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2025
|中年女性的人際邊界:學會不討好|
文:# #林美慧臨床心理師
圖:Freepik
小玲是一位四十多歲的上班族,朋友有心事都會找她聊天。她總是耐心聽、給建議,從不拒絕。
可是當她自己難過、想找人說話時,卻發現手機通訊錄裡沒有一個能真正傾訴的對象。
她太懂別人的情緒,卻沒有人懂她。
久而久之,她開始覺得疲憊,甚至懷疑「是不是只有被需要,才值得被留在關係裡?」為什麼到了中年,我們仍然這麼容易陷入「討好」的模式呢?
討好別人,常常是因為害怕失去關係,但中年開始,我們要學會「為了不失去自己」而設立人際界線。
小芳那天已經忙了一整天,下班後只想回家休息。偏偏同事臨時說要準備活動資料,問她能不能幫忙排版。
她其實眼睛都快睜不開了,腦中第一個念頭是「真的好累」,但下一秒卻還是笑著說:「好啊,沒問題。」
回家的路上,小芳突然有點心酸——為什麼總是別人一句話,明明很累還硬答應幫忙。
原來小時候的小芳,就被教導要「乖一點、聽話一點」,才會得到長輩們的稱讚,討好模式的形成就是從「被期待」到「習慣配合」,長大後當了全能的母親、賢慧的妻子、懂事的女兒、體貼的同事,在多重角色的重疊下,容易忘記自己真正的需要,更別提將自己的需要排在首位!那麼討好是什麼?其實是對衝突的迴避、對被拒絕的恐懼!
當我們出現了疲憊不堪、容易生氣、難以入眠,都是「情緒透支」的反應,內心不禁想問——「我為什麼總要照顧別人的感受?」從壓抑、委屈感受,到覺察自己的不對勁,最後勇敢地面對,開始出現了上述的情緒轉折。
當身體在說「不行了」,其實是靈魂在提醒「你該為自己活了」!
那麼,如何為了「不失去自己」而設立人際界線呢?
首先,覺察自己在這段關係裡,是出於真心,還是出於害怕?
例如:寫下最近三次說「好」的情境,問自己:我是真的願意嗎?其次,當他人有求於自己的時候,練習說「讓我想一想」而不是立刻答應,延遲反應其實是給自己一點空間,就是開始建立邊界!
最後,學會不解釋、不辯白、不內疚,拒絕並不等於自私,設立界線其實是尊重、保護自己的方式!
當我們學會不討好之後,有些人可能會離開,有些人會留下,真正的關係會因為你的真實而變得更加穩固,內在心理的轉變也會從「想要被所有人喜歡」變成「我喜歡我自己」!
不再討好,是人生下半場最溫柔的勇氣,當你不再取悅世界時,世界才會看見你!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