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予昕心理諮商所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 歡迎您來到「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我們的理念,是讓來諮商成為一件值得驕傲的事!驕傲是因為你深切知道,我們正在為自己、為人生做出最積極的選擇🤍

|中年女性的人際邊界:學會不討好|文:# #林美慧臨床心理師 圖:Freepik小玲是一位四十多歲的上班族,朋友有心事都會找她聊天。她總是耐心聽、給建議,從不拒絕。 可是當她自己難過、想找人說話時,卻發現手機通訊錄裡沒有一個能真正傾訴的對象...
09/11/2025

|中年女性的人際邊界:學會不討好|

文:# #林美慧臨床心理師
圖:Freepik

小玲是一位四十多歲的上班族,朋友有心事都會找她聊天。她總是耐心聽、給建議,從不拒絕。


可是當她自己難過、想找人說話時,卻發現手機通訊錄裡沒有一個能真正傾訴的對象。


她太懂別人的情緒,卻沒有人懂她。


久而久之,她開始覺得疲憊,甚至懷疑「是不是只有被需要,才值得被留在關係裡?」為什麼到了中年,我們仍然這麼容易陷入「討好」的模式呢?


討好別人,常常是因為害怕失去關係,但中年開始,我們要學會「為了不失去自己」而設立人際界線。


小芳那天已經忙了一整天,下班後只想回家休息。偏偏同事臨時說要準備活動資料,問她能不能幫忙排版。


她其實眼睛都快睜不開了,腦中第一個念頭是「真的好累」,但下一秒卻還是笑著說:「好啊,沒問題。」


回家的路上,小芳突然有點心酸——為什麼總是別人一句話,明明很累還硬答應幫忙。


原來小時候的小芳,就被教導要「乖一點、聽話一點」,才會得到長輩們的稱讚,討好模式的形成就是從「被期待」到「習慣配合」,長大後當了全能的母親、賢慧的妻子、懂事的女兒、體貼的同事,在多重角色的重疊下,容易忘記自己真正的需要,更別提將自己的需要排在首位!那麼討好是什麼?其實是對衝突的迴避、對被拒絕的恐懼!


當我們出現了疲憊不堪、容易生氣、難以入眠,都是「情緒透支」的反應,內心不禁想問——「我為什麼總要照顧別人的感受?」從壓抑、委屈感受,到覺察自己的不對勁,最後勇敢地面對,開始出現了上述的情緒轉折。


當身體在說「不行了」,其實是靈魂在提醒「你該為自己活了」!


那麼,如何為了「不失去自己」而設立人際界線呢?


首先,覺察自己在這段關係裡,是出於真心,還是出於害怕?


例如:寫下最近三次說「好」的情境,問自己:我是真的願意嗎?其次,當他人有求於自己的時候,練習說「讓我想一想」而不是立刻答應,延遲反應其實是給自己一點空間,就是開始建立邊界!


最後,學會不解釋、不辯白、不內疚,拒絕並不等於自私,設立界線其實是尊重、保護自己的方式!


當我們學會不討好之後,有些人可能會離開,有些人會留下,真正的關係會因為你的真實而變得更加穩固,內在心理的轉變也會從「想要被所有人喜歡」變成「我喜歡我自己」!


不再討好,是人生下半場最溫柔的勇氣,當你不再取悅世界時,世界才會看見你!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

【 #所長週記 】 ep.75 覺得自己爛透了的時候……這週,完成了某一項高壓任務,我卻陷入久違的反芻狀態。 在那之後的兩三天裡,大腦不時冒出「你當時應該要那樣說…」「你那段沒講到重點」「你的論點太淺薄了」「你對大家根本沒幫助」等聲音。 簡...
09/11/2025

【 #所長週記 】 ep.75 覺得自己爛透了的時候……

這週,完成了某一項高壓任務,
我卻陷入久違的反芻狀態。


在那之後的兩三天裡,
大腦不時冒出
「你當時應該要那樣說…」
「你那段沒講到重點」
「你的論點太淺薄了」
「你對大家根本沒幫助」等聲音。


簡而言之,
就是覺得自己的表現爛透了。


一部分的我焦躁、不安、痛苦,
另一部分的我卻像看見老朋友一樣,
試著允許它來、與它對話。


內耗與糾結的時候,
我經常走到書櫃前,
挑一本此刻有感的書,
隨意翻開一頁閱讀,
幫助我瞬間連結其他靈魂,
擴張我因焦慮而緊縮的意識空間。


查理·麥克斯的《 #永遠記得》
(他的上一本《男孩、鼴鼠、狐狸與馬》
你肯定看過)
其中幾段淺白的句子,
平常的我不一定能被觸動,
但此刻的我像是
在沙漠中渴了一整天的旅人,
突然遇到清澈的河流般,
大口大口吸收到心底。


「不苛求自己,是最體貼的善良。」


「我知道,我的心會捉弄我,讓我以為自己不夠好,一切都完了。」


「但我需要記住我是誰:
我是被愛的,
我很重要,
我為這個世界帶來無可取代的東西。」


「當你想起你所愛的每一個人時…
希望你也想到了自己。」


讀完之後靈光乍現,對耶,
不就正是要這種風暴時刻,
才能練習對自己無條件的愛嗎?


才能相信各種發生都有意義、
都於我有益。


才能發現更深層的限制性信念,
並且鬆動它。


「總有一天回頭看時,
你會發現那段路原來這麽艱難,
而你一步一步地走過來了。」


親愛的你,我們路上見!
#昕書導讀

| 🪑每個人都值得擁有一個「優先席」 |圖文/  #沈峻宇諮商心理師  前陣子,因為博愛座事件的關係我在坐捷運的時候赫然留意到原來捷運上的「優先席」多了一個新標誌。那是一個人的圖案,胸口多了一個十字——象徵那些「外表看不出來,但內在仍有需要...
05/11/2025

| 🪑每個人都值得擁有一個「優先席」 |
圖文/ #沈峻宇諮商心理師


前陣子,因為博愛座事件的關係
我在坐捷運的時候赫然留意到原來捷運上的「優先席」多了一個新標誌。
那是一個人的圖案,胸口多了一個十字——象徵那些「外表看不出來,但內在仍有需要」的人。


我看到時心裡有一點被觸動。
因為那不只是關於「誰能坐」的問題,而是提醒我們——
有些困難、疲倦和脆弱,本來就不一定會被看見。


不論在諮商室中、我的生活裡,甚至是我自己好像也常有類似的掙扎:
明明覺得好累,卻還是告訴自己「別那麼矯情」;
明明想停下來喘口氣,卻又怕別人覺得「你看起來明明沒怎樣啊」。


久而久之,我們也不太敢對自己說:「我現在需要休息一下、我需要請個假。」
彷彿只有有拐杖、有傷口、有診斷的人,才有資格被理解。


但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那個屬於自己的「優先席」。
那是一個心理上的位置——
可以讓我們在日常的壓力中暫時坐下,
允許自己不那麼堅強、不那麼完美,
承認「我也有需要」,卻仍是值得被尊重的人。


也許別人暫時看不到我 #心裡的優先席,
但我們依然能選擇給自己多一點空間、對自己少一點責備,
也才會更有餘裕,去理解那些同樣在努力撐著的人。

03/11/2025

| 猜猜影片裡面是什麼?_玩心的力量 |

文/ #陳婉容諮商心理師
影片/ #陳婉容諮商心理師

陰雨綿綿的夜晚,剛下班拖著疲憊的眼神晃蕩,竟然被我發現一隻OOOO,一開始瞥過想說「我剛剛看到了什麼?!🤨」,又折回去看,原來是淋濕的卡皮巴拉!!頓時在心上增添了幾分愉悅的笑容。便有了下面這支影片~(也感謝那位願意等我錄影的車主😄🙏)

今天想跟大家談談「玩」心的力量。小時候我們會對世界充滿好奇,每天時常想著「我還想玩...」盪鞦韆、溜滑梯、疊樂高、扮家家酒......

長大了,漸漸把「玩」這件事限縮成某幾項娛樂,而不允許自己像童年那樣隨心、隨想像地玩樂,也許是被現實生活追趕跑跳碰;或者覺得自己長大了,那些玩樂已經不合時宜,而壓抑了那些童趣和童心。

但是「玩」其實在我們生命中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讓我們覺得生活很有意思~起床很有動力(畢業旅行前那種睡不著的悸動😳),默默幫我們排解掉心裡的許多能量,至於怎麼玩?

我的老師給了我答案。老師做了好多事:爬山、種植物、編織、作苔球,問老師怎麼有辦法跨領域地做了這麼多事情?他說只是隨著「好奇心」行動。

上次聽作家侯文詠分享他的朋友......在家裡觀察螞蟻,用螞蟻的視角,跟著螞蟻行動,讓他欲罷不能、捨不得讓螞蟻消失!

也許就是這樣吧,讓好奇心帶著你玩,不用要有什麼高大上的意義,不用有什麼說得出嘴的東西,就只是跟著心中的「為什麼?」行動,邀請你試試看~

願你我 跟隨好奇心而行,找回玩樂之心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

【  #所長週記 】ep.74 減刺激實驗,使我更清醒、更自由。這趟歐洲旅行,是我和伴侶親手規劃的,路線、住宿、飲食、交通一手包辦,浩浩蕩蕩帶著八名成員同行,其中三位,還是七十好幾歲的老爸、老媽,和大阿姨。  旅程非常愉快,我們一起笑、一起...
02/11/2025

【 #所長週記 】ep.74 減刺激實驗,使我更清醒、更自由。

這趟歐洲旅行,是我和伴侶親手規劃的,
路線、住宿、飲食、交通一手包辦,
浩浩蕩蕩帶著八名成員同行,
其中三位,還是七十好幾歲的
老爸、老媽,和大阿姨。


旅程非常愉快,我們一起笑、一起玩
一起拍照、一起迷路。


只是,身為「導遊」角色難免讓人繃緊,
回國後身體就開始抗議:
伴侶支氣管炎、我中耳炎…..


雖然沒有大礙,
但那幾天整個人特別暈、特別疲憊。
醫生叮囑我們:
「少一點刺激,讓生活減壓一下。」


我們決定嘗試:
一場為期一週的「減刺激實驗」。


少油、少鹽、不烤、不炸,
連每天都要喝的那杯咖啡,也暫停。
原以為只是幫身體降火氣,
沒想到,一週後連心都靜下來了。


伴侶那多年來「以為沒救」的黑眼圈,竟然淡了;而我,從原本睡前需要一小時才能安靜下來,變成十五分鐘就能入睡。


我們開始感覺到——
思緒變得更清晰,情緒更穩定,
面對許多狀況,也更能釋然、let go。


光是一週,就這麼明顯。
於是,我們繼續看看「減少刺激的自己」,會變成什麼樣。


現在是第18天。
傳說中要21天才能改掉舊習,
但我第7天起,就已經不再手癢想沖咖啡。


我並不打算永遠戒咖啡,
我依然喜歡那股香氣與滋味。
我在練習的,
是讓自己對「依賴」更有覺察。


就像某些時候,我會刻意不帶手機出門,
讓那個「動不動就想滑」的衝動,
也慢慢安靜下來。



我們以為要靠咖啡提神、靠訊息連線、靠刺激感覺活著,但真正讓人清醒與自由的,是你不再被那些「需要」牽著走。


或許,減少刺激不是犧牲什麼,
而是把主導權,還給自己。


#減刺激生活 #慢慢來沒關係
#覺察練習 #清醒生活

👻 萬聖節限定!抓出內在深藏的鬼怪!圖文・ #楊喬茵諮商心理師 萬聖節到了,不少朋友玩變裝,把自己裝扮得超酷、超可怕!但你知道嗎?其實我們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超會搞怪的「心魔」,而且它還偷偷戴了一副「濾鏡」給你看世界!別被心魔的把戲騙了!白...
01/11/2025

👻 萬聖節限定!抓出內在深藏的鬼怪!
圖文・ #楊喬茵諮商心理師

萬聖節到了,不少朋友玩變裝,把自己裝扮得超酷、超可怕!
但你知道嗎?其實我們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超會搞怪的「心魔」,
而且它還偷偷戴了一副「濾鏡」給你看世界!

別被心魔的把戲騙了!
白話來說,它就是我們那些過去的創傷經驗、沒處理好的小劇場,或是超怕發生的事。
例如,你以前被朋友放鴿子很受傷,現在只要有人訊息回慢一點,你心裡的小劇場就開始演:「他一定是不想理我了!」;一個對自我價值感到焦慮的人,可能會將同事的沉默解讀為「他們在輕視我」;一個曾被背叛的人,可能會將朋友的遲疑解讀為「他一定有事瞞著我」。

當我們內在有未處理的恐懼或不滿時,我們常會無意識地將其「投射」到外在的人事物上。(聽起來很厲害,其實就是一種內心小劇場外放的概念)。你不是真的看到對方「不想理你」,你只是把你內心的焦慮,像丟飛盤一樣,「咻!」地丟到對方身上去了。

這種「心魔濾鏡」超煩人的,它會讓我們把很多中性的事情,都解讀成過分單一的證明。證明我們的恐懼是真的,證明我們將再次受傷......
導致我們總是繃著神經,在人際關係裡累得要命。

你,想把濾鏡拿下來一下,看看眼前場景的多彩嗎?
⏸️ 先暫停三秒鐘: 當腦中又自動跳出負面解讀時,先別急著相信它!深呼吸~問自己:「這真的是事實,還是我的心魔在攪局?」
🔍 試著當個偵探:為事件找找「其他可能性」。一個事件,可以存在至少三種以上的合理詮釋。
🫂 擁抱「未確定性」: 練習放下「我必須搞懂一切」的控制欲、鬆開「必須精確知道」的焦慮,允許人際關係中的模糊地帶,往往能幫助我們更彈性、自在地與人相處。

萬聖節剛過👻 ,準備好伸展你的心理筋骨了嗎~
解開被內心的鬼怪牽著鼻子走的韁繩吧

#萬聖節🎃 #內在覺醒 #濾鏡 #生活心理學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

|當身體說不,傾聽中年疲勞的信號|文: #林美慧臨床心理師 圖:Freepik身體在說「不」,你聽見了嗎?真真,是一名48歲女性,從事銀行業務專員工作,每天工作加班到晚上八、九點,星期六有時還要加班,星期日早上7:30起床,早上醒來仍覺得好...
29/10/2025

|當身體說不,傾聽中年疲勞的信號|

文: #林美慧臨床心理師
圖:Freepik
身體在說「不」,你聽見了嗎?真真,是一名48歲女性,從事銀行業務專員工作,每天工作加班到晚上八、九點,星期六有時還要加班,星期日早上7:30起床,早上醒來仍覺得好累,真真心想「昨晚明明有早點上床睡覺,怎麼還是沒力、提不起勁呢?」,這時聽到先生問「妳今天中午是不是要參加同學會啊?」,真真才驚覺「對耶!差點把這件事情忘了!哇,我最近老是忘東忘西,真傷腦筋~~」先生再補一句「水電瓦斯費及信用卡費好像也逾期沒繳錢哦??」,真真聽到這些情緒整個炸開,大聲說「你是不會幫忙繳一下嗎?我哪會記得這麼多事啊?只會出一張嘴!!」,先生抱怨「是吃到炸藥哦!火藥味那麼重?我只是提醒妳,有必要這麼嗆嗎?妳最近容易忘記事情也就算了,但一點小事情就生氣,到底是怎麼了?」聽到先生的抗議,真真冷靜思考了一下「是耶,最近身體容易疲累又提不起勁,記憶力大不如前,而且看許多事情和人都很不順眼,覺得很煩躁,怎麼會這樣?是因為老化的關係嗎?」以真真的例子,真的是老化嗎?還是身體用疲勞提醒你:該停下來了,身體快承受不了了呢?中年疲勞不單純只是身體問題而已,而是身心在發出求救的訊號,你接收到了嗎?
身體的「拒絕」其實是保護,當我們心理上說不出口、理智上硬撐時,身體往往會「替我們說不」,以各種形式表達「我不行了」「我不想再這樣下去」。我有個超級工作狂的朋友小劉,早在十多年前還是業務員的他就是把公司當住所,猶如24小時便利商店全年無休,長期不願停下來的人,我們三五好友都勸告他「你也四十好幾了,健康是最重要的資產,別這麼拼命,累出病來,賺再多錢也彌補不了啊~~」那時的小劉總以為自己年輕撐得住,聽不進我們的”諫言”,這二、三年他開始出現胸悶、頭痛、肌肉痠痛、肩頸僵硬、失眠(腦子一直轉停不下來)、緊張焦躁、經常感冒等身體症狀,因為影響到工作,他才覺得不太對勁,現在也成了醫療院所的常客!身體的拒絕,往往是靈魂的求救,當你不聽內心的聲音,身體就會替你喊出來,疼痛、疲倦、焦慮,都可能是在提醒你:「請慢下來,別再忽視我。」
真真中午參加了同學會,順帶問了不同職業的同學們「我最近身體心情都不太穩定,好像身體在抗議了,我想不通耶,為什麼中年人最容易忽略身體的聲音啊?」一位高中歷史老師說「我是已經習慣了扛所有的事情,家庭經濟、工作表現、還有照顧學生的責任全都得靠自己」,「是呀,內心覺得『我不能停』、『我還可以撐一下』有成就趨力與比較心態,否則會落後於別人,根本無法放慢腳步!」一名保險業務員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另一名擔任會計師的同學補充「或是對於成功訊息的誤解啊,覺得累是應該的、成功的人不喊苦!等等」。
真真望著身旁的明珠說「明珠心理師,請教教我們該如何正視這些身體的抗議聲呢?」,明珠說「今天的同學會實在太有意義了,我可以分享幾個傾聽身體的方法,大家可以回去試試看:
1. 每天靜下來五分鐘,感受身體訊號:哪裡緊、哪裡酸、哪裡麻?去覺察、去聆聽。
2. 留白時間練習:一週至少一次刻意「什麼都不做」,讓身體的神經系統重新安置,也就是好好放鬆。
3. 調整飲食與睡眠節奏:晚餐可以提早用完、睡前遠離藍光、早晨曬曬太陽,身體非常喜歡固定的節律。
4. 運動對健康有益,可以選擇讓身體舒服的活動,例如:走路、伸展、瑜伽
5. 學會說「不」:拒絕不是懶惰,是保留能量給真正重要的事。」
「聽起來好難哦~~」保險業務朋友說,明珠回答「慢慢來、慢慢調整,不要急迫,重新善待自己的身體,身體會給你最好的回應,還要注意的是,持續疲倦超過兩週,且伴隨情緒低落、失眠或焦慮,可能是慢性壓力症候群、憂鬱症初期或身心失調,就要尋求醫師或心理師協助,不要獨自硬撐哦!」
當身體說「不」,其實是在邀請你「重新對自己說:我值得被好好照顧。」希望你能傾聽與理解,也就是說,讓身體不再只是被你「使用」或「監督」,而是重新建立信任與連結,不妨試試上面的方法,你會發現:身體開始願意回應你,不再用疼痛、失眠、疲勞來抗議,而是用穩定的能量、自然的身體感覺、清晰的覺察再度與你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哦~~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

【  #所長週記 】ep.73 與佛洛伊德的跨時空之約。當我走進維也納的佛洛伊德博物館時,舊宅的每個角落都像還留著他的呼吸。木地板輕輕發出吱呀聲,彷彿是思緒流動的節奏。 這裡不只是精神分析的發源地,更像是一個讓人重新認識「人」的地方。  在...
26/10/2025

【 #所長週記 】ep.73 與佛洛伊德的跨時空之約。

當我走進維也納的佛洛伊德博物館時,舊宅的每個角落都像還留著他的呼吸。木地板輕輕發出吱呀聲,彷彿是思緒流動的節奏。


這裡不只是精神分析的發源地,更像是一個讓人重新認識「人」的地方。


在展區裡,有一段特別讓我停下腳步——佛洛伊德曾為一位年輕的女同志進行分析。


那是1920年代,一個社會極度保守的年代,女孩的母親希望他能「治好」女兒的同性戀傾向,但佛洛伊德在短暫治療後說了一句驚人的話:「她並不覺得自己需要被醫治。」他認為,真正的痛苦並非源於性傾向,而是來自社會的偏見與父母的不接納。


想想看,這在一百多年前,是多麼前衛的觀點。佛洛伊德沒有把同性戀視為疾病,而是一種人類心理發展的自然多樣性。他看到的,不是要被矯正的人,而是一個被誤解、被愛困住的靈魂。


那一刻,我突然覺得這個博物館不只是紀念一位心理學家,而是在提醒我們: #理解比改變更重要, #接納比診斷更有力量。


佛洛伊德並不完美,他的理論也常飽受爭論。但他的偉大在於,大膽地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視野——讓我們開始重視心理、重視內在,讓「滋養心靈」成為與「照顧身體」同等重要的事。


走出博物館時,陽光落在那扇寫著「Wo es war, soll Ich werden」(讓潛意識中的本我,與意識中的自我整合)的窗邊。


我想,這或許就是佛洛伊德留下的邀請: #誠實地看見自己, #並允許每一個我的面向都能存在。

|Shovel Heroes |文/ #黃鈴晏諮商心理師圖/The Guardian(攝影/An Rong Xu)十月初,因花蓮堰塞湖災情,從台灣各地集結一群沒有統一制服、沒有響亮口號,只拿著鏟子、穿著雨靴、自發奔赴救援的人們出現了。  於...
25/10/2025

|Shovel Heroes |
文/ #黃鈴晏諮商心理師
圖/The Guardian(攝影/An Rong Xu)

十月初,因花蓮堰塞湖災情,從台灣各地集結一群沒有統一制服、沒有響亮口號,只拿著鏟子、穿著雨靴、自發奔赴救援的人們出現了。
於是,「 #鏟子超人」(Shovel Heroes)這個名字悄然成形:不是官方授予,而是災區居民、媒體、志工彼此之間的默契稱呼,
成為「在泥水裡彎腰、伸手、人群中最堅實的一群」。

我們身邊的朋友、夥伴也有人參與其中,
他們不是軍人、不是消防員,只是普通的你和我,帶著同樣的使命:鏟土幫忙
沒有披風,也沒有聚焦鏡頭;只有一把鏟子、一雙手,和一顆「我在這裡」的心。
一場災難中,人們最平凡卻最熱切的英雄樣貌。

隨著上週鏟土任務告一段落,
鏟土之後,他們回到平甯生活,卻或許發現:自己也需要被關注。
他們稱這樣的情緒為「 #鏟後憂鬱」——當鏟子放下,群體散開,任務結束時,心裡的空白、空洞。
回來後眼神裡帶著一種靜默的疲憊,那種「鏟後」攜來的失落與沈重。

當我們從災難中抽離、回到日常,也許內心並未真正平靜。也有關心與被關心的需要,都值得被看見與安慰。

這樣的心理現象並不罕見,
當我們在災難裡拼命成為有用、有幫倒忙的人,
常會忘了問自己一句:「我,好嗎?」
不只是為花蓮,不只是為鏟子超人,
也是為每一個在社會事件中盡力過、卻悄悄耗盡的人們。

「鏟子超人」的傳奇,發生在我們身邊,
那群在災後開啟行動的人們,有些仍在默默耕耘,延續著這樣的精神,
想把這次的救災經驗與系統建構完整並複製下去,
讓這份力量延續,
在下一次風雨來臨前,
都能讓土地與人心,更加安穩平安。

願我們也要試著在行動之後,允許自己停下;
在照顧他人之時,也不忘被照顧。
讓「鏟子」不只是一種力量,也是一種柔軟~
鏟開淤泥,也鏟出人們心底的一點光。

如果你身邊也有那位鏟子超人,
請記得對他說一聲:「辛苦了,也請好好休息。」

|與情緒共處,度過心中的雨天|文 /  #廖紫伶諮商心理師圖 / Canva連日的大雨,你的心情如何呢?大雨好像情緒,有些人很討厭下雨;有些人樂在其中,享受著雨聲的助眠效果;有些人覺得麻煩,盼望著晴天來臨;還有些人歡喜於雨天帶來的涼爽。不管...
24/10/2025

|與情緒共處,度過心中的雨天|

文 / #廖紫伶諮商心理師
圖 / Canva

連日的大雨,你的心情如何呢?

大雨好像情緒,有些人很討厭下雨;有些人樂在其中,享受著雨聲的助眠效果;有些人覺得麻煩,盼望著晴天來臨;還有些人歡喜於雨天帶來的涼爽。

不管如何,雨還是會下。
比起不想要下雨,更容易掌控的是找到在雨天自處的方式。
而相較於控制自己不要有情緒,更符合身心需求的是與情緒共處。

☀️怎麼共處呢?你可以

☂️允許情緒存在,帶著不批判、好奇的態度,覺察它帶給你的感受

☂️尊重你所感覺到的情緒,做幾個深呼吸、停留一會兒,看看還有沒有更多心理、身體感受浮現(沒有也沒關係)

☂️輕輕地跟它們說聲「歡迎光臨」,不催趕,接受情緒有時候會想要待一下(就像我們無法精準地決定雨何時會停)

☂️感謝與肯定自己完成了一次與情緒共處的練習:)

歡迎你一起來嘗試喔~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

Podcast《分手了,仍用「朋友」身份繼續聯絡、出去玩...這樣到底行不行?》​​圖/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文/李琦萱諮商心理師​​有些人分手之後,比在一起的時候還穩定。​​我們依然會聊天、旅...
23/10/2025

Podcast《分手了,仍用「朋友」身份繼續聯絡、出去玩...這樣到底行不行?》

​圖/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文/李琦萱諮商心理師

​有些人分手之後,比在一起的時候還穩定。

​我們依然會聊天、旅行、互相關心,甚至在對方身邊,仍能感受到那份深刻的理解與熟悉。

​只是,那樣的親密還能被稱為「朋友」嗎?還是,其實我們只是還沒真正說再見?

​這集回應聽眾投稿,想聊聊那種「分手了但好像也沒真的分開」的狀態。

​我們來試著拆開這種「還在聯絡」的關係,看看裡面藏著的依戀、補償、還有那一點點的不甘心。

​畢竟,不是每段關係都該斷得乾淨,有些熟悉感…真的很難戒啊🤯

​收聽連結在留言處👇🏼👇🏼👇🏼

​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下班後

| 不湊,也沒關係 |文/  #沈峻宇諮商心理師圖/ Freepik  你是不是也常常這樣——看到「滿###免運」,明明只差一點點,就開始滑來滑去,想著「再多買一樣就好了」。最後買的可能還真的不是自己需要的東西,就只為了不想「虧到」那筆運費...
22/10/2025

| 不湊,也沒關係 |
文/ #沈峻宇諮商心理師
圖/ Freepik


你是不是也常常這樣——
看到「滿###免運」,明明只差一點點,
就開始滑來滑去,想著「再多買一樣就好了」。
最後買的可能還真的不是自己需要的東西,就只為了不想「虧到」那筆運費。


後來我才發現,原來我們對「失去」的感覺,
往往比「得到」還要強烈得多。
我們寧願多花,也不想承受那種好像「白白失去」的不舒服。
那不是貪心,而是一種很人之常情的焦慮。


只是這樣的習慣,不只出現在購物裡。
在關係中,我們也常常在「湊」。
湊一點體諒、湊一點笑著的配合、湊一點不說出口的委屈,
好讓一段關係看起來更順利、好像更值得留下。


但湊著湊著,反而開始覺得有點累。
我怕不讓步就會失去對方,
怕少一點懂事,別人就不會喜歡我。
直到後來才懂,
有些關係就算你再怎麼湊,也不會因此更划算。


也許我們都需要學會,�有時候不湊,也沒什麼。�不一定要換取免運,才能讓自己過得輕省。�在關係裡更是,適時停下手裡那一點「加購」,�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要繼續。
不是每段關係都值得你「湊免運」,
有時候, #敢不湊也是一種溫柔的勇氣。

Address

敬業一路128巷39號4樓之 2
Zhongshan District
104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21:00
Tuesday 09:00 - 21:00
Wednesday 09:00 - 21:00
Thursday 09:00 - 21:00
Friday 09:00 - 21:00
Saturday 09:00 - 17:00

Telephone

+886285025021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