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1/2025
節氣養生篇— #小雪
#扶原中醫 #陳櫂瑔醫師
小雪,是冬季的第二個節氣,一般在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開始。
「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雪節氣,並非指一定會下小雪,而是意味著天氣寒冷,降雪的季節即將開始,但雪量還不大。此時,自然界陽氣潛藏,陰氣漸盛,萬物活動趨向休止。我們的養生策略也應順應這一變化,從“秋收”轉為“冬藏”,為身體積蓄能量,抵御嚴寒。
小雪節氣陰氣下沈、陽氣上騰,天地不交,萬物蟄伏,人體由“收”轉入“藏”,易出現外寒里燥、陽虛內濕、手腳冰涼、皮膚皸裂、鼻咽乾癢、關節酸痛、胃腸敏感等不適。
因此,保暖防寒,避免感冒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的發生,是這個時節的第一要務。
生活起居注意事項
《黃帝內經》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意思是冬天要遵循自然界的閉藏之氣,要遵循“冬日早臥晚起,必待日光”的原則,調節生物鐘,適應自然界的變化。
📌保持充足的睡眠並且避免熬夜、失眠、過度勞累,以利於陰精的收藏和陽氣的培養。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和強度,不要過於劇烈或費力。像是散步、慢跑、快走、太極拳、瑜伽等,這些放鬆身心、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肺功能的運動都很適合!適當的運動不僅可以提升免疫力,調節氣血、平衡陰陽、預防感冒和接下來可能發生的流感。
📌適當增添衣物:
特別是人體陽氣聚集的部位,如頭部、頸部、背部,保護好人體的陽氣, #防止寒邪趁機而入。除了一般認為受寒會出現的打噴嚏、流鼻水之外,要是出現怕冷、發熱、流不出汗,或是肩頸、背部緊繃、後腦杓或頭頂的頭痛、身體痠痛,這些都是寒邪入侵人體的表現,更嚴重的可能會有嘔吐、腹瀉、腹部悶痛的症狀!為了有效避免這些症狀,適時添加衣物、避免在強風或濕冷的環境中久待、適當活動促進血液循環,都可以減少對人體造成的影響!
❤️特別要注意的是,大部分人白天要上班,選擇在晚上運動。夜晚如同一年之中的冬季,需要將陽氣閉藏於體內,若是在此時從事劇烈的運動,發散陽氣,除了容易被風寒入侵之外,也會讓人精神亢奮,進而導致失眠。
🍵小雪時節的養生食補
小雪節氣的飲食應遵循「 #秋冬養陰」的原則,選擇一些有利於養陰潤燥、溫陽散寒、平補氣血的飲食。
⚠️避免食用生冷寒涼的食物,如冰品、生食、瓜果、白菜、芹菜等,在冷天攝取涼食更容易引發腹瀉、咳嗽等症狀。
✅適當攝取甘溫補性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雞肉、魚肉、蛋類、核桃、芝麻、山藥、枸杞、紅棗,增強體質,抵抗寒邪。
✅ 藥膳食譜:雪梨百合盅
將雪梨去皮去核,切成小塊,百合洗淨,放入砂鍋中,加水蓋食材後煮沸,轉小火煮至雪梨軟爛,約40分鐘。
放涼不燙口後,加蜂蜜調味,飲湯吃梨
雪梨百合盅有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的功效,適合肺熱咳嗽、咽喉乾燥、口乾舌燥的人食用;常需要大聲講話、喉嚨沙啞的人也很適合服用!
✅ 藥膳食譜:蔘耆清補湯
材料:高麗蔘鬚30克,炙黃耆20克,熟地黃15克,炒白朮10克,炒川芎6克,當歸15克,酒白芍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15克,雞半隻,生薑30克,蔥、料酒、花椒、食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
1、將以上中藥用冷水沖30秒,放入1500cc水中煮滾。
2、另一鍋將雞肉塊煮熟後掠去浮沫、撈起。
3.再將雞肉放入藥材鍋內,用文火上再煮沸,關火燜15分鐘。
功效:溫補氣血、滋補腎陽。
📌穴位保健
小雪後,人體的陽氣開始隱藏,易感覺疲倦、情緒低落、抵抗力下降。中醫認為,按摩有助於養陽、暖身、舒緩壓力的穴位,可以有效地改善這些不適,增強體質,預防疾病。以下介紹幾個小雪時節的穴位保健方法:
#氣海穴:位於肚臍下方兩指寬(一寸五分),按摩氣海穴可以補氣健脾,暖胃散寒,調節月經,緩解腹痛、腹瀉、便秘等。
#關元穴:位於肚臍下方四指寬(三寸),按摩關元穴可以滋補腎陽,強壯元氣,改善性功能,緩解腰痛、尿頻、尿急等。
#足三里穴:位於小腿脛骨外緣一指幅寬,距膝蓋下方四指寬(三寸)的地方,是人體的健康要穴,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健脾胃,增強免疫力,預防感冒,緩解腿痛、腫脹、痙攣等。
❤️小雪節氣是冬季重要的養生時期。我們要根據自然界的變化,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遵循「冬藏」的原則,保護陽氣,養腎防寒,增強體質,預防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