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斯身心靈診所

賽斯身心靈診所 ....

冬日心情藍:憂鬱傾向,還是憂鬱症?全職實習生:洪筠靚 實習心理師當氣溫逐漸下降、白晝變短,許多人會發現自己變得容易疲倦、提不起精神,甚至莫名想哭。這樣的情緒低潮,在冬季相當常見。但我們常會困惑:這是「季節性的憂鬱傾向」,還是已經「憂鬱症」了...
11/11/2025

冬日心情藍:憂鬱傾向,還是憂鬱症?

全職實習生:洪筠靚 實習心理師

當氣溫逐漸下降、白晝變短,許多人會發現自己變得容易疲倦、提不起精神,甚至莫名想哭。這樣的情緒低潮,在冬季相當常見。但我們常會困惑:這是「季節性的憂鬱傾向」,還是已經「憂鬱症」了?

★很多人會把「憂鬱傾向」當成「憂鬱症」?

• 語言上的混淆
在日常語言裡,「憂鬱」常被用來指心情不好,例如「今天好憂鬱」。但在臨床上,「憂鬱症」是有診斷標準的精神疾病。語言的模糊,讓人誤以為只要難過、沒動力,就是得了憂鬱症。

• 媒體與社群的誤導
網路上常出現各種「我是不是憂鬱症?」的心理測驗或文章,雖提升關注,但若缺乏專業說明,容易讓人對號入座。

• 現代人的高壓與共感
高壓社會中,多數人都曾出現短暫的低落、倦怠或無力,這些屬於心理的「小感冒」,卻被誤認為重病。

• 如何區別?
(1)憂鬱傾向:幾天至一週、仍可工作互動、自我調整後能恢復。
(2)憂鬱症:至少兩週以上、情緒持續低落並影響功能,甚至出現自傷想法。

• 簡單說:憂鬱傾向像短暫陰雨;憂鬱症是連日暴風雨,需要專業協助。
憂鬱傾向往往是靈魂早期的提醒,有些感受被忽略,有些信念該鬆動。若能在這階段覺察、理解與改變,情緒自然能轉化,不一定會發展成疾病。

★依據《DSM-5-TR》,重度憂鬱症的診斷需符合以下條件:
情緒低落或興趣喪失持續兩週以上,並伴隨以下症狀中至少五項:
• 食慾或體重顯著變化(一個月內體重變化超過 5%)
• 睡眠過多或失眠
• 精神遲緩或焦躁
• 疲倦、缺乏動力
• 無價值感、自責
• 專注力困難
• 重複出現死亡或自殺想法
如果情緒低落只是暫時的,仍能從人際互動、運動或放鬆中恢復,那多半是憂鬱傾向,不等於憂鬱症。它像一場短暫的陰天,提醒你:「有些內在的雲,該被看見了。」

★賽斯說:「你的想像跟這信念走,你的情緒業也是一樣」
憂鬱不是詛咒,而是一種邀請「去看見被壓抑的自己」。也許你一直在忍耐、不敢表達真實的想法;也許你太努力滿足別人的期待,而忘記傾聽自己的需要。憂鬱的出現,像是一封內在寄來的信,溫柔地說:「我還在這裡,請別忘了我。」當我們願意停下來,傾聽那份沉默裡的聲音,憂鬱不再是黑暗,而是一條帶我們回家的路。

★如何幫助自己:讓心重新呼吸的 10 個方法
1. 曬太陽、讓身體動起來陽光會啟動血清素分泌,幫助穩定情緒。每天出門散步、做伸展操或走樓梯,都能喚醒身體的能量。
2. 保持規律作息
憂鬱傾向常讓人失去節奏,越不規律越容易陷入混亂。固定起床、睡覺、用餐時間,讓生活重新有「秩序感」,心也會慢慢穩定。
3. 傾聽內在、允許情緒存在
不必急著把悲傷趕走。當你願意對自己說:「我現在真的好累」,那份真實的允許就是療癒的開始。
4. 書寫或創作:讓情緒有出口
寫日記、畫畫、拼貼、調香、做手作──任何形式都可以。當你「創造」時,也在讓壓抑的能量流動。
5. 音樂陪伴,調頻心的節奏
聽音樂是最自然的情緒療法。憂鬱時,可以選擇旋律溫暖的輕音樂、爵士或古典樂;不要急著聽快節奏的快樂歌,而是讓音符慢慢接住你。
6. 自然療癒:接地與呼吸
到公園、海邊或陽台,讓腳底觸碰地面。深吸氣、慢吐氣,感受空氣流動。呼吸是靈魂與身體的橋樑,每一次深呼吸都在提醒:「我還在這裡,活著。」
7. 關係連結:允許被看見
憂鬱時,人會本能想退縮、封閉。但孤立會讓黑暗更深。試著與朋友、家人聊聊,或參加支持性團體。哪怕只是說一句「最近我有點低落」,都能讓能量流動。
8. 轉化信念:從責備到理解
覺察那些潛藏的自我批評:「我不夠好」、「我沒用」。然後溫柔地改寫:「我已經盡力了」、「我值得被愛」。賽斯提醒我們:信念創造實相,當信念改變,情緒就有了新的空間。
9. 善用專業與支持資源
若情緒低落持續兩週以上、影響睡眠或出現自傷念頭,請尋求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的協助。

也可以運用賽斯許多友善資源:
• 許添盛醫師演講與影片:許醫師長期以身心靈整合觀點推廣「信念創造實相」與「自我療癒」,可透過 YouTube「SethTV Love」頻道、FB「SethTV賽斯電視台」、「賽斯文化有聲書 APP」收聽心靈音頻。
• 賽斯分會課程:全台賽斯分會皆有課程,主題涵蓋情緒覺察、信念轉化、冥想靜心等,能幫助你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練習覺察與成長。
• 心園丁陪談機制:由受過訓練的心園丁提供傾聽與支持,若暫時還沒準備好接受心理諮商,也能先透過陪談,讓心有個可以歇息的地方。
• 尋求幫助不是軟弱,而是你願意讓生命重新呼吸的勇氣。

10. 感恩與覺察:找回內在的光
每天睡前寫下三件值得感謝的小事。當焦點從「缺乏」轉向「擁有」,心中的陰霾就會被一點點照亮。感恩不是忽略痛苦,而是讓你看見——在困境中仍有溫暖。

★冬天不只是寒冷,也是一種靜的禮物
醫學觀點讓我們理解身心需要支持;賽斯觀點則提醒我們,憂鬱是靈魂想被看見的呼吸。冬天的沉靜,其實是讓生命休息、準備再次萌芽的時刻。當你願意用愛去看待自己的黑暗,黑暗會轉為力量。請相信-每一次覺察與接納,都是在點亮內在的春天。

參考文獻:
賽斯書-個人與實相的本質
DSM-5-TR 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

信任生活的節奏──從老化焦慮中找回健康與行動力(二)兼職實習生:黃柏菁 實習心理師本文延續114/09/08〈理解老化焦慮,照見內心的隱藏信念(一)。每個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都可能開始擔心變老。不是因為「老化」本身,而是害怕失去掌控——怕體...
04/11/2025

信任生活的節奏──從老化焦慮中找回健康與行動力(二)

兼職實習生:黃柏菁 實習心理師

本文延續114/09/08〈理解老化焦慮,照見內心的隱藏信念(一)。每個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都可能開始擔心變老。不是因為「老化」本身,而是害怕失去掌控——怕體力下滑、怕不再被需要、怕生活失去方向。
老化焦慮,其實是生命在提醒我們:「我還在意未來,也希望自己能好好活下去。」只是當我們過度用力想「掌控」一切時,焦慮反而會擴散。若能放慢腳步,學習「與生活合作」而不是「對抗變化」,我們會發現:健康老化不只是沒有疾病,而是一種與時間和平共處的能力。
一、焦慮,是想要控制不可控的事
認知行為理論(CBT)指出,焦慮常源於「災難化思考」與「非理性信念」。當腦中反覆出現:「我會變老、會變病、會被遺忘」的念頭,身體便會進入長期備戰狀態,導致緊繃、失眠與情緒低落。這種狀態在心理學上稱為「自我應驗預言」:我們越擔心失去健康,就越容易忽略當下仍擁有的活力。
《賽斯的神奇之道》中提醒,生活不是需要被控制的工程,而是一門創造的藝術。當我們願意鬆開對未來的緊抓,生命會自然回到自己的節奏——就像呼吸,不需要強迫,它自己會流動。心理研究也指出,當人能覺察並接受現實的變化,副交感神經系統會啟動,使身體進入修復與放鬆的狀態。換句話說,信任本身,就是一種身心的療癒力量。
二、從「控制」到「信任」──心理的轉化歷程
焦慮讓人想預測每個風險;信任則提醒我們:「我不需要知道全部,依然能前進。」當我們願意如實面對自己的害怕與限制,而不是否認或逃避,內在就會產生真誠的連結,而那份真誠,就是信任的起點。信任不是被動,也不是放任,而是一種允許——允許自己不完美、允許時間流動、允許生命有自己的節奏。賽斯觀點指出,當我們信任生命的運作,宇宙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回應我們。
這與心理學中的「自我實現傾向」概念相呼應:每個人內在都有一股自然朝向健康與成長的力量。焦慮會阻擋這股能量;信任,則讓它展開。
三、讓信任落地:三個實踐方向
改變從小步開始,信任需要透過行動來體驗。
1. 看見焦慮,而不是壓抑它
當老化焦慮出現時,不急著否定或逃避。試著對自己說:「我正在害怕變老,但我願意理解這份害怕想告訴我什麼。」這句話能讓情緒有空間,也讓理性重新回到軌道。
2. 重新定義老化的意義
與其說「我在變老」,不如說「我正在進入另一種成熟」。年齡不只是時間的累積,更是生活智慧的沉澱。當我們重新定義老化,就不再被它定義。
3. 用行動支持信任
信任不是一個想法,而是一種身體記得的節奏。每天的小行動——散步、與朋友聊天、照顧植物、練習感恩——都能讓能量重新流動。心理學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稱此為「自我效能」:當我們相信自己能影響生活時,行動與信心會相互強化。
四、三種能滋養身心的行動
焦慮常讓人覺得「什麼都做不了」,而行動能重新喚回「我能影響生活」的信念。
1. 健康行動:與身體合作規律運動、良好睡眠與均衡飲食,不只是預防疾病,更是與身體建立友好關係的方式。當身體感受到被照顧,它也會回應穩定與力量。
2. 創造行動:喚醒生命力創造力不只是藝術表達,它存在於每個人身上。嘗試新料理、整理環境、種植花草,都能讓人感覺「我還能創造」,而這會帶來深層的心理能量。
3. 社交行動:維持連結與支持人際互動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養分。與朋友談心、參加社區活動、主動關心他人,都能減少孤單,增強安全與歸屬感。
結語
老化焦慮的對立面,不是勇敢,而是信任。當我們相信身體的智慧、時間的安排與生命的合作,就能從緊繃走向寬心,從控制走向流動。健康老化,不只是身體的維持,更是一種心理成熟——在時間中依然願意愛自己、相信生命,並活出內在的自由。

恐慌症 (三)  找到喘息的空間兼職實習生:劉文馨 實習心理師     接續2025/09/16 恐慌症發作的兩個善意目的,今日分享的是「恐慌症 找到喘息的空間 」     幽閉空間恐懼症 通常是來自覺得被綁著 、 和困住的感覺 。 找到自...
21/10/2025

恐慌症 (三) 找到喘息的空間

兼職實習生:劉文馨 實習心理師

接續2025/09/16 恐慌症發作的兩個善意目的,今日分享的是「恐慌症 找到喘息的空間 」
幽閉空間恐懼症 通常是來自覺得被綁著 、 和困住的感覺 。 找到自己被什麼東西綁住 、 被哪一段關係困住了 去了解那種想要逃離的心情 試著思考目前的困境 如何漸進的方式讓這個困境能夠有變化 並不是立刻結束原來的關係或者結束當下的困境,而是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一些 「 喘息的空間 」 。
當心理上能夠有所喘息時 生理上就不會有那麼強烈的窒息感 幽閉空間恐懼也開始減低了 當一股潛意識的混亂,慢慢進到意識層面 進而被了解 和釐清 ,意識終於知道內心的掙扎想要逃離、被東西壓的 喘不過氣來 的 原因,就會得到很大的釋放。所以 ,當意識層面明白發生了什麼事情、問題被看到了 恐慌症至少會改善一半。
人會恐慌,正 是因為 隱約知道有些狀況,但是問題沒有被看到、不知道到底 將會發生 什麼事情 。感受與生理現象時常 透過 「 症狀 」 來呈現 當這種感受跟生理現象 背後的原因被意識層面了解後,就 會開始 明白 ,及心安的感覺,則可以 開始 慢慢來想對策 。 例如 事情不要排得太密集,中間要留空檔。當自己接受 、明白現況 ,就會釋懷。知道如何調整作息、 也會出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
傳統上 對應恐 慌症,多停留在症狀的治療。例如,當個案害怕逃不掉時,就讓他知道哪裡有可以逃的方法、或是再次的保證、陪伴他克服恐懼、陪伴他去搭火車、搭飛機,或是教導個案肌肉放鬆的方法、當症狀發作時 做深呼吸。
以上 這些 屬於 認知行為治療的策略,其實都只停留在實際問題的處理層面;在症狀處理之後,還是 需 要 更 進一步做內在動力學的探討,才能根本解決個案真正的壓力和恐懼。症狀是內在問題的象徵 如 果只處理症狀,是治標不治本,並沒有觸碰到內在真正的問題。當我們知道內心 :「 其實想逃離些什麼 」 ,或是 「被什麼壓得喘不過氣」 ,就可以開始進入 「 意識層面 」,擬定計劃 開始改變自己的作息 和生活步調,也可以擬定一個數年的計劃,告訴自己要逐步的解決。這才能真正化解恐慌症 所 帶來的困擾。

參考資料 :
不再恐慌 自律神經失調的身心靈整合療法
用心醫病 新時代身心靈整體健康觀

內在小孩全職實習生-洪筠靚 實習心理師很多人聽過內在小孩,但你知道其實我們的內在,像是一個家庭一樣,內在小孩不只一個,從賽斯-次人格觀點+IFS (Internal Family Systems)內在家庭系統,來探索我們的-內在小孩。在我們...
07/10/2025

內在小孩

全職實習生-洪筠靚 實習心理師

很多人聽過內在小孩,但你知道其實我們的內在,像是一個家庭一樣,內在小孩不只一個,從賽斯-次人格觀點+IFS (Internal Family Systems)內在家庭系統,來探索我們的-內在小孩。

在我們的內在世界裡,住著許多不同的聲音與角色。這些角色有時是保護者,讓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得以生存;有時是嚴厲的批判者,提醒我們遵守規範;而在最深處,還有一個經常被忽視的「內在小孩」。當我們在童年遭遇過創傷、否定或缺乏愛時,這個小孩承受了太多痛苦,最後被迫「流放」到意識之外,仿佛從我們的生命故事中消失。然而,它並未真正消失,而是以更隱晦的方式,持續影響著我們的情感、身體與人際關係。

IFS 的觀點:流放者的存在
IFS(內在家庭系統)將這些受傷的部分稱為「流放者」(Exiles)。它們通常背負著孤單、羞愧、無助或恐懼。為了避免觸及這些情緒,我們的內心會創造其他「管理者」或「救火者」角色來壓抑它們。例如,過度理智化、工作成癮、或在人際中不斷取悅他人,這些都是心靈的保護策略。但代價是,我們失去了與最真實情感的連結。

賽斯的提醒:靈魂的完整性
在賽斯的觀點中,自我不是破碎的,而是靈魂延伸的一部分。那些被流放的小孩,並不是錯誤或瑕疵,而是我們靈魂選擇的經驗。當我們否認它,它會以更劇烈的方式在外在世界顯現──可能是反覆的人際衝突、難以理解的焦慮,甚至是身體的病痛。賽斯:「你是一個多重次元的人格,信任你自己存在的奇蹟,不要在你一生裡的肉體與靈性上作任何區分,因爲靈性是以肉體的聲音來說話,而肉
體是心靈的創造物。」
如何認出那些你所否認的部分,這些你所切割的部分,會以更大的力量回到你身上;你所接納的,會成為你力量的一部分,療癒的核心不是消除或切割,而是接納與整合。

如何看見被流放的小孩
第一步,是覺察情緒的線索。當你發現自己因為一句話而過度受傷,或對某些情境有強烈不成比例的反應,這往往是內在小孩在呼喊。那份情緒其實比眼前事件更古老,來自早年的傷口。

第二步,是以慈悲的自性靠近。IFS 強調「自性」(Self)的特質,包括平靜、慈悲、好奇與接納。當我們帶著這份能量去接近小孩時,它才敢現身。你可以在靜坐或書寫中,對它說:「我看見你了,你並不孤單。」這樣的陪伴,就是最深的療癒。

第三步,是允許它表達。這些流放的部分長年被壓抑,它們需要安全的空間來說話。你可以讓它透過影像、文字或聲音表達出來,而你只需傾聽,不需急著修正。賽斯提醒我們:情緒本身就是能量的展現,當它被允許流動,就會轉化。

把內在小孩迎回生命
最後,我們要邀請內在小孩回到整體。這並非否認創傷,而是承認那是生命的一部分。當我們願意與它重新連結,它不再只是痛苦,而會成為力量與愛的泉源。那份曾被壓抑的敏感與真誠,會讓我們在人際中更能同理他人;曾經的孤單,會讓我們更懂得珍惜連結;曾經的眼淚,會轉化為創造力與靈感。

我們所謂的「次人格」或「內在小孩」,其實都是靈魂的不同延伸。當我們學會與它們對話,允許它們回歸,我們也同時回到更完整的自己。

療癒不是要把自己變成一個「全新的人」,而是允許自己成為「更完整的自己」。當流放的小孩得以回家,我們也更接近靈魂原本的豐盛與自由。當我能牽起所有的部分(次人格),重新去愛內在部分,找回他們本來的美好特質。當我能回到我的本質,就是回家。每一個你,都是獨特的存在,沒有不好的你,成為更完整的自己。

參考資料
賽斯書:個人實相的本質
IFS-自我療癒法
擁抱你的內在家庭
沒有不好的你

06/10/2025
恭喜診所新科諮商心理師。
30/09/2025

恭喜診所新科諮商心理師。

謊言,是靈魂短暫的庇護所全職實習生 : 張志英 實習心理師近期看一部日本電影《愛上謊言的女人》融合了懸疑與愛情元素,故事看似在講述一段因謊言而起的愛情,卻更深刻地揭示了人類在面對困境與痛苦時的心理掙扎。片中的 女主角 川村由加利在一場意外後...
30/09/2025

謊言,是靈魂短暫的庇護所

全職實習生 : 張志英 實習心理師

近期看一部日本電影《愛上謊言的女人》融合了懸疑與愛情元素,故事看似在講述一段因謊言而起的愛情,卻更深刻地揭示了人類在面對困境與痛苦時的心理掙扎。片中的 女主角 川村由加利在一場意外後,逐漸發現交往多年的戀人 男主角 桔平,其身份與過去全都建立在謊言之上。醫師執照、名字甚至生活背景,幾乎沒有一件是真的。這突如其來的真相,讓她原本以為堅實的愛情瞬間崩解,陷入難以承受的困惑與崩潰。這樣的情節並非只是戲劇性的鋪陳,而是折射出許多人在人生中面對痛楚、挫敗與不安時的真實反應。正如片中所點出的核心:「說到底,大家為了逃避現實才開始說謊。」

現實往往帶來無法承受的衝擊,因此人們傾向用謊言作為短暫的庇護。桔平的謊言就像一層保護膜,既掩飾了他的真實身份,也暫時維繫了與由加利之間的關係。然而,當謊言被揭開時,由加利不得不直面內心最深的質疑 :過去的點滴是否全是幻象?她痛苦地徘徊在「想抓住愛情的美好」與「不得不面對背叛的真相」之間。這種掙扎,正好 反映 了人性中脆弱的一面──謊言雖能短暫安撫,但最終仍需直視現實。

然而,謊言的代價往往是勇氣的延遲。謊言雖能帶來一時的安全感,卻也讓人背負焦慮與恐懼,因為一旦謊言被揭穿,那些以為牢固的信任與安全感會瞬間瓦解。由加利在愛情與真相之間徘徊不定,正是因為她清楚明白:面對真相需要巨大的勇氣,而她一時之間尚未準備好承擔。謊言並不是徹底的否認,而是一種延遲面對的方式。人類不是永遠抗拒真相,而是需要時間累積力量去承 受它。這種延遲或許會拖得很長,甚至需要靠一場重大事件或關係的崩潰,才會逼迫人真正去直視內心深處的真實。

桔平的謊言雖然虛構,但它對由加利造成的心理衝擊卻是真實的。當她發現愛人的身份與過去皆是虛構時,那份震撼讓她陷入痛苦,也逼使她展開自我追尋。這段過程成為推動她重新認識自己、重建信任與勇氣的契機。而這樣的力量,不是謊言本身所帶來,而是她面對真相的反應與成長,才是真實而深刻的療癒。

電影最引人深思之處,在於它展現了人性在逃避與面對之間的辯證。逃避痛苦本身並不可恥,它是一種調整與過渡,因為沒有人能永遠保持堅強 。然而,逃避之後的下一步又該如何?如果謊言不斷累積,最終將拖垮的不只是說謊者自己,還包括被牽連其中的人。電影沒有嚴厲譴責任何角色,而是用一種溫柔的角度展現:人在面對痛苦時,往往會選擇繞遠路。謊言雖然延遲了真相的到來,卻也為受騙者創造了準備與喘息的空間。只是,真正的解脫仍然需要勇來,卻也為受騙者創造了準備與喘息的空間。只是,真正的解脫仍然需要勇氣,因為唯有誠實地直視真相,才能迎來徹底的自由。氣,因為唯有誠實地直視真相,才能迎來徹底的自由。

看完這部電影,我體會到謊言並非只是單純的錯誤,它往往揭示了背後深藏的需求與脆弱。人們選擇說謊,是因為心中有一部分害怕被看見、不願被揭露。需求與脆弱。人們選擇說謊,是因為心中有一部分害怕被看見、不願被揭露。對受騙者而言,雖然謊言帶來痛苦,但面對謊言的過對受騙者而言,雖然謊言帶來痛苦,但面對謊言的過程,也可能是一段必要的程,也可能是一段必要的過渡期,讓人逐步培養出承擔現實的力量。無論謊言多麼複雜,最終仍需回到過渡期,讓人逐步培養出承擔現實的力量。無論謊言多麼複雜,最終仍需回到真實的自己,因為只有勇敢面對,才能真正放下過去,走向自由。真實的自己,因為只有勇敢面對,才能真正放下過去,走向自由。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不只是關於謊言與愛情的故事,更像是一則關於人性的寓言。謊言是人性的一部分,可以暫時遮掩痛苦,但勇敢面對才是靈魂人性的寓言。謊言是人性的一部分,可以暫時遮掩痛苦,但勇敢面對才是靈魂真正的出口。真正的出口。

「養你這麼大容易嗎?」——當愛變成了枷鎖全職實習生:梁明偉 實習心理師「你知道我多辛苦嗎?從早做到晚,省吃儉用,不敢亂花,就是想把最好的留給你。養你這麼大容易嗎?你有想過要怎麼孝順我嗎?」也許你也聽過這樣的話。這種帶著委屈、責怪、心酸的語氣...
24/09/2025

「養你這麼大容易嗎?」——當愛變成了枷鎖

全職實習生:梁明偉 實習心理師

「你知道我多辛苦嗎?從早做到晚,省吃儉用,不敢亂花,就是想把最好的留給你。養你這麼大容易嗎?你有想過要怎麼孝順我嗎?」
也許你也聽過這樣的話。這種帶著委屈、責怪、心酸的語氣,總能讓人瞬間安靜下來。喉嚨發緊,胸口悶悶的,什麼都說不出口。你心裡明明有話,也想解釋,可是很清楚,一旦開口,就會被扣上「不孝」「白眼狼」的帽子。許多孩子就是在這樣的語境裡長大的。父母總是提醒你,他們為了養家多麼辛苦,為了養你花了多少錢。父母的付出一再被拿來強調,就像一本永遠結不清的帳,每次爭吵時都會被重新翻出來算,那種愧疚感一次又一次地砸在心上,讓人幾乎喘不過氣。
在這樣的氛圍裡,孩子從小學到的是:別讓爸媽失望、錢很難賺、都是我的錯這樣的信念。久而久之,這些話成了孩子內心的規則。父母吵架了,你要出面調停;父母情緒不好,你得想辦法安撫;擔心父母沒人照顧,你就不能走遠。就算你已經長大,走出家門,那些聲音仍然在心裡追著你跑。
於是,你慢慢學會了一種活法:把自己的需要放在最後。你開始小心翼翼,不敢做太大的選擇,總得先想父母會怎麼看。心裡仍有個聲音追著你跑:別忘了,你還欠著。這樣的糾葛,讓許多人一生都活在矛盾裡。明明感激父母,卻覺得窒息;明明渴望自由,卻被愧疚拉住。就像腳上綁著看不見的鎖鏈,怎麼走都覺得沉重。
「夠了,我受夠了這種欠著你們的感覺。」
「我不要再欠你們了,我要把欠你們的全部都還回去。」
多少次,你在心裡這樣喊過?想把錢一次還清,希望有一天能不再虧錢,可以自由地呼吸。可是,每次以為快要結束的時候,他們又能翻出新的帳本:誰當年怎麼辛苦,誰又為你放棄了什麼。你怎麼還?一生都還不完。
可是,真的只有「還」這一條路嗎?
靈魂與靈魂的相遇,不是為了互相套牢,而是為了彼此的成長。父母的辛苦,是他們靈魂的選擇;你之所以出生在這個家庭,也不是為了背上一生的債,而是為了透過這段關係去學會成為自己。這裡沒有帳本,沒有交易。那些「欠著」的感覺,其實只是信念的幻影,它從來不是愛的真相。
當我把人生當成一場償還,就只能不停奔跑,卻永遠跑不出自由。但如果你開始允許自己相信:我心懷感激父母的付出,但我也有權用我的生命創造屬於我的方向。我不是修復他們生活的工人,他們有權利經歷自己的混亂,也有能力面對結果。我可以在愛與能力範圍內貢獻,而不是背負。
或許,真正的愛,不是用愧疚把自己消耗殆盡,而是讓父母看見:他們的孩子能自在、能自由,能把生命活成光亮而完整的樣子。

恐慌症(二)–恐慌症發作的兩個善意目的兼職實習生:劉文馨 實習心理師    接續2025/8/19 恐慌症的症狀與因應,今日分享的是「恐慌症發作的兩個善意目的」。     促成恐慌症的發作有三大主軸:情感層面的失去、金錢,以及面對死亡的焦慮...
16/09/2025

恐慌症(二)–恐慌症發作的兩個善意目的

兼職實習生:劉文馨 實習心理師

接續2025/8/19 恐慌症的症狀與因應,今日分享的是「恐慌症發作的兩個善意目的」。

促成恐慌症的發作有三大主軸:情感層面的失去、金錢,以及面對死亡的焦慮。在恐慌發作之前,經常有一個被嚇到的經驗。
第一:最近有沒有親人或好友往生?而且讓自己有一種「為什麼之前還好好的。怎麼突然變成這樣?」的驚嚇?
第二種受驚嚇的過程是:在最近兩三年內,是不是有和自己比較親近的人往生,例如父母親、從小帶大的爺爺奶奶等,而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往生?
第三種受驚嚇的方式:是看到報章雜誌的報導,當報紙上報導某位名人或演藝人員突然過世時,也會造成一個人的驚嚇反應。

我們可能參與了以上其中,而壓抑了自身的悲傷和恐懼反應,累積了一種未曾被面對的與死亡恐懼。產生:「什麼時候輪到我死亡呢?」的這些情緒被延後釋放了,這些突如其來的巨大恐懼能量,會透過潛意識影響自律神經的正常功能運作。

身體是心靈的一面鏡子,身體沒有辦法承受主人長期丟給他的恐懼能量,必須把這些恐懼能量零存整付的宣洩出來,於是身體就會開始醞釀恐慌發作。
而恐慌症發作其實對身體有兩個善意的目的:
第一:是讓身體的主人看到自己正在累積恐懼能量,可說是身體自動紓壓裝置,像是電器的接地線一樣,以避免承受太多電流,身體會自我保護,定時放掉主人累積的恐懼,來維持正常身體的功能運轉,所以他會定期「排放」,而每一次排放就是一次恐慌發作。
第二:是提醒主人,必須改變生活和思考模式了!恐慌症可以引發主人去思考自己潛意識層面哪個部分受到驚嚇反應,在我們的治療中要去探討那個驚嚇反應是如何形成的?例如面對親人死亡而引發的恐慌症有幾個涵義:可能是自我的懲罰、罪惡感的呈現,另外也是藉由分段面對死亡的恐懼來釋放死亡焦慮。

恐慌發作本身就是一種自我療癒的機轉,因為潛意識裡某個自我是被驚嚇到的,那個被嚇到的自己經常在自言自語:「下一個會不會是我?」藉由模擬接近死亡的狀態,讓自己一次又一次或多或少的面對,來釋放那個被驚嚇的自己。所以每次發作,其實同時是邁向康復的一個里程!

理解老化焦慮,照見內心的隱藏信念(一)兼職實習生: 黃柏菁 實習心理師某天,一位知心好友告訴我,他最近常常想到自己快要50歲了。腦海裡不時浮現各種畫面:身體衰老、行動不便,甚至「又老又病」的模樣。這些念頭讓他感到害怕,陷入所謂的「年齡焦慮」...
09/09/2025

理解老化焦慮,照見內心的隱藏信念(一)

兼職實習生: 黃柏菁 實習心理師

某天,一位知心好友告訴我,他最近常常想到自己快要50歲了。腦海裡不時浮現各種畫面:身體衰老、行動不便,甚至「又老又病」的模樣。這些念頭讓他感到害怕,陷入所謂的「年齡焦慮」。

這讓我想起賽斯身心靈診所許添盛醫師曾在演講中提出的一個問題:「你想像過自己80歲生日那一天,會怎麼過嗎?」
他舉例說,如果想像那天的自己一早起床先吞一把慢性病藥,再拄著拐杖、由看護陪伴去醫院看診,上午全耗在檢查裡,下午依舊孤單受限,這樣的畫面其實就是在潛意識中「預演」不健康的老年。

因為,信念會創造實相。
如果我們深信老化等於病痛與失能,人生就可能往這方向發展。相反地,如果能想像自己80歲時仍能與家人朋友快樂聚會,保持活力,潛意識就會往健康自在的方向創造。由此可見,老化焦慮往往來自我們的信念,而非老化本身。

一、什麼是「老化焦慮」?
心理學上所謂的老化焦慮,指的是人們因年齡增長而產生的緊張、害怕或不安。常見來源包括:
☆身體層面:擔心疾病、失能、外貌衰退;
☆心理層面:害怕失去價值或角色;
☆人際層面:憂慮孤單、伴侶離世或子女疏遠;
☆存在層面:意識到死亡不可避免而感到無力。

研究顯示,這種焦慮在中年轉向老年的階段最為明顯,因為這時家庭、工作與健康都在改變。我們開始問自己:「年紀大了是不是免不了生病?」、「退休後我還算有用嗎?」當這些問題長期無法解答,就容易累積為心理壓力。

心理學認為,焦慮是一種「面向未來」的情緒,來自對未知的恐懼以及對失去掌控的擔憂。而老化的不可避免,使這種情緒更為強烈。但必須強調:焦慮並不會帶來保障,反而會降低生活品質,損害身心健康。

二、焦慮背後的隱藏信念
焦慮往往不是現實直接造成,而是我們「如何解讀現實」。常見的隱藏信念有:
☆「年紀大就一定會生病。」
☆「身體遲早會背叛我。」
☆「退休之後我就沒有價值。」

這些信念像是內在劇本,默默主導我們的感受和行為。若一個人深信「老化等於衰敗」,即使還沒有重大病痛,也可能早已陷入憂慮與無力感。

更重要的是,信念會影響生理。研究顯示,負向的老化信念會讓人放棄運動或社交,增加慢性病風險;相反,對老化持正向態度的人更可能維持健康行為,並因此在身心上更長壽、更有活力。這是一種典型的「自我應驗預言」。

三、如何覺察老化焦慮?
要走出焦慮,第一步是覺察。
試著將腦中浮現的自動化想法寫下來,例如:
☆「我的身體一天比一天差。」
☆「我已經不再有生產力,快被社會淘汰了。」

然後問自己:
☆這些想法一定正確嗎?
☆是否存在例外?
☆我身邊是否有長者依然健康快樂,能證明另一種老化方式?
透過這樣的自我提問,我們會逐漸發現,焦慮並非來自年齡本身,而是源自我們如何看待年齡。

四、老化焦慮的影響
若未被處理,老化焦慮會帶來多重影響:
☆心理層面:持續焦慮、憂鬱、失眠。
☆行為層面:過度依賴醫療檢查,或因恐懼而不敢嘗試新事物。
☆人際層面:因自卑而避開年輕人,或在比較中陷入孤單。
☆生理層面:長期焦慮會讓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持續偏高,削弱免疫功能,增加慢性病風險。
這些影響說明,焦慮不但無法保護我們,反而可能加速退化。

五、轉化的可能性:從理解到改變
既然焦慮來自信念,轉化也必須從信念開始。第一步,是誠實看見自己內心的劇本。當這些舊信念浮現時,可以問自己:
☆我是否願意相信另一種可能?
☆我能不能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老化?
☆老化會不會其實不是衰敗,而是一種轉化?

心理學研究發現,對生命抱持正向態度的人老化得更慢,保持活力與健康的機會更高。而賽斯資料則提醒我們:「信念創造實相」我們選擇相信什麼,就會經歷什麼樣的人生,包括如何走過自己的晚年。

結語
老化是生命必然的歷程,但我們如何詮釋它,會極大地影響我們的身心狀態。當我們以焦慮和恐懼看待老化,它就會加速我們的退化;但當我們選擇以信任與開放的心態迎向老化,它就能成為另一段豐盛的人生旅程。

下一篇,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如何透過賽斯心法,把焦慮轉化成信任,開啟健康而自在的老化之路。

常覺得心累,日常瑣事讓你,力不從心嗎?全職實習生: 洪筠靚 實習心理師 心臟是全年無休的一個器官,一個人一生中平均約跳動25億次,健康的人每天約跳動約8-10萬次。當我們對生命對生活覺得,慢慢失去熱情和動力,一開始會覺得心累,做什麼都力不從...
02/09/2025

常覺得心累,日常瑣事讓你,力不從心嗎?

全職實習生: 洪筠靚 實習心理師

心臟是全年無休的一個器官,一個人一生中平均約跳動25億次,健康的人每天約跳動約8-10萬次。

當我們對生命對生活覺得,慢慢失去熱情和動力,一開始會覺得心累,做什麼都力不從心,到後來變成-心灰意冷、無心、心碎、死心、心死,最後人也跟著心死而死亡。

這些情緒感受影響到心臟功能,引起許多的心臟疾病,例如:心肌梗塞、冠心症、心肌炎、心臟衰竭等…

情緒方面的影響,例如:焦慮、恐慌,引起的心悸、換氣過度。



賽斯在健康之道裡面提到:在環境裡面加入「愛」可能比任何心臟手術還有用得多。許添盛醫師也說過:最好的「換心手術」,救不回一個沒有"心"要活下去的人! 許多身心醫學的研究顯示,冠狀動脈疾病與所謂的A型性格有關。

A型性格指的是「脾氣急,好勝心強」,凡事不合期待的時候便會大發雷霆。這種人堅信「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所以,不論在事業的表現和家庭生活上,他們都是那種絕不容許自己心軟的人。

想起幾年曾經照顧過一位,有18年心肌炎的壯年男性,心肌炎顧名思義就是心臟肌肉發炎,病因有病毒或細菌感染,也有可能是自體免疫關係。

心肌炎有分四種-猛爆性、急性、慢性持續性、慢性持續性,這位個案長達18年的病史,可見一直處於心臟發炎,也一直處於,心死和無心的狀態下。

照顧此病人時,已經心臟衰竭裝上葉克膜(ECMO),原本等待移植人工心臟,因為一些因素,個案被家屬說服,不裝人工心臟了,所以裝著葉克膜在病房,等待心跳停止….

18年前因為投資生意失敗,欠下1000多萬負債,也是從這時候開始有慢性心肌炎。個案的父母早年就離世,也沒有兄弟姊妹,結婚之後,家中生計都由太太掌控。

個性脾氣也急性子,好勝心強,也不允許自己心軟,一輩子都在為自己努力,證明自己有心想要成功。即使有錢讓個案裝人工心臟,個案最後還是放棄,把錢留給小孩當教育基金,徹底死心了。

短短照顧個案12天,最後一天什麼都沒有了,沒了呼吸、沒了血壓,但因為有葉克膜,剩下心跳假象的跳了12小時,最後才停止跳動。

是因為不甘心嗎?亦或是最後的心願尚未完成?或許是想要換一個軀體重新再來完成未完成的心願。

如何治療這類的心臟疾病?

1、允許自己的心柔軟,接受自己不完美
2、允許表達,讓心流動,讓愛流動,把死心、心碎的感受說出來
3、對任何事情多一些彈性和其他可能性,預防心血管變硬,變得沒有彈性
4、男性朋友,允許在鋼鐵的心之下,有顆陰柔的心,並非脆弱,而是展現柔軟的一面
5、養小寵物,對寵物的愛,逐漸得到開發並且自然流露的時候,一顆柔軟的心靈便會馬上促成心臟健康的血液灌流,讓心臟恢復它應有的柔軟與健康

身體是心靈的一面鏡子,當你愈了解身體,也就愈靠近真實的自己,賽斯心法-永遠有辦法

參考資料
賽斯書-健康之道P.230-247
許添盛醫師-用心醫病
王怡仁醫師-不藥而癒
許添盛醫師-慢性病團療課

Address

新店區中央七街二十六號二樓
Xinbei
231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17:00
Tuesday 09:00 - 21:00

Telephone

02-22180875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賽斯身心靈診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