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Leader Chang張立德醫師健康養生粉絲團

Dr. Leader Chang張立德醫師健康養生粉絲團 1.推動健康養生!
2.分享健康知識!
3.醫學新知動態!

10/11/2025

Cardiac Axis

Use the “Thumb Rule” (LIT) — Left thumb = Lead I, Right thumb = aVF.

Imagine you’re giving a thumbs-up with both hands.

✅ 1. Normal Axis (–30° to +90°)

👉 Lead I positive
👉 aVF positive

✅ Both thumbs UP = NORMAL

✅ 2. Left Axis Deviation (LAD) (–30° to –90°)

👉 Lead I positive
👉 aVF negative

✅ Left thumb UP, right thumb DOWN = LAD
🧠 Think: “Left positive → Left axis”

✅ 3. Right Axis Deviation (RAD) (+90° to +180°)

👉 Lead I negative
👉 aVF positive

✅ Left thumb DOWN, right thumb UP = RAD
🧠 “Right positive → Right axis”

✅ 4. Extreme Axis (Northwest axis) (–90° to 180°)

👉 Lead I negative
👉 aVF negative

✅ Both thumbs DOWN = BAD / EXTREME axis
Easy memory: “Double Down = Dangerous Direction”

✅ Ultra-Short Formula

✅ I +, aVF + → NORMAL
✅ I +, aVF – → LAD
✅ I –, aVF + → RAD
✅ I –, aVF – → EXTREME

10/11/2025

【 #潮會吃】毒雞蛋流竄🥚沒雞蛋怎麼辦?
#食藥署 昨晚間緊急公告,市售 #雞蛋 農藥 #芬普尼 殘留超標,有高達15萬顆蛋流向9縣市的 #全聯、 #楓康 等超市:桃園市、新竹縣、台中市、雲林縣、南投縣、嘉義縣、嘉義市、台南市、高雄市。
 
三家超市公告已依規定下架相關批號商品,消費者憑原交易完整發票到原購物店就可辦理退貨。
 
 
繼 #豬肉 之後, #雞蛋 也要受影響了嗎🐣
 
#余朱青營養師 表示
吃不到 #雞蛋 ,還可以用其他蛋來補充營養👇
(以每100g含量做比較)
 
1️⃣ #鴨蛋
#脂肪 含量略高於雞蛋:鴨蛋脂肪含量為14.4g,雞蛋9.2g
也比雞蛋多:鴨蛋有978IU,雞蛋有560IU
 
2️⃣ #鵝蛋
體積較大,每100克僅10g蛋白質,但含15g脂肪
按比例來看,鵝蛋的 #脂肪 含量相對高,應適量食用
 
3️⃣ #鵪鶉蛋
夜市小吃「 #烤鳥蛋」大多用鵪鶉蛋製作
小小一顆,營養卻不輸雞蛋, 含量略高於雞蛋
 
4️⃣ #皮蛋(鴨)、 #鐵蛋(鵪鶉)、 #鹹蛋(鴨)
屬加工食品, #鈉含量 都偏高,攝取時需留意其它飲食的 #鹽分 攝取
尤其是 #鹹蛋 ,一顆 #鴨蛋 鈉含量約100mg,而一顆 #鹹鴨蛋 鈉含量卻高達991mg,相差近10倍
成人每日 #鈉含量 攝取上限為2400mg,吃超過3顆就會超標
 
 
📌詳細營養資訊請見下圖~
或到留言區看完整文章⬇️

10/11/2025
【間隔越長,學習效果越好】——從巴里克實驗到課堂實作1979 年,心理學家 巴里克(Bahrick) 進行了一項經典實驗。他讓美國大學生背 50 個西班牙單字,分成三組:▪︎ A 組:集中學習組 所有學習都在同一天內一次完成。▪︎ B 組:...
10/11/2025

【間隔越長,學習效果越好】

——從巴里克實驗到課堂實作

1979 年,心理學家 巴里克(Bahrick) 進行了一項經典實驗。他讓美國大學生背 50 個西班牙單字,分成三組:

▪︎ A 組:集中學習組
 
所有學習都在同一天內一次完成。

▪︎ B 組:短間隔學習組
 
每隔 一天複習一次。

▪︎ C 組:長間隔學習組

每隔 30 天再複習一次。

結果顯示:

記憶測驗中,C 組記得最多。

綜合分析更指出:

間隔學習的效果是集中學習的 1.8 倍。

結論非常明確:間隔越長,學習效果越好。

很多人習慣在考前一天「塞爆自己」,看似效率高,實際上只是短期記憶的假象。反而是懂得分次、間隔複習的學生,能在幾週後依然準確回想重點。

學習其實就像鍛鍊肌肉,不要一次舉重到極限,而是讓肌肉反覆「休息-再出力」。

大腦的記憶連結,也是在休息與喚醒之間變強的。

在我教《高效閱讀與筆記課》的過程中,我常讓學生親自體驗「間隔學習」的威力。

以我在台南一中的課為例,第一週我讓學生用康乃爾筆記法記下重點概念;第二週再用不同顏色標註「還模糊的部分」並嘗試用自己的話重寫;第三週,我讓他們回頭整理成「一頁筆記摘要」,再進行同儕口頭測驗。

結果很明顯:

這樣間隔三週的複習下來,學生不但記得更牢,還能說出「自己理解的版本」。

此外,我也設計「三階段複習卡」制度:

▪︎ 當天課後 10 分鐘內複習

▪︎ 三天後完成第二次複習

▪︎ 七天後以問答方式驗證

學生第一次聽到時覺得麻煩,但一個月後,不少孩子都說:「老師,我不用死背就能記起來耶!」

圖片引用自: #成為頭腦好的人的高效學習法

【每天吃蛋的人,大腦可能真的比較清醒】🧠🥚一週吃2顆蛋,失智風險降47%!最新美國研究揭:雞蛋中的膽鹼,可能是大腦最被忽略的保健品你每天吃蛋嗎?如果沒有,你可能錯過了最簡單、最平價、卻最有力的「大腦守護營養」。2024年發表於《The Jo...
09/11/2025

【每天吃蛋的人,大腦可能真的比較清醒】🧠🥚

一週吃2顆蛋,失智風險降47%!
最新美國研究揭:雞蛋中的膽鹼,可能是大腦最被忽略的保健品

你每天吃蛋嗎?
如果沒有,你可能錯過了最簡單、最平價、卻最有力的「大腦守護營養」。

2024年發表於《The Journal of Nutrition》的最新研究指出,每週攝取兩顆以上雞蛋的高齡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降低了47%。這項研究來自美國芝加哥拉什大學,為長達6.7年的觀察研究,首度從飲食頻率、臨床失智症診斷與腦部實體病理,三管齊下驗證:「吃蛋能護腦」不是坊間偏方,而是實證數據。

🧬【研究細節】

研究對象:1,024 位平均年齡約 81 歲的高齡者

研究追蹤:平均6.7年

分組依據:每月

【每天吃蛋的人,大腦可能真的比較清醒】🧠🥚

一週吃2顆蛋,失智風險降47%!
最新美國研究揭:雞蛋中的膽鹼,可能是大腦最被忽略的保健品

你每天吃蛋嗎?
如果沒有,你可能錯過了最簡單、最平價、卻最有力的「大腦守護營養」。

2024年發表於《The Journal of Nutrition》的最新研究指出,每週攝取兩顆以上雞蛋的高齡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降低了47%。這項研究來自美國芝加哥拉什大學,為長達6.7年的觀察研究,首度從飲食頻率、臨床失智症診斷與腦部實體病理,三管齊下驗證:「吃蛋能護腦」不是坊間偏方,而是實證數據。

🧬【研究細節】

研究對象:1,024 位平均年齡約 81 歲的高齡者

研究追蹤:平均6.7年

分組依據:每月

你以為你在喝熱可可,其實你在偷偷幫血管做SPA 🤎最近有研究超讚的發現:高黃醇可可,真的可能讓你的血管變年輕!每天兩杯「高黃醇可可」真的對血管有幫助?研究告訴你它不只是甜點從「高糖甜飲」的反派角色,到潛在的「心血管輔助保養品」,每日兩杯高黃...
09/11/2025

你以為你在喝熱可可,其實你在偷偷幫血管做SPA 🤎
最近有研究超讚的發現:高黃醇可可,真的可能讓你的血管變年輕!

每天兩杯「高黃醇可可」真的對血管有幫助?研究告訴你它不只是甜點

從「高糖甜飲」的反派角色,到潛在的「心血管輔助保養品」,每日兩杯高黃醇可可,在短短一個月內,就可能讓血管功能變好、血壓略降,甚至激活血管修復系統!

說到可可,許多人腦中浮現的是甜滋滋的熱飲、糖分爆表的甜點。但近年醫學研究卻顛覆了這個刻板印象:**高黃醇可可(Cocoa Flavanols)**這個成分,正在被科學界認為是「可能幫助血管修復與心血管保健」的天然營養元素之一。

最新一項由歐洲研究團隊發表的隨機對照研究發現,健康中年人每天早晚各飲一杯高黃醇可可,連續 30 天,其血管擴張能力(FMD)顯著提升約 1.2%,收縮壓與舒張壓也有輕微下降。雖然聽起來好像沒有很大幅度,但這其實是血管醫學上非常有意義的變化,尤其是在無藥物干預的情況下達成。

除了血壓與血流,研究也發現高黃醇可可可能促進身體中一種叫做「血管修復細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的數量。這些細胞在身體修補血管內壁時扮演重要角色,越多代表修復潛力越好。

另一篇更貼近現代生活的研究,模擬「高脂飲食+心理壓力」情境,發現高黃醇可可攝取者能有效減少壓力下血管功能的下降,證明這種飲品也許能在壓力大、飲食不當時扮演一種「天然保護罩」的角色。

🧠 什麼是黃醇?為什麼可可特別?

黃醇(Flavanols)是一種天然植物化合物,屬於多酚類,在可可、茶、莓果等天然食物中含量豐富。特別是在可可未過度加工的狀態下,黃醇保留量特別高。

可可黃醇的作用機制包括:

刺激一氧化氮 (NO) 生成 → 改善血管擴張

抗氧化 → 減少自由基傷害

減少發炎反應

促進血管內皮修復

這些效應綜合起來,對於「血管保持年輕」、「預防血管硬化」都有潛在幫助。

💡 研究強調的三大重點:

每日兩次飲用、持續 30 天,就能觀察到血管功能的可測改善。

研究中所用的飲品,並非市售巧克力牛奶或甜可可粉,而是純可可製品、標示黃醇含量明確、無添加糖與乳脂。

效果「雖不如藥物劇烈」,但在無副作用、天然成分條件下,卻有穩定改善,尤其對於初期保養、非高危險族群極具潛力。

⚠️ 注意:不是所有可可都能保養

千萬不要看到「可可有幫助」就開始狂喝加奶油、糖漿的熱可可拿鐵。市面上多數可可飲品都經過高度加工,加工過程會破壞大部分黃醇成分,糖分與飽和脂肪更可能帶來相反效果。你需要的是:

高純度可可粉(≥80%)

標示黃醇含量(例如每份含 200~400mg flavanols)

不添加糖或其他香料油脂

🧬 專家這麼說:

專家指出:「這類天然飲品雖不該取代藥物治療,但若搭配飲食均衡、規律運動、減少壓力,確實有機會作為心血管保養的輔助選項之一。」

✅ 實用建議:怎麼喝才有用?

早上一杯+晚上睡前一杯,每天兩次

可用溫熱水或無糖豆奶調製,不建議加糖

飲用後 30 分鐘內不吃重鹹高脂食物,幫助吸收

若正在服用降壓藥物,建議先詢問營養師或醫師

在外食多、壓力大、身體逐漸出現「微疲態」的現代生活裡,找到一種簡單、無副作用的保養方式難能可貴。這杯可可,不只是飲料,更可能是日常對抗血管老化的小武器。

下次當你習慣性打開甜品櫃找尋安慰,不妨選一包真正的「高黃醇可可粉」,讓自己不只是「喝得暖」,更是「喝得有感」。

每天只要兩杯,早上一杯醒腦,晚上一杯放鬆,就有機會讓:
✔ 血管內壁的擴張能力升級!
✔ 血壓小幅下降幾 mmHg!(對中年人來說已經很關鍵)
✔ 幫助修復血管的細胞數量變多!

但~關鍵在於「喝對版本」⚠️
不是便利商店那種甜可可
不是泡奶泡灑棉花糖那種浪漫熱可可
也不是早餐店巧克力牛奶🥲

你需要的是:純可可粉、高黃醇、低糖 or 無糖

你平常會怎麼喝可可?
❶ 熱水+純可可粉派
❷ 加牛奶再放點蜂蜜的溫柔派
❸ 我就愛甜爆派,無糖我喝不下去

選哪一派其實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知不知道你喝的是哪種?
(喝錯版本可能白費心機🤣)

✅ 實用建議:怎麼喝才有用?
早上一杯+晚上睡前一杯,每天兩次
可用溫熱水或無糖豆奶調製,不建議加糖
飲用後 30 分鐘內不吃重鹹高脂食物,幫助吸收
若正在服用降壓藥物,建議先詢問營養師或醫師
在外食多、壓力大、身體逐漸出現「微疲態」的現代生活裡,找到一種簡單、無副作用的保養方式難能可貴。這杯可可,不只是飲料,更可能是日常對抗血管老化的小武器。
下次當你習慣性打開甜品櫃找尋安慰,不妨選一包真正的「高黃醇可可粉」,讓自己不只是「喝得暖」,更是「喝得有感」。
每天只要兩杯,早上一杯醒腦,晚上一杯放鬆,就有機會讓:
✔ 血管內壁的擴張能力升級!
✔ 血壓小幅下降幾 mmHg!(對中年人來說已經很關鍵)
✔ 幫助修復血管的細胞數量變多!
但~關鍵在於「喝對版本」⚠️
~~~~~~~~~~~~~~
[醫學論文原文🔗連結網址]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4594054/
~~~~~~~~~~~~
[本文引用🔗連結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5nN3Z1X5T/?mibextid=wwXIfr
~~~~~~~~~~~
#高黃醇可可 #黑巧不是壞人 #心血管保養日常 #喝對一杯可可 #天然食物的力量 #血壓保養從今天開始
#暖胃也暖血管 #抗老化生活感



#立德醫師分享中西醫學資訊與智慧養生之道
#失智預防從早餐開始
#吃蛋護腦 #一顆蛋守住記憶
#景安現代中醫關心您全家的健康

你以為你在喝熱可可,其實你在偷偷幫血管做SPA 🤎
最近有研究超讚的發現:高黃醇可可,真的可能讓你的血管變年輕!

每天兩杯「高黃醇可可」真的對血管有幫助?研究告訴你它不只是甜點

從「高糖甜飲」的反派角色,到潛在的「心血管輔助保養品」,每日兩杯高黃醇可可,在短短一個月內,就可能讓血管功能變好、血壓略降,甚至激活血管修復系統!

說到可可,許多人腦中浮現的是甜滋滋的熱飲、糖分爆表的甜點。但近年醫學研究卻顛覆了這個刻板印象:**高黃醇可可(Cocoa Flavanols)**這個成分,正在被科學界認為是「可能幫助血管修復與心血管保健」的天然營養元素之一。

最新一項由歐洲研究團隊發表的隨機對照研究發現,健康中年人每天早晚各飲一杯高黃醇可可,連續 30 天,其血管擴張能力(FMD)顯著提升約 1.2%,收縮壓與舒張壓也有輕微下降。雖然聽起來好像沒有很大幅度,但這其實是血管醫學上非常有意義的變化,尤其是在無藥物干預的情況下達成。

除了血壓與血流,研究也發現高黃醇可可可能促進身體中一種叫做「血管修復細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的數量。這些細胞在身體修補血管內壁時扮演重要角色,越多代表修復潛力越好。

另一篇更貼近現代生活的研究,模擬「高脂飲食+心理壓力」情境,發現高黃醇可可攝取者能有效減少壓力下血管功能的下降,證明這種飲品也許能在壓力大、飲食不當時扮演一種「天然保護罩」的角色。

🧠 什麼是黃醇?為什麼可可特別?

黃醇(Flavanols)是一種天然植物化合物,屬於多酚類,在可可、茶、莓果等天然食物中含量豐富。特別是在可可未過度加工的狀態下,黃醇保留量特別高。

可可黃醇的作用機制包括:

刺激一氧化氮 (NO) 生成 → 改善血管擴張

抗氧化 → 減少自由基傷害

減少發炎反應

促進血管內皮修復

這些效應綜合起來,對於「血管保持年輕」、「預防血管硬化」都有潛在幫助。

💡 研究強調的三大重點:

每日兩次飲用、持續 30 天,就能觀察到血管功能的可測改善。

研究中所用的飲品,並非市售巧克力牛奶或甜可可粉,而是純可可製品、標示黃醇含量明確、無添加糖與乳脂。

效果「雖不如藥物劇烈」,但在無副作用、天然成分條件下,卻有穩定改善,尤其對於初期保養、非高危險族群極具潛力。

⚠️ 注意:不是所有可可都能保養

千萬不要看到「可可有幫助」就開始狂喝加奶油、糖漿的熱可可拿鐵。市面上多數可可飲品都經過高度加工,加工過程會破壞大部分黃醇成分,糖分與飽和脂肪更可能帶來相反效果。你需要的是:

高純度可可粉(≥80%)

標示黃醇含量(例如每份含 200~400mg flavanols)

不添加糖或其他香料油脂

🧬 專家這麼說:

專家指出:「這類天然飲品雖不該取代藥物治療,但若搭配飲食均衡、規律運動、減少壓力,確實有機會作為心血管保養的輔助選項之一。」

✅ 實用建議:怎麼喝才有用?

早上一杯+晚上睡前一杯,每天兩次

可用溫熱水或無糖豆奶調製,不建議加糖

飲用後 30 分鐘內不吃重鹹高脂食物,幫助吸收

若正在服用降壓藥物,建議先詢問營養師或醫師

在外食多、壓力大、身體逐漸出現「微疲態」的現代生活裡,找到一種簡單、無副作用的保養方式難能可貴。這杯可可,不只是飲料,更可能是日常對抗血管老化的小武器。

下次當你習慣性打開甜品櫃找尋安慰,不妨選一包真正的「高黃醇可可粉」,讓自己不只是「喝得暖」,更是「喝得有感」。

每天只要兩杯,早上一杯醒腦,晚上一杯放鬆,就有機會讓:
✔ 血管內壁的擴張能力升級!
✔ 血壓小幅下降幾 mmHg!(對中年人來說已經很關鍵)
✔ 幫助修復血管的細胞數量變多!

但~關鍵在於「喝對版本」⚠️
不是便利商店那種甜可可
不是泡奶泡灑棉花糖那種浪漫熱可可
也不是早餐店巧克力牛奶🥲

你需要的是:純可可粉、高黃醇、低糖 or 無糖

你平常會怎麼喝可可?
❶ 熱水+純可可粉派
❷ 加牛奶再放點蜂蜜的溫柔派
❸ 我就愛甜爆派,無糖我喝不下去

選哪一派其實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知不知道你喝的是哪種?
(喝錯版本可能白費心機🤣)

#高黃醇可可 #黑巧不是壞人 #心血管保養日常 #喝對一杯可可 #天然食物的力量 #血壓保養從今天開始
#暖胃也暖血管 #抗老化生活感 #祐祐

【中醫節氣養生 : 節氣  #立冬 的養生之道】整理作者: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國際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社團法人新北市中醫師公會常務理事、張立德醫師、2025/11/07【一、 #節氣立冬還沒修正的天文學及民間習俗簡介】甲、 節氣《立冬...
09/11/2025

【中醫節氣養生 : 節氣 #立冬 的養生之道】
整理作者: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國際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
社團法人新北市中醫師公會常務理事、張立德醫師、2025/11/07

【一、 #節氣立冬還沒修正的天文學及民間習俗簡介】
甲、 節氣《立冬》天文學的意義: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在11月6-8日之間,斗指乾,即太陽位於黃經225°。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1]冬是終了的意思,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農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中國又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
【二、節氣《立冬》的三候】
我國古代將節氣 《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1、 一候「水始冰」:是指水從【立冬】第一天到第五天起,就會漸漸結冰,但是水面初凝結,冰塊尚未堅固。
2、 二候「地始凍」:是指【立冬】第六到第十天之後,氣溫降到零度,土地表層開始凍結,土氣凝寒,未至於坼。
3、 三候「雉入大水為蜃」:雉指的是如同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到三候(第十一天到第十五天)時,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三、節氣 《立冬》的起居養生】
1、節氣 《立冬》應該早睡晚起:
《黃帝內經·素問·四季調神大論》中指出:「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節氣 《立冬》人們要適當早睡,同時,早晨也不易起得太早,尤其老年人時間允許的話,最好等太陽升起,陽氣生發時再起床,以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這段文字精闢地論述了從節氣 《立冬》開始就應該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衣著過少過薄、室溫過低,既易感冒又耗陽氣。反之,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泄,陽氣不得潛藏,寒邪易於侵入。中醫認為:「寒為陰邪,常傷陽氣。」
2、節氣 《立冬》穿著要注意保暖:
「閉藏」的反義詞是「開泄」,也就是說在冬天要把自己包裹的嚴實一些,不要穿露臍裝。有些愛美的人在冬天依然是衣著單薄;有的人自稱開車有空調,到了公司有暖氣,所以穿得少。殊不知,寒邪傷人,就是一瞬間的事情,在出門上車、下車進門的這段時間足够了。而且一冷一熱、忽冷忽熱的刺激更容易傷害身體,誘發疾病。
 3、節氣 《立冬》等太陽出來後再活動,應多日曬背部:
  最好是等到太陽出來以後再起床活動。起居作息要注意不可擾動陽氣,應當早睡晚起。早睡可養人體陽氣,保持溫熱身體,遲起能養人體陰氣。現代氣象觀測學早就證明,每天的日最低氣溫一般出現在淩晨5時左右,因而,冬季日出之前,天氣是非常寒冷的。所以,” #冬季早上運動務必趕遲不趕早”,最好將早上運動與曬太陽結合,冬天曬太陽,勝過喝參湯:中醫認為,補陽氣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曬後背。同時要注意鍛煉時不可運動量過大,避免出汗過多而消耗陽氣。
中醫認為“寒為陰邪,常傷陽氣”,人體如果沒有陽氣,將失去新陳代謝的活力。而陽氣對老年人來說尤為重要,所以,立冬後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陽氣。專家強調,一要早睡晚起:人們要適當早睡,同時,早晨也不易起得太早,尤其老年人時間允許的話,最好等太陽升起,陽氣生發時再起床,以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二要注意衣著:太厚太薄都不好,衣著過少過薄、室溫過低,易感冒又耗陽氣;反之,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洩,陽氣不得潛藏,寒邪易於侵入。

【四、節氣 《立冬》的情志養生】
節氣《立冬》在精神調養應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以斂陰護陽為根本。
 1、節氣《立冬》應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寧、含而不露:
 冬天草木凋零,生機潛伏閉藏。因此冬季養生應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節氣《立冬》在精神調養上力求其靜,控制情志活動,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寧,含而不露,避免煩擾,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
 2、節氣《立冬》可早上靜坐及呼吸吐納來安神養志:
 冬季要使「志」若伏若匿,「志」是心之所至的意思,到了冬天最好讓心靜下來,早上靜坐配合呼吸吐納是上班之前安神養志很好的方式。
【五、 節氣 《立冬》的飲食養生與冬令進補】
一、 依照中醫養生觀點,在四季五補(春升補、夏清補、長夏淡補、秋平補、冬溫補)中,《立冬》起以溫補為主,民間習俗多從節氣《立冬》開始進行冬令進補。
二、 節氣《立冬》遵循「秋冬養陰」「勿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應少食生冷,一般人可以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但也不宜燥熱。多飲豆漿,多吃新鮮蔬菜,以及一些富含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
三、 節氣 《立冬》的台灣諺語:
1、 ,有青粟無青菜:中南部地區二期稻作到立冬時皆可收穫。
2、 :收成期間,放飼的雞及野生的鳥有穀物可吃,喜而好啼。
3、 #補冬補嘴空:台灣人的習俗,立冬日要進補,一般是吃麻油雞酒或者是四物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等。
四、 節氣 《立冬》後飲食應遵循「秋冬養陰」的原則:
 《立冬》後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的食物,如桑葚、桂圓、鱉、黑木耳等。飲食宜清淡,要多吃熱量較高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來避免維生素缺乏,多吃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含量高的食物。
五、 《立冬》時兩類體質的人進補需謹慎:
體瘦、長期晚睡、大便偏乾、易皮膚過敏或長痘痘、身體燥熱、舌頭細瘦且舌色紅、舌面有裂紋,屬於中醫「陰虛有熱」體質者;或肥胖、飲食油膩、臉易出油、身體困重或痠重、大便軟黏、舌頭形狀胖而舌苔厚,屬於「痰濕內盛」體質者。「陰虛有熱」體質及「痰濕內盛」體質可用清補、通補方式,選擇甘潤生津又好消化食材,如百合、杏仁、蓮藕、山藥、木耳、大白菜、白蘿蔔等食補,痰濕重者則加砂仁、白豆蔻、薏苡仁等進補。
六、 節氣《立冬》時令應多吃【養陰潤燥】的食材推薦:
1、羊肉爐:
 羊肉爐是可以促進氣血循環、讓身體暖和的常見鍋物,天氣一寒尤其女性身體就很容易出現手腳冰涼,血液循環不好的身體狀況。羊肉爐可養護人體中的氣,讓身體保持溫暖,補充身體的陰血。
2、薑母鴨:
嫩薑祛濕、老薑驅寒,薑本身就有可對抗發炎、清腸、減輕痙攣和抽筋及刺激血液循環。薑黃素是一種強的抗氧化劑,加入鴨肉燉煮成鍋料理,既能喝薑湯去寒,也能吃肉補充一年來的辛勞喪失的體力,更能可保護肝臟和胃,對治療腸道疾病、血液循環問題,但因為薑較為燥熱,立冬進補可記得要不要過量食用、適量加薑片燉煮。
3、餃子:
 立冬也就是「冬季的開始」的意思。為了在「開始」上討個吉利,南方人吃象徵團圓的湯圓,北方人則是因為立冬是秋冬之交,順應著天意「交子之時」,而吃「餃子」,也犒賞一整年來的辛苦。
另外,相傳東漢末年的名醫張仲景發現,許多窮苦百姓缺乏禦寒衣物,每逢嚴冬都被凍得甚至耳朵凍掉,於是張仲景特地研製了「 #祛寒嬌耳湯」讓民眾暖身;祛寒嬌耳湯的做法是將羊肉、辣椒及中藥材切碎,包進麵皮後捏成類似耳朵的形狀再下鍋烹煮,也就是現今「水餃」的來源。
4、雞湯:
雞肉富含優質蛋白質、氨基酸、礦物質等。雞肉和其他肉類相比,其蛋白質足夠卻擁有較少脂肪,是肉類蛋白質的最佳來源之稱。因此喝雞湯能有效補氣、增強體力。
在立冬之後、特別是寒流來襲,喝雞湯有助於提高自身免疫力,像是感冒期間喝雞湯可以有效的改善一些感冒的症狀,比如說流鼻涕,喉嚨痛等,喝溫熱的雞湯可有效的抑制人體內的發炎。
5、胡蘿蔔:
立冬養生吃胡蘿蔔增加攝入維生素A和維生素C,可增強耐寒能力和對寒冷的適應力,並對心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除了大家熟知的胡蘿蔔素有治療夜盲症、更有保護呼吸道的營養素,也是為何入冬寒氣溫突然驟降食,吃胡蘿蔔也能抵抗寒冬帶來的不適感。
6、柚子:
柚子味甘酸、性寒,具有溫和化痰、潤肺清腸、補血健脾等功效,是冬季養肺和緩解感冒後咳嗽的良好水果,在咳嗽時泡杯柚子茶,就能有效的止咳,柚肉中含豐富的類胰島素成分,更能降血糖、降血脂,也因富含維他命c還兼具養顏美容之功效,是最具食療效益的水果之一。
【注意事項】因為柚子會影響細胞色素P450的代謝,因此 。
7、栗子:
栗子中栗子是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的乾果品種,能供給人體較多的熱能,並能幫助脂肪代謝,也含有植物性蛋白質、脂肪、B族維生素等多種營養素,可有效地預防和治療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在冬季容易有心血管問題的長輩,多吃栗子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迎接寒冷的立冬到來。
8、海參:
海參含有50多種天然營養成份,能延緩老化、益智健腦,消除疲勞,並提高免疫力,適合亞健康的民眾食用,且海參補血,有助於恢復元氣,能縮短術後康復時間。
《本草綱目拾遺》記載:「味甘鹹,補腎,益精髓,攝小便,壯陽療痿,其性溫補,足敵人參,故名曰海參。」海參體內的精氨酸含量很高,能改善性腺神經功能,減緩性腺衰老,提高勃起能力。
9、松子:
松子可益氣潤燥,亦可袪風濕,最適合冬季立冬、小雪及大雪等時節食用。松子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磷和錳,具有維護大腦和神經的功能,能增強記憶力,適合用腦過度的人食用,對老年癡呆也有預防作用;松子富含維生素E,可預防心血管疾病。
七、 :
 立冬時節對於身體偏虛寒、手腳冰冷的民眾較適合進補,民眾如果吃了薑母鴨、羊肉爐、麻油雞等補湯之後,出現長痘、掉髮、頭油、嘴破、流鼻血或便秘等上火症狀,就表示進補過頭造成身體太過燥熱,應該停止進補。


#立冬。 #天人合一。
#景安現代中醫關心您全家人的健康。
#立德醫師分享中西醫學研究資訊與智慧養生之道。


09/11/2025

每天五千步,走出失智的門檻:讓大腦慢老七年 ; 5001–7500步是黃金保護區,失智風險降低高達 54%

從小我們就聽過一句話:「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但大家可能更想問:「要走多少才夠?」

在2025 年發表在《Nature Medicine》的研究,終於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答案:每天五千步,就能幫助大腦延緩退化,抵擋阿茲海默症的腳步。

這不只是「運動很好」的老生常談,而是用實際數據告訴我們 : 每天五千步,就是一條保護大腦的起跑線。

數據會說話:每天五千步,大腦年輕七歲

這項研究追蹤了 296 位認知正常的中老年人,平均觀察時間將近 9 年。研究團隊每天用計步器記錄步數,並透過腦部正子攝影追蹤類澱粉蛋白和 tau 蛋白的累積變化,同時進行年度的認知功能測驗。

結果發現,走得越多、認知退化的速度越慢,尤其在大腦已經出現類澱粉蛋白堆積的人身上,效果更為顯著。

來看這組關鍵數據:
• 每天少於 3000 步:大腦從正常到認知異常約 6.5 年,是最基本的活動參考線。
• 每天 3001–5000 步:認知退化風險降低約 40%,大腦退化時間拉長至 約 9.6 年。
• 每天 5001–7500 步:進入黃金保護區,風險降低高達 54%,大腦保持正常的時間延長至 13.6 年,比久坐者多出 將近 7 年 的清醒人生。
• 每天超過 7500 步:風險降低約 51%,大腦穩定時間約為 12.7 年,保護效果雖仍存在,但略低於黃金區。

這告訴我們一個重點:不是走得越多越好,而是從「沒動」到「開始動」,產生的變化最大。
五千步,是大腦啟動自我保護的轉捩點。

我建議:這樣做,讓大腦更年輕

很多人以為要預防失智,就得每天健走一萬步、揮汗如雨。但這篇研究讓人很興奮的是 : 五千步就有效,而且是大家都能做到的量。

我建議從以下三件小事開始做起:
一,把「走路」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不是刻意去運動,而是順手走路。
買菜時多繞一條街、搭捷運早一站下車、接孫子時順便繞操場一圈,這些零碎的移動都在累積大腦健康。

二,不必一次走完,分段走更實際。
一天五千步可以拆成五次走路,每次一千步。
不用連續,也不用流汗,只要穿得舒服,走起來就輕鬆又容易持續。

三,每天觀察自己身體的變化。
很多人開始每天走路後,會發現自己精神變好了、睡得比較沉、情緒也穩定。
這不是心理作用,而是腦部血流增加、神經傳導物質變化所帶來的真實改善。

您走的每一步,都是為了保留還能記得的自己

如果有阿茲海默症的家族史、或開始覺得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不如以往,我真心建議 : 今天就開始走,每天目標設定為五千步以上。
七千步當然更好,但就算只走三千,也比完全不動來得強。

我們運動,不是因為怕老、怕病,而是因為我們想保住那個還記得孩子生日、還知道家裡鑰匙放哪裡、還能自然加入全家聚餐聊天的自己。

參考文獻
Physical activity as a modifiable risk factor in preclinical Alzheimer’s disease, Nature Medicine (202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5-03955-6

Address

中和區力行里景平路558號一樓
Zhonghe District
558

Telephone

+886222403600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Dr. Leader Chang張立德醫師健康養生粉絲團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Dr. Leader Chang張立德醫師健康養生粉絲團: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