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肚醫師-洪華希 兒童腸胃科

肚肚醫師-洪華希 兒童腸胃科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肚肚醫師-洪華希 兒童腸胃科, Paediatrician, 新北市淡水區民生路45號, Xinbei.

洪華希醫師|兒童腸胃・青少年・兒少保護專科
榮獲紫絲帶新銳獎、兒童醫療貢獻獎
專注兒童營養、成長發育、體重管理、腸胃疾病,兒童超音波內視鏡及兒少保護議題。
希望與父母一同健康育兒!
📍 門診:https://reurl.cc/Ab8EkZ
📲 IG:dr.bellyhung
📩 合作邀約:dr.bellyhung@gmail.com
▪青少年減重評估表(初診勿填):https://reurl.cc/dq5dbk

【今日目標只有一個】 #抽中首獎88888替鵝子賺玩具錢💪
09/11/2025

【今日目標只有一個】

#抽中首獎88888
替鵝子賺玩具錢💪

【青少年健康體位門診2.0】最近可能因為學童健檢的關係好多體位超標的青少年被轉介到我(兒童腸胃及營養)的門診光是這一周,就遇到兩位  #重度肥胖的青少年。(BMI>肥胖定義數值的1.2倍)與成人不同的事情是成人肥胖定義為BMI>27然而兒童...
08/11/2025

【青少年健康體位門診2.0】

最近可能因為學童健檢的關係
好多體位超標的青少年被轉介到我(兒童腸胃及營養)的門診

光是這一周,就遇到兩位 #重度肥胖的青少年。(BMI>肥胖定義數值的1.2倍)
與成人不同的事情是
成人肥胖定義為BMI>27
然而兒童的肥胖數值卻 #隨着年齡和性別改變,BMI都需額外計算。

而評估一個肥胖症的青少年,病史詢問需涵蓋的層面也極其廣泛

▪︎飲食偏好
▪︎3C使用時間
▪︎運動習慣
▪︎睡眠品質
▪︎家庭動力
▪︎家族病史
▪︎體適能狀態
▪︎身體組成成分分析
▪︎肥胖相關理學檢查
▪︎已經產生的肥胖共病症
▪︎以及其他額外要在兒童上評估的重要項目

一個個案問診下來至少要30分鐘,完成後,還需根據個案狀況給予適當建議,提供 #個人化的減重目標。

基本上,一套組合拳(評估+給建議),約莫要 #45分鐘 才能看完一個個案。

也因為如此,肥胖門診在診所,幾乎都以自費方式呈現。
大概是15分鐘600-800NTD 的額外自費負擔。

可惜的是,在醫院每當提出要設立新的收費項目,門檻總是極高。

■其一是:民眾不知道這個專業的價值,不一定能接受額外的付費。
■其二是:即使真的收費了,回饋到勤務醫師身上的比例極低(約莫1/10,也就是跟病人收600元,醫師僅會拿到60元,或更少)

一則還算好解決,在看診前明確說明收費方式,然後佛渡有緣人。〔畢竟研究顯示,嚴重的兒童期肥胖(BMI > 95百分位),可能使整體預期壽命減少 5 至 10 年。就看大家自己認為這 #健康的十年壽命值得多少花費〕

二則很困難,要醫師花比一般病人多半小時的時間來分析跟衛教,結果僅帶來微小的收益(+20~60 NTD/半小時),幾乎沒有任何吸引力。

這導致大部分醫師選擇直接放棄完整的評估,治療從簡。而真正願意好好做減重的醫師最終會離開醫院,到給付合理的地方,照自己期待的方式,好好替病人服務。

----------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決定花一筆經費優化整個青少年肥胖門診的看診過程。

將近兩周的時間,每天都在研究及設計程式,來去識別化分析和整理病人填寫的表單,自動根據孩子身高體重性別計算體位落點;同時也撰寫一個app,提供後續追蹤的優化。

雖然代價不小,但這能減少將近7成以上的肥胖門診評估時間,同時也能讓肥胖的孩子得到還算不錯的照顧。

希望能在現有資源不足的體制下,仍提供給孩子良好的幫助,逆轉人生。

目前系統仍在持續優化中,要繼續觀察會不會有效。

至於結果會如何,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肚肚醫師
#兼職工程師
#兒童肥胖
#青少年肥胖
#青少年健康體位門診

【兒科醫師不足,但國家政策仍應確保兒童就醫安全】感謝信傳媒的報導詳述如下:因為內科醫師分兩類,若是在診所職業,大人、小孩都會接觸,「但如果是在一般醫院職業的內科醫師,這類大醫院內科醫師基本上是不會接觸到兒科病人。」「期待是,沒有兒科醫師能協...
06/11/2025

【兒科醫師不足,但國家政策仍應確保兒童就醫安全】

感謝信傳媒的報導
詳述如下:

因為內科醫師分兩類,若是在診所職業,大人、小孩都會接觸,「但如果是在一般醫院職業的內科醫師,這類大醫院內科醫師基本上是不會接觸到兒科病人。」
「期待是,沒有兒科醫師能協助時,應以家醫,急診等至兒科受訓過的專科優先,何謂具兒童看診能力的內科醫師應要定義,如醫師為平常不會接觸到兒科的內科醫師,應提供訓練管道後再上線,確保兒童就醫安全。」

■不過文中也提到健保署今(6)日緊急表示,已發函請託兒科醫學會協助評估,針對13個UCC地點中較需兒童醫療者,協調當地兒科醫師參與輪值排班。

希望會有好的結果,畢竟雖說兒科醫師缺乏是事實,但確保兒童就醫安全仍然必須堅持,這是兩回事。

出處:信傳媒(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57851 )

衛福部自11月起在六都試辦「週日及國定假日輕急症中心」(Urgent Care

【兒科是不是快要全劇終了?】-今早看到許多兒科醫師轉發這篇新聞-根據歷史文獻1906 年1月4日,於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即後來的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的小兒科從內科獨立出來,標誌臺灣正式設有小兒科。1959年12月,31位小兒科醫師...
03/11/2025

【兒科是不是快要全劇終了?】

-今早看到許多兒科醫師轉發這篇新聞-

根據歷史文獻

1906 年1月4日,於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即後來的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的小兒科從內科獨立出來,標誌臺灣正式設有小兒科。

1959年12月,31位小兒科醫師在當時臺大醫院小兒科主任兼醫學院院長魏火曜教授號召下,共同發起「小兒科醫學會」(即今日台灣兒科醫學會的前身)成立。

自1988 年 6 月 29 日《專科醫師分科及甄審辦法》訂定發布起,兒科即屬「部定專科」

兒科在台灣進展了百餘年才走到今日,沒想到卻從新聞看到UCC決議「讓內科醫師來替兒童看診」。

每次參與研討會,都看見國外的兒童醫療都在進步,反觀台灣卻在退步,真讓人心寒。

而兒科醫學會 會不會出來替兒科的專業發聲,維持兒科僅存不多的尊嚴?尚未知道。

但我也要 #提醒各位家長

大人會自己描述症狀,孩子不會
許多藥物大人能用,孩子不行
許多藥物大人固定劑量,孩子不是
許多報告大人有固定標準值,孩子則跟據年齡變化;
孩子心跳,血壓,呼吸頻率,生命徵象也都和大人完全不同。

UCC說的 #具備兒科診療能力 如何來定義,沒人知道。
所以 #家長自己要警醒。

術業有專攻,台灣卻想走回頭路,無奈。

▪︎補充說明:除了兒科外,台灣唯二在訓練過程還會到兒科受訓的,只有急診科跟家醫科。如果UCC找不到兒科醫師,那應該優先考慮急診科醫師,家醫科醫師。而內科醫師則分診所及醫院職業,若在診所看診,大人小孩通常都會看。但如為醫院內的內科醫師,通常很少接觸到孩子,則建議要做足裝備後再上線。

【重大兒虐鑑定實務工作坊】第一次來這裏上課,差點迷路一整天高強度的課程真的快燒壞腦袋了但透過不同專業的交流和溝通,相信未來兒虐事件在鑑定上的制度能更加完善。法官並非全知,檢調有檢調的難處,醫療也有醫療的限制。怎麼取各方所長的交集,發揮各自最...
31/10/2025

【重大兒虐鑑定實務工作坊】

第一次來這裏上課,差點迷路
一整天高強度的課程真的快燒壞腦袋了
但透過不同專業的交流和溝通,相信未來兒虐事件在鑑定上的制度能更加完善。

法官並非全知,檢調有檢調的難處,醫療也有醫療的限制。怎麼取各方所長的交集,發揮各自最大的專業價值,是未來的目標。

筆記幾項今日重點

▪︎重大兒虐案件應立刻啟動 #司法早期介入機制,使證據能被完整保存。
▪︎當兩造鑑定證人結果 #相衝突時,建議檢調應有能力判斷兩方科學證據的強度,如無法判斷,應使兩方證人就各自論述做溝通/或辯論(不拘形式,傳至庭上或用簡易偵查庭等都可),而非單單採信一方說詞。
▪︎量刑從輕應用在科學檢驗已 #做到極限,仍無法判斷的個案。
▪︎法醫解剖有其限制,如解剖時間與事件發生相隔甚久,難以單靠法醫學回推事發當下情境,此時應更多綜合考量醫院在 #事件當下 的病歷,檢測,影像報告。
▪︎檢調,社政,醫療單位應建立良好的雙向 #回饋機制,才能在彼此交流的過程更加進度,也讓證據更貼近事實。
▪︎ #預防兒虐 事件發生,才是最重要的目標。

即使大家都已被忙碌的工作壓的喘不過氣,但看到有這麼多專業人員用心投入兒少保護工作,還是覺得欣慰。

不過,最欣慰的還是回家看到胖寶☺️

#兒保醫師
#萬聖節快樂

【新聞事件:嬰兒未坐安全座椅,車禍後傷重不治】-論兒童安全座椅的重要性-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一家四口出遊自撞電桿!3月嬰不治 警:車內無安全座椅》每每看到這樣的新聞,真的都覺得好難過會不禁思考,如果孩子有依規定坐在安全座椅上父母就不用經歷這...
29/10/2025

【新聞事件:嬰兒未坐安全座椅,車禍後傷重不治】
-論兒童安全座椅的重要性-

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
《一家四口出遊自撞電桿!3月嬰不治 警:車內無安全座椅》

每每看到這樣的新聞,真的都覺得好難過
會不禁思考,如果孩子有依規定坐在安全座椅上
父母就不用經歷這樣的傷痛,孩子或許能健康的長大

安全座椅的規範已經行之有年
但在臨床上、生活上的觀察
爸爸媽媽有時候仍會因 #一時的方便(例如:小孩在哭鬧、想說抱起來一下下應該還好),讓悲劇發生。

從住院醫師到主治醫師的過程中,已經不知道經手幾個因同樣原因
、 #嚴重腦傷 住進兒童加護病房的孩子了。有些活下但卻殘疾,有些先當小天使了。

前段時間休假時,帶太太和孩子去某個親子牧場玩耍,因為停車場與住宿處有段距離,館內員工請我停好車後,另外安排車輛要載我們一家到飯店。

結果一看,他們的車上沒有安全座椅,我立刻拒絕乘坐他們的車,堅持要自己開車載孩子到飯店後再回來停車。
雖然很麻煩,但為了孩子的安全,我認為值得。

而法規關於兒童安全座椅的 #規範如下

▌兩歲以下
必須使用 #攜帶式嬰兒床 或 #後向式安全座椅,並且應安置於後座,不可把安全座椅裝在副駕駛座。
▌兩歲至四歲
必須使用 #安全座椅,建議優先選用 #後向式座椅,並安置於後座,不可把安全座椅裝在副駕駛座。
▌四歲至十二歲
不強制使用安全座椅,但在小孩無法安全使用成人安全帶前(看圖),仍建議使用 #安全座椅或增高墊。

肚肚醫師個人建議總結如下
1. 四歲以前務必使用 #安全座椅, #後向 優先
2. 四至十二歲如不用安全座椅,需搭配增高墊。務必確 #認安全帶能妥善固定(看圖)

以上資訊特別整理提供給爸爸媽媽們參考,希望大家開開心心帶孩子出門,也都要平平安安的回家!

#安全座椅
#增高墊
#後向乘坐

【精選文章更新】放假期間終於有機會把這段期間新寫的文章,做整理更新。可在粉專頁面  #置頂的精選 中找到對應文章。希望這些文章能幫助到有需要的家長和孩子的照顧者們。重點摘要幾件事1. #打罵教育 對孩子的身心影響  #不亞於虐待,詳情請看 ...
28/10/2025

【精選文章更新】

放假期間
終於有機會把這段期間新寫的文章,做整理更新。
可在粉專頁面 #置頂的精選 中找到對應文章。

希望這些文章能幫助到有需要的家長和孩子的照顧者們。

重點摘要幾件事
1. #打罵教育 對孩子的身心影響 #不亞於虐待,詳情請看 【兒少保護】分類的最新文章,其中有 #正向教養 的實際應用範例喔!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Cixug7xyH/]

2. #鼻子過敏 困擾近半的學童,影響範圍甚廣,包含睡眠,注意力,學業成績,外觀,感冒病發鼻竇炎/中耳炎的機率, #如何治療, #抽血檢驗意義, #何時手術,請參考【兒童過敏】裡的 #鼻過敏系列(上)(中)(下)篇
▪︎上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BacL3eK29/]
▪︎中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AfJzMhXqr/]
▪︎下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DGGNLCiXg/]

3.【兒童腸胃】相關文章有兩篇更新,請家長注意兩點
• #新生兒黃疸 最嚴重有可能會 #換肝, #就醫時機 為「太快、太高、太久、灰白便」,文章內有詳細介紹。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cnT8YZPP1/]
•兒童 #排便出血 原因很多,請找專業兒童腸胃科醫師檢查。之前有個孩子血便在外被當便秘治療,最後我替他安排大腸鏡發現是非常 #巨大的大腸瘜肉 引起的。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1Bnm9C5rsG/]

精選文章整理的連結在留言喔!

以上🫡
祝大家在育兒路上都越來越得心應手,孩子也都健健康康😉

#肚肚醫師
#精選文章

【警鈴一響,夾緊處理】最近一位小病人來看診,媽媽很困惑地說:「她便便的姿勢很奇怪,總是要把腿夾的緊緊的。」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熟悉呢?▪︎您家的孩子有出現過「奇怪的便便姿勢」嗎?▪︎您覺得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之後,我再來解答這個「神秘的夾腿動作」...
25/10/2025

【警鈴一響,夾緊處理】
最近一位小病人來看診,媽媽很困惑地說:

「她便便的姿勢很奇怪,總是要把腿夾的緊緊的。」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熟悉呢?

▪︎您家的孩子有出現過「奇怪的便便姿勢」嗎?
▪︎您覺得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之後,我再來解答這個「神秘的夾腿動作」

#兒童便秘
#忍便姿勢

25/10/2025

昨天半夜睡到一半
突然聽到指甲刮聲
跳起來查看才發現...

【公告粉專更名:肚肚醫師-洪華希 夕陽地獄腸胃科(笑😆)】休假到一半,太太在網路上看到目前  #醫學生最新的選科攻略,分享給我。原來  #兒科 已被學弟妹之間歸類為「 #夕陽地獄科」(網路上最常被提及的缺點大概是少子化+健保給付不友善+需耗...
24/10/2025

【公告粉專更名:肚肚醫師-洪華希 夕陽地獄腸胃科(笑😆)】

休假到一半,太太在網路上看到目前 #醫學生最新的選科攻略,分享給我。

原來 #兒科 已被學弟妹之間歸類為「 #夕陽地獄科」(網路上最常被提及的缺點大概是少子化+健保給付不友善+需耗費心神安撫孩子與家長)

其實我覺得還好啦
生活還過得下去時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比較重要

真正影響我去留的應該是
1.能不能在這份工作中找到成就感。
2.要完成這份工作,會被剝奪多少陪伴家人及照顧自己的時間?我能在生活和工作中找到平衡點嗎?

一路走來,我的師長花了很多心血栽培我,我希望這份技能能持續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而這些技能目前在大醫院比較能被100%發揮,這是在95%兒科都湧入基層的現在,我還留在醫院的原因。

未來會如何沒人能夠知道,畢竟前段時間,60幾歲兒科主治醫師都被要求值班(連續上班約33小時)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醫院有沒有能力讓夕陽地獄科主治醫師在身兼多職(教學行政研究臨床),又無勞基法保障的狀況下,還留下來鎮守急重症病人,是每家醫院上位者未來的挑戰。

而如果要獲得這份成就感,必須犧牲家庭和健康,那沒有甚麼好說的,我也不認為需要鼓勵學弟妹留下。

不過在自己專攻的領域,我也嗅到一絲希望,失去兒科醫師,失去兒科次專科醫師,這些經驗沒有傳承,那未來真正能幫病人解決這些困擾的醫師, #只會越來越少。

以兒童腸胃科(或稱夕陽地獄腸胃科)為例,好幾年前還是學生,在跟老闆門診的時候,老闆就跟我們聊到:「會看兒童腹痛的人很少,家長常常要帶孩子四處求醫,但 #症狀都不會好」。這句話,在我持續行醫的過程,感受越發真實,也一次次被印證。

被師長完整裝備後,我認為不算難解決的問題,許多家長竟然從未遇過一個醫師好好和她及孩子解釋。這是健保論量計酬,導致診間醫師被要求翻桌率的悲哀。

例如單單 #兒童便秘,一百個孩子來,可能會有一百種處理方式。需評估孩子年紀,心理狀態,腸道結構,飲食習慣,再到理解父母的擔心是什麼,我才能做出對這個「家庭」的最佳決定。

那些沒被寫在教科書裡,只存在診間中的智慧,未來會越發珍貴。

而 「當你有能力解決別人無法解決的問題時,你就擁有無限的可能」,共勉之。

#夕陽地獄科
#兒科

【過敏性鼻炎:抽血意義?何時手術?一次回答!】 終於迎來過敏性鼻炎系列的最終篇了感謝各位家長持續關心這個議題,讓我能順利完成第三篇。直接進入正題吧!▌如果不想用藥,是不是抽血知道孩子有哪些過敏原陽性,並且把這些都避免,不就好了?先做個比喻👉...
22/10/2025

【過敏性鼻炎:抽血意義?何時手術?一次回答!】

終於迎來過敏性鼻炎系列的最終篇了
感謝各位家長持續關心這個議題,讓我能順利完成第三篇。
直接進入正題吧!

▌如果不想用藥,是不是抽血知道孩子有哪些過敏原陽性,並且把這些都避免,不就好了?

先做個比喻
👉抽血 ,就只代表身體的免疫系統對這個物質 #有警戒 ,正在監視。這時候,我們稱作「 #致敏 」
👉而如果免疫系統真正與過敏原開戰,導致明顯症狀,那就是 #過敏反應 。戰場在鼻子就是鼻過敏,戰場在氣管就是氣喘,戰場在腸道就是腸道過敏,戰場在皮膚就是異位性皮膚炎或是蕁麻疹。這時候,我們稱作「疾病」

如果這個物質,全身免疫系統警戒(抽血陽性),但沒開戰(沒相關過敏症狀),那抽血陽性僅需觀察 ,我們不會特別用藥治療,有也 #無需將此物質從孩子飲食中完全排除 !
如果一個物質,全身免疫系統警戒(抽血陽性),也已開戰(有過敏症狀),那就需要治療。
而還有一些少見的情況,就是全身免疫系統沒對此過敏原產生警戒(抽血陰性),但鼻子的免疫細胞自己看過敏原不爽,就自行打起來了(有過敏症狀),這是 #局部過敏性鼻炎 ,抽血測不出來。需做「 #過敏原激發測試 」——將過敏原萃取物直接噴入鼻腔觀察反應,才能確認診斷(很少做)。

*而其他非過敏性鼻炎如血管運動性鼻炎,荷爾蒙相關鼻炎,抽血也是陰性,治療方式雷同,細節就不在此特別說明。

做個結論,也就是説
1.抽血陽性,沒症狀,不用治療
2.抽血陽性,有症狀,需要治療
3.抽血陰性,有症狀,也是要治療
要不要治療,最終取決於有沒有「 #症狀 」,而非抽血數值 。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避免掉陽性的過敏原,是不是就會好?」
答案是: #不一定有效 ,原因有二

▪︎若是”局部”過敏性鼻炎,就是剛剛提到的第三類。鼻子已局部產生嚴重過敏反應,抽血卻呈現陰性,病人根本不知道該避免什麼。
▪︎再來,即使清潔再勤勞,也不可能把過敏原(如塵蟎,黴菌等)完全從環境中移除。

因此教課書上都會清楚寫到「 #僅改善環境對鼻過敏治療影響有限 !」
所以還是一句老話:環境要改善,抽血可參考,但該治療還是要治療。



▌「我對藥物治療有疑慮,有沒有其他方式?」
有,可考慮兩種方式
▪︎ #針灸 :部分研究顯示對過敏症狀有短期緩解效果,但證據等級中等;如排斥西藥,可考慮看看。
▪︎ #洗鼻子 (生理食鹽水或同等濃度鹽水):強烈建議;研究顯示洗鼻子能移除分泌物,和過敏原,改善鼻黏膜纖毛功能,減緩兒童鼻過敏症狀,而且非常安全!

註:目前沒有足夠強大的證據去證實某 #益生菌 對鼻過敏症狀預防和改善有效。若家長希望嘗試,僅可視為輔助,並同時落實一線治療。


▌「如果試過各種治療都無改善,手術會有幫助嗎?」
以下幾種狀況可以考慮手術

👉 #症狀頑固藥物控制不佳 :已規則使用正確藥物仍症狀明顯
👉 #存在結構性問題 :腺樣體肥大(兒童常見),鼻中隔彎曲、下鼻甲肥大等。

手術方式主要分兩類
▪︎結構性手術:例如鼻中隔成型術,下鼻甲縮減術(例如:射頻消融),腺樣體切除等。
▪︎神經調節類手術:主要為 切除或破壞 刺激我們流鼻水打噴嚏的後鼻神經

近年來也出現同時做 結構處理及神經調節的 RPN3手術,對過敏性鼻炎的症狀控制更佳更持久。
欲知手術詳情,兒童可以Google 搜尋「 #兒童耳鼻喉科」掛號評估,成人可請教我的好友 黃健祐耳鼻喉醫師 。

總之,藥物控制一定是第一線的治療,真的控制不佳才考慮手術。
在手術風險較高的兒童,更是如此。



終於把鼻過敏系列的上中下篇整理完了!這幾篇內容滿滿,濃縮了我看診多年最常被問的問題,也融入了最新研究和臨床經驗。希望這三篇能幫助家長們更了解孩子的過敏問題,讓照顧更輕鬆一點 ❤️

接下來一週要好好休假帶太太孩子來場補償之旅了!
下次看診時間是下週四喔!

#過敏性鼻炎
#過敏原檢測
#肚肚醫師

參考文獻:
Wise SK, Damask C, Roland LT, et al.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atement on allergy and rhinology: Allergic rhinitis - 2023. Int Forum Allergy Rhinol. 2023;13(4):293-859. doi:10.1002/alr.23090

Address

新北市淡水區民生路45號
Xinbei

Website

https://ttw3.mmh.org.tw/doctor_view.php?depid=30&did=55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肚肚醫師-洪華希 兒童腸胃科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