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2025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7F1czbd1k/?mibextid=wwXIfr
《柳葉刀》(Lancet)的回顧文獻介紹「 #腦性麻痺」。
「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是一種影響動作與姿勢控制的疾病,是因為胎兒或嬰幼兒早期,大腦在發育過程中受到傷害,導致孩子從小就有持續性的動作與姿勢控制困難,進而造成日常活動的限制。除了運動障礙外,患者常伴隨感覺、知覺、認知、溝通、行為方面的困難,癲癇,以及繼發性的肌肉骨骼問題。
腦性麻痺的成因複雜,可能源自懷孕前、懷孕期間、出生時或出生後前兩年內的多重風險因子與致病路徑,包括腦部發育異常、非退化性腦損傷,甚至基因變異。近十年的研究發現,多達30%的個案具有遺傳因素。
在高收入國家,由於早期診斷和預防措施的進步,腦性麻痺的盛行率已下降近40%,從每千名活產嬰兒2.1例降至1.6例。然而,低中收入國家的盛行率仍偏高。得益於影像與神經發展評估技術的進步,目前可於嬰兒約3個月大時即進行初步診斷,為早期介入治療爭取寶貴時機,進而改善孩子與家庭的預後。
除了傳統的復健療法,《柳葉刀》(Lancet)的這篇回顧也介紹近期也發展出再生醫學、個別化藥物與功能導向的治療方式,以提升患者的活動功能與社會參與。隨著實證研究的進步,腦性麻痺也逐漸重視腦性麻痺成人階段所面臨的健康挑戰與功能衰退,促使醫療介入從「早療」轉向全人全程的終身照護模式。
#腦性麻痺與與精神健康相關的議題
腦性麻痺常合併智能障礙,約45%的患者受影響,尤以身體障礙嚴重、合併癲癇或腦部畸形者風險更高。在高收入國家,隨著腦性麻痺整體發病率與嚴重程度下降,智能障礙的盛行率也隨之降低。智能障礙可能源自腦損傷或遺傳因素,同時也受社會經濟條件影響。肢體嚴重受限的嬰兒難以自主探索環境與玩具,進一步影響認知發展。
認知功能介入在嬰幼兒期可能具備潛力,包括因果性玩具、社交遊戲、共讀及環境豐富化(如輔具改造),皆與人口層級研究結果一致。雖然針對高層次認知功能(如執行功能)的研究仍有限,但已知記憶、注意力與規劃能力受損在痙攣型腦性麻痺中常見。目前有初步證據顯示「認知導向日常職能表現訓練法」(Cognitive Orientation to daily Occupational Performance)療法可改善解決問題與計畫能力。此外,對同時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兒童,藥物治療在專業協助下亦可能有助於學習與行為表現。
腦性麻痺患者的神經發展與精神疾病盛行率顯著偏高。18%的患者符合自閉症類群障礙診斷,21%合併ADHD。整體而言,約35%的兒童患有一種以上心理疾病,行為困擾亦達25%,遠高於一般兒童族群,與睡眠障礙與夜間疼痛高度相關。成人階段的心理健康風險更高,相較一般族群的盛行率,包括思覺失調症(2.8% vs. 0.7%)、情緒障礙(19.5% vs. 8.1%)、焦慮症(19.5% vs. 11.1%)、憂鬱症(18% vs. 8.1%)都較高。
此外,腦性麻痺兒童的照顧者,特別是父母,也有明顯的心理健康負擔,其憂鬱與焦慮的比例約為對照組的兩倍。長期的照顧壓力與睡眠問題更進一步提升風險。為因應這些問題,國際間已發展出一系列以證據為本的正向教養介入方案,如「正向教養計畫」與「接納與承諾療法」(ACT),顯示可改善孩童行為問題與父母的焦慮、憂鬱與壓力程度。
醫療專業人員在支持家庭時,宜採用具信任基礎與共同目標設定的合作模式,例如透過SPIKES等同理溝通工具,來協助父母理解病情、處理情緒並制定以家庭為中心的照護計畫。這些作法不僅能改善照顧品質,也有助於提升整體家庭的生活品質與心理健康。
📖 論文原文:Novak I, Jackman M, Finch-Edmondson M, Fahey M. Cerebral palsy. Lancet. 2025 Jun 20:S0140-6736(25)006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