會失落的。」
果然,隔天奶奶回診,第一句話就是:「還是痛。」那一刻,我的心情真的從雲端掉到谷底。
後來我才明白,膝蓋痛若來自肌肉或韌帶,需要一定的治療頻率才有機會改善;但若是肌肉力量不足,無法支撐關節穩定,即使治療得再好,也往往只是暫時緩解。此外,還有許多其他潛在原因,都可能讓膝蓋內側疼痛久久不癒。
*關於「治療頻率」
其實若是單純的組織損傷,只要針對正確的構造進行深層橫向按摩,理論上就能有療效。
但——治療頻率 若不足,一切都功虧一簣。
一篇個案研究中,研究者針對一位 22 歲女性足球員的右膝內側疼痛進行治療:
1. 連續 3 週執行深層橫向按摩
2. 每週治療 3 次
3. 按摩時間從 2 分鐘逐步增加到 15 分鐘
結果顯示,治療後她的疼痛明顯下降,膝蓋功能在日常生活中也大幅改善。
*關於「肌力」
上面的案例是一位年輕的女性運動員,與我初次治療的那位奶奶相比,肌肉量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研究指出,股內側肌 以及 鵝掌肌 的收縮可提升膝關節內側副韌帶的穩定性。然而在運動時,若肌肉反應時間過慢,無法有效預防運動傷害。
對未經訓練的年長者而言,肌肉力量不足、反應時間更慢,膝蓋自然容易出狀況。
但這並非絕望——肌肉的力量與反應時間,其實無論年輕或年長,都能透過訓練而改善。
這讓我開始思考:深層橫向按摩的療效,會不會其實與個人的肌肉品質息息相關?
*實際經驗分享
在我帶健行活動的兩年半裡,也見過不少類似的情況。
有一次在雙溪蝙蝠山下山途中,一位學員因膝蓋疼痛無法繼續下坡。我臨時引導她進行離心收縮訓練,讓膝蓋肌群啟動。後來那位學員順利、安全地下山。
這次經驗再次印證了——膝蓋的穩定度的重要性。離心收縮訓練的高負荷特性,對肌肉力量與肌肉品質都有顯著的改善效果。
其他影響因素
當然,膝蓋痛的成因不只如此。有些人的膝痛來自腰椎神經壓迫、骨盆歪斜、足弓塌陷,或長期姿勢不良等問題。這時候,就必須針對根源去處理,也可能需要其他專業人員的協助。
*結語
從第一次治療的失落,到後來一次次臨床與健行現場的體驗,膝蓋的「痛」,不只是要「治療」,更要「訓練」。讓肌肉與關節的關係重新和諧
膝關節訓練戶外課程:
https://senior.104.com.tw/c/688977f18b5cd5f28df4af0c
方格子:
vocus.cc/user/suhsiaoshon
FB:
https://www.facebook.com/JacobFinding
Youtube:
https://youtube.com/
秀朗整復:
https://www.threads.com/?igshid=NTc4MTIwNjQ2YQ==
Line:
https://line.me/ti/p/IGsrdvLWEI
參考資料
The effects of eccentric versus concentric resistance training on muscle strength and mass in healthy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
Motor Reaction Time, Sarcopenia and Functional Skills in Elderly Wome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Effects of Neuromuscular Training on the Reaction Time and Electromechanical Delay of the Peroneus Longus Muscle
Anatomy, Bony Pelvis and Lower Limb, Knee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